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整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中考“分流生”,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 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厌学、忧伤、不愿与人交往、喜怒无常、缺少毅力, 逆反心理、做些出格的行为寻找刺激、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等。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甚至对中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本人从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多年, 曾针对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了全面地调查研究, 分析产生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并根据多年学生管理经验总结出帮助中职学生调整自卑心理的对策和方法。实践证明, 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1 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 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实际上, 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心理, 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中职学生的自卑感尤其严重, 其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成绩不好

这是造成中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应试教育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差等生”、“弱视群体”, 他们在老师的批评中、同学的鄙视中逐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形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升入中职学校后, 他们对学习仍有一种习惯性的自卑心理, 由于成绩上不去, 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水平, 恶性循环, 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卑心理。

1.2 社会舆论不良

受社会舆论影响, 大多数人心中, 读重点高中是最理想选择, 其次上普高考大学也是人才成长的康庄大道, 而读中职学校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偏激的不良社会舆论和社会意识, 必然导致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 使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 顿感人生迷茫, 形成自卑心理。

1.3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一些家长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本事没面子, 是低人一等无能的表现。还有很多家长因自己的子女考不上重点高中或普高而对子女丧失信心, 降低要求, 只要他们不犯错误、不给自己惹是生非就行。还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进中职学校, 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而已。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误解, 对孩子不寄予任何希望, 都加深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1.4 先天条件不足

在中职学校里, 还有部分同学的自卑是由个人先天条件的“不足”所造成, 比如:残疾、身高、体形、相貌、肤色等方面的缺陷, 常常使一些中职学生觉得见不得人, 低人一等, 因而陷于自卑的深渊无法自拔。在中职学校, 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二名学生因先天条件原因而自卑。

1.5 其他原因

除上述主客观因素影响外, 导致中职学生心理自卑还有诸多因素。例如家境窘迫, 经济拮据而产生的自卑;认为家长没能力、无权无势而产生的自卑;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学生之间不比学习, 而比吃穿、外表互相攀比而产生的自卑;还有部分学生对现实社会认识不足, 一旦遭遇一点挫折就怀疑自己, 出现卑观情绪。

2 调整自卑心理的对策和方法

让中职学生摆脱自卑, 找回自信, 让他们拥有健康完美的人格, 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是摆在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职责!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我们决不能再让孩子在自卑中学习和生活。本人根据多年学生管理经验, 结合本校工作实际, 总结出以下帮助中职学生调整自卑心理的对策和方法, 以供参考。

2.1 让中职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劳动能力、身心健康, 能适应于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人才,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考试的机器。心理学家建议,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 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成功把握较大的事情。因此, 我校以学分制的形式建立新的健康指标评价体系, 让学生成为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让学生自己制定取得学分的计划, 参加喜欢参加的活动, 学习喜欢学习的内容, 探讨喜欢探讨的问题, 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以学分肯定学生努力的每一步。把学生奋斗的历程具体化, 让他们在充分的肯定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

2.2 让中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中职学生因初中时学习成绩差, 受习惯性自卑心理影响,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学习的材料, 智商不高。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告诉他们世界上多数人的智力都差不多。我国以20万人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 智力超常和智力特别低下者各占千分之三, 其他人的智力都属于正常。“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不能只看自己短处而不看长处。要以积极的态度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自己这方面不行, 另一方面或许比别人强。引导学生多向名人学习, 多读一些名人成功的书籍, 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扰的名人事迹, 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经验, 进而鼓励自己加强自信, 发挥所长, 集中精力, 矢志不渝地达到目标。这样, 自卑心理也会不驱而散。

2.3 让中职学生重新找回自信

自卑与自信是相反的两个方面。心理学告诉我们, 克服自卑心理主要通过补偿的方法。作为教师, 要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优点,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对于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 我们要引导他们, 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之事。对理论学习较差的学生, 要多开展技能型的训练, 开展动手而不深奥的知识学习与竞赛。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环节, 少讲枯燥的理论教学, 以实践测试代替理论考试,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一般来说,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动手能力较强, 让他们通过动手来获得成功, 以成功增强自信, 而相信自己, 对前途充满信心, 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

2.4 让中职学生感受赞美和关爱

许多中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往往与缺少教师对他们的赞美和关爱有直接关系。学生无不在乎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称赞, 会让学生兴奋不已, 教师的关爱, 会融化学生自卑的心灵。一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在老师眼里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轻视的对象”。因此自暴自弃、沉默寡言, 轻易不与他人交往, 甘愿做一个“独行客”。其实, 这些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 只要我们时常鼓励他们, 关爱他们, 就会重新恢复他们的自信心。此外,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除了要关爱表现较好、成绩突出的学生, 还要特别学会赞美表现一般、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学会对自卑的学生多唱赞歌, 要用心去分享他们的成功, 把学生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赞美常挂嘴边, 关爱永存身边, 既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也是治疗自卑的最好办法。

2.5 让中职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

一个人的身心发展与他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外界环境也是中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班主任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使学生在集体中能够感受到温暖。良好的班集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行和习惯等各个方面。这也是有的学生乐意接受来自班集体方面的教育, 而不愿意接受来自教师方面的强行教育的原因所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是一个“熔炉”, 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 养成良好的学风。这种良好的班风、学风可以形成积极的教育力量, 对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发展, 克服自卑心理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团结就是力量”, 也可在班级内建立互助组, 以增强个体的信心, 遇到困惑或困难时, 同伴鼓励的建议往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而且助人后还会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

2.6 让中职学生知道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家是爱的港湾,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克服自卑心理重要因素。作为家长, 要为孩子着想, 给孩子一个合适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同样要努力创造一个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都能体验自己的成功与自信的环境, 主动为自卑的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还应让他们有机会投身于社会实践, 加强与人交往, 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尤其是与豁达开朗的人交往, 能学到别人的良好性格。在社会实践中, 能尝试到新颖的生活方式, 能尝试到生活变化的滋味, 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增加自信。

2.7 让中职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调整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 让他们了解自己身心发育特征和自卑产生的原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 学会进行自我调试, 寻求心理帮助。对有自卑心理的中职学生通过心理咨询, 进行积极的心理于预。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时刻留心, 及早发现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及时加以疏导, 使中职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 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中普通存在的自卑心理现象, 分析中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并根据多年学生管理经验总结出帮助中职学生调整自卑心理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自卑心理,中职学生,对策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杰.职校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其矫正[J].职教遇讯, 2001 (1) .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3]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Z].1987, 10.

上一篇: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下一篇: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