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句式

2022-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言文基本句式

古代汉语和英语句式相通现象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摘 要: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传统的教法是通过一一落实,串讲翻译,课程乏味枯燥,教学效果也不够好,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更无从谈起对传统文化审美的需求。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着从语言角度入手,重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点,通过中英文对比,来发现文言文句式的句型及表达逻辑特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变被动刻板式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古代汉语;西方语法体系;文言文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的基本称呼和基本分析句子方法还是依据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一西方语法体系。因此,学生接触到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体系都是拉丁语法体系。这也是这三者能够比照的基础。

一、语序相通

在自然语序中,汉语和英语的主谓宾的位置是一致的。汉语说“我是一个学生。”英语则表达为:“I am a student.”由此可见,英汉在主谓宾三大主干成分中的顺序是一致的,而且陈述句绝大部分为自然语序。陈述句在古代汉语中也非常常见,比如:“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祖本纪》)这种句式是与现代汉语的表述逻辑没有区别的。这是三者的相通之处。而英语中常见的状语倒装语序、宾语前移等现象,则是通过语序来探究英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而这种语序倒装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

二、句式相通

按照新课程标准,文言文知识点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字词和句式,句式又侧重于倒装句式。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一是词语,二是句式。其中倒装句式比较常见的是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这几个句式实质上也就说出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也是教学过程中重点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先从介宾短语后置句入手,因为这个句式概念以及内容结构清晰,特点鲜明,辨识度高。而且在现代汉语,介宾短语作状语也非常常见,但一般不后置。而古代汉语则不然,尽管有“以德报怨”,但常常要把“介宾结构”后置。这是古人逻辑表达的体现。

而这种倒装形式,在英语语法中也是比较常见。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专门设置了“语序”一章,探讨了宾语、定语、状语的位置问题。张道真提及的几种英语语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但这几种语序位置的现象又和文言文句式相近,因此,我们大胆假设,可以以现代汉语为中介进行古代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比对,文言文的表达逻辑在某些方面是有可能与英语一致的。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古汉语“(屈原)游于江潭。”(《渔父》);现代汉语:屈原在湘江一带徘徊,即“(屈原)于湘潭游”;英语:Qu Yuan wandered in Xiangjiang.其中,(屈原)为主语,游为谓语动词,于江潭是介宾短语。我们来辨析一下下面这几个句子:

古代汉语:(屈原) 游 [于江潭]。

现代汉语:(屈原)[于江潭]游。

英语:(Qu Yuan) wandered [in Xiangjiang].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和英语比较相似。

这个简单句式说明古代汉语的介宾短语语法位置和英语中的介宾短语语法位置一模一样。而且在英语中句法中,介词加名词构成的介宾结构,“作状语时最多,主要补充修饰谓语。”(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433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这里的介宾短语除了可以放在句首,通常放在在句子末。比如:

“We were eager for news.我们急于得到消息。”

“Bake it for two hours.把他烘烤两小时。”

就如古代汉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啖以利”(《史记·高祖本纪》)。这些例句,无一例外介宾结构都位于句尾。因此,不论古代汉语还是英语,介宾短语有后置的现象和规律。

由此,英语语法中常见的一些语法现象是否可以迁移至文言文教学当中?

三、时态相通

英语中比较常见的时态问题,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其实也是存在的。如:“及赵高已杀二世”(《史记·高祖本纪》),这个句子现代汉语翻译为:“等赵高杀了二世后”,通过一一对应原则,发现“已”字的翻译进行意译。事实上,此处“已”是“已经”,“已经”英语中表完成时态,而翻译的“了”、“后”在现代汉语是可以表示完成时态,因此可以使用而合乎语感。我们在翻译时不自觉地使用语感翻译,表现出来的是语言内部的规律。

四、对我们的启示

通過三者比对,我们发现研究古代汉语和英语句式相通的现象对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古代汉语和英语中的倒装思想在基本句式中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我们也承认两者细节和使用方法差异较大,但不要忽略这两种语言学习时面对和使用的是相同的语言——现代汉语。第二,正因为三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是相同的,可以借用英语语法体系中的概念范畴来诠释古代汉语现象,这样可以更直观、清晰和准确。第三,由此及彼,这种思维无疑拓宽了古代汉语的研究领域,笔者相信这对古代汉语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三者句式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英语和古代汉语本身就是两种语言的学习。我们比对的目的是让学生更为了解所学学科之间的异同,在比较中迅速了解古代汉语的句法特点,更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不是为了特殊而特殊。同时将古汉语学习由语感学习上升到规律理论学习,更好的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05).

[2]杨伯峻.文言语法.中华书局,2016(05).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18(07).

作者:张蓉

第2篇:文言文 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一、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 (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4) “„ „,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二)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例:中轩敞者为舱。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环滁皆山也。

(三)用“是”表判断。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五)否定的判断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点明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2.要作出明确的判断。(表肯定或否定) 3.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增笑耳!”(《狼》)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倒转句主要形式:

1、宾语前置

例子: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 《隆中对》 (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所似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 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 例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起于鲁。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战于长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躬耕于南阳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3、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例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例子: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为人五,为窗八。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4、主谓倒装

例子: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三、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例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学所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危险时人民却依附,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被这个国家使用了)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子:(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日中(友人)不至。

(2)省略谓语:

例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子: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尉剑挺,广起,夺(剑 )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 (4)省略介词“于”

例子: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口技人坐(于 )屏障中。 (5)省略量词: 例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 中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与“公将焉之”(之:到、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 B.顾野有麦场。

•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 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 • • • • • • • • • • • • • • • • •

B.仰而视之曰:“吓”。( 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宋何罪之有。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山峦为晴雪所洗。 D.中轩敞者为舱。

5、下列各句中,与“差矣,汝之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甚矣,汝之不惠。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第3篇: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复习资料——倒装句式

一、 谓语前置

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 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否定词是“不、弗、未、非、否、勿”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前提,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

2、 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与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三、 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 介词结构“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 介词结构“以„„”(不多见)

裹以帷幕。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

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第4篇:文言文句式类型

文言文句式类型和具体分析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第5篇:高一文言文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来表示 来表示,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是”来表示,而往 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 表示; 、 者 也 表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

2、用:“……,……也。”表示; 、 , 也 表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用:“……者,……。”表示; 表示; 、 者 。 表示 粟者,民之所种。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者也 表示; 者也”表示 、 者也 表示; 城北徐公,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注意: 并非所有用了“者 的都表判断。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 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彼与彼年相若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乃、必、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 亦、即、诚、皆、则”等。 等 如:是乃狼也 。 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也。 布衣。 臣本布衣。 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熊掌, 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6、用动词 为”表判断。 表判断。 、用动词“为 表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 东坡。

7、用:“……,…… 。”直接表判断; 直接表判断 、 , 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如:刘备,天下枭雄。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 在 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汉魏以后, 是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问今是 如:“问今是何世?” 问今 何世?

9、用否定副词 非”等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是 的句式。 等表示否定判断。 不是”的句式 、用否定副词“非 等表示否定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的句式。 如: 不高也,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 助》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 。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表示; 、 于 。 表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不拘于时。

2、用“……见……”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见 的形式表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见 于 的形式表示 王而负赵。 臣诚恐见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的形式表示 、 受 的形式表示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5、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受 于 的形式表示 举十万之众,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用“为……”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为 的形式表示 身死人手, 天下笑者。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7、用“为……所……”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 、 为 所 的形式表示 山峦为晴雪所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来表示被动。

8、用“被”来表示被动。 、 被 来表示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任何标志。 9.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 .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 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 这种现象更突出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 古文中也经常被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 省略。 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 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

以上下 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 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承前省”、 蒙后省 蒙后省”、 对话省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 承前省 、“蒙后省 、“对话省 ’等形式。 等形式。 等形式 1. 承前省 . (1)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 异蛇)触草木, 草木)尽 )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 异蛇)触草木, 草木) ( ( ( (柳宗元 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柳宗元《捕蛇者说》 ) 2.蒙后省 . 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 鸿门宴》 《鸿门宴 )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鸿门宴》 )沛公谓张良曰 ( 《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左传肴之战 ) 《左传 肴之战》 ( 《 (2) 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左传 肴之战》 ) 3.对话省 . 独乐乐, (1)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 ) 孟子) ( 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 ( 不 若与人。 ( 孟子》二章) 《孟子 若与人。”( 孟子》二章) 《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良曰: (今日之事)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 急。”( 鸿门宴》 ( 鸿门宴》 《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 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 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省略 . 一鼓作气, 鼓 而衰 而衰, 鼓 而竭 而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下文谓语省略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歧路 , ( 列子歧路 亡羊》 亡羊》 ) 3.共知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共知省略,即根

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后公改(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崔铣《 (崔铣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 ( 事》 )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 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鸿门宴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 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 (蒲松龄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 织》 ) 省介词:

(四)省介词: 非亢( 非亢(于)九国之师 余自束发读书(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六)省量词: 省量词: 蟹六( 跪而二( 蟹六(条)跪而二(只)鳌

(七)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使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 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 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 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 但在文言文中, (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 但在文言文中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 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 在古代汉语里, 在古代汉语里, 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 的后面, 但为了强调宾语, 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把它放在动词 或介词) 动词( 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 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奚等)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动词(或介词) 动词(或介词)前。 与归? 微斯人也,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彼且奚适也? 彼且奚适也? 而今安在哉? 而今安在哉? 则又何羡乎? 则又何羡乎?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作宾语, 、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 有也。 未之有也。 恐年岁之不吾 恐年岁之不吾与。 等词的帮助,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 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 、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 等词的帮助 动词前。 之 和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何陋之 、何厌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解。 、句读之不知, D、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E、惟利是图、 马首是瞻 马首是 、惟利是

4、“自”做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做宾语时, 、 自 做宾语时 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秦人不暇自 秦人不暇自哀。 令人长号不自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不自 情不自禁。

注意: 、介词“以 的宾语比较活跃 即使不是疑问代词, 的宾语比较活跃, 注意:

1、介词 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

置。 “余是以记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捕蛇者说》 其中的 是” 余是以记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 ” 《捕蛇者说 ) )其中的 如: 余是以记之, 是一般代词, 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亚父南向 南向坐 ( 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史记 项羽本纪》 )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 例如:“ 亚父南向坐。”( 史记 项羽本纪》 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坐。” 《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 在文言文中,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 在文言文中, 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 定语后置 。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语 之+定语 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的形式; 定语”的形式 、 中心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爪牙之利,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中心语 之+定语 者”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定语+者 的形式 的形式; 、 中心语 如: 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3、 客有吹洞箫者。 、 吹洞箫者 4. “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词+ 定语+ 中心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张博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

5、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A、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一人诣王。 、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百乘, 、 六七百乘 骑千余,卒数万 为人五 为窗八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通计一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四十万, 十万。 、项羽兵四十万 沛公兵十万 E、铸以为金人十二 、铸以为金人十二

状语后置

一、用介词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 第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 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于蓝, 于蓝。 (荀子《劝学》 两个“于蓝 )两个 于蓝”在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两个 于蓝 在翻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

二、介词“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 在今译时, 组成的介宾短语, 第

二、介词 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移到动词前作状 语。 具告以 如:“具告以事。” 具告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 第

三、介词“乎 组成的介宾短语 组成的介宾短语。 第

三、介词 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生乎吾前,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 如:甚矣,汝之不惠!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常见的文言文格式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 用来) 、无以 第一种:表陈述语

第6篇: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见 +谓语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谓语+于。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9)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谓语+于

表被动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下面是使用“为” 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为+动词

“为„„所”为常见表被动的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构成。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倒装情况句。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第7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2、如鸣佩环。()

3、何以战?()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时人莫之许也。()

8、问女何所思。()

9、会宾客大宴。()

10.何苦而不平?()

11、宋何罪之有?()

12.多歧路,今安在? ()

13、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14.咨臣以当世之事()

15、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16.信义著于四海。()

17.屠惧,投以骨。()

18蒙辞以军中多务。() 19. 易之以百金。()

20有时朝发(于)白帝。()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2.胡不见我于王。()

23.受地于先王。()

24醒能述以文者。()

2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9.尝贻余核舟一。()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陈涉乃立为王。()

7、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 ()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此为何若人?()

3、中轩敞着为舱。()

4、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樯倾楫催()

2.蒙辞以军中多务()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7.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徐喷以烟()

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10.()微斯人,吾谁与归?() 1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2.()尝贻余核舟一() 1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此诚不可与争锋() 15.中轩敞者为舱()

16.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9.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0.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2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客从外来,与坐谈()

2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6.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7.屠惧,投以骨()

2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9.夫战,勇气也()

3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1.且焉置土石?()

3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4.胡不见我于王?() 35.王之蔽甚矣()

36.帝感其诚。()3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9.吴儿善泅者数百()

40.盖简桃核修狹者为之() 4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3.忌不自信()

4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5.时人莫之许也()

46.甚矣,汝之不惠()

4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8.孔子曰:何陋之有?()

49.公与之乗,战于长勺() 50..环滁皆山也()

51..臣本布衣()

5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3.山峦为晴雪所洗() 54.鱼,我所欲也()

5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5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7.百里奚举于市()

5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5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0.贤能为之用() 6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练习: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句式与“此正午牡丹也”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2、下列语句,句式与“市木材于陕西”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下列语句,句式与“差矣,汝之言”相同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请战》)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上一篇:第一学期德育总结下一篇:34信息系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