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语文讲义

2022-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苏教版初一语文讲义

“新课标‘苏教版’语文教材”研究述评

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综合学习的能力,必须对现有的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为此,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语文教材的版本主要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和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本文就近十年来研究者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总体上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者主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教材的编写宗旨、内容体系、编排体系、以及教材的使用状况等。

一、教材的编写宗旨

教材的编写宗旨是教材的灵魂,也是教材的理论支柱。[1]对于教材编写宗旨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研究者多持一致意见,认为可以总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写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语文学科承担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苏教版教材开设了“口语交际”、“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和研究”等栏目。

第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与苏教版配套的阅读教材新人文读本主编曹文轩教授提倡孩子们阅读“经典”,就是为了让他们在阅读中领会语言的优美,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情感的陶冶和性格的锤炼。苏教版教材的各个板块都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苏教版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教材倡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材的内容体系

学者普遍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较注重整体性功能,重视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创新性。[2]教材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双边效应,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课文选择立足生活紧扣时代,教材的范文和读写听说活动重点编进了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现代理念和现代色彩的中外典范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苏教版教材开设各种专题栏目,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总而言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较为合理,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知识,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在以后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应予以重视。

三、教材的编排体系

教材的编选体系是指教材的组织,按学科论、认知心理及课程论等排列成一个合理的教学序列。[4]编排语文教材时,具体表现为在处理单元间纵向衔接,做到上一单元所学,下一单元为用,以便有效地学习有关单元;处理单元内的横向联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精读、导读及自读的能力。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可以发现其教材的编排着眼于导学系统、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和练习系统这四大方面。[5]教材编写者在这四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学者周烨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必修教材的编排基本是围绕单一中心编制的,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素养整体培育的特点。例如,在“祖国土”这一章节上,基本是歌颂祖国的,对语文教学其它能力的涉及则较少。学生学习后更多的是情感的收获和体验,而对情感之外的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则收获不多。第二,导学系统相对薄弱,对于作家的趣味性介绍或者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相关信息的链接较少,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而兴趣则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是进行初步和深度阅读的持久动力。[5]

针对目前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其一,教材的编排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统筹兼顾,综合、全面地培养学生人文、审美、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而不能只侧重于一方面的培养。

其二,在语文教材的“语文性”上,李海林提出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文本为中心、以语用立意并赋予语文教材以“知识形态”,语文教材的“语文性”应着重体现。[6]

其三,在语文教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上,倪文锦则提出语文教材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建设,语文教材可系列化,由听说、阅读、写作三种教材组成,听说教材既可有书本形式也可有音像形式,内容与生活相关,阅读和写作教材可按词句、段落、文章等阶段编排。[7]

其四,许多研究者针对语文教材构建的文选体例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的研究者指出,文选教材有其生命力,但选文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晰,应组织专家重新修订文选教材,使其功能更清晰,并能满足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有的研究者主张摒弃以往知识型教材体系,建构一种文化型语文教材新体系,即建立一种人本化、生活化、活动化的语文教材体系;也有研究者提出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不能重复使用单一文选模式,必须借鉴国外母语教材话题、专题等模式编制经验,走多样化道路。[2]

四、教材的使用状况

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从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使用状况的角度加以研究,指出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并不理想,其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运用率相当低,这是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果,改变这一现状是新课改的一项艰巨任务。[1]例如,苏教版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在南通市区中学的教学情况非常不理想,基本上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教师从观念上忽视了它作为教材创新设计的重要价值,行动上也轻视了对它的使用,使用频率低、效率低,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综合性学习设计的价值根本无法通过使用体现出来。[8]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师的教材观比较陈旧,而且在长期的工作中易形成教学惰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适合这种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应试教育的环境制约着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个别研究者还特别关注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农村的使用状况,由于在农村中,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比较薄弱、教学方法的盲目选择以及教育导向阻碍等原因,适应新课改需要而产生的新教材在学校并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使用。[1]在目前农村课改所具备的条件下,尤其需要一线教师们充分发挥才智,不断钻研,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与研究。教材的使用是新课改中重要的一步,而教师又是这关键一步的施行者,所以农村的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结论

通过分析新课改以来关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我国研究者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研究涉及的问题较为全面,其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内容体系、编排体系和使用状况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别教育、多元化教育等课题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因此,研究结果较有说服力。但就总体而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囡.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农村初中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9:4—6.

[2]赵黎丽.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刍议——以“苏教版”为例[D].苏州大学,2009:1—2.

[3]王微微.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势及不足[J].教材解析,2011(9):102—103.

[4]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54—77.

[5]周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系统论析[J].科教文汇,2010,(11).

[6]李海林.谈谈语文教材的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6,(11).

[7]倪文涛.“文选型”语文教材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2,(2).

[8]田明亮.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材体系[J].教学探索,2006,(1).

作者:濮丽丽

第2篇: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摘 要: 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设计妙趣横生的阅读模式是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新尝试和新方向,为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若干思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 教学素养 阅读模式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体语文素养培养的必要环节。合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体现人文教学的理念。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阅读教学也从原先的主要地位提升到整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因此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首先从制订教学计划入手。教学计划主要强调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整体安排,结合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程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制订适合于本班教学的整体规划。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应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双层锻炼,掌握“过程、方法”的应用。从教学目标来讲,应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辅以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要适当选取适合学生能力的教学篇章,尽量满足体裁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情感深刻化和人物深刻化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社会的人情冷暖、自然的风光秀丽、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世间的世事沧桑,建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教学方法来说,阅读本身作为一项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激烈、兴奋的讨论气氛,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以及科学有效的总结交流。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教学素养和知识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更可以促进学生自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语文专业的知识功底,强化字词、语法、逻辑、修辞、语音等基础知识的巩固,锻炼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增强教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时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课本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说勤奋》一课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句子,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及作者创作的中心思想,等等。而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为:在课前教师抛砖引玉,提出:“什么是勤奋?”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制作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一节课的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讲授课程的同时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在所有学生授课完毕后,让他们进行评价和点评,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老师和最佳授课内容”,并围绕“什么是勤奋”开展讨论,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思路,体会阅读意境,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并产生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三、设计妙趣横生的阅读模式

从教育心理学分析,阅读本身是一项主动完成的过程,强调读者通过书面材料或文本材料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作为一种主动性较强的行为过程。教师既要抓住阅读本身的内容性,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小学生正处于生性活泼、易动不易静、思维敏捷、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原本“静的阅读”转换为“动的阅读”,提高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阅读时,教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诗歌体裁方面的阅读,教师要安排学生大声朗诵和吟诵,在声音中融入情感,在情感中体会真谛;对于故事性较强的篇章,教师尽量让学生采取表演、话剧、舞台剧、分角色朗诵等形式,将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个个成为小演员、小艺术家;针对描写自然美景的记叙文或散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领悟其中的情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文章中的自然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景之间的差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意见,形成笔下的文章。由阅读转化为写作,深化对阅读的进一步认识,增强对阅读内容本身的理解性和领悟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是一项长期探索的课题,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和见解都有所不同,但教学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方法本身,而在于对学生这个主要群体的关注和了解。只有充分关心和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怀平.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马琳睿.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09).

[3]沈华萌.试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引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8).

作者:马忠

第3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讲义2

众予教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七年级语文分类复习

(二)

一、作文精彩段落理解并背诵

经典

经典诗文让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时光。我一有空闲就拿起书来,读上一段《论语》,就算只有一两句话我也会感到受益匪浅。“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也会有疑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告诉我要紧紧抓住现在,不浪费光阴!我还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做事不拖拉不松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诉我时间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必须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今天,珍惜现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告诉我经过风吹雨打和种种严峻的考验才会获得成功!我每一次朗诵经典,都仿佛是在跟古代的圣贤倾心交谈,在聆听他们的教诲,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增加智慧和获取力量。我因爱读书,被老师选去参加美文诵读展示活动。我精心准备,反复揣摩诗句的意思与情感。舞台上,我诵读着岳飞豪迈的《满江红》,心中被岳飞的一腔爱国情所感染,一股激情奔涌而出。诵读完了,台下响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诵读经典,享受经典。经典如一股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灵;经典如天穹的星斗,在我迷茫的时候指引我方向;经典又如一座灯塔,指引我扬帆远航!

二、古诗鉴赏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尽,完。

③"腾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说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④骥(jì):千里马。枥(lì):马槽。

⑤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

⑥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长。缩,短。

⑦但:仅,只。

⑧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⑨永:长久。

⑩ 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张铁明)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梁钟嵘评其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认为这是不足之处,所以将操诗排于下卷之中,这是不对的。而清刘熙载则评价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说。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三、文言文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吾日三省吾身。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第4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讲义3

众予教育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七年级语文分类复习

(三)

一、拼音与汉字练习

安恬( )撷取( )惆怅( )豁达( )自诩( )荟萃( )咧嘴( )不屈不挠( )宿怨( )跻身( )骷髅( )聘请( )茅塞顿开( )履历( )咬文嚼字( )噤声( )上阕( )归省( )行辈( )絮叨( ) 安tián( ) xiã( )取 chóu( )怅 huò( )达 自xǔ( ) huìcuì( ) jī( )身 kūlóu( ) pìn( )请 jìn( )声 jiǎo( )洁 nà( )喊 腌zì( ) yùnniàng( )抖sǒu( ) 水zǎo( ) chãng( )清 主zǎi( ) pángbó( ) 苦sâ( )

二、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⑴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众予教育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而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得一山斋宴息,因谓不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重这两句诗意新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词藻,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啭鸣叫。雀鸟本来是没有情智的,客观环境的优美或险恶,不会引起它的喜和忧,但在这里,诗人以所见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象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不仅不直率浅露,而且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众予教育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那样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这就很有“禅悟”的意味。《宋高僧传》载,临川郡守裴某,笃信佛教,“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常建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有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禅悟”的东西。这“潭影空人心”一句,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的具体表现。在后禅院中的诗人,由“潭影”触悟而杂念消除,此时此刻又使诗人感到万籁俱寂,也就是客观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就诗人的内心活动而论,万籁俱寂也就是诗人万念俱寂的表露。不过万籁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创造静境和表现静趣,因为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但常建是盛唐时期善于创造静境和艺术地表现静趣的诗人之一,他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这就是说,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很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感觉。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此而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在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方面,效果是异常突出的。

这首诗是写破山寺后禅院的,所以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层层深入,脉络分明。诗中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

三、文言文翻译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3)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众予教育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4)念近中无禅院。

(5)或凭或立,不一状。

(6)然数年恒不一见。

四、家庭作业:理解并背诵

读书

书,陶冶我的情操。我曾被黑暗社会吞没的小音乐家杨科、卖火柴的小女孩哭泣,曾为鲁滨逊和“星期五”一同鏖战野人加油助威,曾与“三毛”一起流落街头。《罪与罚》使我看清了当时的黑暗社会;《三重门》使我领悟了应试教育的残酷,《巴黎圣母院》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西游记》使我惊叹于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我真正尝到读书的乐趣。

书,给予我的力量。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的飞来飞去,采集花粉。《雷锋的故事》让我懂的人生存着都要为别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读了《大地的儿子——周恩来》,我明白了读是为了什么,决心要向周爷爷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读《三国演义》,令我仿佛置身于几千年前的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诸葛亮羽扇纶巾,手捋胡须,面带微笑,神情自若的站在七星台上借东风;周公瑾雄姿英发 ,腰束金带,拉着小乔的手在后宫散步;关羽手拿青龙偃月刀,如入无人之境一般立力克曹营大将,将一代枭雄曹操击败;著名的赤壁之战,关羽的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那一位位英雄好汉给予我巨大的力量,激励我勇往直前。

书,成为我的益友。一有空我就漫游在书海里,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索科学的无穷奥秘 。沉浸在《淘气包马小跳》里,淘气的马球小跳,漂亮的夏林果,笨笨的安琪儿,聪明的路曼曼,书生气的丁文涛„„走进《西游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贪吃的猪八戒,老实、厚道的沙僧,忠心耿耿的白龙马„„他们都成为我的开心果,我的挚友。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第5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讲义4

众予教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七年级语文分类复习

(四)

一、给加点字注音并默写

摇曳() 静谧() 祈祷()粗糙()

卷帙()汲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广漠() 炫目() 灼热() 干涸()

绊倒() 清澈() 闪烁()和煦()

颤栗()近在咫尺()称职()呈报()

骇人听闻()附和() 赐给() 头衔() 爵士() 篝火() 解数() 滞留()

二、文言文阅读

童趣 余① 忆童 稚② 时,能 张目③ 对日,明察 秋毫④,见 藐小之物⑤ 必 细⑥ 察其纹理,故⑦ 时有 物外⑧ 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 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 为之 强㈠。又留蚊 于㈡ 素帐㈢ 中,徐㈣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 唳㈤ 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㈦。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㈧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㈨ 一 癞虾蟆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讶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当时我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让我惊叫起来。心神安定后,我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解:

①余:我

②稚:幼小

③张目:睁大眼睛

④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⑤藐小之物:细小的事物

⑥细:仔细

⑦故:所以

⑧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⑨私:私下

⑩项:颈,脖颈

㈠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㈡于:在

㈢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㈣徐:慢慢地

㈤唳:鸟鸣

㈥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㈦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㈧兴:兴致

㈨盖:原来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㈩虾蟆:癞蛤蟆

阅读探究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习惯:。收获: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3、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词语:等。

4、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5、最后一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6、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关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第6篇:苏教版初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

北师大初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题2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黑字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A.延宕(dàng)踌躇(chóu chú)颓(tuí)唐萦(yíng)系 B.龌龊(wò chuò)斑蝥(máo)殷(yān)红胆怯(quâ) C.轮廓(kuò)逞(chěng)强逾(yǔ)越天堑(qiàn) D.巉(chán)岩龟趺(fū)竣(jùn)工精湛(zhàn) 2.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驰名:声名传播很远。 B.凄然:《书》形容悲伤。

C.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D.踌躇:壮志满怀。

3.对句中画线部分进行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A.①偏正短语作主语②主谓短语作谓语 B.①并列短语作定语②偏正短语作宾语 C.①偏正短语作定语②主谓短语作宾语 D.①并列短语作主语②偏正短语作谓语。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天的青年担负着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担。 B.人们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勇于改革的青年企业家 C.狂风、乌云、大雨一齐从空中倾泻下来。

D.为了班集体的荣誉,我要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

5.调整下列各句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将调整后的序号依次写在横线上。 1.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银灰色的大理石门柱。

2.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3.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 4.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5.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微的闪闪金光。

6.柱距采用我国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四个次间又较窄。 调整后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A.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

B.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

C.木莲藤和何首乌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D.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7.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该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儿还要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志们相处的好呢? A.明喻夸张设问

B.夸张暗喻反问 C.明喻夸张反问

D.夸张暗喻设问 8.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解释和强调;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强烈的感情,声音不拖长。 下边句中的破折号属于哪一种,选填序号:

1.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南方,还是北方?() 2.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3.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4.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有很多作品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中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故乡》、《社戏》。 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C.《三颗枸杞豆》中的“我”是作者回忆童年时本人的一段真实经历。 D.《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一篇人物通讯。 10.下列几句话,说得比较得体的是()

A.舞会还没结束,怎么不该走的走了?剩下的朋友请别着急,玩个开心。 B.小强,真没想到还能看到你,你出的那场车祸至今都还让我心惊肉跳,你真是福大命大。 C.老人家,您看上去快有70岁了吧,您要好好保重身体,在您这个年龄,随时都可能有个不测。

D.我很想参加你们的活动,但今晚我另有感兴趣的事,太抱歉了。

二、阅读《凡尔赛宫》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磷,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

七、十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玉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第①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交待了凡尔赛宫的________。 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主要交待凡尔赛宫的建筑年代、面积和建筑特点 B.凡尔赛宫所有面积加起来共211万平方米

C.凡尔赛宫建筑特点是气势磅磷,布局严密、协调 D.这段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 3.第③段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凡尔赛宫宏伟、壮观

B.凡尔赛宫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性 C.镜廊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

D.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建筑师孟沙尔的功绩

4.第③段中是怎样介绍镜廊的?结合内容作简要归纳。(不超过80字) 5.第④段介绍法兰西式大花园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三、阅读记叙文(本题12分) 难忘的那一课

①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

②我们的第一堂口语课排在3月2日,谁知3月1日;从报纸上一行冰冷的触目惊心的文字中,我们惊悉冰心老人与世长辞的噩耗。吴青老师还能常给我们上课么?早就听闻吴青老师与母亲感情甚笃,承受着刻骨切肤的丧母之痈,她是不会来了。

③带着种种的猜测与疑惑,我们仍然准时坐在教室里。11点整,一个娇小但挺拔的身影走进了教室,平静的面容,平静的让我们发现不了什么,唯有她左臂上黑纱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刺痛了我们的心。 ④是她,是吴青老师!

⑤刚才还有说话声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吴青老师从容地微笑着环视了一下四周,开始自我介绍。她声若洪钟,字正腔圆,那流利而纯正的美国英语令我们一下子为之折服,钦羡不已。接着,她就上课纪律、教室卫生等向我提出了几点要求,然后缓缓问道:“Can you promise(你们能承诺么)?”我们齐声回答,“I promise(我承诺)。”她用略带赞许的目光望着我们说:“既然你们承诺,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因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faithful诚实),”

⑥因为这学期口语采用了新课本入,吴青老师对课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听着她如同行云流水的讲述,我们几乎忘记了冰心老人的辞世。

⑦介绍完课本,这堂课也临近尾声;吴青老师收敛起笑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已知道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决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耽误工作,我们家的传统就是(A)。当年我父亲吴文藻去世时也是如此。我母亲虔信(B),她热爱孩子,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⑧透过朦胧了双眼的泪花,我仿佛看到冰心老人也站在我们的讲台上。这位老人非常平静地看待生死,曾说出(C)这般通透豁达、大彻大悟的话来、吴青老师能够把悲痛化为力量,不正源自她母亲的精神么?

⑨谈到动情处,吴青老师禁不住硬咱了,忽然间老师仿佛记起了什么似的,抬腕一看表,重又微笑着说:“这堂课结束了,刚刚一席话耽误了大家吃饭,、对不起了。记住离开教室随手关灯,下课。”

⑩吴青老师走远了,可是我们还是默默的坐在教室里,“做了很久很久。 1.本文主人公是谁()(2分)

A.冰心

B.吴青

C.吴文藻

D.我

2.下列三句话应填到文中划线处的位置分别是(2分) (1)人间的葬礼是天上的婚宴() (2)人走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3)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3.第三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2分) 4.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几乎忘记了冰心老人的辞世?请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分) 5.对“人走了,生活还要继续”这句话你怎样理解,(1分)

6.本文由10段组成,请你用双竖线将教学设计>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答:____________ 7.那一课为什么令人难忘?(2分) 1.简笔勾勒,繁笔描写综合运用。 2.中心明确,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3.字数800字左右。 参考题目:

《忘不了他〈她〉》《榜样》《我的好朋友》《最受我家欢迎的客人》《我了解了他〈她〉》

参考答案:

一、1.B 2.D 3.C 4.C 5.(3.5.1.4.6.2)

6.C 7.C 8.A.B.C.A 9.C 10.B

二、

1.列数字,打比方,地理位置和重要地位 2.B 3.B

4.先总说镜廊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然后分别介绍镜廊的长、宽、高及它的作用,重点介绍17扇拱形窗门的特点和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最后写人漫步其中的感受。 5.由内到外,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

三、

1.B

2.(1)C(2)A(3)B 3.比喻,对吴青教授失去母亲的同情

4.吴青教授生动的授课。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 5.辩证地看待死亡。

6.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吴青教授授课情景

7.不光从吴青教授那里学到知识,而且还看到了吴教授的人格魅力。

第7篇: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附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共26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步lǚ( )蹒跚 dàn( )生 qiáo( )首以待 氤yūn(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姹紫嫣红 自愿自艾 奈人寻味 异曲同工

扑溯迷离 人声鼎沸 沧海桑田 金碧辉皇

错别字

改正

3、默写。(10分)

(1) ,关山度若飞。

(2)妇姑荷箪食, 。

(3)无情有恨何人觉? 。

(4)了却君王天下事, 。

(5) , 寒光照铁衣。

(6)足蒸暑土气, 。

(7)____________ ,金石为开。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响出疏桐。

(9)“荷花”的别称有______ _ _______ (两个)

4、下面是盐城市某报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本报讯3月29日,在上海世博局举行的世博会会徽设计颁奖仪式上,上海市有关领导为世博会会徽中标者、盐城市青年广告设计师邵宏庚颁发了获奖证书和20万元奖金。

邵宏庚今年34岁。去年年底,当他得知上海世博会正在征集会徽后马上行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设计中。今年2月他将自己最满意的第1加1件作品送到上海,这件作品最终从904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徽。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2分)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2分)

6、下面是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请修改病句、变换句式。(2分)

①在晨曦与晚霞的交替中,青春女孩明白了时光的匆匆;在痛苦与欢笑的轮换中,青春女孩明白了学习的艰辛。②成绩优异时,对于青春女孩会一脸笑意;成绩下降时,对于青春女孩会自我安慰。③面对中考,认真思考过努力过拼搏过的青春女孩坚信成功总有一天会向她招手。

(1)第②句有语病,请作修改。

(2)第③句是个长句,请把它改成几个短句。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4分)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7~11题。(16分)

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

江 河

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一次性能源中,有40%是由石油提供的。科学家预测,到了21世纪中期,人类就将面临石油危机。

19 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燃料都是固体的燃料,一部分是天然的木材,一部分是从不深的地壳里挖掘出来的煤炭,这样的时代叫固体燃料时代。20 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挖掘技术发达起来,煤和石油更容易开采了,尤其是大型油井开采技术十分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増。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使得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厉害,石油的产量越来越高,人类进入了液体燃料时代。煤和石油虽然在地下经历了亿万年的积累,然而终将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因此科学家提出,21世纪将是燃气时代。一方面,天然气的资源暂时还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天然气也比石油和煤更环保一些。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天然气的储藏量也相当大。

然而比起氢气来,天然气的环保效果就差远了。纯净的氢气不仅发热量高,而且燃烧后一点也不污染环境,不仅不会产生有毒废气,而且不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它的惟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氢气是可再生的燃气资源,它可以通过分解水来获得,它的产物又是水,所以氢气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既然这样,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使用它呢?这是个成本问题,由于现在分解水获得氢气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故燃烧氢气的成本比石化燃料要高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氢气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德国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液体和气体氢供给基本建设项目的准备,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约3000个氢气气站。

研制环保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主攻方向。一些国际汽车集团在环保汽车产品的开发方面下了大力。利用氢气制造的氢动力燃料电池可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在底特律举办的2002年国际车展上,通用汽车公司“自主魔力”氢动力概念车首次亮相。科学家预测,从2020年开始,将在天然气中加入15﹪的氢,到21世纪后期,人类将慢慢过渡到使用纯净氢气的时代。

(摘自《 今晚报》 ,有删改)

7.能源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代?( 3 分)

答:

8、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哪些优点?(用原句作答)( 3 分)

答:

9、划线句① “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中“这”指代什么?( 3 分)

答:

10、划线句② “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中“唯一”能删吗?为什么?(3分)

11、本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简析其效果。(4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6题。(12分)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2﹒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

13﹒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

答:

14﹒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答:

15﹒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

答:

16﹒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

答: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

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二)(12分)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9.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1.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2.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

23.(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第三部分:作文(共50分)

24.成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目标,是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境界。然而,成功的取得又是来之不易的,它是以心血、汗水、拼搏为代价的,这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8篇: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资料

本单元学习与考试综合解读

课标导航

、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辨别的优劣,选择指定内容的,能初步理解并向别人推荐。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设计思路

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是我们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伙伴,本单元运用了通俗浅显、生动传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国宝大熊猫,以及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

学习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准确生动的介绍来自于平时细心的观察。

在写作单元里,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亲身体会到: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从而唤起他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自觉地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重点难点

《松鼠》

(1)重点: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2)难点: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美好感情。

《松树金龟子》

(1)重点: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2)难点: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国宝——大熊猫》

(1)重点: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难点:理解拟人的手法和形容词的运用,体会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

《黔之驴》

重点: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2)难点: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致描写的方法。

课题15松鼠

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驯良(xùn)

矫健(jiǎo)

帽缨(yīng)

翘起(qiào)

榛子(zhēn

)

玩耍(shuǎ)

蛰伏(zhé)

苔藓(tái

xiǎn)

暖和(huo)

褐色(hè)

栎(lì)树

惹(rě)恼

玲珑(línglóng)

长缨(yīng)

2.辨析形似字

暖和(huo)

应和(hè)

和气(hé)

和药(huò)和面(huó)

词语解释

.驯良:和顺善良。

2.乖巧:机灵、巧妙。

3.玲珑:精巧细致。

4.矫健:强壮有力。

5.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著有《自然史》等。

布丰在他的百科全书书式的巨著《自然史》中描绘了宇宙、太阳系、地球的演化。他认为地球是由炽热的气体凝聚而成的,地球的诞生比《圣经》创世纪所说的公元前4004年要早得多,地球的年龄起码有10万年以上。生物是在地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布丰甚至大胆地提出,人应当把自己列为动物的一属,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如果只注意面孔的话,猿是人类最低级的形式,因为除了灵魂外,它具有人类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圣经》没有明白宣示的话,我们可能要去为人和猿找一个共同的祖先。”

他是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发表了不少的进化论点。他不相信地球像《创世记》所讲的那样只有6000年历史,他估计地球的历史至少是7万年;在未发表的著作中,他估计地球的年龄是50万年。他研究过许多植物和动物,也观察了一些化石,注意到不同地史时期的生物有所不同。他接受了牛顿关于作用于地球上的力学规律也适用于其他星球的论点。认为大自然应包括生物在内;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还指出林奈只注意到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而没有把生物看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2.背景介绍

松鼠(Sciuridae;squirrels),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上颌臼齿为5枚,下颌4枚。前后肢间无皮翼。全世界近35属212种,中国有11属24种,其中岩松鼠和侧纹岩松鼠2种是中国特有动物。

狭义的松鼠体形细长,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国东北、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和x疆。毛色有灰色(冬)暗褐色(夏)型和蓝灰色(冬)红棕色(夏)型。不冬眠。喜栖于寒温带或亚寒带的针叶林或阔叶混交林中,多在山坡、河谷两岸林中觅食。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平时多1~2只活动,但在食物极端贫乏时,有结群迁移现象。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以坚硬的种子或针叶树的嫩叶、芽为食,也吃蘑菇、浆果等,有时吃昆虫的幼虫、蚂蚁卵等。有贮备食物越冬的习性。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

4、6月产仔较多,每次产仔4~6只。松鼠是著名的毛皮兽。冬季毛皮轻而暖,是畅销国际市场的佳品。但因森林面积减少,数量显著降低。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课文以“松鼠”为题,从总括松鼠特点入手,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用细致的描绘,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了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2.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作者从总括松鼠特点入手,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

全文共6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至5段)具体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介绍松鼠形体漂亮的特点

第二层(第3段),介绍松鼠驯良的特点

第三层(第4至5段),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段),补充说明松鼠的其它特征及它用途。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段解]这一部分用一句话概括而有层次地说明了松鼠的总体特征。此段的说明对象是“松鼠”,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漂亮、驯良、乖巧。从全文结构看,这一部分总领下文对松鼠三个特点的分说及最后对松鼠经济价值的补说。“漂亮”“驯良”“乖巧”的词序还决定了课文第2至5段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所以此文的说明顺序是由概括到具体,先总说后分说。

[解读]“漂亮”是从外貌方面来说明,“驯良、乖巧”则是从内在的习性、性格方面来介绍。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冒孆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段解]开头紧扣“漂亮”一词,具体描述了它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以及坐姿和吃香,让人初步感知松鼠“很讨人喜欢”的模样。

[解读]“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富有特色的尾巴的细致描述,让松鼠漂亮的外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从松鼠的坐姿和吃香来说明它“最不像四足兽”的体态特征,流露出作者对松鼠可人体态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松鼠“漂亮”这一特点的认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阳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段解]介绍松鼠驯良的特点

[解读]这一段从松鼠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以及主要的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它的驯良。“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练跑”“玩耍”等拟人化的语句,笔端留情,活画出松鼠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它的“讨人喜欢”。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的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经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段解]本段从松鼠的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这四个方面来说明它的乖巧。

[解读]写“过水”,连用两个“当做”,巧妙地刻画出松鼠的乖巧,仿佛使人看出了一个聪敏的顽童;写松鼠的“警觉”,先下结论,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论证,令人信服;写它跑跳敏捷,用了“极”“那样……那样……“”一忽儿“等词语,强调了它的机灵。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段解]从搭窝的方法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

[解读]做窝时,依“先”、“再”、“然后”的程序,用“搬”、“放”、“编扎”、“挤”、“踏”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说明松鼠做窝时的动作,让人觉得松鼠乖巧得很。

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巴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段解]既照应了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出了它的用途,首尾呼应,结构严密。

[解读]此句补充介绍了松鼠的肉、毛、皮的用途。

(2)重点语句点拨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点拨]“漂亮、乖巧、驯良”三个词不能颠倒,漂亮是写外貌,驯良、乖巧是写其习性、性格,由表及里地说。这3个特点总领下边对松鼠的具体说明,下边的是按这样的次序逐一说明的。

②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点拨]“老是”强调“翘起来”这一动作是经常的,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点拨]松鼠是四足兽,为什么说它“最不像四足兽”?原因在于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④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点拨]“舒适”、“安全”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在于这两个词由前文的“宽广”和“坚实”决定的,与它们的顺序一一对应。

⑤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点拨]“通常”表明是一般情况,并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

(3)主题

本文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明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4)写作特点

本文根据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课文第1段总说松鼠的三个特点,归结为“很讨人喜欢”。下面几段依次分说它的三个特点。再补充介绍它的实用价值,说明它不但“讨人喜欢”,而且“很有用”。这样写,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可以使读者对松鼠这种小动物获得清晰的印象。在具体说明时,又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采用的其它一些说明顺序。如第1段介绍松鼠的三个特点,是从外表(外形漂亮)到内部(习性驯良、乖巧),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又是由主(主要特点)到次(其他特点),第五段介绍松鼠搭窝,则是以时间为顺序。可见,说明顺序的安排,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决定的。

本文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例如,用“面貌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等来描写它的漂亮,用“驯良”“乖巧”“机警”“警觉”等来形容它的性格,用“歇凉”“练跑”“玩耍”“躲”等写它的活动,用“搬”“放”“编扎”“挤”“踏”等表示复杂动作的词来描述它的精明能干,用“又干净又暖和”的窝址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等语句写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用“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等来描写它的心理和语言。这样写,增强了说明效果,可以使读者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松鼠是“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的说明语言准确生动,这得力于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选择。作者在对松鼠做了认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述,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的使用精当准确。再举几例来说明:“清秀”原本指美丽而不俗气,一般用来形容青年男女的面容,文中用来形容松鼠,就突出了它的漂亮。“矫健”“轻快”“敏捷”“机警”四个形容词通常是用来形容运动员的,文中形象的说明了松鼠身体和四肢富有活力的特点。在介绍松鼠尾巴时,用副词“老是”“一直”,既说明了翘的状态和高度,又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第4段在说明松鼠警觉性强时,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文中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文中这样准确生动的语句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

4.体验拓展

(人民网XX年9月)小学生画哭泣的猫头鹰期待人类停止破坏环境,取名《期待》,希望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本报讯(记者王卡拉)昨天下午,观看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的猛禽时,一位小学生画了一幅哭泣的猫头鹰。为庆祝已经救治了1000只猛禽,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特地将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生物小组的学生请到了救治中心,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活动刚开始时,救治中心的王助理让24位孩子们画出自己认为的猛禽。其中一个孩子画完后说:“我画的是猫头鹰,它正在哭,因为世界上最后一棵树也被人类砍掉了,它的鸟蛋也破了,我希望人类能停止破坏环境,所以给画起了个名字叫《期待》。”一个小姑娘说,这幅画表达了她对地球的关心。

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

课题

松树金龟子

字音字形

.字音

炫(xuàn)耀

献媚(mèi

)

抑(yì)郁(yù)

鞘(qiào)翅

咫(zhǐ)尺

魅(mèi)力

衷(zhōng)心

亵(xiè)玩

2.多音字

挨——(āi

)挨边

(ái)挨饿

折——(shé)折本(zhé)折扇(zhē)折腾

抹——(mǒ)一抹余辉(mò)转弯抹角

(mā)抹布

词语解释

炫耀:夸耀的意思

殷勤:热情而周到

咫尺:比喻相距很近

视而不见: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贪得无厌: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2.写作背景

选自《昆虫记》,穷毕生之力,混迹于严森山野,数十年如一日,放大镜和笔记本不离手,观察研究昆虫,著成200万字的《昆虫记》。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曾获得“昆虫诗人”的美誉,雨果也称赞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育、繁衍等,使读者对松树金龟子这种常见的昆虫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激发起热按昆虫的感情。

2.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全文共21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

第二部分(第4至20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婚恋、发育、死亡、繁衍。

第一层(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二层(第5至7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

第三层(第8至18段),侧重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四层(第19、20段,说明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第三部分(第21段),从松树金龟子与农作物的关系,呼吁人们“别去打扰它”,渗透了作

者对金龟子的人文关怀。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段解]开篇紧扣文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拟人手法,活生生勾勒出金龟子的外形特征。从“仪表堂堂”、“朴素”、“高雅”等词语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份喜爱。

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个华丽的装饰是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能捕捉细微的气味、微弱的声波以及人类所察觉不到的其他变化。

[段解]用“华丽的装饰”、“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来说明金龟子触角的外形特点和功用,通俗而形象;“细微”修饰“气味”,“微弱”修饰“声波”,抓住了两者的差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明了它怎样的态度?

[段解]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也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

(2)重点语句点拨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段落后的设问句有何作用?

[点拨]引出下文对松树金龟子发声原理的说明

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点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说明松树金龟子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生灵。作者是用诗的语言赞美金龟子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首尾也形成情感上的圆合。

(3)主题

本文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育、死亡与繁衍等方面的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

(4)写作特点

.从观察入手,进行科学的说明。这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这篇课文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观察报告,作者在观察,同时也带领读者在观察,他介绍的情况和结论都来自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介绍。可以确定的,用肯定的语言,如说雄金龟子的折扇“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对推测得到的,用不确定的语言,如“它们可能要到深夜才交配”,“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我无法作证”;对没弄清的,也明白的告诉人们,如对昆虫为什么叫的问题,作者明确地说:“我没有搞清楚。”

2.生动形象的语言。《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课文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课文在许多地方把松树金龟子当做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爱曾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把金龟子人格化,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龟子当做人来描述,在课文中是主要的。作者使用的词语,几乎全部是写人的词语,如“仪表堂堂”“慈母职责”“大献殷勤”“视而不见”“舞蹈表演”“炫耀”“献媚”“无动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别是第7段,雄虫向雌虫求爱的场面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是通过作者跟松树金龟子的关系或对其态度的描述反映出来。作者对金龟子的外表、习性、婚恋、繁衍和死亡的描述中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全文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昆虫的赞美之情。结尾的“别去打扰它吧”一句充满对松树金龟子的爱心。“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哪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作者简直是在用诗的语言来赞美金龟子的美丽。总之,这篇科学小品注入了作者的灵魂,融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体。法布尔不仅是位杰出的昆虫学家,而且是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科学小品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详见“附录资料”)。

3.语言的准确性与说明事物的准确性融为一体。为了科学的说明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作者准确的选用了动词。如:“大多数金龟子嘴里啃着松针,后爪钩着树枝,露出很满足的样子。有的甚至咬着松针在那里打瞌睡。直到黄昏再次降临,它们才重新在空中飞舞。”加点的动词用的多么准确,如果把“啃”换成“吃”,把“钩”换成“抓”,把“咬”换成“嚼”,那么就会大为逊色。用词的准确也表明了说明事物的准确。如:“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至少也跟雄虫一样需要有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慢慢地老死”等,加点的这些词语起着修饰作用、限制作用,如果把它们删去,就会影响说明的准确性。

4.体验拓展

(1)假如你是农村技术员,一果园中出现大量金龟子,严重危害果树,请你制定防治方案及实施细节。

(2)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广博的植物世界中,有一类能捕捉活的昆虫的植物,这类特殊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它们用黏液、滑溜的叶面、针刺、囊袋等来捕捉动物。有的以香甜的蜜汁和鲜艳的色彩来引诱昆虫,进而不动声色的将其囚禁起来,再消化吸收;有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来捉住昆虫,再慢慢享用。

材料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污泥。”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植物在受到昆虫蹂躏时,会送出特定的化学物质信息,这些信息自己既可以是促使其他同类植物构筑起化学防御工事的信息,也可以是召唤捕食者来吃掉昆虫的信息。金合欢树在动物舌卷它们的枝叶时,能够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刺激临近的金合欢树分泌出一种吃起来带恶臭的化学物质,让嚼食者馋而远之。

友情提示:

1、植物形成了一套对付动物的办法;

2、看似弱小的事物,不一定是真正的弱者。

课后习题答案

1.法布尔的主要发现是: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习性,特别是它的婚恋与发音原理。

他之所以有这些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的生活,进行长期、仔细的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文中有“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等语句就是佐证。

2.1问后有回答,表明1问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下文,2问、3问是作者“无法作证”“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表明了作者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并含有对读者的期待。

3.这是一道实践题,要求学生:一是观察生物的外形、生态、习性等;二是要仔细观察,并持之以恒;三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后,要写好观察笔记。观察笔记要真实、具体。

课题

7国宝——大熊猫

字音字形

.字音

嬉(xī)戏

濒危

璀璨

温驯

诞生

恬静

栖息

孤僻

翌日

分娩

繁衍

浩瀚

拯救

巢穴

邛崃仔

憨态可掬

词语解释

[濒危]接近危险的境地。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栖息]停留、休息。

[孤僻]孤独怪癖。

[分娩]这里指生幼畜。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翌日]第二天。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永烈,当代著名作家,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用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8月30日生于浙江温州,汉族。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79年9月25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然后加入上海作家协会。1980年调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担任常委,兼任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从事专业创作。1987年调往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至今。现职称为一级作家、教授。

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课文标题中“大熊猫”表明了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用破折号解释说明引出说明对象。在这里,破折号起着两个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注意。

2.结构分析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表明了的说明对象。全文共18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7段),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前三段写大熊猫在德国所受到的“贵宾”待遇。第4段直接写大熊猫的可爱。分别从喜欢嬉戏和善于表演两个方面着笔。介绍喜欢嬉戏时,用一组排比句分别写它直立、啃竹枝、打滚和玩耍。第5段是全文内容的领起,首句是全文的中心句,用两个判断句概说大熊猫的珍贵:一是“我国特有”,二是“国际上最负盛名”。这一句既照应题目,又统领下文内容。第6段描写大熊猫的形象。第7段写大熊猫在国外受到的欢迎。

第二部分(第8至16段),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8段),简要说明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不习惯于人工饲养的原因。这是一个过渡段。最后一句用设问,转入介绍在自然界里生活的大熊猫,领起下文。

第二层(第9至13段),具体说明我国野生的大熊猫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活动范围。

第三层(第14至16段),介绍大熊的繁殖情况。

第三部分(第17至18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①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獏”。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獏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苑》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②

[段解]这一段诗全文内容的总起

①[解读]全段的中心句,用两个判断句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一是“我国特有”,二是“国际上最负盛名”。这一句既照应题目,又统领下文内容。

②[评点]引用《尔雅》《上林苑》等古籍中关于大熊猫的记载,进一步说明大熊猫之珍贵由来已久。

(2)重点语句点拨

①“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句中画线词语对说明大熊猫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介绍大熊猫黑白两色在全身的分布情况,突出了它有两个黑眼眶的面部特征,形象逼真,富有情趣。

②“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句中画线词语对说明大熊猫有什么作用?

[点拨]“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

③“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句中“竹林隐士”说明了大熊猫什么样的生活习性?

[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说明大熊猫喜欢“人烟稀少”的僻静环境,喜欢“泉水丰富”、竹类众多的地方。

(3)主题

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

(4)写作特点

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

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加上适当安排了过渡段和过渡句,结构层次既显得清晰,又富于变化,便于加深读者对大熊猫是国宝的印象。

②形象生动的说明。

作者为了增强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同时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此外,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的内容,增添了的情趣,使更具有可读性。

4.体验拓展

有位动物学家在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它们的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羚羊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们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这个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岸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活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恰恰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这种现象对生活也不无启迪。

(1)奥兰治河东岸羚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具备这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百思不得其解”中“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学家做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这几段文字按________的顺序进行说明。

(5)第二段划线句子中的“到”能删去吗?为什么?

(6)第三段说“这种现象对生活也不无启迪”,请结合人的发展与成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友情提示:

(1)繁殖能力、奔跑能力比西岸的强

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有生活的“竞争气氛”。

(2)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奔跑能力强的原因

揭示这一原因

(3)列数字

作比较

(4)由果到因(或由现象到本质)

(5)不能。“到”是达到的意思,说明繁殖的结果共14只,去掉就变为增加了14只了。

(6)略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题:

课文对大熊猫的体态、四肢、尾巴作了较为具体的描绘,对毛色黑白的具体分布作了详细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加上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了大熊猫可爱的特点。

第二题:

1.“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的比喻,突出了大熊猫有两个黑眶眶的面部特征,形象逼真,富有情趣。2.“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

第三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大熊猫的珍贵;②大熊猫的处境;③大熊猫对生活环境的特殊要求④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课题18黔之驴

字音字形

.字音

黔(qián)

好(hào)事者

窥(kuī)

骇(hài)

倚(yĭ)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驴不胜(shēng)怒

跳踉(liáng)

慭慭(yìn)然

yìn)

船载(zài)

词语解释

.重要词语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用船

[庞然]巨大的样子[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稍]渐渐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不

[他日]有一天

[大骇]非常害怕

[远遁]远远地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别的本领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搏]击、扑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不胜]不堪,禁不住

[蹄]用蹄子踢

[计]盘算

[止]只,仅

[耳]罢了

[跳踉]跳跃

2.虚词

船载以入

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

也:表判断语气

以为:A.把(它)当作

如“以为神”

B.认为

如“以为且噬已也”

因:A.因而

如“虎因喜”

B.于是

之:A.的,结构助词

如“黔之驴”

B.它,代词,代驴

如“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如“庞然大物也”“慭慭然”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793)中进土。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在永州9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47岁。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柳宗元的寓言源于先秦,而先秦时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的短小片段,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柳宗元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寓言这种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柳宗元一共写过十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其寓言的特色是:一是浓郁的文学色彩。深湛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的创作独具一格。他善于想象和夸张,更善于讽刺,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黔之驴》与《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斗争性。

2.结构分析

全文共两段,每一段为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恐惧茫然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第1段开篇交待了驴是“外来户”,为下文作铺垫,故事由此而起。“庞然大物”,以虎的眼光显示驴的形体特征,虎因此而心生畏惧,然而,老虎清楚自己的看法只是个初步的印象,就萌发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庞然大物”的愿望。“蔽”“窥”“稍”,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2段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可分为三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2)重点语句点拨

①省略句

例1:有好事者船载(之)以入。

例2:放之(于)山下。

例3:以(之)为神。

②倒装句

例如,“慭慭然,莫相知”。莫,通常解释为“没有什么”、“没有谁”,这里解释为“不”。相,用在动词前,相当于代词“之”,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不是双方互相的意思。“莫相知”即“莫之知”,这是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用法。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③“技此此耳”中的“技”指什么?

“技”指“鸣”和“蹄”。

④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点拨]从虎的角度写驴的外形。“庞然大物”,是说驴的外形又高又大。老虎见驴庞大,一时为它所迷惑,产生了“以为神”的看法。

⑤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点拨]前面写驴的形体庞大之后,这里又进一步写驴的叫声。驴来自远地,它的叫声老虎不熟悉,加上叫声洪大,老虎又毫无准备,“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十分恐惧是自然的。

⑥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点拨]“驴不胜怒,蹄之”,驴的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本质暴露无遗,而虎也得出了“技止此耳!”的正确结论。

(3)主题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3)写作特点

①详略得当。在这篇寓言里,驴作为外强中干的形象,作者着墨不多。作者着力刻画了老虎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这样处理详略,主要是为了运用反衬的手法,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文中以老虎来反衬驴子,活画了驴子徒有其表的形象。

②叙写生动。本文主要是运用了拟人和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驴和虎这两个动物形象,写驴的外表强大,是通过虎的反应来写的。老虎是百兽之王,但是,乍见驴这个庞然大物时,竟然“以为神”,只敢“蔽林间窥之”。当驴鸣叫时,虎不仅“大骇”,而且“远遁”、“甚恐”;从虎的畏形畏声有力地烘托出了驴表面强大的特点。在此,抑制老虎也就拔高了驴子。为下文出人意料的结果蓄势。对老虎,主要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着力刻画其对驴的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把老虎的机智、勇敢写得惟妙惟肖。

4.体验拓展

“铁扇公主虽然是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胜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小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毛泽东1942年9月7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

概括寓意:

你还能从什么角度总结出其他寓意来?

友情提示:

1、驴被虎吃的角度

2、虎吃掉驴的角度

(寓意)驴被虎吃的角度:

虎吃掉驴的角度:

友情提示: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

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5.课后习题答案

参考译文

黔地方没有驴子,有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物。于是,(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驴),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子。(老虎)渐渐又靠近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子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走了。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诵读要求

.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诵读提示

一、《蝉》

.题解

这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作者的思想没有明说,只是从咏蝉中透露出来,让读者去意会。读咏物言志的诗,又是需要弄清楚诗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诗人创作时的处境、心情。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2.评鉴

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鉴赏]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鉴赏]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藉:凭借

[鉴赏]“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3.主题

诗人借蝉言志: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4.写法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借蝉抒怀。

二.《孤雁》

.题解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杜甫不仅写孤雁,还把自己的心情写进去了,把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写进去了。

2.评鉴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鉴赏]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鉴赏]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鉴赏]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绪:心绪,念头。自:一作“亦”。

[鉴赏]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3.主题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4.写法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鹧鸪》

.题解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2.评鉴

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品流:等级,类别。

[鉴赏]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鉴赏]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鉴赏]颈联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日向:一作“春日”。

[鉴赏]“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3.主题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4.写法

借助鹧鸪啼声比兴,抒写离愁别恨。

上一篇:关于节日的话题作文下一篇:教育大会讲话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