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福安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日益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流通交融,人才与劳动者的分流,跨地区打工经商,谋生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局限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但由此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此也成为各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一、研究问题之基本背景

1.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为了维持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对生活水平不过分降低,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经济后盾,年轻的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进城落脚后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市民”待遇,面对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一筹莫展。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的无保障等。加上他们自身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将孩子安顿在家,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亲戚代为监护并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据相关调查显示,由于1.2亿中国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留守儿童数量已高达2000万左右。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多少,留守儿童数字扩大化的潜力就有多大。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从成长过程和发展阶段来看,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弱,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关联到一系列思想道德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2.福安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特殊性

福安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福(州)温(州)公路中点,闽东各县(市)的中心,水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辖2个省级开发区(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和福安穆阳畲族经济开发区)11个乡镇,3个街道,总人口62万人。1993年福安市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

但是福安市周边群山环绕,土地总面积1880.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26.63万亩,耕地面积32.44万亩,水域滩涂22.73万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多的人口,以及相对有限的可耕作土地,决定了福安下辖各乡镇农村劳动力富余。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告,福安市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万人,眼下已有效转移10万余人,其中受过基础培训的农民工大多在当地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两大工业支柱产业就业,也有一大部分从事服装加工及材料冶金。

本地农民工的“离土不离乡”的外出务工走向,决定了福安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之中西部农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二、福安市农村儿童留守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往有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户籍制度影响下的城乡二元社会制度:城乡二元社会引发的二元教育体制的束缚,使得农民工的子女无法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系统,分享城市教育资源。这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事实上,就东南沿海广大农村具体情况来说,农民工群体内部存在着分化:一部分较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长期在国内大中城市务工,而另外一部分人的外出务工的时机却是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近期,工作地点多是在周边乡镇、小县城郊区,当然亦有一部分作为劳务出口远赴海外。与此相关,农民工群体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处理也有不同的方式,前者,如果条件许可,还是有可能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把子女接到所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在很多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专为农民工子女设置的学校。然而,对于后者来说,面临一种尴尬的情境,农民工要么是离家不过数小时车程,却因为工作超负荷一样难得回家,同时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居住场所而且也觉得没有必要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反正仍旧是条件相当的乡村地区;要么是因为身在异国,根本就不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

独特的留守因素,客观上决定了福安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众不同,在解决方法之切入点的选择等方面亦不能套用以往针对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方案。

三、福安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问题及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儿童成长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构成。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儿童成长的开端。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的长期缺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教育功能的完整发挥,这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也相应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缺位的情况下。通常将子女交给(外)祖父母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区分的隔代监护及单亲监护。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一般认为,它会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并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造成如下几方面影响:

第一,留守儿童学习和获得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通道不畅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这是儿童个体形成独立行事能力以及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儿童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无力,孩子对各种知识的习得缺乏连续性,所以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松散性。

第二,留守儿童在内化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过程中出现偏差

我们知道,个人成长是和特定文化紧密地结合着的,所以,地域性传统文化对农村儿童的社会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在与周围的亲人、朋友、邻居及其他社区内熟人的互动过程中,不但内化了当地的特有行为和思想标准,也传承和延续着当地的文化规范。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需要强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要特别关注到地域性文化及其制约条件。

笔者亲族所在的赛岐经济开发区南安村是福安市周边农村的典型样板——乡土观念浓厚,民风淳朴,传统道德规范良好,是依据血缘亲族关系建立起来的社区。这样的村庄,祠堂和老人活动中心几乎必不可少,宗族里的长辈和家中的老人有很高的道德权威。虽然他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趋于保守,但是对于处在“他律阶段”的留守儿童无疑提供了必须的权威角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同时由于儿童始终处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相对单纯的农村社区这个大环境,他们所确立的也许相对保守的价

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能够保证他们身心健康的生长,过于新潮的观点则可能让他们与周边人群格格不入。笔者注意到有少数留守儿童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外出时就被带到城市,他们在城市完成小学教育,在即将读初中时才被送回老家留守。这类孩子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言谈举止时时刻刻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在同伴的眼里,他们是半个城市人,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是这样的孩子却往往因为很难融入同辈团体而显得孤立。

以往学者们过分高估了留守儿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同时低估了祖父辈监护人的文化水准。事实上在义务教育推行之前,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相对落后,而且根据统计,福安市学龄阶段留守儿童的父母平均年龄介乎35—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父母校园时光更是荒废于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反观留守儿童的祖父辈,比如南安村的老人,无论家境如何,大都在解放前的宗族私塾中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通晓四书五经,诗词格律,对于历史演义掌故如数家珍,更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多半能自制对联。在这样的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的留守儿童,往往对于“孝悌”等道德标准比之父母骄纵下长大的孩子更为敏感,对监护人更为遵从,对父母更为体恤。明显的例子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南安村的留守儿童对“打工”及“留守”生活的评价充满矛盾。从他们对“打工”的评价上看,一方面,留守儿童对“打工”本身并不持肯定评价——他们用“受人剥削”、“迫不得已”、“受别人气”、“受苦挣钱”等等字眼来描述和界定“打工”;另一方面,他们又高度认同父母做出的外出打工决策,因为外出务工家庭的生活较之单纯务农家庭的确宽裕。从他们对“留守”原因的理解上看,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有父母相伴而不愿意“留守”家乡,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从他们对个人留守生活的价值判断上看,虽然他们不愿意过留守生活,但他们并不认为留守生活只有消极和痛苦记忆。由此可见,从个体利益上讲,农村留守孩子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外出打工,但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他们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父母的外出打工选择。

笔者认为,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留守儿童“孤留”家乡的精神支柱。同时因为南安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数从事造船业,实际工作地点离家并没有很远,孩子明白如果有需要,父母还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赶回家里,因而心结不重,心理距离不远,在这样成熟的心态下,留守儿童在家能尽己所能地协助监护人从事农务家务,能较好的照顾自己,以便让在外的父母放心。同时主动让爸爸妈妈和自己联系,与父母谈心。

但即使在这样较为良性的背景下,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1)逆向监护

笔者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一些孩子把他们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能够照顾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在对农民工的访谈中也发现,他们一部分人把孩子留在家乡的原因是能跟老人做个伴或帮帮家里老人。虽然前面提到大部分的隔代监护者能够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提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等原因,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的照料,相反,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另一种是长期和持久性的逆向监护,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的亲人长期患有慢性病,需要留守儿童持续性的生活护理。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替代父母照顾老人的生活,在很小的年纪就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都是很不利的。

(2)同辈群体

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来自外界环境的冲击与自身生理的变化通常会使他们感到迷茫与错乱。隔代监护人毕竟囿于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不可能对留守儿童无微不至,对其出于剧变中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更是无从揣摩。同时,父母的缺位让留守儿童找不到合适的交流或倾诉对象,更得不到必要和充分的情感滋润与呵护。

笔者在对南安村的调查中发现,和同龄非留守儿童相比,该村的小学四年级以上留守儿童之间更容易形成自发的交往群体,且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时间往往要更长,他们不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有问题时更易求助于同样作为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而不是监护人或是老师。上述情况的形成不仅在于父母的缺位、学校教育功能发挥的不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同辈群体在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了同辈群体在留守儿童社会化中的问题。

同辈群体大多是由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同伴结成的群体。因为年龄趋近,他们很容易达成共识、相互沟通,也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感受。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关爱,情感孤独,在同辈群体人格的全部投入的交往中,他们不仅能够释放积聚的情感压力,还能在积极的面对面的互动中满足相互间情感的需要。同时他们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中形成不同的角色定位,在对规则的认知和遵从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适时控制,也能在对他人角色的理解上发展换位思考的能力,在相互依赖中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在此过程中也建立了相互的信任,拓展了社会交往能力。

可以说在家庭缺位的情况下,同辈群体虽然对留守儿童给予了很好的补位,但是这一群体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儿童同辈群体其实是父母交往关系的“衍生物”。对社会判断能力依然很弱的儿童而言,父母其实是潜在地起到了一定的筛选功能,他们还能够指导儿童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儿童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但就留守儿童而言,家庭对他们在这方面的帮助是相当有限的,他们只是依照自己的认识,形成基于特定年龄阶段判断。在对各种判断依然处于模糊和混乱的阶段,留守儿童很容易陷入盲从。比如同一个宗族、同村的孩子就容易抱团,而对外来的孩子带有敌意,因而形成在村子中口碑甚佳的孩子在外寻衅滋事的情况。另外隔代监护人对新鲜事物尤其是网吧迪厅等娱乐方式了解不多,不能正确指导孩子抵制外界的诱惑,孩子在外转而向同辈团体寻求了解,结果沉湎其中从而形成这样一种情形,即同辈群体的影响冲击甚至对抗长辈的教导,从而产生代沟及逆反心理,构成两代之间交流上的障碍。

2.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父母外出对孩子学习影响显著,另一种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显著影响,对初中留守儿童影响显著。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教育影响不大,而对初中阶段教育的影响则比较明显,即留守儿童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中呈两个不同的阶段。除去家庭、自身的期望及其努力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主要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长期形成的“自理能力强,自控能力弱”的

特点相关。

所谓“自理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是指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多从事一些艰苦的工作,因而孩子本身也明显地体现了对父母的关心和体谅,从而相应地承担了一些家务,而且做家务的自觉性也高,这就形成了留守儿童“自理能力强”。但是很多农村学龄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为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经常会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而留守儿童这种特性特别突出,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督,他们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难以承受过大的压力,动辄失去学习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厌学等问题,即“自控能力弱”。

从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不重,对课外的学习依赖性不是很强,严格有序的课堂秩序能有效约束留守儿童自控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上尤其成绩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并未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学习任务要靠大量的课外努力才能完成,这对于“自控能力弱”的留守儿童而言则自然有诸多的困难,很多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态度在这个阶段初露端倪,又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势必会影响中学的教育,很多留守儿童到了初中出现辍学现象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模糊的学习态度最终导致了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儿童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学校作为为学生社会化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应担负起关照“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但在现阶段,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也不到位。

据调查,在福安市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中,老一辈资历较深、教学能力较高、责任感较强的老师都陆续调走了。现在,学校招聘的老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师范学生。而且还有少数的代课老师。他们无论经验、资历都不如老一辈老师,而且针对当前社会种种不良风气而抱独善其身的态度也使得他们的责任感大打折扣。对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开始还说,到后面渐渐地任其自流,不做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引导,最后甚至放弃不管,把精力只放在少数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身上。由于祖父辈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足以应付学校教授的内容,留守儿童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大多是留到学校解决,出于对老师的畏惧心理,部分儿童是选择通过抄袭别人的作业来“解决”疑惑,长期下来,致使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差,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再加上在学校以外由于缺乏家长的有力监督,他们很容易受同辈群体与外界的诱惑而去玩耍、看电视、上网吧玩游戏等,多数留守儿童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责备与惩罚。渐渐地,落后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就天生资智差,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自我放弃,自甘堕落。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福安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典型特征。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留守儿童教育而言,除家庭以外,其他社会机构应该相应地承担起更多的职能,这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而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借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力工具。当前之举,不仅要增强父母在家庭抚养与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学校教育功能的完善来弥补家庭功能的弱化,而且要着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不但要解决不同的社会化主体中所凸现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不同社会化主体间的有效互动和合理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重视利用地域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这也是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所在和根本要求。必须认识到,“只有当构成社会的不同秩序处于和谐的关系时社会才是健康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事关农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农村社会良性及和谐运行的重要基础性条件。

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而且只要“三农”问题得不到基本的解决,农民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或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责任,要努力形成主要依靠这四方力量的教育管理协作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林 雄

第2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农村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监管以及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思想出现了很多问题,存在各种不良行为。我们分析原因、现状、解决方法,由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习态度,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分析不良现状 解决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欣欣向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致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到城里及周边的各个角落打工。在农村,大多数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在他们宁静而不富裕的家园。这些留守家园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监督和良好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爱,他们身上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这表明,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思想教育工作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尽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通过多年努力,以及多方关注、经济帮扶,而且也已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跟城里孩子的思想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还处于尴尬境地,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外出打工浪潮给留守儿童播下了厌学的种子。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农村落后的经济,驱动着农村劳动力纷纷前往淘金,昔日宁静的乡村沸腾了,似乎那些地方遍地黄金,只要走出去,必定能挣大钱,必定能发大财。于是,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出去务工了,不少青少年因为缺少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受金钱的诱惑也辍学外出务工了,所以新一代文盲不断增多。在校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无心学习,整天浑浑噩噩,无远大的志向,特别是看到社会上一些人"不读书也有权,不读书也有钱"时,更觉得读书无用,意志消沉。

2.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逐渐普及乡村,暴力影视、书刊,电子网络游戏等反面杀手,逐渐改变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

3.亲情缺失,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单一化、成人化的说教方式形成了逆反心理,严重削弱了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的效果。

4.就业压力,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使许多留守儿童缺乏理想信念,求学信念荡然无存。

留守儿童现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 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要走出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困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留守儿童,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社会环境风气,营造和谐进步、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进行坚决彻底的清理整顿,减少社会阴暗面和不和谐因素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和谐校园,文明班级,注重留守儿童与教师、同学的和谐,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和谐;最后是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情关系,长幼间互相尊重,互相对话等等。

2.建立有效机制,加强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实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要改善留守儿童思想教育者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还要经常培训班主任和团队工作者,增强他们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还要按期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使留守儿童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3.研究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实现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一是注重研究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增强针对性;二是注重课外和课内的结合,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三是促进思想教育方式的传统单一的说教型向开放多样的活动型转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辩论,少先队活动、游戏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利用典型的实例,坚持正面教育,丰富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内容。一是正面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不良现象,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正确全面观察分析社会人生,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和错误,积极和消极。二是更新教育内容,摒除留守儿童不能接受的空洞的程式化的教育内容。适当增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运用正反典型实例,分析社会现象,体验感知社会积极因素,丰富思想教育内容。

5.团结协作,构建以学校为主的综合立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改变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单一由学校教育独立完成的局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委托看护制度;增加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投入;定期召开学校、家长代表会议,分析情况,研究对策,搞好综合协调配合。

虽然目前留守儿童工作还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对这一社会问题已经高度重视,每年对困难学生、尤其是困难的留守学生,进行生活困难补助。社会各部也早就行动起来,社会恶习和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各自的教育功能也有效发挥。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共同的重视下,不久的将来,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一定会得到彻底解决。

作者:莫卫英

第3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数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持续增长,而他们的生活、教育问题也在逐步上升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解决他们的教育难题,为我国未来培养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为例,充分展示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官方统计,截止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过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而我们此次调研地——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那里的留守儿童数目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为了深入了解那里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现状,我们家家走访,以最直接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通过询问乡长,我们了解到由于经济压力,樟坪畲族乡8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乡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未成年儿童。经过统计,我们得知在这个小小的乡村里,就有高达75%的未成年人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带大,有的对自己父母的印象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印象。为了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我们所有队员跟随乡长来到了留守儿童的家中。走进他们的家里,最让人不能忘怀的就是家中简易的木质桌椅和昏暗的光线。这些孩子用怯懦的眼神盯着我们,而当我们的视线转向他们时,他们却慌乱地将目光转向别处。和他们聊天就是一个大难题,瘦小的身影、细微的声音,如果你不耐心仔细地慢慢引导,你根本不可能在他们的口中得到任何答案。经过几轮的聊天、调研,我们基本得出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甚至有些孤僻。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同时,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这些孩子往往过早地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劈柴挑水、生火做饭,这些本应该由大人承担的家务在他们眼中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经济拮据,这些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很难得到应有的营养。鸡鸭鱼肉是每逢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更别说城市孩子习以为常的肯德基、麦当劳了。我们调研队员顺手送给他们的一颗糖果、一袋饼干,他们都能宝贝好久。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了解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后,我们跟随乡长来到了樟坪民族小学,想要了解孩子们的教育状况。在那里,民族小学的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我们的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49%,平均每班11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由于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里的孩子大多只念完初中,只有10%左右的孩子继续学习,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而且因为当地没有初中和高中,所以选择继续学业的孩子们需要在几十公里外的唯一一所中学读书。路途的遥远,学费的昂贵,家人的不理解,这些通通都造成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在参与了孩子们的课程后我们发现,在这所学校中,课程内容单调,基本上是数学、语文课,连英语课都很少。而且一位老师通常教授多门课程,教师资源极其匮乏,专业性也不够强。同时,教学资源也很缺乏,很多硬性设施都不齐全,孩子们甚至都不知道电脑、录音机是怎么运用到学习当中去的。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想要获得全面的教育可以说是十分艰难。在学习上,孩子们很难得到有力的监督。家长本来就缺乏知识,更别说对孩子的教育了。在生活上,留校的留守儿童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因为资金问题,学校宿舍十分简陋,水泥地,生锈的床架,木床板,还有就是时不时会断水的龙头,我们想象不到孩子们是怎么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有些孩子因为路途遥远,中午不回家,可是这就意味着他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孩子们很难保持一个优良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也就低了下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家庭。首先,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家庭方面。让家长形成教育意识,创造和谐家庭氛围。虽然是留守儿童,但其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聊天内容要多样化,不仅要包含学习,更要包含孩子的生活及心理状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爱和母爱,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

3.学校方面。完善学校教育环境,优化师资力量。在学校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应细化到每个班级。各班级应建立起每位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要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在孩子心理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全面发展。

4.社会层面。充分利用中坚力量,鼓励大学生支教。在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前往教育落后的地区,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年轻的干劲来让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同时,社会上应该多建立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组织,定期走访,资助他们的生活,辅导他们的功课,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大家的爱,有利于其茁壮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由某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多方面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希望。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和社会其他力量一起,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9).

[2]伍慧玲、陆福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三农中国,2005,(1).

[3]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

[4]信环霞.浅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教学园地,2010,(1).

作者简介:姚梦(1993-),女,安徽铜陵人,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作者:姚梦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德育论文

花明楼中心完全小学

电话:滕思杨1865015589

1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花明楼中心小学滕思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本文以花明楼镇中心小学中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问题提出了一点构思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和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让社会及大家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解决措施

今年六月份毕业,八月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来乍到,对农村充满了好奇,对于学校的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许多事情也是初次碰到,在工作中慢慢的摸索,对比城市的小学教育,我开始慢慢的发现了问题。

在农村,我开始真正体会到“留守儿童”的含义,农村的年轻父母为了给这个家庭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多的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劳动力纷纷流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而农村就只剩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特征一般是与爷爷奶奶、亲戚以及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有的甚至是把孩子托交给一些托管机构,请他们代为看护。我现在的班上,总共有46名学生,其中就有10名学生是双亲留守儿童,还有14名是单亲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只能通过电话和父母联系,其中有些孩子的通话时间很短,并且部分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为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与父母不怎么联系。

在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我发现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不如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习惯,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出现的问题

1.1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我对我们班上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或者开小差。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他们可能承担了在家里照顾老人和负责一些家务的责任,对于他们这个年纪来说有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会使他们消耗太多的精力与体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学习,到了上课的时候,精神无法集中,瞌睡、疲倦让他们不能认真听课。而此时老师对他们上课不认真的责备和批评就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进而变成恶性循环。

1.2 课外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高

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是被托付给亲戚看护,父母对他们缺少关爱和管教。一些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即使他们学习上有疑问或者完全不懂,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久而久之,面对学习就产生了逃避,厌倦的情绪。

而看护他们的暂时监护人又对他们的一些学习习惯不做强调和要求,就让他们养成写作业时喜欢边看电视边学习,或者是玩一会,做一会。这种写作业的坏习惯又会使他们无法在一定时间集中注意力,作业的质量差甚至是不写作业,到了学校又要受到老师的批评。长此以往,他们对学习就完全失去兴趣,放弃上课上学。

1.3 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自卑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爷爷奶奶对他们又比较溺爱。这些儿童较其他儿童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潮,自卑、任性、暴躁等性格缺陷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刚参加工作,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我也犯过一个错误。有一次,我发现有一本作业做的非常差并且明显的伪造家长的签名。当时,我非常生气以至

于忘记向班主任先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把那孩子叫到办公室来,语气比较重的说了几句话,就看到这个孩子开始掉眼泪了。当时我有些疑惑,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敏感,随后的几天我发现她上课也没有精神,作业越做越不好。我这才问了班主任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发现她是留守儿童,家长不在家爷爷奶奶又不会写字没有人给他签名。

第二天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问了她是不是上课没听懂又不敢问老师所以作业不会做,她点头。我这才恍然大悟,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老师的一次粗心可能会扼杀他们对学习产生的一点点兴趣。我向她道歉了,因为我没有了解清楚原因就批评了你,她接受了我的道歉。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注重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只要有进步,哪怕不及格也是值得表扬的。慢慢的我发现她变得喜欢回答问题了,会主动举手了,作业的质量有明显的进步。

所以这些孩子有比常人敏感而脆弱的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他们才能茁壮的成长。

二、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又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2.1 把课堂变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点

想要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还是在课堂中。首先要培养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如果上课不能注意力集中就肯定不能学好知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会大打折扣。但是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又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对于完全听不懂的我们需要课后个别辅导,对他们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不要伤害他们的自信;对于有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教

师不但要增强自己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小组竞赛、情景教学、适当的奖励等多种教育手段并用,最重要要在课堂上对其表扬,让他们充满自信。

2.2 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培养

按时完成作业是对今天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但是对改善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控制他们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经过努力,能过自己克服困难,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可以自觉地完成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要明确,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出今天课堂所学知识的重点,量不能太多要进精简;二是要注意书写,书写要整洁格式要正确,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教师要在每天的作业检查的时候认真检查并且落实到位。

2.3 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想要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爱是教育的前提,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爱要像暖风一般缓缓吹入学生的心里,润物细无声。老师不能只爱班上的“白天鹅”对于这些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用更多的爱去宽容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这些孩子身上肯定有一些闪光点,教师就要像伯乐一样去发现他们的美,他们的好。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保护好他们那颗脆落的心。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只有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坏习惯才能对得起老师对他们的那份真挚的爱。

2.4 家庭学校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明天

教育并不是学校一力承担,学生在成长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学生才能成长的越来越好。

怎样让学校和家庭合作,教师在其中就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教师要经常跟学生的监护人联系,反馈他们在校的学习习惯并且询问他们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如果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教师要及时和监护人沟通,共同商量对策。如果条件允许,要多去这些孩子家中走访,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更了解他们。同时教师还要向家长或者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学校和家庭拧成一股绳,共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家庭与教师的配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各方面都运转起来,才能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为现实。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些孩子由

于失去父母的监管 ,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第四

,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 况。.

第三,

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

让孩 子 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处于义务教育 2

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我在河北师大国培401教室听了杨会芹老师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一课,对我的影响很大,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观点:

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今年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

二,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亿万农民工进城,是广大农民逐步富裕的必然历程。但这个历程不等于不需要付出代价,代价之一就是上千万留守儿童失去了亲情的呵护。父母外出打工,目的自然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也为子女争取更好的前途。然而有得必有失,子女失去的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亲情。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得不到亲人的关爱,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不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所能弥补的。

首先,心理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其次,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很是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

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然后是安全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是寄宿到亲戚的家里,由于年龄,经济等家庭原因,他们不能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地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温饱就是尽到了责任,至于其他则是学校的事情了。所以在节假日则成了完全的自由人,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加上父母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保护,所以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还有学习问题。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时,采取自暴自弃的消极态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无人监督,许多精力不放在学习上,逐渐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

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只是家庭的问题,还有好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制度原因,由于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受经费和意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薄弱的境况。

其次,思想原因,农村的许多家长的思想依然存在与时代脱轨的现象,认为读书没有太大用途,只顾眼前利益,有的甚至还保持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

种落后陈旧的观念。

另外社会关爱不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四,如何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是政府应积极作为,加强主导。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合格学校的建设。推进政策的完善配套。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是学校应尽职尽责,担当使命。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注重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努力架起畅通的家校桥梁。要组织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孩子,加与家长的联系。

三是家庭应善于作为,履行职责。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学会心灵的沟通。

四是社会应奋力敢为,形成合力。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总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他们和

我们的美好的未来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燕赵天下历史李才勇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极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代理抚养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表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4.安全无保障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隐患较多。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留守儿童在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二、不良社会效应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情感溺爱和知识缺乏等原因,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至于由亲戚代管的孩子,更由于亲疏关系的原因,使其不敢放手管理,他们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臵,常常忽略孩子其他的需要。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父母监护权的缺位,使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有所丧失,缺乏对社会的好感,甚至导致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社会关注不够

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村的青壮年背负生存之重负不得不向城市转移。然而,社会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关注却不够多。一方面,农民工因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异地借读费和解决升学考试等问题而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又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条件的制约

农村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在学习生活上难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且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在外的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因而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

三、相关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一)家庭要落实教育监护措施

父母外出务工时,要保证孩子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在外还要利用多种通讯方式与子女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温暖。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其他代管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方式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政府要落实好相关政策

一方面,政府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缓解农民向城市涌动的浪潮,从根本上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各项政策,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权利 。

(三)社会要积极参与

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因此,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等经营场所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录像厅等场所。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开展下去。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搞好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大家共同参与解决。

(四)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措施

首先,积极开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解决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出现。其次,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使留守儿童错误心理得到及时矫正。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各种通讯条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得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南宁市横县教研室 施丹宁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04-02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人口已逾1.2亿,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我县2011年小学72 238人中留守儿童就有20 474人,占小学在校生的28.3%,初中39 356人中留守儿童就有16 261人,占初中在校生的41.3%。现笔者根据我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现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 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助性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二是加强引导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在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建议家长在外出务工前,首先要慎重考虑合适理想的委托监护人。其次是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加以关心,如多打电话给委托监护人、孩子及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关心孩子的行为养成和学习情况。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来延伸学校教育。如应尽可能把家长学校办到每个自然村,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首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行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中就能接受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指导。其次,利用节假日或春节与清明节家长回家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介绍留守儿童在校基本情况,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方法。再次,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外出打工的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建议他们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肯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并不是某个人或单个部门的事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2010 年 12 月 02 日 08: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小】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 望。”这则流传在江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 5000 多万。这个规模庞大的 群体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怎么样?社会如何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记者日前走 近留守的孩子们。 1.“我想爸爸” 1.“我想爸爸” 我想爸爸 ——在部分农村,“留守孩”的比例超过 2/3,且持续增加。对许多留守儿童 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 11 月的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保安 村, 屋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留守村长了! 率先举手的小丰今年 11 岁,在韩坊中学读初一,父亲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 从一岁多开始,小丰就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留在家中。“我去过广东,那里有好多小 汽车,有特别高的楼,还有许许多多好吃好玩的。”一说起广东省东莞市,小丰就 激动不已,但马上他的神情就黯淡下来。“爸爸说工厂要赶货,特别忙,我已经快 一年没见到爸爸了!”每个月爸爸会给他打个电话,这是小丰最盼望的时刻。小丰 懂事地说:“同爸爸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感觉到爸爸真的很辛苦,我以后要当一名 勇敢的警察,让爸爸过上好日子……” 江西赣县韩坊乡是劳务输出大乡,乡长赖厚辉介绍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人在外打工、创业,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韩坊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 生 1100 人, “留守孩”就有 742 人, 67.5%。 占 其中,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约占 24%; 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约占 76%。 据统计, 赣县常年有 20 多万人外出务工, 全县“留 守学生”达 1.8 万名,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 30%。 长期研究留守儿童的农业部农研中心副研究员吕绍清表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 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 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 续扩大。 2.“不如不生我” 2.“不如不生我” 不如不生我 ——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孩”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厌学、性 格孤僻、合作意识差 “妈妈,你好吗?我很想你!你在外辛苦地挣钱,虽然你不在家,但我的内心 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的成绩是优秀的,请你和爸爸放心!”11 月 17 日中午,同

学们都放学回家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小美坐在自己的座位 上写日记。 小美说,爸爸和妈妈都在青岛打工,爸爸在渔港搬运船上的海货,妈妈跟着打 零工。从记事起,她就与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只有 12 岁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学要 懂事许多。 “我好想你们,你们不要太劳累,注意保重身体!”写着写着,小美的眼里泛 起泪花。小美每天在学校里吃午饭,盒饭只需 2 元钱,小美却觉得很奢侈。“姥姥 姥爷对我很好,总是尽可能让我吃好的喝好的,可还是跟爸爸妈妈不一样。”小美 说,假如爸妈在家,她可以无忧无虑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对姥爷姥姥就不同。 小美不忍心看着老人忙前忙后地照顾自己,因此,不管学习多紧张,小美都要尽可 能挤出时间多干一些家务活。 但跟这些比起来,小美内心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随时都会袭上心来的孤独感。

她 特别珍惜与爸妈在青岛团聚的时间,每年暑假小美都会去青岛,可团聚过后的分离 最难受。每次送她乘车,妈妈眼里都噙着泪水,爸爸则不顾男子汉的面子哭出声来。 “爸爸当着我的面就哭过两次了……”说到这里小美已泣不成声。小美说,她最大 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妈妈不再漂泊,不再打工受苦。 “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还不如不生。”从上小学三年级的林林口中听到如 此消极的回答,实在令人心痛。林林没满周岁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林林一直与奶奶 相依为命。由于奶奶没文化,年纪大,在管教孙子上有心无力。久而久之,林林养 成了任性的性格,极为叛逆。 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张金霞说,“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 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 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 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 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留守儿童家庭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 由于体力、知识原因,大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顾生 活,别的管不了”。据了解,在江西赣县,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半 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还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负担被亲友“踢”来“踢” 去,一会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儿赶到叔伯家,使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平衡,认为 自己是“多余的人”。

吕绍清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 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 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吕绍清说,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 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 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 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 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 等。”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解决“留守孩”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政府、学校、社会齐努力,给他们多 一些关爱 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

社会问题。吕绍清分析说,农村留守儿童的产 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 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 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 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环 境,特别是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 本之策。 吕绍清表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 共同努力。要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 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如定期 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等,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接受优质的教育。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许多劳务输出地已经行动起来,纷纷启动留守儿童 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 在山东省沾化县,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即熟知留守儿童的基 本情况,多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沾化县为 943 名留守儿 童建立了个人档案和联系卡。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校长王东方说,学校在 3 年 前就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除了建立专门档案,还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五个一”活 动。为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留守儿童结交一个好朋友,每周打一

次亲情电话,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每月读一本好书。沾化县各学校还建起 “亲情驿站”,组织老师倾听留守孩子的心声,用真情解开一个个心结,有针对性 地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引导。组建了代理家长团,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校辅导 员、任课教师、退休教师组成,帮助留守孩子走出孤独和忧郁。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唱歌的是江西赣县二中九年级的留守儿童小飞。 这位大家眼里的顽皮小子,如今与班里同学组成了“樱花六人组”,他们的梦想是 当网络歌手。给小飞带来蜕变的就是赣县的留守学生关爱工程。 早在 2004 年,赣县就积极筹措资金建立“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项基金, 创办了“留守学生”托管中心。赣县沙地镇中心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王金莲 14 年来先后义务收留留守儿童 326 名,在生活上给予关照、精神上给予关怀、学习上 给予帮助,把满腔热情和涓涓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赣县阳埠乡派出所民警 许小春带着 4 名女大学生在

黄沙小学办起了“留守孩托管班”, 32 名“留守孩” 为 带去家的温暖…… 发展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赣县县委书记李明生说,我们要把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与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改善民生 相联系,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情关爱。 (注:文中留守儿童均为化名) 全国各地多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链接) 全国各地多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链接) 河南省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也是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 河南省 14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近 300 万人。 近年来,河南省实施“留守儿童关爱 工程”,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开办寄宿制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安徽省有 360 多万名留守儿童。从今年开始,安徽省力争用 3 年的时间,在全 省 1308 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首批已建成 400 个。 甘肃省财政投入 2000 万元,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百分之百覆盖行动”,在全省 每个乡镇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

上一篇:车辆运输服务承诺书下一篇: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