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2022-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华新闻

从新的起点出发开创新华社新闻报道工作新局面

为期两天的新华社2009年工作会议即将闭幕。这次会议是在全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实施《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事业新局面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两天来,与会同志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工作设想》的贯彻实施,对李从军同志的工作报告和今年《工作要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进一步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斗志。会议开得求真务实,富有成效。

下面,我受社党组委托,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做好今年全社新闻报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功经验,努力改进不足,不断深化对新闻宣传工作规律的认识。

刚刚过去的2008年,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大悲大喜,跌宕起伏,惊心动魄,风云变幻。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在大局面前、关键时刻,我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历史变革,见证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用一篇篇文字、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面,浓墨重彩地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记录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壮举,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风采,在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中书写了波澜壮阔伟大历程的辉煌。《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献给英勇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永远的奥林匹克一献给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关键抉择到必由之路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报道真相、传播真知、揭示真理,我们记录历史、推动历史、创造历史,我们的理想与追求、责任与担当、辛劳与汗水,熔铸成一篇篇精品力作,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李从军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对全社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对新闻报道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回首2008年,我们经受了许多挑战与考验,也得到了一些体会和感悟,获得了不少经验和启示,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坚持”“三个结合”“三个统筹”。

——三个坚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

——三个结合: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切实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个统筹:统筹公开和内部报道,统筹对内和对外报道,统筹传统形式报道和新形式报道,充分发挥新华社的整体优势,形成多媒体报道的新格局。

在回顾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与《工作设想》确定的目标任务还有不小差距。具体来说,一是报道组织指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统筹各种形式报道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新闻采集能力还有待增强,自采率、原创率、首发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突发事件报道信息获取不够灵敏、反应不够迅速、应急机制不够完善,个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还有迟报、漏报现象;四是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家地位不相适应,对外报道特别是以英文为龙头的外文报道需要着力加强;五是从策划、采集、编辑到加工、传输、营销全流程的多媒体报道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六是报道差错问题还比较突出,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把已经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运用到新闻报道实践中,继续“三个坚持”“三个结合”“三个统筹”,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二、把握工作大局,明确重点任务,在增强新华社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2009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是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华社新闻报道充满机遇与挑战、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

李从军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新闻媒体竞争的态势,对今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就今年新闻报道工作和采编业务建设谈五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把握“一个统领”,围绕“两个重点”,注意“三个统筹”,实现“三个突破”,抓好“三个关键”。

(一)把握一个统领:以“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十六字总要求为统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十六个字,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党性原则与人民利益的统一,宣传规律与时代特征的统一。我们要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将其贯穿到新闻报道工作各个方面,做到更加坚定地高举旗帜,更加自觉地围绕大局,更加主动地服务人民,更加积极地改革创新。要努力做到“四个必须”:

——必须把“高举旗帜”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灵魂和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高举旗帜,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要深刻理解并充分宣传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是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懈怠”是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懈怠;“不折腾”是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折腾。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舆论引导作用。

——必须把“围绕大局”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首要任务。何谓大局?大局即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围绕大局,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大局,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局,围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围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大局。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诉求相互碰撞,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东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同时也有一

些敏感时间节点,各种敌对势力必然会借初进行捣乱破坏,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显得更加繁重和艰巨。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大局,一切着眼大局,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

——必须把“服务人民”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宗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贯彻到新闻报道工作中,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作为根本指导,把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作为基本要求,把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作为重要任务,把弘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突出内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在报道中多一些人文精神,多一些人性化色彩,多一些人道主义情怀,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真正做到“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去年以来,新华社新闻报道有不少突破和创新。实践证明,做好新形势下新闻报道工作,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实践发展没有尽头,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清醒认识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差距、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弊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要按照《工作设想》提出的战略转型要求和目标,把探索新闻传播一般规律与通讯社特殊规律结合起来,把探索传统媒体规律与新兴媒体规律结合起来,把探索已知规律与未知规律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大胆实践,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前进。

(二)围绕“两个重点”: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重点。精心组织好全年重大战役性报道。

1 重点组织好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报道。

当前,我们突出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能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我们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检验。

——要紧紧围绕一个总要求、两项重要政策、四个工作重点深入宣传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决策部署。要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要求组织报道,突出报道确保增长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调整结构是主攻方向,深化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改善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报道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重要意义和积极成效。要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所涉及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灾区灾后重建四个重点方面,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加强相关政策解读,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进展情况和经验做法。

——要牢牢把握增强信心这条主线。信心就是力量,力量孕育希望。我们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增强人们应对金融危机信心的重要性。

增强信心靠什么呢?某种意义上说,信心来自信息。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正面的信息、积极的信息、利好的信息会带给人们以信心、以勇气、以力量。要全面辩证地反映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既要实事求是地报道面临的困难,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做好应对挑战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更要引导人们看到主流、看到机遇、看到希望,稳定心理预期,坚定必胜信念。要充分宣传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充分宣传应对困难和挑战的信心,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出台的政策措施,来自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来自金融系统的稳健和货币流动性的充裕,来自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决心。

——要体现“三个善于”,做到“四个立足、四个着眼”。一是善于从难点中寻找亮点,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挑战中寻找对策、在困境中逆势而上深入采访,组织报道。二是善于从基层中发现典型,报道各地各行业积极应对挑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正面典型。三是善于从疑惑中设置议题,针对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引导,发布权威信息,发挥解疑释惑的作用。“四个立足、四个着眼”是,一要立足难点、着眼亮点。既要清醒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善于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应对挑战的积极探索、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二要立足微观、着眼宏观。要在充分掌握基层典型事例等微观信息的基础上,力求以宏观视角加以分析和解读,使报道更有深度、更加全面。三要立足国内、着眼全球。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内需与外需两个市场、内部与外部两种资源,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上入手,组织一批有针对性、说服力的对外报道。四要立足今天、着眼明天。不仅要看到眼前遇到的困难,还要善于揭示趋势性、苗头性的动向与问题,特别是内部报道要针对不确定性,围绕可预见性,加强前瞻性、预警断口对策性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2 重点组织好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

搞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对于激励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展示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困难形势下,搞好这一报道对于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士气有着特殊意义。要根据中央有关纪念活动的总体部署,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重要启示,通过报道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壮大中国、富强中国,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总编室要加强总体策划,统筹安排、把握节奏、逐步升温。要围绕系列庆典活动,提前进行部署,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组织落实,使新华社

报道形成舆论强势,产生广泛影响。要注意吸收借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创新,防止简单重复。

(三)注意“三个统筹”:统筹重大主题(活动)报道与突发事件报道,统筹权威发布与热点引导,统筹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

一是统筹好重大主题(活动)报道与突发事件报道。

搞好重大主题(活动)报道,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今年重大报道较多,除了前边提到的重点报道外,还有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报道。要加强报道策划,制订周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尤其要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重点报道。要注意树立多维报道理念,强化立体报道意识,统筹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积极运用网络、手机、报刊等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力,增强报道影响力。

在组织好重大报道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应对突发事件报道。要根据中办、国办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和中宣部发出的《关于及时为新华社提供权威信息的通知》精神,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把握好报道的“流向”“流量”“流程”。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努力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报道客观事实,第一时间报道权威表态。

这里强调一下快与准的关系问题。中央把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授权给我们,意味着对我们的报道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发事件报道贵在一个“快”字,重在一个“准”字。快而不准,损害的是公信力;准而不快,影响的是竞争力。二者必须统筹兼顾,有机统一。

要切实抓好有关文件的落实,在继续抓好与各地各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报道应急机制建设,完善线索跟踪收集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建立报道快速反应队伍、改进突发事件发稿流程,增强突发事件信息获取能力、现场采访突破能力和对复杂敏感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水平。

二是统筹好权威发布与热点引导。

权威新闻发布特别是中央授权新闻发布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重要职能,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强化中央新闻采访,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加及时地传播出去,把各种党务和政务信息更加充分地公布出去,把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的分析解读更加有效地报道出去,对发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完善与中央部委的沟通机制,深化合作,密切联系,加强高端新闻采访,发掘高端新闻资源,把权威新闻的发布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同时,要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做到热点事件不缺位,热门话题不失语。如果我们对热点问题视而不见,采取回避态度,就会脱离群众,就会丧失公信力,就会被边缘化。当然,直面热点并不是要炒作热点。事实证明,主动回应比消极回避好,正确引导比任意炒作好。要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和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和股市楼市等,主动设置议题,正确加以引导,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三是统筹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报道为主,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要弘扬主旋律,吹响进军号,通过报道伟大祖国不断前进、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新的奇迹不断创造、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的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时代气象,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鼓舞、得到激励、看到希望,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凝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凝聚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中。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改进舆论监督报道,以“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为着力点,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为激浊扬清、维护正义、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四)实现“三个突破”:对外报道要有新突破。视频等多媒体报道要有新突破,言论报道要有新突破。

第一,对外报道要有新突破。

2008年,我们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报道和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发挥了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仍存在着“反差”“落差”和“逆差”。

所谓“反差”,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真实面貌,与西方媒体所曲解和妖魔化的中国“舆论形象”形成较大反差;所谓“落差”,是指我们的新闻信息传播能力不强,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所谓“逆差”,是指西方媒体对我进行的新闻信息强势输入,与我们的声音难以传播出去形成较大逆差。

因此,能否争取并掌握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权”、影响国际舆论的“话语权”、遏制“西强我弱”态势的“主动权”,关系到我们能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关系到新华社在国际上是否具有影响力。努力缩小并不断消除这些“反差”“落差”和“逆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使世界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走向。特别是中央有关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部署,使我们的对外报道面临难得的机遇。

加强对外报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应当着力增强三种能力:

一是进一步增强采集能力。增强采集能力的重点是增加自采新闻、原创新闻、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如果我们总是大量转发或编发其他媒体的报道,那就只能当第二甚至第三第四,永远不可能成为第一。这种状况必须努力改变。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海外阵地建设,调整优化布局,充实报道力量,逐步增加驻外分社、驻外记者和海外雇员的数量,使我们的新闻采集触角更加广泛地覆盖世界各地。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我们的“比较优势”,大力加强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们的对外报道特别是国内分社的对外报道,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报道方式上,无论在力量配备还是发稿数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与中央对我们的要求很不适应。国内分社要积极适应“一个拓展”、强化“两种意识”、树立“两个观念”。适应“一个拓展”,即从以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

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强化“两种意识”,即世界性通讯社意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意识;树立“两个观念”,即内外并举的观念、内外有别的观念。在组织指挥报道时,把对外报道摆到与对内报道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把展示中国形象作为不可缺失的重要职责。

二是进一步增强传播能力。重点要解决好“五个说”的问题。一是谁在说?是由我们自己的媒体说,还是让西方媒体炒作,解决话语权的问题。二是对谁说?是否明确报道对象,做到内外有别,解决针对性的问题。三是何时说?是先声夺人还是慢三拍,是主动引导还是事后澄清,解决主动权的问题。四是说什么?是否把我们想说的与海外受众的需求相结合,解决贴近性的问题。五是怎么说?是否针对海外受众特殊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阅读心理进行报道,解决话语表达方式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学会运用国际社会通行的话语表达方式,学会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努力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通过故事叙述,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善于通过细节描绘,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善于通过背景交待,增强报道的亲和力,让海外受众看得进、听得懂、能接受。

同时,要努力适应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在继续做好为媒体服务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手机、报刊等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形成更加多元的新闻发布平台。

三是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辐射力体现为市场占有率。要努力提高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海外用户覆盖面,特别是主流媒体覆盖面。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媒体市场,扩大海外用户特别是主流媒体用户,通过占领用户市场占领舆论阵地,通过提高辐射能力增强报道影响力。

第二,视频等多媒体报道要有新突破。

在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要提升新华社的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必须具备多媒体的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媒体用户和受众的需求,最广泛地占领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舆论阵地。《工作设想》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视频报道的要求,这是关系到新华社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环节。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着力办好视频新闻专线。去年12月30日,新华社视频新闻专线投入试运行,今年3月1日将正式开播。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专线如期开通。要在节目时长、发稿时效、报道内容、结构比例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要尽快开办英文视频专线。要注意充分利用新华社新闻采集网络遍布全球、新闻信息权威发布以及对新闻事件调研深入的优势,把专线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更有影响。

二是充分用好终端播出平台。最近,新华社“新华视点”视频版和《今日新闻》视频节目已在黑龙江卫视推出。这对我们来说,既是视频报道的播出平台,更是视频业务发展难得的“机遇之窗”。机遇可遇不可求。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并充分用好这一播出平台,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华视点”视频版的选题策划、采集编辑、制作播出工作,高立意选题、高水准制作、高起点推出,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公信度、美誉度的精品栏目,以品牌栏目提升新华社视频报道的整体水平。

三是积极拓展新的载体。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与电视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电视频道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抢占网络视频、手机视频、户外屏幕、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各种终端载体,占领新阵地,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优势。

发展视频新闻,是形成多媒体业态的突破口和重要一步。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我们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从文字和图片“两翼齐飞”,拓展为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通过打造融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最终形成多媒体的新闻业态。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展视频等多媒体报道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额外增加的工作任务,而是通讯社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适应媒体发展趋势、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的客观需要。否则,我们在产品形态上就有缺失,在覆盖领域上就有空白。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形成适应多媒体业态要求的新闻报道组织形态,将多媒体的报道理念、运行模式和操作手法贯穿于新闻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体现在报道策划、新闻采集、编辑加工和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

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服务各类媒体,覆盖各种终端,影响所有受众。

第三,评论报道要有新突破。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既然是旗帜,就应当把它高高举起。我们经常讲,事实胜于雄辩。同时也要看到,事实不能代替雄辩。如果说报道事实能使人们了解真相,那么传播观点则能帮助人们获得真知。如果说发布新闻维护的是人民的知情权,那么发表评论维护的则是人民的表达权。

评论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导向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针见血,旗帜鲜明,具有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无法替代的舆论引导优势。其次在于深刻性。评论基于事实,但比事实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深刻,更能给人以思考、以启迪。这是一个媒体是否具有思想高度的重要标志。再一个优势在于其原创性。在信息海量传播的条件下,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原创性上。而评论是原创性的,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所以说,评论报道是强化新华社报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品种,是增强新华社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李从军同志加强社评、评论员(特约评论员)文章和“新华时评”等重点评论栏目三个层次评论报道的要求,去年以来,新华社在继续加强“新华时评”报道的同时,新开设了“新华国际时评”栏目,特别是着力强化了以新华社社评、新华社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文章为重点的高端评论。在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报道中,播发了一批体现新华社权威性的评论报道,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新华社评论报道基础比较薄弱,写作水平还不够高,相关人才也比较缺乏,与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地位还不相适应。新的一年,我们要着力加强评论报道,以全社舆情、评论和重点报道选题策划联席会议为主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对评论报道的选题策划、组织撰写和编辑修改工作。要抓紧评论人才培养,尽快形成一支具有撰写社评和评论员文章能力的评论队伍。要努力形成新华社自己的评论风格,坚持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目光四射、扣人心弦,做到生动犀利、深入浅出、平等交流、以理服人,做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力求揭示本质性、反映普遍性、把握趋势性、富于辩证性、体现贴近性,使新华社评论报道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抓好“三个关键”:报道指挥策划、调查研究、精品力作。

一是抓好报道指挥策划,充分发挥对新闻报道的“龙头”引领作用。

报道策划,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从指导思想、原则要求、报道口径、重点方面

等作出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搞好报道策划,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有利于提升报道影响力,有利于推出精品力作。事实证明,谁的策划主动,谁的报道就主动;谁的策划能力强,谁的舆论引导能力就强;谁的策划高人一筹,谁的报道就高人一筹。

去年以来,新华社在报道策划方面进一步强化了“3+1”组织策划机制,即通过两周一次社编务会议、每周一次总编辑碰头会、每天两次总编室汇报会和每周一次舆情、评论、重点报道选题策划联席会对日常报道进行指挥策划。今年要在继续抓好“3+1”的同时,着力加强各编辑部和分社的报道策划,着力加强日常报道策划,着力加强应急报道策划,形成总体策划与分级策划相结合、日常报道策划与重大战役性报道策划相结合、事先策划与应急策划相结合的报道组织策划体系。

二是抓好调查研究,切实履行“耳目”和“智库”职能。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要发挥好“耳目”“智库”作用,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调查与研究是有机整体。调查是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研究是提升,没有研究,感性认识就上升不到理性认识。调查而不研究则失之于“浅”,研究而不调查则失之于“空”。我们要把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以国际问题和国内要情研究为重点,以实证和比较研究为特点的要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挥对中央决策的参考作用。要在全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倡导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分析研判,提出真知灼见,更好地为中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抓好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示范性作品。

要树立精品意识。新闻固然是“易碎品”,但真正的精品佳作同样可以超越时空、沉淀下来、传之后世。今年,要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报道,组织精兵强将,加强报道策划,从稿件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要按照精品佳作的标准,本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精心提炼主题,精心凝练内容,精心锤炼语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做到思想性与表现力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聚精会神,奋发有为,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新的一年,大事喜事多,敏感问题多。要完成的任务多,要应对的挑战多。对于新华社来说,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遏制“西强我弱”舆论态势的任务十分繁重;适应媒体发展趋势,抢占新的舆论阵地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社党组提出的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新闻报道工作。

第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对新闻舆论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我们要科学辩证地分析形势,正确认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加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判断和重要决策上来,统一到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对金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部署上来,统一到社党组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上来,通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通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通过明确思路、明确任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第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和本质要求。当前,我们解放思想,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就是要深入探索建设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发展规律,掌握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断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第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今年新闻报道和采编业务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新闻信息采编业务实施要点》共列出了13个方面、84项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一些重点工作、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以重点带动全面。

要围绕《工作设想》提出的“三个拓展”,抓准工作重点,取得新的进展。在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方面,重点发展视频报道,办好视频新闻专线,使视频报道的数量质量、内容结构、播发时效、传播效益、平台建设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方面,要重点加强新华网“搜索引擎”建设、“新华08'’金融信息服务、手机用户拓展和社办报刊做大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作,更广泛地占领各种终端,更充分地满足各类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在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方面,要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加快推进海外阵地建设,向建成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技术先进、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目标迈出新步伐。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加强符合新华社报道工作实际的采编体制机制建设。要完善报道组织策划机制、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社会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用户和受众需求调查机制、报道线索收集机制、新闻作品科学评价机制、采编业务考核机制等,逐步建立适应现代通讯社发展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要抓好职业化建设。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细化采编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通过办好新闻学术年会、专题论坛讲座和业务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交流和培训,不断提升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第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得好与否,关键在于工作作风是否务实。是不折不扣、真抓实干?还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是把会议精神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还是停留在空泛的表态上?这是检验每一个部门、单位和分社工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思想觉悟、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试金石。提倡求真务实,就是要防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就是要真抓实干,动真格、出实招,决不能把《工作设想》和《工作要点》束之高阁,而是要切实把任务分解到具体岗位,把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头,把工作落实到具体环节,做到件件有布置、项项有检查、落实有措施、工作见成效。

第五,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对我们把握大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努力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当前,还要注重加强包括金融知识在内的经济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经济报道的专业水准,增强在复杂形势下准确分析研判、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

第六。严格管理,防堵差错。新的一年,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努力出新出彩,但底线是不能出错。不出错永远是1。没有1,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方面案例不少,教训十分深刻。一方面,差错总是会以各种形式出现,防堵差错工作决不会一劳永逸,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差错也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心处理每一篇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幅画面。每一位同志、每一个岗位、每一道环节,都要真正负起责任,切实看好门、把好关,不放过任何差错,确保导向正确,确保发稿安全。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中央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对我们寄予新的期待。让我们从新的起点出发,以新的精神面貌,迈出新步伐,夺取新胜利,开创新局面!

(本文是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1月13日在新华社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何 平

第2篇:新华社、路透社对MH370突发事件英语新闻报道分析

【摘要】MH370突发事件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官网公布后,全世界为之震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中英两大媒体中国新华社与英国路透社都进行了深入报道。本文将两大通讯社对这一事件在其网站发布的首条英语新闻作为研究文本,进行对照分析,探讨中英两大媒体英语新闻报道的结构与语言差异。

【关键词】新华社 路透社 MH370事件 英语新闻 文本分析

一、 引题

2014年3月8日凌晨7:30分,由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MH370航班,在马来西亚与越南的雷达覆盖边界与空中交通管制失去联系。该航班飞机型号为美国波音公司的波音777-200ER客机,航班上载有227名乘客(其中中国大陆153人,中国台湾1人),机组人员12名。失踪16天后的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宣布,MH370航班已经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人员无一幸免。时至今日,飞机残骸仍在进一步搜索中。此次空难因涉及多国乘客,失事范围超越国界,没有定论而引起全球关注,从确认失联到海洋搜索,历时近两个月。全球媒体聚焦MH370事件,对此次突发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报道。

MH370受难者超过半数是我国同胞,新华通讯社在得到马航官方确认失事消息后,立即承担起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新华网英文版开辟专栏,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及时、真实、客观全面的向外界报道MH370事件的相关新闻。作为世界著名四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从马航公布MH370失联消息后立即对此事件做了深入报道。两大通讯社对MH370突发事件的英语闻报道各有特点,本文将这两大媒体在其网站发布的首条英语新闻作为研究文本,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的英语新闻报道在结构与语言上的差异。

二、 新华社、路透社MH370英语新闻报道差异

1.新闻文本结构差异。新闻由标题(headline)、导语(news lead)、主体(news body)、新闻背景(news background)和结尾组成。从消息的结构形式看,倒金字塔结构式世界范围内消息报道最基本、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1)在结构上,两大媒体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谋篇布局,按事实的重要性从上之下依次排列。不同之处在于新华社的新闻文本由标题+导语+主体+新闻背景组成,路透社的新闻文本由标题+导语+主体。

(2)两条新闻文本的标题都体现了标题语言简练特点,但路透社新闻文本的标题在时态、用词、非谓语等语言运用更加灵活、生动。数字在灾难新闻中时不可或缺的,所以路透社在标题中提供数字增加了这条新闻的信息量和看点。

(3)采用“一句话导语”,并在句末交待消息来源是两个新闻文本的共同特点,不同的是新华社的新闻更强调来自中国官方的权威性。引语最能体现新闻真实性,路透社引用了来自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官方的消息强调新闻的真实、可靠。另外,数字在导语中的运用呼应了标题,同时也为在主体部分解读数据、展开细节做了铺垫。

(4)两个新闻文本的主体结构大体一致,只是在提供的新闻细节略有不同。新华社强调失联飞机上的227名乘客中有160名中国乘客这一事实,立刻引起国内受众的关注,这是新闻亲近原则起到的作用,而路透社并没有提到任何乘客的国籍信息。在最后一段,新华社提到飞机没有跟中国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也没有进入中国领空这个细节,路透社提供的是马航正在部署搜救工作。在提供新闻事实时,组织事实材料不仅要服务标题,还要符合本国立场。

(5)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哥伦比亚教授曼切尔断言:“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 新闻背景并无固定格式,新华社新闻文本用截屏技术把来自马航官网的消息作为背景穿插于自己的报道中,充分体现网络时代快速、便捷、灵活的信息处理方式。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报道的体裁没有固定的背景段,背景的位置以需要而定,召之即来,呼之即出。

2.新闻文本语言差异

(1)句法特点差异。新闻多采用“扩展的简单句”(The expanded simple sentence)和主动语态,这是由消息重简洁重客观的特点所决定的。简单句易于理解,适合各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中英文消息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引语使报道更显得客观、真实、可信,使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增添色彩。权威人士或官方的引语,能增加报道的权威性,穿插使用引语,还能是报道富于变化。

两个新闻文本在句法特点相同,由3-4个句子组成,段落短小,基本上一句一段,主要采用SVO简单句或扩展的简单句,主动语态占绝对多数,出现一个被动语态和一个复杂句、路透社使用了一个引语。

(2)词法特点差异。从词法来看,消息格式固定、套话很多,这是由新闻报道必须迅速的特点决定的。如according to... (据……报道),quo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说)。重大事件能汇聚一定量的高频词汇,我们称之为新闻流行语汇集合,集合的中心就是表示该事件或现象的词语。与9.11恐怖袭击事件密切相关的词汇就有Sep.11(中心词汇),WTC等等。

新华社提供的失联航班号“MH370”、“lose contact”(失联)、 “Malaysia Airlines”(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经过各大媒体的传播,它们成为了近两个的新闻热词。两大媒体还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英语消息中的套话“according to...”(据……报道),所以说套话的频繁使用可见一斑。

3.时效性。MH370事件的新闻报道属于 “硬新闻”(hard news)。首先,时效要“过硬”,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其次,内容要“过硬”,是公众欲知、需知、应知的事实。新华社在新华网发布第一条马航失联的消息时间是2014年3月8日9:48,与马航在其官网上公布失联消息时间(2014年3月8日7:30)相差近两小时,北京时间和马来西亚的时区是一样的,都是东八区,所以北京时间和马来西亚时间不存在时差。路透社在其网站上于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3月7日晚上8:01首次发布了有关马航失联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3个小时,由此推算出它的首条马航新闻发布时间应该在北京时间上午9:01,在时效上路透社比新华社的新闻发布时间更快。

三、 结语

对比新华社、路透社对MH370事件的首条新闻报道,不难看出,在标题和导语的写作方面,西方的新闻媒体在语言的运用上更为灵活多变,中国媒体的英语语言风格较为严肃,稍显刻板,且有中国式英语的痕迹。但纵观MH370这一国际新闻大事件的报道,中国媒体在新闻结构、更新速度、新闻报道数量,传播手段等方面已体现出与国际接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张建.报刊语言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黎信.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09.

[4]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03/08/malaysiaairlines-flight-idUSL1N0M501N20140308.

[5]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china/2014-03/08/c_133170317.htm.

作者:杨勤

第3篇:新华美通“老虎”领跑

“我们就像一只丛林中的老虎,一直在前面领路,后面有追随者,但只能远远地跟在后面。而且我们的模仿者也仅仅是在模仿一些表面化的东西。”

“帮助企业客户成长,比带领公司赚钱更让人有成就感。”新华美通董事总经理魏助仁在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表示。

新华美通是美国企业信息通讯社(下称“美通社”)联手新华财经在中国创建的一家为企业和机构提供全球文本、图片、和多媒体新闻稿发布服务的机构,其在中国不仅延续了美通模式,还根据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需求推出了各种创新的商业传播服务。

企业和投资界之间有交流的需求,同样,企业和新闻界之间也有沟通的渴望。成立于1954年的美通社,其所创立的这一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开辟了一种新的公司与媒体的关系。

一种新模式的诞生,的确需要度过一段“寂寞期”。与美通社创立之初,公关公司以及企业都没有理解这样一概念的情形类似,新华美通在中国开展业务初期,也从培育市场的工作着手,并始终保持着通过研讨会、论坛、资料赠阅等多种途径与客户分享海内外先进商业传播理念的传统。

在进入中国的4年多来,新华美通获得了每年200%的业务增长,覆盖了几乎100%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新华美通的传播力量也得到了更多企业客户的青睐。

在接受采访的当天上午,美国人魏助仁刚刚在办公室里对比了2004年以来的中国区财务报表,的确,这是让人振奋的数据:2004年中国区刚开始运作的时候,仅仅有一个客户;三年时间,新华美通服务的客户数量增长到了上千名。

“2007年的业务发展已经超过公司内部制定的发展目标。”对于中国区的出色成绩,魏助仁在记者面前不禁流露出得意之情。

他指着办公室里悬挂的一张描绘中国虎的工笔画说:“我们就像一只丛林中的老虎,一直在前面领路,后面有追随者,但只能远远地跟在后面。而且我们的模仿者也仅仅是在模仿一些表面的东西。”

魏助仁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中国企业海外军团的迅速扩大,2008年将是新华美通在中国高速成长的又一年。

“赚钱是迟早的事情”

53年前,世界第一家企业通讯社——美通社在纽约成立,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随之诞生。其运营模式是:美通社的会员,通常是企业或公关公司,将需要发布的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美通社,美通社通过专业的审核、编辑,再将这些信息在第一时间免费提供给各类新闻媒体和投资机构。

一方面,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免费浏览实时稿件、图片以及新闻资料库等公共网站无法获得的信息,同时,美通社提供的稿件后往往附有企业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编辑记者可以很容易地直接与企业进行沟通。

另一方面,投资者要知道企业为什么需要投资、投资的用途和回报,而企业需要传递这些信息并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因此美通社在把稿件发给新闻媒体的同时,也免费传给投资者和分析师,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

现在,美通社为全球超过40,000家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其中财富500强的公司当中有60%以上都是美通社的客户。

依赖美通社的专业经验和发布网络,新华美通在中国可以快捷、高效地将客户的新闻稿用40种语言发送至135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0家媒体和100多万投资人,帮助客户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吸引潜在客户,商务合作伙伴和投资者。

在中国大陆,延续着美通社独特模式的新华美通,拥有着近9000名记者和编辑的媒体资源,可以涵盖到国内3000多家媒体。目前新华美通在中国服务的客户群涵盖科技、金融、汽车、教育、能源、医药生物、时尚等各行业及组织机构。新华美通方面表示,即使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每天也会通过新华美通发布新闻稿。

新华美通对于客户的发掘在于“关键是看哪些行业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魏助仁表示自己经常会去拜访中国各地的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等,以便深入了解这些成长中企业的需求。

“我们既有像中国国航这样的大客户,也有成长中的中小企业,他们都通过我们的传播平台发布消息给媒体界和投资界,我们在尽力地去帮助企业成长,我自己很享受这样的过程。”魏助仁说。

魏助仁表示自己非常乐意参与到众多企业的成长中来。他回忆起1974年,当时在美国合众国际社担任记者的魏助仁,给刚刚创立的联邦快递的公司董事长建议,能不能把自己作为包裹送达到目的地,并以此服务体验经历为新闻素材写成一篇稿件,联邦快递董事长欣然同意。后来,魏助仁所撰写的这一稿件得到了发表,并被美国多家媒体转载。

“这么多年以后,我很高兴自己在联邦快递成长的时候曾经参与到其中。”魏助仁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传播,让海内外都了解中国企业,促使他们更好地营销他们的产品,促使公司成长。”这一点让魏助仁觉得更有意义。

“赚钱是迟早的事情,并不是短期的目标,现在的工作关键是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实实在在的、有所帮助的服务。”魏助仁说。

创业者的心态做生意

目前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几乎100%都是新华美通的客户。魏助仁表示,如果把新华美通与公关行业比较,国内的市场数据很难统计和衡量,但如果比较市场中新闻专线产品的话,“我们依然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尽管新华美通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去年5月份时来华考察的美通社全球首席执行官Gregson看来,中国市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显露出来,所以培育工作仍然会坚持下去。

魏助仁承认,新华美通开始运作的时候,由于公关本身在中国也是比较新的行业,“我们的模式对于客户来说的确比较新颖。目前,给客户解释新华美通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容易,但我们还是坚持很详细地去给客户讲解。”

当然,要想在中国市场保持持续高速的发展,仅仅从业务方面来推进还不足够,更需要的是理念上的改变。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提高透明度、更坦率地与外界沟通,公众、投资人、媒体才会更信任他们,他们也才更容易成功。

除了对市场的培育,在新华美通内部,员工的培训也非常重要。从2007年开始,新华美通全国的员工都要到北京接受三天的培训。

魏助仁表示,独特的商业模式并非全部,新华美通对于事情的全身心地投入以及对于服务的不断强化才是公司的核心优势。

魏助仁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人去两家面馆,其中一家饭馆仅仅提供一碗面条,另一家饭馆不仅提供一碗面条还会主动提供配套的服务,比如饮料、佐料以及温馨服务等,在同等价位下,顾客肯定会选择服务周全的餐厅。

同样,新华美通为了确保客户的高满意度,也为之提供了周到的服务。目前新华美通的编辑人员24小时值班,要确保客户在任何时候都能及时发稿。

“客户经常在晚上、周末、节日都会给我打电话,我马上就会出现在办公室。”魏助仁表示,“我们有一个信条:只要客户在工作、只要客户需要,我们就在工作。”

魏助仁坦言,新华美通在中国一直以创业者的心态做生意,“母公司给我们的好处就是自由,不会指手画脚,所以我们也不会陷入僵化的管理方式。”

因此,成立50多年以来的美通社也不断地在进行创新。

2008年2月12日,美通社旗下多媒体和广播公关服务子公司 MultiVu 2月12日宣布正式推出移动视频服务,此项服务可以帮助 MultiVu 用户使更多的手机、掌上电脑及便携式移动设备的用户接收到其发送的视频新闻。

其实早在几年前,美通社就已经开始在纽约拓展多媒体业务了。在多媒体新闻稿中,除了保留原有的文字稿,还会有一些图片、音频及视频的文件嵌入页面,通过链接就可以直接收听或观看到新闻的相关内容。Gregson很自豪,“我们相信将来美通社的核心发展业务会是多媒体新闻稿的发布。”

按照新华美通的计划,公司将在2008年中旬推出包含更多功能的在线多媒体服务,比如企业门户、博客、搜索,电话会议、视频新闻等。魏助仁表示,除了借助媒体的传播方式之外,新华美通还要借助互联网让企业直接向消费者发布自己的企业信息。

此外,魏助仁还打算把网络的新闻发布和电子商务结合。

“产品、形象、股票,这是企业要经营的三件事情。我们希望在未来,读者在看到我们发布的新闻稿时,还可以了解甚至能直接购买到企业的产品和股票。”魏助仁表示,这也更加体现出新华美通的独特优势。

作者:陈益锋

第4篇:新华新闻新华国际

中国启动糖尿病防控新战略 2009-11-13

今年11月14日是第三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口号是“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近日,卫生部、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联合在京举办’2009中国在行动——糖尿病国际论坛。糖尿病虽为慢性病,但其危害及蔓延速度已远在许多传染病之上。紧迫的现实是,每10秒钟世界上就有1名糖尿病病人死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猛增至3.8亿。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2.46亿。其中,中国人有4000万,居世界第二。

让高危者自己走入预防干预队列

在此次论坛大会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向中外各界人士通报,今年,中国糖尿病防控策略作出了重大调整。政策上最大的突破是,糖尿病防治进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列。

2009年是中国医改起始年。医改确定的重点政策之一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今年开始,政府为所有城乡居民平均每人出资15元,2011年达到人均20元,用以提供九大类服务。向糖尿病及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提供专项防治指导服务就包括在其中。

孔灵芝说,在医改的背景下,国家糖尿病防控的基本思路是,在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的同时,瞄准最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重点实施预防控制战略。

具体行动实施分三步走。其一,组织专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画像”——用体重、血脂、血压、腰围、吸烟、年龄、家族病史等多个标尺,圈出高危人群的具体范围。谁符合这个标准,谁就需要进入预防干预管理队列。其二,通过各种方式对“画像”进行宣传,使人人知晓、人人对照,使处在患病风险中的高危人群自己走出来,寻求血糖检测。其三,在社区提供便捷的血糖检测服务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据介绍,目前在我国城乡各地,血糖检测已成为医保报销项目。遍布全国城乡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已经使血糖检测成为一项十分方便可及的服务。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达3208.0亿元;2005年增加至23606.4亿元,其中慢性病经济负担占14761.7亿元。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GDP增长了418.5%,疾病负担则增加了639.5%。2004年,我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即达574.69亿元。糖尿病为疾病负担的“大户”之一。

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3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有6400万人处在糖耐量受损状态,发展为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非常高;有超过1/3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出现了眼部、肾脏和心脏受损等并发症。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97%患的是2型糖尿病。大量证据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并发症却可以致残、致死。

分析长久以来我国的糖尿病医疗服务花费模式,孔灵芝指出,我国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80%以上用在了并发症的治疗上。这是错误的治疗策略。而这一错误,源于我们不能把高危人群找出来,及早实施预防干预;不能及时发现早期病人,实施早期治疗。

审视糖尿病完整病程及所对应的医疗服务与支出,早期检测、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花费相对较小,被称作便宜的治疗;延缓并发症、治疗并发症花费巨大,被称作昂贵的治疗。孔灵芝说,在医改政策支持下,锁定糖尿病高危人群,重点为其提供服务,必将大大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并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昂贵的治疗费支出。而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被指导者更容易接受,教育的效果更好。

立足预防的“3.3.3策略”

在此次论坛间隙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孔灵芝告诉记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在任时曾主持通过联合国决议,把199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糖尿病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变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从此,糖尿病防控被赋予了政府责任。在我国,将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国家防控行动,也已有十几年。在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不断调整着防控策略。

孔灵芝介绍,1998年,卫生部即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提出“六个转变”的策略调整,即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由高层向基层转变,由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2001年,卫生部又提出了“十个转移”的策略调整,即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从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从专科医生到专科与全科互动,从医生管理到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治疗为主转移到管理为主,从强调治愈到强调医疗照顾。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卫生部进一步归纳出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策略——“3.3.3策略”,即面向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关注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性治疗),运用3种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并先后编写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等一系列慢性病防治技术规范文本。

据悉,以“3.3.3策略”为指导,近年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预防与临床的结合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身健康教育,从关注疾病到重视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从单学科到多学科联防联控,使许多病例得到了早期识别。与此同时,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启的为期5年的“中国糖尿病管理项目”共覆盖40余万人口,管理糖尿病患者5000多人。同时,开创了以社区—医院一体化系统服务为核心,卫生部、疾控部门、学会、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部门合作的运行机制,为我国启动实施糖尿病防控新战略奠定了基础。

论坛观点

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防控糖尿病政府要行动

对于我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政府高度担忧。20年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10倍。糖尿病还会导致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还可以致盲、致残。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今后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现在最紧迫的是要建立起糖尿病防治体系。现在,大医院的防治水平并不低,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防治力量薄弱,社区医生不懂怎么去控制糖尿病,乡村医生不知道什么叫糖尿病。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近期,辽宁省准备在鞍山搞一个城市试点,建一家糖尿病专业医院,在这家医院建立一个防治糖尿病的培训中心,培训基层的医生、护士;建立一个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向每名当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周的防治指导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发展经济牢记健康第一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可是,没有健康,还有生活质量吗?现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些不平衡,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也有些不平衡。治疗这条腿长,预防这条腿短。我们不仅要研究治病,而且要研究怎么防病。通过抓预防,少得病,不得病,得病后早一点治。预防不仅仅是预防疾病,还包括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郭岩:健康应成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许多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也在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构建健康公平的总体社会政策框架,以健康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社会政策。从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条件入手,关注国民的终生健康问题。要从宏观经济、社会和卫生政策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社会的分层结构,在全社会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强调以健康为中心,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控烟、限酒。总之,我们制定任何一个政策,都要首先想一想它对健康的好处。这应该成为所有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卫生部糖尿病管理项目常务副组长许樟荣:给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

慢性病的诊断明确,医疗费用相对固定,医保基金对其进行统筹支付的风险相比大病支付的风险也小很多。所以,在医改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改变观念,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对慢病防控的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各地社保部门应与卫生部门联手,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增加对慢性病防治的医保报销比例,以遏制慢性病被拖成大病后,医疗费用大幅增长给医保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在从事糖尿病诊治的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上还缺乏相应的规范。一方面,基层医院对患者缺乏从发病到治疗的一系列过程的记录,造成病情数据不连贯,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了麻烦;另一方面,许多大医院往往不认可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花费。国家应加大对专业人才培训的投资,着力解决基层专业人员短缺问题。

专家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教授:应开发糖尿病防治社区适宜技术

众所周知,合理膳食与适当运动相结合,是保持健康体重、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如何控制体重,怎样吃出健康。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给出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和行为干预的方法,为社区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对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提高医务人员糖尿病防治的理论水平和技能,规范社区糖尿病防治行为,提高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效果,降低医疗费用,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要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个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定期为其进行血糖监测并随时调整和改进个体干预方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光伟:生活干预6年推迟糖尿病发病14年

始于1986年的大庆糖尿病20年随访研究,是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糖尿病长期预防研究。6年的研究证明,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30%~50%。同时,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能预防或推迟糖尿病发病长达14年。

糖尿病到底有多危险?跟踪发现,在1986年之后的20年间,当初的对照组有93%已发生糖尿病,17%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这些人在参加临床试验时平均年龄仅为46.6岁。这样的结果更凸显了干预的重要性——糖尿病前期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几乎不可避免都会变成糖尿病病人。

这项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干预措施要得当,以中等强度为宜;强化时间要足够长,以确保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健康教育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除了医务人员,政府、媒体都要参与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应更早开始,无论高危人群还是一般人群,都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贾伟平:防治糖尿病需医院社区无缝衔接

当前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任务越来越繁重。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最基层网络。糖尿病防治工作越来越需要落实在社区。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及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对于糖尿病防治,医院和社区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功能定位,制定出量化可行的规范管理措施及流程。在执行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流程通畅,无缝衔接,才能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大医院应为基层提供技术指导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社区人群普遍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转变对糖尿病防治的态度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国际糖尿病联盟已经宣布,2009年~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将定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知识的普及程度都远远不够。鉴于糖尿病的低龄化趋势,家庭和学校应当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在慢病防治的过程中,大医院、专家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综合性医院应加强筛查、发现慢病患者的职能,承担糖尿病的确诊工作,并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急症或疑难重症糖尿病患者提供诊断和救治;另一方面,综合性医院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呼吁政府部门对慢病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调开展工作。

论坛寄语

陈竺(中国卫生部部长):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延续“中国经济奇迹”、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健康中国2020”在战略研究阶段包含5个方面的专题,在其中之一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慢性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研究占据核心地位。

科菲·安南(联合国前秘书长):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因患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已与艾滋病的致死人数不相上下。但纵观全球,防治糖尿病却面临忽视与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将糖尿病放在优先关注的地位。否则,未来我们很多简单的目标恐怕都无法实现。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

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至少5%。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群中有大约50%的人会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诊断时有超重问题。

安尼·卡布(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

我们需要尽快掌握应对慢性疾病流行的方法,建立能够有效应对慢性疾病的医疗卫生系统。我们需要一个模式,在基于社区的慢性疾病门诊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基于医院的急诊、三级护理之间建立一个健康的平衡关系。

国际糖尿病联盟总裁吉恩·克劳德·穆班亚: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我们没能很好地控制住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威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孤军奋战来战胜它。要打赢这场与糖尿病的战斗,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诺和诺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索文森:

应对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早期发现、保证治疗的可获得性及提高治疗水平。实现这一举措离不开政策的长期支持。

印度果阿邦卫生部部长拉恩:

今天,印度有超过4100万人患有糖尿病。据估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上升至8000万人。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认真应对糖尿病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民众心理带来的影响。印度政府和企业必须携手并肩,提升公众意识,共同采取行动应对糖尿病。这是战胜糖尿病的唯一出路。

《与时间赛跑》作者斯蒂芬·里德:

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政府部门应该更加努力,控制这些对全球健康、国家繁荣和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

媒体声音

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硕:宣传慢病防治政策是专业媒体的责任

作为一张全国性的卫生行业报,积极宣传国家的慢性病防治政策、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准确传播有关慢性病防治的信息和知识、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急性传染病相比,目前公众对于慢性病的了解程度还不高。作为专业媒体,《健康报》要在报道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整合各方力量的基础上,确保慢性病相关报道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把最新的防治理念和最实用的诊疗技术带给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人民大众。同时,我们还要为报道寻找恰当的角度,实现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主任王大龙:共同搭建健康传播平台

由政府出面组织媒体、专家、患者、企业等社会公众共同搭建一个健康传播平台,有利于实现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在这个传播平台中,媒体是健康知识传播的主力军和重要载体,是连接医务人员和公众及患者的桥梁,可以使健康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专家的参与可以确保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患者以个人亲身的经历讲述,可提高健康知识传播的感染力;企业的参与,既解决了传播资金的来源问题,也使企业在承担公民责任的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5篇:新华社评2013年国内十大新闻

一、国家机构换届顺利完成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月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选举俞正声为全国政协主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是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考点链接:《毛中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总要求”

二、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

6月11日至6月26日,我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自动和手动对接,还首次开设了“太空-地面”课堂。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上图:6月13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向地面科研人员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下图:12月15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显示:嫦娥三号着陆器拍摄的巡视器照片。

考点链接:“时政”选择题;《毛中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修》---“中国精神”

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6月1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半年多时间里,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7月30日,秦皇岛市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赵明昕(右)在征求辖区群众对支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考点链接:《史纲》---作风建设线索(延安整风、两个务必、三反);《毛特》---三大法宝、三大作风、活的灵魂、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呼吸保卫战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频发,社会广泛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

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这是11月24日,唐山市兴业工贸有限公司450立方米高炉爆破现场的拼版照片。为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河北省计划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高炉10座、转炉16座。

考点链接:《毛特》---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思修》—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德之环境道德,《环境保护法》;《马原》—人与自然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全球问题,地理环境影响。

五、薄熙来案终审 反腐力度加大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9月22日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的原判。2013年,反腐力度空前,十余名省部级高官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湖南省以贿赂手段当选的56名省人大代表、518名收受钱物的衡阳市人大代表受到查处。这是9月22日的法庭宣判现场。

考点链接:《思修》---法治中国、公平正义。

六、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行,其主要任务是“力争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积极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清单以外的投资领域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诸多创新举措。这是9月29日,首批入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企业在挂牌仪式上领取证照。

考点链接:“时政”选择题;《毛中特》----全面开放型经济,经济转型升级

七、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共识。这是12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产业园一家新成立企业党支部的党员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考点链接:“时政”选择题;《毛中特》----第七章“改革论”第八章---“经济”、《史纲》---“两个不能否定”

八、青岛、德惠发生特大安全事故

11月22日10时30分许,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6月3日,位于吉林省长春

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上图:6月6日,工作人员在吉林省德惠市宝源丰火灾事故现场清理宝源丰禽业公司库存产品。 新华社记者林宏摄下图:11月25日,消防官兵在山东青岛斋堂岛街北口作业点喷洒泡沫灭火剂。

考点链接:《毛中特》----创新社会管理

九、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强化维权

11月23日,中国政府公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是中国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的必要举措,也有利于维护国际空域飞行安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随后,中国空军识别查证了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外国军机,实现了对防空识别区内空中目标的常态化有效监控。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明确表示,划设防空识别区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不影响东海上空的飞越自由,更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这是东海防空识别区划设示意图。

考点链接:“时政”选择题;《当代》--“和平崛起与中国威胁论考点群,大国关系,中国外交”

十、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考点链接:《毛中特》---- “三农问题”根本途径、二元结构是障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6篇:新华社评:2017年国内十大新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新华社评出2017年国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1、井冈山兰考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2月26日,江西省井冈山市宣布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3月27日,河南省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2017年全国共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4%以下,预计2017年减贫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

2、河北雄安新区设立

4月1日,我国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目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新区规划编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成功举办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这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作为论坛主办国,中方与参会各方深入交流,推动会议达成丰硕成果,展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广阔潜力和美好前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美元首北京会晤等主场外交活动精彩纷呈,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内涵。

4、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5、生态环境保护和问责力度空前

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通报全国,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一批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今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超过1.8万人被问责。我国还首次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明确提出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6、孙政才被查处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7月24日,鉴于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孙政才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央纪委对其立案审查。9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央纪委《关于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审查报告》,决定给予孙政才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此后,检察机关依法对孙政才以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7、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成功举行

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盛大阅兵,是野战化、实战化的沙场点兵,是人民军队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后的全新亮相。

8、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11月30日,我国宣布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2017年,我国重大科研成果丰硕,从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列车“开跑”,到C9

19、AG600陆续首飞成功,再到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移动支付等诸多领域的世界级创新成果涌现,科研创新成绩单让世界瞩目。

9、党的十九大隆重举行,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0月25日,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10、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2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第7篇:新华社评出2010年国际十大新闻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 新华社评出2010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

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这是目前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涵盖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贸易额4.5万亿美元。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方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效率显著提高,为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海地发生强烈地震重建艰难

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粗略估计造成20多万人死亡,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为海地200年来最严重灾害。灾后重建进展缓慢,至今仍有约130万灾民住在临时帐篷里。10月,海地又暴发霍乱疫情,数周内蔓延全国。截至12月22日,霍乱疫情已导致近2600人死亡,超过12万人接受治疗。地震、飓风、霍乱以及政局动荡,使海地人道主义局势日益严峻。

三、东北亚安全局势持续紧张

3月26日,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黄海)爆炸沉没,104名官兵仅58人生还。5月20日,韩国公布调查结果称,“天安”号遭到朝鲜小型潜艇鱼雷攻击而沉没,朝方称其与这一事件毫无关系。11月23日,朝韩在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相互炮击,造成韩方4人死亡。朝方称,交火事件由韩国向朝鲜领海发射炮弹而引起。11月28日至12月1日,韩美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举行联合军演,美国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参加。12月3日,为期8天的日美史上最大规模联合军演又在日本周边海域展开,东北亚安全局势一年来持续紧张。

四、冰岛火山灰致欧洲航空瘫痪

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灰在高空向东向南飘散,在挪威、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以及俄罗斯等多国上空聚积,导致欧洲空中交通一度瘫痪,波及全球空运。火山喷发一周内,欧洲取消约10万架次航班,经济损失达数十亿欧元。持续约40天的火山喷发还对冰岛畜牧业和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

五、美墨西哥湾漏油酿生态灾难

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爆炸起火并最终沉没,导致11人死亡和大量原油外泄。事故发生后,堵漏工作一波三折,不断受挫。9月19日,美国政府宣布漏油钻井被永久性封堵。其间,400多万桶原油流入大海,酿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对墨西哥湾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六、新兴国家全球经济地位上升

4月25日,世界银行决策机构发展委员会表决同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重提高到47.19%。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通过份额改革方案。2012年前,IMF将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代表性不足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世行和IMF在治理改革上相继取得突破,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和IMF第三大份额贡献国,在两大机构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

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

4月27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再次下调希腊信用评级。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信用评级也先后被下调,去年年底在希腊首先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呈蔓延之势,严重冲击欧元稳定和欧元区经济复苏。5月2日,欧元区启动希腊救助机制;11月,债台高筑的爱尔兰也不得不接受外部援助;市场还担心葡萄牙、西班牙和比利时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为应对债务危机,欧元区多国被迫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八、全球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诞生

5月20日,美国基因专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培育出了全球第一个完全由人造基因组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这一成果向人为创造简单生命形式迈出关键一步,并有助于推动新型生物燃料合成工艺的研究。这一成果有望开启基因工程新纪元。

九、智利矿难救援创造奇迹

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被困井下700米深处,在艰难的条件下团结自救,顽强求生。智利举全国之力,在国际社会帮助下展开救援行动。经过两个多月努力,于10月13日将被困矿工全部救出。此次救援规模和难度之大、矿工井下生存时间之长,世所罕见,创造了世界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十、美量化宽松政策引发他国质疑

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这项政策在全球引发广泛质疑与批评。批评者认为,美联储“大印钞票”以刺激经济复苏,实际效果难以预料,并将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和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涌向其他国家,危及国际经济和金融稳定以及全球经济复苏。

第8篇:新华社评出2011年十大国内新闻

一、坚持房地产调控 千万保障房开建

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等八项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截至10月底,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年初计划目标任务。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二、立法喜结硕果 法律体系形成

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据国务院新闻办10月27日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三、“十二五”纲要通过 谋发展开局良好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4日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良好态势,粮食连续第八年增产,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四、首次公开“三公”经费 中央部委接受社会监督

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向社会公开。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据此,90多家中央部门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和2011年预算情况。

五、庆祝建党九十年隆重热烈 总书记重要讲话昭示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复兴展现光明前景。截至2010年底,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

六、甬温线列车追尾伤亡严重 事故调查结论受广泛关注

7月23日,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在温州市鹿城区黄龙街道双岙村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国务院及时批准成立并调整充实了事故调查组。经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车运行控制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12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事故调查组给予54名责任人员党纪政纪处分的处理意见。对于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涉嫌犯罪问题,司法机关正依法独立开展调查。

七、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再攀新的高峰

9月29日和11月1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准确入轨。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两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降落预定落点。18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变轨、转入长期运营模式,等待明年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八、辛亥百年缅怀先贤 团结奋斗同心复兴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缅怀辛亥革命先驱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九、六中全会做出文化强国新部署 举国上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 惠及上亿低收入人口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按照这一新标准,我国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将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

新华社评出2011年国际十大新闻

一、西亚北非局势发生剧烈动荡

1月14日,执政23年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在民众示威浪潮中出逃。随后,其他一些西亚北非国家出现不同程度政治和社会动荡。2月11日,执政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3月14日,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出兵稳定巴林局势。3月19日,北约开始空袭利比亚,此后利比亚反对派力量不断壮大,最终促使卡扎菲政权倒台。10月20日,卡扎菲被打死。11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目前,叙利亚政局前途未卜。这些陷入动荡的西亚北非国家正面临艰难的政治过渡。

二、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居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入世十年与世界共赢。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持续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参加,金砖机制实现首次扩容,在地域和经济格局上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大趋势更加明显。

三、欧美债务危机冲击全球经济

3月7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希腊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降至B1。此后,始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导致欧元区经济形势恶化,并引发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政府相继更迭。8月,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长期主权债务信用评级下调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纽约9月17日爆发“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金融机构贪婪腐败。此后“占领”活动扩展到美国多个城镇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社会危机不断发生。

四、日本强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共造成15645人死亡、4984人失踪。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多个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将事故等级定为最严重的7级,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级相同。专家估计,核辐射在未来70年内难以消除。日本核泄漏事故引起各国对核安全的强烈关注。

五、美击毙本·拉丹重创“基地”组织

5月1日,美军“海豹”突击队员乘直升机发动越境袭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的阿伯塔巴德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使这一恐怖组织受到重创。10年前,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本·拉丹被美认为是策划袭击的头号嫌疑人。

六、苏丹南方独立改变非洲版图

根据2005年苏丹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2011年1月苏丹南部地区公投结果,苏丹南部7月9日正式从苏丹分离,南苏丹共和国同日宣告成立。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由此一分为二,非洲大陆版图发生新变化。7月14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南苏丹共和国为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

七、“非洲之角”干旱引发人道灾难

“非洲之角”地区以及周边的肯尼亚、乌干达等国今年发生数十年一遇特大旱灾,受灾人数超过1240万,其中索马里遭遇10年来最严峻的人道主义灾难。造成灾难的因素包括连年战乱、粮价高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将这一地区的饥荒称为“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人类灾难之一”。

八、全球人口超70亿加大发展压力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报告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在10月31日达到70亿。这表明科技和经济进步提高了人类生命的保障水平,同时,人口迅猛增长也给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负担。老龄化、粮食安全、教育、医疗、就业等相关问题将持续考验人类社会。科学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九、伊朗西方对立加剧伊核危机

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报告说,至少在2003年以前,伊朗有发展核爆炸装置计划并进行了尝试。尽管伊朗予以否认,但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率先宣布加大对伊制裁力度。伊朗民众反对西方情绪随之高涨,示威者冲击英国驻伊使馆等外交驻地等,伊核问题陡然升温。

十、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12月17日逝世。朝鲜19日宣布成立以金正日之子、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为首的国家治丧委员会。朝鲜发表《告全体党员、人民军官兵和人民书》说,金正日同志突然逝世是“朝鲜党和革命的最大损失,朝鲜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最大悲痛”,并呼吁全体党员、人民军官兵和人民“忠于尊敬的金正恩同志的领导”,团结一心。

第9篇:新华社评出2011年国际国内十大新闻

新华社评出2011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一、西亚北非局势发生剧烈动荡

1月14日,执政23年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在民众示威浪潮中出逃。随后,其他一些西亚北非国家出现不同程度政治和社会动荡。2月11日,执政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3月14日,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出兵稳定巴林局势。3月19日,北约开始空袭利比亚,此后利比亚反对派力量不断壮大,最终促使卡扎菲政权倒台。10月20日,卡扎菲被打死。11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目前,叙利亚政局前途未卜。这些陷入动荡的西亚北非国家正面临艰难的政治过渡。

二、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居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入世十年与世界共赢。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持续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参加,金砖机制实现首次扩容,在地域和经济格局上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大趋势更加明显。

三、欧美债务危机冲击全球经济

3月7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希腊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降至B1。此后,始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导致欧元区经济形势恶化,并引发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政府相继更迭。8月,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长期主权债务信用评级下调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纽约9月17日爆发“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金融机构贪婪腐败。此后“占领”活动扩展到美国多个城镇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社会危机不断发生。

四、日本强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共造成15645人死亡、4984人失踪。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多个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将事故等级定为最严重的7级,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级相同。专家估计,核辐射在未来70年内难以消除。日本核泄漏事故引起各国对核安全的强烈关注。

五、美击毙本·拉丹重创“基地”组织

5月1日,美军“海豹”突击队员乘直升机发动越境袭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的阿伯塔巴德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使这一恐怖组织受到重创。10年前,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本·拉丹被美认为是策划袭击的头号嫌疑人。

六、苏丹南方独立改变非洲版图

根据2005年苏丹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2011年1月苏丹南部地区公投结果,苏丹南部7月9日正式从苏丹分离,南苏丹共和国同日宣告成立。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由此一分为二,非洲大陆版图发生新变化。7月14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南苏丹共和国为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

七、“非洲之角”干旱引发人道灾难

“非洲之角”地区以及周边的肯尼亚、乌干达等国今年发生数十年一遇特大旱灾,受灾

- 1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向社会公开。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据此,90多家中央部门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和2011年预算情况。

五、庆祝建党九十年隆重热烈 总书记重要讲话昭示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复兴展现光明前景。截至2010年底,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

六、甬温线列车追尾伤亡严重 事故调查结论受广泛关注

7月23日,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在温州市鹿城区黄龙街道双岙村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国务院及时批准成立并调整充实了事故调查组。经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车运行控制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12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事故调查组给予54名责任人员党纪政纪处分的处理意见。对于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涉嫌犯罪问题,司法机关正依法独立开展调查。

七、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再攀新的高峰

9月29日和11月1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准确入轨。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两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降落预定落点。18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变轨、转入长期运营模式,等待明年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八、辛亥百年缅怀先贤 团结奋斗同心复兴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缅怀辛亥革命先驱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九、六中全会作出文化强国新部署 举国上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 惠及上亿低收入人口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按照这一新标准,我国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将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

- 3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浙江志愿者

第八届残运会志愿者们有一个统一的昵称“小浪花”,寓意1.2万朵志愿的小浪花。2011年10月11日至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浙江隆重举行。比赛期间,来自全省80所高校和11个地市的12438名志愿者先后走上检录管理、记者接待、综合保障等19类服务岗位。在比赛场馆、驻地宾馆、机场车站、新闻中心等80余个场所,为14个单项比赛全面提供迎送服务、比赛服务、礼仪服务、生活服务和导游服务等各项志愿服务。

最美群体(双手托住坠楼孩子的吴菊萍;两入火海救人的17岁女孩叶霄雯;衢州“最美教师”集体)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已经好转,救人女业主吴菊萍,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2011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回家过中秋团圆。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吴菊萍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叶霄雯,1994年生,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西屏镇市口村人,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9级幼师班学生。2011年7月16日,松阳县西屏镇市口村一幢房子意外起火,叶霄雯在火灾中临危不惧救出两人,被当地百姓称为“最美姑娘”,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2011年7月,松阳县教育局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向叶霄雯学习的活动。

11月10日,陈霞、姜文、江忠红三名老师及时发现了煤气中毒的学生一家,挽救了3条性命。“浙江骄傲”组委会认为,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

孙永海,黑龙江籍的来甬务工者,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作了一个伟大的抉择。今年60岁的他,因特重型颅脑损伤,生命的火光即将熄灭。昨天,亲属帮他完成了人间大爱的传递——自愿、无偿捐献出双肾、肝脏和一对眼角膜,成为宁波首例器官捐献者。这将给3人带去生的希望,让2人重返光明世界。

- 5 -

上一篇:魏书生讲座教育体会下一篇:开工奠基仪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