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2022-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的留守学生队伍不断扩大,他们的孩子大多留在农村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特殊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成了我们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德育 健康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之所以多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这些孩子的德育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在德育教育中也产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具体问题的优化处理策略,是众多教师普遍关注的研究方向,也是保证留守儿童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成因分析

(一)缺乏父母的温暖和呵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关爱程度、期望程度都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亲情必有一定的失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大多缺少基本的教育常识,常常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结果是孩子的“物质教育”跟社会发展合拍,但“精神教育”严重缺失。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欠缺

1.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忽视。德育本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升学率成了社会对学校评价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而决定升学率的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智育,忽视学生缺乏配合。实际监护人平时也很少与学校和老师的交流沟通,这些监护人大多对孩子非常溺爱,有的对老师的批评横加指责,甚至进入学校闹事,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2.课程设置的欠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与解决,久而久之,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孩子自身的消极心理

我接触过的许多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大多数心里都有很强的自卑感和抑郁情绪,部分儿童脾气暴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的事时常发生。同时对他们的爸爸妈妈产生陌生感,感受不到父母怀抱的温暖。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初升的太阳,那么这种心理下只能产生疾病的“花朵”为灿烂的太阳蒙上了一层雾霾。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学校、家庭的角度出发来具体分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德育教育的问题主要在于缺少家长的关爱,缺乏在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来说,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及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譬如,可以通过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联系,定期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现状来激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其孩子的关爱,从而有效弥补农村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家庭教育。另外,学校也可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向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能够经常跟其孩子经常沟通交流。

(二)重视学校德育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在这个家里面,孩子们有自己的娱乐场所,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在留守儿童之家值班,和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下棋、做手工等。那些留守孩子中午有了落脚之地,不再到处疯打了,避免了很多安全事故的發生。

3.实施帮扶制度。

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这些帮扶老师还和留守学生合影,学校将这些合影相片贴在“留守儿童之家”里。老师们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心理和学习方面的困难。

4.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

儿童活泼、开朗、好运动,利用这一特征,在班上我鼓励留守儿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课外活动,甚至经常举行比赛,让留守儿童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来,培养他们拼搏、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高尚情操。同时通过各类集体活动逐步养成了留守孩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行为。

总之,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农村留寸儿童德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不能忽视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学校、家庭齐心协力,共同携起手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做到实处,使我国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雪玲.城郊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14):206-207.

[2]黄耀堂.网络时代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探究 新课程(下) 2018(04):26-27.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科学规化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批准号: GS[2018]GHB2692)研究成果。

作者:靳亚强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近几年来,留守儿童事件不断出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分析了以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户籍、经济等原因,农民在进城务工时不能将孩子留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农村,交由长辈抚养与照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6年3月底到7月底,民政部将联合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以便全面、清晰地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这一信息使人们的视线再一次聚集在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全国妇女联合会的调查(2013),截止201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较少,造成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频发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以往的研究,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往往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罗天竺对5455名被试进行研究后发现,有1356人存在心理问题(异常人群798人,边缘人群558人),阳性检出率为24.86%。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6.8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3.07%。杨会芹、张波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与恐怖倾向这6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胡昆、海燕等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赵苗苗、李慧等从儿童自我意识、儿童孤独感、儿童社交焦虑水平三个维度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均较非留守儿童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较非留守儿童差。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年龄差异。高亚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发现,小学留守儿童只有焦虑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初中留守儿童有10个因子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卢文菁、胡月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大于小学生、初中生。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增多。总体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各方面共同解决。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是由于与父母分离形成的,因此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家庭,比如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父母外出时间,家庭的经济状况,看护人的教养方式等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卢文菁、胡月等通过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比其中一方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大,隔代和其他人监护及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较单亲监护的差。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隔代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交流沟通减少,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与支持,爱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关于性别,总体来说差异不大。殷晓旺、李江华等认为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显著性差异主要反映在抑郁和学习压力因子上,女留守儿童的抑郁倾向高于男留守儿童,男留守儿童的学业压力高于女留守儿童。张连生、杨洁等发现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低于男生。年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偏执和抑郁因子上显著差异,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焦虑、学习因子、心里不平衡和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及健康总均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地差异。也有研究者从其他方面探讨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比如黄艳苹认为看护人的支持温暖、拒绝惩罚和保护溺爱三类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廖传景、韩黎等人从贫困与否的视角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有人(侯珂、刘艳等)探讨了班级结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班级内一般农村儿童比例越高,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越低。

3、干预研究

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研究是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关于其干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干预手段。学校方面,不少研究者采用体育锻炼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尤琼对衡阳市三所村镇小学的514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干预,发现体育锻炼干预对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改善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龚风华运用干预研究体育锻炼对南通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育锻炼可显著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对农村留守男童和女童不良健康心理都有积极地促进和改善作用。除了体育锻炼,方丽芬在其研究中对寄宿制学生采用“教师伴我成长”小组的团体辅导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的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王燕蓉、刘桃等人采用自编的《家庭干预方案》对留守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家庭干预,通过增加亲子相处时间,提高亲子的沟通技巧,改善亲子关系等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社会层面上,白勤、林泽炎等选取重庆市两所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为实验对象,由机关干部、大学生志愿者、武警官兵、医务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实验工作组,以活动为载体,从“4+1”层面对留守儿童实施培养干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张孝义基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结果,认为政府应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项目建设的监督。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和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实施代理家长制度,以切实构建起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的关爱体系。杨洁通过使留守儿童获得家庭、学校及社会网络方面在心理、情绪和行为上的有效支持进行干预,认为要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大力宣传,鼓励各种社会与民间团体多角度多领域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讨论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生存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增多,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分析,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主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为方便取样,这些研究大都是小范围内的取样,样本数量较小且代表性不强,这就造成了一些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也使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所采用的工具不是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能很好的反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以后的研究,要尽量扩大取样范围,以便更好地反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同时开发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工具,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要多与留守儿童联系,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在假期可将留守儿童接到身边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使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学校方面,组织各种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其与同伴交往,促进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留守儿童,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地区的投入,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完善农村儿童在城市入学的制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异地入学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方丽芬. 促进农村寄宿制儿童心理健康的行动研究[D]. 云南大学, 2013.

[2] 王燕蓉, 刘桃, 吴华盛, 等. 家庭干预对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因子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29:4797-4799.

[3] 杨洁. 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征及综合干预效果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2012.

[4] 张孝义. 社会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数据[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46-51.

[5] 白勤, 林泽炎, 谭凯鸣.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实验研究——基于现场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前后变化的数量分析[J]. 管理世界, 2012,02:62-72.

[6] 殷晓旺, 李江华, 肖湘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06:23-25.

[7] 曾瑾.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况及干预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8] 黄艳苹.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9] 蔡重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0] 胡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 南昌大学, 2008.

[11] 高亚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08:917-919.

[12] 罗春花. 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4.

[13] 张茜. 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14] 姜凤萍, 王晓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33:171-174.

[15] 杨会芹, 张波, 郭雪萍, 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11:97-101.

[16] 卢文菁, 胡月, 张德楷, 等. 留守特征及相关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21:3463-3466.

[17] 张连生, 杨洁, 朱玉婷, 向安莉. 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02:170-171.

【作者简介】

吴亚航(1989—),女,河南漯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作者:吴亚航

第3篇: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到城市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加。然而在大量的村民进城务工的同时产生了众多的留守儿童。作为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引言

随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扩大,引起的社会问题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发现很多留守儿童以隔代养育的情况居多,为了促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得以改善,需要从社会以及政府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水平,促使留守儿童的身心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在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不易被人们所发现,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发现,农村学前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整体的心理水平处在一个中等偏下的状态,其中情绪和品行障碍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农村学前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控制自身的情绪,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社交交往能力弱,缺乏良好的品行意识等。针对农村学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幼儿园有着更明显的对比结论,相较于非留守的儿童,留守儿童性格更加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且在幼儿园生活中比较自我,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在游戏中表现出胆小等现象。尤其是幼儿园小班中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对人和事物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种情况即使到幼儿园的大班之后会得到好转,但是会表现出顽劣和叛逆的行为。学前时期的儿童是大脑和情感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阻碍了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尤其是负责情绪调控的大脑区域。隔代育儿的模式,因为祖辈的精力和能力有限,一般只能照顾儿童的饮食起居,在心理和教育方面不能兼顾。又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少与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同时缺乏与儿童对等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情况就使得学前期的儿童大多有着情绪控制和社会及集体的适应能力。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农村学前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对农村学前的留守儿童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1]。

二、促进农村学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1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保证

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依靠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减少留守兒童的数量,所以很多地方政府都鼓励农民工返乡置业或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商创业等方式回乡,有效的解决了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发展问题。作为政府要积极的为农村的幼儿园提供心理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像组织当地农村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儿童心理培训,在幼儿园的心理教育建设上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并引导幼儿园积极的开展儿童心理方面的干预和建设,提高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在农村开展儿童心理教育的科普教育,提高农村人们的意识,从多个方面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让留守儿童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针对一些在城市务工的父母,政府以及社会要多为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以及生活上的帮扶,尤其是提供教育的机会。同时作为务工人员的社会单位,要尽可能的为其提供住宿条件,鼓励务工人员能够将子女接到身边进行照顾。比如:有的单位开办针对内部员工的托儿所,为城市务工的父母减少了学费的压力;还有的单位开办家长课堂,引导父母科学的育儿,即使不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生活,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对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关心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尽可能减少因为缺少陪伴给儿童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2]。

2发挥家庭以及幼儿园的作用

为了促进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儿童的父母要重视儿童的心理成长问题。可以通过电话或者是网络等方式增加与儿童的互动和交流,在保障儿童物质生活基础上,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疏导儿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时父母要与儿童的生活管理者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就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发展状况,并引导儿童生活的管理者能够用科学积极的方式养育学前儿童。比如:父母在与儿童进行视频聊天的时候发现儿童有不良的语言行为,父母要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儿童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外,在与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就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督促儿童的生活监护人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社交方式,为儿童顺利的融合社会和集体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幼儿园方面来讲,农村幼儿园教师因为缺乏儿童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但是作为留守儿童的重灾区,农村幼儿园要积极的邀请专业的心理教育者定期到幼儿园开展儿童心理干预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给与科学有效的指导。幼儿园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儿童心理指导水平,在儿童的生活和游戏中能够给与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外,幼儿园也要积极的组织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参与儿童心理方面的讲座,更新留守儿童监护者的教育理念,引起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多个环境中为留守儿童打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结语:

针对农村学前的留守儿童,为了能够使得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儿童的父母以及监护者,包括留守儿童的重要生活场所幼儿园,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学前的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使儿童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然而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日而蹴的,所以在改善农村学前的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方面的改进也是要持续开展并得以缓解的。

参考文献:

[1]胡琳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探析[J].新智慧,2021(14):3-4.

[2]张玲玲.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19):21-22.

作者:尤梦晗

第4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无为建设的加快, 安徽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因农民工外出务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推动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体系(模式)。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完善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委托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老师更容易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构建学校监护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学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或关爱电话,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更多留守儿童在寄宿学校读书,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

强化社会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由教育部门牵头,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参与的爱心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建立留守家庭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帮助留守家庭教育、关爱孩子。要发挥村两委和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如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自愿组成“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道德引导和心理疏导等。

第5篇: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我们校一所农村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8个,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很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多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性格略显孤僻、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

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对象:张维小学留守儿童

2、进行实验、观察本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9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在实施阶段里,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 (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研究经费

我校虽然资金有限,但要自筹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张维小学

2011年9月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儿童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一般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这些监管人与其父母相比,在儿童心目中毕竟是亲疏不同的。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 2.自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 3.寂寞无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 5.怨恨父母。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抚养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父爱和母爱,与父母之间有隔阂。

2.教育问题。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4.犯罪与越轨问题。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容易使孩子走上歧途。

三.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欢乐和幸福。

3.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桐柏县城关一初中课题组 杨庆军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于学习、心理、道德各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其中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大部分因子平均分在正常范围内。从各因子的情况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这也和既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儿童期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在外,其留在家里的监护人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极度焦虑和自卑的同时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从而出现对人焦虑问题。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和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说,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而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不良影响。

(二)学校与社会教育缺位。学校生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 1

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中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三)不同学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初中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这是由于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亲情的需要越强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即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这种亲情的需要缺乏,就会使其出现诸如抑郁、焦虑、情绪容易失控等诸多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出现上述心理问题。在学习压力方面,出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焦虑情况严重。可能是由于: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科目不断增多,学习的任务不断加重;另一方面,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学习不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他们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而焦虑情况更为严重。

(四)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很大。在四种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较好,总分与隔代监护、长辈监护、同辈或自我看护类型其他三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这提示儿童时期父母作用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孩子而言,即使父母中一方留下来,都要比其他看护人尽心尽力的照顾有着更大的心理支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独。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不多,关注较少,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这种情绪的

长期积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无人疏导、学习无人辅导、校外活动无人指导及往返学校安全等问题,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存在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寄宿制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的规划,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寄宿便利,使他们能够无条件地申请寄宿,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几乎都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仅可以了解留守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较早提出相应教育与心理干预对策,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地成长。

其次,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强化自尊自立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

同时,要拓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渠道,形成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与其他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对留守儿童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调适心理的方法。对于个别性问题可以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除了面对面,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书信等通讯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13]。此外,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同时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总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加强社区教育,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社区中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一个家庭若出现什么重要事情,其他家庭一般会参与帮助。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这个优势,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就需要把农村这种天然的“资源”组织和调动起来,这就需要社区形成统

一、协调的组织或机构来完成[14]。所以,建立农村社区与留守家庭的互动机制,主要职责是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可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在农村建立儿童权益维护中心,在学校配备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9篇: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教育途径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后代的教育。”青少年是生命之花,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农村初中学生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应该是教师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不但要会教书,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更要学会育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一、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孤僻、骄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心里话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焦虑心理。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 1

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科学知识。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3、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教师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4、培养竞争精神。

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团结友爱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书法、绘画、歌唱、剪纸、朗诵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智利诗人加伯列曾说:“我们犯有很多错误和过失,然而,我们最大的罪恶就是抛弃孩子,忽视生命的源泉。我们需要的许多东西都可以等待,可是孩子却不能等待。就在此时此刻,他的骨骼在形成,他的血液在生长、他的感官在发育。对孩子来说,我们的回答不能是‘明天’而只能是今天。”这一精辟分析告诫人们:要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育,不但孩子自身要努力,家长和教师每时每刻都负有教育的重任。

愿教师们把每个学生都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上一篇:善话题作文600字下一篇:深化改革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