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总结

2023-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中文言文句式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初中文言文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 下也. (《出师表》)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一)“„„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 (十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 “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于”.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给.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 (4)到. 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 (6)对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 (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

四、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五、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 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 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

七、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 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三)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 回来”.

八、固定句式

(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五)何以„„. 何以战? (《曹刿论战》) (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 (七)„„孰与„„. 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 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第2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3篇: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教学目标: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等形式。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勇气的”。

⑥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 “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非此即彼。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⑧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为„„所”表被动。如: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②为乡里所患。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子何恃而往?”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宋何罪之有?”“子曰:何陋之有?” “唯利是图”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 “夜以继日。”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者”使定语后置。“„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人有鬻矛与盾者”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多以“于”为标志。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③战于长勺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美哉,我少年中国。”“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以一战”省了宾语,应为“可以(之)一战”;

4.省略介词宾语。如:“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之)咨之。”

5.省略介词“于”。如:“先(于)天下之忧而忧,后(于)天下之乐而乐。”

五、练习:

(一)、填空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

)分(

)人。”

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二)辨析下列句式,并试着准确翻译。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邹)忌不自信。

6、能谤讥于市朝

7、臣本布衣。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且焉置土石?

10、一言以蔽之

11、僧之富者不能至

1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问女何所思?

1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5、帝感其诚。

部分答案:1.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干什么的?”2.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3.我不能让富裕的江南(吴国),十万老百姓,受别人控制。4.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5.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美)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6.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12.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指有共同的志向)呢?14.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帝感其诚”是被动句,无标志,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六、小结

第4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4.用“„„,„„”表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上》)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⑷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⑸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⑹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

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⑼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

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

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⑿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齐策一》)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资治通鉴》)

⒁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补充】

1、主语的省略 例如: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省修饰语]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2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袁宏道《虎丘记》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3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唯(惟)„„是”、“唯(惟)„„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宾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成语:惟命是听,惟利是图,唯才是举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念之(《列子.汤问》)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史记.周本纪》)

5、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其„„之谓矣”这类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

用这种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用这种格式,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

(三)定语后置

4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五)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与?:恐怕„„吧、只怕„„吧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难道„„吗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6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①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侍坐》

(八)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九)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7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 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72.以故:所以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8.„„之谓也: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8

第5篇:文言句式归纳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①用“……者,……也”表判断。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3粟者,民之所种。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二、用“此(是)„„”句式表判断。5此天子气也。6是寡人之过也。

三、用动词“为”“是”表判断。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8不知木兰是女郎。

四、用“即”“乃”“则”“皆”等副词表判断。9梁父,即楚将项燕。1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11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五、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13刘备天下枭雄。

六、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1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15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16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17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1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19洎牧以谗诛。

省略句主要形式:

一、省略主语。20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二、省略谓语。2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2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2、省略介词宾语。23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四、省略介词(“于”“以”)。24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5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五、省略量词。26蟹六跪而二螯

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27沛公安在?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不、未、莫、无等28忌不自信。

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29唯利是图。30夫晋,何厌之有?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31微斯人,吾谁与归?何以战?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3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33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3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35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后置形式之五:中心词+ 数量词36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状语后置

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37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8

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例:39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主谓倒置

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40甚矣,汝之不惠!41美哉,我少年中国!4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43何哉,尔所谓达者?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宋何罪之有?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会于西河外渑池。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善哉,祁黄羊之论!

11、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莲,花之君子者也。

1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6篇: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复习资料——倒装句式

一、 谓语前置

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 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否定词是“不、弗、未、非、否、勿”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前提,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

2、 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与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三、 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 介词结构“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 介词结构“以„„”(不多见)

裹以帷幕。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

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上一篇:想长脚的石头故事下一篇:急诊首诊负责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