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一些没能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变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家庭教育、学业、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主题,以十堰市 Y 乡X小学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法,结合实地考察研究该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成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维度提出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意见建议

1 研究的背景

十堰市张湾区X小学于2010年南水北调迁建,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共有80名学生,其中,36名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35名留守儿童,12名单亲家庭儿童,2名残疾儿童,1名孤儿。学校虽是迁建,但是原来政府捐助的一些教学设备和仪器老化严重,很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教学条件恶劣,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就读,导致学生数量逐年减少,绝大部分为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监护,就近上学。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外没有出现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社会现象,国外学者开展留守儿童的相关调研很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孩子监护人的类型,如隔代教育、寄宿等;二是父母外出工作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心理状态产生的负面影响[1]。

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许多研究者认为父母不仅要对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监管,更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灵的培养,监护人要履行监护职责,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2]。

3 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以十堰市X小学为研究对象,调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基本思路如下:前期,确定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找出文献中与主题相近的内容,归纳总结;后期,笔者前往X小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实地考察,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X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意见建议。

4 X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成因分析

4.1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4.1.1 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学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X小学总共35名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抚养,因学校住宿环境差,只有2名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监护人的学历情况见表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学历普遍偏低,其中86%的监护人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仅为3%;家访时了解到,许多监护人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超过半数的监护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知道的占比仅为9%,具体见表2。

4.1.2 留守儿童父母回家频率

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沿海城市务工,回来一次不容易,18名孩子的父母每半年回家一次,3人一年多回家一次,5人每年回家一次,其他9人归期不确定,由此可知孩子与父母之间当面交流机会很少,父母打电话一般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从侧面反应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重视。

4.1.3 留守儿童的内心孤独感

调查发现,从孩子内心孤独感来看,37%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29%偶尔感到孤独、20%很少感到孤独,只有14%的留守儿童从未感到孤独;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单一,对外界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對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快乐的事情很少有人与之分享,烦恼、困惑未有适合的对象倾诉。

4.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与十堰市X小学留守儿童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由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相隔远、见面机会少,交流沟通浅,导致孩子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大多数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由于祖孙间年龄差距巨大,存在严重的代沟,加之祖辈思想观念落后,也没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孩子们往往不愿意向爷爷奶奶倾吐自己的心声,长期的负面情绪无法排解会带来严重的孤独感;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容易无原则迁就、溺爱孩子,易造成孩子形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人格,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4.2.1 人际交往问题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较大[3],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工作,留守儿童很难与父母当面交流,孩子内心的快乐无人分享,苦恼无处倾诉,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对外界抵触的情绪,自我封闭;留守儿童倾诉的对象大多是同学,由于同学的年纪相仿,对很多事情的看法简单、思想不成熟,很难正确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很多留守儿童反映在学校曾经受到过其他小孩的欺负,使得他们对人际交往产生畏惧。志愿服务活动中,很多留守儿童不愿意主动参与游戏,回答问题羞涩、不自信,知识竞答环节,很少有留守儿童主动上台与志愿者交流互动。

4.2.2 学习心理问题

和学校的老师交流后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自控能力也比较差,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独立完成,导致孩子们的学业越来越落后,很多孩子开始自暴自弃,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多小孩产生外出打工的念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比较单一,随着农村网络的普及,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直播,很多孩子并不懂得如何分辨网络信息的好坏,不良的网络信息甚至把孩子引入歧途,也间接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2.3 性格心理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抚养,这些抚养人本身未受过高层次教育,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很少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尊重他们,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简单粗暴的体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所以,很多小孩在面对新鲜的事物,接触到不熟悉的人,都会有一些排斥或者恐惧的心理,游戏活动过程中不敢主动回答问题,不敢和志愿者交流,显得不自信,性格中透露出一丝的胆怯和自卑。

4.3 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4.3.1 亲情缺失,监护人疏于心理辅导

十堰市方滩乡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很多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往往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亲情的陪护,孩子们积压在内心的负面情绪很难有效释放,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孤僻、胆怯、不自信,甚至是抑郁;隔代抚养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祖孙相处均很融洽,遇到孩子的叛逆,爷爷奶奶未能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导致孩子形成扭曲的三观;监护人和抚养人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落后,对小孩心理健康成长关注较少,即使小孩出现了一定迹象的心理困惑,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化解。

4.3.2 学校教育的缺失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学校更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帮扶不够重视,甚至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较少,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也是由普通代课老师兼任,专业知识薄弱、经验欠缺,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干预、调节;由于教师面对着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压力,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方面,忽视了对部分心理素质差学生的指导、帮助,也未能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孩子的监护人;学校的教学条件差,硬软件落后,加之待遇低,很多新来的大学生不愿意留下来,造成师资力量薄弱[4],很多的时候是一个老师兼带几个年级的学生,传统的授课方式也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4.3.3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网络几乎普及,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网络,而不良的网络信息对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极为不利[5];特别是近年来火热的网络直播和网络游戏,部分网络主播通过扭曲的方式博取大家眼球,使得部分留守儿童随意模仿;同时,很多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意识恍惚,极大地削弱了学习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留守儿童并不能有效辨识,价值观扭曲,最常见的是:追利、拜金主义、仇富心理。

5 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意见建议

5.1 家庭方面

父母要加强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外出务工,无论多么繁忙,一定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心里有他们,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关心他们,不仅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多的应该关心孩子们的思想、心理变化,多鼓励、少批评,学会分享孩子们生活中的快乐与困惑,争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监护人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身正言行为孩子们做榜样,潜移默化熏陶孩子,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监护人还应多读书、学习,学会与留守儿童有效沟通的技巧,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5.2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素质,先成人、后成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课程要求配备各学科门类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员,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动态跟踪儿童心理状态,为积极引导、治疗提供依据。

5.3 社会方面

各基层社区、村委会应加强管理和服务,对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扶,积极申请资金,完善基础的运动、娱乐设施建设,定期为留守儿童播放励志电影,整顿农村里的“黑网吧”、“棋牌坊”等旧习,净化风气;积极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开展主题为“医疗帮扶、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的公益活动,号召更多的力量加入到为留守儿童服务中来;加强新闻宣传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牛文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8.

[2] 唐正. 宁乡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7.

[3] 李德勇.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成因及表现[J].文教资料,2013(20):121-122.

[4] 苗雨伏. 河南農村留守儿童情感心理关怀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

[5] 袁胜, 王顺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差异探析[J]. 科学咨询, 2014(48):29-30.

作者:骆无思 张浩天 王子怡 李继琛 冯传智

第2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的留守学生队伍不断扩大,他们的孩子大多留在农村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特殊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成了我们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德育 健康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之所以多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这些孩子的德育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在德育教育中也产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具体问题的优化处理策略,是众多教师普遍关注的研究方向,也是保证留守儿童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成因分析

(一)缺乏父母的温暖和呵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关爱程度、期望程度都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亲情必有一定的失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大多缺少基本的教育常识,常常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结果是孩子的“物质教育”跟社会发展合拍,但“精神教育”严重缺失。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欠缺

1.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忽视。德育本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升学率成了社会对学校评价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而决定升学率的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智育,忽视学生缺乏配合。实际监护人平时也很少与学校和老师的交流沟通,这些监护人大多对孩子非常溺爱,有的对老师的批评横加指责,甚至进入学校闹事,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2.课程设置的欠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与解决,久而久之,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孩子自身的消极心理

我接触过的许多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大多数心里都有很强的自卑感和抑郁情绪,部分儿童脾气暴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的事时常发生。同时对他们的爸爸妈妈产生陌生感,感受不到父母怀抱的温暖。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初升的太阳,那么这种心理下只能产生疾病的“花朵”为灿烂的太阳蒙上了一层雾霾。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学校、家庭的角度出发来具体分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德育教育的问题主要在于缺少家长的关爱,缺乏在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来说,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及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譬如,可以通过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联系,定期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现状来激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其孩子的关爱,从而有效弥补农村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家庭教育。另外,学校也可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向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能够经常跟其孩子经常沟通交流。

(二)重视学校德育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在这个家里面,孩子们有自己的娱乐场所,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在留守儿童之家值班,和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下棋、做手工等。那些留守孩子中午有了落脚之地,不再到处疯打了,避免了很多安全事故的發生。

3.实施帮扶制度。

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这些帮扶老师还和留守学生合影,学校将这些合影相片贴在“留守儿童之家”里。老师们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心理和学习方面的困难。

4.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

儿童活泼、开朗、好运动,利用这一特征,在班上我鼓励留守儿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课外活动,甚至经常举行比赛,让留守儿童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来,培养他们拼搏、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高尚情操。同时通过各类集体活动逐步养成了留守孩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行为。

总之,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农村留寸儿童德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不能忽视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学校、家庭齐心协力,共同携起手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做到实处,使我国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雪玲.城郊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14):206-207.

[2]黄耀堂.网络时代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探究 新课程(下) 2018(04):26-27.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科学规化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批准号: GS[2018]GHB2692)研究成果。

作者:靳亚强

第3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各界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健康成长的环境,体现在情感教育、知识教育和性格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缺失,因此就有可能会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故本文旨在讨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解决策略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的温饱和生活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于是很多中青年劳动力就会外出务工以养活家庭,但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批劳动力流出,农村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不便跟随其父母外出务工,就会被遗留在农村地区,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来抚养。目前,我国大概有两千多万名农村留守儿童[1],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烦恼和不开心也不能直接和父母宣泄,而是只能隐藏于心,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打电话等,长期如此亲子关系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故正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1认知问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通常来说3-6岁的儿童就会有一次叛逆期,因为该阶段的儿童急需得到父母的关爱,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却因为多种原因或出现一方不在孩子身边,或者出现双方均外出的现象,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抚养,故孩子容易在行为认知上出现偏差。当孩子们达到小学阶段的时候,认知偏差就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加上此时是儿童身心、行为习惯和人格高度发展的时期,父母的教育缺失,以及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都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加剧。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看待问题也往往更消极,這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如监护人时常会说:如果你不听话,就让你父母把你扔在老家,这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觉得自己好像是被遗弃的一样,从而表现为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等。

1.2自律性差,容易焦虑和恐惧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更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因此他们会对周围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表现为不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批评和说教等。又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故意做一些引起他人注意的行为,甚至出现打架、逃课、抽烟等不良行为,而且校园霸凌的主要对象也是留守儿童。这都是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怀出现的自控能力差、自我认知水平差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没有感受过什么是完整的关爱,于是也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1.3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差的情况,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交往行为。如留守男童习惯性的攻击和挑衅他人,女童则表现为自我封闭,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建立亲密友谊关系的能力更差,最终表现在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也差。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3.1加强家校合作,密切关注儿童成长动态

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的活动区域比较局限,也主要由监护人看管,但考虑到监护人主要都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平日里都要干农活,对于教育也是不太懂的,因此要想让他们监管孩子们的学习几乎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渠道,这就需要家长和父母的高度配合。如报名时必须留下双亲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微信,借助当前发达的互联网通讯渠道,教师们可以通过组建家校微信群的方式完成实时高效的沟通模式,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都能够快速反馈给父母,父母再传递给监护人,让监护人平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等。必须要让父母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给予孩子关爱,因为再充足的物质条件也比不上父母真切的关心,父母即使远在异乡也不能放松对孩子学习的监管,更不能忽视孩子们敏感脆弱的情绪[2]。有时候,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里完全是两种状态,因此家长可以结合监护人的反馈,将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等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快速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动态。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孩子们得不到父母关注的情感缺失。

3.2学校要注重呵护儿童心理健康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就必须重视其学校教育。教师作为学生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同时更要承担起育人的重担。留守儿童要么是小学生,要么是初中生居多,他们都正处在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正需要教师们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教师必须要做到无私奉献,以爱心呵护每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在心灵层面上感受到无限的爱,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必要时,教师还需要进行家访,让监护人也意识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进一步带动他们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等。

3.3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儿童档案是增进对留守儿童了解的有力措施,一份合格的儿童档案应该包括父母的工作地点、联系方式、监护人住址、联系电话以及家庭经济情况与教育理念等[4]。在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档案之后,教师如果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找到更直接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经常表现出敏感自卑等情绪特征,上课也不敢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间活动时间,也不擅长和其他儿童玩耍,总是独来独往的,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重点关注,查看儿童档案发现,原来该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较差,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教师就需要私下和孩子进行沟通,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帮助。

4.结语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更应该发挥出人道主义精神,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重要性探究[J]. 家庭.育儿,2020,36(12):19.

[2]吴淑芳,余清,张桂琳,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成长教育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1,38(18):218-219,285.

[3]李金凤. 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 数码设计(上),2020,9(2):234.

[4]韩笛.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究[J]. 读与写,2020,17(5):29.

作者:赵田兰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众多的留守儿童,在漫漫的等待与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形成的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极为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对孩子的将来,对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纳入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

引言: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孩子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面对这样一群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心灵的呵护。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心理健康

一、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现状,发展趋势,监护及家庭教育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孩子被留在家里,出现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长期与子女分离,缺乏联系,导致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产生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重等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长期的分离状态,导致家庭教育存在着空洞:

1、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家长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对子女的教育时间少,甚至无暇顾及;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渠道不通畅,父辈与子辈代沟严重;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概念落后,缺乏提高学习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家庭文化气氛不浓;

3、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言教与身教相矛盾。

此外,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问题颇多,主要有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即父母的同辈人,自我监护型即自己管教自己等等。

- 1 -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等、学习动机不足,自控力差,容易出现问题,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 ,甚至导致人格和道德缺失。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叛逆等心理问题出现成了必然事件,问题少年由此而生,给青少年,给社会带来的极为严重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解决对策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然而,面对留守儿童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无奈是不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负担,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与社会协调相处,塑造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形象,形成一个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成了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观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孤独无助,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缺少温暖,缺少保护,孤独胆怯,无人看管,自由散漫,心理极端,行为怪僻。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感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

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面对如上问题,该怎么办,怎么解决?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

童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 。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 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负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三、研究留守儿童的意义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儿童将是建设的主力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力量。

(二)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能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

一个只有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智新 · 关于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J].教育前沿 , 2009年第5期

[2]曹绍平, 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11月4日

[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N].宿迁日报,2008年12月3日

[4]陈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 第04期

[5]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9期

[6] 朱骏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新趋势[J]. 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2009年04期

[7]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第7期

[8]李生兰 ·幼儿家庭教育 [M].2006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M].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10]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11]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2004年 人民出版社

[12]刘金明 ·青少年的心理与咨询[M]2003年 天津教育出版社

[13]李生兰·学前教育学 [M]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桑标·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M] 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15]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www.lylsxxxx,net/artcle-show.asp

[16]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9] 杨振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题的显与对策问凸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儿童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一般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这些监管人与其父母相比,在儿童心目中毕竟是亲疏不同的。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 2.自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 3.寂寞无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 5.怨恨父母。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抚养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父爱和母爱,与父母之间有隔阂。

2.教育问题。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4.犯罪与越轨问题。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容易使孩子走上歧途。

三.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欢乐和幸福。

3.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

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措施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天气干旱对农民种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1

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2、“留守学生”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3、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4、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二、“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注重家庭教育

目前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做好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结合社会力量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往往在自我价值认知及人我价值认知领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来看,他们往往不能正确体会爱,认知爱,付出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要常常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放纵也不能一味苛责,试着给孩更多爱,让他们学会体会,认知和付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曹绍平 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04

[3]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探析[J]. 玉林师范学院报,2006

第7篇: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小学教育本科实践报告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万华容

实践单位:兴文县九丝中心校

实践内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实践时间:2008年7月—2009年8月

实践过程及体会: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在小学教育本科将要毕业之际,我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对本人学校所在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008年7月—2009年8月,我在兴文县九丝城镇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这个地方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二)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农村留守儿童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他们太需要关爱,表现为隐性而且不易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

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1]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生活问题: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心理问题:

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对儿童的危害最大。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

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三)教育问题:

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道德问题: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安全问题:

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2005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

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

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 2006

[2] 张静.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 科教文汇(下旬刊) , 2009(1)

[3]郑倩.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 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8]刘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525774532008049428501/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亟待解决

------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伴随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发展出路,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长期阻隔,改变了农村家庭面对面的初级群体交往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高以及社会长治久安影响巨大。近期以来,湖南省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湖南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邵阳为例》课题组在课题主持人、邵阳市委宣传部长赵丽莎同志的组织下,就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调研,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留守儿童的产生过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规模、社会问题等宏观特征,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机制,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邵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剖析

课题组以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材料为依据,根据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剖析、论证与诠释,揭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特点与危害,探索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和直接的、具体的原因,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尽管邵阳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力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但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不能单靠哪一级党委政府来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基本状况。

邵阳市2009年末人口为763.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0.31万人,农村外出经商人口77.8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157.74万个(其中从业男劳动力85.6万人,从业女劳动力72.14万人)。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占农业人口的29.35%,占乡村劳动力的48.97%

在邵阳县五峰铺镇和隆回县西洋江镇中、小学校了解的情况:父亲母亲外出打工 1

的学生占在校生的39.22%。而其中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占外出打工家长的55.93%,比单亲打工的高出近12个百分点。从这两个镇的初中情况来看,留守子女一般占在校生的30%—40%之间,两地都是双亲外出打工比单亲外出打工的多。调查显示,①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在校生中,打工者子女所占比例平均在40%(低的约为30%,高的接近70%);②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出许多(几乎多出10—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20个百分点)。

这个调查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当前农民外出打工的一个基本的生态周期: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的子女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小学或初中阶段;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家长外出打工之所以比初中生多,是因为前者的年龄大致处在25—33岁之间(考虑到农村的早婚现象),一般是小家庭刚建立不久,家庭的经济基础较差,可以通过打工来巩固小家庭的经济基础。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民又会逐渐从外出打工转向回乡建设,到了35岁以后,农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少(一般有比较稳定的打工渠道、比较高的打工收入)。

农村人口到户籍以外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家中,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目前留守儿童管理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二是邻朋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或邻居代为看管;三是自我监护,即监护人主体即孩子本身。

2、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监护和关爱,孩子自身在成长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委托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一些难以沟通的障碍或有效监管的缺乏,往往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凸显。

(1)生活问题。调查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超过半数以上都比较困难。他们父母大多数是居住在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生产资源相对不充足,个人无一技之长,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比较拮据。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不多,往家里寄的钱也不太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营养跟不上。

(2)教育问题。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0—6周岁学前儿童约65%是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由于老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差异和对年幼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学后,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监督与指导跟不上,孩子的自控能力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甚至有的厌学、逃学。

(3)行为问题。调查发现隔代的祖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任,缺乏严厉的束缚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养成任性反叛、不服管教的性格。留守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习,甚至犯罪。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消极变化,经常出现上学迟到、逃课、学习目的异化、说谎、打架违纪等问题,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和社会上的问题少年混在一起,产生违法乱纪行为。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猥亵、诱奸、抢劫等不法伤害,以及溺水、自杀、交通事故等方面的隐患。

(4)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只有8—11%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之间交往机会减少,缺乏必要的沟通,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承受着空虚、失落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出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个别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不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5)性格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交给他人临时监护,临时监护人指负责吃、穿,不善于或无力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孩子们的心灵孤独、情感淡漠,双亲与子女间的关系发生淡化,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

(6)学业问题。由于大部分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这个意识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家得不到有效地监督与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临时监护人往往是重看护轻教育。甚至对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少年儿童本身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占调查总数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邵阳市所属的隆回、邵阳县是我国中部典型的贫困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情况。同时,传统的农业耕作收入有限,已经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日常消费和子女学习和生活需要。农民在本县就业情况不理想,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须,也导致务工人员大量外出的关键。隆回、邵阳县矿产等资源贫乏,致富的条件有限,仅有的几个企业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远离家庭,不能和子女相处一起从而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数量的增加。

(二)二元社会结构影响

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制度性原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二元分治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大量的粮食、工业原料和其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城,支持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附着在户籍之上的有关教育、就业、社会保险等相关制度将农民与市民从社会身份上区别开来。这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在与城市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国农民将这种劣势传递给了他们的下一代,,也使中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有了更加稳固的根基。

(三)家庭亲情教育缺位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本身受教育程度就有限,还肩负生产劳动的任务,而且有的代理监护人需要同时监管几个孩子,监管的力度不足。有的监护人又会对孩子过分溺爱,特别是亲属带管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正确方式的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在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

(四)学校教育资源失衡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农村基础教育往往只能重视在校时段的教育和管理,由于资源不足,学校学生多,教师人手少,教学任务重及应试观念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难以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期望,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在学习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加之留守儿童特殊群体逐年扩大,农村基础教育难度更大,教育的合力无法形成。

(五)留守儿童政策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没能及时进入政策议程,导致政策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原因。从公共政策理论角度分析,在政策制定中,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种基本形式。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在公众议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很难进入政府议程。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流动儿童身处城市,首先引起了城市媒体的关注并进入公众议程,之后成为政府政策的议题,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农村留守儿童就很难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难以成为政府的政策议题。留守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2002年特别是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大众传媒的关注。从问题出现到被关注再到问题被提上政府议程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一些问题随时间积累显得严

重,不利于政策的制定和问题的及时解决。所以,在政策制定环节上,政策制定主体没有主动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提上议程,是留守儿童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责任,建立起一种教育管理协作机制。

(一)改变二元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在体制层面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城乡壁垒,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消除横隔在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制度性障碍留守儿童问题要从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上解决,要改革我国二元制度的始作俑者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另外要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要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在对工业发展不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二)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基础教育投入。

1.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招商稳商,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尽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净流出的趋势,积极发展县域城乡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可以缓解声势浩大的民工潮给大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的产生,从源头抓起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留守老人的赡养、留守妇女的夫妻情感危机问题,是建立农村和谐家庭,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2.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兴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在吸引和接收更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可以相对减少进城流动儿童的数量,从而减轻城市教育的压力,并且能够有效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邵阳县五峰铺镇的留守儿童托管学校的办学经验给予了一定的启示。但绝大多数农村县市政府财政困难,难以承受寄宿学校的财政投入,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创造条件。加大投资,在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兴建学校,让在城市务工者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

加大监管力度,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部门及基层政府年度考核之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关心的局面。

3.学校方面应创造条件和利用一些因素增加教育资源,延伸教育和管理的触角,为留守儿童开通专门的“亲情电话” 、“亲情视频”等,让他们能经常听到父母的声音、看到爸妈的容貌,使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的感觉,一直在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始终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学校也要定期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传授他们怎样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宽严适度,确保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确保留守儿童在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浓厚的快乐与关怀。

(三)积极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NGO),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更需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以减轻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压力,缓解矛盾。要社会有条件的个人和家庭都来关心身边留守儿童,共同为关系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工作出力;鼓励全社会多出一些“爱心妈妈”,为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送去母亲的关怀。

加大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参与程度。作为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全球范围的非政府组织,不仅能够承载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对传统政府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拓展,而且有利于构筑多中心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被誉为政府有效“减压阀”和“稳定器”。隆回县西洋江中学利用国际基金会的资金兴办留守儿童特教班的做法值得探讨,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引导和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大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参与程度。

(四)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目前,我国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上还存在法律规定方面的盲区,教育者、监护人及代理监护人等法律界定、法律责任都不很明确,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及教育部门必须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法律问题,加快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法律环境建设,明确教育者、监护人、代理监护人及家庭的法定教育责任,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下一篇:电力隐患整改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