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赏析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鉴赏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第2篇:武陵春 李清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

武陵春 李清照 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阅读练习二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 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阅读练习三: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答:又多又重。(2分)3.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物是人非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阅读练习四: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作者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鉴赏】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

第3篇:欧阳修〈南歌子〉欣赏武陵高中田老师赏析

歐陽修〈南歌子〉欣賞/武陵高中田老師賞析

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閒妨了繡工夫。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這闕的開頭是非常精緻鮮麗的。新婚妻子晨起,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自己梳妝打扮起來。仔仔細細地挽了一個華美的鳳凰髮髻,纏上金色彩帶,再簪上刻有龍紋的玉掌梳。一層一層的妝點,顯現出新嫁娘的用心──在丈夫前,總要展現出自己最美麗的樣態。

古代男女結婚之前,多半是素未謀面的。對女子來說,相識的第一天,便成為一輩子最親密的夫妻。與夫君的感情,必須刻意經營。所以我們看到這位美麗的妻子,精心裝扮完成了之後,輕輕走到窗前,依偎在晨起的丈夫身邊,笑語盈盈地問:「我這眉描得好不好?時不時髦?」

這一問,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展現了精心修飾的美,同時也委婉地拋出了愛憐的懇求。雖然詞人省略了丈夫的回應,但這對夫妻的感情想必甜蜜,才能讓妻子放心的撒嬌吧!

下闕寫新嫁娘寫字繡花。

古代女子最重要的能力便是女紅,嫁入夫家,第一次展現刺繡的手藝,總想博得好評。然而,她的夫君卻在旁邊,屢屢吸引著她的目光,輕易地妨礙了刺繡描花的進行。她便放下了針黹,拿起筆墨,笑問夫婿「鴛鴦」兩字怎麼寫。這其中隱隱透露出的幸福感,和語言中的暗示與挑逗,大概不是普通男子可以招架得住的!

這種新婚的夫妻情趣,妙在意在言外的暗示。女孩子表面上溫柔嬌羞,然而每一瞬眼神、每一個神態、每一句溫言婉語都是精準的出擊,畫面中一直未出現的男性,恐怕早已沉溺在這溫柔陷阱中,無法自拔了。

第4篇:武陵春教案

诗词鉴赏--------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武陵春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词,其鼎盛之时在两宋时期,人们多习惯于将唐诗宋词并举对立,宋词与唐诗、元曲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奇葩。戏曲《牡丹亭》里面有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历来为人所称道。不读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就不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提到宋词,不能不提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嫁给当朝宰相的儿子赵明诚,二人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前期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适逢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去世,四处逃难,毕生收集的金石字画古玩散失殆尽。词作多悲叹身世,格调感伤。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里说:“ 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这样的诗词才能称之为是优秀的,简而言之,就是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读来让人感觉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眼泪是传达悲伤之情的很好的载体。古典诗词之中,描写眼泪的名句很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这些句子或写眼含泪水,或写泪挂两腮,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李清照写“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评价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词与诗不同,合用虚字呼唤。”李清照作为填词高手,自然深谙其道。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

诗词鉴赏--------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这些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愁。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他们或把愁比作江水,或比为其他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而且将愁搬上了船,只不过愁太多,船太小,载不动。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第5篇:《武陵春》教案

武 陵 春

教学目标:

1、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4、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一、 导入新课

给同学们看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 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们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学生自由朗读)

4、 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 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

三、 品味语言

1、 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不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 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 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同学们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闭上眼睛细想,风住尘香花已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三言两语即可。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 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看,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 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沉重感。 [齐读]

四、知人论事,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梦令里曾经如此活泼快乐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载不动的愁里究竟有什么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则背景资料,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吧。咱们班谁的声音比较宏亮的!

来,你来展示一下你的声音吧!

PPT6:北宋“靖康之变”后,高宗南逃。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八年后她流落到金华,写下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

学生:读

师:读得很响亮,师:你从这则背景资料里读出哪些愁?你来说说? 生:丈夫去世了

生:国破家亡,还要流落异乡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

师:你呢?

生:只身流亡之苦

师:你为什么要加“只身”呢?

生:这时候,她丈夫已经去世了

师:哪个更苦?

生:后面的

师:是的,孀居之悲,家国之痛,将词人的愁凝成一个重字,别说是词人自己,就是我们的心灵之舟也难以承载吧!

师:咱们再一起去感受这许多愁!

学生齐读 小结: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沉重的愁,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六年前的春风又吹起来了!我心相依的夫君呢,却永远留在了石头城的黄泉下。十年前的金戈铁马消失了,我大明湖畔杨柳的倩影,却永远留在了我子夜不眠的乡愁里。

谁与携手,春风中同看庭前花开花谢?谁与同行,暖阳里聆听檐下归燕呢喃?

明诚君的花落了,我的世界不再有春天!更何况人间四月,春天的花都谢了。江南的阳光虽然明媚,可怎能融化我心海三千六百个日子日复一日凝成的坚冰?

明诚君与我一同收藏的金石还有几片,那是一份记录,一份见证,全写着劫难、流离、飘零!

人说金华城外的枝头残花还在,那是春天最后一树梨花吗?

我多想走近你啊!但双溪的扁舟啊,你怎能载得起我三千六百个日子层层叠起的浓愁? 或许《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下面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去体会感受这份愁情!

六、 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等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板书:

武陵春

直接抒愁 细节传愁

愁 触景生愁

比喻摹愁

第6篇:武陵春教案

一、 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

2、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

这首曲子的词作者就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才华横溢而有命运多舛的女子,一起走进她的《武陵春》,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 自主学习,感知作者情感

1、 教师范读 。

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和乐曲的旋律中,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愁

朗读讲究抑扬顿挫,和语速。那这忧愁的情感适合用---低缓。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老师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老师期待你的加入。来吧,站起来吧!加入我们!

2、 学生跟读

从同学轻轻的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主人公那份悲愁了,让我一起想想你认为作者这样的忧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物是人非事事休。(出示背景)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

能直接解释问题的语句,我们一般选用顿挫的语调来读。顿挫的时候注意,词不可强硬分开。师范读,生跟读。

三、合作探究

1、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情感?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出来,作者的这份悲愁我们却能深刻的感受到,你从那些词句感受到作者这份愁? (1)借景言愁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春色终于了解了,如作者的人生一般,53岁的她,悲苦的如暮春的落花,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了,没有了生活的向往。

2、细节传愁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悲愁 呢?除了直接 抒愁,作者还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表达作者心中的哀愁,大家找出这样传愁的字词吗?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尽、倦、休。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重点词要重读) 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

(3)以泪代愁

“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百感交集,泪在语先,欲说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无限的悲愁。将满腹的辛酸表现的异常细腻深刻、鲜明。

同学们分析的好透彻,,让我一起想想,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也用欲语泪先流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悲愁”现在让我们把所有悲愁凝集在眉头,用悲凉颤音读出作者内心的这份伤痛。(师范读,生跟读) (4)比喻抒愁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2,反复诵读,谈收获。

(1)读书百变其义自现。你来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2)你是李清照的朋友你会对她说什么?我们既要为作者晚年生活的凄楚和不幸感到同情,同时也要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三、 拓展迁移

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读文章知内容,敲语言体诗情,捉意象入情景)

1、 读“花间派鼻祖”之称诗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1) 文中的主人公什么形象?概括文章的主题。

(2) 文中主人公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从词中找出理论依据(梳洗罢(欣喜

满怀希望)--------(

)------------(

)

(3) 赏析文中的意境美,语言美。 2/比较《武陵春》、《望江南》两首词在内容、写法、和表达情感的异同 古诗词,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

上一篇:英文购物对话下一篇:物资采购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