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句式终结版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一文言文句式终结版

高一文言文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来表示 来表示,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是”来表示,而往 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 表示; 、 者 也 表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

2、用:“……,……也。”表示; 、 , 也 表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用:“……者,……。”表示; 表示; 、 者 。 表示 粟者,民之所种。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者也 表示; 者也”表示 、 者也 表示; 城北徐公,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注意: 并非所有用了“者 的都表判断。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 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彼与彼年相若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乃、必、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 亦、即、诚、皆、则”等。 等 如:是乃狼也 。 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也。 布衣。 臣本布衣。 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熊掌, 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6、用动词 为”表判断。 表判断。 、用动词“为 表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 东坡。

7、用:“……,…… 。”直接表判断; 直接表判断 、 , 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如:刘备,天下枭雄。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 在 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汉魏以后, 是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问今是 如:“问今是何世?” 问今 何世?

9、用否定副词 非”等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是 的句式。 等表示否定判断。 不是”的句式 、用否定副词“非 等表示否定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的句式。 如: 不高也,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 助》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 。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表示; 、 于 。 表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不拘于时。

2、用“……见……”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见 的形式表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见 于 的形式表示 王而负赵。 臣诚恐见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的形式表示 、 受 的形式表示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5、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受 于 的形式表示 举十万之众,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用“为……”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为 的形式表示 身死人手, 天下笑者。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7、用“为……所……”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为 所 的形式表示 山峦为晴雪所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来表示被动。

8、用“被”来表示被动。 、 被 来表示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任何标志。 9.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 .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 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 这种现象更突出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 古文中也经常被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 省略。 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 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

以上下 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 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承前省”、 蒙后省 蒙后省”、 对话省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 承前省 、“蒙后省 、“对话省 ’等形式。 等形式。 等形式 1. 承前省 . (1)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 异蛇)触草木, 草木)尽 )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 异蛇)触草木, 草木) ( ( ( (柳宗元 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柳宗元《捕蛇者说》 ) 2.蒙后省 . 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 鸿门宴》 《鸿门宴 )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鸿门宴》 )沛公谓张良曰 ( 《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左传肴之战 ) 《左传 肴之战》 ( 《 (2) 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左传 肴之战》 ) 3.对话省 . 独乐乐, (1)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 ) 孟子) ( 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 ( 不 若与人。 ( 孟子》二章) 《孟子 若与人。”( 孟子》二章) 《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良曰: (今日之事)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 急。”( 鸿门宴》 ( 鸿门宴》 《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 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 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省略 . 一鼓作气, 鼓 而衰 而衰, 鼓 而竭 而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下文谓语省略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歧路 , ( 列子歧路 亡羊》 亡羊》 ) 3.共知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共知省略,即根

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后公改(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崔铣《 (崔铣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 ( 事》 )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 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鸿门宴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 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 (蒲松龄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 织》 ) 省介词:

(四)省介词: 非亢( 非亢(于)九国之师 余自束发读书(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六)省量词: 省量词: 蟹六( 跪而二( 蟹六(条)跪而二(只)鳌

(七)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使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 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 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 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 但在文言文中, (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 但在文言文中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 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 在古代汉语里, 在古代汉语里, 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 的后面, 但为了强调宾语, 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把它放在动词 或介词) 动词( 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 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奚等)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动词(或介词) 动词(或介词)前。 与归? 微斯人也,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彼且奚适也? 彼且奚适也? 而今安在哉? 而今安在哉? 则又何羡乎? 则又何羡乎?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作宾语, 、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 有也。 未之有也。 恐年岁之不吾 恐年岁之不吾与。 等词的帮助,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 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 、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 等词的帮助 动词前。 之 和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何陋之 、何厌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解。 、句读之不知, D、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E、惟利是图、 马首是瞻 马首是 、惟利是

4、“自”做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做宾语时, 、 自 做宾语时 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秦人不暇自 秦人不暇自哀。 令人长号不自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不自 情不自禁。

注意: 、介词“以 的宾语比较活跃 即使不是疑问代词, 的宾语比较活跃, 注意:

1、介词 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

置。 “余是以记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捕蛇者说》 其中的 是” 余是以记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 ” 《捕蛇者说 ) )其中的 如: 余是以记之, 是一般代词, 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亚父南向 南向坐 ( 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史记 项羽本纪》 )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 例如:“ 亚父南向坐。”( 史记 项羽本纪》 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坐。” 《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 在文言文中,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 在文言文中, 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 定语后置 。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语 之+定语 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的形式; 定语”的形式 、 中心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爪牙之利,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中心语 之+定语 者”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定语+者 的形式 的形式; 、 中心语 如: 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3、 客有吹洞箫者。 、 吹洞箫者 4. “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词+ 定语+ 中心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张博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

5、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A、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一人诣王。 、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百乘, 、 六七百乘 骑千余,卒数万 为人五 为窗八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通计一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四十万, 十万。 、项羽兵四十万 沛公兵十万 E、铸以为金人十二 、铸以为金人十二

状语后置

一、用介词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 第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 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于蓝, 于蓝。 (荀子《劝学》 两个“于蓝 )两个 于蓝”在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两个 于蓝 在翻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

二、介词“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 在今译时, 组成的介宾短语, 第

二、介词 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移到动词前作状 语。 具告以 如:“具告以事。” 具告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 第

三、介词“乎 组成的介宾短语 组成的介宾短语。 第

三、介词 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生乎吾前,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 如:甚矣,汝之不惠!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常见的文言文格式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 用来) 、无以 第一种:表陈述语

第2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取之 ( 以 ) 百金

欲与 ( 之 ) 俱 ( 往 )

皆陈(于)殿下

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以(之)试人

遂拔以(之)击荆轲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使(之)毕使于前 群臣侍(于)殿上者 比(于)诸侯之列 敢以(之)烦执事 许君焦、瑕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辞曰 阙秦以利(于)晋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为击(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于盾) 上

沛公欲王(于)关中 为(我) 击破沛公军 急击勿失(之) 具告以事(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旦日(你)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举所佩玉玦以(之)示之者三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则与(之)一生彘肩 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置之(于)坐上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珍宝尽有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秦王购之 金千斤

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秦王购之 金千斤 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给贡职如郡县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有益于君

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长于臣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击沛公于坐 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乱易整,不武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籍何以至此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籍何以至此? 今日之事何如? 客何为者? 何辞为?

第3篇:高一下语文教案:文言文字词(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上一篇:假如我有翅膀下一篇:围墙自评竣工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