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2022-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中日关系:我们该研究什么?

中日关系研究是日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对于作为“智库”的研究机构更是如此。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大棋盘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棋眼”。研究中日关系,不仅可望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而且对中国整体外交战略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中日关系提出几大重点研究领域,并就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研究“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在《当代世界》杂志第10期撰文指出,“对待日本这样的国家,领袖个人的力量显得特别巨大。”笔者认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毛泽东、周恩来时代,也同样适用于当今。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八年来关于中日关系的27次重要论述,他最近在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以及他一再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并结合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对日外交思想。也许我们需要花一段时间先认真研读和研究习近平主席对日外交思想的核心、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等,并力争在2016年发表一项“中间成果”。

研究“如何对待日本”

二十多年前钱学森曾对我说:“所谓‘日本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对付日本。”笔者觉得“对付”一词口气“硬”了一些,宜改为“对待”。其实,日本研究既要研究我们如何对待日本,也要研究日本如何对待中国。钱学森强调,“日本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对付日本,是要突出“研究如何对待日本”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实际的情况是,更多研究“日本如何对待中国”,而对研究“我们如何对待日本”似乎比较薄弱,缺乏深度。因此,研究中日关系需要强调研究两个“对待”的重要性。这两个“对待”,是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的,必须将这两个“对待”的互动机制搞清楚。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在安全问题上,美中两国实际上都有所行动,但当彼此缺乏信任时,一方有所行动,另一方就会说,‘看,他又在行动了’,而完全忽视了自己其实也在行动的事实”。这个问题在中日之间也同样存在,就是只注意对方的行动,而忽视了自己其实也在行动的事实。

所以,研究中日关系,重要的问题是要搞清楚中日之间的“互动”。对此,国内研究者已经推出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对导致“中日两国民众相互好感度降至复交以来最低点”的双方因素的分析(而不是只指责日方的原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期待更多有深度、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比如,当我们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需要考虑他国也有自身的国家利益,它有可能与我们的国家利益相冲突,这里就需要“互动”,仔细考虑在与他国存在分歧的外交中,有没有可能实现“互利双赢”?当对方坚持“我赢你输”的玩法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另外,日本方面所称的“国家利益”到底是“谁的国家利益”或“谁定义的国家利益”等等。

此外,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状态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是否存在如果中日关系处于良好状态、两国文化交流活跃,就比较有利于历史问题的缓解;中日关系越紧张、两国文化交流中断,历史问题就越难解?例如,在2007年4月第一届安倍内阁期间,时任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众所周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巨大,给中国人民心灵造成的创伤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温家宝总理的演说居然在日本国会赢得了热烈掌声,以致主持演讲会的安倍首相说:“我在这里的讲话只能赢得大约一半人的鼓掌,而温总理的讲话却赢得了全场鼓掌!”种种事例表明,中日之间要真正解决历史问题,只有依靠努力改善两国关系,依靠持久深入的民间文化交流和感情交流。可以设想,一个民族即便过去对另一个民族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而如果现在两个民族处于“大多数人都相互厌恶甚至对立”的状态,那么,做了伤天害理事情的民族就可能非常不愿意向厌恶自己甚至与自己对立的民族表示“反省”和“道歉”,认为决不能向一个与自己对立的民族“示弱”、“低头”。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努力扩大中日两大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消除部分民众的相互厌恶和对立情绪,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好感,才能有助于双方在历史问题上逐步取得较大共识。然而,为什么现在中日在历史问题上陷入了“两国关系越差,历史问题越难解决;历史矛盾越尖锐,导致两国关系越差”的恶性循环当中?我们在历史问题上的对日政策是否需要改进?

总的来说,中日之间出现问题,责任在日本方面,但作为研究者,就不能“完全忽视自己其实也在行动的事实”,我们需要在全面分析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搞清楚中日之间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的“互动机制”,这样的研究更可能对我国对日政策提出有参考价值的见解。

在如何对待日本问题上,我们应该继承毛泽东、周恩来在对日外交方面“化敌为友”的宝贵经验,防止出现“化友为敌”的局面。最近,王毅外长说:“中日关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在于日本能不能真心接受和欢迎最大邻国中国的重新发展和崛起。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的发展已经给日本带来了重要利益,但从心态上讲,似乎日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中日之间目前的问题追根溯源,都与此有关。”那么,中国有无可能让日本人真心接受和欢迎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如果有可能的话,中国如何让日本人接受和欢迎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有人说,日本人只相信实力,当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多少倍,日本人就会接受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至少它会服中国。应该说这有一定道理,但还是缺了什么。因为明治维新前夕,欧洲让日本服气,战后美国让日本服气,并非仅凭强大实力就让日本服气的。基辛格说:“作为一个地处亚洲本土之外的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选择上具有足够的灵活性。1853年,美国开着炮舰跑到日本人门口,说咱俩搞贸易吧,日本一看打不过,干脆放进来——学习!在保留主权的前提下,日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体现了日本的‘服从—学习—超越’的传统是非常强大的。”那么,中国要让日本服气或服从,是不是也应该像欧美那样,不仅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也要靠先进的文明力量?当中国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真正拥有了先进的文明力量,应该就有可能像王毅外长说的那样,“让日本人真心接受和欢迎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

研究如何解决中日历史问题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国外交中,对美对日外交成为所谓“重中之重”。近年来有些变化,对美对俄外交成为“重中之重”。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只设立了两个国别研究所:美国所和日本所,这充分反映了在当时国际形势下中国高度重视的是对美对日外交。那么,今天日本是否还是中国大国外交中的“重中之重”,是否还是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交叠的特殊国家?中日关系是否还是一个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极具特殊性和重要性的一对双边关系?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应该说,从毛泽东、周恩来时代开始,我们就对日本特别的“在乎”,其主要原因不外是周恩来所说的“两千年”与“五十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当然,这是带有比喻性的外交语言。其实,“两千年”当中也有长期的对立。中日之间这种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为我们一直以来对“一衣带水”邻国日本特别“在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及其政治代表在历史问题上不断挑事。日本一挑事,中国就强烈反应,而中国的反应越强烈,日本右翼的影响就越扩大,靖国神社就越兴旺。因为一个小小的神社居然能在13亿人口的邻国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捞取政治资本和扩大影响力的手段。记得2005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后,日本右翼甚至期待被激怒的中国民众做出过激反应,从而影响中国社会稳定。

今后,中国反对日本主要政治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则立场决不会改变,与此同时,是否需要研究一下,我们能不能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式,改变一下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日本右翼这批“历史无赖”的频频挑衅,我们不要给它做“扩音器”,不能形成一种似乎全世界的人都要盯住日本领导人迈向靖国神社的脚步,以此来丈量中日两国关系甚至东亚地区形势。现在,一些日本人常说中国在“打历史牌”,其实真正在“打历史牌”的是日本。他们就是要利用“打历史牌”来故意激怒中国,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左右中日关系的走向,扩大自己的市场和影响力,打压日本国内的和平主义力量,而我们义正辞严地抗议和说理,对日本这帮右翼“历史无赖”来说完全是“对牛弹琴”。

至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式,既要真正打痛活跃在日本政坛和论坛上的右翼,又要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理解和认可,确实是一个需要高度政治智慧和勇气来进行顶层设计的问题。笔者认为,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遗”就是一个可以真正打痛日本右翼的举措。今后,我们要以一种藐视和鄙视的态度来对待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言行,尽量避免满足日本右翼历史无赖“扩大影响”的预期,至少不要动不动就给它上某些报纸的头版头条,做某些电视频道的评论焦点。我们要让中国老百姓知道,日本右翼就是要故意气你激你甚至引发中国人的“内斗”,比如让一些民众怀疑甚至反对政府立足于国家利益制定的正确对日外交方针。

研究“中日国力国情的比较”

从经济角度看,长期以来中国重视中日关系还因为日本是我们邻国当中唯一的经济大国和发达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要学习日本发展的经验。1979—2008年,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约3万亿日元的贷款和其他无偿援助和技术援助。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整理的数据,1820年时中国GDP规模相当于日本的11倍,在日本明治初期的1870年中国GDP规模仍相当于日本的7—8倍。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实现了高速增长,而中国陷入了“文革”十年动乱,到1980年,日本的名义GDP相当于中国的3.5倍。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名义GDP一度达到中国的8.7倍。可以说,当时中国重视对日关系恐怕也与当时中日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有关。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2014年中国GDP是1978年的293.6倍,也就是近300倍!而日本经济则因泡沫破灭而陷入了长期停滞,中日经济规模的差距急剧缩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9年中日名义GDP规模终于发生逆转,同年中国名义GDP超过日本,2014年中国名义GDP进一步增加到约为日本的2.25倍。今后,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日本的幅度和倍数将越来越大。日本内阁府2010年预测,到2030年中国在世界GDP中的比重按市场汇率计算将相当于日本的4倍。据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预测,2050年中国GDP规模将达到日本的近7倍。这意味着中日经济实力变化两次发生逆转,从1870年相当于中国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反转为1980年相当于中国的8倍多,又反转为2050年再次仅相当于中国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今后一二十年日本在经济上与中国相比的“相对小国化”进程完全可以预期。尽管今后相当长时期日本仍是大国,但事实上中国似乎已经不再把它当作“重中之重”的大国看待了。然而对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仔细斟酌,不宜过早下结论。日本不仅在GDP上居世界第三,而且从综合国力上看也依然是大国。因为除去GDP数字,我们判断日本是不是“大国”,还要看日本其他方面的实力,特别是日本的科技实力。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2014年日本的技术出口为368.3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年中国的技术出口只有6.76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日本的技术出口相当于中国的54.4倍,这个差距不可小觑。今后日本通过武器出口,有可能释放其军工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巨大潜力,很可能成为需要我们认真对付的军事上的对手,而且武器出口也可能缓解日本经济规模缩水的进程,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研究“安倍强推安保法案

以后的东亚地区形势”

在日本经济规模趋于“相对小国化”的同时,安倍政府为实现“强大的日本”而采取强推安保法案、松绑武器出口等举措,正在推动日本军事上的“相对大国化”。所谓军事上“相对大国化”是指安倍为了落实安保法案,行使集体自卫权,正在扩大自卫队海外军事活动的内容和范围。这项行动必然会扩充自卫队的兵力,增强武器装备,并与武器出口一起,刺激日本军工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受美国控制等因素影响,日本尚不可能像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那样拥有陆基洲际核弹道导弹、潜射核弹道导弹和携带核弹的战略轰炸机等战略攻击性核力量。这种力量是日本可以用来对付美国的力量,美国当然不会容许日本发展。美国只允许日本拥有在美国核保护伞之下用于攻击朝鲜和中国的军事力量,以及自卫队充当“美军替补”所需的常规武器装备、武器技术和武装力量。

安倍落实安保法案需要过两“关”:财政关和“流血关”。据2015年4月IMF统计,2014年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例在列入统计对象的183个国家中名列第一,为246.42%,比陷入财政危机的希腊(177.19%)还要高。从历史上看,二战后英国债务余额对GDP比例也仅为240%,日本在二战末期为204%,而现在的日本竟然是246%多。因此,目前日本财政困难之严重可谓“史上罕见”。然而背负着如此财政重担的安倍却还要将日本变成一个“能够进行战争的国家”,真是太不自量力。可以预见,以强推安保法案为主旨的“安倍军事学”与步履蹒跚的“安倍经济学”之间的矛盾终将爆发出来。另一方面,依据安保法案,日本可以向全球出兵,这使“少子高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年轻人减少很快的日本社会对不断扩大的兵源需求难以承受。在海湾战争中日本被美国批评说“只出钱不流血”,实施安保法案后,日本再也不能回避在海外流血。而从日本国民对安保法案的强烈反对浪潮看,这个“流血关”不那么好过。从美国的角度看来,日本要与美国结盟,不能只出钱不流血,美国的想法显然是“美国人为日本流血,日本人也要为美国献出生命,这才叫同盟”。

走向“正常国家”是日本统治阶层的长期战略目标。早在1955年,自民党成立之初就将修改和平宪法走向“正常国家”作为其奋斗目标。几乎每一届要“有所作为”的自民党内阁、包括民主党的中间偏右内阁,都要在走向“正常国家”道路上立下自己的里程碑。例如,小泉纯一郎内阁制定的“有事法案”;民主党的菅直人和野田佳彦内阁相继上台后,将他们在安全战略方面做的事情与安倍现在做的事情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与安倍完全是“志同道合”,如出一辙;野田内阁树立的里程碑就是将钓鱼岛“国有化”;现在看,安倍内阁树立的里程碑就是安保法案,估计他在实现这个以“修宪”为最终目标的“阶段性成果”之后,很可能会“消停”一个时期,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方面。这正好与中国正在狠抓的经济转型相契合。因此,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会见安倍以来中日关系趋向缓和的势头在今后一个时期很可能会持续下去。随着中日双方更多关注两国国家利益的交汇点即“共同利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或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这不意味着今后几年日本右翼不会利用安保法案来对付中国。笔者认为,今后安保法案的第一步“重棋”可能是在南海和台海。日本防卫厅长官已经在2015年9月15日表示,“在安保法案成立后,如何参与在南海的活动是防卫省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这已经在暗示南海问题将可能是落实安保法案的第一个重大行动的对象,但这当然是有条件的,不至于很快采取行动,日本至少需要等待两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是美国在南海挑起重大事端,中美发生冲突。南海问题是中美之间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集中体现。尽管不久前习近平主席访美,中美领导人都表示要拒绝“修昔底德陷阱”。然而,事态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10月下旬中美元首会晤后便发生了美军舰非法进入中国南海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的事件。尽管如此,美国奥巴马政府恐怕不会有太大的挑衅行为,但2016年大选后新上任的美国总统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人,也可能不会那么“缩手缩脚”了。记得小布什时期的国务卿赖斯曾说过“南海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这或许代表了美国共和党的观点。而且,2016年不仅有美国大选,还有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这有可能会使中国周边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南海、台海乃至东海,都可能成为中美或中美日的潜在战略冲突点。

作为美国的铁杆同盟国,日本会迫不及待地参与到中美之间有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来。除了有意配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之外,其实日本在考虑自身的战略利益。日本有媒体报道说,现在每天有350艘轮船从新加坡穿过马六甲海峡,其中有四分之一属于日本企业。有学者认为,如果日本海上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导致日本的运输船舶都需要军事护卫,那么,日本的经济规模将可能缩小到现在的七分之一。这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敌国的直接攻击,日本经济也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与此同时,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在实力和意志上具备为日本海上生命线提供保护的只有美国。因此,加强日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军事合作,是日本维护其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日本生存的需要。

此外,以史为鉴,一旦中美在南海或东海发生武装冲突,日本右翼将可能很难抑制住像当年甲午战争那样,通过战争手段再次打断中国和平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冲动。总之,日本很可能是在期盼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以便自己从中渔利。安倍政府如此急忙地强推安保法案的理由之一,就是为“合法地”参与可能发生的中美在南海的军事较量做准备。

然而,美国当然不会轻易采取战争手段来对付中国。因为美国和中国相互是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中国实行“互利双赢”的外交政策,中国经济增长也给美国带来重要利益。日本右翼力量瞄准的是,如果未来中国经济趋于停滞甚至陷入麻烦,中国经济增长不再可能给美国带来重要利益的情况下,美或可能不惜采取军事手段从根本上消除中国挑战美国的能力,一旦这种情形成为美国现实的战略选择,日本正好可以此作为落实安保法案联美制中的第二种时机。日本右翼瞄准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遭到挫折和失败的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只有1%。

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是美国期待中日对抗以便美国从中渔利;另一方面是日本期待中美对抗以便日本从中渔利。我们要想阻止任何企图在亚洲挑起战争的一方得逞,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搞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美日利用我们内部的问题趁火打劫,与此同时在周边尽量减少乃至消除“敌国”的存在。然而,要防止美国利用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趁火打劫,在外交上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真正实现与美国之间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换句话说,要使美国真心接受同中国确立“新型大国关系”。

结语

除以上关于中日关系的五大研究领域外,笔者认为研究中日关系还必须注重研究方法的学习。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和题目。日本问题研究要为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现代化服务,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研究应该促使中日关系朝有利于形成中国实现百年目标所必须的稳定的周边环境的方向发展,而非相反;日本研究应该促使中日经贸关系朝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的方向发展,而非相反;日本研究应该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继续切实吸取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二是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扩大知识面。国际问题研究是一个不断涌现新问题、产生新事物、形成新知识的研究领域,国际问题研究者必须不断跟踪新问题、追求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比如,福岛核事故、日本武器出口等等,研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注意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营养。美国有一家重要的战略研究机构,巧妙地召集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与自然科技人员一起来研究战略问题,因为战略问题必然是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技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三次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革命时代,如果研究战略问题的学者缺乏现代科技知识素养,那么,这种战略研究往往会流于肤浅。

三是50岁以下的年轻研究人员除了日语之外,至少还要再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为什么要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呢?这一方面是因为英文资料往往比日文资料更丰富,另一方面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从安全、战略等领域看,研究日本不可不深入了解美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凯)

作者:冯昭奎

第2篇:“非典”之后我们该做什么?

透过这次抗击“非典”疫情的前前后后,我们不仅要从医学的层面吸取经验和教训,更要从社会和政治的层面研究对策和反应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的社会重大事件。

科学的信息管理

政府对社会信息的管理能力(也包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而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尺。

这次“非典”事件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第一,政府应当尊重公众对社会信息的知情权。

当代条件下,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资源之一,尤其是那些关乎到社会公众利益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信息,应当最大限度地做到共享。当今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以及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使人们获取信息的可能性空前增大。因此,从最终结果上看,任何试图隐瞒、编造信息的行为都是不明智的,难以掩盖到底的。

第二,政府应当科学地主导对信息的管理。

尽管社会公众有可能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但政府仍然应当处于信息管理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在获取和确认信息的过程中,一般公众和政府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即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一般公众对信息的接受常常是不全面、不同步的,并且由于公众自身的文化职业背景、理性判断能力等客观差异,常常对所接受信息作出迥然不同的分析结果。因而政府必须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主动地实施对信息的科学管理。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整理系统,以确保政府获得信息通道的广泛性、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二是建立科学的具有相当公信度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包括对信息发布的时机、方式、载体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机制。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监测体系,即政府对所属行政部门一旦发生瞒报、谎报重要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坚决制止和加以纠正。科学管理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向公众提供及时的、科学的、有效的、有信度的真实信息。

第三,建立政府主导信息管理和其他非政府信息传递的良性互动。

在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系统中,政府主导信息管理并不排斥其他非政府行为的信息传递,反而把它视为是整个社会信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各种信息系统特别是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确有一些媒体和公众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各种方式勇敢地披露真相,反映疫情,对中央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遏止疫情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传媒和公众都缄默其口,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如有评论所说,面对严重的“非典”疫情,如果媒体都戴上了口罩,那么全社会都将戴上口罩。

健康的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映,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但是,与比较高级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法律、哲学、宗教等相比,社会心理又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社会意识,即它主要是通过感染、暗示、仿效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的,它是对社会存在比较粗浅和直接的反映。但正是社会心理所具有的这种直接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使得它在突发事件中又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面对突发的灾变,当人们还来不及作出理性的、系统的、定型的分析判断以前,首先会产生直接的、感性的心理反应;一旦这样的心理反应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公众普遍的心理状态时,也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应对灾变的行为。当“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在世贸大楼里工作的上万名员工迅速有序撤离,人们紧张而不慌乱,没有人争先恐后,更没有发生挤踏冲撞,从而使得大部分人员能够抢在大楼坍塌以前安全撤出。这里,公众在应对突发灾变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状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非典”爆发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恐慌,并相应出现了一系列非理性的社会心理行为。在河南、湖南的一些地区,一条荒诞已极的谣言竟然引发了大范围的荒诞的社会行为(详见《南方周末》2003年5月15日相关报道)。

总结这次“非典”事件中的种种失误,不健康的社会心理难辞其责。作为对策,我们应当寻求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引导公众形成健康社会心理的控制机制。

第一,以科学精神作为形成健康社会心理的内在基础。

社会心理尽管是自发产生的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意识”,但一定社会心理的形成又总是和潜藏于人们头脑深处的高级形式的意识(如知识、理性、观念等)密切相关。这次“非典”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许多不健康的社会心理行为,实际是行为者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不高的客观反映。因此,我们要利用全民抗击“非典”的有利契机,深入地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全民科学教育、普及活动,真正让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深入人心。

第二,重视公众心理教育,不仅运用医学防范手段,还要运用心理防范手段。

“非典”作为一种人类刚刚开始认识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较高致死性的严重疾病,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是恐惧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问题是我们一定不能被这种恐惧所征服。从医学上讲,当一个人处于对某种疾病的极度心理恐惧时,会对生命中枢产生消极的不良反应,而造成整个免疫系统的紊乱和机能的急剧下降。目前对“非典”还没有一种特异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临床上采取的“支持疗法”主要是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与之斗争。所以,除了用戴口罩、勤洗手、居室通风等手段防范“非典”,更要重视保持健康的心态。

第三,尊重规律、有效控制。

任何不良社会心理的形成和扩大,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和政府的控制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严重的社会心理失衡大致都要经过广度失衡、群体放大和控制失效三个环节。公众在突发事件、尤其是在与自身生命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突发事件中,社会敏感度会空前提高,人们迫切需要有效信息的引导,而一旦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必然传言四起,社会心理相互感染、摹仿、从众的进程加快,很快将不良反应蔓延开来,形成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失衡,即广度失衡;这种失衡在特定的时空中进一步发展,不良的社会心理会像布朗运动的热分子般剧烈碰撞,造成在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群的社会心理失衡的群体放大,即爆发式的集体行为(亦可称集合行动)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常的社会控制(如纪律约束)将相对失效,社会心理失衡导致一系列的群体行为偏差。譬如在这次“非典”事件中,有相当数量身处疫区的在校大学生在未经学校批准的情况下就“逃离”校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我们应当从这样一个过程中吸取教训,建立起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4月下旬以后,上述状况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坚决措施而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大量工作来“稳定人心”。首先是将真实的情况告之社会,做到了信息的通透、及时、准确,从而使各种谣言得到了有效遏止。其二,是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对公众进行大规模的关于防范“SARS”病毒的科学宣传,使公众一方面能够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待“非典”、积极防护,另一方面又知道“非典”是可防可治的,以尽可能地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其三,政府通过建立定点专科医院、强制隔离疑似病人、实施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甚至运用法律手段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控制措施,迅速稳定了民心、遏止了疫情。

一个多月来,我们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主要领导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亲自来到医院、学校、社区、商店,奔波操劳、身先士卒、与民同在,带领我们打响了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我们看到,广大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奉献牺牲,以天使般的情怀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深深地感动了全国人民;我们看到,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后,局势迅速改变,全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空前灾难面前也空前地团结起来,形成了弘扬光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抗“非典”的新局面。事实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尊重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高度重视公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就一定能够筑起一道抵御灾难的心灵长城。

政治文明建设

通过抗击“非典”疫情第一阶段的攻坚战,人们增强了战胜“非典”的信心;而“非典”发生以来出现的种种失误,也从更深的层次上暴露了我们在现行体制上还存在不少缺陷,惟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政治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民主的、科学的、长远有效的国家应对突发事变决策控制体系。这应该是我们从政治层面考量此次“非典”事件而得到的最大启示。

事实上,刚刚召开不久的党的十六大,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从而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为社会主义的三种基本的文明形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突破和发展。而这次抗击“非典”疫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则使我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性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

一般说来,文明是指人类进步的一种状态,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积极成果。文明从其基本内涵上看,是一个与野蛮、蒙昧相对立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静态角度来看,应该是指社会主义具有文明的社会政治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以及社会主义的其它各项政治制度(如司法制度等);从动态的操作层面看,它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政治活动,比如我们的决策过程、司法过程、监督过程等等,都必须按照文明的要求和方式去实现、去发展。就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包含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最基本的层面。对应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了物质文明;对应于人类的文化活动,产生了精神文明;那么,对应于人类的政治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该有政治文明。这三种文明形态互相关联、互相渗透和互为影响。其中,物质文明成果是人类最基础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讲,它决定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政治文明则导引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方向,并提供制度保障和政治支持。

譬如,我们这次与“非典”的斗争,既需要我们从生产力的角度做好物质的、科学技术的准备;也需要我们从社会文化、道德、民族精神的角度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同时,还需要我们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做好体制上、法律上的准备。而恰恰正是最后这一点,我们存在的问题最大:由于在医疗卫生体制上存在着条快分割、各自为战的弊端,使得我们在疫情开始时不能做到有效的信息整合,更难以形成有效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由于在民主监督、信息透明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我们的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和领导居然可以向公众瞒报谎报疫情;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或执行法律的不严肃,使得在不少地方法同虚设、自行其是。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大局考虑,坚决搞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不仅是我们当前战胜“非典”所必需,更是中国未来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向明

第3篇: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家长会。今天到校的家长首先是一个负责人的家长、是一个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家长。今天我想跟大家讲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说实在的,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把孩子培养成材也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共同的愿望。您把孩子交到了我们老师的手中,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给他知识与方法,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但工作中难免能面面俱到。单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配合起来,做到家校合一。

一、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每一名家长都怀着美好的愿景与孩子一起努力。可是,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很多家长并不曾深入思考,或者说不曾真正自省。在此我讲一下四点与家长交流:

1、成为目标明确的人(认识自我的人)

目标是指引自己前行的灯塔。大目标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在不断地实现小目标的时候,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感,增加了自信,从而有了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动力。一个个小的成功,构成了最终目标的实现。那是多么值得人喜悦的事情啊。

个人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为自己设立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希望,而不是家长、老师强加的,每个人最愿意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自己的目标,遇到困难挫折,加以正确引导,孩子都能顺利度过。

2、成为自信乐观的人(相信自己的人)

自信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关键。自信,是来自内心的一种信念,自信不仅能带给你快乐,也是你建设人生的奠基石,你有多自信,就能走多远,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指望被别人信任呢。要教会孩子学会暗示和自我激励。调整精神状态。

自信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要不断地给到孩子激励和鼓励,给孩子信任。我们作为师长要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对师长产生自信和爱戴。

3、具有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人)

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接下去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成功都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前进的路上如何面对挫折?有人说,挫折是上帝掉下来的礼物、一直以来,我们关注最多的总是“智商”和“情商”,但是当危机袭来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逆商”来打造自己的好心态。挫折是不能回避的,抱怨也无法解决问题,只有增强自己的承受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才能度过黑暗迎来黎明!

对现在的孩子要进行吃苦教育。学习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游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古人的这些至理名言已经告诉了我们。要想有成就,必须吃苦受累。无限风光在险峰。现在的孩子,从小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的锻炼,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所以,培养孩子们吃苦的精神,显得很重要。如果仅仅有美好的理想愿望,不能沉下心去踏实学习,一起都是空中楼阁,神马都是浮云。

4、懂得团队、懂得感恩(善于合作的人) 人活在世,不是孤立的。每一个生命都有所关联。任何的成功,都与周边的人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甚至于哪些为难你的人。你都要感激。有了感恩之心的人,最容易成功。

二、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的孩子已经是“00后”了,他们身上必然带着不同于“80后”、“90后”的时代特征。我想,在我国社会度过了“小皇帝”、“非常6+1”的特殊阶段之后,“00后”的家长或许将是自省的一代。

每一个孩子,其实就是一座等待开发的矿藏。正确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然而我们的孩子仍然面临着严酷的现实和诸多体制因素造成的困难。面对他们越来越沉重的学习和精神负担,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地坐下来,思考一条对孩子、对社会有益的路。那么这条路是什么样的呢?面对我们为他设想的美好目标,该如何帮助他努力达成呢?我想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我们的孩子现在年小幼稚,如同一张白纸,对大人的言行深信不疑。因此,我们要以平和沉静、言行一致的做事方式,以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来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2、做孩子的榜样

美国学者黎科纳说过: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能保证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很可能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希望孩子善良宽容,那么自己就要和善待人;我们希望孩子富有责任感,那么现在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我们希望孩子善于合作,那么现在就要乐于与他们合作。

3、与老师、学校充分配合

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后一切就由学校负责,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全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我想说,这是不懂教育规律形成的想法。归根到底,孩子是自己的。学校和老师虽负有教育责任,但孩子的成长环境并不单单包括学校,更多的时间是家庭,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认为正确的思路是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充分配合,共同来教育孩子。

4、教育孩子学会独立

现在的孩子,一切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心:衣服脏了有人替他洗,受到批评有人替他说话,受了欺负有人替他出头„„家庭内部没有及时建立一定的规则,对外部世界的规则更是知之甚少。结果孩子在家里骄横,在外面却非常畏缩、胆小,难以独立面对外部世界。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独立生活。

5、教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而今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交流与合作。孩子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与人相处和交流。他们将来还要学习与人相处和沟通、与人交流和合作,在群体中承担各自的责任。他们要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会他力所能及且应当掌握的技能,包括学习、生活等等。

6、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学习之余,我们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们更加能够了解自己,让家长也能与孩子一起发现和了解他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最好能够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中找到和培养出孩子的一技之长。

7、交朋友很重要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一直非常赞同这句饱受争议的俗语。在一个好的朋友圈子里,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共同保持上进心。反之,则可能互相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代具备了一切做人美德的“好人”,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更希望他们成为“成功”的人。给他们一份自己的空间,给他们自由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天地,珍惜他们爽朗与自信的个性,像我们培植幼苗一样,他们不仅仅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别的很重要的东西.

谢谢大家!

2013年9月

第4篇: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来源:

http:///cm/jycm/beijing/zgjyb/3b/t20060922_38882.htm

新闻背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一些大学校长提出的“蓝领论”和“创新人才说”曾一度在传媒上引起轰动。8月26日,在四川大学100周年校庆期间举办的“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又有一些学者和大学领导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蓝领人才”。

主编提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趋于多样化。大学的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以“蓝领”或“白领”而论。大学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研究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的问题。本刊设此栏目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欢迎各家争鸣,各抒己见。

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必须为社会培养人才、必须为社会服务,但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服务社会,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今年以“大学创新与服务”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比较激烈,反映了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在一些大学职业化倾向不断凸显的今日,从社会分工与大学性质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的问题,抓住机遇创造机遇,革新我们的大学,实乃当务之急。

职业化是办学的误区,大学培养的应是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前几年,一些大学热衷于所谓的热门专业,办成了技工学校。大学以育人为核心,技校以培训为己任,两者的分工本来相当明确。大学的职能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培养目标可以有层次分类别,但如果不以培育创新人才为根基和灵魂,大学与工厂、商店、机关还有什么区别?

大学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高深学问”(advancedknowledge)积累的产物,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师生的主要活动围绕高深知识而展开,工作对象也都是高深知识。高深学问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学生进来求学,必有一定的宗旨,学生必须明白,“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这种理念,在很多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中都有体现。当然,人们对此也有过长期的争论,主流的意见是:大学就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大学的职能是培养具有高深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职业人才。培养职业人才是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任务。职业学校更多地是面对目前、面对现在,而大学面对的是未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大学究竟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有的大学只是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办成大学?”

近年来,社会似乎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则表现出日益轻视的倾向。大学日益明显的职业化倾向,虽然给大学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竞争力等,但这些“好处”绝不是大学发展的机遇,而是潜藏的危机。

许多国家大学的情况都表明,职业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办学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课程设置的商业化、实用化倾向使大学行为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必然会阻碍大学服务职能的发挥。以美国为例,从1970年以来把哲学列为主修科目的大学减少了41%,把历史列为主修科目的大学减少了62%。结果,在虚假的“服务”名义下,滥发、兜售文凭的低质量教学充斥了美国的大学校园,大学批量生产出了片面发展的“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西方大学教育职业化、技工学校化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准职业化的、培养“螺丝钉”的单科院校的发展模式也值得反思。20世纪50年代,我国模仿苏联的单科性学院教育模式,虽然大大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其代价也是昂贵的:“专业”技术队伍壮大了,社会却正在失去独特的创造力,面临着创新型人才奇缺的严重危机。

求学问是才能树人铸魂,引领未来是大学灵魂

大学应该且只能通过“求学问是,树人铸魂,引领未来”来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求学问是,是大学与技工学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树人铸魂,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核心要素,而引领未来,是“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这一原理在大学领域的体现。

“引领未来”作为大学的职能,有久远的传统根源。当然,大学“引领未来”职能在总体上的明朗化,还是今日的事情。从当前社会分工的需要看,大学必须本着超脱的姿态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首先,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而大学教育不能仅仅一般性地定位于“面向”未来,还必须具有引领未来的气魄和实力。其次,社会离不开大学的反省、批判和引导。国家的未来在大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也只有引领未来,大学才能找到存在的理由。第三,大学只有定位在引领未来,才能摆脱目前面临的质量、效益等诸多困境,优质高效地服务于当代社会。一句话,引领未来,是大学服务职能的真义所在。

引领未来需要塑造新人,塑造新人离不开求学问是。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独立思考能力薄弱,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学生素质的格式化和大学教育的职业化。

首先,我们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格式化”了,缺乏创新素质。其次,大学的教学正在背离高深学问的性质。重视实践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学生在大学应该学习操作原理,体验关键操作,但不是重复每个程序化的细小环节。然而,最让人担心的是,现在越是热门的专业越有技工化的倾向。比如说IT专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这个热门专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备合格的师资。IT专业的基础是应用数学,然而,很多学校并不具备合格的应用数学教师。一些IT专业的导师甚至一招来研究生,就直接送他们到公司实习,让他们在公司接受训练。短期看,这部分学生的确上手很快,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后劲明显不足。

当然,大学有大学的苦衷。一些学校认为,解决就业难就必须培养“上手快”的毕业生。其实,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人才资源的配置协调问题。对大学而言,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应通过技工学校化,而应通过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来实现:大学生不能仅仅成为就业机会的消耗者,更要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比尔·盖茨与他的IT帝国、英国领先全球的创意产业,都说明只有创新型人才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要培养创新人才,大学就必须实现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根本性转向,即从适应性教育、守成性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转向,从格式化教育、技工学校式的教育到个性化、人性化和求学问是教育的转向。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未来5至10年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简单地跟着流行的社会风气走。恰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温度计,不是风向标,不可能对社会每一种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带给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的欲求,但却是社会的需要。中国社会真正需要大学作出贡献的,不是职业化,而是通过求学问是,通过高深学问的自由探究,以创新的方式培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人才。

开拓大学革新之路,有待制度和观念的再创新

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积淀、学科分布,每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办学思维和办学特色,并对创新型人才有独特的理解。笔者以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独特精神,有自成体系并按个人领悟重组过的渊博知识或高深学问的人,是实现了知识的个性化、结构化(知识的个性结构化)的人,是能做到“君子不器”的人。知识的个性化,才有特色,才有不可替代性,而只有知识的结构化才能释放功能,才能创新。据此,华东理工大学作为我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已逐步定位为“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学科和社会精英”的高水平大学。“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成为我们的共识。尤其是,对“过程工程与过程思想”的思考和探索,已初步成为我校求学问是,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过程思想”是在我校的学科建设与办学理念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我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选择。强化过程,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传统与现实定位。我校的发展,经历了由单科型学院“化学工程”,到研究型大学“过程工程”,再到“过程思想”的学科与理念进化。

化工是典型的“过程工程”学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布局,我校首先在学科发展上从化工走向“过程工程”,并以此建立了优势学科体系。之后,根据过程工程的共性规律,将其中蕴含的过程思想拓展至商、文等门类的学科领域。如今我校的多学科发展,都渗透着强烈的过程思想。这不是表层问题,而是一个深层次的办学思路的拓展。重视学科中的过程研究、重视过程思想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是我校教育、教学与研究的特质所在。

华东理工大学“过程思想”的具体内涵主要由7个方面构成:第一,在人类活动中,过程与目标同等重要。第二,成才是“从做中学”的过程,人才素质在过程中养成,业界精英在实践中塑造。第三,重视确定目标后的过程,重视理论引导下的实践。第四,强调关于过程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策略、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训练与教学。我校的很多学科,如:放大、制程、调控、集成、组装、优化、发展与评估、社会工作学、金融物理、数模、语言技巧等,都是在“过程”理念的统摄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五,“化工”是促进社会、工业、农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核心基础产业,而“过程”是促进目标、理念、价值、兴趣实现的关键基础步骤。第六,过程思想凸显过程及其操作在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体验及实践在人生定位中的重要作用。第七,过程影响目标,实践丰富理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

我校非常注重对人类活动过程方面的研究与教育,明确强调以“过程工程与过程思想”为基础,建立优势学科体系,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发展,在过程中训练、在实践中培养具有“勤奋求实、励志明德”鲜明特色的一代创新人才。对过程思想的重视,是对当代社会只重目标的极端功利主义行为的校正,是我们的教育实践对高深学问的回归。今后,华东理工随之而来的是大“过程工程”、“全面工程教育”(TEE)等理念向全校更多学科领域的渗透,是人性化、个性化教育实践在全校的深入展开。(作者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钱旭红 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 潘艺林)

《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2日第3版

第5篇:淡季我们该做什么

赢在突破——家具卖场的淡季营销之道

进入6月,家具市场步入营销淡季,许多卖场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左右。销售旺季,那种不停地订货、调货、卖货的景象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门庭冷落车马稀。许多卖场的老总和导购员不免会有一种失落感,亏损的压力每日俱增。“怎样才能让淡季变得旺一些,怎样才能给旺季的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一位经营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家具经营和管理咨询实践中,针对家具淡季营销提出的营销方法和思路,让许多家具卖场业绩持续增长,在淡季获得最大程度的收益。

一、家具淡季营销“取势”是前提

“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家具卖场,要想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必须改变经营观念,树立销售无淡季的思想,从转变销售方式开始。

1、淡季营销怎么做?“旺季取利、淡季取势”,这是淡季营销的核心思想。“取利”就是要夺取最大销量,“取势”则是要获取制高点,争取长期的战略优势。家具淡季营销首要目标是,在销售淡季取得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其次,是充分利用淡季市场的空间与时间调整销售的产品、广告宣传、销售管理、客户维护、品牌推广、清理积压库存、员工培训、旺季销售准备。

2、淡季转化销售方式。提高销量是淡季营销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淡季营销方式的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把产品透明化销售,突出产品的形象;二是把产品科学化销售,突出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把产品生动化销售,突出产品的使用性能;四是把产品情感化销售,突出人文关怀的作用;五是把产品多功能化,突出产品的合理性、实用性销售。

3、整合淡季促销模式。淡季的销售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变被动为主动的行销,可以树立品牌形象,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开展品牌优惠让利、户外、小区和精品楼盘推广、家具团购、问卷调查等手段。促销时采用家具套餐和文化情感促销法,是有效提高淡季销售额的秘诀。

4、淡季营销的误区和策略:

①员工管理:A、大幅裁员,以降低成本。B、给员工放假。这会导致优秀员工流失,无法拥有忠诚、凝聚力强的营销团队。C、松散式管理,许多人认为淡季采用松散式管理,可能会更人性化,其实松散式管理员工人心焕散,影响企业的管理效力。[策略]:a、制定淡季销售考核目标。b、积极开展客户回访、小区推广等活动,让员工有事可做(建立考评机制给予奖励)。c、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和培训。d、加强员工思想交流,提升员工“士气”。

②低价位促销。“价格是一把双刃剑”,低价促销在淡季流失利润,要提升业绩必需整合淡季促销模式。③过度压缩费用。在淡季过度压缩费用会给销售带来更大的压力,使淡季更淡,应投入适当费用进行针对性地陈列和促销,持续营造声势。

二、家具淡季营销的核心在突破

任何行业,任何消费领域,在人们的意识里,总有淡旺季;市场客观环境总是存在。如何做旺家具行业淡季市场——首先是要改变传统思维,而改变了传统思维之后,突破的核心就在于行动。

1.家具销淡季,卖场应充分整合资源,核心工作是盘活——人、产品、场地;其次是市场开拓,通过淡季营销策划和品牌推广服务、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卖场氛围的营造,从而达到提升淡季销售业绩的目的。

1)盘活——人:销售淡季时,家具卖场管理者要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使每位员工保持旺盛的激情和持续活力,卖场导购和销售人员应做好如下工作:

①对自己集攒下来的客户资料进行梳理:对过生日、新婚的老顾客致以祝福和问候;

②对使用产品半年左右的重点顾客进行上门回访,给予家具维修和保养。

③将卖场新产品和促销优惠方案告知老顾客,让大家互相转告,达到转介客户之目的。

④客源少的时候,自动自发地拿着折页去卖场门口派发,创造客源;并有针对性地在小区和楼盘开展品牌宣传、市场问卷调查活动。

⑤开展竞争品牌和竞争对手进行详细的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提炼更多具有说服力的卖点......

2)盘活——产品:盘活产品,就是盘活现金流,要通过淡季及时处理不适当的样版和滞销库存家具,处理家具时要时刻记住家具行业的名言:“处理时,请忘记进价”,产品的快速周转,其实质就是赢利能力的体现。销售淡季,是卖场营销人员梳理和整合产品的最佳时机。淡季销售相对平稳和舒缓,适度调整产品布局和结构,对市场销量会带来益处。

3)盘活——场地:合理家具布局将会增加赢利能力,淡季营销时,要充分考虑卖场的面积、区域有针对性的调整卖场家具布局,适当增加促销产品的比例,必免产品同质化。在炎热的夏季,要营造一种清新、时尚新鲜的氛围,淡季更加要突出卖场的品牌特色和艺术气息。卖场家具布局方法如下:

一是重点区域:将好卖的家具、新款的家具放在显眼的位置,以便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增加销售业绩。二是利润区域:利润高的家具占较大的面积,利润小的家具占较小的面积。三是促销区域:根据所销售家具的数量和款式应该占有的位置大小进行区域分配。

4)盘活——市场:盘活市场,就是要在卖场外部开拓新市场、新渠道,通过营销公关活动增加顾客体验的机会,我们要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①加强对重点客户,特别是团体购物单位的协调沟通工作,提高客户长期购买的认可度,加强与当地大型楼盘的合作。家具销售淡季,导购员要及时反馈与客人的接触中捕捉的工程信息,并指定专人跟进。 ②配套家具直销人员,专门在外面跑市场和楼盘,专攻团体工程单,提升销售业绩。

③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提高员工和其他人员介绍亲友购买的机会。

④加强与装修公司、灯饰、窗帘、建材等单位的合作,增加销售机会。

2.淡季家具卖场的营销原则——坚持基本,有效补充

淡季营销首先应该保留旺季营销的基本内容,不能摒弃一些仍需支持的工作,同时也应加大促销和宣传力度努力寻找新的营销思路使之成为淡季营销的有力补充。

1).促销:集中宣传点来增加顾客参与度,在促销中赢得顾客的机率就会大大提升。促销内容要有主题,表达应具有的诱惑力,比如:消费参与抽奖,消费享受赠送,消费享受特殊优惠等,让客户产生多消费可获更多附加值的方式来淡化消费,再达到签单目的。

2).图册促销策略:将所促销产品的照片和价格制作成宣传图册或折页,客户可以通过折页了解产品,并得到家居布置的灵感。家具卖场在淡季可2月出一期,推荐研究《宜家家居》图册。

3).“让价格自己说话”。在促销时,将产品的特质、环保、性价比等优势通过广告展板、海报等宣传形式,告知顾客本产品具有超强的性价比优势。

3.淡季家具卖场的氛围营造细节。

在家具卖场销售淡季时,顾客会用自己的眼睛和经验去寻求一种感受。于是,环境与心情的吻合被摆在了购买决策的首位。将文化和情感融入家具氛围,才能真正展示家具的美感和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给顾客留下深刻地印象。

一、舒缓的音乐让顾客久留

营业前,先播放几分钟优雅恬静的乐曲。营业中,可播放安抚性的乐曲,让顾客进入想象的空间。营业结束前,播放明快、热情带有鼓动励的乐曲。适合品牌家具卖场的音乐有班得瑞音乐系列中的《春野》、《仙境》等。

二、店内气味的营造,家具卖场中常充满油漆、板材和装修材料散发的异味。店内的异味将影响顾客的心情,每天营业前在店中喷洒植物香型的空气清新剂,并适当摆放植物品种,消除异味,让顾客拥有舒畅的心情。

三、播放品牌广告片和时尚家具欣赏电视片

四、运用家具提示牌(商品POP)

通过提示牌告诉顾客陈列产品的特点和好处。每张精美的提示牌可写上一句回味的话,比如:“左右沙发、纯天然牛皮制造。好沙发足以改变你的价值观……”这些提示牌可放在抽屉、衣柜里、床头、沙发上。重视细节,让顾客感受家具自身的魅力。

三、家具淡季营销的精典方案

家具卖场淡季营销是商家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为顾客着想,帮助顾客省钱,给顾客关爱,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培养更多的忠诚消费者。让我们一起创新,善用文化、情感促销、体验促销方式--寻势、借势、造势。形成我们特有的高品位的家具经营模式。

1.购买家具,送旅游

[案例]:千年的古樟树、翠绿的山冈,清彻见底的山泉,能在山中逗留是一种乐趣,呼吸新鲜空气,放飞自己的心情……

活动细则:购物满8,000元以上,邀您和爱人赴原始森林探幽、漂流一日游。

[操作方法]:将顾客集中在一起组团,并请专业导游,全程摄像,制作成光盘送给顾客,旅游时段安排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旅游结束后,客户成了商场永远的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客户,那场景让我们永远回味,因为文化内涵和情感能促进家具销售,我们不仅卖家具,还提供生活方式。

2.家具套餐促销让客户回头。

在家具淡季销售时,要重点突出“整体家具”购买的营销理念,整体家具购买可采用套餐方式即家具组合销售,通过量大优惠的方法吸引客户的关注。宣传要点:“一样的家具,不一样的价格”。[案例]:A组合(卧房五件套)市场价4580元,特惠价3280元;B组合(客厅、餐厅组合)超值精品沙发+实惠精典餐桌5960元,节省1500元;在具体操作中,可将畅销产品和滞销、库存产品有机结合,制订多种组合方式,这种套餐促销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淡季市场家具销售金额。

3.楼盘和小区推广

一、选择部分老客户为其免费检修和家具护理,在活动所在小区悬挂条幅、设立临时咨询服务台,开展主题为“免费丈量、精准计算、帮你省钱”的服务活动,提供专供小区销售的产品,分别以特价、个性和畅销产品组成。用X型广告宣传,传递给消费者价廉物美的信息。并发放简单实用的家居购指南,这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推广策略。

二、新楼盘的样板房推广。与楼盘开发商联络,争取在该楼盘设立品牌家具样板房,让品牌家具在重点楼盘都有“陈列展厅”。

[][操作方法]:

1、通过与家装公司共同打造小区样板房的方式。

2、联合家装公司做家装知识讲座。

3、和家装公司共同设小区服务点。4,捆绑建材品牌商合作开发小区;楼盘、家装设计公司与家具卖场三家联手,可以使资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所提供的家具按成本价结算。

4.家具团购推广

“家具团购,替您省钱”,团购成交金额大,由于省去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营销费用,可以让消费者得到价格实惠,。所以尽管让利还能获得较高利润,家具团购推广关键在于制定个性化团购方案。如教师暑期家具团购和“异业联盟”的推广方式。

团购信息发布:电视游动字幕;媒体短信广告;团购网站;过街条幅;大型超市门前X型支架广告。

[操作方法]:指定好团购产品,委托团购组织和媒体发布消息征集团购成员。召开团购发布会向客户介绍产品和优惠政策,此优惠政策在5天内有效。有意向团购成员需交团购定金,每人获得团购卡一张,卡上注明优惠折扣、付款方式、售后服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客户凭此卡到门市看货、验货、付款。团购是淡季家具促销的有效形式,针对住宅小区和单位展开效果更佳。

在销售淡季,关键是要善于反向思维,敢于尝试,主动出击,做到淡季不淡,甚至销量增长都是很有可能的,促销只是家具卖场拉动淡季销售的一种手段,却不是卖场的营销核心,对于家具来说,消费者考虑的是质量、环保、售后保障、功能等因素;卖场也不应该是价格战,而更应该是品牌提升、产品的推广推介、增值服务的附加以及公益活动等内涵。

第6篇:我们该向雷锋学习什么

脚踏实地干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

--我们该向雷锋学习什么

进入三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这是一件好事。它说明雷锋精神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雷锋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思考一下在今天新的时代和形势下,该向雷锋学习什么的问题,就显得意义特别重大。

大家都知道雷锋做好事的原则是不留名,有时实在不得已留了,也只留“解放军”。雷锋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他觉得那些“好事”都是情理中的平常事,不值得渲染。可今天某些所谓的“学雷锋活动者”又怎样呢?他们不是“红旗漫卷”,就是口号连天,甚至还要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在闹市中一路“游行”“集会”过去,然后找个早就“踩好点”的地方象征性做点不疼不痒的“好事”,这就算“学雷锋”了。说实在,笔者真不知道假如雷锋看到了这种“学雷锋活动”会有何感想,反正笔者对它很不以为然。在笔者看来,“学雷锋活动”只要一搭上形式主义的戏台,就只能当戏来演、来看,但戏又绝非客观实际。所以,向雷锋学习,第一要学习他埋下头来实实在在做好事的精神。

雷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做了许多好事,而这又建立在他认认真真、高质高量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如果雷锋把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即便他做了十万件“好事”,又有何实际意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也都在做着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工作,只有把这份工作干好了,才能说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在此之外做的“好事”也才是真的“好事”。可现在的一些“学雷锋活动”却变了味:学生走出课堂“学雷锋”,扫本该环卫职工扫的马路;环卫职工放下扫帚“学雷锋”,去福利院照顾本该福利院职工照顾的老人;福利院的职工又扔下正拆洗的被褥,跑到街上擦本该电信职工擦的公用电话……你干我的活,我做你的事,这算什么“学雷锋”?因此,向雷锋学习,第二要学习他认认真真、高质高量干好本职工作的精神。

雷锋所以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在此之外做了许多不留名的好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在他看来,为人民服务永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是使自己幸福的源泉。提到“人民”这个词,很多人都感觉空洞,觉得它只是个政治用语,并没多少具体而微的实际内容,因而不知道什么才算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人民”虽然不是张

三、李四等具体的某一个人,但张

三、李四等具体的某一个人却是“人民”中的一员。由此,雷锋的“雨夜送大嫂”故事中的“大嫂”就是“人民”,而雷锋的为“大嫂”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依此理解,那么,为人民服务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向雷锋学习了。所以,向雷锋学习,第三要学习他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由此可知,学习雷锋实际上并不难,根本不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用某种特定的形式去刻意而为。因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伟大的雷锋精神,它实质上只是现代的文明公民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修养。作为一名边检民警,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学习他脚踏实地的精神,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雷锋精神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空洞的理论,它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全社会这个大机器中的一个小小“螺丝钉”,发挥好“螺丝钉”的作用。同时,它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把人民装在心中,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要我们心中有“雷锋”,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就能与“雷锋”同在,不断前进。

第7篇:我们该执行什么企业会计制度

接触的企业多了,经常遇见如下对话: A:“贵公司执行的什么会计制度啊?” B:“最新企业会计准则。” A:“那你们是上市公司啊?” B: “不是啊。”

A:“你们不是上市公司可以不执行准则呢。” B:“哦,那我们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吧。”

A:“你们公司就十几号人,应该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B:“还有《小企业会计制度》,没听说捏?我们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还是小企业啊?” A:“呵呵呵!”

现在有时间就把这个问题归纳整理一下,供有同样疑问的朋友参考。

现行可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大体有4种,按照国家规定的实施范围,对于有些企业来讲,其适用的会计制度是确定的,但对于有些企业来讲其适用的会计制度具有可选择性。 第一套企业会计制度

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因为1996年推出过几项准则,2007年新准则出台后就废止了)。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他企业也可以执行。据说这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过我看这确实是个“拓碑”,就像拓王羲之的字一样,把国际会计准则拓上了碑---可以看,可以学,没有多少人用。现在研究、学习和使用这个准则的大体有如下5类人群:

1、财政部会计司那帮子会计制度的设计人员;

2、大专院校研究和教学财务会计的专家、教授;

3、上市公司、央企会计(主管一级的);

4、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

5、广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的学员。除了第5类人群是被迫接受新知识外,1-4号人不会超过全部财务人员数量的1%。有些具体准则描述的经济事项可能大部分财务人员一辈子也难得遇到一次。更可恶的是目前的教材和学习资料都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执行准则,却不知是有意无意地偏偏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估计能明白其中滋味的只有第1号人群,他们潜意识的可能是怕太多的人搞懂了再来钻空子。操纵报表的干活还是留给自己干吧,精英治国呦。所以对于不在上市公司、央企干活的童鞋来说,这个东西考试的时候可以死记硬背一下,实际用处不大(基本准则还是要看的),说不定三五年后明白的人多了,漏洞出现了又会推到重来一遍的。如果那位老兄真的想在自己的企业里试一哈的话,要掂量一下成本问题呦,反正现在上市公司和垄断央企基本上是不考虑成本问题的。第二套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于1998年搞了个《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1年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就无疾而终了,估计是寿命最短的一个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有关问题规定》的通知(财会〔2001〕11号):《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未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除金融企业以外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未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非金融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说实在的,我内心总是蛮怀疑这个制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从实施的时间上来看它是在1996年的老准则颁布之后,2007年的新准则实施之前来到人世的,就像一个早产的遗腹子。本来应该是先制定准则框架后有具体制度内容,结果是制度颁布6年后框架就变了。从实用性来说,大中型企业在有了新准则后可以选择直接向新标准看齐,而小型企业完全可以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来操作,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省市以及地方国有企业,为了汇总报表的一致性而采用该制度,适用面实在是太狭小。 第三套企业会计制度

200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真的是个很好很实用的制度,可惜藏在深闺无人识。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总说明:《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不的企业”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界定的小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符合“小企业”标准未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或者《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应当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从实施范围来看,当前应该是60%以上的企业都应该选择这个制度来指导自己的会计工作。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却不是这样。

第一,虽然这些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部分都属于民营性质,也没有公开对外筹资的行为,不是国家监管的重点对象,国家的会计主管部门对此重视不够。在对会计制度宣传、普及起最重要作用的会计职称考试教材中,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操作也是语焉不详。而会计咨询、培训等中介机构出于利益驱动的原因,本能地只会围绕着着能来钱的上市公司、大型国企来转,对于每次年报审计只收得到一点碎银子的小型企业所面临的核算困境,也是有心无力。

第二,从中国企业老板的现实心理来看,都是雄心勃勃啊。创业阶段就可以规划要做行业里面的老大,公司刚刚起步就喊着要上市。如果你告诉他经营的只是个小企业,在有可选择的情况下,老板们为了面子也不会承认或选择让他的企业实施“小”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看来给一个制度起个好听的名字也很重要啊。

第三、在这里对于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也是莫名奇妙。由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灵活性,据以判断企业规模大小的职工人数、销售额及资产总额等指标值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其中职工人数、资产总额在同一会计年度的不同时点都有可能变化,因此,严格对照划分标准,许多中小企业在不同年度甚至在同一会计年度的不同时点都会发生企业规模归属的变化:年初属于中型企业的,年末可能变成了小企业;年初属于小企业的,年末也可能发展成中型企业。当年初为中型企业,年度内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年末变成了小企业,该企业年末时是否必须按《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呢?若年度内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年末变成了中型企业,则年末是否必须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呢?更可笑的是这几种会计制度规范的会计科目代码规则都是不一致的,在现在无电脑不成帐的年代,让人家怎么选择呢? 第四套企业会计制度

1993年7月1日开始,财政部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当时的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准则制定了13种分行业会计制度,具体包括:《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邮电通信企业会计制度》、截止目前,财政部没有下文废止这套会计制度,也就是说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执行前两套会计制度的企业仍然可以执行原分行业企业会计制度。

谈到这套会计制度,我的感情那是不一般的深啊。想当年亏了在大学里面没有好好学(也不怪老师,当时除了会计原理、成本会计等基础理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学,学习上最让人佩服的就算那个珠算打得最好的美女咯),92年上班时白纸一张,对老的会计完全没有概念,恰逢93年准则的颁布,让我逐步摸进了会计生涯。最可贵的是,那时主管各个行业的部委都还在,都有自己的会计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很专业、很尽职,对本行业的特点也都非常了解,根据准则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也很实用。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稍微认真一点的童鞋都可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那么,这套会计制度在当前有什么作用呢?毕竟离颁布时间已经相隔近20年了,有些东西肯定没用了,但我个人认为在2种情况下还是可以用的。

1、对于各个行业的不同核算特点,这个制度体现得蛮到位,如果你一直做这个行业的核算,可以将老的核算模式一直保留,去芜存菁;如果你跨入新的行业,可以参考原来的制度给自己一个设计具体财务核算的思路。

2、在某些方面对于税务筹划有一定帮助,毕竟这套制度没有法定废止,也就是说,按它的规定去做,在法律上没有错,利用其某些特别的核算特点打打擦边球,回旋的余地蛮大。

好了,现在现在归纳一下各类企业应当如何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1、上市公司应当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

2008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扩大到中央国有企业。 2009年将进一步扩大准则实施范围,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的大中型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3、(国有、非国有)大中型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集团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建议执行后者。

4、“小企业”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还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议执行后者。

5、非上市股份制金融企业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可以执行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非股份制金融企业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1993年7月1日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

6、除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企业(包括不符合小企业条件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等)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执行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7、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完)

第8篇:从高一开始我们该准备些什么

作文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满分作文是我们的最爱。如何在高考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呢?

一、准备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真正”的人,才是作文的根,根深叶才能茂。一个生命苍白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首先,我们来思考为什么要准备一个“真正的人”。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李白豪爽倜傥,其诗飘逸洒脱;杜甫忧国忧民,其诗沉郁顿挫。同样写梅花,毛泽东胸有雄心壮志,越是艰险越向前,革命豪情万丈,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疑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这是什么时间的梅?——风雨中、飞雪舞;这是什么空间的梅?——悬崖百丈冰的缝隙处;这是什么状态的梅?——花枝俏、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的人生字典中从来就没有悲伤、哀怨、消沉,他的梅花迎风斗雪、笑俏悬崖。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荒郊野外的驿站外面,紧临破败不堪的“断桥”,人迹绝少,寂寞荒寒,倍受零落;黯然地开了,又黯然地凋落,它子然一身,四望荒然;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风,下起了雨——这正反映了陆游的愁苦,也是整个宋代软弱的缩影——整个宇朝缺钙,得了软骨症。

伟人,名人是这样,同学们的作文也是这样。对人宽厚、性格平和的人,其文章也显得平和通达;认死理,固执倔强的同学文章也较偏激。有一年中考作文《理解》,一位同学写过生日,三五同学到齐,准备大吃一顿。父母将他们的丰盛的饭菜准备好了,正欣喜地看着他们,作者写到“父母准备好了饭菜,可还不走,整个一个大灯泡。父母为什么不理解我们孩子呢?”我们改卷老师一脸茫然:只知道父母“不理解孩子”,可你作者又何尝理解了父母呢?“过生日”最应该邀请的人是谁?是你的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给了你养育之恩,这个作文当然不可能给高分。

同学们目前的写作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没有追求,没有远大志向,写出的文章多是“家长里短,鸡零狗碎”。

而这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多是“ 立意深远,富含哲理,有较深的文化底蕴”。2004年重庆考生写了《窗夜雨思泪千行》、《独上高楼》、《诗人、明月、黄花》、《菊花飘香的时节》、《石碑上的历史》等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好作文。

那么,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呢?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正”的人。那就是做一个符合《中学生手册》要求的人,做一个符合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的人——简单地说:诚实、守信、文明、守纪、爱国、进取、敬业、阳光。

再次,要在学习生活中,依照《中学生手册》和“八荣八耻”的标准不断地衡量、校正自己的行为。旬子在《劝学》中就曾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智明而行无过也,”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说过著名的话“吾日三省吾身”。

有这样一个有关雕塑家的故事。有一个雕塑家长得方面大耳,相貌堂堂,英俊潇洒。可不知怎么回事,他变得青面獠牙,面相凶恶,人见人怕。这让雕塑家十分苦恼。一日遇见一世外高人,询问起故。世外高人问他是干什么的,答曰搞雕塑;又问塑什么,答曰近几年一直在雕母夜叉;又问雕得如何,答曰日思夜想,弹精褐虑,已完成矣。高人点头,连说“然也、.然也”。“然”什么呢?正是雕塑家日思夜想母夜叉,使他的精神、思想、情绪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受母夜叉支配,几年下来变得面相凶恶,人见人怕。世外高人问曰想不想长回来,答曰非常想,请高人指点一二。世外高人让其接着雕塑观音菩萨三年。大家知道,观音菩萨慈眉善目,端坐莲花宝座,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雕塑家又忘我地投入到雕塑观音菩萨的创作中。结果,三年后,又长回来了,又是一个相貌堂堂,英俊潇洒的雕塑家了。这个故事生动地吿诉我们,只要我们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乃至更远的人生旅途中,自觉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雕琢,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就为写好文章培育了“营养丰富、有生命力”的根.。

关于做一个“真正“的人的问题是写作中的根本问题,也是同学们不太能自觉接受的问题,所以在这里重点强调,并作了较大篇幅的论述。以期大家能得到一点启迪。

二、准备一张漂亮的“脸”

什么是一张漂亮的脸?就写作话题来说就是要有一张干净、清爽的卷面、文面。这个问题在高考作文中很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高考改卷实际的需要。高考阅卷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特别是作文阅卷,卷面情况取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已不是秘密;加上现在又是网上阅卷.这对卷面要求就更高.据今年高考阅卷者带回来的消息,最后统计作文阅卷时间是每篇48秒。.当然不少同学及部分家长有困惑了:既然卷面这么重要,改卷时间又这么短,那作文分数还有可信度吗 ?我们也不要讲究什么写作方法了,只练好字就好了。我的理解是:高考作文评分仍然是有信度的;不练字不行,仅练字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我们学生的高考的分数来看,平时作文功底好,卷面又整洁的同学,作文分数就很高,甚至有满分的。作文评分原理我把它比喻为“巧媳妇做菜”原理。巧媳妇做菜是不是要把一锅菜尝完以后才能判断这锅菜的味道呢?其实不然,巧媳妇做菜只要尝一口汤就知菜的味道如何,我们老师批改作文只要“三点式”批改即可——观文题、扫内容、看首尾即可判定作文分值的多少。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文面“不堪入目”,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第二,字也是一个人的脸面,也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我在这里要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卷面、文面满意吧?你不满意,你不喜欢,又怎能叫改卷老师满意、喜欢呢?改卷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糊你”,因为你在“糊他”。

第三,高考作文竞争,某种程度是“30人的竞争”。因为每个阅卷老师对一本试卷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即这一本试卷30人,作文满分60分,两头小,中间大,即高分和低分这两头少,中间分人数多。如果你卷面不好,很糟糕,那低分又是谁呢?舍你其谁啊!

怎么准备一张漂亮的脸呢?——每天“洗”! 首先,要确立“字”是能练好的观念,决不绝望灰心,最起码要写的横平竖直,不打补钉。 其次,练字要练心——心要能静下来。我们年级在高一分批开书法课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专门的时间练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包括记笔记、写作业时要有把字写好的意识,要讲究一点“臭美”。

第三,要注意平时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平时衣着邋遢的人,他的字一定不清秀,一个平时不阳光的人,他的字也一定“疲软,缺钙”,没有风骨。

三、准备一颗敏感的心

常言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否也这样说,文章能否写好,关键是你是否具备一颗敏感的心。同学们的作文大多缺少细节的魅力,特别是缺少浸润情感的细节,大而化之,空洞乏味;要么“感情充沛”,可自己不喜欢,原来是矫情、滥情,不是自然流露的真情,我们说“情到真处文自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即使是那些著名作家,也不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只是他们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心灵的触动与敏感,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表现为理性的思考。比如《敬畏自然》一文,作者在论述了自然后人类的关系后说:“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应该敬畏它们„„敬畏自然,就是警卫我们自己。”作者的议论之所以如此深刻,富含哲理,是因为作者能够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沟通。 这种准备更要在平时观察生活,设身处地体悟生活,联想想像,感同身受;有了这种准备,写作时调动生活感悟积累,就能很快入情入境,“情到真处文自成”,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

四、准备一把锋利的刀

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人文章的思想性取决于这个人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度。只有打好“思想”这把锋利的刀,才能解剖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才能解剖好人生复杂的难题。

高考的评分标准中就有:“思想深刻、辩证”的要求,而我们一些同学的作文总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贫瘠、空泛,无病呻吟。问题的根本就是平时不去养成勤思考、善琢磨的习惯。只有在平时养成勤思考、善琢磨习惯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才能在广大考生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那么,怎样才能准备好“思想”这把锋利的刀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学好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历史地理它们很好地弥补了成天坐在课堂里的我们的生活,它们使得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有了时空、有了厚度、有了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工具。好多文章因有了历史背景的点缀而做活了文眼。政治课我历来的感受是作文理论深,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 它告诉了人们世界观及方法论,它阐述了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运用量变质变原理,内外因原理,矛盾对立统一原理来分析事物现象,从而看透事质。地理, 特别是人文地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对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一窍不通, 很难说对今天的社会生活能作一个清晰的思考与判断。

二是要遇事常琢磨,养成 勤思考,善琢磨的好习惯,诚如《红楼梦》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是要在阅读中积累。同学们应挤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经典名著;挤时间阅读余秋雨、周国平的文化散文;挤时间研究易中天、于丹现象,从他们身上吸收一些人文思想;挤时间研究时文报刊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智慧背囊》等。

如果我们同学从高一开始,在广泛思考、广泛阅览的基础上,对高一某一专门领域做精深的准备,进行“研究性学习”,如“研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或研究屈原、苏轼、李白、司马迁等历史文化名人;或研究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农民工问题、当今中国教育问题;或研究某些自然现象,等等,都可形成“一盆肥沃的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富有人文底蕴的高考满分作文。

好作文是一篇篇写出来、改出来的。

上一篇:食品安全检验实习报告下一篇:两学一做坚定信仰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