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问题探讨”研究

摘 要:问题探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行为由来已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问题探讨成功与否甚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苏教版语文课程教材在有些篇章后面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为重新审视课文提供了路径,当前对它的系统研究甚少,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操作中问题探讨也至关重要。本研究拟在分析该栏目的设计思路、使用价值、实施情况、实践效能、优化发展等,以期更好地解读编者的编排企图与其实践操作的价值。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问题探讨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问题探讨”的内涵

(一)问题探讨的内涵

“问题”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有四种解释,与问题探讨相关的有三点: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迈克尔·富兰语)。通过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考,引导教师的教学目标策略方向,它本身亦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研读范文的路径,为课文阅读完毕后重新审视课文提供了风向标。通过探讨,解决了问题,师生完成了课文再梳理与疑难点的解释与理解,也提供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途径,这些问题自然是关键点或重要之点,需要学生解答,矛盾、疑难之处则需师生共同合作探讨。

探讨既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实践过程,它反映了学生看待问题时的个性心理特质,掺杂了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关系到个体的记忆内容、思维品质。作为实践过程,它既具有合作性质,也具有个体独立操作实践性质,前提是个体的思维成果付诸实践,外化为一种行为结果,由概念→判断→推理→决策,最终要由决策结果与方案的生成,然后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被他者所接收。因而是一种隐蔽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活动。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问题探讨的内涵

问题探讨以语言或文字为载体,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咿呀学语时最简单的探索讨论,但在我国语文教材上作为一个栏目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叶圣陶和夏丏尊编著、1935年“开明”出版的《国文百八课》的四项之一“习问”(其余三项乃“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

丁帆和杨九俊主编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将“问题探讨”与“文本研习”“活动体验”三个栏目并列,追加在文本后面,成了除“积累与应用”之外新的教学呈现方式之一。从学生“学什么”来说,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指向问题行为,并最终催生问题策略,引导问题解决。从教师“教什么”来说,启疑才能解惑,指导学生探讨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重要“开而弗达”。同样,教师需要有疑问才能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学生需要探讨才能形成对策。学生与教师,问题与探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生是问题探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问题是关键,探讨是手段,解决是最终目的,只有达到中国传统的阴阳相调才能和谐共生。

二、问题探讨的设计思路

(一)问题探讨的编排布局

如表格所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六个专题专门设置有“问题探讨”栏目,可见编者对此种学习方式的看重。问题探讨一般由三个问题构成,多则四个,以板块为单位设置题目,如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该专题设置有两个板块,“审视传统”和“认识和沟通”。“审视传统”设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文章一篇,该板块的问题探讨栏目围绕这一篇文章展开,“认识和沟通”设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两篇,该板块问题探讨围绕这两篇文章展开,其中的问题有针对单篇的,也有将两篇对比结合探究的。

(二)问题探讨的主要特征

(1)目的性

语文教材的问题探讨之所以放在课文的后面,而不是像生物或其他课程一样放在导入前面,是因为它们的目的不一样,语文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之后带着问题回到课文,重新审视课文。这三个问题一般都指向课文主旨的表达,是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核心所在,因此目的性很强。

(2)明确性

问题探讨中问题意识明确,所设置的几个关键问题条理清晰,层次清楚,难度或平行或逐层推进,步步启迪,一环接一环将学生带到思想境界的最高层,可谓“春风化雨”,编者的问题设置不模棱两可,而是十分清楚,用词用语如“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论述彼此的差异?”“怎样总结出形成差异的原因的?”,问题指向明确。

(3)启发性

问题探讨注重学生探讨该问题,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对待学生要“道而弗议”“强而弗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特点,问题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符合不同层级学生的智力需求,并且由提示阶段过渡到问题阶段,如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认识和沟通”板块,问题四,在提出“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将道理阐述清楚的”之前仔细说明了什么是比较,比较的作用,这样可给一头雾水的同学在思维上提供一个跳板或缓冲带,问题问得颇具启发性或者说艺术性。

(4)量力性

问题探讨的题目内容中规中矩,无超出学生智力的超难问题,总体上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题目探讨方式有个人独立思考的,也有讨论的,甚而小组交流的,点线面结合具有丰富性特征。如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人生选择”板块,问题一,先翻译一段,“根据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易操作。问题二和问题三涉及到“两者的人生选择为何不同”与“人物内心复杂心情”就偏难,但适合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各个层次的孩子都有游刃有余的问题环节。

(5)实践性

问题探讨既可以是隐蔽的个人内心活动,也可以以外在性的讨论形式展开,集众多智慧火花于一处。编者多次使用“讨论”“小组交流”等词汇,意在强调本活动的操作实践性。有的问题“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将问题与个人过往活动经历相结合,不再是机械学习或接受性学习,而是自主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6)联系性

问题探讨紧扣文本,如“从文中”“类似的词”“这三篇文章”“结合本专题文章”等,问题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围绕课文、问之有据、问之有度。

三、问题探讨的使用价值

(一)激发动机,迁移发散

该栏目贴近学生实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体有主动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这种动机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提供了推动力。若没有问题设置,学生脑中形成不了相关的问题意识,没有克服障碍的动机,便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趋向。问题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多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温故知新,耳目一新

依托问题探讨,提供温故机会,有助于学生重审课文,在学习上进行旧的总结与新的生成。既能温习旧有的知识,又能在新的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特征,独到见解,触摸思想的火花。

(三)自主学习,生态课堂

问题探讨对于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无疑于一把预习的金钥匙,靠它打开思路,支持学习系统。同时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改变角色扮演,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问题的引导者,组织课堂展开有效讨论,改变课堂的生态格局,塑造一个积极开放、合作探究的生态课堂。

四、问题探讨的实施情况

本研究采取从互联网收集资料的方式,随机抽取了12节苏教版高中必修语文课程的教学实录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收束时长,学生是否参与,教师是否使用问题探讨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收束时长最长为5分12秒,最短为3秒,由于高中阶段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许多课堂缺失收束部分的精彩呈现,没有重视最后的问题探讨,美国卡罗尔的时间管理概念认为:“时间是影响学校教学成败的中心变量。”[1]收束部分与问题结合的时间有待规范。

在这12节课中,涉及到问题探讨这一栏目的仅有两节,而学生参与该栏目的只有一节,归咎其原因:

1.教师不重视

对于编者的设计意图,教师自身没有明确,在没有仔细考虑该栏目的价值,重视该栏目的意义的情况下,忽略了问题探讨。第二,教师已经找到了好的替代方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提到问题探讨的有关内容,并且在课堂中已经解决了,并非要放在教学最后为宜。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讲解时间过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为探讨,主体地位或讲解过于简单,未能深入透辟地解决问题。

2.学生不参与

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不够,没有加入到课堂探讨或小组交流中来,即使课堂热热闹闹的,但讨论的根本就不是相关问题,而是闲话碎语,编者的意图仍未达成。

即使该栏目实施,实践效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教师的提问艺术性不够,未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

虽然问题探讨设计有现成的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教师不能全盘照搬,一字不漏地照着读,否则未能超出学生的学习预见,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思考,深化学习。

4.在进行分组协作讨论时,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经验不足。

教师在设计该步骤时在带领学生讨论探究时的技能有待提高。

5.未能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一言堂,未能设置一个更为宽松和全面的评价机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孩子在不同领域有各自擅长之处,教师不能盖棺定论,而要激发他们的特长,有的孩子发散思维好,就让他们回答想象力丰富的问题,有的学生聚合思维好,就让他们回答逻辑缜密的总结性问题。

五、问题探讨的优化发展

1.制定目标,积极参与

针对教师不重视问题探讨栏目的情况,要制定目标,从根本上利用好该栏目,不负编者的编写意图,让师生积极参与,积极利用。

2.认真备课,艺术提问

布鲁姆感知有六个水平,分别是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意,教师要在前五个感知水平的基础上,达到艺术提问,有创意地利用好问题探讨,在提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波澜、有起伏,营造好问题氛围,认真备课,才会有出彩的教学机制。

3.支持动机,自我评价

“由于各个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论依据和教学价值追求,有着不同的操作程序和策略方法,因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一样,每种教学模式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2]奥苏泊尔将学习按两个维度分为接收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考虑到现行评价标准与机制的不完善,以老师的评价为主,成了一言堂,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探讨的评价中来,自我评价和其他同学评价相结合,支持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发现学习和自我学习,让他们在问题探讨的自我评价中形成有意义学习。

4.合理分配,安排得宜

在问题探讨环节,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分配比例合理,知识能力问题与情感态度问题分配比例合理,师生共同活动与学生独立活动分配比例合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分配比例合理,重点与非重点所占时间分配合理。

5.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问题探讨栏目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如实例性材料、对比性材料、佐证性材料、拓展性材料等。遇到基础较差,接受有困难的情况,也可做一些删减和变通。这当然是建立在教师了解学生,“特别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3]的基础上。

结语:苏教版必修高中语文问题探讨栏目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总之,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创新开放,去粗取精,利用教学机智适时做一些变通,艺术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好问题探讨,不负编者意图。

注释:

[1]Carroll J.B.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63,P723-733.

[2]薛晓阳,蔡澄,马兰芳主编:《教育原理与策略》,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3]顾黄初主编:《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页。

(陈静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2)

作者:陈静

第2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研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科书的推广使用,教材编写组、学科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以及高校研究生围绕新教科书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概括、思考和总结,既能有效指导教学,又能为教科书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现状,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手工剔除和整合,确定了168篇学科期刊和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自2004年至2013年。这些研究成果的年度分布,见表1。

如表1所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和2011年。笔者将该教科书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6),该阶段教科书研究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教科书于2004年才局部开始试用,2005年方在江苏全省推广,故该阶段可称为教科书研究初期,研究内容多是新教科书解读,研究者多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整体或核心成员;第二阶段(2007-2009),该阶段教科书研究开始增多,研究内容多为教科书认识和指瑕,研究者开始向一线教师转移,是教科书研究的发展期;第三阶段(2010-2011),随着教科书推广使用地区的相对稳定和成熟,该阶段教科书研究形成高潮,可称为教科书研究顶峰期,研究内容多为教科书反思和实践;第四个阶段(2012-2013),该阶段教科书研究进入平稳期,研究更加具体,多为单篇研究,由于2013年数据更新滞后于研究事实,所以表中2013年统计数量较少。分析样本中168篇文章的内容发现,研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

如表2所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结构体系、内容要素和教学策略方面,对编写理念和使用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结合研究年度和类型发现,对结构体系和内容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科书研究初期,而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当前非常活跃,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编写理念研究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研究较少。毋庸置疑的是,该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该教材编写组指出,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和“立体构建”①,周爱民②、渠敬雷③等大批研究者都沿袭此观点。这些理念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④等基本理念。其中,“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试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向度设计专题,莫不体现对人的关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开创性,正确指导着教科书的编写和实施,为许多研究者所称道。

三、结构体系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⑤的课程结构相配套,呈现出“模块――专题――板块”的三级结构特征,超越了传统的单元结构,分成5大模块,每个模块4个专题,每个专题2-3个板块,每个板块1-4篇选文,其中专题又由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积累与应用、写作构成。该教材编写组认为,教科书“体系建构的立体感”,“使课程结构模块化的思想得到落实”。许多论者也指出,“基本结构的专题式,综合立体的教材呈现”⑥是该教科书的一大优点。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的要求,该教材编写组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以“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以“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以“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有论者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完成了语文学科教材编制史上由‘文选型’‘单元型’到‘专题型’的飞跃。”⑦但在肯定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结构体系方面的探索的同时,也有论者认为:该教科书“只关注‘人文性’,忽略了‘双基’目标的落实”⑧,有矫枉过正之嫌;“有的专题内容空泛,结构杂乱,不易把握”⑨,“主题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此所设置的板块无法深入或拓展主题”。

四、内容要素研究

语文教科书应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构成。这四大系统,也是构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如果说结构体系研究多为宏观研究的话,那么内容要素研究则多为微观研究。

(一)范文系统研究

范文系统又名选文或课文系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大体符合这些选文标准。张秋华指出该教科书选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⑩、“灵活性和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包海霞认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是“经典性、时代性与多元文化兼顾的选文”{11}。该教科书选文专题编排,主题鲜明,时代性强,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改变了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了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特色突出。

虽然该教科书选文得到大多数研究者和师生的认可,但也有论者提出质疑。

首先,选文版本方面,选择或删修不当。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必修二(选自《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强虏灰飞烟灭”,人教版必修四(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作“樯橹灰飞烟灭”。一些论者认为“强虏”替代“樯橹”,意思直白,毫无意象指代的形象感{12};又如《十八岁和其他》,有论者认为编者有意删除恋爱部分,忽视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13}。

其次,选文类型方面,不同文体选文比例失衡,文白混编。古诗词选文“选编的范围有些偏狭,没能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主要集中在“历史的回声”和“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且多为唐诗宋词;“古文与其他文体交叉编排,忽视了古文的特殊教学要求”,如“我有一个梦想”专题;选文中的外国作品虽然给教科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国外选文过多,有舍本逐末,崇洋媚外之嫌”,如“和平的祈祷”专题都是外国作品。

最后,选文的可接受性方面,有的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杨月娥认为“科普类选文专业性太强,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要求偏高”{14},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张秋华认为教科书“有的选文依然只有成人的眼光,编者的观点,存在着伟人化倾向”,“有的选文虽然显示了一定的时代性,但仍然落后于时代”,如“向青春举杯”;另外,教科书第一次入选的新课文超过50%,若干选文不如人意,如《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晦涩难懂,多成年人的体会,放在必修一不合适。

(二)知识系统研究

杨月娥认为,该教科书的知识呈现比较零散,融在活动和练习当中,有意淡化陈述性知识,缺少系统性和衔接性,不利于学生总结复习,也让教师容易忽略知识的教学。罗丽华分析了教科书在知识选择、组织和呈现方面的种种问题,认为“没有系列的语文知识内容做支撑,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空中楼阁”{15}。

(三)作业系统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作业系统整体设计,分为板块作业和专题作业,不同于人教版的“一课一练”。板块作业区分为文本研习题、问题探讨题和活动体验题,专题作业由“积累与运用”领属,是专题结束后的综合性习题。

王睿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练习形式多样,数量减少,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16}该教科书练习融入了三种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以演讲、辩论、诵读、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展开,让学生走出题海,同时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江海丰评价,“它打破了传统教材作业侧重训练,内容单一,形式化、程式化的特点,呈现出人文性,综合性,互动性,开放性的显著特色”{17}。

教科书作业系统尽管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受到多数论者的好评,但也有论者认为存在不足。首先,在作业设计上,有的“题目空泛,缺乏指导性”,如“像山那样思考”的“积累与应用”中第4题 “随时总结(文言虚词),丰富卡片的内容”和第5题“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有的练习“助练情境提供不够”{18},如活动体验题缺少素材和指导。其次,在作业难度上,“作业相对于偏远的乡镇高中而言操作难度较大”{19},如《十八岁和其他》,对那些父母文盲或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的孩子来说,缺少交流的条件。最后,在作业类型上,“语言训练题缺失,不利于学生的积累”,如《劝学》和《师说》就没有文言知识点的作业设计。

(四)助读系统研究

助读系统又称为助学或导学系统,它是为了辅助学生语文学习而设置的一组材料。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主要包括致同学、目录、专题说明、学习提示、注释和插图。其特色体现在学习提示中的对话栏设计上,这些对话栏附在文本右侧的空白处,或解析文本,或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当前对该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注释和插图方面。

教科书的注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有些字词释义欠妥。如《陈情表》中“逋慢”解释为“逃避,怠慢”不妥。《广雅·释诂》:“逋,迟也。”《陈情表》收入《文选》,唐李周翰注:“逋,缓。”“逋”与“慢”连用,并列复词,即“迟缓”、“延缓”之义。{20}其次,相关常识介绍不够详尽明晰。如《江南的冬景》中“暮雨潇潇江上村”到底是语出唐朝还是五代的诗人李涉,语焉不详{21}。最后,文中未补注一些方言俗语和特殊含义的词。如《听听那冷雨》中“商略黄昏雨”之“商略”{22}。

好的教科书插图可以弥补文字直观性不强的缺陷,辅助理解文本,同时以其形象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教版教科书扉页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郁,模块前面的彩图也富有代表性,让人眼前一亮。论者的批评主要指向正文中的黑白插图,如贾亮亮批评教科书有些插图“质量粗糙平庸,配图不当,有些地方甚至不必配图”{2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头像画质模糊,从人物面部表情看不出她对光明的渴望。

五、使用现状研究

目前使用该教科书的除江苏外,还有浙江全省、山东五个地市、山西五个地市等地区。

关于教科书使用现状的研究,大多是定量研究,以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展开,如厉来建、孙福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助于准确真实地把握教科书的使用现状。包海霞于2006年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教科书的指导建议基本可行,师生对教科书的适应程度适中,许多学生喜欢但是并不能很快适应教科书,在使用中课时和教学资源太少。可见,教科书在使用之初,出现过因教科书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师生难于适应的情况,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教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教材编写组编写《培训手册》提供指导等,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变。

在教科书推广使用的前几年,论者讨论较多的话题是城乡差异问题。渠敬雷称“教科书城市化倾向比较重……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无所适从”,张蓓蓓也认为教科书的“城市本位倾向过重,漠视了农村师生的阅读需要”{24}。笔者以为,作为国家教材不应该迁就现状,而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引领和促进包括乡村学校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广大教师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对教科书理解和熟悉程度的提高,近几年已很少有对该问题的讨论了。

六、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研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超过全部论文的30%,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阅读教学研究

蔡高梅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的“浅阅读”现象和“随意、无序、低效的教学状态”{25},提出整合苏教版教科书阅读内容、方式和梯度的策略,具体来说要整合教学内容使之有序高效,采用交流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批判阅读法等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深化。另外,不少论者强调阅读教学中三种特色学习方式的使用,如文本研习可采用圈点法、批注法,问题探讨可采用讨论法、质疑法,活动体验要通过各种活动实践深化学生体验等。

刘旭宏分析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提出了“五讲”:“自由阅读之前启发讲、重难点展开讲、疑难问题明确讲、围绕教学目标提示讲和课末总结补充讲”{26},这有助于对阅读教学流程的整体把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还需要兼顾文体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

(二)写作教学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写作部分分为写作观、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孟凡军指出该教科书“写作指导安排随性、散漫,让作文教学繁杂紊乱”,这具体体现在写作编排未呈现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同一文体写作指导跨越多本教科书,而且方法和策略的指导笼统。

该教科书的人文特征在赋予作文教学人文特色的同时,也让作文教学背上沉重的人文负荷,被专题牵着鼻子走。蔡高梅建议“适当强化文体感”,并制定了单项训练(先记叙,后说明,再议论的顺序),读写结合和能力分解(审题、立意、选材、表达、修改等能力点)的写作序化教学策略。渠敬雷强调写作教学的“有机性”、“选择性”和“体系性”。陈乃香更是构建了“随笔写作――片段写作――整篇写作”{27}的写作教学体系。

(三)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关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很少。包海霞评价苏教版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形式齐备、实践性强,它以朗读、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形成相对完整的口语交际系列,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如“走进语言现场”专题有集中的口语交际训练,体现了苏教版教科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张静则指出“口语交际的教与学都很不理想,课堂教学仍然是重读写、轻听说,教材中有关口语交际的内容并不能落到实处。”{28}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综合实践课使语文教学能关注知识的联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科之间的融通性,从而弥补分科课程过于关注自身学术价值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脱离生活实际等缺陷。”蔡高梅分析了语文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性,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坚持综合、联系和开放的观点。

赵威全面阐述了苏教版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意义、设计特点、呈现现状及其具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般经过“准备——实践——交流——评价”{29}四个环节,其教学实施要因材施教、弹性组织、资源共享、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学科间听说读写的综合,也需要与文史哲、生活相综合,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扩大学习领域。

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都没有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但该教科书渗透了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融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要素(如活动体验)。怎样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不同课型间也实现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是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七、几点思考

当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总体来说内容全面,方法多样,成就突出。研究内容上涉及结构体系、内容要素和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和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该教科书,在肯定其鲜明特色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为教科书的修订和教学的实施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已有研究的若干欠缺。

(一)研究视野偏狭,缺乏整体意识

研究者仅仅专注于必修教科书本身,忽视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与选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为五个模块,教学时间为1.25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有16个模块,供师生选择使用,教学时间为1.75学年,必修和选修每个模块教学时间均为0.25学年,必修和选修作为一套教科书在内容上是互补的,所以必修教科书内容上的不足可以在选修里面得到弥补和强化。目前尚无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与选修教科书作为整体研究的论文,这是今后的研究需要关注的。

(二)研究内容不够全面,部分结论缺少足够的说服力

已有的研究成果,偏重于教科书的结构、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理念和使用的研究不足,内容要素方面有关知识系统的研究不足,这些部分的研究有待加强。此外,部分结论缺少足够的说服力,这主要表现为在教科书指瑕中对教科书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考察论证便下结论。如有论者在批评教科书给《阿房宫赋》中“王子皇孙”的注释不当时,忽视了该条注释中的“下文中”三个字,没有注意到课文特定语境中的注释与词典一般意义上的注释之间的区别。

(三)研究者之间缺少合作沟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者队伍主要由学科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高校研究生组成,三者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各有侧重,在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等方面也各有特点,目前的状况是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合作与沟通,这势必影响研究的效果。这也是今后的研究需要注意的。

————————

注释

①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

②周爱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

③渠敬雷:《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评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④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徐春梅:《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第12期。

⑦徐林祥:《从“文选”到“单元”,再到“专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

⑧孟凡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5期。

⑨厉来建,孙福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年第2期。

⑩张秋华:《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系统选编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包海霞:《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李满意:《例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第2期。

{13}刘艾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分析及反思》,《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5期。

{14}杨月娥:《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罗丽华:《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知识内容编写》,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王睿:《浅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7}江海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程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使用策略》,《考试周刊》,2010年第46期。

{20}黄昊,黄灵庚:《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古诗文注释补正(下)》,《语文学习》,2011年第46期。

{21}贾桂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册)指瑕《中学语文》,2008,(10)。

{22}贾桂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应补注,《中学语文》,2008,(16)。

{23}贾亮亮:《试评苏教版高中语文插图》,《读写算》,2011年第10期。

{24}张蓓蓓:《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人文建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蔡高梅:《整合运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6}刘旭弘:《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08年第4期。

{27}陈乃香:《构建“随笔写作-片段写作-整篇写作”的写作教学体系》,《新语文学习》,2012年第3期。

{28}张静:《浅谈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6期。

{29}赵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崔余辉 余木

第3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小说平淡的语言和人物描写方法。

2、 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格的光辉。

3、 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 学习难点:文本的主题 【学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导入语

在《五人墓碑记》中我们认识了五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通过自己的义举阐释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含义。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良知与选择,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他们身上有我们要学习的高尚品质。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 作者简介

1、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67-1933,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

3、 作品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

“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挤压扫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 检查预习

1、 快速浏览课文3min。回答: ①小说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明确)小说这种文本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我们以前也学过鲁迅的《祝福》、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般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 ②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两三句话概括一下。

格斯拉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垄断,他的生意日见清淡,可怜的老头最后饿死了! ③大家还记不记得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

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侧面描写等(师生共同回答)

2、再读文本,找出描写格斯拉的一些句子,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能反映出格斯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标出段落1-67节(四人一组,讨论)10min

四、重点研习文本。(讨论格斯拉的形象和品格,以提问的方式)

(一)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1、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2、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品味]这幅肖像描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二是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揭示上。

[体会]刻画格斯拉先生的外貌特征:僵硬和迟钝,缺少活力。“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句话,是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句。

3、„„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

袖子往上卷起,眼睛霎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品味]“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这些对眼神的描写,突出是刚从聚精会神的工作中醒转来,写了格斯拉先生对制靴工作的投入。

4、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品味]“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做靴工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

[体会]“没有„„也没有,„„连„„也没有„„”极尽铺陈,从此句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是手艺精湛、品质高尚的人。

5、“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品味]“体面”原指外表和面子,在这里指为人真诚的处世原则。

[体会]格斯拉先生对大公司这种只顾赚钱,而以次充好,为追求时髦而做出坑害顾客利益的行为予以抨击,同时,其实在无形中也反衬出了格斯拉兄弟从不损人利已的高尚品质。

6、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品味]在本句中,作者连用两个“惨痛”,体现出格斯拉先生支撑店铺的劳累与艰难。 [体会]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他店铺的生意。这句从侧面反映出资产阶级社会中竞争的残酷。

7、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在什么指望,........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品味]账单的变化,预示着不祥。

[体会]不到四季结账日不会开出账单,而这次却是例外,说明格斯拉先生生活已困窘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了。为下文格斯拉先生之死作了铺垫。

8、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品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作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

味深远。

[体会]从此句可以看出,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总结: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六个字概括其品质:执着、敬业、负责

(三)讨论格斯拉悲剧的成因(按照常理来说,他有这样高超的技巧理应生意红火,但为什么却是个这样的结局?)

1、外因:从课文第26段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垄断,同行竞争激烈,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具体表现: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欺瞒消费者,制作质量差的产品等。(这也是小说的环境描写)

2、内因: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具体表现: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总结:格斯拉的悲剧是必然发生的。

五、通过学习概括小说主题。通过...赞扬了...表现了...揭露了...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主题升华:我们一直坚信着未来是光明的,人类社会存在着希望,正是因为有格斯来这样的人存在,通过格斯拉的形象作者引发了社会的深思——呼唤诚信,呼唤良知,呼唤品质。

第4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代“毛一鹭”)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于)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君为我呼入(替、给) 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今:尽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4、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 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文言句式(例)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第5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名句默写整理总结

高一语文学案 第一课时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6年1月 班级: 编号: 姓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名句填空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

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古人云:“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此言得之。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则胜负之数, ________ ,________ ,或未易量。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____ 。

7、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六国论》)

8、______ ,______ 。______ ,阿房出。

9、五步一楼,______ ;______ ,______ ;各抱地势,______ 。

10、长桥卧波,______ ?复道行空,________?

11、______ ,______ ;______ ,风雨凄凄。

12、明星荧荧,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焚椒兰也。雷霆乍惊,______ ;______ ,杳不知其所之也。

13、使负栋之柱,________ ;架梁之椽,________ ;钉头磷磷,________, 瓦缝参差,__________ ;直栏横槛,________ ;管弦呕哑,__________。

14、灭六国者,____ ,____ 。族秦者,______,________ 。

1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阿房宫赋》)

16、大江东去,____ 、________ 。

17、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18、羽扇纶巾,______ 、____________。

19、故国神游,__________ ,__________ 。

20、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21、________ ,________ ,雨打风吹去。

22、________ ,________ ,人道寄奴曾住。

23、________ ,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24、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

29、六王毕,_____________,蜀山兀,_____________。

30、五步一楼,_____________;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

31、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西。

32、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

33、明星荧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晓鬟也;_____________,弃脂水也;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漉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一肌一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望幸焉。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5、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_____;架梁之椽,__________________;钉头磷 磷,____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_;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__;管弦呕 哑,___________________。

36、戍卒叫,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_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

40、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1、遥想公谨当年,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谈笑间、

______________。

4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

4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__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可堪回守,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凭谁问:廉颇老矣,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学案 第二课时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6年1月

班级: 编号: 姓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句填空默写

1、______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 。______ ,______ 。(《沁园春•长沙》)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 。

4、木直中绳,

,______ 。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 ,____________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______,______,而致千里;______,______ ,而绝江河。

8、_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______ ;______ ,蛟龙生焉;______ ,______,圣心备焉。

10、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1、______ ,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

12、锲而舍之,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荀子•劝学》)

13、师者,所以____________ 。

1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14、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 。

15、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16、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8、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

1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 。______ ,______ ,如是而已。(《师说》)

20、________,水波不兴。

21、举酒属客,__________ ,__________ 。

22、少焉,______________ ,徘徊于斗牛之间。

2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 。

24、__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2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 。

26、____________ ,泣孤舟之嫠妇。(比喻、对偶)

27、“________,________”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8、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9、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 。

30、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 。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 。

31、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 ,而卒莫消长也。

3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 。

3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34、意有所及,__________ 。

35、____________,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穷。

36、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望如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8.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 39.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41.__________________,倚歌而和之,

42.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

4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47.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 48.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

49.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0.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 51.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52.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

53___________,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55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

5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5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0客喜而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

61、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白露横江,_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___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__。 6

3、取之无禁,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_____。 6

4、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_。 6

5、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 6

6、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

6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酾酒临江,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业。

68、幽泉怪石,无远不到。_________________,倾壶而醉。________________,卧而梦。意有所及,_____________。觉而起,起而归。

69、引觞满壶,_____________,不知日之入。______________,自远而至,_________________。

70、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____________________,游于是乎始。

71、其高下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_________外于天际,四望如一。

第6篇: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 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 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安排】3—4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

二 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三 学生自学:

1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

2 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 注音:

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 鼎铛(cheng)玉石

1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

(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

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

四、五

3 翻译全文(口头练习)

2

四 深入理解:

1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

2 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

3 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 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

(2) 是封建独裁的象征

(3) 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

4 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

(1) 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 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举例(略)

(3) 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

5 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

3

6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 均先铺叙,后议论;

(2) 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 《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

(4) 《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

(1) 泼墨如云 铺张扬厉

(2) 铺叙有序 环环相扣

(3) 妙于用语 珠圆玉润

第7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复习教案

(一)

课题

《指南录后序》复习

(一)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 讨论式 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 文学常识

1.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水人. 2.《指南录》,是 宋文天祥的诗集。“指南”,比喻象磁针那样永远指向南方,绝不改变,借以表达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道出了《指南录》取名的意义所在。 序,文体名称,亦称“叙”。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写在正文之后的叫后序,也叫跋。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有作者自己写的,大都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指南录后序》属于这一种。

二.难读字注音 (见课本) 三.通假字

⑴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副词 全 都 ⑵层见错出 “见”通“现”,动词 出现 四.古今异义

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无依无靠; 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表示没什么可做 ⑵ 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了; 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表语意上的转折 ⑶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意气激昂 今义:大方 ⑷ 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者东西 (5)几彷徨死

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犹豫不定,不知道往哪里好 五.词类活用

⑴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⑵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⑶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在露水中) ⑷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⑸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⑹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⑺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命名) ⑻则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上前) ⑼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六.一词多义 及

①战守迁皆不及施(赶上) ②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到达,至,动词) 使

①会使辙交驰(使者) ②使北营(出使) ③使来者读之(让) 辞

①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 ②抗辞慷慨(言语) 间

①得间奔真州(机会) ②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 ③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④中间崩倒之声(夹杂) ⑤扁鹊立有间(一会

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重要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学生识记并整理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课题

《指南录后序》复习

(二)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梳理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 讨论式 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 虚词整理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③将焉取之(哪里) 则

①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表示承接,就) ②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连词,表示转折,却) 以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 ② 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 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 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 以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 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 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

⑤挟匕首以备不测 (连词,表示目的,用来)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二、重点语句翻译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③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

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⑤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三、练习巩固 见《三维设计》

四、总结

特殊句式:

1、 予羁縻不得还

2、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4、而幸生也何为

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谗于后

学生到黑板翻译

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第8篇:高一作文训练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高一作文系列专题训练学案 制作高一语文组岳中博 专题一肖像描写绘人物

一、 练前集腋: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外表,但描写的目的决不止在于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记叙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刻画人物形象,要刻画人物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去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等。这些类型的描写在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也是同学们的作文中运用得最多的描写手段。

二、 经典示例:

(一)[实例展示]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

1、学生合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共析。

3、学生总结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例展示]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很鲜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上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

1、学生合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共析。

3、学生总结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牛刀小试:描写一位老师的肖像,不少于150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