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 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 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 但是, 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 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 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内向, 不开朗。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留守儿童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降低要求, 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 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 心里觉得寂寞无聊, 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 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 父母无能耐, 才会出去打工挣钱, 对父母打工不理解, 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 产生情感隔膜, 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造成“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亲情缺失。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 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 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2) 家庭教育不当。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 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 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 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 “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 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

(4) 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 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 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 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5) 过分依赖学校的影响。许多家长有“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 你们给我教好就行了”的思想作祟, 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却不知道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6) 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但是, 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 良莠并存, 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 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 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 久而久之, 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3 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3.1 学校教育

在如何创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片蓝天, 学校可以采用下列具体可行的做法。

(1) 积极开展活动, 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的管理, 最主要的方式是正面教育和侧面诱导。因此, 应以班集体、少先队等组织为载体, 结合“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工作, 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 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 积极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 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的, 而且他们乐意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尤其要特别重视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学校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及配备必要设施、配备、专职或兼顾的心理辅导老师, 加强心理疏导, 给“留守儿童”更多偏爱, 激发其热情。

(2) 认真摸底调查, 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亲情信息卡”。“亲情信息卡”包括:家庭情况、地址、电话、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状况、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状况, 他们父母地址、电话、监护人的联系办法等部分, 实行每月一次动态调查, 及时洞察他们的表现, 并与父母交流汇报, 及时处理他们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 试行“托管”制度。即要求每个“留守儿童”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委托管理。托管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老师, 也可以是其他教职工。建立托管关系后, 学生每周必须与托管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 托管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就相当于学生的第二父母。学校每月定期召集托管老师、班主任老师交流情况, 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末要安排一次托管老师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见面会, 以加强联系, 形成教育活力。

(4) 慈严结合, 疏堵并举。加强“留守儿童”出入管理, 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与社会不良现象的接触。加强法纪教育, 规范个体行为, 聘请司法、公安等部门的同志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5) 开设亲情接触课, 实行感情关爱。要求父母应“常回家看看”, 学校定时通知家长或其监护人来校参加, 给他们与自己的家长或亲人, 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的空间, 让他们交流思想, 增加互相了解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亲情的存在。这样便与子女接受到亲情教育, 健全自己的人格, 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让他生活在爱的阳关下。学校可以开设亲情电话, 视频聊天, 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 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6) 不断总结经验, 长期教育“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他们长期存在, 决定着“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长期性。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每学期编写“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计划、总结, 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同时, 填写好留守儿童档案, 并积极摸索规律、探讨方法, 长期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

(7)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 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 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8)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留守儿童就可以在教师的专业管理下, 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 这是对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偿。“留守儿童”是教育对象的一部分, 教育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习上, 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 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 积极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同非“留守儿童”一样, 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主人。

3.2 家庭教育

(1) 父母外出打工, 勿忘教子。据了解, 父母平均一年回家两次或以下的超过30%, 同时, 平均一年在家“5天以下”、“10天及以下”的父母分别占45%—65%。长期与父母分离的10%。作为家庭而言, 首先解决没人管问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特别是加强孩子校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时时给孩子敲响警钟,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对父母而言, 抚养孩子是应尽的职责, 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2) 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目前有不少家长认为, 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只要孩子有学校管理着, 自己就可以放心外出打工了, 其实家庭教育对于孩子, 特别是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不集中,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 此外,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 且孩子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公正、诚实的人,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教育孩子。

(3)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 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心里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 特别是节假日, 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的温暖, 及时解决孩子必要的需求;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再则父母要与老师保持随时的通讯联系, 了解孩子的情况, 多与老师沟通, 配合教育孩子。

(4) 寻找“代理”, 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 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 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代理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 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3 社会教育

首先,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过于落后,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这样既发展了农村经济, 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也将不再留守,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其次,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入学问题。如果加快进行户籍改革, 消除城乡户口的差异, 农村“留守儿童”就可以随父母进城, 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和待遇, 即不再留守了。最后,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要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二是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三是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及时清理、整顿、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总之,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负其责、共同努力, 促进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如今,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的扩大, 外出打工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他们的子女大多也都会留守在家乡。调查显示, 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和管理, 习惯差、行为差、成绩上不去, 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和摆在我们面前的沉重课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霞, 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7, 6:7-20.

[2] 彭大鹏, 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基础教育参考》.2005, 1:35-37.

[3] 周宗奎, 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71-79.

上一篇:浅谈少儿普通话语言艺术培训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下一篇:从《张学良口述历史》探究口述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