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脾气的正确对待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发脾气的正确对待

怎样正确对待孩子发脾气

经常在公园超市看到孩子对着父母大吼大叫,发脾气表达不满,父母这边则有的是一脸怒气冲冲的样子,大声训斥孩子甚至打骂;有的则是一脸无助的样子。这样的父母有着同样的疑惑:这孩子咋这么臭脾气?管不了了咋办呢?与自己的期望值越来越远,简直愁死了。

这种场面可能许多父母似曾相识,感同身受,许多父母跟孩子说不了几句就进入了战斗状态,彼此的耐心都很差,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如何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懂事乖巧的人?

一、正确认识孩子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是发泄他自己的不满情绪,也有可能是他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分析孩子发脾气背后表达的需求,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孩子小时候不会辨别情绪,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和合理的情绪表达能力,要学会一个耐心倾听的父母,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他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告诉父母他的不满、失望、恐惧等等,寻求父母的注意、帮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发脾气解决孩子的发脾气。

二、父母要接受孩子的负情绪

有时宝宝是因一件力所不能及 的事情没有做好而发脾气,本想得到父母的夸奖,却怎么也弄不好,有不希望家长来帮忙,结果越弄越糟糕,越急脾气越大。这时候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的负向情绪,不生气,不恼怒,更不做性格评判;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促进孩子自我疏导与管理各种情绪。孩子将会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步学会可以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表达自己合适的情绪,从而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受人欢迎的人。

三、教育引导需要技巧

宝宝发脾气,是宝宝不良情感的一种发泄,是宝宝威胁爸爸妈妈的最后反抗手段。这时,宝宝不是大哭大叫,就是坐在地上耍赖。你要吓唬宝宝,无疑是火上加油;你若妥协,则正好落入宝宝的圈套,助长宝宝的气焰,长此以往,会宠得宝宝极端任性,无法管教。处理宝宝脾气大时,一定要让宝宝明白,即使脾气大,也不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受到任何效果。指导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意愿可以得到满足,需要给孩子一些规则。

四、父母教育方式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和孩子,孩子的语言行为许多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当,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为折射出来。平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发脾气,夫妻间也经常吵架,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认为无理取闹,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贬低、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

五、父母经常让孩子不满失望

现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做一些许诺,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儿玩?孩子伤心难过时候或某些节日时答应给人家买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种种理由没有去兑现承诺,这让孩子非常失望,负情绪积累就会发火表达不满。还有的父母无视孩子感受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一些毛病,或者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错误来教育现在的错误,让孩子觉得自己全是错导致情绪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经常与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不自觉的被排斥,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慢慢会觉得孤独,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最后提醒一点,孩子体内缺乏微量元素。比如说缺铁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不稳定。

第2篇:正确对待小班幼儿的打人现象

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的家长问我:“老师,孩子说有个小朋友老打他,好像叫***。这两天我们孩子都不愿意来幼儿园了。”我听后忙问:“孩子说打到哪里了?因为什么打的?”“我们孩子那么小,他怎么说得清楚?反正你们老师给我多注意着点就是了,另外别让他们挨着坐了。”我说:“好的,我会关注的。”这时***的妈妈正好送孩子来幼儿园,为了不引起家长之间的矛盾,我连忙说:“又来了一个乖宝宝,快和妈妈再见吧!我们去洗手。”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小班的孩子真的会故意打人吗?我想对家长们说:“不要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评价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善良、纯真,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像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们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仇恨、嫉妒、报复、虚伪、欺骗。只有真实情感的表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是喜欢,生气就是生气,但过后马上又会忘记,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我最该向孩子们学习的优点。比如:“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打架了,跑过来告状,相互埋怨非常生气,老师有时会说:好吧,你们两个人就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可是事情过去不到五分钟,他们又在一起兴高采烈的玩起来了。而且还是最好的朋友,越不让他们在一起玩,他们会越好。”所以说:“孩子们都不计较,我们做大人的又何必要耿耿于怀呢?”

再说,小班孩子规则意识还不强,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正确引导,比如:在入厕这个环节,刚开始孩子们不懂的排队,一到厕所就往前面挤,时常听见孩子们说:“老师***小朋友推我,***小朋友打我。”如果我们老师不正确分析,盲目批评指责,势必会误会孩子。如果家长偏听偏信,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错误诱导势必会使孩子犯错误。

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他们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现实与想象还分不清,有时会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出来,使得家长误以为真。还有的家长会使用一些诱导性的语言,来对幼儿发问,这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老师厉害不厉害?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打你了吗?……”

小班孩子故意打人的情况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所以请家长朋友不要着急、心疼,理解了别人的孩子,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第3篇: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作者:佚名 来源:深圳学前教育网 日期:2005-4-19 阅读次数: 638

一般来说,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目前,有不少家长将幼儿的“攻击性”与“竞争性”混为一谈,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将来“不会被欺负”。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富有竞争精神的人的确有一 种勇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但这种“攻击”的度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超出,就不成其为竞争性了。相反,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 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 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他爱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 将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们应尽快改变某些观念,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将来可能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复合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它们总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的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 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可见,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应更多地从环境、教育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矫治。

一般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应以正面疏导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 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 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第三,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 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 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 方法是什么。

第四,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孩子有可能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击性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安抚被攻击对象。成人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提供了非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必要时可以实 行短时间的“坐冷板凳”的惩罚,让其独自呆在单独的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攻击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就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 不宜过长。

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重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第4篇:怎么对待宝宝的任性和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怎么对待宝宝的任性和乱发脾气的坏习惯——教子有方十二招

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尤其是在2——4岁最为常见。而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

如果爸爸妈妈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让步,这就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大哭大闹”的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滋养了孩子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此外,孩子也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尝试、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旧失败,这种挫折感也会让孩子大发脾气。

那么出现了这些情况,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下面我给年轻的爸爸妈妈提供一些“独创秘籍——教子有方”,看看哪一招适合你家“淘气宝”:

第一招:平日不要过于娇惯孩子,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万能的,不是他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够实现。

第二招:年幼的孩子在情绪上比较多变,因此爸爸妈妈在处理事情时要思想先行,在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再行动,以免到时不能应付孩子的任性撒娇。

第三招:对待孩子任性和发脾气,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脸上不要过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处理,孩子在自觉没趣后会自己停止。

第四招: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将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会忽略刚才发生的事情。

第五招: 尽量不要让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就得逞,胜利感会激励他以后次次都使用这种方法。

第六招:当着孩子的面多夸奖别的听话的孩子,让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识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会学得很乖。

第七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自己没办法,也不要说诸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话语。

第八招: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特别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应了的一定要做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第九招:适当惩罚,告诉孩子因为他发脾气而错过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动,这足以令他在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

第十招: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第十一招: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自己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第十二招: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大哭而轻易改变主意。

上一篇:酒店各岗位责任书下一篇:在干部任职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