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教案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学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也叫课时计划。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辛弃疾词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辛弃疾词教案

漫话辛弃疾:英雄人和英雄词(中)

5. 预言金亡

辛弃疾是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33岁时(1172)就预言金朝60年后必亡,金亡而中国之忧更大,后来果然应验。金亡之后,南宋连半壁江山也逐渐不保,最终为蒙元所覆灭。辛弃疾的预言,宋末周密《浩然斋意抄》有记载:“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曰:‘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而中国之忧方大!’绍定足验矣。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乱世也。”乾道壬辰,即乾道八年(1172)。六十年后的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1232),金都城汴京被元兵攻陷,金哀宗逃离汴京,太后、皇后、皇妃、公主等降元。周密所谓“绍定足验”,即指此事。虽然金朝的末代皇帝到1234年才在蔡州自缢身亡,但1232年金朝实际上已亡国。辛弃疾预言金朝60年后必亡,真是神机妙算,准确的很。

辛弃疾预言金亡而中国之忧更大,指的是北方蒙古对南宋的潜在威胁,可当时南宋朝廷浑然不觉。别说是辛弃疾在世时,就是金朝灭亡前夕,南宋朝廷也没有意识到蒙元威胁的逼近。且看金哀宗亡国前夕、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时派人去向南宋借粮,行前对使者说的一段话:“(南宋)今乘我疲敝,据我寿州,诱我邓州,又攻我唐州,彼为谋亦浅矣。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此晓之。”使者到南宋,宋廷不仅没有答应金哀宗的请求,而且落井下石,与元兵联手,最终攻下金哀宗所在的蔡州,而导致金朝灭亡。六十年前辛弃疾已预料到的元兵威胁,六十年之后南宋朝廷当局仍未觉察,实在让人叹息!

辛弃疾的预言,不是胡猜乱想,而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战略分析与政治预判。他在《美芹十论》的《审势》篇和《观衅》篇对金朝必然亡国有过细致的分析:“金国今用事之人,杂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议论龃龉,非如前日尼雅满、乌珠辈之叶,且骨肉间僭弑成风。如闻伪许王以庶长出守于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尝暴之于父。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臣抑闻古之善觇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遽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为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又况今日中原之民,非昔日中原之民。曩者民习于治而不知兵。不意之祸如蜂虿作于怀袖。知者不暇,谋勇者不及怒。自乱离以来,心安于斩伐,而力闲于攻守,敌人虽暴,有王师为之援,民心坚矣。冯妇虽攘臂,其为士笑之。孟子曰:‘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臣亦谓:今之中原离合之衅已开,敌人不动则已,诚动焉,是特为陛下驱民而已。惟静以待之,彼不亡何待!”辛弃疾从人心向背与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两个方面来分析判断金朝必然灭亡。金朝内部民怨深重而不可疏解,皇位继承的嫡庶不定也埋下永久的祸根。这两重矛盾如果不断激化,加之外部势力的攻击,金朝非亡不可。辛弃疾如良医切脉,切中金朝的脉理,故能料定其60年后必亡。

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弃疾入朝面见宋宁宗皇帝时又明确提出金朝必乱必亡,请朝廷早为之预备。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八载:“会辛殿撰弃疾除绍兴府,过阙入见,言金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宋史·韩侂胄传》亦载:“会辛弃疾入见,言敌国必乱必亡,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辛弃疾这次进言,为韩侂胄开边北伐提供了口实。

辛弃疾作为卓越的战略家,不仅成功预言金朝必亡,而且也预言了南宋开禧北伐必败。程珌《丙子轮对札子二》载:“甲子之夏,辛弃疾尝为臣言:‘中国之人,不战自溃者,盖自李显忠符离之役始……’盖方是时,朝廷有其意而未有其事也。明年乙丑,弃疾免归。又明年丙寅始出师,一出涂地不可收拾。百年教养之兵一日而溃,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盖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邓友龙败,朝廷以丘崈代之,臣从丘崈至于淮甸,目击横溃,为之推寻其由,无一而非弃疾预言于二年之先者。”嘉泰四年甲子(1204),南宋朝廷在韩侂胄的主导下准备北伐,辛弃疾时知镇江府,为之做开战的准备,多次派遣间谍至金,侦察金人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的姓名,帑廪的位置等,并拟招募沿边士丁以应敌。后来深度了解了韩侂胄的所作所为后,辛弃疾又深为失望,预言北伐必然失败,曾为程珌分析过北伐必然失败的原因和地点。两年后,即开禧二年丙寅(1206)五月,南宋下诏伐金,出师即败,结果恰如辛弃疾所预言。辛弃疾的远见谋略,足以称“神”!

6. 平定茶商之乱

辛弃疾不仅神机妙算,也善于实战,能打硬仗。淳熙二年(1175)平定茶商赖文政之乱,就充分展现出他过人的指挥才能和作战方略。

南宋的茶商之乱,时有发生,一般规模比较小,时间比较短,很快就被平息。只有赖文政之乱,延续时间长,影响地域广。南宋之所以频繁发生茶商之乱,根源在于南宋的“榷茶”制度。南宋延续北宋茶叶专卖制度,商人要卖茶叶,必须向官府购买“茶引”,即茶叶特许经营凭证。商人凭“茶引”,到茶园、茶户购买额定数量的茶叶,然后去贩卖。南宋的“茶引”,不是购买一次就可以获得长期的售卖权,而是一道道地购买,买一道茶引,只能售卖额定数量的茶叶。据淳熙年间左司郎中李椿奏疏所言,茶商每卖一百二十斤茶叶,支付的税费高达四五十贯,这还不包括官吏的违法克扣等隐性支出。连李椿都感叹茶引费实在太高。由于茶引的价格昂贵,自愿购买的很少,于是茶商就私下贩卖。官府检查禁止,茶贩就结伙抱团武装对抗。官府查禁极严,茶贩无利可图,难以生存,就变为盗匪,从事抢劫等违法活动。为了争夺地盘,他们有时互相火并仇杀,有时肆无忌惮地抢劫居民,有时抢夺客人买下的茶货,有时强掠妇女,以致民不奠居。过去有人认为,茶商之乱是农民起义,完全是误解。那些叛乱之徒,根本不是农民,而是以失业的茶商为主体,加上刺配逃军、恶少无赖之徒等等。以前学界把茶商叛乱者称为“茶商军”,也是误解。南宋的茶商军,其实是专门应对茶商叛乱的官军。《宋史·郑清之传》记载:“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意思很清楚:湖广江西总领所准备差遣郑清之,见湖北茶商常常群聚暴乱,于是向总領何炳建议,组建专门的军队来应付精悍的茶商团伙。何炳言听计从,立马下令召募士兵,响应者云集,于是将这支军队称为“茶商军”。魏了翁《直焕章阁淮西安抚赵君墓志铭》也提到“置制使留茶商、忠效一军补兵籍”之事,即置制使留下茶商军、忠效军以补兵籍。可见,茶商军是兵籍之外的预备军队。

以赖文政为首的湖北茶商之乱,始于淳熙二年(1175)四月,先在湖北、湖南交界的常德、益阳一带为盗,不久,就向湖南、江西进攻。朝廷调派宋金前线的正规军——鄂州军前往镇压,居然无济于事。赖文政的队伍,只有四百来人,而鄂州军有三千人,“最号精锐有纪律者”,双方交手的结果是“一胜一负”,官军没打败茶商,自身却“十百为群,逃窜而归”(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三八《论军士纪律》)。六月,赖文政等攻入江西吉州永新县,占禾山险要之地为据点。江西安抚使汪大猷派副总管贾和仲率数路之兵前往讨捕,因为不熟悉地形,反而被茶商武装打得落花流水。贾和仲又用招安之策,茶商诈降,虚立旗帜为疑兵,由小路遁去,过了两天才被发现(楼钥《攻媿集》卷八十八《汪公行状》)。

朝廷先后调换三任提刑(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厅厅长)、动用上万兵力围剿,也没能控制局势。据权兵部侍郎周必大说:当时参加围剿的有“江鄂之师,益以赣、吉将兵,又会合诸邑土军弓手,几至万人,犹未有胜之之策”(《文忠集》卷一三七《论任官理财训兵三事》),彭龟年也说:“茶寇方盛时,江鄂大军、诸路禁军、土军、弓手、百姓保甲,动以万计。”(《止堂集》卷十一《上漕司论州县应副军粮支除书》)江鄂大军、诸路禁军、地方土军等多兵种联合作战,也没打垮这支茶商武装。

朝廷见事态难以控制,由宰相叶衡推荐,委派仓部郎中辛弃疾任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辛弃疾于六月十二日受命,七月初离开临安,赶赴江西提刑司治所赣州,专力督捕茶商武装。

辛弃疾到达赣州后,经过缜密侦察,了解战况后,实施了三大战略战术。

第一步,重兵转困。茶商武装利用山深险阻,打游击战。辛弃疾吸取正规军背负铠甲不利于山中作战的教训,用正规军扼守要道,而用弓兵土军及大量民兵将茶商武装围困山中,以消耗断绝其给养,迫使出山。果然,茶商武装无法在吉州山中久呆,被迫向岭南逃窜,第二步,多路伏击。茶商武装向南窜入广东、江西交界处后,被广东提刑林光朝率领的精锐之师摧锋军迎头痛击,其势始衰。只好折回江西。八月底,赖文政等从安福逃到萍乡,辛弃疾派鄂州军统制解彦祥率部围剿,茶商武装死伤甚多,又折回逃至安福高峰寺,辛弃疾又派遣土豪彭道到高峰寺合力搜捕。从此,茶商武装大势已去,遂逃至赣州兴国县作最后挣扎。

第三步,招安诱降。赖文政等逃到兴国后,只剩百余人苟延残喘,随时准备投降。辛弃疾就派兴国县尉黄倬前往招安,茶商武装全部投降,历时半年的茶商赖文政之乱,在闰九月,终于被辛弃疾平息。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投降之前,赖文政先带几名首领来见辛弃疾,“约日束兵。既退,谓其徒曰:‘辛提刑瞻视不常,必将杀我。’”茶商武装投降后,辛弃疾果然杀了赖文政。

边防作战的三千正规军打不败茶商四百人,后来又加上诸路禁军、土兵上万人,依然不能阻扼其气焰,可见赖文政确实是足智多谋、难以对付的高手。而辛弃疾坐镇指挥后,迅速扭转局势,不到三个月就平定叛乱。这次成功平叛,再次彰显辛弃疾聪能谋始,明能见机,智足断事,胆能决之,勇能行之的英雄气质。

7. 建立飞虎军

淳熙七年八月(1180),辛弃疾在长沙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创建飞虎军一事,也能见出他的胆略、勇气和智慧。

辛弃疾鉴于湖南控带两广的特殊地理位置,又盗患严重,武备空虚,于是向朝廷提出,依广东摧锋军、湖北神劲军、福建左翼军之例,别创一军,号称飞虎军。获得朝廷许可之后,辛弃疾雷厉风行,在长沙马殷营垒故址建立兵营,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并在广西买马五百匹,战马铁甲皆备。

辛弃疾建飞虎军,并非一帆风顺。先是组建期间,枢密院就有人反对,数次阻挠,而辛弃疾不为所动,加速进行。后来因花费巨大,动以万计,辛弃疾亲自协调斡旋,“事皆立办”(《宋史》本传)。可朝中又有人弹劾辛弃疾聚敛民财,以至于降下御前金字牌,勒令即日停建。辛弃疾受而藏之,不动声色,继续督责监办者,令一月之内建成飞虎营栅,违者军法从事。最终如期落成。军营建成后,辛弃疾向朝廷陈述始末,并绘图缴进,孝宗皇帝才释然。由此可见辛弃疾临事果断,有胆有识,决策力、行动力超强。

两日内置瓦二十万,更见辛弃疾的超群智慧,如同诸葛亮草船借箭般的传奇。飞虎军营寨将成,适逢秋雨连月,负责施工者向辛弃疾报告,造瓦不易。辛弃疾问需瓦多少?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心,不日可办。僚属不信。他随即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外,号召每户居民取沟瓦二片,结果不到两天,二十万片瓦就全部备齐。僚属为之叹伏不已。这是《宋史·辛弃疾传》记载的故事。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情节略有不同:属吏报告辛弃疾“唯瓦难办”,辛弃疾即“命于市上每家以钱一百赁檐前瓦二十片,限两月,以瓦收钱。于是瓦不可胜用”。一说是每家取瓦二片,一说是每家用一百钱买瓦二十片,传闻虽有差异,但都体现出辛弃疾随机应变的智慧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罗大经对此评论说:“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弭患济事者是也。”

飞虎军建成之后,辛弃疾又加强训练,使之“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宋史》本传)。后来任湖南安抚使的朱熹也说:“飞虎军,元系帅臣辛弃疾创置,所费财力以巨万计,选募既精,器械亦备,经营葺理,用力至多。数年以来,盗贼不起,蛮徭帖息,一路赖之以安。”(《晦庵集》卷二一《乞拨飞虎军隶湖南安抚司札子》)飞虎军的意义和作用,越到后来越显著。辛弃疾作为飞虎军的创始人,功不可没。

由上述诸事可以看出,辛弃疾不仅有张良那样的智慧谋略,又有韩信一般的勇气胆力。依刘劭《英雄论》的标准,辛弃疾可谓是兼张良之英、韩信之雄的真英雄、大英雄。

辛弃疾同代人早就持有这样的看法,把他誉为张良、诸葛亮。刘宰在《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中就赞美辛弃疾是“卷怀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子房,即张良。黄榦致书辛弃疾,称其“果毅之姿,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与辛稼轩侍郎书》)。卫泾在辛弃疾除知绍兴府兼两浙东路安抚使制词中以宁宗皇帝的口吻,称扬辛弃疾是“谋猷经远,智略无前”(《后乐集》卷一)。刘宰《上安抚辛待制》又说辛弃疾“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乾旋坤转,虎啸风生”。可以说。辛弃疾的英雄气质、宏大志向、远见卓识,谋略智慧,为当时的君臣所共知,亦得到广泛的认可。

只可惜辛弃疾生不逢时,不能像岳飞那样建立盖世功勋。洪迈在《稼轩记》中曾感叹:“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安石事业,侯盖饶为之。”意思是如果有机会,辛弃疾完全可以收复中原,建立周瑜、謝安那样的勋业。宋末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也说:“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然而辛弃疾终其一生,没有等到大显身手的机会,一辈子只牛刀小试了几回。时代注定了辛弃疾只能是一个悲剧英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作者:王兆鹏

第2篇:六次弹劾与辛弃疾词的创作

摘 要:作为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辛弃疾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受耿京命“奉表南归”得到宋高宗赵构的召见并拜为右承务郎起,至开禧三年(1207)抱恨离世,四十余年宦海生涯中三起三落,其间多次遭到弹劾,其经历的宦海风波之惊心动魄不下于其词之波澜壮阔。在某种程度上,六次弹劾影响了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并反映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成就了辛弃疾的词史地位。六次弹劾对于辛弃疾的人生及其词风的形成影响至巨。

关键词:辛弃疾 弹劾 词的创作

作者简介:刘隽一(1986—),女,河北邯郸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现存词629首,是中国历史上存词最多的一位词人,比排名第二的苏轼还要多267首。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与苏轼并称“苏辛”,几乎成了宋词的代称。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忼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可见后世对其评价甚高。都道辛词豪放,这固然与辛弃疾早年从戎有关,但更与其南归后仕途上屡次遭受不公有关。怀才不能展的愤懑是辛词豪放的主色调,这源头大致出于辛弃疾所遭受的六次弹劾。本文试图分析辛弃疾六次被弹劾对辛词感慨豪放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后者对于前者的反映。

一、六次弹劾之因果与详情

辛弃疾南归之后,锐意建立功业,成为南宋颇具争议的人物。据《宋史•辛弃疾传》和《宋会要》记载,他一生至少受到六次弹劾。第一次是淳熙八年(1181):

十二月二日,右文殿修撰、新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落职,罢新任。以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至是言者论列,故有是命。

《宋史•辛弃疾传》载:

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

据邓广铭先生考证,《宋史》所记有误,王蔺弹劾辛弃疾非绍熙年间,而是淳熙八年。可见淳熙八年,弹劾辛弃疾的不止一人,罪名却相似,一是贪污,二是暴虐。

辛弃疾第二次被弹劾是绍熙五年(1194)七月:

七月二十九日,知福州辛弃疾放罢。以臣僚言其残酷贪饕,奸赃狼藉。

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八载《黄柳州墓志铭》一文:

……父艾,刑部侍郎,赠少师,为绍熙名臣……初,少师公在谏垣论击辛卿弃疾,辛衔切骨。

由此可见《宋会要》中所说的“臣僚”即是黄艾,弹劾的理由依然是残酷、贪赃。

辛弃疾第三次被弹劾为绍熙五年九月,事隔被黄艾弹劾仅两个月。这次弹劾他的人是御史中丞谢深甫:

九月二十七日,朝散大夫、集英殿修撰辛弃疾降充秘阁修撰,朝议大夫、焕章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马大同降充集英殿修撰,罢祠。以御史中丞谢深甫言:“二人交结时相,敢为贪酷,虽已黜责,未快公论。”

谢深甫,字子肃,乾道二年(1166)进士,初为嵊县尉,明狱辨诬,国子司丞郑伯熊称他慧眼识才。绍熙二年为临安府尹,光宗称他施政宽猛得中。进吏部侍郎,兼给事中,议事能持正力争。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封申国公,改封鲁国公。宁宗称深甫“守法度,惜名器”,一直是个有清誉的人,辛弃疾被谢深甫弹劾,罪名除了贪酷还多了结党一条,如果简单认为谢对辛是诬告似乎也不妥。

辛弃疾第四次被弹劾是庆元元年(1195):

十月二十六日,……御史中丞何澹言:“演累以受金见之白简,忼(式)(拭)得郡,贪污如故;弃疾酷虐裒敛,掩帑藏为私家之物,席卷福州,为之一室(空);三聘居乡则谋人田产,立朝则专事唇吻;瀚入仕并无资历,夤缘竟攘见次,破坏成法。”

紧随而至的就是庆元二年(1196)的第五次弹劾:

九月十九日,朝散大夫、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辛弃疾罢宫观。以臣僚言:“弃疾赃污恣横,唯嗜杀戮,累遭白简,恬不少悛。今俾奉祠,使他时得刺一州,持一节,帅一路,必肆故态,为国家军民之害。”

不管辛弃疾的同僚所奏是否属实,“刺一州,持一节,帅一路,必肆故态”道出了宁宗真正的担心,这一本参奏使得辛弃疾在瓢泉闲居了七八年,直到嘉泰三年(1203)才重新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次重新起用使暮年的辛弃疾看到了最后的为国尽忠的希望,他满怀信心却依旧好景不长,两年之后的开禧元年(1205),他遭遇了仕宦生涯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弹劾:

七月二日,新知隆兴府辛弃疾,太府卿、兼权兵部侍郎、兼国用司参议官陈景思,并与宫观,理作自陈。以臣僚言:“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剑(敛);景思荐进驵吏,忼炼平民。”

据邓广铭先生《辛稼轩年谱》考证,其侍妾至少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六位,但这一年,辛弃疾已经66岁了,用好色一条令其晚节不保似乎有些牵强。这次弹劾击碎了辛弃疾最后的信心,想到两年前冒着酷暑应召启程赴任,现在无故在任上被免职,内心定是无法平静的。

辛弃疾的仕宦生涯共遭六次大的弹劾,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为政治斗争而夸大其辞的,也不排除南宋官员贪污十之有九,用此理由弹劾几乎成为定式。但辛弃疾两次高调修建别墅的确给政敌留下把柄,成为其戎马一生的软肋,即使其战功卓著,这种生活上的瑕疵也从客观上影响了其政治抱负的实现。

二、六次弹劾的是非及其对辛弃疾人生走向的影响

辛弃疾在淳熙八年遭弹劾被罢官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归隐田园的想法,二十三岁南渡以来,二十年戎马漂泊,的确辛苦。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在江西上饶带湖之滨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修建住宅,准备以后退居此处。

洪迈《稼轩记》描画了这座新居,可略见其气象:

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糠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

陈亮在《与辛幼安殿撰》一文中写到:

始闻作室甚宏丽,传到《上梁文》,可想而知也。见元晦说,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曾睹。此老言必不妄。去年亮亦起数间,大有鹪鹩肖鲲鹏之意较短量长,未堪奴仆命也。

这段记载不仅写出了陈亮对带湖别墅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还转述了朱熹对别墅规模宏大之赞叹。罗忼烈《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状况》一文指出,这样庞大的庄园和壮丽的建筑群不是区区俸禄就可以支付的,朱熹在《与黄商伯书》中似乎透露了蛛丝马迹:

辛帅之客舟贩牛皮过此,挂江西安抚占牌,以帘幕蒙蔽船窗甚密,而守卒仅三数辈。初不肯令搜检。既得此物,则持帅引来,云发赴浙东总所。见其不成行径,已令拘没入官。昨得辛书,却云军中收买。势不为己甚,当给还之,然亦殊不便也。

可能正是建造庄园和平时不拘小节直接授辛弃疾的政敌以口舌。王蔺参辛弃疾“贪污”一事也并非毫无道理,即使不算侍妾和仆人,辛弃疾及其妻子、九个儿子、两个女儿①一家十三口此后十年在带湖别墅维持一般的吃穿用度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不管弹劾的原因是否属实,修建带湖新居之前,辛弃疾并没有想到会被弹劾,本打算将来自己主动退隐之后居住,没想到被弹劾之后“使得自尊心极强的辛弃疾由主动的退隐变成了被迫的‘放归’。辛弃疾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于是他的心路历程又进入了一个更加矛盾复杂的阶段”。王兆鹏先生认为:“淳熙八年的决计退隐并终于隐退,标志着辛弃疾心灵历程的又一变化。”

叶嘉莹先生说:“中国诗歌之传统中,则第一流之最伟大的作者,其作品之所叙写者,却往往也就正是性情襟抱中志意与理念的本体的呈现。”由弹劾带来的巨大的人生变动,使辛弃疾成为“在其作品中,表现有一种生命中之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的一位作者”。

三、六次弹劾与辛弃疾词的创作

弹劾对于作为官员的辛弃疾而言是不幸的,但是对于作为词人的辛弃疾则未必如此。清人赵翼《题元遗山集》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其一,被弹劾而导致的仕途蹭蹬,提供了创作的空闲。被弹劾的辛弃疾有两次长时间的赋闲。第一次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绍熙二年(1192)共十年,正值壮年的辛弃疾隐居带湖,创作了176首词。第二次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将近八年的时间闲居瓢泉,创作了173首词。另外还有125首词著作年失考,但邓广铭先生认为其中十之有九作于这两个时期。这样算来,有大约450首词作于其时,占辛词的大部分。

其二,被弹劾而引起的负面情绪提供了创作激情。辛词题材多样,其中不乏与弹劾直接相关者。词是辛弃疾“不平则鸣”的一个很好的出口,如作于淳熙九年(1182)的《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辛弃疾于淳熙八年被王蔺等人弹劾,解官而归,邓广铭认为该词前阙必作于九年春初,作于同时的还有一首《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辛弃疾给他在带湖的新居取名“稼轩”,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又写这首词说明了他的用意。虽然退居稼轩,但词人还是借用《论语》《诗经》中的典故,抒发个人备遭打击的怨愤。两首词互见,辛弃疾并不留恋推杯换盏的舒适生活,“男儿宁当格斗死”才是他向往的归宿。

绍熙五年七月、九月,辛弃疾连续两次被弹劾,罢官。于三山归途中,借白鸥之口自嘲,作《柳梢青》: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而今岂是高怀。为千里、莼羹计哉。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与淳熙八年不同,这是辛弃疾政治生涯第二次大的打击。54岁的他已是“华发苍颜”,留给自己建功立业的时间越来越少,辛弃疾不仅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有所建树,更迫切地希望整个国家能一改主和之态度,君臣戮力同心,重整旧日河山。

庆元元年,辛弃疾第四次被弹劾。瓢泉新居的落成并没有完全扫除词人内心的阴霾,日日把酒却并非言欢,衰老的感伤也越来越浓厚。《兰陵王•赋一丘一壑》中写道: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系磬门前,荷忼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辛弃疾以古来贤者为榜样,却并没有那么洒脱,能真正做到“进亦乐,退亦乐”,无非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长期过量饮酒影响了他的健康,但年近六旬的辛弃疾仍然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仍葆有建功立业的最后期望,故为此而戒酒,《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借酒杯之口道稼轩心事: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老臣之心道尽!一句“麾之即去,招则须来”,实际是稼轩面对君王之一拜!

其三,被弹劾为词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开禧元年,辛弃疾仕宦生涯中最后一次被弹劾,这一年辛弃疾的创作欲望有一次集中的爆发,连续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等一系列感怀之作。虽然我们现在很难判断这些词创作的具体月份是否在七月被弹劾之后,但《鹤林玉露》记载时人的感叹:“可喜朱文公云‘辛幼安、陈同甫若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想必此时辛弃疾心中必然郁结着许多烦闷。

辛弃疾的629首词中,影响最大的篇目多与这六次弹劾有关。据王兆鹏先生《唐宋词史论》一书的统计,历史上辛词共被品评478次,被研究893次,涉及篇目累计229篇,当代词选累计选择篇目达207次,可以说辛弃疾是中国最受关注的词人。唐宋词名篇佳作中知名度最高的40首作品中,辛弃疾入选三首,分别是《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祝英台近》(宝钗分)、《永遇乐》(千古江山)。其中《祝英台近》约作于淳熙八年,《永遇乐》约作于开禧元年。淳熙八年是辛弃疾第一次遭遇弹劾,开禧元年又是辛弃疾最后一次遭遇弹劾,可见,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作品中,两首在创作时间、创作内容上与被弹劾直接相关。

叶嘉莹先生认为辛词中感发生命的力量有两种来源,“一种力量是来自本身内心所凝聚的带着家国之恨的想要收复中原的奋发的冲力”,“另一种力量则是来自外在环境的,由于南人对北人之歧视以及主和与主战之不同,因而对辛弃疾所形成的一种谗毁摈斥的压力”,六次被弹劾的遭遇正是这第二种力量的来源。

成就辛弃疾词史地位与创作巅峰,六次被弹劾可谓“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元)脱脱等著.宋史 [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3]邓广铭.辛稼轩年谱[Z].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罗忼烈.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状况[A].周保策,张玉奇.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5]王兆鹏.论稼轩前期词的心态[A]. 周保策,张玉奇.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6]叶嘉莹.论辛弃疾词[A].周保策,张玉奇.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注释:

①女儿可考的为两人,不可考的不计。

(编辑:成向阳)

作者:刘隽一

第3篇:从题材看苏轼、辛弃疾婉约词风的差异

摘要:苏轼、辛弃疾在词史上所做的巨大贡献在于创立并发展了豪放词派,但其婉约词作也极为优秀。从题材来看,中秋、闺情和咏物这三类词在宋代词史上对士大夫展现心绪有着特殊的作用,以这三类题材为基础进行分析,比较苏轼以婉调作婉词、辛弃疾以豪调作婉词的特点。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婉约词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宋代文坛以词为宗,词体创作蔚为大观,苏轼和辛弃疾二人作为南、北两宋文坛成就最高者,其卓越贡献主要在于对豪放词的开拓和发展,但他们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此,苏、辛对婉约词的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

单从数量上来看,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词中,豪放词所占数量不足十分之一,绝大多数仍要划归到婉约词一类,并且苏轼婉约词的创作水平也丝毫不逊色于同时代其他婉约派名家。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评苏轼《蝶恋花》:“恐柳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南宋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见长,但正如范开在《稼轩词序》所说:“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2]辛词在金戈铁马之外,也不乏这些清丽婉转之音。

一、从中秋词看苏词浪漫、辛词现实

北宋太宗年间,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士大夫情怀在中秋的月光下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浅斟低唱间文人创作的中秋词成了抒发个人情怀的窗口,或叹茕茕孑立,或悲人生无常,都流露在皎皎月色之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直以来都被文坛誉为中秋词之绝唱,也成为后世中秋词的范式。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3]。这首词写于苏轼贬官至密州期间,当时苏轼正值壮年,胸中藏有一番宏图壮志,本欲成就一番事业,奈何壮志难酬,恰逢中秋之际,又同自己血浓于水的弟弟苏辙分隔两地,难以团圆,情感难以发泄,借着佳节一抒胸中郁结之气,成就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上阕逸兴壮思,驰骋想象,举着酒杯与天对话,向天发问,充满飘飘然的佳节酒酣之感而后跌入现实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政治仕途的失意让词人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界,欲求而不敢,欲争而不能。但苏轼并没有任由这种失落的情绪继续发展下去,反而以一种洒脱的气质带着我们享受人间;虽在下阙中表现出人生无常的感慨,不能与亲人相聚,仕途失意而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但随即又笔锋一转,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从整体上来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乘风而来、又乘风归去的飘飘然的动态美,或与天公对话,或在人间起舞,整首词节奏较快,有清旷超逸之感,充满着飘飘欲仙的浪漫特色。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同样是一篇中秋怀人之作,但对中秋月夜的直接描写很少,更多的则是借着月夜描写美人,诉说思念。相比于苏轼,辛弃疾似乎更善用比兴。在这首词的开头,词人先用浓墨重笔描绘了自己想要登楼望月的迫切心情,倏尔转折,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担心中秋月不够明亮的心思,一“快”一“怕”,抑扬顿挫,为后来的美人出场和情感抒发造足了势。而后“一声吹裂”,又将月光笼罩下的世界比作“冰壶”,营造出一种极其空灵的境地。

下片开头仍先比兴,描绘中秋宴席歌舞助兴的场面,“咽”字启情,似有一声沉重的悲息。“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一句更是直接借用了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从中不难看出辛弃疾的创作受苏轼影响很深。苏词中人与月共舞,想象充沛,发兴无端,充满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辛词则有所不同,辛弃疾从眼前之景、眼前之人出发,虽也有令人惊奇的比喻,但更多是触景生情,从心出发,抒发的是当下之感,添了些悲凉,也多了份立足于现实的理想色彩。

二、从闺情词看苏词凄美、辛词清丽

男女恋情向来是词作的主要歌唱对象,从产生之初,便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士大夫一方面继承前人的写作传统,另一方面因宋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文人们往往选择闺情词来吐露心中的情绪。

定风波·感旧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定风波·感旧》这首词是苏轼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忆起上一年参加宴席期间歌妓所做的曲,有感而发之作。苏轼善于运用一些女性物品来烘托气氛,词作中频频使用玉环、香罗、轻衫之类的女性化意象。词的上片感怀,由腰身承担不了“鸳鸯绣带”发声,披露出负心郎“薄幸”“游治”“轻狂”等可耻行径,词风香软浓艳,极具“健笔柔情”的特征,同时,也展现出歌妓对负心郎的怨恨和相思,以及苦苦压抑内心的凄凉心境。

词的下片伤今,先点明时间,在“花谢”“絮飞”“春尽”时节,伴随着“断弦”“尘管”“啼妆”,男女双方情感走到了尽头,被伤害的歌妓形单影只,凄泪满面。孙言诚《苏东坡词选》中谈道:“该词写一个被丈夫冷落的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对于丈夫的负心行为,不是‘恨’而是‘羞’,这充分表现了歌妓的一往情深。”该词最值得歌颂的是歌妓在痛苦之余迸发出的反抗,这首词充满了理性色彩,同时也刻画出了在那个时代面对破碎的感情、失败的婚姻时,难能可贵的斗争及对平等的追求。字里行间表露出一种凄美的色彩,让人读之不免扼腕叹息。

南歌子·万万千千恨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轿儿宽。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

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

辛弃疾写到:“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词的开头将眼前层峦叠嶂连绵不绝的山峰同心中缠缠绵绵难以排遣的酸楚放在一起对比,将闺阁少女的愁思予以一种实体的承载,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随后写到别人说“我”的轿子太宽挡住了行人的道路,而从“我”的角度出发,却嫌轿子挡住了我看向情人的目光。下篇写少女的想象,不知道是因为天气炎热失眠,还是因为心中挂念着他而失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不知他的船只停泊在何处,不知他今夜是否也因热气睡不着,不知他身边是谁在扇扇子,这般酸酸楚楚的少女情思跃然纸上。

整首词读下来,语言清新明丽,全词都使用简洁明快的日常用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深层次的用典,有的只是少女情思的坦然表现。苏轼的《定风波·感旧》走的依然是传统闺怨词的路子,用女性化的物品起兴,引出闺阁女子的愁苦之情;辛弃疾则是细致入微地展现出少女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将描写的重心放在飘芜的少女情思上,词作更显清丽。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4]不难看出,稼轩闺情词是极为符合这一审美标准的。

三、从咏物词看苏词孤冷、辛词豪俊

咏物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之大宗,词一开始虽为娱乐所产生,但唐五代北宋以来渐趋清晰的尚雅新風、对于词体的规范引导促进了咏物词的创作,文学作品抒情言志、托物寄意的作用也在词中得到充分的阐释和体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咏物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苏轼贬官黄州独居定慧院时所做,词的开头使用“缺月”“疏桐”这样的意象营造出一副孤冷月夜图,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已深,人巷静,世间万物似乎都笼罩在这样雾蒙蒙的清冷月夜之中,万籁俱静,只有“幽人”孑然一身,像孤独的飞鸿。下片承接“孤鸿”展开来描写,“孤鸿”与“幽人”相衬相生,不知是人惊动了雁,还是雁惊动了人。“孤鸿”若是挑选不到良枝宁愿不栖息,更何况是人呢?有报复无法实现,心中有怨恨无人能够理解。

苏轼的一生都在贬谪的途中度过,可谓历经崎岖坎坷,当生命遭到威胁时,他也曾彻夜难眠:“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5]同“孤鸿”一样,若是无良枝,宁愿在冷寂的沙洲落脚。黄庭坚曾如此评价苏轼:“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当仕途不顺,一腔热血难以展现时,苏轼选择了旷达,选择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一种清冷的态度和眼光对待官场的污浊,无人诉说,无处发泄,便顺应本心,在自己的一片园地里孤芳自赏。

贺新郎·听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和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样,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听琵琶》作于他落职罢官期间,在本要大展宏图的有为之年退居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流连山水、寄情田园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抗金复土的夙愿,该词作更是流露出其功名未成、未老投闲的悲愤辛酸之情。除此之外,该词还表现出了对国家危亡的担忧,看似写唐,实则讽宋,借唐玄宗年间有关琵琶和音乐的典故,抒写北宋沦亡之悲,讥讽南宋小朝廷耽于安乐。辛弃疾自比“浔阳江头客”,“昭阳宫殿”不复在,心中凄苦恨意难说。《梁州》曲罢,为之呜咽,哽咽难语。

所谓“时势造英雄”,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宋朝最黑暗、最微弱的时代,用辛弃疾自己的话说,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也是汉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代。琵琶曲素来以幽怨著称,白居易的《琵琶行》即是如此,但辛弃疾的《贺新郎·听琵琶》却以一种凌云壮阔的历史场景衬托昭君的温柔婉转,在壮丽的景象映衬下更显出婉约细腻、温柔缱绻的风情,使后世的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的感慨愁思,也更加完整、完美地达到了豪放与婉约并举、慷慨与细腻融合的境界。[6]

四、结语

辛词以豪放沉郁的风格著称,悲壮沉郁,感慨苍凉,多了分“霸气”,而苏词或则恣意奔放,或则清旷豁达,多了分“仙气”。[7]苏轼用婉调作婉词,辛弃疾用豪调作婉词,拿“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这三个词牌举例,苏轼用来写豪词,抒发激昂悲壮之怀,而辛弃疾用来抒写婉情,并且将婉约词的婉调写得更加的委婉含蓄。

苏、辛婉约词创作继承了传统婉约词的特点,同时又有创新,不仅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更提升了婉约词的格调,对后世的婉约词家的创作起了借鉴推动作用。虽然本文讨论的重点在苏轼和辛弃疾婉约词创作词风的差异上,但总的来看,二者创作实为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婉约词从北宋经苏轼发展到南宋辛弃疾,一种文学体制从产生到繁荣,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正是经过代际之间文人创作的继承和发展才延续下来,而苏、辛二人的词作创作关系正是这种文学延续最好的阐释。

作者简介:戴云逸(1997—),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范开.稼轩词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陈振濂.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孙荣兰.试论辛弃疾的咏物词——以《贺新郎·咏琵琶》为例[J].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3):47-49.

〔7〕朱德才,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

作者:戴云逸

第4篇: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学生朗读资料介绍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5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篇一:辛弃疾词两首 表格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

教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

二、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

四、重点把握

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

五、具体赏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六栋,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则用青螺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的远山的秀丽。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向北望是江淮前线;再远即中原旧疆,却没有收复的希望。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词人在登高怀古,心忧国家,看吴钩,拍栏杆,那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惜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上阕总结: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前面用”献愁供恨“表现自己的愁和恨,是一转,由无情之景转为有情之景,看吴钩,拍栏杆,是一转,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愤懑,那么接下来一句又是一转,用典故,借古人古事来写自己的情感。那什么是用典呢?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 当十。

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这里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 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个典故讲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大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让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词人未许汜(si)设想,表示怀疑:像你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大意是:词人既不学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错综复杂,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作者非常的苦闷痛苦,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虽然没写出来,想必此时的作者早已留下了泪水。我们知道,柳永的泪,是儿女情长伤离别,那辛弃疾的泪,则是英雄不遇其时的泪。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结尾自然收束,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搵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了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此只好独自哀伤。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下阕:直接言志。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得志,但决不消沉退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首词是作者多少岁写的呢,对,34岁,而写《永遇乐》时,作者已经65岁了。由壮年到了老年,这次,他为什么要登北固亭?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坎坷命运。

二、背景介绍

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次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三、学生朗读

四、赏析

怀古:我们学过的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人生如梦,那苏轼的的怀古

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哪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开篇大气,千古具有时代感、历史沧桑感,江山具有现实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曾经,孙权在京口建都。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思考: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舞榭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非但人无觅处,就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能反映他的风流遗失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突出了潇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是作者就想到了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

平定叛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非常钦佩。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这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了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想当年,说明了英雄孙权无觅处,气吞万里的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意图就能被采用,因为辛弃疾提出的关于先收山东,后取河北的战略,和刘裕不谋而合。那么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思考:写孙权和刘裕一详一略,为什么?

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希望能遇到像刘裕一样的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轻易地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归。封狼居胥: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北顾:许多注本解释为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其实并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诗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作者登北固亭,实一语双关。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tuō) 胄草率出兵北伐。那么韩侂胄草率出兵的结果是什么呢?准备不足,内部分裂,再无岳飞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只落得仓皇而逃。皇帝问罪,韩侂胄成了首席责任人,被问斩。

思考:用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有重过此地之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三年来到南宋,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 思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哪里? 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 篇三: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稿

课“八点”、课前课中课后分层练习学案——提出教学流程建议——个人二次备课并分课时撰写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课——课后反思——下次集体备课反馈总结

集体备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单元过关检测、阶段检测、强化训练、作业等)——复习课 集体备课六统一: 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即“三题”,其中课后巩固拓展练习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基础、提高、拓展);统一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第6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第 1 页 共 2 页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第 2 页 共 2 页

第7篇:634409032577031250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2

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4 .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5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6.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7 .讲读课文。

(1)阅读上阕。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阕。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阕,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阕。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8.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9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0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附:

( 一)重点内容图示。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写景,赞叹山河美

(过渡句)

下阕:写人,怀古发感慨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阕: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第8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Word 文档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二、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分析题目——登高之作。

请回忆以前所学的登高之作?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

《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南归已12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 1

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辛弃疾名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怀古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讨论: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讨论: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第9篇: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朱德才

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軒由滁州知府改調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時稼軒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鬱憤之氣。此詞為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地;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

詞的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起韻寫水用賦筆。鳥瞰千里,水天相接,一派清秋景象,突出雄渾之美。次韻寫山用比喻,寫其風流多姿,如美人頭上碧色玉簪和螺形髮髻,突出清秀之美。「獻愁供恨」,倒裝句式並移情入景,變賞心悅目為滿懷愁恨。蓋江山雖然美麗多嬌,惜乎已成南北分裂之局。觸景生情,在有志之士看來,不過倍增國愁而已。詞情由此轉換,自然引出眺望山水而愁恨填膺之人──「江南游子」。

「落日」七句寫「江南游子」。特色有二。一以景烘托:夕陽殘照樓頭,孤鴻哀鳴天際,生發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情調和氛圍。二出以強烈而極富暗示性的動作:把憂憤之情深深自見。在闊大蒼茫的背景上,呈現於讀者眼簾的是一個憂憤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就筆法而論,「落日」七句,文不加點,急促迫切,而又一氣呵成,有發聾振聵、震撼人心之力。就章法而言,前段「獻愁供恨」句轉折「無人」兩句煞尾,既切「登臨」題面,感嘆世無知音,又不明言「登臨」之意,為下片抒懷留出餘地。此即所謂上片煞拍「住而不住,收而未盡」,深得作詞三昧。

下片抒懷,詠嘆壯志空懷之悲,落實「無人會,登臨意」句意。但通篇不使一直筆,而運用三個故實曲折道來,最是辛詞當行本色處。「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用張翰棄官南歸事。《世說新語‧識鑒》謂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棄官南歸。「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求田問舍」;買田置房。「劉郎」,指劉備,事見《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許汜見陳登,陳登久不與語,使許臥下床,而自臥大床。許汜訴於劉備。劉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陳登的字)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嘆事業未就,年華虛度。結句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朝桓溫北伐,途徑金城,見當年手植柳樹已有十圍之粗,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人論辛詞,素有「掉書袋」之譏。實則不然。中國古典詩詞向有用事傳統,關鍵不在用事與否與用事多少,而在所用是否得當。稼軒此詞之用事,顯然屬成功之列。它不只增加了句意的容量,使內蘊更為豐厚,而且用來貼切而不流於生僻。特別是連用三事而手法錯綜多變,讀來更覺文情搖曳,姿態靈動。「休說」三句系反用故實,「怕應」三句正面取意,而「可惜」三句則作半面語縮住,寄「人何以堪」於言外,最富韻味。要之,非如此用筆,不足以體現一波數折、一唱三嘆那種迴腸蕩氣之美,此即上文所稱「豪而不放」。不學張翰秋風思歸,鄙棄許汜求田問舍,是反襯自身復國壯志。「可惜流年」筆鋒陡轉,年華虛度,壯志難酬,此即上文所謂壯中見悲,或謂由壯而悲。

或曰僅此一意,何需如許筆墨?此正是慢詞有別於小令處。令詞主含蓄精練,慢詞則尤重鋪敘,即以「賦法」為詞。至若如何鋪敘,則因人而異,因篇而殊,各具特色。此篇賦登臨之意,十二句而疊用三故實,卻又並非平鋪直敘或一瀉無餘,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而是極盡翻騰變化、沉鬱頓挫之能事,語盡意不盡,意在言外,耐人尋味。故《海綃說詞》謂此詞「縱橫豪岩,而筆筆能留」。《譚評詞辨》也說:「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

詞的終拍,怨無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也別具深婉之旨。以美人烘托英雄,乃傳統美學情趣,但用來卻有正側、虛實之別。蘇東坡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係側面實寫。蓋小喬為周瑜之妻,實有其人,赤壁破曹時尚在,詞以美人襯托周郎談笑破敵的英雄氣概和風采。辛詞不同,屬正面虛寫。蓋細究其意,實無人可托,也並無美人來為己搵淚。對此,既不能視為欠嚴肅,又不能解得太實太死,如有人以為「英雄之淚本應灑向沙場,而今只能讓妓女來擦」。我以為,此處應理解為無人撫慰志士之心,唯有獨自哀傷。要之,乃世無知音之嘆。如是,則既與上片一結「無人會,登臨意」,詞脈貫通,詞意拍合,從而通篇融成一氣,又使詞作融入一種剛柔相濟之美,生發出一種「當行本色」的審美情趣。

(引自《中國文學名篇鑒賞辭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版)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一篇:现在有哪些热门游戏下一篇:脱贫攻坚成果展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