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错误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知道人无完人, 何况是活泼好动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 关键是我们教师的处理方法。在处理学生犯错事情上多数教师都是带着过激的心情, 火冒三丈, 大声责备、训诉来迫使学生承认错误,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没有消除学生的恐惧与不安, 学生不能敞开心怀倾吐心里话, 乐于接受教育, 而是屡教不改。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追求, 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教育犯错的学生是教师的一项难题。以下浅谈笔者个人对犯错学生的几点处理方法:

1 心宽包容, 切忌“以牙还牙”

我们教师总是严于示教, 然而学生是未成年人, 内心脆弱且叛逆, 对严厉的教师总是持着不满, 有的不领你的情反而用恶毒的语言在背后咒骂教师, 或给教师取个绰号。当你遇到这种学生损伤教师的自尊心时, 我们教师不能“以牙还牙”, 再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要坚持接受学生。“只有爱孩子, 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教师要用宽大的胸怀, 深厚的感情, 诱导的方法, 艺术性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妥善处理, 教育学生明辨是非, 及时地帮助学生认识背后舆论人、丑化人是个不道德的行为。可以举个现实生活中背后咒骂人而受到惩罚的例子, 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个是非界限, 启发他自我教育, 给他思考的余地和进行思想交锋的时间, 提供转化条件, 对学生表示信任与寄予希望。诱导他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我们教师要宽宏大量, 不计较, 不记恨学生的咒骂, 用包容之心包容孩子的“错误”。

2 善于发现, 亲和诱导解决

在笔者担任六年级班主任时曾经有个学生叫赵腾, 原本他是个勤学好问, 上进心很强的学生, 可是期中突然变得闷闷不乐, 独来独往, 还三天两头的旷课, 笔者及时了解得知他总是一人在路上玩, 不到校, 厌倦学习, 是因为一次课间与同学逗乐不小心而碰烂了门板, 学校领导说他几句, 从而自认为在老师眼里他是个破坏公物的坏学生而气馁, 而耿耿于怀, 笔者像朋友一样及时与他谈话, 使他及早消除心中障碍, 恢复原来的自信。回想当初如果笔者不及时了解, 及时解决, 这个学生将难以摆脱心理阴影。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有一双慈母般的眼睛, 善于观察学生, 能够从学生的喜怒哀乐的表情中, 细枝末节的言行中, 掌握学生内心的变化。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活环境, 不同经历, 不同家庭教育, 来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通过及时的教育和引导, 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教师如果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学生, 就会轻易失去许多有利的教育时机, 等到错误占据了学生的心灵时, 即使花上十倍的力气也难以补救了, 所以, 我们教师应该记住:善于观察, 敏于发现, 及时教育, 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信赖的朋友。

3 注重场合, 避免当众训诉

我们身边时常有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或集队时站到台上进行训诉, 笔者认为这是极不科学的教育方法。笔者有个学生叫覃安, 在前任班主任的眼里是个蛮横不讲理的调皮生, 但就笔者观察发现他是个聪明好胜、心直口快, 又懂得孝敬父母, 常帮父母料理家务的学生, 本质并不坏。好动的他在一次午休时偷摘学校的梨果, 起床后笔者得知这件事, 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问他, 而是利用午读时间借着叫他帮笔者拿作业到办公室时, 在楼梯道上与他谈心, 使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倾吐心里话, 当时他还谢谢笔者没当同学面质问, 给他留个面子。此后, 他再也不犯错, 还成为笔者的好助手。学生这个少年儿童时期, 犯错有时是出于好奇, 有时是出于一时糊涂做出不当举动。作为老师决不能脱离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 不假思索的当众训诉。对于学生的错, 应当尽量避免当众责备, 更不应该在全校集合上点名责备侮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 荣誉感, 当众训诉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灭了他的威信,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我们教师要精心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我们可以采用个别谈心, 避免当众训诉, 诚恳的给他们讲清道理, 明辨是非, 受到教育。

4 抓住时机, 顺势借题发挥

对待学生的犯错行为, 教师不能用简单的批评训诉, 可以利用班队会或有利于教育时机的某个学科课堂里, 运用集体舆论。集体舆论可以是学生当场讨论, (注意就事论事, 以犯事的人无关) 也可以采用笔谈形式, 笔谈形式有利于不善于言谈和担心招报复的学生畅所欲言, 后教师不记名地代读。触动学生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 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犯错的学生在周围一片批评中, 他原有的满不在乎的心理平衡被打破, 这就是教育他的最佳时机。教师要一分为二的教育点拨, 肯定学生正确的见解和点滴的进步, 使学生在忠告和批评中体验到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意见, 从而缩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达到学生勇于认错决心改错的目的。

此外, 创设和谐的交谈氛围也是处理学生犯错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犯错之后老师找他谈话, 都会产生情绪紧张、心存戒备而沉默或缄口不言。脑科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 外界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 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 别人说什么他都是听不进去的。老师不能急于求成, 教师不能满腔怒火, 气势汹汹, 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可以选择安静、清新的交谈环境, 避开其他同学的干扰, 教师要尽量用和蔼亲切的态度表情, 对待学生用谦和的语气, 充满信任的目光让学生心情平静下来, 打消学生紧张和闭锁的心理,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教师说真心话, 教师也才能弄清原因, 帮助改正, 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上一篇:公共建筑设计空间功能的创新之我见下一篇:巧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