我与汉语拼音教学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与汉语拼音教学

我与教学后记

摘 要: 作者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写教学后记是作者多年的一个习惯。回看一篇篇的教学后记,能重新体会教学的情景与得失,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改进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 教学后记 素材 物理教学 教学手段

一、珍爱教学后记

一个不能及时总结与反思的人,是个盲动的人,也一定不能把事做到更好。我写教学后记源于当初教学中的烦恼,总觉得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进行的效果跟我的预设有较多出入,开始总是归因于学生,不过在以后的教学中,相似的状况总是重复出现,我想,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呢?为什么我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于是,我就将一些教学中的不足记录了下来,闲暇之余,用做思考及与同行讨论的素材。时间长了,也就成了我的一个习惯。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教学后记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与丰富。

我的教学后记,关注的是我的教与学生的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利与弊”,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状况进行回顾,将我的思考与其他同行的建议记录下来,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借鉴与改进,颇有成效。

我认为,教学后记不是前瞻的、预设的、全面的教学计划,而是后顾的、生成的、精炼的简要小结。在时间上,教学后记是写在课后,而非课前;在形成上,不是教师预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理想设定”的编撰,而是对教学现象的事实回顾与反思的简要记载;在内容上,教学后记不必针对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可以是对某个特定的教学案例,如教学环节、教学技巧、教学灵感、创新突破、学生反应甚至特殊学生的“点滴”记载等描述与反思。

回看一篇篇的教学后记,既让我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教学印迹,又让我从中找到了教学中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二、教学后记的素材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后记的内容也有所差异。我的教学后记的素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教学过程的反思记载

我一直注重对教学环节的最优化实施,因此,在课后我会针对教学进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教学环节做针对性的精心考量,而不是对所有教学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全程式的记录。在教学后记中,我重点分析效果较好和效果明显不足的地方,并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通过思考与交流寻找到更有效的实施方案,并努力归纳出教学成功的规律性特点。比如,在电路部分的初始教学中,我预设学生应该可以轻松地结合课本介绍和老师的讲解顺利建立起电路概念,设计出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但事实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课后,经调查发现,原来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电的知识一片空白,连对最简单的电器都缺乏了解,加之他们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束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也习惯了从知识到知识、从题目到题目的学习模式,这样,上述情况也就不可避免了。于是,我在教学后记中提醒自己,以后上此类课程时,先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布置他们预先了解诸如手电筒、家庭门铃、家庭电器的连接等情况,为本课的学习事先做好铺垫。

2.最新见解和疑惑的记录

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实践水平、认知特点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看法和见解。我十分珍惜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将它们及时记录在案并加以认真分析,这些素材很好地帮助我处理好我和学生对这些知识思考角度的转换和思维习惯的完善。面对来自学生的新困惑、新疑问,我难免一时难以应对,就会真实记录下来。这些困惑,十有八九是授课中的重点、难点,就算是学习中的错误我也“诉于笔端”,因为错误本身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丽。譬如,在学习机械效率时,有学生认为“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同一工作用时越少”,持有该观点的学生,主要是对机械效率与功率的概念混淆了,在教学后记中,我认真总结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用一个实际案例说明:用简易的滑轮组与起重机吊同一堆建筑材料,有用功总是相同的,但总功不一样,机械效率低的起重机用时更少,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感受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教学灵感的及时记录

灵感来源于复杂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激荡”状态,具有随机性、瞬时性和迸发性的特点,不及时记录,很快就会丢失。学生静摩擦力的方向一时难以理解,课堂上,我顺手拿起黑板擦,用手把它按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拉而未动,只见黑板擦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弯曲。这样的直观展示,让学生立即认可了对“静摩擦力”方向的结论。这种教学灵感稍纵即逝,我都会及时记入教学后记中,使其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4.教学创新与突破的记录

我在教学中常常感到教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不好教,但细细想来,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我发现,无论是教学理念的革新,还是教材运用的变换,教学方式的尝试,学习形式的改变,检测形式的创新,都是教学后记的珍贵资源。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我准备了一根木棒,请两位力气相同的学生上台拉木棒,两人势均力敌;然后,我将一端插入浓的肥皂液中浸泡后取出再让两人比赛,结果胜负立判。这个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再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探究,使课堂教学情绪高涨,在相互的讨论中使问题清晰化、明朗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类似的创新与尝试,在教学中往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细细想来,教学后记成了现实中的“我”与思想中的“我”的亲密对话,虽简约却不简单。通过教学后记,我欣赏并享受教学中的“点滴”精彩,它伴随我走过多年的教学生涯,记录下我在教学路上的串串足迹,成了我人生中的珍贵回忆。

作者:陈晓

第2篇:我与《外语电化教学》

我与《外语电化教学》结缘于2003年。记得当年写了一篇题为《试论在线语言学习的真实性》的文章投到《外语电化教学》,虽说此前艰难失败的投稿经历让我对此次的投稿并没寄予太多的期望,况且这又是我第一次向她投稿,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日历上写下了投稿日期。这样,3个月后如仍无录用消息,我便可在心里自行截止这份焦急的等待,要知道希望的时间越长失望的情绪也就越发浓郁……就在快临近3个月时,我收到了编辑部的来电,通知我稿件录用了。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了确认这是真的,我特地将编辑部的电话与电话机上的来电显示核对了一下。这事虽已过去多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兴奋不已,心里充满了对《外语电化教学》的感激,因为是她扶持我走上了学术之路,是她帮助我迈开了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作为作者,每当我写作有困难时,我都会第一时间与编辑部联系,责任编辑胡加圣老师都会很热心、耐心地提供相关信息、思路或路径,来帮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作者。编辑与作者的这种简单交流,看似随意、看似朴素,但却让人感到了诚意、感到了温暖、感到了支持。另外,作为作者,我也希望我发表过的文章不曾误导读者,而是有助于读者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理解。让人欣慰的是,通过《外语电化教学》,我结识了许多同行读者,并与他们有过深刻的交流,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

作为读者,《外语电化教学》以她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长期以来,使我养成了每期必仔细研读的习惯。我敬重于她认真、严谨、求实的办刊原则,我钦佩于她对外语教学未来之路不断探索的执着。她的每一期都能给人一种与时俱进的感觉,能及时、适时地推出专栏讨论外语界前沿热门课题和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她开拓了外语教育领域新视野,她改变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教育理念,她促使了外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所有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她对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的高瞻远瞩。比如,2007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随后,2008年第一期就刊登了主编陈坚林教授题为“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一文,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了及时、深度地解读,其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引领和借鉴作用直接惠及了千百万外语教师和学生。此外,《外语电化教学》非常关注培养年轻一代的学者,每年在其举办的学术会议之后都会推出会议论文专栏,为年轻学者搭建了一个脱颖而出的舞台,受到了广大外语教师的一致称赞。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名受益者。至此,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与《外语电化教学》息息相关、分割不开,可以说,她是我教学和科研的领路人、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风风雨雨30年,现今《外语电化教学》日臻完善、光彩夺目,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特色突出、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期刊,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借此创刊30周年之际,我想真诚地道一声:感谢您,《外语电化教学》!衷心祝您越办越好!愿您像一朵奇葩开得更加艳丽、更加辉煌灿烂!

作者:陈冰冰

第3篇:我与“课内比教学”

我校于2011年10月份举行了全体教师赛课活动,此次活动是在全省全面实施“课外访万家,课内比教学”的宗旨下进行的,旨在推动我校新课程实施、探讨和改进小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总结和推广小学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经验,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次“比教学”使我感受颇多,成长许多,略谈几点体会:

一、课内比教学给了教师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教多年的教师们都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特别是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有的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有的重视学生的互相交流„„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把自己的教学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比如段立新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十分注重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通过对话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更值得一提的是,段老师竟然可以从生活中切海带这一小小的事情和圆的面积联系起来,让我不得不佩服段老师的学习钻研精神,也让我不禁羞愧起来,年纪轻轻的我竟然没有钻研精神,是段老师提醒了我要“学到老、活到老”,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再比如李伟霞老师执教的《艺术字》让我感受了美术课的魅力,她用绚烂多姿的艺术字烘托课堂的气氛,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

还有程菊芬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我看到了年轻老师的成长;冯颖老师丰富的教具学具让我感受到数学课的乐趣;林向红老师课堂问题的随机应变让我学到了教学的机智„„总之,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

二、课内比教学活动给了教师们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课后,教师们互相讨论自己上,课之后的体验、收获和不足,都能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或建议,争取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它山之石,可以为玉”。在学校里,教师们虽然所教的科目不同,但他们的教学方法都有共同之处,非常值得我学习。比如我们的陈校长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并注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了不同坡度的练习,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梅校长说:教师要有信心教好学生,如果一味地去抱怨学校的生源、责怪学生的迟钝、责怪家长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永远会处于失望甚至失落的状态,最后在不良的恶性循环中品尝失败的苦果。是的,面对这些农村的孩子,我也曾发出怨言:“家长都不管不问,我们老师怎么管?”听了梅校长的话,我不禁心生惭愧,同时,梅校长的话也成为了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本次活动收获不小,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不足。我认为还有如下问题值得深思:

1、如何把创新与思维训练、基础知识训练相结合,还要深思。

2、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实效性,不能单靠一些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而是要靠教师扎实的功底把学生引入知识的天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去探究、去钻研。

3、有的教师都没有及时捕捉到课堂生成的问题,而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了教学预设,所以课堂没有亮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了讲台,不是重复一次教案,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走进数学,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

总之,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的收获很多。我认为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更能成为广大教师成长的舞台。活动使我明白了 “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更让人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知识”,从“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比教学”活动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时代特征的湖北名师。

第4篇:我与“课内比教学”

安陆市府城紫金路小学

谢亚红

孝感市中小学 “课内比教学”科学学科市级比武活动,已经于4月10日在孝南结束,作为其中一员的我经历了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课堂,日常教学的真谛在此体现无疑。

一、通知及要求

此次孝感市比教学由孝感市教育局发出通知,由孝感市孝教科院及孝南教研室承办。活动要求,比武教师在正式比武前40分钟抽签决定比武顺序,每节课开始前30分钟依次抽签决定比武课题,每个学科的比武备选课题将在该学科正式比武前一天上午10:00在互联网上公示;比武采用讲课与说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据省教育厅精神,比武活动是“裸讲”,不使用电脑和课件(信息技术除外),可以使用其他教具。讲课时间40-45分钟,说课时间10-12分钟,各组每学科比武教师讲课完毕后,按讲课顺序进行说课;比武教师的最终成绩=讲课分数×70%+说课分数×30%,学科比武活动结束时,当场公布比武教师的获奖名次。

接到通知以后,我也不知上哪一课,不可能把所有的课都再备一次,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平时自己上课的一些常用方法进行了汇总,再把自己平时在校听课和外出听课的笔记拿出来进行了细读,寻找别人的闪光点,并从校图书室借来一些关于科学的学科教学法的书籍每晚阅读,从理论上进行多准备。

二、报到及抽签

4月8日上午10点,我通过“孝感比教学活动群”获知有8个备选课题,课题分布于

3、

4、5三个年级,三年级为《定位置》《辨方向》和《物体的分类》,四年级的为《镜子》《大气压力》《呼吸与健康》,五年级的为《白天与黑夜》《我们在成长》。综观这八课均不是太好“裸讲”,特别是《白天与黑夜》和《我

们在成长》,这两课有一定的抽象性,“裸讲”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我上网对这几课进行了查看,这几课难度较大,网上有价值的不多,平时上公开课也没有人挑这样的课来讲,只好进行了大致的浏览,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最低要求,明天上课不可以出现知识的错误。

9号早上7:40进行了抽签,我幸运地抽到了八号签。对此,我想法是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可以借七节课学习储备,上一节有效的科学课。

三、课前的酝酿和准备

9号我来到了孝南区实验小学,下午3点40分,抽课题,我抽到了四年级的《镜子》,这节课相对于有些课来说要好讲一些,此课的内容一共有二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1光的“拐弯”游戏,活动2制作潜望镜和拓展“镜子的应用”书本内容较简单,可是内容较抽象,学生不大容易懂,30分钟的时间我能干什么呢?因为有了前一天的准备,特别是我校科学学科的教研主任陈主任的指导,给了我不少引导与启发: 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欲望。我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活动1光的“拐弯”游戏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活动2制作潜望镜和拓展“镜子的应用”作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活动1光的“拐弯”游戏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的学习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并发现、总结平面镜可以改光的传播路线这一知识。

上课前10分钟,人最为紧张,一个个疑问困扰着我:能完成教学任务不?学生怎么样?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怎么体现?重难点采用什么方法来实现?

上课前5分钟,心静如镜,什么想法也没有了,就是要想什么也难了!

四、课堂的流程

别人总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的这节不太知已一点也不知彼的课就开始了。

我由变“魔术”导入:

师: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的光的传播路线,哪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请看激光灯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生:是的)

师边用握有镜片的手掌挡住光线,边说:现在手挡住光线,激光到哪里?老师是怎么做到的?(生猜测是镜子的反光)

师:请看谜底就„在„这里!(握有镜片的手掌面向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因此学生的学习劲头儿高涨,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

学生体验光的“拐弯”游戏,汇报交流:你用了几面镜子?使光拐了几次弯? 活动目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镜子可以改光的传播路线。 第二部分:

手电筒的光垂直照在书的正面,怎样才能让光照到书的背面?请在小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交流方案。

确定可行方案后,实验操作让“光照到书的背面”,并由小组长把镜子摆放的位置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在纸上,最后分组汇报。

第三部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光的“接力”游戏。先由第一小组发出光,第二小组用镜子接住再传给第三小组,依次接力,直到光回到第一小组的镜子上。

这一活动的开展,源于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

结束之时,我以这节课你收获哪些快乐为题,引领学生回顾、总结全课,只可惜,此时时间不多了,我在下面问了二个同学,刚点了一个同学回答完了就下课了。

五、教学反思:

此节课对于一节裸课来说,应是成功的,虽说有瑕疵,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回想一下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⑴、在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材,选择教法,从而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了优化,催生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⑵、注重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具体问题,利用了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努力地推动他们由具体的认识上升到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⑶、课堂实验活动既做到了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又给足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实验、体验、观察、分析、交流、探索发现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有学生个体的发现和体验,而且有小组的智慧与群体的探索的结晶,还有他们各具特色的情感态度的经历。

⑷、把学生主体的探索发现与教师点拨作用较好地结合起来,并注重交流。如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让学生学会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赞赏、分享、互助等。

⑸、最让我感动的是结尾时,我的问题是:在这节课中你收获了哪些快乐与开心?一个男孩于是说:“科学好好玩,您让我们玩了一节课,还学到了科学知识,特别是比赛光接力最后的成功体验!”一名女孩子的回答:“我们之前的科学课都是老师操作实验我们看,今天我们自己操作了,还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实验

结果,原来科学还可以这样学习呀!”是呀,这不就是我们的愿望吗!给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经历!

我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光‘接力’ ”环节,因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考虑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光接力,学生没有散开,光源被遮挡”等问题。通过反思,我想如果请各小组派代表站在教室中间,六名同学围成圈接力,效果会好些。

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努力探讨,精心准备,上出更有效的、高效的科学课。

第5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 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解开我与地坛二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第一页)

这,是一张轮椅,一张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轮椅。它代表着一种沧桑,一种磨难。 (课件第二页“作者介绍”)

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绝不平凡的人。他,叫史铁生,中国作协专业作家,从这张相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有一种乐观,一种豁达。但他也有过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这位残疾作家的钦佩之情,来学习他的散文佳作《我与地坛》,感受他那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

二、感知内容,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总结出这部分文字里作者的心路历程。

2.同学们讲出了许多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一下作者的心路历程: 板书:绝望 - 希望 - 明白

3.在这部分文字里有三处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布在第

三、第

五、第七自然段。

4.现在我们来研习作者的第一个心历程——绝望。请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地坛的句子,女同学读描写作者状况的句子,找一找作者与地坛的相似性。

明确:①地坛:曾有过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曾有过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曾有过的一段段高墙坍圮了,曾有过的玉砌雕栏散落了。

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出示课件:

地坛:荒芜冷落,历尽沧桑

同病相怜

我: 废弃双腿,失魂落魄

②地坛是被人遗弃的古园,我是被社会遗弃的人,两者同病相怜。但是园子古老却充满生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子显得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了下来。 沧桑(地坛) 苍幽(老柏树)

坦荡(自然草本)亘古(太阳) 5、心灵平静下来的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去,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本,昆虫雨露。(出示课件)

①学生思考:课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特点?在这一段景物描写里,结合我们平时学过的赏析方法来品味一下。

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学生自由赏析,教师点评。 (出示课件):

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结: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生命虽然弱小,但却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法则生活,让作者感到生命的涌动。

这时作者从绝望中走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思考清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了。

6、(出示课件)关于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在第七自然段里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描述了十五年里,古园中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一共六个画面,也就是文中的六个“譬如”。作者就是通过用隽永的语言,阐释六个“譬如”画面的意蕴地来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意蕴:比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让人感动伤感,但却能把地上的坎坷映照的灿烂;园中最为落寞的时候,雨燕却苍凉高歌;冬天大雪覆盖,行动不便,孩子们的脚印却永远让人有童年的怀想。譬如暴雨骤临园中,给人措手不及,但却让人想起蓬勃的夏天。) 出示课件:

譬如落日 落日寂静而安详

譬如雨燕 雨燕依旧高歌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 譬如雪地脚印 孩子们的脚印永远让人有童年的怀想。 譬如古柏 古柏永远镇静坚定地站立 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让人想起蓬勃的夏天

譬如秋风 会送来满园熨贴而微苦的味道。 开展活动:

仿写一个以“譬如”开头与六个画面意蕴相同的句子。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六个譬如以及同学们仿写的句子,都是生命的印迹。展示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至此,作者理解了地坛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顽强地活下去,活得灿烂,活得辉煌。

三、课文总结: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让史铁生感动生命的可爱,地坛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地坛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

地坛是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它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它向作者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作者带来成功。

四、板书:

景(园子荒芜---------但有生机)

我与地坛 情景交融 情(残废自伤------走出“轻”生) 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散文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渎课文,是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所作。这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感情的散文。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意浓厚,文辞优美。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并完成情感的自我升华,很显然要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依此我把电子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我的课堂里,营造与课文相通的氛围,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分为二部分。我执教的是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文字里讲述是作者在20岁这个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而对生活十分绝望。于是在地坛这个古老而又沧桑的园子里产生了对生与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来源于园中景物对他的启发,所以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对课文第

三、

五、七三个重点景物描写的段落进行赏析。由景入情,让学生感悟作者由“想死”到“勇敢活下去”的复杂感情,从而来解开地坛就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这样一个关系,完成教学目标。

地坛在北京,学生基本上没有去过,我就将地坛的一些景物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一下子产生了想了解地坛及作者15年来在地坛做过些什么的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借助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动画创设出作者文字里所要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融情入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配乐范读,让学生很快进入散文的意境中去,边听边体会作者那种在地坛中15年来难以言说的感受;又如再现地坛中景物,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得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在欣赏景物描写文字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通过观看图像,朗读课文,配以相关的提问,加以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文,学生收获很大。

这堂课的创新在于不是单纯的用图片和声音,flash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做到了信息技术为文章内容服务,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观,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看到的直观景物画面转化为思索,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了真正的整合。

这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外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可以很快融入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情感,课堂效果很好。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在赏析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时候 ,我应该还开展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另外在写仿句这一块,我如果积极主动的让学生到黑板上演排的话,可能会更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缺乏情感积累,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还不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的痛苦和绝望。所以我觉得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努力成果要及时肯定,使他们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寻求更多的答案,即使找到答案也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开放的视野。在这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课里,我感悟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它不能取代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另外一节课真正的灵魂是教学思想,而多媒体只是技术工具,我们教学决不可舍本逐末。

第6篇:《我与地坛》(节选)自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自读程序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自读点拨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参见陈思和先生相关文章) 自读思考

2.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第7篇:《我与父母交朋友》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笔者在为期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以《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

A 、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 爱唠叨 ;D、思想陈旧,老古板 ;E、小题大做, 爱用命令的语气 ;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两大块,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小组再形成综合意见,下面就是来自两个角度的各小组的部分发言

孩子角度:我们长大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父母这样做我们不能理解;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此时我又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热泪,讲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现车祸的刹那间,父亲为保护她而自己受伤时,声泪俱下,表达了一个少年对父亲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有了上面的铺垫,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第8篇:汉语拼音教学

教案

第一课时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时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检查复习。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检查复习相关单韵母。

第二步:检查复习学过的声母,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创设情境引声母

这一个部分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情境图” 说说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编一个小故事,在学生描述图画内容的过程中我及时利用鸽”,“蝌”,“喝”的读音引出要学习g k h

第三部分:联系表音表形图,学习声母

第一环节:学习声母的发音:

让学生观察课本表音、表形情境图,编儿歌读准声母。

第二环节:游戏互动固新学,先扶后放记音形。

一年级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在记忆g k h形状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学生观察声母与表音表形图上哪相像,结合表音表形图记住声母的形,并让孩子们根据g k h的形状大胆地想象,通过自己想象的事物来记住g k h的形,鼓励学生掌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说g h 和易混生母的区别。

如将 h 和 n 两个字母摆一起,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第三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发音,比如指名读,读对了请他做小老师领读、赛读等。

第四部分: 学习g k h 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在学习音节拼读时让孩子用音节说词、说句,学生充分体会了拼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与意义,提高了学习拼音的兴趣。

第五部分:自主观察仿书写

读和写是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要点,本环节主要实现的是学会书写的目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四线格,并掌握了基本的书写规则,因而这一环节的学习就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合作观察书本中字母的笔画笔顺,然后我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g k h的书写位置,接着便让学生自由描红、书写,并让书写比较快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我教其他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从而突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

第六部分:回顾整体拓展巩固拼读。

利用“海滩射击”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两拼音节的拼读。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音节,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老朋友,来打个招呼吧!看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拼读音节词和音节)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联系语境,学习三拼音节。

首先,教师借助课文中小女孩推卡片的图,切入新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ga与gua对比教学,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三拼音节,三拼音节与两拼音节的区别及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和要领。并随机指出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是: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最后是采用不同形式练读音节,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拼读音节。 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课件演示三拼音节“相碰”的过程,既形象,又直观,再辅以歌诀的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明白了三拼音节的拼读要领,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传授。再通过小组、个别的形式反复练读,三拼音节的拼读技巧很快便掌握了。

其次,出示图片,让孩子们拼读音节,并运用这些音节说话,感受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巩固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与技巧的同时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给音节赋予具体的组词、造句,使无意义的音节鲜活生动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环节三:图文结合,学习字、词、儿歌。

1、 读儿歌,猜谜语,认字。

出示儿歌让学生找出带有声母g k h的音节,拼读巩固音节,巩固汉字的认读。由此既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2、观察情景图,认读词语,读用词造句。

3、拓展阅读:看图说话,编儿歌识字,拼读儿歌巩固拼音和汉字认读。

gē ge huà huà 哥 哥 画 画 huà duǒ hé huā 画 朵 荷 花 , mā ma kuā tā 妈 妈 夸 他 , dì di lè le 弟 弟 乐 了 3、在“领奖杯”的游戏中巩固认字,并用字组词,说话学习运用。

五、拓展练习:

课外推荐阅读(巩固汉字认读) 有个弟弟叫小小, 他的哥哥叫大大。 爸爸妈妈不在家, 他们自己学画画。 小小画了马驮米, 大大画朵白荷花。

六、回归整体,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中提出希望,让学生回家当小老师叫爸爸妈妈读三拼音节,学生兴趣盎然,培养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的习惯。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g k h》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教学第五节,该单元主要围绕汉语拼音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汉语拼音的重要性,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先后安排了《a o e》、《I u v》、《b p m f 》、《d t n l》、《g k h 》、《j q x》、《z c s》、《zh ch sh r》、《ai ei ui》、《ao ou iu》、《ie ve er》、《an en in un vn》、《ang eng ing ong》。

2、说教材内容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 g、k、h,配有一幅图。

第二部分是 g、k、h 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 g、k、h 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3、说课程标准

借文中的图画学习。

4、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g k h”3个声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且能正确书写。

2)、读准g k h 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1)、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采用“以趣促学”“先扶后放”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

2)、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练习写好字母 g、k、h。培养学习拼音的兴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勤于动脑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热情,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与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美德。

2)、通过创设情境和多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g k h的发音,三拼音的拼音方法及认字。 教学的难点:读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依照课标要求、文本内容我计划用二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低年级学生大都活泼,大胆且好表现,他们对新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老师的表扬,以及师生之间的游戏、表演。但他们的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趣味情境策略; (2)先扶后放策略; (3)教学生活化策略。

(4)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策略,提供拓展阅读学习资源,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拼词、造句,巩固拼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掌握了6个单韵母 a、o、e、i、u、ü 和10个声母 b、p、m、f、d、t、n、l、y、w 的发音及书写。知道单韵母的发音长而响亮,口型不变;声母的发音轻而短。学生还学习了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时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检查复习。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检查复习相关单韵母。 第二步:检查复习学过的声母,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单韵母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声母的读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部分:创设情境引声母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简单、枯燥,我创设了让孩子们观察情境图讲故事,寻找拼音娃娃,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这一个部分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情境图” 说说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编一个小故事,在学生描述图画内容的过程中我及时利用鸽”,“蝌”,“喝”的读音引出要学习g k h 第三部分:联系表音表形图,学习声母

第一环节:学习声母的发音:

让学生观察课本表音、表形情境图,编儿歌读准声母。 设计意图: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缺乏具体的内容,学起来枯燥无味,儿童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拼音教学必须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我采用编儿歌的形式,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激起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游戏互动固新学,先扶后放记音形。

一年级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在记忆g k h形状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学生观察声母与表音表形图上哪相像,结合表音表形图记住声母的形,并让孩子们根据g k h的形状大胆地想象,通过自己想象的事物来记住g k h的形,鼓励学生掌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说g h 和易混生母的区别。

设计意图:声母中有很多字母音或形非常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为帮助学生分辨清楚,我采用了比较记忆法。如将 h 和 n 两个字母摆一起,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第三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发音,比如指名读,读对了请他做小老师领读、赛读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互动中自己练习检查发音,让学生感到拼音其实是不难学的,同时让学生有成就感。 第四部分: 学习g k h 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在学习音节拼读时让孩子用音节说词、说句,学生充分体会了拼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与意义,提高了学习拼音的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从幼儿园上来,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他们来说长了些,拼读音节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拼音转轮拼读有意义的带调音节,刺激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巧妙地融进这些愉快的活动中,让他们在游戏演练中,改变了一贯的让孩子用手画着声调从一声读到四声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让孩子拼读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而且利用拼音转轮的游戏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 第五部分:自主观察仿书写

读和写是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要点,本环节主要实现的是学会书写的目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四线格,并掌握了基本的书写规则,因而这一环节的学习就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合作观察书本中字母的笔画笔顺,然后我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g k h的书写位置,接着便让学生自由描红、书写,并让书写比较快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我教其他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从而突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

第六部分:回顾整体拓展巩固拼读。

利用“海滩射击”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两拼音节的拼读。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音节,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老朋友,来打个招呼吧!看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拼读音节词和音节)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联系语境,学习三拼音节。

首先,教师借助课文中小女孩推卡片的图,切入新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ga与gua对比教学,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三拼音节,三拼音节与两拼音节的区别及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和要领。并随机指出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是: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最后是采用不同形式练读音节,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拼读音节。

设计意图:学习三拼音节“gua”之前,让学生从“ga”过渡到“gua”,有助于帮助学生区分三拼音节与两拼音节的概念。 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课件演示三拼音节“相碰”的过程,既形象,又直观,再辅以歌诀的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明白了三拼音节的拼读要领,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传授。再通过小组、个别的形式反复练读,三拼音节的拼读技巧很快便掌握了。

其次,出示图片,让孩子们拼读音节,并运用这些音节说话,感受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设计意图:经过一段时间有意注意学习,适时设置情景,将学生从有意注意转移到无意注意状态。

巩固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与技巧的同时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给音节赋予具体的组词、造句,使无意义的音节鲜活生动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环节三:图文结合,学习字、词、儿歌。

1、 读儿歌,猜谜语,认字。

出示儿歌让学生找出带有声母g k h的音节,拼读巩固音节,巩固汉字的认读。由此既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真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2、观察情景图,认读词语,读用词造句。

设计意图:备课既要备教材、备课标,更要备学生,很多学生在学前已认识了不少字,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各种识字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用拼音识字,授之以渔。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

3、拓展阅读:看图说话,编儿歌识字,拼读儿歌巩固拼音和汉字认读。

gē ge huà huà 哥 哥 画 画 huà duǒ hé huā 画 朵 荷 花 , mā ma kuā tā 妈 妈 夸 他 , dì di lè le 弟 弟 乐 了

设计意图:把学习拼音字母和生字寓于儿歌之中,使学生所学的声母、音节、生字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易记易诵,强化读音,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3、在“领奖杯”的游戏中巩固认字,并用字组词,说话学习运用。

设计意图: “领奖杯”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汉字,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有借机检查乐生字的认读。

五、拓展练习:

课外推荐阅读(巩固汉字认读) 有个弟弟叫小小, 他的哥哥叫大大。 爸爸妈妈不在家, 他们自己学画画。 小小画了马驮米, 大大画朵白荷花。 设计意图:将孩子开学以来所学生字编成儿歌易读,激趣,巩固学过字的认读,避免了孩子们机械的认读生字。

六、回归整体,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中提出希望,让学生回家当小老师叫爸爸妈妈读三拼音节,学生兴趣盎然,培养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说理论依据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拼音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他们才会主动、轻松、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时,我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利用醒目的图画、有趣的故事、多样的活动、好玩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有趣的童话世界。变枯燥的拼音教学为生动的童话世界游。

六、说板书设计

一席好的板书为一堂精彩的阅读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为看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深化理解本课的主旨,依据板书设计的原则,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掌握三拼音拼读方法,知道汉语拼音对以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g k h g—a---ga k—a—-ka h—a---ha ge gu ke ku he hu g-u-a—gua k-u-a—kua h-u-a—hua g-u-o—guo k-u-o—kuo h-u-o--huo

上一篇:爱情散文阅读理解下一篇:银行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