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读后感

2022-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全民阅读读后感

浅谈读后续写提升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摘 要:读后续写是新时代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改革,是以《普通高中英语》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改革要求为参考依据,以培养学生英语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而读后续写是一种结合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新型题型,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考验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和文章纲要的把控,在这些方面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到达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阅读理解;写作能力

读后续写这类题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要推动读后续写这类题型?这些的理论基础时协同,可以这样做一个比喻,就以经济学中的流入、流出为例,读后续写是将阅读理解和写作精密结合的题型,阅读短文的关键信息就好像是经济学中的流入,在把握好阅读中的关键信息后进行写作,这就好像经济学中的流出,就这样学生在一进一出中,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会不断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在平时不断的加强训练,这样可以到达应试教学的考试教学要求,也可以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语言等能力,通过读后续写这种新型的考察模式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1]。

一、当下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英语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的,对高中学生来说,服务的中心就是高考,这样的英语教学非常是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差,教师的讲授也非常的辛苦,在考试中写作和阅读理解是英语的主要分数来源,那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浅谈高中英语写作的一些问题。

其一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阅读量严重不足,就最新的高考英语命题中就出现许多的改动,就写作而言,需要学生去把握短文中的信息来进行写作,而就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能力较差,这可能与学生的阅读量有关,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就很难去把握读后续写这种的新型题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在课堂的阅读中,从而忽视的英语的课外的积累,这样限制了学生的对英语知识的获知,而新型题型的考察重点在获知短文信息后写作,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要求,这也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阅读量严重不足就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中相当的吃力,这样写出的文章会出现单词的使用不当、语句结构不清楚等致命的原因,这就好像没有砖石和沙土,就要求去建造优美的住宅,这样的写作是不会到达理想的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的目标,教学质量自然也不会提高[1]。

其二是写作的素材积累的少,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上述的阅读積累中的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不会去运用自己掌握的素材,在写作的时候相当的吃力,不知道合理的去运用素材,自然写不出优美的句子,就英语作文“《In What Way Will Internet Change the Way of Our Life》,互联网将以何种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篇作文为例,不少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写,大多数学生会以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internet for my life》,互联网的对我的生活产生的利弊”来写,这样写出的文章很难符合高中英语作文水准,就读后续写新型的考察模式来说,学生对短文的信息的获知分析就可想而知了,那么作文也会偏题。

其三是写作技巧训练的不足,不少的学生看见题目就先入为主的定下写作内容,不会去认真的思考题后的隐藏信息,作文的行书和内容就可想而知,往往也会偏题,这样的写作的水准往往也会差强人意。

其四是英语教师只注重教材教学,不太重视英语写作,在教学中往往就追求学生对教材知识(单词、语句)的背诵记忆,对教材词汇和语句的讲解,没有正确的写作指导,一味让学生背诵作文模板,不断的训练写作,由于学生在这种压抑的写作环境中,会逐渐丧失兴趣,写作的水平也会倒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读后续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运用

在了解英语写作的现状后,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新时代新课程要求,通过读后续写这种新型考察方式来帮助学生学好英语,这样在一定程度下,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

其一是运用读后续写,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出题人会精心设计高中英语作文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的内容包含广泛的话题和丰富的题材,学生在写作之前的阅读中可以逐渐的掌握阅读技巧,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这样流入、流出之间会逐步在运用中表达的丰富、得体、顺畅。内容也会有质的提升,文章的结构也会生动形象。在续写的时候,出题人的材料的续写也会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文章其实是没有准确的答案,那么作文的发展全靠学生去把握主线来进行写作,在逻辑关系不出现太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对创作的激情,极大的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水平。

其二是运用读后续写后,可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试想下,学生在出题人精心设计的短文中,模仿出题人的表达方式,理解出题人在文章中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对心理和环境的描写的方法,学习出题人在文章对语法结构的使用,那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的使用,学生的作文水准自然也会提高,这样的文章也会具有可读性。

其三是读后续写的讲评,教师这样也会除去传统教学的弊端,不在局限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教师可以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逻辑观点,在学生思维的海洋中,为学生保驾护航,当然教师也应该着重的讲解符合原阅读材料的逻辑观点,提取这样的逻辑观点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榜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下可以规范学生的思维逻辑,明确优秀的逻辑思维,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探讨,这时也应该提取一些逻辑能力较差和偏离主线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解一是可以规范写作的逻辑要求,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好的想象思路,最重要的是可以明确这类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在内容中做到更好的把握主线。当然在讲评的过程中,语言运用能力的讲解也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的讲解,教师应该充当指导的角色,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应该因材施教,对语言把握水平高的学生,解析其文章的语法错误、结构等问题,对语言把握水平低的学生,对其写作内容进行规范补充,从而在有差别性的指导下,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2]。

三、读后续写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中,读后续写的也会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也应该及时的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对学生的文章进行批改,当然可以在讲评的时候进行互相评比,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进步,优秀的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的掌握,对语言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在在互评中学习优秀文章的行文架构,可以获取最近的知识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当然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可以有自身的独立性,促进学生对文章有着自己的看法,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获知知识,产生自我意识,树立信心,在写作中共同进步。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共同进步[3]。

总结:

总而言之,读后续写是一种将语言能力的流入、流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协同发展语言的学习,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加以训练,做到语言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使用,读后续写作为新型考察的题型,是新时代对教师以及学生的高标准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活动的期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新型题型的考察中,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稳步提高。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龙文区中学教育教学2018年度课题研究【立项编码LWKTGZ1702】研究成果,作者为该课题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余丽兰《高中英语读写教学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16

[2] 李若杏 《差异教学在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上,下旬)》 2015年19期

[3] 齐孝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义和策略探讨》[J]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1期

作者:王慧涓

第2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浅谈

摘要: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在读前介绍话题,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的文字图式认识并运用文字,最终掌握浅层信息内容。而读后活动则是老师指导学生从浅层的文字认识到深入了解的步骤,同时也是对信息内容的使用与反映的步骤,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所以,读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所以精心设计好读后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

引言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阅读教学所分配的时间也最多。通过笔者的观测,中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总投入产出比普遍偏低。为了增加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投入与产出比,教材就必须在读者的后续活动创设上下功夫。

一、读后活动存在的问题

读后活动以语言输出为主,是基于对文本和词语理解的综合性输出,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从学习者的文字理解发展、口语发展、逻辑思维发展等入手,创设形式丰富多样的富有实践性、可开展性、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活动,以调动学习者对参加活动的热情,并引导学习者开展合理的话语输出,以实现读后活动的目的。但是,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一般都是以知识串讲法、语法分析法或直接翻译法来进行。老师往往将很多时候和精神都用在了解生词、用语组合、造句训练以及语言讲解上,过多地关注于语言形象却忽视了对内涵的认识,其后果就是将一个文章整体割裂得支离破碎,进而严重影响学习者掌握文章整体的内涵信息以及作家的思维。上课由老师唱主角,而学习者却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足够的思维余地和参加语言实验活动的时机。而且老师在设计训练内容时,往往只局限于对课文的表面认识,只设计了一些正误判断题、多项选择题和回忆性题目,很少让学习者展开探究和独立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也缺少对发散思考的训练。英语教学”耗时多,效果差”,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英语阅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甚至出现了“畏难”的心理。

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

1.拓展性原则。

教材设计的读后活动应该是对已阅读内容的延续与扩展,而不应该是对原阅读内容的单纯复制。阅读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灵活地运用阅读中学到的东西,将知识转变为能力。

2.主体性原则。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课堂中,老师的各种教学手段都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以调动和培养强烈的英文教学趣味,让学习者自主探索,参与课堂实际。老师在设计读后教学活动时应该联系学校的实际状况,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也应该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层次性原则。

老师们在设计读后活动内容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从易到难,层层深化,以适应各个阶段学生的需要。

4.巩固性原则。

读后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者的单词、句子等基本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英语读后活动设计策略

1.读后教学动设计必须围绕主体、彰显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阅读活动作为一个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目的就是作为话语的出口。所以设计读后教学活动的首要准则,便是要抓住课堂目标和课程要点。教材中的朗读材料,通常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能够借助的主要学习材料。而老师在经过和学生们一起研究文章,并仔细地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把在课堂上所积累的词汇、词块、句型、片段信息等,完整地运用在以后的口语输出活动中。因此,输出教学活动就必须以巩固运用朗读材料中的核心话题词汇和语句结构为中心,再根据特定的情境和任务,实现对话语在一定语境之中的模仿运用。因此,老师们在课程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力求核心单词的正确框定,在相应的语言输出之前"突显"和"重复"原文本中的核心单词或语句构成内容,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融合新旧知识点,并合理的将其使用于新的任务情景之中。

2.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读后活动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做到:老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并建立良好的教学语境。英语作为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所以英文的教学首先要首选掌握其中包含的人文信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掌握。比如当老师与学生共学生习一篇散文时,就可以首先知道这位作家是什么人,他的家鄉又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在这种地域的人都有怎样的宗教信仰,在各地都有什么著名的风景,生活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这位作家自己又有什么作品,其特色又是什么。这样我们可以理解的不仅仅是文章的一个点,而且可以透过文章延展出许多个别的层次。由于学习者是具有多样性的,而每个人的个性和兴趣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也可以透过扩展其他的认识层次从而训练学生的学习力,启发学习者的兴趣与潜能。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阅读的目的第一是要做好对单词的积累。"无木不成林",因为词汇是语言和文字的共同基石,必须训练学习者正确或者是准确使用单词的能力。促使学习者掌握一个词汇在各个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用句子来强调词汇在各种语境中的含义。通过对于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领悟到单词中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文化意义和深刻内涵。我们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学习者掌握并记住单词,同时让学习者自己去理解单词的更多意思。其二是对句子的强化。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不难看到课本中的短文每一段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中蕴含着很丰富的词法构成和句子。所以建议我们的老师在正常的语法结构、对句子意思讲解的同时,让我们的学习者反复地去运用这些词汇的文法构造,以进行举一反三,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体现学习的意义。

结语

读后阶段是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学习者通过口头、笔头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对知识点的内化、转移与上升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于全面挖掘阅读文本内容,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习者的口语输出能力提供适宜的支架,并创造多种形式的读后教学活动,达到话语技巧的综合化,以此提高对学习者整体综合性口语使用能力、情感态度和人文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戴军熔.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燕燕

第3篇:巧妙设计说明文阅读读后活动,实现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摘 要: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后活动的设计及有效进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以说明文为例,开展创新性的读后活动设计,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多模态语篇,巧妙设计说明文读后活动,实现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融合。

关键词:读后活动;说明文;理性与感性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语篇类型(梅德明、王蔷,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语篇类型内容要求中的说明文包含:地点、事物、产品介绍、现象说明、事理阐释、机构介绍、科技成果介绍、操作指南以及使用手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说明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读后活动的常规性设计

教师在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时,往往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文本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输出和拓展;三是具有比较与借鉴意义的比较性输出与拓展(胡振燕,2005)。具体而言,说明文读后活动的常规性设计有以下几种。

1. 基于文本语言和语篇理解的复述。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2 Unit 3第一篇阅读文章Who Am I 以时间顺序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针对本文的常规读后活动是让学生利用读中梳理的时间轴(time line)和关键词复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或者进行基于词、词块或句子的综合性填空补缺等。

2. 基于文本结构和文本主题的仿写。例如,人教版《英语》选修6 Unit 5第二篇阅读文章The Lake of Heaven介绍了吉林长白山的特点、天池的美景、天池的美丽传说及游览天池的美好寓意。针对本文的常规读后活动是仿写训练,让学生“读天池”后描写一个类似的旅游景点。

3. 基于文本思想的观点谈论与阐述。以“2018年全国初高中英语读写整合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的教学材料文本The “Greener Grass” Syndrome为例,该文的主题是“贪念综合征”,属于现象说明类说明文。有的参赛选手在设计读后活动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表达认同并说明理由,或是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等。

4. 基于文本语言和文本主题的拓展性续写。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3 Unit 4第一篇阅读文章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生命的起源。针对本文的常规读后活动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生命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以上这些读后活动侧重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以及对所学语言的巩固和运用情况,使学生能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与文本材料相关的语言结构、主题内容、观点和所学语言结合起来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但是这些语言输出活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读后拓展仅停留在与文本主题和内容相关或与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相关的相同文体的输出活动上。加之说明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点使它较之其他文本略显枯燥,这样的读后活动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虽然说明文阅读读中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培养人的活动。所以,笔者在设计说明文阅读读后活动的过程中,思考的是如何让说明文阅读变得亲民,如何改枯燥为趣味、改平淡为生动、改死板为灵活,让说明文像其他文体那样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在理性认识说明文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感”,而不仅仅是有所“知”,进而使学生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既能得到理性的启发,又能收获感性的愉悦,使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实现完美的融合。

说明文读后活动设计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一书指出,教师要通过学习不同语篇的表现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和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和美感,丰富生活经历,拓展思维空间,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梅德明、王蔷,2018)。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开始尝试打破思维定式,以更开阔的视角来设计读后活动,改固有的同一文体输出的单一性为不同文体之间交融的多样性,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读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体验语言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反思和再现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批判与创新的能力。

1. 读后活动生活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以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要素构成的英语课程内容标准。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師要通过创设语境、探究主题意义等活动,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联系,从而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帮助他们建构新概念、体验不同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要注意使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让英语课堂真正地源于生活、基于生活、对接生活、回归生活。

以人教版《英语》必修1 Unit 2课文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为例,该篇说明文以时间顺序描述了英语发展的过程。笔者给该篇文本语言的输出活动设定的目标为:训练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中描写发展过程的词汇与表达进行迁移运用。学生先找出描写时间的表达,再找出描写发展过程的表达,最后写一篇描述性的记叙文,用第一人称描写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以此呈现时间的艺术。学生也可以描写自己的变化、兴趣爱好的变化或者想象未来的变化等。笔者欣喜地发现,有的学生在习作中不仅能运用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能够运用认知策略,即在获得的信息与个人的经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在写作中反思了个人的变化过程。笔者选取两篇学生习作呈现如下:

The Changes of My Sleep Time

Over time my sleep time has changed a lot. Generally, it is shorter and shorter as I grow older. Before I was one year old, I slept for more than fifteen hours a day as a little baby. Then, my sleep time reduced to about twelve hours a day from two years old to three years old. After I entered the kindergarten, my sleep time was shortened to ten hours a day. During my primary school, I slept less and less year after year. In Grade One, I usually had a nine-hour sleep every day. In Grade Six, my sleep time was only six hours per day. After entering junior high school, I slept even less due to busy schoolwork. Going to bed after twelve o’clock became a norm! In senior high school now, five-hour sleep is common to me, which even surprises myself. I have nine subjects to deal with and countless things to do every day. As a result, sleep becomes a luxury to me.

Over time, my sleep time reduced a lot. The change of my sleep time is not a development but a common and serious problem among teenagers. However, it’s necessary for all of u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it. Because of staying up late, I lost a lot of hair. Also, I can’t memorize things as well as before. We should seek solutions. Schoolwork is unchangeable, but we can improve our efficiency. Doing more homework at school and trying to make good use of leisure time are good options. I faithfully wish that my sleep time can be back to eight hours with my efforts!

Changes of My Attitudes Toward Studying

When I was a little boy, I didn’t care much about studying and I just played with the friends of my kindergarten. I never did my homework because I thought it was too easy! As I grew older, I went to primary school. After I was punished by my teachers, I began to do my homework. Bigger changes became possible as I enjoyed the happiness of studying. I became good at studying but I always thought I was the best student, so I didn’t need to study hard. This attitude wasn’t changed until I came to Beijing No.12 High School. At that time, I realized that there were so many good students in Fengtai District. A sort of sadness came to my heart but soon it changed totally. I realized the real meaning of studying. As a result, I was much better than ever before. Over time my attitude toward studying has developed so much that even I can’t believe it! Now my attitudes have to change once more, but I always believe that I will be more confident and do a better job!

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读后活动,体会到了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2. 读后活动形象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语言技能内容要求对表达性技能进行了阐释:“使用文字和非文字手段描述事物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形象化的读后活动不仅加强了读后活动的直观效果,更为学生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去感知说明文表达方式的精确之美、生动之美。

以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阅读理解第一节短文D篇为例,该文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介绍了最新的太阳能蒸馏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文章科普性强、抽象度高,与学生的生活关联不大,加之第34、35题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于是笔者设计了“变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实践”的读后活动,让学生画出太阳能蒸馏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图,把抽象文字与直观图片相结合,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图1左侧为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绘制的形象化作品,中间为第34、35题,右侧为太阳能蒸馏器构造及工作原理图片。学生在此过程中运用认知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等手段,解释具体文本中特有语言形式的意义和意象效果,践行了英语学习活动观。该活动使学生通过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创造性地解决了在陌生情境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该活动使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基于情境的运用而形成元认知,使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能力沉淀为迁移和重构的素养(梅德明、王蔷,2018)。

3. 读后活动感性化

说明文的语言平实、准确,但这有时也会使文本因缺乏感性的诗意而变得枯燥。所以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不仅仅要把眼光放在对文本的理性认识上,也要让学生体会到感性的乐趣,让理性和感性成为说明文学习中并蒂齐开的双生花。《课标》也强调,英语课程要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英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对课程呈现形式的选择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然而目前课堂上较为普遍的阅读教学读后活动,无论是讨论还是读写结合,其中心要点仍是对语言结构的“正确”使用。这种着眼于语言结构外壳和语言知识技能的纯工具性处理容易造成文字的精神缺失,使学生难以从中体验文本的精神和魅力(蒋炎富,2016)。

以人教版《英语》必修3 Unit 1课文Festival and Celebrations为例,本文通过不同小标题引领的段落介绍了不同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的意义。笔者在设计读后活动时,鼓励学生以本单元的话题“Festival”为主题词,充分运用本篇课文的内容来创作一首藏头诗。其中一则学生作品如下:

Festival

Feasts are offered with carnivals and parades taking place,

Energetic kids dress up fashion clothing for its arrival,

Sadness is drowned in the blossom of happiness,

Tricks are sometimes played just to have fun with it,

Incense is lighted to spread the smell of traditional customs,

Various celebrations are held worldwide,

Ancestors are remembered when the family gather together,

Love is passed with lucky money in red paper!

除了將创作诗歌作为读后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外,笔者还结合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知识做事。

以人教版《英语》选修6 Unit 1课文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为例,该文简要介绍了西方绘画史以及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与风格。对学生来说,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较为陌生、遥远的话题。因此该课的授课目标是把英语学科与艺术学科相结合,普及艺术知识、传授艺术鉴赏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增进其人文情怀。与此同时,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表达也是人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学生恰恰欠缺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笔者带他们走进北京798艺术区,体验艺术形式、欣赏艺术作品,力求学以致用,最后回归到课堂上的表达活动中来。笔者设计的读后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画意诗情”,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诗歌形式去描述不同的艺术作品;第二部分为“诗情画意”,通过798艺术区之旅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选定的“诗情”在校外实践中去寻找“画意”。本活动实现了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以下为学生习作之一,学生描述的画作见图2。

She Walks in Beauty

It describes a pure and beautiful girl,

It shows the man loves the pretty girl,

All the love moves me a lot,

I see the snow stops,

I see the leaf lying on the ground,

I see the sky is turning bright,

But nothing can compare the girl who walks in beauty,

She is as pure as the snow,

She is as elegant as the leaf,

She is just like the blue sky.

在这一读后活动中,学生在充分运用课文语言进行文本形式转变表达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体验了创作的成就感,丰富了个体情感,理解了文化内涵,體会到平淡的文本也能萌发文学意境。创设诗意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拓宽思路,更灵活地掌握与运用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诗意的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诗意的人生。

结语

阅读教学的读后活动是一个着眼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促进理解文化内涵、发展多元思维等整合发展的环节。教师应该从多元角度出发,以更开阔的视角和理念去设计读后活动,立足理性本真,追求感性的创新与提升,从而使教学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这样的读后活动能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自己的丰富情感和生命体验相互碰撞,真正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Bamford, J & Day, R. R. 2009. Extensive Reading Activities for Teaching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be, W & Stooler, F. L.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曹春山. 2005. 变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实践[J]. 中学语文教学, (1): 39

戴军熔, 郑春红, 朱雯, 等. 2011.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 设计与实施[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葛炳芳, 蒋京丽, 陈浩曦. 2018. 指向读写整合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J]. 英语学习, (4): 21-38

胡振燕. 2005. 有序·适度·高效——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小学教材教学, (1): 24-26

蒋炎富. 2016. 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与案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瑞琼. 2017. 说明文的双生花: 理智与情感[J]. 教材教法, (9): 39

梅德明, 王蔷.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姚旭辉, 周萍, 陈缨, 等. 2014.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铺垫与输出 [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蒋炎富,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英语教师,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名师领航班学员,北京市名师发展工程首批学员。

王芳,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英语教师。

作者:蒋炎富 王芳

第4篇:全民阅读读后感

二街小学 吴利东

我自小爱读书。一盏台灯,一杯清茶,一本心爱的书便能陪我度过一个美妙神奇的夜晚。

读书最有滋味。

读书的滋味很美。一篇清新飘逸的美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悟起来意境深远,评起来击掌叫绝,忆起来回味无穷,真是美不胜收。这种美感决不亚于欣赏一幅名画,倾听一首名曲,品尝一道佳肴,享受一场酣梦。书中的字句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字里行间流露出炫目的光华,实在令人爱不释手,总想再多读一遍,再多看一眼,直至熟读成诵,倒背如流,仍觉得满口余香,意犹未尽,大呼美哉! 读书的滋味很妙。妙就妙在,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五湖四海,古往今来,任我闯荡,任我遨游。读《西游记》,仿佛觉得自己是唐僧的第四个徒弟,跟随唐僧师徒,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最终修成正果,却因自己没被封神而心怀不平。《飘》把我带到了一片广袤的新垦棉田,一望无际的红土,一群耕作的黑奴,在此缅怀那个已随风逝去的骑士与淑女的时代。《红岩》又使我置身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在此我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投身革命,秘密印刷《挺进报》,遭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渣滓洞中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这种超越时空,冲破现实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读书的滋味很神。大到世界政坛风云,小到日常生活百科,书中应有尽有。多读一些便多知一点,多学一些,便多会一点本领。知识越积越多,本领越来越大,遇到难题,所有的知识画卷都会在脑海中一一展现,运用起来游刃有余,总能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一种神通广大的感觉油然而生,那时会觉得自己比书中的孙大圣还要神。

读书的滋味很奇。书本是人类意识的结晶,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间的奇人异事都记述在书本之中,书本自然奇妙无穷。多读书,就能一览世界之大、世界之奇,只有多读书,才能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读书的滋味美,何乐而不为?人称“好极”为“妙”,既然读书的滋味妙,何乐而不为?世人都讲神仙好,既然读书的滋味神,何乐而不为?人皆好奇,既然读书的滋味奇,何乐而不为?

第5篇:全民阅读---赵一曼读后感

读《8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赵一曼》有感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年代,在党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女性豪杰。昔日东北抗日战场上便有一位名扬四方的女英烈,连敌伪的报纸也惊叹于她“红枪白马”的英姿。她就是郭沫若所盛赞的“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

打开书,一页又一页的记叙着赵一曼同志生前的伟大英雄事迹,其中让我感动的是赵一曼在被捕后所说的一句话:“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硕,可以把人剁成烂泥,但你们磨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日寇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抽她的伤口她不哭不叫,忍耐着疼痛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着日寇的暴行。赵一曼这种行为让人感动,令人敬佩。

试想,是什么给了一位女性如此大的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是什么给了一位女性如此的坚强忍受剧痛?没错,那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它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关乎一个政党的目标指向,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正是因为信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高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前赴后继;正是因为信仰,和平年代,共产党人“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鞠躬尽瘁;正是因为信仰,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走向民族复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一曼同志信仰坚定,誓死捍卫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她的行为值得我们敬佩。虽然身处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那我们是否就可以丢弃信仰呢?当然不是。信仰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是振兴中华的旗帜,是推动国家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与共建和谐小康盛世的核心精髓,更是奋斗90年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人民信赖和尊重的根基。信仰,支撑起人的精神世界,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生存、发展的无穷力量与勃勃生机。它可以让一支军队攻无不克,让一个民族坚强站立,让一个国家重新崛起。

信念迷失者,常有歧路彷徨。一个丢失了信仰的共产党员,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时常会出现心理不平衡,自我膨胀,开拓进取的精神松懈,追求个人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党员造成负面影响,更会对党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如果每个党员都是如此,那我们的党和国家还谈何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身处和平年代的每位党员,我们依然应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信仰,我们会更加自觉地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工作、学习与奋斗不息!坚定信仰,我们才能团结人民、唤醒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第6篇:全民阅读讲话稿

各位同志们,

在这个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山广场,隆重举行以“书香荆楚,文化”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县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书香荆楚,文化”全民阅读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书籍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前行的路标和观察社会、远望未来的窗口。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城市如果形成了读书的风尚,这个城市就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表明,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阅读的力量与智慧的支撑。当前,我县正处于跨越赶超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姜书记在县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靠具有科学发展理念、科学执政能力的领导班子;要靠富有创新精神、掌

握先进技术的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要靠勤劳智慧、积极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就是要通过干部带头、全民参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文明、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即将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活动,在此,我衷心希望全民阅读活动各牵头单位能够切实负起责任来,把握科学性、广泛性和创新性,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覆盖社会各阶层的读书活动,使阅读活动真正实现全民化,让广大市民积极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常态化,让读书成为城乡居民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成果化,让市民素质和文明城市在知识积累中得到升华。

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2012年全民阅读活动实施方案》(全阅办[2012]1号),落实全阅办[2012]1号文件责任分工,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加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和督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全民阅读活动推荐书目分配表,使读书活动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要以《关于开展“书香荆楚〃文化”全民阅读活动具体安排》(全阅[2012]3号)为依据,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把全民读书活动的开展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设计

好、实施好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各项工作,务求取得实效。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不断创新全民阅读活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阅读热情,进一步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全民阅读,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同志们,古训有云:“勤俭持家久,诗书济世长”。让我们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契机,继承和发扬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在全县掀起新一轮读书热潮,营造全民读书的良好风尚,为创建省文明城市,建设科学、和谐、精彩的新贡献更多的聪明才智。

谢谢大家!

第7篇: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讲话

在全区推荐好书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区上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奋力推进×××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全区推荐好书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这季度这样的节点上隆重举行。这是构建和谐××城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此,我代

表区委、区政府向活动的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启动全区推荐好书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一个实际步骤。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只是高楼大厦堆砌的钢筋水泥森林;一个不爱读书的城市,注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城市。近年来,我区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区各级各部门形成了比、赶、超的浓厚氛围。前期我们刚刚召开了工作汇报会,会上,10分钟视频镜头、23个单位畅谈,亮点频现,可圈可点,催人奋进。但面对各地激烈的竞争态势,××区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从书籍中汲取精神动力,提供智力支持,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开展“推荐好书读好书”活动,等一下,区委常委班子集体向各党工委赠送《学习参阅资料》和《推荐书目》,以此来推动干部群众的读书学习,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打造书香××城区。

没有书籍,就如同生活没有阳光。回顾历史,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自治区×××书记对全区党员干部也道出了“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的新春寄语。今天,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读书不仅成为一个人修养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目前,××区正按照市委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部署安排,积极推进:在认识上,将“学有所成”作为确保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战略任务;在工作中,以“学法创新”作为提高党员尤其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努力方向;在效果上,把“学以致用”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成果的检验标准。放眼当前,虽然读书已远远不限于纸质出版物,但仍然不可否认,在那浩淼的书卷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汇聚,光辉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读书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和谐海城的巨大动力。发展机遇千载难逢,跨越发展面对诸多挑战,形势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增强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也从而提高××区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今天,我们启动全区推荐好书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全民读书的氛围,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大家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让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冷静理性地面对形势,深刻思考××区的未来。启动仪式后,希望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掀起××区2013年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新高潮,让×区处处洋溢着馥郁书香,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跨越发展的能力。

最后,预祝全民阅读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第8篇:茅坪小学全民阅读活动 总结

茅坪小学组织开展“9.28孔子诞辰日”

全民阅读活动周总结

为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读书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按照张湾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我校开展了以“同声诵经典共迎十九大”为主题的全民阅读周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张湾区教育局全民阅读活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园内形成热爱阅读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根据学校德育处制定的具体方案,我们在国旗下讲话时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并利用电子显示屏、主题班会、黑板报、读书角等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营造了人人阅读的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阅读周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以身作则,带头读书

要想让学生爱读书,老师就必须先爱读书。因此,我校教师就带头读书。学校总务处本学期会给每位教师发三个笔记本,一个是摘抄业务学习笔记,一个是政治学习笔记,还有一个就是用来做教师的阅读笔记。每月都会定期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每次活动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推荐1至2名本学科老师参加发言。

发言老师选择近期阅读的一本书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这一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阅读交流,激发了老师们的阅读热情,也为我们的学生树立了榜样。

四、建立保障机制

1、固定阅读时段,学校专门设定每天早上(除周一升旗)预备前20分钟为朝读经典时间。旨在引导学生能大声诵读国学经典;除此以外还每周拿出两节专门设为朝读经典,语文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领会经典内涵。

2、努力给学生创造阅读的环境保障。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规范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阅览)室每周两次课外活动向学生、教师开放;各班级建立小小图书角,学生互相交流个人图书,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老师向学生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语文老师通过动员学生词佳句摘抄,鼓励学生阅读。

五、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1、开展以“同声诵经典共迎十九大”为主题的诵读比赛。学校于10月11日下午开展了诵读活动,共计23个诵读节目,全体学生均参与了此项活动,有的是以集体赛形式,有的是团体小组形式,有的则是一人上台展现。

2、班级开展“好书推荐”活动。

德育处要求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好书推荐”活动。该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由一人上台分享近期阅读书籍,并向大家说出推荐理由。最后由推荐人定下次好书推荐的人选,以此类推。

此项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角,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寻找“最美诵读者”活动。

老师通过手机或相机抓拍最认真最勤奋最个性的读诵读者,活动结束后,由全体师生评选出“最美诵读者”,以示鼓励。

总之,我校从习惯抓起,以阅读周为契机,促进全体师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了本次活动主题。

茅坪小学 2017年10月11日

第9篇:全民阅读应成为国家战略

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为了寻找我们的历史,寻找我们的自身,我们需要共读我们的神话和历史,通过共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炎帝和黄帝的战争与结盟,我们将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文化后裔。然后再通过阅读希腊神话、希伯莱神话,通过阅读美洲发现的历史,通过阅读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人的历史,我们了解了其他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整个人类的文明才能在更大的生活圈里融为一体。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没有其他的路径可走。

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益处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份报告,报告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世界很多国家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用尽各种办法推动全民阅读。

亚洲四小龙中最具危机意识的新加坡,提出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的口号。从2001年11月开始,新加坡婴儿出生时,医院的护士叮嘱产妇的事项中,竟然有“如何读书给婴儿听”一项。小娃娃一出生,除了喝奶睡觉,还有资格办借书证,政府鼓励婴儿与母亲亲情联系的方式,是以读简单的故事、唱儿歌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新加坡政府提出的“天生读书种,读书天伦乐”(Born to Read,Read to Bond)。

在美国,不管是克林顿时代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大力提倡读书。1997年末美国政府掀起了一场“阅读挑战行动”,当时克林顿总统亲自作了“美国阅读挑战行动报告”,在《为美国的教育,行动起来!》的演说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三大目标和应遵循的十大原则,其中的十大原则之一是开展阅读运动。布什政府在2001年初发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教育改革议案,其中指出,美国存在两个民族:一个能阅读,另一个不能。该法案中关于阅读改革的力度之大令全球瞩目,仅仅2001年就为“阅读领先”行动投资了9亿美元。

在世界上有“最爱阅读的国家”美誉的俄罗斯,1.4亿俄罗斯人的私人藏书多达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即使如此,俄罗斯政府仍痛感国民阅读量下降,2012年,俄罗斯政府在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制定《民族阅读大纲》,保证俄罗斯读书人数量的快速增长。这一大纲调动俄联邦政府各个部门、地区行政机构、社会团体、出版业、传媒、作家协会等各方力量,并以国家法律作为保障。

重视阅读,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正越来越多。

“国家战略”一词的使用,最早出自美国。中国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它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我国先后提出过知识产权国家战略、能源问题国家战略等,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

最近几年,我国在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倡导下,全民阅读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不下4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我国国民读书的现状令人担忧。

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加大力度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第一,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

为了推进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应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该领导机构建议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任,办公室可设在中央宣传部或国家新闻办出版广电总局之下,其基本职能是定期推荐“全民阅读活动”书目,可根据不同年龄和群体分类分层推荐,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制定和适时调整或完善“全民阅读”政策,以期使“全民读书活动”稳步、健康、持续和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策划全国性的读书活动;定期发布全国读书指数;开展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与评选活动等。各城市与乡镇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全民读书活动”领导网络。

第二,设立国家阅读节。

建议将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设定为国家阅读节。9月28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孔子作为在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中国人,目前没有专门的纪念节日是不可思议的。将孔子诞辰日设立为阅读节,既有纪念意义,能够得到广泛认同,也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与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同时,每年九月份,正是大、中、小学生秋季开学不久,是教育新循环周期的开端,此时以阅读节倡导读书,是非常好的时机。另外,九月下旬这一时间段距离“十一”黄金周以及传统佳节中秋节很近,这也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尽管我们已有多种形式的地方性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但是这些区域性、零星的,由于时间、标准不统

一、造成社会影响力和实际效果较弱。设立国家阅读节,将最大可能地使全社会和个人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中央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国家阅读指导大纲》《阅读社会指标体系》,加大对阅读的投入力度,同时直接负责、指导、组织、参与国家阅读节或其他相关阅读活动,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倡导阅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阅读的风尚。

第三,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亲自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

最近两年,全民阅读的风气渐浓。这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有密切关系。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的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到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今年3月1日,习近平再次在中央党校发出号召,希望领导干部做读书学习的表率。建议国家领导人和各省、市、县等各级主要领导每届任期内至少一次到校园与学生一起读书,以推动全民阅读。时间选择上,在国家阅读节设立前,可以选择在世界读书日;在国家阅读节设立后,则选择在国家阅读节。

第四,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建设是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工程,没有布局合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难想象会有学习型学校、社区和城镇。为此,建议制定学习型学校、社区和城镇的图书馆建设标准,对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环境设施、图书数量、服务质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同时,倡导和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扶持和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建设图书馆、图书室等公共读书场所。目前,很多县的图书馆新书很少,利用率极低。国家应该实行图书馆达标制度,对是否达标,由独立的评审机构确定。

第五,认真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

图书推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知识工程,国家要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尽快组织力量研制适合各领域人群的基础阅读推荐书目,最终形成中国人的基础阅读书目。通过这些书目让全体国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注意推介工作的多样性(运用多种媒体)、层次性(不同读者群)、艺术性(吸引读者眼球),从而激发读者阅读的愿望与激情。要推进独立书评人制度,在全国主要媒体开设阅读的频道与栏目,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向全社会推荐优秀书目。

第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以阅读节的影响力、号召力为起点,以阅读日常化、生活化为目标,将节日的庆典狂欢延伸至每个角落,可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或读书征文、图书漂流、中华经典阅读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

评比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力杠杆,通过评比促进学习型学校、社区和城市的建设。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评选“全国阅读十佳”城市。在同一个城市可以评选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学校等,也可评选某个城市的“读书十佳”等。设立国家级的读书奖,此奖的评审,也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评出。此读书奖,并不一定限制在读书上,还可以是“论文竞赛”。在法国的历史上,这样的论文竞赛,成就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如卢梭等,同时使读书成为热潮。

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根据我国城市经济较农村发达、市民文化素质较农村居民高、读书意识较农村居民强等特点,推进“全民读书活动”应采取“由城市带动农村”的策略。首先在全国城市中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由城市向农村辐射。

同时可由学校带动家庭与社区。学校是学习的中心,为了使学校成为学习型校园,学校应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提倡青少年阅读经典名著,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学生的父母)的读书活动,通过建立学校与社区的经常性联系带动社区的读书活动,形成书香家庭与书香社区。

当我们真正审视全民阅读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国家竞争力上的重要意义,必将重新发现全民阅读所具有的这种独特而又持久的重大价值。若能将其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全力以赴地推行,受益的不仅是当下国人,更能濡染子孙后代,复兴并强壮中华文明。

上一篇:宣传车租赁合同下一篇:法人任职证明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