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活动, 若任其发展, 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 抑制人的能力发展[1]。

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小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所在。

1 自卑心理形成的因素

1.1 自身因素

认知水平。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往往来源于同伴的看法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如小伙伴们不喜欢和他交玩, 认为他学习成绩差, 不按时完成作业, 是个差劲的同学;老师对于他不能准时的完成学习任务, 或破坏纪律, 欺侮同学, 进行批评, 对于屡教不改的三天两头的点名批评教育, 把他视为一个头疼和碍眼的学生。认知能力欠缺的他们往往会往两个极端发展: (1) 认定自己是个讨人厌, 不被人喜欢的, 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 吵架、打人, 目中无人, 谁都不怕, 专门结交品德不良的同龄人, 对谁都产生一种敌意, 甚至于进行恶意的报复, 这是自卑的反面表现。 (2) 觉得自己不被人瞧起, 寡言少语, 胆怯, 内向, 变得越发的不合群, 自尊心变得脆弱, 禁不起打击, 自卑的心理显而易见。

生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表。他们也会就这方面进行议论, 如班里谁更好看?谁长得难看?谁是矮冬瓜?谁是胖子等等。因为五官不正、容貌的不好、身材的矮小、体质的纤弱、性格的孤僻都会使他们自惭形秽, 形成自卑心理。若遇到嘲讽、冷遇, 更会无地自容。他们会不敢正视他人, 因为害怕嘲笑, 走路畏缩, 说话不敢大声, 凡事都不愿出露头面, 因为怕与人交往而使自己形成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智力因素。记忆、思维、想象低于常人。知识接受能力差, 学习总是遇到挫折;说话办事常常出错, 总是遭到别人的白眼;思想没有别人深刻, 总是被同学们排挤;阅历经验没有别人广博, 成绩远不如别人。在学习上, 生活上多次遭受挫折、失败, 自信心消失殆尽, 自尊心化为泡影, 自卑感趁虚而入。

承受能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 阅历经验的浅薄, 对于失败和挫折无法正确认识和承受, 这是学生产生自卑的主要原因。偶然一两次的失败并完全气馁,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天生就是这样。全然不知漫漫人生路, 并非一路欢歌笑语, 而是荆棘丛生, 沟壑纵横, 失败挫折在所难免。对此, 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 自卑的学生往往看不到这一点, 他们会害怕失败, 他们不愿再尝试, 认定自己无能, 甚至毫无希望, 严重的导致心理防线崩溃, 认为活着没什么意思, 最终走上绝路。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1.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父母社会地位低下, 这种使学生低人一等的心理, 在特定社会条件下, 可能导致自我否定的意识急剧发展。如他们不愿提及自己的家庭, 一旦别人问起, 他们也会羞于开口, 而是躲之不及;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在穿着打扮上, 他们不够好, 土里土气;学习用品也无法和他人比, 平时的零用更是没有……逐渐注意到别人条件优越, 觉得自己家里穷, 没资格说这说那, 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 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 对自己毫无信心。因此这些原因也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可想而知。很多家长对孩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可是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 大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中间或落后状态, 这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压力, 同时也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常用责备、惩罚和嘲讽的方式, 这很容易诱发和强化学生自我否定意识, 不适当的对比, 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

1.3 学校因素

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态度。能够因材施教的老师, 必是伯乐;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必定学有所长。但是毕竟伯乐难求。许多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同班同起点的学生成绩产生两极分化的结果。那些成绩差、品行恶劣的学生就是教师指挥棒下的“产物”。可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从自身角度上去寻找病因,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而是归根于学生笨、反应迟钝。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 自然更为偏爱, 而对差生则表现冷淡, 甚至有厌弃的态度, 这种教风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受冷遇和厌弃的学生普遍滋长的自卑心理。

2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1) 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嘛。要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 正视自己, 相信自己,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同时, 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顶着逆流, 排除偏见, 克服自卑心理[2]。

(2) 进行自我补偿。所谓补偿, 就是通过发挥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某一缺陷, 从而将某种缺陷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巨大推动力量。在这方面的卓越之士数不胜数:耳聋的贝多芬战胜了自己的生理缺陷, 成为划时代的“乐圣”;还有荣登总统宝座下肢瘫痪的罗斯福;……可见, 补偿是克服自卑的强有力的武器[3]。

(3) 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教师对待这类学生要倾注更多的关心, 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诱导。对待那些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的学生, 可以主动与他们交流, 让他们觉得老师一直在注意着他;对待学习上感到困难又不敢提问的学生可以降低作业难度, 鼓励他们自觉完成;对待那些总是挨老师批评品德不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 让其自我满足, 消除这方面的自卑……老师对他们的特殊待遇相信会使他们看见希望的曙光。

(4) 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 改变消极的心态。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每天对自己说“我很漂亮”, 这个人就会真的慢慢地变得漂亮起来, 这就是“自我暗示”的魔力, 因为人如果有了某种自我评价, 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行动上向心目中的那个自己靠拢。

(5) 提供机会, 创造成功, 提高自信心。成功的的经验是影响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 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则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首要原因。一个人成功的经验多, 期望也就越高, 自信心也就越强。教师可以让存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 事情即使很小, 也不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 任何较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 以确立自信, 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摘要:在小学阶段, 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自卑, 其形成有自身、家庭、学校三因素。克服和避免它的滋生与蔓延, 可采用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我, 自我补偿, 正确归因, 关注和鼓励, 积极的心理暗示, 提高自信心等方式。

关键词:小学生,自卑,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 张永惠.浅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提高自信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9 (10) :64.

[2] 顾赟.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困境[J].健康生活, 2003, (4) :45.

[3] 刘长军, 庞晓芳.战胜自卑心理, 塑造坚强自我[J].教书育人 (学术理论) , 2005, (3) :49.

上一篇:关于美国会计准则导向演变的探讨下一篇: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