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

一个“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关爱行动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够和父母一起进入城市上学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则不得不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在家乡,成为被父母“撂荒在苗圃的花朵”———留守儿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贫困面大,外出打工的特别多,打工甚至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因而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也更大。农村留守儿童被迫与父母长期分离,在亲情关怀、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还发生了一些悲剧,面临着比较突出的成长风险,迫切需要得到更好的关爱和教育。

对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进行支持和扶助,从政府、学校、家庭到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建设寄宿制学校,改善教育条件,使之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麻江县杏山镇隆昌中心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管护活动进行田野调查,试图探索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考察隆昌中心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关爱行动

本次调查的隆昌中心学校,是一所村级中心小学,现有20个教学班,719名学生中有96.2%是畲族,在校寄宿的有540人,留守儿童占70%以上。隆昌小学是通过撤并3个教学点、4所村级完全小学后建立起来的,服务区域除了隆昌外,还包括其他7个自然村。学校实行寄宿制,已建好两层近400个座位的餐厅和2栋学生宿舍,宿舍40间,420个床位;校园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需要,成为“留守儿童之家”。

过去,留守儿童每天都要往返于学校和村寨之间,生活艰苦,食宿没有人照料,学习没有人督促,上学或放学路上的交通也不安全。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管护,养成教育和生活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存在诸多偏差,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作业等学习问题。学校建设寄宿制的“留守儿童之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行动:一是尽量吸纳全部留守儿童到校寄宿,学校安排年纪较大、经验丰富、有爱心的教师在“留守儿童之家”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上实行精细化管理。二是饮食由学生食堂统一供应早、中、晚营养餐,确保每餐都有热饭热菜(汤),正餐至少两菜一汤并配有肉食和水果,保证留守儿童享用到充足、健康、营养的饮食。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增强其生活幸福感。四是配置“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等设施,便于留守儿童联系亲友、倾诉心声和进行心理辅导,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五是完善“留守儿童之家”各项设施,宿舍楼每层都有卫生间、热水器和饮水机,早晚都能用上热水洗脸洗脚,健康饮水,卫生有保障,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生活便利。六是主动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安排客运车辆周末接送留守儿童,教师在上下车时按时迎送,提供交通安全保障,并注意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传授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留守儿童的防范能力。

二、“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关爱活动成效

(一)“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有营养”,留守儿童饮食得到保证

“留守儿童之家”是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起来的,实行学校食堂供餐,留守儿童在食堂里就餐。隆昌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在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补助3元、贵州省每天追加寄宿制贫困生补助1元,即留守儿童在校每天生活补助标准4元的基础上,寄宿学生每天再補交2元钱和6两米,由学校自办自管的食堂给“留守儿童之家”的学生提供一日三餐。早餐在学校食堂享用米粉、馒头,午餐、晚餐给留守儿童供应两菜一汤的餐饮,午餐另加一个水果。食堂实行分班集中就餐,一般是下课后由本班值周教师带队到食堂,学生先到食堂窗口领取食物,然后对号入座用餐。教师则自己缴纳4元的陪餐费用与学生一起就餐,还负责监督和督促水果的发放。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大都表示,学校里吃得好,又能按时吃饭,家里不可能吃得上这么好的饭菜,喜欢住在学校,甚至周末都不想回家。从食堂菜谱上看,饮食品种比较丰富多样,且营养充足,每个人都能吃上质量比较好的饭菜,让人觉得安心、放心。从食堂公示的供餐食谱看,周一早餐是米粉,午餐为米饭、豇豆炒瘦肉、干豆腐炒瘦肉、排骨白菜汤和苹果,晚餐为米饭、洋芋炒瘦肉、干豆腐炒瘦肉、排骨冬瓜汤。周二早餐是馒头、豆浆,午餐为香菇炒瘦肉、白菜炒瘦肉、排骨海带汤、香蕉;晚餐为米饭、洋芋炒瘦肉、胡萝卜炒瘦肉、排骨白菜汤。周三、周四、周五也都有丰富的餐食提供给学生

民族地区农村长期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水平和饮食质量并不高,以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水准,即便父母在家,一般也难以达到学校的这个生活水平。“留守儿童之家”营养餐,不仅保证每个人吃饱,还要让学生吃得好,吃得有营养。留守儿童每餐能够吃上如此高质量的热饭热菜,几个月下来,人都长胖了,脸上也红润起来了,身体更加壮实了,感冒发烧、生病住院等现象已经少了很多,家长和教师看着都十分高兴。

(二)“住得安心,舒心,放心”,留守儿童寄宿得到看护,安全有保障

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无人照看或者有人监管却照顾不周,极易出现各种发展偏差和成长风险。“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不仅给留守儿童提供了独立自主生活、自我管理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困难时能够有生活的依赖,及时获取生活管理教师的帮助和支持。“留守儿童之家”精心布置了房间,安装上电热水器给学生洗脸、洗澡,每层楼都配备饮水机供给纯净水饮用,让学生能住进温馨、舒适的寝室。此外,在社会各界帮助下,“留守儿童之家”添置了床、被子、垫棉和洗漱用品等,学生不需从家带任何物品就可以直接入住。入学前,学校组织留守儿童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来“留守儿童之家”参观,亲身体验学校的住宿环境、生活条件及管护情形,检查“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设备条件,了解“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措施。

“留守儿童之家”还从细节上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护,一是晚间安排教师负责宿舍管理,充任“家长”,每天督促和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清查宿舍,不准留守儿童无故在宿舍里逗留,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也使留守儿童在出现生病、生活费不够等困难时向“家长”求助;二是在安排寝室的时候,尽量让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兄弟或姐妹住在一个寝室,使他们在“留守儿童之家”也像在家里一样,兄弟姐妹间亲热地同睡一张床或同住一间屋。也尽可能安排来自同一村寨的留守儿童同住一间寝室,这样同一宿舍里的留守儿童相互之间有亲情感,便于相互照顾。此外,部分教师还协助家长管理留守儿童的钱财,家长可以把钱寄存在教师那里或者留守儿童周末返校时把钱交给教师,然后由教师每日将固定数额的零花钱发给留守儿童,避免他们乱花钱,更加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打工收入,让他们学会在消费时更加节俭、理性。

(三)学习和心理问题在校得到指导

对留守儿童教育来说,缺乏学习督促和指导是影响其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不能和父母进行经常沟通是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心情的重要因素。放学后,不少留守儿童常年与电视结伴到深夜,很少从事其他活动,也会导致其生活世界缺乏应有的多姿多彩,有的甚至出现了抑郁、冷漠、孤独、觉得生活无望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使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在“留守儿童之家”里,放学后由教师把他们重新组织起来一起到教室上晚自习,晚餐后集体看电视或参加打篮球、踢毽子、荡秋千、下跳棋、看课外书等活动,与其他留守儿童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活动。笑声在校园里回荡,歌声在宿舍间飘扬,矫健活泼的学生在操场上运动。“留守儿童之家”的学习督导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周一到周四及周日的晚自习,让留守儿童到教室做作业、看书学习,各班都安排有值日教师负责巡视和个别指导。二是留守儿童出现学习问题就近向教师请教。在“留守儿童之家”,教师和留守儿童一起在校园里生活,可以随时随地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督促检查,还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向教师请教的机会。

“留守儿童之家”专门设有“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聊天室”供学生与父母联系沟通,让留守儿童每周都能与在外打工的亲友通一次电话或进行一次视频聊天,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有机会及时进行情感交流,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和代沟,在家长和留守儿童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连心桥”。这种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在网上“碰面”或电话“听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满足了他们渴望得到亲情关怀的需求,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学校还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决心理疑难,帮助学生缓解父母外出后的苦闷与心理创伤。

(四)开展健康教育,保障交通安全

民族地区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较差,群众健康意识不强,特别是负责临时监护留守儿童的老人并不具备现代卫生知识,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卫生技能。基于此,“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加强安全和健康教育,要求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要给留守儿童备足一星期的米和生活用品,负责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学校在健康教育课或日常生活管理中提醒留守儿童要讲究卫生,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品等不卫生食品,不暴饮暴食、不喝酒、不吸烟。学生宿舍充足供应开水、洗漱水,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生活、卫生指导,要求学生搞好宿舍卫生,棉被要叠好,生活用品必须摆放整齐。如果留守儿童在校时生病,“留守儿童之家”及时送医院就医,并尽快通知家长到校。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安全教育,在课堂上或全校集会上教给留守儿童预防诈骗、防引诱、防狗咬、防火、防溺水、用电安全、防雷击、防冰雹、防震知识和流行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还要求留守儿童回到家里也不准玩火、玩电,不爬高,不准到小溪、公路边玩或游戏。民族地区交通条件差,不少留守儿童时常还乘坐农用车、搭乘摩托车上学或放学,面临着很严峻的交通安全风险,“留守儿童之家”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家长或学校直接与县运管所联系,由运管所安排有客运资质的客运车辆周末接送留守儿童,以保证他们的交通安全,为留守儿童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专门按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对放学与上学的乘车地点及人数等作了比较细致的安排,并指定“路队长”专人负责检查同一线路的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情况。

(五)促进家校合作,增强家长和学校合作的共同责任意识和能力

“留守儿童之家”毕竟只是留守儿童的暂居地,教师只是他们的临时管护人。留守儿童即使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日子里,他们平时也主要由父(母)或临时监护人负责管护。学校要让家长知道,学校并没有因家庭教育的缺位而忽视或放弃他们的子女,反而更加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因材施教,真正把留守儿童的家庭困难放在心上,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其子女的高度重视。要随时提示家长,在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中,家长负有首要责任,抚育子女是他们的义务,孩子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但家庭是第一责任,不能将留守儿童全部教育关爱责任完全寄托在学校身上。“留守儿童之家”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家长外出时要经常与孩子联系和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主动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水平和能力;要让家长明确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与出门挣钱同样重要,家庭里要尽可能留下父母中的一方与孩子一起生活,使孩子能够得到自己父母亲的有效监护,双方必须同时外出打工时要慎重选择孩子的托管人并随时保持联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来说,家庭和学校负有共同的责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利益相关方,二者必须树立一种共同责任的意识,积极开展沟通、合作和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培养好、管理好、教育好留守儿童的使命,促进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不断增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刘延东:《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求是》,2013(12)。

[2]刘旦等:《留守中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注: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模式研究”(批准号:12CSH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凯里学院、贵州省麻江县隆昌小学)

作者:杨建忠 王家优 赵华甫

第2篇:农村 “留守儿童之家” 建设的困境与破解

摘 要: 我国许多地区已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然而在其推进过程中出现资金来源缺乏、分布规划不合理、资源利用不足及后期管理与维护等诸多难题。为此,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强化管理并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细化考核以提高内涵建设实效。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价值 现实困境 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人口迁徙和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内仍将持续出现,其成长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学习生活乃至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学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建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怀系统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为诸多地区的教育民生工程。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妇联、共青团组织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依托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农村文体活动室等,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娱乐、学习、交往和健康成长的场所。近年来,全国甘肃、安徽、四川等诸多省份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使其成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怀系统的重要组成、实践载体和建设平台。随着农村校外内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场所的建设、课外活动条件和学习环境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二家园”。然而,在现实运行与实践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出现许多后续管理与养护的问题,严重制约“留守儿童之家”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破坏民生工程形象,亟待正视和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价值

2009年,甘肃省妇联在全国率先提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百分百覆盖行动”,进行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试点之后,中央政策、国家教育民生工程、各省市先后出台法规政策,从政策方面广泛支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应当说,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关注民生工程的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尽管目前我国各地“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标准不统一,但各地都规定每所“留守儿童之家”一般做到“八有”:有牌子、有教室、有场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1]。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亲子团聚、视频聊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留守儿童实施亲情关爱、心理关爱、学习关爱、品行关爱、安全关爱等,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2]。其价值和意义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为留守儿童构筑优良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家庭般的呵护,部分填补留守儿童的心灵空白,特别是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的父母开展对话与交流搭建平台,增进家庭亲人的感情沟通交流,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得到稍许安慰。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能在生活起居上给予部分低龄留守儿童帮助,改善他们的伙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能较好地避免缺失看护造成的危害。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功能。

各地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农村学校中设置“留守儿童之家”具有较大的教育优势。社会通过学校平台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又舒适的环境,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可以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留守儿童之家还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孩子们开展课外阅读、文体娱乐、科普讲座、观看电视、亲情视频等常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有效填补留守儿家庭教育缺失的空白;通过开展“爱心父母”结对帮扶、城乡学校结对互动、积极实施爱心救助工程,让留守儿童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3.有助于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成为时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当说“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社会来说,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他们的人生道路,减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或伤害别人的不安定因素。

加强和巩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果,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关怀。时下,许多高校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都以农村留守儿童为帮扶对象,一些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经常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相关资助工作,甚至带动更多企业、爱心人士等参与其中。可以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项目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社会的温暖、关怀与爱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各种有效支持力量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现整合,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正能量。

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肯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价值的同时,不难发现,现实中由于认识观念、资金投入、管理维护及活动开展等诸多方面的跟进不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和矛盾。

1.资金来源缺乏。

一般来说,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资金多数由省级财政、区级财政承担或申请教育系统资金,同时学校会发动社会、媒体力量通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募捐活动等方式自筹少部分资金。然而,纵观全局,由于我国流动人口众多,要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数千万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却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策鼓励层面的背后仍需更多政府与社会资金的注入。尽管各地普遍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启动长效机制建设范畴,但地方现有财政政策支撑力度很难从覆盖率、效益度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2.分布规划不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与发展的悬殊较大。中东部某些地区的留守儿童建设基本满足需要,但是在某些西部或者地形复杂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地方政府的建设力度就彰显不足,相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点针对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而建立的“留守儿童之家”大多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农村贫困地区。然而,对于那些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环境原因,“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未涉足,因此,从整体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分布还有较大差距,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满足偏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发展需求。

3.资源利用不足。

我们经过调查走访,发现一些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几乎停滞不前,一些设备和支出成了摆设。有些地区尽管配备了一些设备,但是因为运行成本较高和后期维护资费等原因,设备闲置率高。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甚至购置跑步机或甩脂机等“高档设施”安置在“留守儿童之家”中,这些“奢侈品”的购买对留守儿童成长来说是一种浪费。诸如此类,顶层设计的理想在实践运行中发生变异,值得反思。

4.后期管理与维护。

“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之初,地方集中采购了大量运动器材、电子产品、药品等,但由于学校缺乏后期维护与管理,许多设施损坏无法得到更新和维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问题令人担忧,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缺乏基本认知;二是建设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之家没有履行地方建设的配套设施,软硬件配置水平较低;三是管理不到位,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设计,制度和内涵建设不够,药品过期、器材损坏;四是使用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之家利用率不高,活动内容比较单调、日常活动开展不够。

近年来,尽管各地、各部门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说仍相对薄弱,统筹布局有待加强,机制尚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生、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和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关爱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多方共同努力,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不啻为一种较理想、易于操作的关爱工程,今后要在实践中深化改革、继续完善、落实提高。

1.政府主导,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现实中尽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出现了政府主导型、妇联主导型、学校主导型和基金建设型等多种实施方案,但从长久规划和实际效果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仍以政府主导为主,即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类民生工程项目,各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依托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开展建设,这种措施在实践中的运作覆盖面广、受益的留守儿童多、成效显著。为此,各级政府首先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工作的主要领导任组长,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结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结构群策群力;同时科学研制长期性规划及年度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到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项目推进。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专项资金,要做到“前期资金有投入,后期资金链有跟进”,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提供重组的资金保障;再次,各地要根据具体发展实际,研制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标准,细化并完善后续管理与养护制度。与此同时,还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将已经建设好的留守儿童之家的使用率、知晓率和社会满意度公之于众,让社会更多人群知晓、认同、关注和支持,努力实现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益最大化。

2.加强管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虽属政府职责,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留守儿童的关爱中应承担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使命与责任[3]。

学校首先要勇于承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重任,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广泛多样地开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项目,结合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正能量合力形成全方位的关爱系统。在校内,要积极通过开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氛围,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尽管我国许多农村偏远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生活教师普遍缺失等现状。一般课任教师承担多重角色,“留守儿童之家”指导任务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是由科任教师兼任,无形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负担。另外一个隐性问题逐步突显,即无法实现“留守儿童之家”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因此,学校要加强重视相关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借助目前农村教师“国培计划”等专题项目及时输送教师外出培训,亦可向先进学校学习借鉴,甚至邀请专家到校现场指导。

再者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班主任老师在课余要积极组织留守学生的班级文化活动,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同学”主题班会、留守与非留守同学“手牵手”活动、“体谅父母教育”活动等,也可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现有的设置设备,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将留守学生凝聚在一起,增强班级凝聚力,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及时沟通交流,了解需求,化解烦恼,增进交往,完善人格。

3.细化考核,提高内涵建设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各级部门需狠抓落实,将该项“民生工程”做到实处。为此,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制定包括领导机制、制度建设、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在内的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指标,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效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考核目标体系中。一是纳入目标考核。将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纳入县区政府目标考核、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目标考核,并制定统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管理办法,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各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监督考核。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由关工委、慈善总会、妇联共同组成联合督导组,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奖优惩劣,每年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教育主管部门应具体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管理,按规划有序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开展业务指导,加大日常监管和督查力度。重点考核、监督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管理制度、图书器材使用、人员配备、关爱效果及创新活动等。年终对各“留守儿童之家”考核时,要对照考核指标进行评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总分,力争做到“新建有管理、已建有成效”,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持续发挥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2]张孝义.社会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数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8.

[3]袁强.建构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的学校关怀系统.科教文汇,2007(9):140-141.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71027)

作者:胡彤彤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缺乏关爱的问题更为严重,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本文总结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看护服务缺失现状,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出当前相关工作的不足,找到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关怀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怀服务;政社会组织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国家在照顾留守儿童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巨大差异。

1.留守儿童保育服务体系不够全面和协作。

目前,整个留守儿童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协调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有效的家庭监督、家庭联系和到位的家庭教育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对策。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不足已成为制约基层护理和保护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对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在关心、保护和促进留守儿童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各团体和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保护期限有限。

2.缺乏支持留守儿童发展的专业团队。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支照顾和保护留守儿童的专业队伍,相关专业能力严重不足。县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儿童发展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缺乏,班主任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群众团体和社会力量的专业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高的问题也存在。迫切需要建设基层儿童保育和保护团队的专业能力。

3.国家政策缺乏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明确规定。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国家没有具体、详细的相关规定。由于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对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地区也没有问责机制,各地区为留守儿童制定的相关政策很少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方面问题。

4.国家对解决各地留守儿童问题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于中西部地区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国家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来解决这一问题。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落后是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重要原因,但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太可能有资金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照料机制。因此,如果国家不设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项资金,中西部省份很难依靠自身发展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思路与对策

1.树立照顾留守儿童的新理念。

把积极发展转化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际行动,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孝顺、感恩、进取等积极性格,营造更加支持和温暖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让他们在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和保护下逃离原有的生活道路,看到他们的未来充满了许多发展的可能性,走出一条自己积极发展的人生道路。

2.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体系

在家庭一级,应努力解决诸如缺乏亲情和父母教育不当等突出问题。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主要照顾者应提高亲子沟通和育儿技能,促进有效的亲子沟通和沟通,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学校层面,大力加强对寄宿学校的投资,使寄宿学校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监督和生活保障,为留守儿童在疫情后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照顾。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层面,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设,让留守儿童在这些丰富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照顾保护机制。

落实责任制,配备专人解决。对留守儿童长期存在安全和心理问题的地区,建立相关负责人问责机制。

4.政府给与相应的补贴。

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并设立专人负责监督,确保资金到位。

5.建立干预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干预机制,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实施动态监督,及时反馈和纠正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单独留在家中,无人监护的,应对监护人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监护人经反复教育不更换的,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

6.促进有效的方案和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积极发展。

建立一个有效的推广平台,推广一些经过多年探索证明有效的积极发展项目,有效推广到中国不同地區、不同年龄、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推动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各种有效示范项目和活动的作用,促进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积极发展。

7.建立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儿童保育团队。

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困境涉及家庭忽视和虐待、缺乏监护、家庭功能低下、疾病和健康等诸多方面。因此,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学者需要加强合作,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建立包括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和乡村医生在内的留守儿童基层护理队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校长、农村社区工作者、农村医生等农村留守儿童基层护理人员的培训。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能力。同时,也将提高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从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关键。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力量的配合,学校与社会力量实现社会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保育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学术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BSH403。

作者:王远,(1998.10-),男,山东现代学院工学院2020级专升本交通运输专业在校本科生。

通讯作者:张金友,(1984.12-),男,讲师,山东现代学院教师,从事高校教学与管理研究工作。

作者:王远 张金友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三年规划

“留守儿童之家”三年工作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区各级妇联关于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有关精神,根据市妇联关于“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工作方案”的文件要求,我校建立了 “留守儿童之家”,并结合我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教育和身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规划了近三年来“留守儿童之家”的发展。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学习德育教育,大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健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确保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 领导小组

组长: 李 宁

副组长:何振国李玉江

成员:张丽蔺宗玲马慧英王俊玲 杨 鹏王晓娟何 军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学校成立以李宁校

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分管人员职责,形成健全的工作网络,确保留守儿童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统筹安排,落实工作目标。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等处室部门要紧扣学校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定计划,定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各班级,各中队要按照签定的目标责任书,细化工作要求,推动工作序时进度,确保工作成果。

3、加强督促指导,及时查漏补缺。各层负责人要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关于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逐一排查,抓住典型,分析原因,不留盲区,认真整改到位。

4、加强目标考核,注重效果。要把关于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目标的重中之重,作为评优评先工作的硬性指标,以此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效果突出。

五、主要方案

(一)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

1、对每个留守儿童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学习情况进行登记建档。

2、针对留守儿童个体差异,分别制定教学计划,教育辅导、校内学习辅导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3、制定联系制度,对留守儿童家庭住址、父母外出务工地址及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住址和电话进行登记,定期和他们联系。

(二)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和管理职责

1、建立留守儿童保健制度,完善保健、卫生设施。

2、对儿童组织丰富多彩益智的文体娱乐活动。

3、制定工作责任制,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生活责任人,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并要有备课笔记、授课记录。

(三)硬化基础设施,做好后勤管理工作

1、根据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的需要,添置床铺、餐具、桌椅等。

2、购置学习用品和各类玩具,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

3、改善园区隔热、防晒条件,优化儿童居住环境。

4、美化园内环境,根据季节变化种植不同花草,美化活动、学习、休息区域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四)在节假日量安排老师陪留守儿童一起过节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

我们本着为留守儿童解难事、办实事的宗旨,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让留守儿童感到幼儿园像家一样温暖,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让“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温馨快乐的家园。

“留守儿童之家”三年工作规划

安定区石峡湾中心小学

第5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在小城镇或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留守儿童”,还有的媒体称他们是有父母的“孤儿”。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被调查在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婚后的居住情况是,不能跟父母一起居住的近七成。其中,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占39%;与其他亲戚一起居住的占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单独居住的占2%.2、关于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离婚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感觉孤独感或不愉快的时候增多了的“留守儿童”近五成.

3、关于在父母离婚或外出打工后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居住的选择,近八成希望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

4、关于在父母离婚或父母外出打工后对居住地的选择,有六成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地,但仍然有近两成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而愿意离开原居住地。

5、关于在父母离婚后或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有八成以上的与未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父母的联系主要靠电话,但仍然有少数无法与父母取得联系。

6、关于父母离婚或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联系的频率,有六成以上的与未在一起生活的父母一周联系一次,但有近一成的三个月以上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

7、关于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不想让父母外出打工的近四成。其中近五成的虽然不想让父母走,但表示能理解父母的行为,只有少数不能理解父母。

8、关于对生活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遇到心烦事或困难时,有四成以上的能够寻找倾诉对象,但仍有两成以上采取闷在心里,自己解决的方式。

9、关于现在对父母的愿望,有八成以上的现在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是回家,少数的希望父母多挣钱。

10、关于被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占八成以上。

11、关于在学习中最烦恼的事情,烦恼学习成绩不好的占四成以上。

12、关于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的了解情况,有近七成的了解不多。

13、 关于课外书籍的来源,课外书籍来源于家长购买或向同学借或亲友送的占七成以上,从学校借阅的仅占4%.

14、关于被他人伤害或欺负时“留守儿童”所采取的行动,有近四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15、关于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是,被教育要好好学习的占八成以上。

16、关于对学习的希望,有近九成的希望上完大学。

17、关于对未来的希望,有近九成的希望继续读书。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如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

1.安全隐患多。“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来照顾。但是,他们精力有限,年老体弱,或者自己生活还困难,而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2.学习成绩滑坡,导致厌学辍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某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4.3%.如马某由于从小父母离异,他判给了父亲,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则由姑姑叔叔轮流照顾,因为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后来小学没有毕业就不念书了。

3.道德意志薄弱。学习成绩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留守儿童”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这个问题很让人担忧,绝大多数父母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

4.心理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儿童”个别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给孩子是稳定和温暖,父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使留守儿童成了有父母的孤儿,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如有一女孩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外出后,心中的话没有人听,苦恼、烦闷没有人理解。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孤僻、脆弱,把自己隔绝在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有时因为挨几句批评,就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不出来,直到奶奶哭着求她才打开房门。

5、表达能力发展滞后,要重视亲情交流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自觉寻求发展;更多的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儿童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无人可说。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一些隔代的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由于代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年人说心里话,这也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例如对其他留守儿童而言,杜某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的,唯一让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不爱说话。吴某的爸爸妈妈在他上大班时外出打工,老师反映接班时已经三年级了。在我们相处的三年多里,他没有发言一次,课后师生没有成功交流过一次,同伴也反映他的话很少。他的奶奶带他咨询过医生,得出的结论是:表达能力发展滞后。

三、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要有爱心、耐心。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前提,在代理家长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臵。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大学生支教老师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打架、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课余时间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教育性的动画电影,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多引导他们多读书等进行有益的业余活动。

3、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他们代理家长,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4、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情况。对于这些孩子,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儿童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要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

5、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好自己的权利。“留守儿童”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预防和避免不法侵害。上街要结伴而行,相互照料。接听不认识人的电话,说父母的什么事情,要和父母核对;放学时有不熟悉的人或不经常联系的亲戚来接时,不要和他走。 6.“留守儿童”要体谅父母,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子女的生活,让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在外面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给子女,子女更要体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观念和方法落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学习、卫生、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教育、引导。这就要求“留守儿童”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生活,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干些家务活。

7.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要适当。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往往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大多数父母一般半个月才给孩子一个电话;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春节期间返家,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而带给孩子大多是物质的东西(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较少精神食粮(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

8、“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得快乐。

总之,作为大学生支教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所以留守儿童更多的需要的是爱,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的用真心去面对他们,他们就肯定会有改变。

第6篇: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浮梁县仙槎学校

黄国平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进行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儿童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留守儿童在家大部分由祖辈或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加上祖辈、亲戚情感溺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由于隔代教育弊病颇多,许多留守儿童萌生了“自己不如别人”、“被人遗弃”的思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顺利的健康成长。

一、从农村留守儿童在我校的表现来看,有一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是 “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感情淡漠,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发展受阻,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2.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辍学现象严重。3.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4.存在不愿与人交往的现象,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面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各级政府和学校都必须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重视,心理上的关爱;把握留守儿童思想脉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校关爱: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所以农村中小学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有留守儿童近二百人,我校历来比较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做法有:1.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严禁教师以任何理由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2.不使用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给留守儿童施加心理压力。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充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要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建议,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接触,使留守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4.班主任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让各班的班主任同时兼任自班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激励他们奋发向上,逐步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5.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教育环节,如果在学校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老师是学生的父母,如果老师都不能以像父母的感情来对态自己孩子的话,就会很明显给学生加重心理上的负担。老师应该从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加大对学生的辅导。我校要求全体老师们特别要关爱“留守”的学生,因为他们远离父母,要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的亲切,让他们感到老师就像父母一样,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生活的愉快,把学校看做他们的家庭。6.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比赛、文艺活动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7.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据我校对留守儿童的统计资料显示:60%的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或顶撞祖辈,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等诸多问题,如果不加强其纠正的话,留守儿童很容易就会发展成“问题儿童”,因此我校经常对留守儿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道德观,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

三、政府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也应该从经济、政策、教育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1.政府部门应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2.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就业条件,农民工的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比较欠缺,就业的前景很不乐观,往往都是以体力活为主,加强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条件,有助于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经济生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生活空间。3.政府要在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让社会各种力量为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

四、家庭关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上。 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2.农村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

五、自我关爱 :留守儿童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和社会的关心、爱护与正确引导密不可分的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教育,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鼓励留守儿童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和焦点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政府和学校要做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真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7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浅议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皋兰县九合中学

魏念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农民工持续地大量涌向城市,“留守儿童”这个独特现象也就随之而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他们缺失亲情和家庭教育。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通过调查,笔者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一下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只想着出门打工挣钱,几乎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道德和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家长与孩子的不断互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出现了许多原本该由父母进行的监护转为由单亲或他人监护的代养问题。

据调查,我班“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约30%占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却未必有明确的意识。由于父母平时难以回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留守儿童家长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高,家庭教育就很容易搞好,否则,就非常的困难。留守儿童家长普遍知识水平偏低,教与动机存在教育偏差,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会出现重身体轻心理、重学习轻劳动等教育内容片面的现象。

3、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隔代教育”型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对留守儿童溺爱、迁就,事事让步,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习惯,另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集体观念淡薄,没有同情心,形为习惯差。

3、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

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因此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认为自身能力有限而过分依赖学校,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再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一)家长方面

1、选择好代养人

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使子女健康的成长。

2、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

3、经常保持联系注重情感交流。

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和代养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4、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与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与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的关怀。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多进行家访或召开家长会,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架起家长、学校之间畅通的桥梁。

2、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

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专门配备懂儿童心理的老师,定期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诊断,并将每次心理诊断记录在案,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出现不良倾向就立刻进行疏导,同时还定期给孩子上些心理课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1、积极发展县域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农民之所以外出打工无非就是想多赚钱,如果当地就可就业,他们就不会远离家乡和子女。因此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稀缺资源重返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2、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乡镇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乡镇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希望留守儿童家庭自身首先能增强意识,摆正思想,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劣势因素转化为优势因素,为孩子们以及整个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8篇:农村教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摘要: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日益增长,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因缺少父爱、母爱性格有些偏执,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道德败坏。那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成为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表扬 批评 朋友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日益增长,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因缺少父爱、母爱性格有些偏执,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道德败坏。那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成为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成立家长学校以来,我主要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点教育方法:

一、、让孩子 体会“爱”

在农村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爱就是吃饱穿暖,其他亲人则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这些不是真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我们要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

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更像久旱之甘露。我们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情。用温暖的爱溶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真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

在我校有这样一对姐妹,姐姐读六年级妹妹读二年级,她们姐妹经常衣衫不整,头发蓬乱。上学经常迟到,上课不听讲总是呆呆的看着某一个地方,下课后就坐在座位上不和任何人说话,即使老师叫她也不愿搭理,并且每天都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的老师多次找她们谈心,可收效不大。老师们把这一情况告诉我后,在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就把姐妹二人叫到电教室。我在跟她们说话之前,首先帮她们整理了衣服,发现妹妹的衣服没有纽扣,就告诉她,明天把衣服带来老师帮她钉纽扣。然后我拿出梳子给两位孩子梳理头发,妹妹看着镜子里的小辫笑了,姐姐也学会了梳头。在梳头的时候,我就问她们妈妈为什么不给她们梳头,姐姐低头不语,妹妹眼含泪花,这使我感到这两孩子一定很长时间没见到母亲了。在我的慢 慢诱导下,孩子告诉我,她们的爸爸出车祸去世后,奶奶病倒卧床不起,妈妈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外出打工去了,如今以年近70的爷爷在照顾她们和奶奶。她们每天回家后都要帮爷爷干农活还要照顾奶奶。因此姐姐说自己都不想读书了,想去打工挣钱。在知道这些后,我跟两孩子谈了许久,告诉她们妈妈在外的不容易,今天读书的重要性,也教了她们一些生活带常识。在后来的日子里,常跟她们谈心,了解她们的需求帮她们解解一些能解解的困难,慢慢的这两孩子爱学习了,虽说成绩不是很好,但她们以会按时完成作业了。下课也会跟同学们跳皮筋了,碰见老师会笑了。

二.多表扬少批评

这些孩子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多数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但再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而闪光点的发现,正是转变他们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哪怕是帮同学从地上拾起一支笔,一次作业能认真完成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发他们转化内部动因,满足他们要求抚爱和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弥补他们成长中急需得到的父爱和母爱。

在我所上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男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了,他几乎没见过母亲的模样,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偶尔回家,他跟比他大几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在他的眼里不知什么是父母?什么是老师?总觉得他自己最大,谁都得听他的,上课跟老师叫板,下课打同学,总之学校里高年级的同学见他都得让道走。刚开始时我对这位“软硬不吃”的学生也很头疼,但有一天我手里的本子掉地上了,他走过来将本子拾起交给我,虽说态度不是很不好,但我还是对他说了声“谢谢”并且当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帮助了老师。从那以后我发现他总是在寻求表扬的机会,因此只要他一节课能不捣乱,我都表扬他,慢慢的他变得跟老师叫板的次数少了,偶尔也交一下作业,不管他写的好坏,我都耐心的给他批改,并且不忘每次都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他,后来该生交作业的次数多了,打人的次数少了。

三、学做他们的朋友

我们农村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是精神上的“关爱”:在思想上,要循循善诱的开导他们,多与他们谈心,学做他们的朋友;在学习上,要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课堂上多提问他们,课后多辅导他们;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经常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生活上的导师,心灵上的朋友。

总之,我个人认为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我国义务教育的问题,而且牵涉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的未来。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个人都必须发挥各方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努力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新的途径,不要再让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痛。

第9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省**县**镇**村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村基本情况

**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450人,耕地面积815亩,其中水田735亩,旱地80亩,林地1452亩,森林覆盖率达85%。全村6—18周岁未成年人170人,占全村人口11.72%;中小学已入学率人数170人,入学率达100%;现有留守儿童46人,占入学人数的27.05%。近年来,**村以关爱工作为推手,积极打造幸福院建设,把关爱工作作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确保了留守儿童生活得到照顾、情感得到关怀、学习得到监督,关爱工作得到全方位落实,关爱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夯实平台,健全关爱机构。一是加强领导。为抓好关爱工作落实,推进关爱工作开展,**村成立了村支部书记张志平为主任的村关爱工作委员会,并充分吸纳村支两委成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士加入村关工委,村关工委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同时,明确了各村民小组组长为各村民小组关爱员,负责统筹协调各村民小组的关爱工作,镇、村、组的三级关爱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关爱格局。二是明确责任。村关工委根据村关工委成员居住地及原工作职业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村关工委主任、副主任、秘书及委员职责,村关工委各成员及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了村关工委高效健康运转。同时,村关工委成员定期采取“多问一声、多看一眼、多帮一下”三多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三是健全机制。根据**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村关工委学习制度》、《**村关工委工作制度》《**村关工委表彰奖励制度》等相关制度,不仅规范了村关工委工作正常高效运转,更推进了村关工委工作的制度化、长效化。同时,村关工委积极落实每日一问、每周一看、每月一访等关爱制度,做到了每月有计划、每月有安排、每月有活动。四是摸清底子。村关工委根据全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造册,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监护人等情况,摸清了留守儿童底子,确保了关爱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创新方法,丰富关爱形式。一是推进互动关爱,构筑亲情连心桥。针对**村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江浙、广东沿海务工,而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未配备电脑和宽带光纤网络,尚不具备进行语音视频,但长途电话资费又较高的现状,村关工委结合村实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村关工委办公室设置了视频亲情聊天室,为村关工委配备了可进行语音视频的电脑,连接了宽带,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前,对留守儿童及父母实行预约,定时定点为留守儿童及父母提供一个可面对面沟通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拉近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构筑了一座安全可靠的网络连心桥。同时,每年春节期间在外务工人员大量返乡,村关工委在年初把全村留守儿童及父母召集起来,通过开展亲子游戏、父母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父母与子女增进感情、消除隔阂。二是抓好意识关爱,当好安全引导员。**村位于320国道及舞水河边,车流量大,每逢夏天青少年下河洗澡现象屡见不鲜,安全隐患较多,为增强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村关工委会同学校定期邀请村关工委成员及镇政府干部、县直相关单位人员为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意识培训,切实增强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知道事有可为有可不为。同时,组建**村少年儿童教育管理督导员队伍,在全村14个村民小组中分别明确一名德高望重、深得孩子喜爱的老人作为督导员,负责对青少年儿童开展安全教育,并对其进出网吧、赌博以及完成作业情况进行督导,确保了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和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开展激励关爱,安装关爱助推器。村关工委建立健全激励关爱机制,通过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评比活动,给予适当奖励的方式,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促使留守儿童敞开心灵、开拓视野。村关工委还成立了**村中小学生假期作业学习小组,分别在各村民小组明确一名尖子生督促各村民小组青少年儿童学习和生活。在每年召开一次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对村关工委成员、优秀的学习小组长、完成作业情况良好的青少年、优秀的关爱工作志愿者进行表彰和适当奖励,对弘扬正能量和正面引导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在春节、六一儿童节等节假日,村关工委邀请镇党委政府、县直相关单位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对村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送去书包、笔记本等爱心小礼品,进一步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关怀和关爱

3.加强引导,营造关爱氛围。一是重视政策宣传引导。村关工委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并按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县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相关文件政策积极推进村关工委工作,在村内重大节假日上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活动重点进行宣传,在村务公开栏等阵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政策宣传,努力提高群众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知晓率。二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村关工委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媒介形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报道。5月,**村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典型在县内进行经验交流推广。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村关工委根据村留守儿童家庭住址分布情况,按照村关工委成员及村“五老”人员分布,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的帮扶活动,积极宣传关爱工作,进一步营造关爱工作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4.强化保障,整合关爱资源。**村关工委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呈现出小村做大事的气魄。一是切实发挥关爱主体作用。**村关工委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学校、家庭的关爱主体作用,按照三者之间关系,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做到了职责分明,对号入座,同时村支两委积极监督学校和家庭,督促其承担应尽的义务,确保关爱工作得到有力落实。二是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村支两委积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结症所在,积极加大产业发展,通过推动本村产业发展,带到更多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发展产业、带领家庭致富奔小康的同时主动承担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同时,村支两委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其找项目、找路子,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献言献策、提供帮助,有力的推动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上一篇:小学生期末评语简短下一篇:小学德育12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