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 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干预措施。

关键词 留守儿童;初中生;问题行为

A

Investigation on Problem Behavior of Rural Lefthome Children and Countermeasures

WEI Chang et 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ning,Hubei 437100)

Key words Lefthome childr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農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当前和未来较长时间内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尚处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他们成长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关研究表明,相对其他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出现更多的打架、违纪行为等问题行为[2-3],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因此,笔者选取XX省XX市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留守儿童多发的问题行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XX省XX市周边地区某初级中学留守儿童421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90人,女生231人。为了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状况,该次调查除采用问卷调查法外,还辅之个案访谈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1.2 调查方法 采用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问卷[4],该问卷是在参考现有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少年当前常见外化问题行为编制而成。如:“沉迷上网”、“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要求被试对最近一年来自己在这些行为上的发生频率进行评定,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外化问题行为越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得分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80,P< 0.05),其中男生得分(0.22±0.21)显著高于女生(0.16±0.16)。调查结果和以往的研究一致。张雪琴[5]等对207名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男、女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在品行问题因子和多动因子分项目中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留守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品行问题和多动倾向。史方方[6]初中留守儿童513人进行调查发现,男生在适应不良和攻击行为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中攻击行为尤为明显。以下原因可以解释生物因素在问题行为上的两性差异:①几乎所有社会男性都比女性富有侵犯性。②性别差异出现较早(大约相差两年),很难归论于社会学习或育儿经验。③与人类相近的物种也存在这种性别差异。④有证据表明雄性激素与攻击行为相关。传统教育中,女性被要求温文尔雅、恭顺、谦让以及和善等,而男性则没有这些要求。同时,相对女性而言男性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因此,女性的外化问题方面得分要低些。

2.2 年级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得分的年级差异不显著(F=1.02),其中初一学生得分(0.17±0.21),初二学生得分(0.19±0.17),初三学生得分(0.20±0.19)。可能由于调查对象的选取来自同一地区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环境无论是家庭文化背景还是学校教育背景以及社区文化氛围都极为相似,导致年级上无差异。

2.3 家庭类型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双亲家庭(0.18±0.16)、单亲家庭(0.25±0.31)和继亲家庭(0.24±0.25)的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88,P< 0.05),其中双亲家庭类型的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得分最低。这和以往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已有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表现出问题行为的人数多,与完整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明显处于劣势 [7]。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氛围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夫妻之间的争吵、冷嘲热讽等家庭不和谐因素都是造成儿童发生问题行为的诱因。

3 对策与建议

总体上来讲,留守儿童高问题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尝试从性别、年级及家庭类型这三方面对减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提出建议。

(1)男生的问题行为要高于女生,这不仅适用于留守儿童,在其他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男生要高于女生,男生的问题行为是应关注的重点。当今,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其中不乏有劝人上进的,而更多的是以多种形式刺激人的欲望。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有力的自律能力,留守初中生通过媒体、网络接受了大量的含有攻击性和其他不良行为的信息。这些媒体所塑造的形象为留守儿童,尤其是男生树立了“榜样”,再加上初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同伴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造成留守初中生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跟上潮流,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有研究表明,“负面”的行为更容易诱发从众行为。基于此,初中阶段自然成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高发期。国家应加强对各种传媒手段的监管力度,正确引导价值观念的传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学校应加强对初中生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

(2)家庭是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双亲家庭是最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家庭的不完整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家长应充分地意识到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应尽可能去承担作为父母应尽的义务。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地与儿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联系,让儿童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与关爱。家长应多与学校联系了解儿童的品德、身心、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与儿童和学校沟通。在一方或双方有休假时间时,应尽量团聚,感受彼此所带来的天伦之乐。

(3)在现今评价机制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将“分数”这种知识类的学习作为追逐的唯一目标,而把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的教育放在了次位。“人”的教育好了,就会具备同理心,就会理解父母的无奈和艰辛,就会理解监护人的苦心,就会具备良好的自制能力,自然会“择善”。学校尤其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引导儿童清晰地认识真善美,以多种形式加强对规范的遵守,升华道德的知、情、意、行体验。要让留守儿童学会健康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为学校、班级、朋友、家长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养成良好性格,减少内心的悬空和边缘化趋向,进而实现留守儿童知、情、意、行的健康發展。

参考文献

[1]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26(3):60-65.

[2]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 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 522.

[3]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 352.

[4] 郭碧味.台湾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社交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4.

[5] 张雪琴,龙永梅,张哲,等.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2):188-191.

[6] 史方方.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 方晓义.家庭与儿童发展: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57-259.

作者:魏昶 许倩 周绪咸等

第2篇:甘肃西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现状的调查

【摘要】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其他地方工作,留下孩子在户籍所在地由代理监护人管理,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缺少完整家庭陪伴的儿童。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导致留守儿童在农村普遍存在,尤其是甘肃西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就甘肃西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现状进行调查,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调查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课题名称:《甘肃西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策略》,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316。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尤其是甘肃西部比较落后的地区,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更加严重,由于他们亲情的不完整,使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感的弱化,使得他们很难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各方要将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重视起来,情感教育,以现代人格发展的主体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唤醒儿童主体意识,积极向上,开发儿童潜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最终达到的目标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都能较为和谐的发展。

一、调查结果

1.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心理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内向,他们喜欢独处,不喜欢跟别人交流,其实他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但是长期的独处,让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方面的能力弱化;还有就是叛逆,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就会在心里产生对父母的情绪,日渐发展,就对任何人有反抗情绪,日常表现为喜欢唱反调,他们会选择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引起别人的注意。长期的独处,留守儿童性格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更多的会由着自己的性子,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向、没有安全感、不合群、自卑、叛逆、敏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

2.学习方面

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太小,他们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是顺从天性,喜欢玩耍,喜欢打游戏等等,学习方面往往不能做到自觉,而且自控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就跟不上其他孩子的进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留守儿童学习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会成为影响孩子成才的一大阻碍。

3.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一般会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会出现过度疼爱的现象,舍不得让他们受一点点委屈,帮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就会欠缺,而且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去为别人考虑。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对的,任由他们成长,在他们长大后,他们就会缺乏责任意识,不懂得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而是一味的索取。

4.思想道德方面

打工一族的父母也会觉得自己欠孩子太多,然后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最直接的就是用金钱的弥补方式,孩子对金钱没有全面的认识,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让一部分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容易养成好逸恶劳、功利享乐等不良思想,而且这群孩子没有家长的陪伴,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形成错误的思想,指导他们做出错误的事,留守儿童在思想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留守儿童普遍不足的方面。

二、解决策略

1.家庭方面

首先,作为代理监护人的爷爷奶奶,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宠溺,要起到真正的监护作用,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爷爷奶奶也要学着用合适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不能用几十年前管理自己孩子的方式对留守儿童施教,因为时代的发展,落后的教育方式不能起到正确教育的作用。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以距离远、没时间为理由,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由学校和爷爷奶奶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途交流方式已经相当普遍,父母要利用好网络,对孩子进行关心、教育。每天的交流让留守儿童知道,父母远在他乡也关心着自己。父母也要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在外务工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情感教育,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或缺不了的。

2.学校方面

对于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并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好留守儿童档案,了解清楚父母的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这样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行问题反馈,让父母了解到孩子的状态,家庭方面也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再有就是安排老师定期家访,做好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的教育心得,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还有学校也要开展一些引导性的活动,例如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互帮互助”活动等等,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父母的难处,主动去体谅父母。学校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小学,专门指派可以胜任的老师进行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给孩子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更多的鼓励、帮助。让他们在学校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主动去学习,去养成一颗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

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对政府而言,首先要加大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处理好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有效地降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另外一方面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让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少出现岔路,给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除了政府,其他单位也要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比如一些机关,可以定期去学校,给这些孩子送去温暖,给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知道,社会上还有一群人关心着他们的成长。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可以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以往出现的留守儿童教育失败的例子,都是家庭、学校、社会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没有主动采取措施去帮助留守儿童。现在,看到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各方面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理,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成长、学习的环境,让他们跟别的孩子一样,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成才。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严格把关,做好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潘华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2011

[2]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5

[3]兰兴妞,李啟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作者:杨发元 韩兴润 张家丽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分别对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劳庙村、河溜村和褚庙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走访。通过调研发现,被调研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显著,其主要表现为亲情淡忘、家庭教育淡漠。学校安全淡味和社会监管淡化,是造成亲情淡忘、家庭教育淡漠的主要根源。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责任感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情景、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等,调研队来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下属的4个村庄,深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交流与互动。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我们选择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下属的莲花村、劳庙村、河溜村和褚庙村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其年龄段分别为15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及60岁以上的老人。其次,确定基本流程和基础问题,设计合理的问卷。通过广泛的收集并结合以往关于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访谈部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求得出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此勾画出问卷的基本流程和基础问题。为了避免被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有敏感、抵触的心理,在问卷中被调查者的姓名不予公开。最后,问卷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以及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的措施。

一、基本情况

(一)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被调查地区总共有4 654个2011学年在校进行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其中,初中生有1 500人,小学生有3 1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61%。截至2011年秋季学期,全县7—15周岁适龄儿童3 816人,属于留守儿童2 434人。其中,小学1 316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4.06%;初中1 11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5.93%。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数较大的是莲花村和劳庙村,分别达到57.35%和49.74%。

(二)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在走访的4个村中,有人口17 078人,其中,15岁以上的2 427人,占总人口14.21%;60岁以上的1 921人,占总人口的11.25%。据统计,属于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的791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41.2%。空巢老人最多的是劳庙村,该村总人口5 678人,其中60岁以上的636人,占总人数的11.2%;而空巢老人在60岁以上人群里几乎占了一半,有321人。另外,莲花村、河溜村和褚庙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9%、48.2%和48%。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留守儿童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性格内向柔弱。留守儿童从小就离开父母,导致父母关怀缺失,虽然有些是祖父母或亲戚进行监督,但它并不等同于父母的关爱,遇到一些麻烦就会在过程中感到柔弱无助,长期这样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0.8%外出务工的家长一个星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次,32.1%的父母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或不联系;许多父母半年回家一次,甚至几年都不能回家。孩子长年见不到父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导致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出现自卑自闭甚至严重逆反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缺乏家庭教育。多数留守儿童被放在外祖父祖母家或者祖父祖母家生活。在家庭隔代监护问题中,大多数的监护人只确保孩子有足够的吃穿,但在学术、心理、思想道德教育等问题上管束不足。

3.自卑心理障碍。孩子们大多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父母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与巨大的保护伞,当失去这些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变得自卑自闭,没有自信,有些儿童还会自暴自弃。学习不要求进步。根据调查,只有13.7%的孩子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学习,大部分孩子还是需要学习上的监督。另有许多孩子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未完成义务教育就流落于社会。

4.学习状况并不乐观。一是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并且陪伴的祖父母等也没有多少文化,还需要做家务和农活,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因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内容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爷爷和奶奶来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说,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又失去了父母的辅导与监管,因此作业质量不够理想。

5.逆反心理和盲目反抗。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保护,总觉得别人会取笑他,因此总爱斤斤计较,与老师、同学还有临时监护人等的沟通也存在问题,面对他们时充满了警惕甚至敌意。调查显示,有51.54%的留守儿童与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发生过矛盾,而且有12%表示经常发生冲突;51.3%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常常出现困惑,但无人帮助;38.6%的留守儿童感到被同学鄙视,甚至欺负。

(二)空巢老人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家庭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外出务工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老家的生存质量,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空巢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但只靠外出务工者的支持仍不能给予父母足够经济上的支持。现在,大部分的农村老人是没有社保的,他们的经济来源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们的供给。根据调查,老人的劳动主要是农田劳作,但是由于体力不够,年轻人不在,需要请人做农活。所以他们的成本变高,实际收入很少。随着不断淡化的孝道观念以及在外出务工者的工作压力增加,空巢老人的收入逐渐变少。因此,农村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

2.承担抚养和教育后代的责任,心理负担沉重。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将子女交由年事已高的父母照顾,带着孩子们上学。从照料孙辈们的生活饮食来说,使老年人工作增多、压力变大;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又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农村老年人识字不多,无法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辅导,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差。其次,如今农村交通、通信改善迅速,电视,网吧也随之产生,对长时间在外的孩子,担心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对于孩子们的管理表示力不从心,致使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上产生负担。

3.缺失家庭氛围,精神生活单调。当前农村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由于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导致出现“空巢”家庭,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老人想要获得亲情关爱和生活上的照料,子女们在老年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农村空巢老人,对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独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老人很难在家庭外找到精神寄托。

4.缺乏生活照料,安全隐患较多。由于子女们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老人们亲力亲为。例如理发,换电灯泡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认为是小事一桩,但是对于老人们来说都是难题。特别是老人家患病,子女又不在身边,这时会感觉非常地无助和沮丧。

5.看病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难以保证健康。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常年患病,甚至疾病缠身,如心脏病,支气管炎,哮喘,偏瘫,眼部疾病等,然而经济的拮据和经济状况的恶劣,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选择忍受痛苦的折磨,而不是选择去看病。更不用说有时间考虑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致于变得落寞孤寂。虽然在子女的外出打工下,家庭收入有所增加,政府也给出了政策,但是农村的医疗水平还是非常落后,不能保证老人的健康。

调查中调研队还发现,空巢老人的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容易与邻里产生各种摩擦和小的矛盾,也会与他们的子女或媳妇发生争吵。此外,空巢老人还提出了一些希望,比如在村里安排一些老年人能用的健身设施、多安排一些生活补助,多一些人文关怀等。

三、原因分析

(一)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最大的希望其实就是有父母的陪伴。但是,就是这样的小小希望也不能得到实现,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使家里的经济收入增多、生活质量改善,而选择了外出打工。因此,在他们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被单独留在了农村。没有经历过这样事情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的苦痛的。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肯定存有抱怨,必然在属于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一定的阴影。对于他们是否能在未来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突破各种障碍,释放郁闷的心情,也是磨砺和考验。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来看,对留守儿童进行隔代教育的家庭由于祖父母辈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距很大,并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有些连字都不认识,因此两者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很是不同,交流也存在困难。有些老人家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监护;有些体弱多病,没有能力监护孩子;有些是同时照顾几个孙子,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因为自身缺乏文化知识,因而只能满足儿童在生活上的需要。而精神、道德教育相对缺乏,甚至娇生惯养、随心所欲,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增加家庭负担、社会危害。

2.家庭与学校沟通不够。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们的老师进行沟通或参加家长会,特别是他们的祖辈监护人,缺乏和学校的沟通,而且还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和学习的情况,又因学校教师对孩子的家庭访问少之又少,有些孩子抓此机会,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有蒙骗其临时监护人,导致双方无法从根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最终使得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走向消极的一面而无法发展。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这些年,尽管有关部门指导要求下,家庭教育得以促进。然而,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尚未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宣传的缺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没有被有关领导和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宣传工作和培训活动,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祖父母,对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不注意学习,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在农村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 造成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原因

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年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渐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出农村,导致许多家里留下了无人照顾的老人。这就是空巢现象。虽然大多数的年轻人均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生活、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出去学习和工作,这是出现农村空巢家庭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在城市打工的收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所以许多农村年轻男女前往沿海大城市发展。还有一些家庭是一起前往城市,这样就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此次调查发现,子女外出打工致使52%的空巢老人留守在家中。

2.自然空巢。所谓自然空巢,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女儿嫁到别人家后,即使路途较近,也不能时时回家照顾老人,因此,老人就成了空巢老人。在调查的4个村中单身空巢老人就有325人,占25.7%

3.子女与老年人存在代沟。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在当前农村,比较典型的是,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吃住不在一起。分家后,有的距离老人还算比较近,偶尔还是有空前往照顾老人。但有的离老人很远,几乎没有机会回去,这对于养儿防老的老年人来说,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刺激。莲花村有个老太太的3个儿子都已经在县城成家立业,只留下老太太一个人呆在村里的。当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的时候,她神色黯淡地说,在哪都是一个人,该工作的工作,该上学的上学,没有人和她说话,吃的也不习惯,住的也不习惯,晚饭后也是一个人看电视,感觉更孤独。

四、解决措施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障碍,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父母外出打工多年,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们沟通,不知道孩子们心里最真切的想法,因此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离开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什么影响,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使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看到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据此教育和指导留守儿童的父母,让他们将孩子接在一起居住,给予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引导。对于孩子而言,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正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初步建立的时候,父母离开的成长环境会使得部分孩子变得坚韧果敢,但也有一些会形成自闭症,导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性格内向。因此,家庭与学校应该培养他们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自立自强,不要退缩。学校可以利用父母不在身边是不是测这一点来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从我们的调查所了解到,一些外出务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工作的地方去上学,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大城市好的学校的门槛太高,而面向务工者子弟学校,其教学条件不如老家的学校。我国现已在全国农村开展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人选择让其孩子在老家读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允许务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降低城市学校要求。第二,给务工者学校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帮助它们配备和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和软硬件设备,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让更多的务工者子女有机会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下,鼓励社会对务工者子女建立学校进行投资。第四,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学习和生活上面没有保障的留守儿童在学校起居生活,将父母没有给予的关爱用学校的关怀来代替,以此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将家长学校扩展到农村地区,给予家庭教育正确的指导。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力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对父母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与亲子沟通的方式等,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家长和学习应该办理临时监护人培训班。

调动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将留守儿童工作当成是学校评估考核的内容之一,农村所在的学校和幼儿园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组织部门,分门别类,进行档案建立,对留守儿童的言行和学习进行严格地监督管理。一是在生活和精神上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二是专门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综合评价他们的素质和文化;三是为方便留守人群和亲人间的沟通,在各村里建立“外出务工者家庭联络站”;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治疗与咨询体系。

(二)对空巢老人的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进一步补充,将协议养老全面推广,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 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应该完善与扩充;逐步建立和优化老龄人士补贴制度,使得80岁以上的老人有足够的生活补贴;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的范围;完成乡级家庭护理设施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2.加强家庭养老功能,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尽管多数非常寂寞的“空巢老人”独居在家,但仍不想选择入住老年公寓,而想继续留住在家,从此看来家庭养老仍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养老方式。我们应从以德治家出发,从家庭个体开始,让每个子女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形成以家养老的好习惯,学会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进一步对协议养老制度进行实施,若子女不及时和父母签署协议、或未能履行职责的,各村村委会要以此稳定和提高“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给空巢老人提供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生活的保障。我们要以家庭为核心积极探索,以各村为基础的,由各村向家庭辐射,将包含卫生保健、生活照顾、精神交流、法律帮助等在内的新型养老模式带进农村,帮助农村空巢老人。

3.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老人最大的风险仍然是疾病风险,医疗保障是老年人首要的需求。对现有农村老年人而言,农村医疗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有限等限制性因素,使得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没有医疗保险,所以老人需要花自己的钱才能看病,然而农民的支付能力又是极为有限,加之不断上(下转55页)(上接51页)升的医疗成本,致使许多疾病缠身的老人无钱就医。因此,应尽快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使得老人的看病需求得到落实。

4.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权问题仍然是空巢老人反映最多的问题。无论是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恃强凌弱的违法行为,还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家均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将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好,比如落实好《老年法》;保障好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比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建立了关于老年人合法利益的法律援助制度,有助于老年人运用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应有权利。

5.政府应着眼于空巢老人的精神支持。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就是孤单无助。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好的。对于“空巢”老人,政府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为此,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安排踏青活动等。政府还要对农村老年人宣传科学的文化,克服保守、愚蠢的思想,并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已有许多城市已开始假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对空巢老人也给予了物质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安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难帮扶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以及子女关爱、邻里付出亲情等,需要社会共同努力,让大家携手并进,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创造好的生活。

作者:李宛恒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1.亲情的流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心灵上

下的是难以抚平的伤口。我有一个学生叫杨小达,父母在他4岁时就到浙江打工,父亲每年春节回来一次,母亲是杨小达长到12岁,回来建房才见面的,而此时儿子就不认母亲了,他的母亲找到我,要我与杨小达好好谈谈,叫她一声妈妈。当我问杨小达为什么不叫自己的妈妈,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杨小达流着眼泪说,是房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经对妈妈一点印象的没有了,我开不了口。虽然像杨小达这样的是少数,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在亲情流失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厌学,甚至厌世。

2.情感上的代沟: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们只能是溺爱, 虽然也是亲人,但始终不能与父母亲的关爱相提并论,大部分爷爷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从情感上去关心。爷爷奶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孙子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碍,情感上的代沟,是留守儿童不能开心﹑活泼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和留守儿童生活一起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写。所以,根本不能去辅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4.生活状况堪忧。

在调查和家访过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没有或没能长期给留守儿童做早餐,相当多的家庭都是给孩子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零食吃,由于条件原因,他们买的大都是“三无”食品,在教学中,老师常常都会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学生,虽然老师们多次在开家长会时,都在强调家长要给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买零食当做早餐。但是,在农村,农忙季节时,爷爷奶奶要忙做农活,根本无暇照顾,更因为经济问题,给孩子的钱最多是两角到五角钱,只能买诸如“牛筋条”之类的食品。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饱,谈不上营养。

5.网络的侵蚀。

现在由于一些黑网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进入网吧,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无力监护,使得他们更有时间进入网吧,时间久了,难以扭转。特别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儿童常常都是在网吧里度过。

6.对未来没有正确的理想。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理想,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无所无谓,对未来缺乏正确的理想,这是令一个教师最为痛心之处。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对一些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一、引言

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父母外出务工等等一系列因素,慢慢促生了这一问题;日前多半的研究表明,主要原因在于:①家庭教育的缺失②学校教育的缺失③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并且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发展农村、县经济,学校提高责任意识,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推荐户籍制度改革等。我本身是一个留守儿童,因此此次调查,我将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调查研究兵分析结论。

二、正文及相关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在我国农村至少有2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留守儿童不等于差生,儿童间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留守儿童不等于辍学生,非留守儿童与半留守儿童在辍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异,完全留守儿童甚至更希望继续上学。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非社会性行为问题,少部分留守儿童发展为问题儿童。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存在教育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在儿童间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儿童所在的学校等。在密集型、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土地负担不重的、社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质量较高的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相应地不严重。在散居型、土地负担较重的、经济状况较差、学校质量较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严重,相应地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形成合力。要保障更多留守儿童进城,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质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远上要依靠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三、参考文献

[1]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旭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在暑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县城周边的农村一些家庭详细询问了这些孩子的情况,得出了如下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是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的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里问题:由于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 ,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代替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这些孩子在遭遇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是,没有自己可以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都只是自己处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愿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例如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鱼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或者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还有就是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都普遍认为不变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换,且难以及时得到修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助,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偏下。当然一部分孩子学习很努力,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正所谓有果必有因,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很多老师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且学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

很多老师把留守儿童看作是一块包袱。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包袱,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5、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带,因为年纪大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他们很少去了解也很难了解,家长会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不去,这样就更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和老师的沟通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总结: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又存在很大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都能了解这个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去解决,这需要联合多方面来解决,并不只能靠家庭和学校还要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前路任重而道远。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珠晖区第一中学曾星秦芳

摘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本文就胜利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探讨。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胜利村是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现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迁户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满14岁的留守儿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独立生活。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情况比较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表示一般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这主要是10岁左右的孩子,更大点喜欢到网吧去打发时间。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他们认为没有多少话讲,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讲。这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通常比较静,调查显示,他们很羡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讲笑话的小孩,而他们只是人群中的一个观众。长期的这种生活形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情绪暴躁,容易失控

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几名留守的孩子,“对你在学校和家里和老师及大人吵过架吗”的回答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过,有些甚至经常和大人及老师吵架、甚至有两个孩子因为经常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换了三个学校。有2个孩子表示很厌倦现在的生活,不想读书,也想早点出去打工。

(四)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在调查中发现,现在13-16的儿童有16名,其中没有读书6人。这些孩子的心理感觉有一种被抛弃的伤害。父母沟通的不足。

(五)家庭问题导致精神的奔溃

许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双方由于没有在一个地方打工,夫妻关系逐渐冷淡,最后导致离婚,一些留守儿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产生厌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学校班级就有一个同学,父母离婚,在那段时间里几乎天天哭泣,后来还出现了离家出走,很多天没有回学校和家庭的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回答你认为你爸爸妈妈关系好吗的问题时,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亲情的缺失

由于常年不在父母的身边,隔代教育的缺点让这些人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大人希望用物质的东西来弥补,而这些物质的东西无法代替亲情。12岁的杨鹏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儿童。在小杨鹏还刚刚懂事起,父母便离异,分别到广东和北京打工。小钟已7年没有看到妈妈,爸爸去年再婚后也没有回来过年。爸爸给他一个存折让他自己取钱应付学习和生活的开支。和爷爷、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当想起爸妈,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感受着孤独、空虚。因此,杨鹏不愿意上学,下了课也不肯写作业,性格十分孤僻内向。他在日记里这么倾诉:“爸爸妈妈各奔东西,他们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儿差不多了。

(二)学习的压力

现在我们天天高喊着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学校的教学教育依然和学业成绩挂钩。这一点在初中升高中显得有为凸显。老师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让孩子在学业的道路上倍感艰辛和疲惫。一些学校虽然实行了等级成绩制度,但分数依然让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对留守儿童的打击更大,他们得不到老师、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对学习的不用心、对前途更加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心理波动,出现心理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反映。而心理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援助,日积月累,问题就显得比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五)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对策探讨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同时这些留守儿童就是将来社会的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如何教育培养好这些留守儿童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指导教师:彭盛斌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李守富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分别在三流中心校十二个班(共425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近二分之一的人数,父母全部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近三分之一,留守儿童的数量大的惊人。

一、农村存在留守儿童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因素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了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亲情关怀缺失。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甚至有些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心理问题骤增。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很少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

2 暴自弃等。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学习兴趣减低。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甚至个别留守儿童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道德意识淡薄。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还有的甚至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违法违纪现象较多,有些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安全问题频出。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

3 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社会因素。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而衍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生活。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资料,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

4 政策,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

家庭因素。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对孙辈较为溺爱,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

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进步。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采取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孩子零花钱的数量增多。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学校因素。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

5 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发挥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

6 大力支持农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或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均衡流动。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坚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纪观念,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深入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初步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加大教师培训

7 力度,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从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等,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实施教育。

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学会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及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学习掌握科学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鼓励激励方式,把精神鼓励和亲情关怀相结合,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父母关爱,体会更多的浓浓亲情。

8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提法很好。在我看来,要是能去除城市化特色就好了,因为这样的特色制造出一个十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引发了留守儿童现象。在去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要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好,将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改善这些地方的办学条件。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留守儿童”的议案和建议越来越多。“最美孕妇”、“中国好人”彭伟平说,由于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问题在农村地区十分突出,希望能引起国家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带来危害性的影响。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谈及去年发生在贵州毕节的五名儿童闷死垃圾桶中的惨案,她语调低沉地说:“留守儿童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小康就是有伤疤的小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

第9篇: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也相继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社会公群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在中国迅速形成,他们在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自己的祖辈照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留守儿童依旧是祖国美丽的花朵,为了深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未来,为此做出社会实践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尽自己所能从事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设事业。

二、实践调查内容。

1、留守儿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暴露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幼学阶段,多数被丢给爷爷妈妈或亲戚照顾,这些子女就叫“留守儿童”,概括的来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

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其次,大多监护人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第三,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最后,留守儿童疏于照顾,人生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

3、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

从大环境来讲,社会因素难辞其咎,城乡收入差距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大中城市去打工;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理解欠缺;城乡不均衡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总体来说,我认为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是产生留守儿童最根本因素。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谈心、疏导教育、进行家访等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2、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的教育作用。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3、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并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是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

四、实践体会。

在此次实践中,分别抽样调查了各个农村家庭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但调查并不充分,程序相对不够逻辑化,还需要改进。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关注留守儿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国家大事,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为了这些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心支教活动。希望用我们的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再是个问题,相信在我们大家的不断努力下,那一天会很快到来!篇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社 会

班级:供电 学号: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3121 2014年1月26日关注留守儿童大问题 探索留守儿童新举措 ——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监护现状另人堪忧,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针对如此局势,我们团队对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做了调查。 关键词:背景 介绍 教育概况 调查 分析 原因 策略

一、实践背景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一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乡——城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跟随父母流入到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另一个则是留在原籍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即“留守儿童”。 近些年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与此相关的调查数据、理论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对其学业、生活、性格等状况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才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使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二、活动介绍

1、实践主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问题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举措

2、实践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1月25日

3、实践地点:城关镇,长安镇等。

4、具体行程安排: ① 1月19日

联系村支书,获取所调研农村的基本信息,确定所需走访的家庭。 ② 1月20日——1月21日

走访所调查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③1月22日

设计问卷,在村里及学校发放调查问卷。 ④1月23日——1月24日

根据所走访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状况和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查找文献,检索资料,得出调研报告,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⑤1月25日

将调研报告返还给村委会,然后发放到留守儿童家庭中,以作为以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三、城关镇教育概况

城关镇为大院西村所属乡镇,在和城关镇教育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教育状况时,发现城关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业务素质差,从高中到小学普遍不能胜任,文凭高水平低。

2、有关部门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高级中学、初级中学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有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重抓高中、小学,忽视中学。

3、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不强,对学生冷淡。

4、良好的老师流失太大,影响全镇的师资质量。

5、教师的定员定编不合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好民办教师辞退工作。

6、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只看到了教育的不足,没看到教育的长处,造成群众没有正确的评价。

四、调查部分

1、准备情况

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和资料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 我们小组通过参考一定的资料,然后讨论制定了一定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原来计划设计三种调查问卷,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只针对留守儿童做了一种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问卷均为匿名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是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此部分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所处的环境;第二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因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方面问题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所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也做了比较透彻地调查;第三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学习状况,主要调查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状况,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掌握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并希望能引起广大社会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2、具体调查情况

为了更为有效的展开调查,我们首先到城关镇镇政府了解全镇的留守儿童的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的接待了我们,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调查,并会尽全力给我们支持。经询问得知,城关镇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田,这就导致许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因此留守儿童也不算很少。

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论是村委会还是留守儿童家庭,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经过两天,调查顺利结束。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口头形式的调查,包括对行人、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工作人员、路边乘凉的人等等,调查后也做了记录。这些,也丰富了我们的调查,扩充了我们的材料。

整个调查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扎实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也得到了锻炼,调查过程相当成功。

3、调查分析

得到第一手资料后,我们小组整理数据、查阅文献、检索相关资料,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五——七部分。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对长安镇及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前期准备工作不是特别充分,选取地点留守儿童比例不是特别大,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调查的地点不是典型。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调查的还不是特别透彻。

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通过与留守儿童的对话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存如下问题:

(一)心理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当中,70.2%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比较孤僻,朋友圈窄,不太喜欢结交朋友。65%的儿童内心有压力,来自于家庭及学校两方面。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班集体的儿童只占43.5%。他们内心有烦恼却无从倾诉,把烦恼和压力藏在心里,80.4%的儿童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害怕老师。90.2%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但仅有30.4%的儿童每隔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其他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时间不是很固定,而且有78.4%的儿童表示将近半年没见到父母了。缺乏父母的亲身管教,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约束,自觉性较差,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常有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习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62.5%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30.8%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文化水平较低,仅有4.2%的监护人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监护人主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督促辅导学习的仅占20.4%,监护人的监管力度不足,而且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有37.9%的儿童表示常帮监护人干家务,这样导致了孩子学习时间的减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70.6%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和良好,仅有8.7%的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剩余儿童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总体成绩呈现一般的状况。27.6%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心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打工挣钱,产生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新的“读书无用”的消极心理。

78.3%的留守儿童对现有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且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当学习上有困难时,几乎全部的儿童求助于朋友和同学,监护人担当不了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当差劲。56.8%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1到2个小时,监护人能够管制孩子看电视。但涉及到学习时,68%的儿童表示家里没有人督促自己学习,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且监护人基本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仅有10.3%的监护人与老师取得联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几乎为空白。10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除此之外,老师的家访次数也少之又少,基本上为一年或几年1次,学校每学期开1——2次家长会,但不是针对留守儿童的。97.6%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

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一)家庭原因

1、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里。”这都充分强调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家庭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和遗传性,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2、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看,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监护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由于我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

(二)社会原因篇三: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 支教服务社会”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通过我国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以及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可以看得出国家对农村诸多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起了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广大农村,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关爱、指导、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2013年暑假期间,河西学院xx院暑期爱心义务支教团队一行共16人赴xx县xx镇xxx村进行为期1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文艺汇演、专题讲座和第二课堂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获得了成功,利用闲暇时间,我们也积极行动了解、调研了该村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放心在外务工,也有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存在问题 建议措施 调研对象:xx市xx县xx镇xxx村

调研团队:河西学院xx院赴山丹县xx镇xxx村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服务团 调研时间:2013年7月16日——2013年7月30日

一、 xxx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xxx村为山丹县位奇镇四个行政村之一,全村共196户有854名村民,其中18岁以下的儿童有200余人,18至50岁之间的村民近500人,50岁以上的村民共一百余人。在196户村民中,每户基本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据统计,xxx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以xxx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 3.安全无保障。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

4.虽然现在农村中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已基本落实,但是仍有少数青少年辍学在家。少数家长仍然接受了孩子辍学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让孩子完成学业。这一现象是因为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过于放纵,管教不严,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产生厌学心理,进而中途退学,一般多为初高中男生。也有少数是因为家长认为上学没有用,不如提前辍学挣钱。

5、村民们很重视孩子们接受教育,但落实到实处的很少,重视教育只是表现在话语之间,或者家长错误的认为让孩子上学就算是重视教育,给孩子交钱就是重视教育。家长对“重视教育”理解存在误区,与孩子的老师交流很少。家庭教育也很少,因为家长忙于挣钱养家,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6、教育方法欠妥,教育理念不正确。例如,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往往会选择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一教育方式似乎已经在家掌心中成为了唯一的方式。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现象比较严重,每天所花零花钱很多,有的孩子甚至已经有mp

3、mp4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了。

7、 村民对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去处不了解,村民只知道现在不用交续费了,但是关于教育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说老师工资,学校设施维护等费用的来源不清楚。

8、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沾染到不良习惯。不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行为习惯不良(如说谎、抽烟、喝酒等)和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现象多,少数学生已经开始凸现人格不健全(如孤僻、自卑、冲动易怒等)与道德危机(如偷盗等)。

三、拟解决措施:

(一)家庭方面

1、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平时要多主动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能因为忙着挣钱养家就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2、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保证能随时取得联系,以便不时之需。

3、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积极鼓励并行动,大力支持孩子上学。

4、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 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家长应该注意对孩子的疼爱方式,多给孩子零钱并不是对孩子的正确的疼爱方式。家长应该以冷静的头脑来思考该如何对待孩子,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

5、家长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1、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2、中小学校,可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定期(一般每人一周或两周一次),让远隔万水千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以满足其情感生活的需要,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

3、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大力开展课外特色与兴趣小组活动,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丰富“留守儿童”寄宿生活,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可以使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更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使留守儿童安于学校生活、热爱学校生活。

4、少数家长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学习不好、孩子性格叛逆等原因而接受了孩子辍学。对此,学校方面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劝说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5、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6、中、小学校教学要牢固树立以留守学生为本、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集体性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及其他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理与自强意识。

7、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性开展个别辅导。为疏导

上一篇:银行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狼诗歌朗诵的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