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

2023-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华时评

新华国际时评

新华国际时评:给叙利亚和平一点希望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王腾飞 刘向)历经近5年的内战磨难,叙利亚人民现在似乎看到一点和平的曙光。10月30日,叙利亚问题有关国家外长扩大会议就开启一个由联合国主导的叙利亚和平进程达成基本共识。这一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新进展再次表明,只有外交途径才是化解危机的正道。

叙利亚内战期间,西方国家一直扮演着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明里暗里向叙反对派提供军火,支持所谓的“自由战士”。然而,西方以“代理人战争”的方式介入叙利亚危机并没有解决问题,更没有给叙利亚人民带来渴望已久的和平。冲突变得更加残酷持久,无数平民葬身战火,数百万人沦为难民,曾经孕育灿烂古文明的土地如今变得满目疮痍。

西方也开始“自食恶果”——不得不应对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危机。与此同时,趁乱崛起的“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成为严重的地区安全威胁。

如今,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新一轮外交努力在维也纳重启,这让世界看到一点和平的希望。虽然美俄等谈判各方在叙总统巴沙尔去留等关键问题上仍存较大分歧,尽管谈判很可能将经历一段艰辛历程,但正如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所说,有关各方能够重新一起坐在谈判桌前就表明了一种积极态度和妥协意愿。事实上,谈判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两周内各方将再次举行叙利亚问题多边会议。

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支持国际社会为此作出的斡旋努力,先后提出“四点主张”和“五个坚持”的解决思路。维也纳会议期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代表中方又提出了停火止暴、对话协商、加强国际保障、启动战后重建进程等“四步走”框架思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面对现实,西方国家应清醒认识到,通过“代理人战争”对叙利亚进行干涉,只会导致冲突持续升级,随之产生的“战争债”,谁都无法负担。唯有通过外交途径,才能为叙利亚问题解决带来希望,并有利于解决难民、恐怖主义等问题。 今年7月,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在维也纳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成为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与危机的良好范例。如今,有关各方能否乘势也为叙利亚和平带来希望,世人都在关注

国际时评:导弹炸不出真相

叙利亚当地时间14日凌晨,几乎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宣布对叙实施精准打击同时,叙利亚遭到来自美英法三国100多枚导弹的袭击。这是继去年4月对叙政府军目标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后,美国再次向叙利亚开火。理由则跟上次如出一辙,为了“报复”叙政府对反对派控制区进行的所谓“化学武器袭击”。 使用化武为国际公约所禁止,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被容忍,将肇事者和责任方绳之以法理所应当。在有关方面各执一词、化武事件疑云重重的当下,查明真相格外重要,需要安理会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调查。 令人遗憾的是,未等调查开启,美英法就绕开联合国单方面对叙实施军事打击,这种做法无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有悖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更何况,导弹炸不出真相,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叙利亚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主权国家,理应得到国际社会尊重。此次军事行动对饱受战乱之苦、亟盼和平曙光的叙利亚来说又是一次重创。对于这个结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极度失望。

叙利亚问题无疑是地区乃至世界的“痛点”。当前,随着局势发展变化,叙利亚问题正处在战与和的十字路口。美英法对叙军事打击,让国际社会对叙前景感到忧虑,无助于叙政治和解进程推进,无助于地区反恐努力,更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地区矛盾。

查明事实真相,必须是基于确凿证据得出经得起历史和事实检验的结论。目前当务之急是,有关方面保持冷静克制,使紧张局势缓和下来,为开展调查创造条件,而不是加剧紧张和冲突,让叙利亚局势变得更加危险和复杂。

大国博弈——叙利亚战争背后:世界七大势力的角力!

1、美国

虽然美国目前遇到种种困难,但是只要它能吃掉欧盟、俄罗斯和中国任意一个,那么美国依旧有统治全球的希望。

2011年前,美国制定“大中东计划”,策划了911事件进入阿富汗,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介入伊拉克,东西两面合围伊朗,一旦伊朗被美国拿下,那么美国就控制了中东所有产油国。只要这个战略成功,那么美国就统治了全世界了。世界主要大国对这个计划极其的恐惧,具体体现在美国要攻打伊拉克的时候,有五个国家弃权票——俄罗斯、德国、巴西、印度、中国。美国打下伊拉克后,中、俄、欧又策划了伊朗核问题来阻止美国统治全球,这个过程就是中俄从技术上支持伊朗核爆,欧洲从经济和政治上支持伊朗,最终体现在伊核六方会谈——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及中国。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没有让美国实现控制伊朗,从而控制整个中东的目标,在中、俄和欧洲的联手下,美国大中东计划破产——美国统治全球的最高战略失败!这个计划在2011年就已经失败,其标志事件为:2016年美国宣布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大中东计划的失败,让美国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中国的强势崛起,美国无力再维持世界单极化,世界格局不可避免的进入多极化!对于美国来说,目前的最高战略目标仍是维持世界单极化:吃掉中国、俄罗斯、欧洲或伊朗中的任意一股势力,美国就还可以维持单极世界!2011年后,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就是想着吃掉中国,策划了南海事件和制定了TPP贸易协议。

为了吃掉俄罗斯,美国策划了乌克兰事件,这件事件的本质是:制造乌克兰事件围堵俄罗斯,从经济上制裁俄罗斯,最终肢解俄罗斯,获得俄罗斯的石油!一旦这个目标实现,那么中国就完全被包围,而且石油能源基本中断!然后通过经济制裁即可把中国困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俄罗斯全面深化了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完全互补!中国缺少能源,但是不缺钱和生活必须的中低端制造;俄罗斯不缺石油,但是缺少钱和中低端制造。中俄结成同盟,只要不发生内乱,凭借中俄的互补性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根本无力吃掉俄罗斯和中国的任一方!所以,随着中俄全面深化战略同盟关系,美国的单极目标基本破产!随着美国维持单极目标的破产,世界将逐步进入多极化。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寻求再次单极化,美国不得不战略退缩,寻求世界两极化!

想要世界两极化,那么就只能是中国和美国这两极!因为美国已经和俄罗斯完全没有了信任关系,曾经苏联信任美国结果苏联解体了,曾经俄罗斯信任美国,结果乌克兰反了。而且地缘上,美国需要控制欧洲,而俄罗斯的主体恰恰就在欧洲,而且欧洲和俄罗斯已经斗争了几千年,所以美国为了控制欧洲也必须把俄罗斯当成死敌——欧美发动科索沃战争把俄罗斯从巴尔干半岛挤出去,发动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把俄罗斯的势力拔除、支持车臣战争、支持格鲁吉亚战争和发动叙利亚战争,就是想要彻底围死俄罗斯!

当然,俄罗斯是不可能那么容易被围死的,这个背后的关键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很清楚,在苏联解体后,欧美的势力达到了巅峰,如果坐看俄罗斯被“吃掉”,那么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会支持俄罗斯,不让其倒下去!但是,中美之间也并非没有任何合作的可能!如果美国不能给中国足够多的利益让渡,那么中国是不会和美国联手围困俄罗斯的!美国想要实现世界两极化,给予中国的必须条件就是:让中国完全控制亚洲,所有亚洲国家都在中国的控制下——只要美国军事撤出亚洲,让中国军事势力全覆盖亚洲,那么美国想要再次介入的话,只有和中国发生世界大战这一条路——那是地球毁灭!如果美国不能放手中国控制整个亚洲,那么中国是不会答应美国围困俄罗斯的,那么世界将进入多极化——中、美、俄,三足鼎立!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美国想要实现两极化也很困难了!主要原因:美国由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已经元气大伤,欠下巨额外债,就算和中国达成两极化的意见,美国也无法封堵俄罗斯在中东的势力扩张——没有钱发动围困俄罗斯的战争!目前美国的实力根本不敢再向当初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大规模军事进驻,因此美国需要欧洲出钱、出人,然而,欧洲却始终不愿意配合美国,其根本目的就是——欧洲也想要中东的油气分配权!所以,美国想要实现世界两极化不仅要给中国让出大量的地缘政治权力,同时要给欧洲让出中东油气分配权!正因为如此,美国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逼迫欧洲!这就去年美国在欧洲不断制造恐怖袭击的主要原因。制造恐怖袭击有两点后好处:一是通过民意逼迫欧洲政府帮助美国军事介入叙利亚;二是让欧洲不安全,让欧洲资本逃回美国,缓解美国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不过,欧洲看透了美国的意图,迟迟不肯出兵——因为欧洲也有自己的国家最高利益,这点后面讲!

第二条路:彻底解体欧洲!只要欧洲解体了,巨量资金逃到美国,那么美国就又起死回生了!想要实现这个条件很简单:断了欧洲的油气!但是,一旦美国控制欧佩克断了欧洲的油气,那么则又可能让俄罗斯逮住机会了——俄罗斯具有大量油气!一旦欧洲倒向俄罗斯,那么美国彻底完蛋了,亚洲被中国赶走了,欧洲被俄罗斯赶走了!由于美国处于美洲,那么美国只能孤立于全球,那时它就会成为一个“特大号”的巴西,以后的势力将再也没有可能触及亚洲和欧洲!所以,美国不敢逼欧洲太紧!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第一条路最好实施,但是效果不会很大,最多剪一次欧洲羊毛,度过眼前难关;第二条路风险对美国来说太大,一旦欧洲被俄罗斯控制,那么美国以后只能孤立在美洲了。美国现在主要在实施第一条路,欧洲也看的很清楚。为了防止美国搞乱欧洲,欧洲加强了和中国的合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欧洲答应美国出兵中东,那就意味着欧美在关键问题上已经达成协议——美国有可能放弃中东石油的部分控制权!

2、中国

上面已经说清楚了,中国现阶段最高目标就是世界两极化——中国作为其中的一极。如果美国不能答应中国的要求,那么中国就会把世界导入多极化。无论是两极化还是多极化,中国都要控制亚洲——即收复台湾、控制南海,让日本、韩国、东盟全部加入中国主导的自贸区,美国势力不准染指亚洲任何事务。同时,伊朗也肯定倒向中国这一极了——寻求中国的保护!没有中国和俄罗斯的保护,伊朗肯定要被美国吃掉!伊朗是不可能倒向欧美的——因为沙特在欧美那一边——伊朗和沙特的关系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3、俄罗斯

很显然,俄罗斯是没有能力实现两极化的。所以,俄罗斯现阶段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世界局势导入多极化——中、美、俄、欧,俄罗斯都能接受。要实现世界多极化对于俄罗斯来说很容易。只要能够威胁美元基础的沙特即可!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叙利亚和伊朗联合的主要原因!一旦俄罗斯整合了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那么只要俄罗斯搞乱沙特,让石油美元彻底断了根基,美国在中东的根基就会被连根拔起!只要沙特被搞乱,石油大幅减产,那时欧洲就不得不依靠俄罗斯提供的石油和天然气——欧洲彻底被俄罗斯控制!一个不如意,只要俄罗斯断了欧洲的油气,欧洲就会大乱!正是由于这种担心,美国才有了拉拢欧洲在中东一起围堵俄罗斯的可能——坚决不能让俄罗斯威胁沙特!欧洲现在之所以没有跟着美国出兵中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比欧洲更着急!如果世界最终两极化后,那么俄罗斯的国家生存策略:在中国弱的时候帮助中国对付欧美,在欧美弱的时候帮助欧美对付中国,不让世界再次单极化,在两极化的裂缝中寻找再次崛起的机会!

4、欧洲

欧洲想要成为“极”的必要条件是:能源和中低端制造!很显然,欧洲不可能控制得了俄罗斯的能源,所以欧洲只能控制中东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产油国。而沙特目前由美国控制着呢——这就是欧洲出兵中东帮助美国围堵俄罗斯的条件——与美国共享中东!这就是欧洲国家的最高利益——摆脱美国的控制,成为世界一“极”!但是,由于欧盟由多个国家组合起来的联盟,即使成为一极也是最弱的一极,很容易被瓦解!可以说欧洲始终没有放弃统一的问题,在去年12月7日,德社民党主席建议在2025年前成立“欧罗巴合众国”——德国始终没有放弃统一欧洲。

第2篇:新华时评

新华时评: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里程碑

老百姓申请行政许可,一般被称为“跑审批”。一个“跑”字,深刻地反映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广西玉林一位老人为筹建一个花木市场,前后“跑”了86趟,却一直杳无音信;北京一位投资商想在西部某市搞一个建材城,3年内花了数百万元,却连公章都没盖完;浙江金华一位农民想办一个养鸡场,跑了两年多,盖了270多个章,等手续办下来,市场行情早已发生变化„„行政许可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采用。由于缺乏统

一、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程序繁琐,很多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公民权利的扰民制度,有些还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近百部法律、400多部行政法规涉及行政许可,还有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和一大批部委规章和政府规章也对行政许可作了设定。全国性行政许可事项最多时达4000多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许可一般也在2000项以上。

行政许可程序繁琐,不同部门相互推诿、扯皮,让老百姓叫苦连天。许可条件和标准的随意性和缺乏可操作性,更是让申请当事人无所适从。有的许可条件和标准比较笼统;有的许可条件和标准往往不对外公开;有的不规定许可期限,任意拖延;有的受利益驱动,为了收费恣意发放许可,造成市场混乱„„

规范和监督行政许可,将其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2月底,在第一批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国务院宣布,再取消406项行政审批项目,标志着举国关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次迈出新的步伐,为行政许可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全国人大常委会27日通过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种类、程序以及行政许可的检查监督、收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从法律上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有利于减少许可事项,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程序,杜绝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被一些专家誉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表明我们的政府正加速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它的颁布、施行,将对推行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必将给行政机关转变政府职能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资料来源:新华网2003-08-27 23:10:11)

第3篇:新华时评

新华时评:坚持稳中求进 统筹五大关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04-26 07:1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刘铮)中国经济开局“成绩单”公布后,宏观政策走向成为关注的焦点。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又面临提质增效的新使命,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必须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尽管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一季度经济发展开局总体平稳,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坚定了人们的信心。同时应当看到,淘汰落后、鼓励创新、深化改革等转型升级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唯有锐意进取才能闯关破障,续写“中国故事”新传奇。

稳增长是稳中求进的前提基础。当前中国经济需求仍然偏弱,内生动力有待增强,稳增长仍不能掉以轻心。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坚持现有政策基调的情况下稳增长,需要加强预调微调,加快下达拨付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合理调节流动性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促改革是稳中求进的根本动力。既然已经明确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那么就要着眼长远,向改革要动力。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调结构是稳中求进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要告别粗放式增长、提高质量和效益,必须要在产业、需求、区域、城乡和收入分配等结构调整上实现质的飞跃。要继续巩固第三产业占比提升、消费贡献率加大等良好势头,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研发创新,抓紧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惠民生是稳中求进的最终目的。稳增长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保就业,而提质增效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最终还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要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同时深化医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业,在改善居民生活中扩大消费、稳住增长、推进结构调整。

防风险是稳中求进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新情况。随着经济增速的逐步回落,过去长期高速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逐步暴露,包括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等。从总体上看,目前风险可控,但要提高警惕,采取措施,严防风险扩大,同时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化解风险。

第4篇:2015新华时评

新华时评:啃下改革“硬骨头” 告慰法治“燃灯者”

2015年02月25日11:2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推荐

原标题:新华时评:啃下改革“硬骨头” 告慰法治“燃灯者”

新华网上海2月25日电(记者杨金志)2014年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赴基层法院调研途中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邹碧华去世后,社会各界一致痛悼。相熟者回忆起他生前的点点滴滴,素昧平生者了解到他的感人事迹,无不垂泪。

作为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崇德尚法,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我们怎样纪念邹碧华?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中央的部署,坚决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用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来告慰这位“燃灯者”的在天之灵。我们学习邹碧华,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乐于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我们要学习邹碧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魂,是干事业的动力和勇气。如果不是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如果不是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邹碧华就不会“那么拼”,不会那么无私忘我。改革需要破釜沉舟和冲锋陷阵,当仁不让地“当先锋”“打头阵”,不打退堂鼓,不存私心杂念,“做了过河卒子,就要拼命向前”!我们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我们要学习邹碧华对法治精神的一贯坚守。我们党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邹碧华作为一名法官,坚定职业操守,公正司法办案,严格守法遵法。每位党员干部应当都像邹碧华一样,把法治精神融汇到我们的血液中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事情、干事业,过好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天。

我们要学习邹碧华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上海是全国司法改革的率先试点地区,邹碧华是推进试点工作的一员“大将”,他把全部的热情和所有的学识都倾注到了这份事业中去,受到各方高度肯定。邹碧华“打铁还需自身硬”,爱读书、爱学习、爱钻研是出了名的。他曾说过,法官要做“庭前独角兽”,不能演“庭前独角戏”。如此精辟的概括,正是出于对法律的深入钻研,出于对职业的深刻理解。今天,只要我们千千万万人做好本职工作,锐意改革进取,我们就能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新华时评:1650起违规直刺作风建设“疲劳症”北京2月25日电(记者涂洪长)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公布数字,2015年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50件,对1406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数字又一次表明,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仍然面临复杂挑战和艰巨任务,全面从严治党,继续加强作风建设,容不得“歇一歇”“缓一缓”“放一放”的“疲劳症”与懈怠思想。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两年多以来,各地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干部管理、严肃政治纪律、净化政治生态等多个方面力度大、实招多、成效明显。这是来之不易的成果,但也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不管是从已经暴露的问题和查处的情况,还是从社会关注和民众期待的角度来看,当前反“四风”和落实八项规定仍处于关键时期,决不容盲目乐观,更不能松一口气。

以中纪委通报的1月份问题清单为例,违规公款吃喝、违规配备使用公务车等“常见病”仍占较高比例,这说明一些党员干部仍存在“享受在前、高高在上”的特权意识,“公私不分、损公肥私”的占便宜思想;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补贴或福利等问题高发,则与节假日前管理监督相对宽松的气氛不无关系;而从地厅级到乡科级问题数量直线飙升,说明越到面大量广的基层,反“四风”落实执行越难,防微杜渐任务越重。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同时,作风建设更要警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递减效应。两年多来暴风骤雨式清扫、紧锣密鼓式敲打,革新除弊,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也让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产生了“疲劳症”,认为“差不多了”“风头该过了”“做做样子就行了”,这些消极思想和不健康心态,是“四风”积弊回潮的温床,是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天敌,应当坚决予以摒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严治党需要久久为功。八项规定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2015年第一个月1650起的违规情况,是不容忽视的警示和教训: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第5篇:2014年新华时评集锦

新华时评集锦

1、“巡视清单”警示“严以用权”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吕梦琦、李建平)今年首轮中央巡视已进入收尾阶段,巡视组反馈意见已经陆续公布。面对这些公开的‚巡视清单‛,各界都关心巡视组到底查出了什么‚毛病‛,更关心这些‚毛病‛如何得到有效的‚治疗‛。

梳理中央巡视组已经公布的20余份‚巡视清单‛可以发现,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土地转让等仍是腐败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在这20余份‚巡视清单‛中,17个地区中有13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这还不包括其他被巡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此次巡视组还多次提到‚跑官要官‛‚拉票跑要‛等问题,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权力‚出笼‛的必然结果。

应该看到,任何领域并非天然就具有腐败的基因,并非天然就是腐败的高发区。腐败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权力失控密切相关。正如不少人所指出的,由于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土地转让等涉及的资金量较大、利润丰厚,如果权力又不能得到有效约束,自然容易引发腐败,这已经被事实多次证明。

‚巡视清单‛上的这些问题,自会得到有效处臵。梳理这些问题,重点关注腐败易发高发领域,进而紧盯这些‚重灾区‛,有效预防腐败发生,既是中央开展巡视的根本要求,

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这些年来,‚项目起来,干部倒下‛屡屡发生。人们戏称,公路修到哪里,哪里的交通厅长就倒下;基建建到哪里,哪里的基建处长就倒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出现同一岗位的多任官员接连倒下的现象。必须针对这些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起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铲除容易引发腐败的土壤。

另一方面,加强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非常重要。建立起明晰科学的权力清单,就能明确权力的边界;完善惩罚措施,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强化惩戒的作用;加强权力监督,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才能有效防范权力出笼。

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珍视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让手中权力为人民谋福祉。

2、新华时评:“电视问政”岂能问了白问

新华社武汉7月9日电 (记者 冯国栋)去年底至今,武汉一些区政府负责人在‚电视问政‛中承诺立即整改的问题,有的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更加严重。有的区负责人曾在电视中信誓旦旦立下承诺,至今未能兑现。不少人为此质疑:‚电视问政‛岂能问了白问?

武汉2011年首次开展‚电视问政‛,在随后的几年里,大量问题被曝光,数百名责任人被问责,引起较大社会

反响,‚电视问政‛一时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的重要渠道,有效促进了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不过,近年来,‚电视问政‛的效果正在衰减。群众所问的一些问题反复出现,一些问题不但未能及时解决,反而更加恶化。比如,去年下半年‚电视问政‛曝光武汉汉南区牛海湖被部分填占,区政府承诺要退塘还湖。如今半年过去了,治庸办督察员暗访,发现问题依然存在,承诺根本没有兑现。

参与‚电视问政‛干部的态度,也在发生明显转变。三年前,一些党政机关负责人在电视上面对一些提问,常常脸红、出汗;如今,这样的场面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他们面不改色的‚深表歉意‛‚立即调查‛‚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复,对于没有做好工作、没能及时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却难见愧歉之意。

‚电视问政‛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也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监督相关部门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群众利用‚电视问政‛提出的问题,理应得到足够重视。别让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更别让政府官员的承诺打了水漂,使得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一次又一次的‚问了白问‛中逐渐流失。改进党和政府工作,切实维护和继续利用好这一途径,别让‚电视问政‛沦为秀场。

4、新华时评:反四风要治治典型经验“注水病‛ 新华社昆明7月6日电(记者 吉哲鹏)记者最近在采访中遇到一件怪事:某地刚刚部署了一项深化改革工作,没

过几天便有人拿来典型经验材料,希望在宣传推广中‚拔得头筹‛。坐了火箭的‚典型经验‛,到底含金量几何?细究之下,不难发现一些地方、部门热衷推经验、造典型,‚虚胖‛‚注水‛典型屡屡出现。当前反四风正深入推进,矛头更要指向这些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用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典型经验‚注水病‛。

典型经验具有特殊性,形成于一定的现实环境中;又具有普遍性,超越地区与行业的局限反映了某种普遍规律,具备引领改革的价值。体现中央精神、代表改革路径、反映群众心声的典型经验是深化改革的‚灯塔‛,但‚注水‛的典型经验则是无用甚至有害。

总结起来,典型经验‚注水病‛往往有这么几类症状:把某些经验换顶帽子、变种说法,就成了‚万金油‛似的典型;政绩观扭曲,疏通各种关系,打造出不是典型的‚典型‛求上级‚关注‛‚点赞‛;工作明明没有起色,却不顾客观反映,硬是总结出一套朗朗上口的‚经验‛;为他人谋私利,把关系户推成典型,寻租光环之下暗藏经济利益;更有甚者,工作出了问题,本应该检讨反思,却非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强树‚典型‛来掩饰问题。

有一些地方、部门为了出成果、有政绩,对树典型不可谓不重视,成立了工作组生拉硬扯、拔苗助长,做足表面功夫,制造出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典型经验‛来糊弄上级、误导群众。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干出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热衷于推广‚某某模式‛,各种学习会、总结会、宣讲会铺天盖地,写心得体会、学习总结也由此成了新的形式主义。这种行为

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应成为反四风中的重点整改对象。

5、新华时评:不能允许特权的傲慢有恃无恐

新华社南京7月5日电(记者 杨绍功)近日,江苏南京一名奥迪车司机在市中心一停车场,亮出‚市政府办公厅接待证‛拒付1.5元停车费扬长而去。事后查明该车辆属于某矿业公司,车上的‚接待证‛是市级机关某部门负责人退休后违规用在非公务车上。1.5元停车费本身小事,惊的是竟有人为逃掉这点钱而耍特权。

奥迪司机亮‚接待证‛逃费之所以惹下众怒,主要是因为代表特权的‚接待证‛太刺眼。其实,若为公共利益,在法律监督下的优先权并非不可以有。例如,按照道交法规定,急救车为抢救生命可以有优先通行权。但奥迪司机逃费却是在为一己私利滥用特权。进而值得深思的是,‚市政府办公厅接待证‛可免停车费的特权是谁规定的?都有谁享有这种特权?这种特权合规合法吗?

随着反四风力度不断加大,车证、会所会员卡等特权滋生的载体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正因为特权损害了社会公平,有人为房子举债一生,有人却以权谋利轻松坐拥数十套房产;有人辛苦求职,有人却专享‚萝卜招聘‛;有人为停车承担高昂成本,有人却连1.5元钱的停车费都想靠特权车证搞定。当特权成为少数人的私利,公平的陷落就会像雾霾噬肺一样侵蚀人心。

当然,亮证的司机肯定不是掏不起这点钱,不付停车费传达出的更多是依仗‚特权裙带‛有恃无恐的傲慢。事件被

曝光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调查核实,并发出紧急通知,决定废止‚接待通行、停车证‛。然而,要想真正管住各种类似‚接待证‛的特权,各地还需要在反四风当中出重拳,最终要靠制度的笼子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中央反腐屡出重拳,就是要昭示: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必然逃不过法纪惩治。在这一铁律面前,任何狐假虎威的特权都不堪一击。

衣食住行是民生所系,特权也往往是通过这些领域蔓延。要彻底遏制特权,就需要由点滴做起,从这些百姓身边的领域发力。从‚不封路‛引发的点赞声到公车改革艰难破冰,从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到严格接待标准带来的清新之风,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权被遏制,老百姓对社会公平的信心会逐步恢复。

6、新华时评:打虎拍蝇 也需盯紧“村官蚊子”

新华社广州7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 陈寂) 广东省纪委近日通报9起村官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曝光了违法转让土地、私相授受‚好处费‛、侵占挪用私分公共资产、违规发放福利等农村基层干部‚九丑图‛。

从百万元征地款到万元医药费,村官贪腐的空间各不相同,共性是欲望无上限,手法无下限。某村委会主任收取2万元‚好处费‛,便把公章交给他人,任其自行规划并倒卖近4万平方米工业建设用地;某村委会财务,伪造银行对账单从村委会账户提取现金110.9万元,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某村委会主任将应个人承担的医药费1万余元拿到村财

务报销,还用村集体资金送礼。

近年来,许多‚城郊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成为‚城中村‛,‚城中村‛又变社区,村集体土地带来的巨大红利在这些‚村官蚊子‛的操盘下流入私囊。广州市政法机关统计,由郊区发展而来的广州市白云区,近4年来已有100多名村干部因贪污腐败‚落马‛,多数涉及征地拆迁或为‚违建‛充当保护伞。

长期以来,村务信息公开工作不健全,农村反腐的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一些农村群众往往受困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宗族观念的束缚等,对村官腐败现象或怒不敢言,或视而不见,使得‚村官蚊子‛猖獗一时。但在当前的反腐大潮中,反腐不设禁区、不留死角,有关部门应当以‚零容忍‛的态势,把广袤农村大地的‚卫生死角‛清理干净。

和小小村官较劲,也并非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过往的反腐败案例中,小小村官曾变千万元巨贪。老虎苍蝇要打,农村的蚊子、小咬也要狠打。村干部与农民群众最为贴近,村官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在农村百姓看来,老虎可能远在天边,‚村官蚊子‛却近在咫尺,常常嗡嗡滋扰,闹心又吸血,必须狠打。

7、新华时评:刺眼词汇敲响党员干部道德警钟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 赵超)‚通奸‛这个刺目刺耳的词汇再次出现在中央纪委发布的通报中,被立案审查的冀文林和余刚都有通奸行为。这样一个词汇屡次出现在违纪违法党员领导干部的通报中,在令人感到错愕惊讶

的同时,无疑也给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道德警钟。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党员干部更应在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出现滑坡,个别高级领导干部甚至道德沦丧。

道德缺失,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有了动摇或不足,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进而从生活上的腐化、道德上的堕落,演化为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

违法必先违纪。大量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事实一再表明,腐败分子常常是由追求生活上的享乐、乱搞不正常男女关系,发展到利令智昏,直到滑向犯罪深渊。

抓反腐倡廉,加强道德修养是一个重要源头。思想的变化常常是危险的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那些落马官员为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时刻以党章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受住各种不良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的考验。要通过严于律己提升思想境界,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上,以爱民之心律己,以律己之心为民,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不断汲取道德营养。

党风政风,决定社会民风。道德并不能人人都遵守,但对党员干部却是最低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肩上的责任,带头践行道德规范,信念崇高,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清正廉洁,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匡正社会风气,推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迈上新台阶。

8、新华时评:“禁烛防火”是懒政思维作祟

新华社昆明7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云南省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从7月1日起实施《大理古城经营户消防安全检查规则》,其中‚柔性引导‛商户‚在停电时不得使用蜡烛‛‚禁止使用电炉、电暖气等取暖‛的条款惹来争议。在古城保护中,消防安全再严格都不为过。但规章的制定需要智慧,面对问题不顾实际‚禁烛防火‛,看似重视防火,实则是懒政思维在作祟。

防火重在‚防‛。在严峻的古城火灾形势下,‚停电禁点蜡烛‛‚禁用电暖气‛并非没有道理。前车之鉴犹在眼前,独克宗古城‚1〃11‛火灾的直接原因便是客栈经营者不慎使用电暖炉引发。因此,电暖器等大功率电器的使用确实需要严格规范。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职能部门在解决问题时热衷‚见子打子‛‚一禁了之‛,搞运动式的懒政,出台一堆规章制度似乎自己就没责任了:反正我都规定了,遵不遵守是你们的事。这种懒政思维催生的制度不仅容易成为‚空中楼阁‛,而且透支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在懒政思维作祟下,相关规章制度看似密,实则疏,挂一漏万,难以达到原有的目的。比如,即便是‚柔性引导‛商户‚停电不点蜡烛‛,能否落实、如何监督、谁来监督?禁了蜡烛,还有煤油灯,用电不慎也会引发火灾,难道也要‚全城禁电‛?这让人哭笑不得。

除了‚禁烛防火‛,类似的懒政现象在各地时常出现,‚半夜鸡叫‛向公众发布限牌措施,城市治堵就拍脑袋限行,这

些做法既折射出职能部门能力不强、信心不足,更是群众观念淡薄,只图自己省事、不管群众方便的体现。

我们都不愿看到古城臵于‚火炉‛上的危险。与其‚禁烛防火‛,不如在健全完善古城消防体系上下大工夫,引导古城的商户和居民正确使用各种照明、取暖工具,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减小火灾发生的几率。

驱走‚懒政‛并非易事。当前,治庸治懒风暴的矛头更应该指向提升政府运行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摒弃简单粗暴、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改善僵化的社会治理思路,根治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懒政惰政。

9、新华时评:加快院士制度改革 还科技界一方净土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不久前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修改章程,对院士遴选、退出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作为我国科学界的‚塔尖‛,院士制度改革使院士身份回归学术和荣誉,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最大限度解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去行政化、去利益化。长期以来,我国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院士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院士遴选受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有的地方和部门让院士称号承载了一些非学术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负担,有的人把院士当作出政绩的标志。如此种种,背离了院士制度的本义,必须加以纠正。

院士制度改革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一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还科技界一方‚净土‛。此次在院士遴选渠道上‚收窄‛,说明相关方面已经意识到由企业、部门推荐存在着明显的‚部门利益‛和‚本位利益‛。对于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声誉的院士,必须通过退出制度形成制约。这些改革举措将为年轻科研人员获取科研资源和话语权创造更多条件,有助于培养科技精英、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只有将权势、金钱或人情的影响彻底排除在院士遴选机制之外,才能保障院士队伍的纯洁性和学术性,让每一位院士都实至名归。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是‚人‛。院士制度只有全面拆除利益和行政的藩篱,才能让最高学术殿堂保持合理的人才流动,为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只有拥有一大批创新性青年人才,国家科技发展才有希望,国家创新才有活力。人们期待院士制度改革成为科技改革的‚点火系‛,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进而带动各级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10、新华时评:建好信息时代的网上“党员之家”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黄小希 华春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共产党员微信(易信)的正式上线,无疑让8600多万共产党员在移动互联网上拥有了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党员之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让每

一个基层党组织、让每一位党员充满生机活力,党的领导才能更加坚强有力。顺应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发展趋势打造的共产党员微信(易信),积极探索和运用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态、特点和规律,传播党的声音、开展党员教育、服务党员群众,是用改革创新精神和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工作的又一新举措。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出发,成长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93年来,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立于不败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善于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当今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骑上这匹飞驰的骏马,就可以让党建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推进得更快更好。

建好网上‚党员之家‛,首先要坚持正确导向,紧紧围绕党的建设这一主题,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反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决策部署、进展成效、经验典型,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建好网上‚党员之家‛,离不开对网络传播规律的遵循。网络只是载体,更重要的在于创新表达方式。要善用网言网语,力求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有机统一,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具权威性又具亲和力,既富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富有个性化表达的传播方式,不断改进阅读体验,提升用户粘性,使党员干部爱不释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建好网上‚党员之家‛,要突出服务功能,善于‚接地气‛,想党员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疑释惑、出谋划策,

不断增强‚共产党员微信(易信)‛的服务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始终在线的‚贴心人‛。 建好新平台、用好新技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必将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11、新华时评:审计不能陷入“拉锯战”必须拿出“撒手锏”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张晓松、陈菲)‚类似的问题,年年审,年年犯,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审计工作好像陷入了‘拉锯战’,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怪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审计工作报告时,一些与会人员发出这样的疑问。

翻开今年审计工作报告,除少数新问题外,更多的是‚老面孔‛——乱建楼堂馆所属于顶风违规,财政资金闲臵的事提了好几年,违规放贷不知放倒了多少领导干部……同一部门在同一问题上一犯再犯,不同部门被查出的问题又何其相似。

对于屡审屡犯,审计机关的决心历来很大:你屡审屡犯,我就屡犯屡审。然而,审计机关揭示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后,被审计部门口头上‚高度重视,积极整改‛,但却是改完再犯、边改边犯。看似你一拳来我一脚,可谁也奈何不得谁。

审计陷入‚拉锯战‛,背后是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漠,心存侥幸;是一些部门权力过大,利益太多;也是问责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太低,体制有障碍、制度有漏洞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屡审屡犯仅靠屡犯屡审是远远

不够的,走出‚拉锯战‛必须拿出‚撒手锏‛。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于审计机关来说,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公开力度,是提高审计权威性、公信力的一大利器。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不留情面、点名道姓,既能让违规者出一身汗,不敢再犯,也能让其他部门单位照照镜子,不敢效尤。

治疗屡审屡犯‚顽疾‛,绝不是审计机关一个人的战斗。各级人大要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违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问责力度;同时,还要以审计‚倒逼‛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使部门权力得到有效制约,使预算决算更加完整准确,使财权事权相互匹配,从而形成一个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的良好机制。

12、新华时评:决不允许培训中心成为腐败的“后花园”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姜伟超、周畅)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容桑拿、美容、健身于一身,这样的培训中心到底在培训什么?随着深圳国税局16栋豪华别墅培训基地的曝光,一些党政机关自建的培训中心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无数人都曾面对这样一种怪相:看似单位内部的培训基地,却成为公款接待的场所;明明是组织学习,却只开几个小时的会就各自寻找娱乐项目……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党政机关自建培训中心的‚异化‛现象为社会公众所侧目,部分培训中心早已违背建造初衷,成为公款休闲娱乐的‚掩体‛

和自收自支的‚小金库‛。更有甚者,有的类似场所甚至成为个别官员拉关系、钱权交易、请客应酬、公款吃喝玩乐的‚行宫‛。

林林总总打着培训旗号,行奢靡腐败之风的所谓‚培训中心‛,既不利于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管,也给利益输送和权力自肥留下空间,成为滋生腐败的‚后花园‛。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和旗臶鲜明反‚四风‛以来,中央多次下发文件规范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目前已查处楼堂馆所违规问题199起。在相关举措雷厉风行、层层推进的今天,部分异化的‚培训中心‛依然隐藏在角落,消解着公众的信任和希望,玷污了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带来的清正之风。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于培训中心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多年来并非未加治理,但始终未能有效根治,究其根底,还是一些领导干部贪图享乐思想意识作祟、‚官老爷‛作风余毒未清,不思考如何对照八项规定、反‚四风‛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转变自己的作风,却将脑筋用在如何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上。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不管是异化的培训中心也好,还是转战地下的接待中心也罢,这种‚变形‛‚隐身‛的‚四风‛问题,都在提醒着反对‚四风‛是场持久战。遏制‚钻空子‛的思想,消除各种异变的腐败形式,需要管住权力之手,严惩已经发现的腐败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不敢腐、不愿腐的氛围,让廉洁之光照在每一个角落,彻底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回归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5、新华时评:垃圾分类,不能只拿百姓说事儿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袁汝婷、李金红)2000年6月,北京、广州、厦门等全国八座城市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14年后的今天,试点还在‚试点‛,垃圾依然‚分不清‛。

而今,垃圾分类话题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时之间,关于‚垃圾分不清,问题出在哪儿‛的讨论四起,不少人将主要原因归为‚居民分类观念淡薄‛、‚民众素养尚未形成‛等。

垃圾分类为何总‚卡壳‛?作为第一道关卡,观念普及固然重要,但似乎更应看到表层观念之下,整个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中的机制问题。垃圾分类,不能光拿百姓说事儿。 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一环失守全盘沦陷。然而,目前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健全,产业链也不完善。如前端分类标准不统一;中端‚分了又合‛不规范;末端‚无处安放‛,只好填埋、焚烧而造成巨大浪费……

问题多多,管理却跟不上。一堆垃圾,十几个部门管理,却形成了‚九龙治水‛困局。诸如露天违规焚烧之类常见问题,像皮球般被踢来踢去。

面对种种窘境,相关部门应当思考,究竟是‚垃圾处理‛还是‚垃圾管理‛?前者属于只考虑‚怎么处理掉已产生垃圾‛的短视行为,后者则要求相关部门放弃固化利益和各种成见,从长远效益出发,对垃圾问题综合管理。

垃圾分类,首先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理顺职能,统筹协调管理链条,清除管理‚交叉点‛,消除管理‚真空层‛。从前端到末端,各管理环节的投入应相互匹配,而在利益调控机制中,除了‚市场的手‛,‚政府的手‛也应充分发挥作用。 垃圾分类,尚需拿出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一些小区对垃圾分类的住户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垃圾分类,最终还需社会多方参与。市场机制下,企业应更有所作为,担负起更多社会责任,防止过度包装,做到源头上减量;此外,还应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比如环保公益组织。

试点14年,要看到百姓观念背后的深层难题,一环接一环地攻克,才能让试点不再只是‚试点‛。

16、新华时评:企业不是“权力余热”的第二战场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姜伟超 周畅)退下官位,转战企业,拿着高额薪酬,发挥‚权力余热‛……类似问题一直饱受社会诟病。随着中央第四巡视组对‚吉林3名副省级官员在企业违规兼职‛问题的查处纠正,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如何对退休高官到企业任职、兼职问题予以有效规范和严格监管,防范违规滥用权力的余热,人们充满了期待。 不可否认,不少退休官员大多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伴随着这种经验和能力的,还有附着在其身上的‚权力余热‛。这种‚权力余热‛一旦和商业相结合,不仅极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而且会极大地扰乱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04年起,中央已连续4次出台文件,对退休干部到企业任职、兼职作出规定。2013年中组部再次出台政策:党政领导干部‚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后三年内,不得到本人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兼职(任职),也不得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一边是中央三令五申,一边是不断有退休官员违规在企业‚高就‛,并在一段时期甚至发生了退休官员到企业任职的‚独董‛潮,说明在一些官员缺乏对党纪党规的敬畏之心的同时,也暴露出在某些地方对退休官员的监督存在漏洞。在已经发现的到企业违规任职、兼职的官员的处臵上,也大多是让其从企业离职或者内部处理了事。这种‚轻拿轻放‛的惩处,显然难以起到警示作用。

目前,吉林被查出的到企业违规兼职的官员已经从企业离职,要避免退休高官到企业发挥‚权力余热‛,要用法律法规的方式给高官退休后的‚再就业‛行为套上‚笼头‛。同时加强对退休高官在企业的任职行为加强监管,禁绝那些依靠‚门生故吏‛和关系网跟企业‚勾肩搭背‛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退休官员的能力发挥余热,而不是权力发挥余热。

17、新华时评:疯狂买卖的考生信息让谁蒙羞

新华社兰州6月23日电(记者 张钦)全国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即,许多考生反映自己每天都要遭遇好几轮‚考试包过‛的骚扰信息和电话轰炸,真是不堪其扰。本该严格保密的考生信息遭到如此泄露,不仅使一项

严肃、权威的全国性考试颜面扫地,也促人深思:保护考生个人信息,到底是社会缺法,还是有关部门缺力?

银行业资格考试、职称英语考试、司法考试……近段时期,考生信息泄露案件多次发生。一些考生甚至反映‚年年报考年年泄露‛。考生信息泄露俨然成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灾区。然而,与考生信息泄露不断见诸媒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案件只见报案、调查,少见查处、惩戒和结果公布。这不仅使考生及社会各界疑窦丛生,也使这些全国性考试的组织者形象二次蒙羞。

治理考生信息泄露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我国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相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及《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令规章。特别是一些全国性考试的相关信息还涉及《保密法》管理范畴。不管考生信息泄露是家有‚内鬼‛所致,还是遭受黑客攻击,考试主办方和办案机关都应下大力气揭开真相,挖出灰色利益链,还考试严肃形象以清白,给考生和公众以交待。

严肃的国家考试制度不容铜臭玷污,痛击考生信息泄露,依法严惩害群之马必不可少,举一反三加强预防、斩断灰色利益链更为重要。考试主办方的内控机制不健全,必然造就‚内鬼‛滋生的温床。在依法查处、惩戒泄露‚元凶‛的同时,也应高悬问责之剑,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考试主办方的法律责任,督促各类考试主办方心存敬畏,杜绝牟利之念。在这次全国银行业专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考生信息泄露中,主办方中国银行业协会承诺‚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论‛。人们拭目以待。

18、新华时评:对“劫贫济富”的假低保严查更要严惩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姜伟超 周畅)随着湖南耒阳假低保事件进一步曝光,农村低保乱象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让生活困难的群众切实享受到低保政策,对假低保不仅要严查,更要严惩。

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作为困难群体最后一道保障的低保金,成为一些人垂涎的‚唐僧肉‛。近几年各地加大假低保清查力度,虚假骗保不断被查出,但仍层出不穷。近日查出的湖南耒阳一村支书竟然为本村12人违规办理低保,其中8个是其亲属,还包括已经去世的父亲,而村里要养活智障儿子的贫困老人却常年无法得到低保救助。

一些地方还出现村干部办理低保时强收手续费、应保未保、违规纳保、篡改民主评议会议记录、添加低保对象名单等现象;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则因各种原因轻易‚放行‛。低保之所以屡屡‚失守‛,除了把关不严、审查不力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违法成本低。

我国法律对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处罚早有明确规定。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明确骗社保按诈骗论处,以统一对现实中骗保行为的处理。然而从已经曝光的低保案件看,对骗保行为往往多采取停保和清理措施,涉事村官及相关负责人多是受到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隔靴搔痒式惩罚,显然无法打消假低保始作俑者骗

保取利的冲动。

予其惩而毖后患。让低保真正起到保障生活底线、雪中送炭的作用,需要对虚假骗保的查处‚动真格‛。目前湖南耒阳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低保事件立案调查。社会期待在严密低保申领程序、清理不合格低保的同时,对于涉案村官、当事人及相关部门涉事人员严肃依法惩处。只有用法律和制度堵住骗取低保的漏洞,才能让低保的公平底线不至于失守。

19、新华时评:改革需防基层“坐等观望”

新华社合肥6月12日电(记者 王正忠 杨玉华)上面有政策,不付诸落实;政策未明确,更迟迟不行动。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在改革过程中,基层一些地方出现的‚坐等观望‛现象值得警惕。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明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资本市场改革、推动金融改革……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从年初开始,中央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密集出台,彰显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对贯彻落实改革举措态度不够积极,观望等待迟迟不见动静。即便是一些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也存在着‚议‛了事,‚决‛了策,却没有‚行‛,没有‚效‛。

改革‚坐等观望‛暴露了一些基层干部求当‚太平官‛的庸政惰政思想。面对需要解决的复杂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改革,往往望而却步,不愿主动作为。

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表明,改革的源头活水来自基层,许多成功的制度创新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只有依靠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才能为新一轮改革闯出新路。而一些地方对改革的观望等待不仅会制约地方和基层的探索改革空间,也使得顶层谋划的改革遭遇‚梗阻‛,难以落地真正见效。

总书记近日提出,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国务院也发出通知,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全面督查。中央一再强调改革落地落实引人注目。‚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和推动,改革需要基层行动力,更需防止基层‚坐等观望‛。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时间过半,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亟待各级地方政府官员拿出更大的主动性和作为力,打通落实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争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开门红‛。

21、新华时评:打破诚信“悖论”需要你我参与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 吴俊、姜伟超)一边制造不诚信,一边抱怨社会缺乏诚信,这是发生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的诚信‚悖论‛。现在,是打破这个悖论的时候了。

新华社联合多家媒体开展的‚中国社会诚信现状‛网络

22

调查,得出的结果耐人寻味:2.2万名受访者中,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不满意,但也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过不诚信行为。这说明,不诚信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制造者,重建社会诚信,打破诚信‚悖论‛首当其冲。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类最看重的美德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诚信‛这个关键词。此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诚信‚非常重要‛,但是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诚信的重要性却时常被忽视。究其原因,与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有关,而社会诚信管理体制不健全、失信成本低,也导致部分人为了私利而选择失信。

个人失信,虽然有可能侥幸逃脱不被人识破,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例如福建永定金砂乡的‚无人卖菜一条街‛,这一建立在邻里互信、守望相助基础上的经济生态至今已延续18年,但假如有一些人不诚信,这一经济生态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土崩瓦解。同样的道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放松自我约束,做出不遵守规范的行为,社会诚信将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合作的基础将会分崩离析。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诚信面临多元冲击,不诚信现象比较严重。必须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共同创造出了眼前这个缺乏诚信的世界,因此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摒弃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细节做起,才能逐步修复已经断裂的社会诚信链条。

打破诚信‚悖论‛,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特别是主动

23

作为。有的人生怕‚吃亏‛,总想着别人先‚动‛,我再‚动‛。但是,如果人人都持这种观望态度,人人都不动,社会的诚信建设就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甚至会每况愈下,届时可能会人人自危,以邻为壑,那才是人人真正‚吃大亏‛的时候。 重建社会诚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政府也应当积极有为。一方面通过各种载体积极发动公众参与诚信建设,一方面带头提高公信力。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用制度提高失信成本,不让老实人‚吃亏‛;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鼓励,让‚好人有好报‛等朴素道德观在现实中应验。

24

第6篇:新华时评:企业有活力 经济有动力

2013年10月27日17:41来源:新华网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原标题:新华时评:企业有活力 经济有动力(改革进行时·新华时评)企业有活力 经济有动力

新华网天津10月27日电(记者 翟永冠)近日,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取消3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至此我国今年已取消和免征34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这无疑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发展。然而改革远不能止步于此,如何进一步为企业松绑、更加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未来改革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政府职能部门在放权让利、为企业松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上每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2000亿元。但一些掣肘经济发展的障碍还没有解决。比如民营企业发展中“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老毛病没有得到根治,甚至随意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制造障碍。种种问题,不仅阻碍了企业发展,也损耗了整个经济的内生动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生存状况的好坏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而只有更好地减轻企业负担,更多地服务企业,才能广泛激发企业生产和创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激发企业活力,全面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首当其冲。一方面应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消除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现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权力寻租”;另一方面,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市场秩序监管,维护企业职工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激发企业活力,还要大力鼓励企业加强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鼓励企业在理念、技术、管理等方面持续创新,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在持续的改革中才能得以解决。未来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与挑战,但只要掌握持续改革的“法宝”,让企业更好发展,更多地依靠内生动力激活经济,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新华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