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有感

2023-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有感

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有感

2011年3月13日,我参加了桥头镇中心小学举办的习作研讨活动,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上的课,今天有幸亲眼目睹听闻已久的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的风采,真是受益非浅,并激励我努力朝前驶去。吉春亚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如诗如画的课堂:

第一节课讲的是《说说心里话》,首先吉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QQ邮箱的漂流瓶把同学心里也有的心里话展示出来,同学们的思维就给巧妙地打开了。接着吉老师就给同学点明写作的内容,心里话就是:不敢说的、没机会说的、或者不好意思说的、秘密„„要表达需要点窍门就是:只可以选一个方面一件事来说而且要以情打动别人,这个心里话才算是成功的。在吉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心里话就是要说到心里真实的感受可以感动别人的话。

第二节课讲的是《游戏作文》,吉老师给学生起了个头,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吉大师,她说她有一双‘火眼金睛’,你们相信吗。”生答:“不相信。”吉老师便拿出游戏的道具:,让学生配合进行游戏,并把每个游戏的过程,让每个学生接着吉老师先前说的一句话往下续说。通过游戏,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再经过吉老师的引导,学生们续说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生动,而且吉老师还把学生续说的重点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这样一步步往下引导,学生们不仅把一篇完整的作文口续出来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写好游戏作文就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和反思。

吉老师的教学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吉老师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知识真丰富”、“从你们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掌握知识。她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进而享受学习,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

吉老师干脆的语言,精练的评价,到位的手势无不透露着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风格。她的课知识容量多,但却不显得紧张,反而井井有条。感觉吉老师的课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在场的听课老师。

吉春亚老师的课给我点亮了智慧的明灯,我清楚地明白到:在指导课中,教师需要细心指导学生怎样按生活中的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说话;在学习写作中怎样给学生写作的启示,可以给学生一些例文,这样能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启示,起到点拨的作用,给学生树立榜样,坚持不懈,这些都给学生很大的鼓舞、启示。

第2篇:听吉春亚老师讲座有感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慕聪聪

在北京,窦桂梅和吉春亚被称为“小学语文双璧”。在上周末,我有幸看了吉春亚老师的《顺学 巧导 效实》讲座。虽然,这不是一本纸质书刊,但吉老师在线的图文解读,比阅读其著作,领会起来更加形象、真切。

在讲解中,吉春亚老师共谈了三个问题:顺学、巧导、效实。这三个方面内容,是逐渐递进加深,又相互关联的。在我认为,“顺学”强调了一名老师的做人和情商;“巧导”强调了老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效实”则强调了老师工作的高效和务实。

下面,谈谈我对吉老师整个讲座的感受:

首先,谈谈语文老师。吉春亚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她的形象和话语,散发着江南女子所特有的婉约之美。我觉得,不同于理科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也给学生留下一个“语文”印象。也就是说,语文老师,本身要散发着“语文味”。记得我上师范时,一名体育老师曾戏言“除了体育,别的学科不敢说,语文我肯定能教”。为什么他能说出此言,是不是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课——随便一个文化水平相当的老师都能教。想想看,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怎么上好自己的语文课呢?如果,语文课真得只是教教字词,读读课文,那么,那位体育老师还真得能教。所以,我要说,语文老师应该有语文内涵,浑身散发着“语文光芒”。而上课时,你的“光芒”能照亮学生,使他们浸淫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这是其它学科老师不具有的也是学不来的。

然后,谈谈学生。吉老师谈的这三个方面,令我思考最多的是“顺学”。“巧导”和“效实”也固然重要,但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只是教学成绩的伯仲,还要看这些学生毕业后,他们的精神血液里,流淌着多少对语文老师的回忆和对语文课的眷恋。

所以,一个语文老师在精心备课之前,要认真研究每一名学生。吉老师讲到“顺学”时,指出:语文老师要顺着学生的兴趣点、原知点、疑惑点展开教学。我理解为,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这样学生收获才会更多,老师的辛苦才能有所体现。语文常规课,尤其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长期和学生摸爬滚打,应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背景要了如指掌。在教学时,根据学生个体特点设计教学。同时,吉老师还谈到“什么样的老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共五个方面。也就是说,语文老师要有人格魅力,要学生“亲其师”。试想,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而语文成绩又高,应该就可以看做对一名语文老师比较好的评价了吧。 吉春亚老师的整个讲座近一个小时,举了丰富详实的教学课例。如果,让我一一谈起,恐怕我能力所不及。所以,只是就我印象最深的两点谈谈粗浅的感受。

第3篇:——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心随“经典”,轻舞飞扬

——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展示,令人或感动,或沉醉,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在这些名师中,吉春亚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阶段,我们学校掀起了“窦桂梅热”。如果说,窦桂梅老师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则是一朵清新、淡雅的玉兰,呈现出了和谐与宁静、坚定和淡泊的原色;如果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热情奔放的大海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春亚老师,我专门上网阅读了有关她的资料:吉春亚是北京小学一位青年特级教师,今年四十二岁。(也许是酷爱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缘故,娇小漂亮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她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有权威人士称,她是我国小语界“高效创新诗化教学”代表人物。她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 6 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另还撰写出版了教学专著等书籍18 本,

1

又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百余篇,百余次在全国各地举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 吉老师还特别钟情诗歌散文的创作,已发表的有40余篇,另有20万字的散文书稿即将出版。

这次吉老师执教的是“趣识对联”一课。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国粹。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课堂上,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无束,几千人的会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所有人的心随着经典诗词,随着吉老师演绎的经典课堂,一起轻舞飞扬……

一、经典的教学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课前,一拿到教材,我就在想:这样的教学内容,一般人是没有底气上的,教师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文学素养,才能给学生高层次的点化,否则是对国粹的亵渎。但亲眼目睹吉老师精心建构的课堂后,不禁豁然开朗。这堂课由四大板块组成:

(一)知“对”义。出示语言材料后,吉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手打着拍子诵读: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苍穹;高对低,左对右,前沿对后方;高山对流水,花草对树木……那响亮

2

的掌声,整齐的诵读声,很快把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学生在饶有趣味的诵读和“对对子”游戏中知道了什么是“对仗”和“押韵”,更品尝到了“初试牛刀”(即尝试对对子)后的乐趣。

(二)识对联 。吉老师出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对联字数相同,词义相等,节奏相协,音律和谐的特点。

(三)挑战对联。在这一环节中,吉老师设计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来巩固、深化对对联的认识,如区分上下联,根据相关意思找上、下联,根据提示填对联,送对联等探究性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听故事对对联”:有一个县令想在长江里游泳,可是边上有一个小孩不肯回避,于是县令对小孩说:“我出一句上联,你如果能对出下联,我就免你死罪。上联是:千年枯树作衣架。”学生情思飞扬,对出下联:万里长江当浴盆。其次是“送对联”。出示的大部分对联都是吉老师自己创作的。她问学生:“你想要哪幅对联,准备送给谁?为什么?” 学生们兴致极高,争相作答,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别出心裁的学习形式,学生学对联怎么会不兴趣盎然呢?

(四)拓展对联。有人说,一堂好课应像一篇文章的精彩结尾,要达到“文虽完但意无穷”之效。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应留给学生更深的思考和长久的兴趣。在我看来,吉老师这堂课的结尾就是点睛之笔。简单总结后,她让学生把题

3

目补充完整:“题目‘ 识对联’还少一个字,你认为填哪个字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们根据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有的认为填“赏”,有的认为填“趣”。吉老师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如果把这个题目作为一幅对联的上联的话,请你对出三个字的下联。想到了就发到吉老师的手机上。我的手机号码是……

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下联了。此时的学生,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这样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诗化的课堂语言带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的确,准确得体、幽默独特的课堂语言就像一剂催化剂,它能催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它又似一种魔力,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40分钟的课堂中,我的耳朵总能聆听到吉老师那诗一般的语言。

课一开始,吉老师就以她那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对语文的热爱。随着一声“上课”,同学们立刻站了起来,“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但又墨守成规地说:“老师好!”台下传出了格格的笑声。“我说,同学们语文课快乐,你们该怎么说?”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们听到

4

了孩子们那稚嫩的声音:吉老师语文课快乐。看似简单的问好,其实,吉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她似乎在告诉每一位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吉老师曾对她的学生说:“爱语文,可以借罗贯中的目光领略《西游记》中光怪落离的奇异世界;爱语文,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爱语文,可以感悟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爱语文,可以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去感受那种浪漫无稽的情调……”

教学过程中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现摘录部分如下:

“虽然是静悄悄地,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

“时间不等我们了,让思维的网线连接你、我、他。”

“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飘起来。”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诵读声我爱听,请再读一遍。”

“我们和对联轻轻握手,感悟到了对联的神韵。”

“愿阳春白雪般的音乐与你永远相伴。”

“重重叠叠山,崎崎岖岖路,你更喜欢诗情画意的生活。”

“我们刚才亲切‘约会’的是什么?”

……

不仅如此,在吉老师的课堂上还多次引用了名家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枝红杏出墙来;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此流畅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着

5

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无时不在享受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启迪,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呀!

吉老师的妙语虽产生于即兴,但植根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她对学生的热爱,植根于她对教育理念新颖独到的感悟。因此,她的语文课充盈了“高效”、“创新”、“诗化”的特有魅力;她的课堂用语犹如涓涓溪流,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聆听、品味了名师的教学,我思绪万千:没有丰厚的积淀,没有艰苦的努力,我们的教学怎么会达到如此上乘的境界?要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典课堂,我们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

第4篇:感受吉春亚老师名师风采

河北省平泉县县城学区南岭中心小学王淑双

此次北京之行,有幸聆听了教育界几位名师的精彩课例和讲座,尽管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理念各有侧重,但他们对语文教学深挚的爱和孜孜以求‚本真小语课堂‛的精神很令我感动。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从他们的讲座中汲取到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仍觉收获颇丰。尤其是第二天吉春亚老师展示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课例和她之后关于《根、标、线、梯》的讲座,让我深深折服,才半个小时很有意犹未尽之感。唯一欣慰的是‚抢‛到了她的散文集和《吉春亚‚语文味‛课堂》两本书籍,使我能进一步地走近吉老师,吸纳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并通过认真阅读梳理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 语文教学之路应是不懈追求之路。

语文学科由于独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之路既充满了愉悦,又不乏艰辛。语文课堂的弹性很强,一节课可以教的很多,也可以教的很少;可以引领得浅尝辄止,也可以引领得扎实深入。一位语文教师若没有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精神,很难不断进步。听了吉老师的讲座感觉她之所以能从一名农村教师成长为语文界的精英,很大程度缘于她对语文教学深沉的爱,不懈的追求。正因这份执著,她才能与学生共情语文教学。用她自己的话说‚回想起自己前些年的执教,觉得很对不起那些弟子们。‛多么真诚的执教态度啊,多么的真挚爱生情怀啊!听到这句话,我也很有同感,只有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语文教学的研究才会发出这份真诚的感叹;同时更道出了一个真谛:语文教学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一丝不苟的潜心研究,才会不断历练、成长。名师之说以成为名师,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们一路走来,始终与‚热爱、执著、虚心‛相伴,不断地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反思成败,而这正是我们很多还不成熟的语文教师最应该学习的。

二、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在备课上下硬功夫。

吉老师的课之所以上的成功,个人的语文素养只是原因之一,而百分之九十则归功于她精心预设每一课的教学预案,可谓下了很深的硬功夫,主要体现在:

(一)在定位教学目标上下功夫。

当代教育心理学把‚教学目标‛定义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在课堂教学中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达成一节好课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准确性、具体性、可行性、可测性。而通常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依赖于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不去就每一条目标从学生学情进行分析,进一步细化,而导致课堂上因目标定位不准确致使设计思路混乱、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课堂效率不高。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却感觉她她更注重强化自己的目标意识,从不拿来就用别人给好的目标,而总是在教参目标基础上逐条研究,进行再定夺,最终确定出严谨的、准确的、清晰的课时目标,真正让目标为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增强了可操作性。首先她把每一节课堂目标准确定位在立足语文学科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大目标的统领下来完成,也正因对大目标的准确定位所以在制定每一节小目标时才更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培养。其次,她认为确定的目标应是学生看得到的目标,应是真正体现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积极情感的双向目标理念;不仅如此,她在定位每一篇文章教学目标时,还总结出一系列定位教学目标的策略,如,看编路,从单元导读中寻目标;看题路,课后习题中找目标;看文路,文本特点中觅目标;看学路,学生实际中定目标。这些方法对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

标很有启示作用。

(二)在教学设计下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一环——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听吉老师的课,学习她的课例,深感她对每一节课都精心进行研究,力争达到教学设计最优化。尤其贯穿于她整个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八个字‚线清点明,主线串珠‛对正迷惘于语文教学的青年教师们很有指引作用。《自己家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思想内涵较深奥,不太好驾驭的文章,同为语文教育行家里手的李卫东老师执教完此课后效果都不是很好,让听课教师都慨叹语文课真的很难把握;但就在第二天恰巧吉老师介绍了她对于本课教学思路的探究,设计出了紧紧抓住‚奇‛字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思路后,真令人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随后又倾听了她介绍的一系列如‚学法入手,体现主线;单元话题入手,显现主线;文本课题入手,再现主线;关键词句入手,再现主线;文本主旨入手,清晰主线;疑难处入手,凸显主线;随文披情,把握主线等几种‚主线串珠‛的方法,更深深折服她对语文教学深刻地解读。再对比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为什么上得不实,形成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缺少的也许正是吉老师这种心无旁骛,一心只钻研语文书的面壁精神!

(四)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每每在听教师的课后,都会有教师们抱怨学生不配合,上不出预想的效果,没完成教学目标等等,其实究其原因,教师们应该沉下心来仔细反思在上一节课前你又精心准备了哪些教学策略呢?是以一变应万变,还是设计了以多变应万变呢?学习了几十节吉老师设计的语文教学课例,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她为实现语文教学

‚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这一教学‚根‛目标而研究的不拘一格、灵动巧妙的多种教学策略,如为了让学生体会‚鹅有趣的吃饭方法,她和学生在打四四拍中感悟词语教学的‘三眼一板’‛;为了能让学生深化对‚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她引导学生为其写颁奖词以升华感动;为了让学生与‚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她精心设计了‚代言恩来‛这一教学环节,为学生与文本间搭建了一架感应之桥,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学生充分构筑的言语心声成了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

(五)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有句经典的话语——‚细节决定成败‛,而决定一堂语文课是否能催生精彩、创造精彩关键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处理。我们不妨拿‚范读‚这一教学环节来说吧,有的老师总认为我是老师,只要我随口读一读,就会比学生高好多,所以往往不肯在范读这一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作用重大的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从而导致课堂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而很多名师他们却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 一丝不苟追求教学的精致,一片文章的范读往往要课前练上几十遍甚至更多,吉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对于本就难读的古文篇目可谓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虽然寥寥数语,但人物性格特征各异,不太容易揣摩,再通过声音再现出来更不好驾驭,但听了吉老师入木三分的范读后,在场的教师无不叹服,无不称绝,更可想会激荡起学生心灵深处多少倍读的欲望啊!学习回来之后,我也尝试着练读一下此文,好难!几遍、十几遍恐怕远远不够啊!真遗憾当时没有把吉老师的朗读录下来让我校的教师们听一听,也许这将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最有力的证明吧!

吉老师的课不仅注重自身榜样的影响,更注重追求词句教学的细节处理,精于捕捉文本中最细微的词语,认真挖掘其言语和情感价值,

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从而为打造‚本真‛的语文味课堂涂抹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他所设计的《长城》一文,一个很容易被众多教者忽略的词汇‚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一句中的‚单看‛一词,吉老师却利用它生成了语言训练点,把它改成‚单看‛,并补充省略的内容,然后和原句进行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补充的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引导学生挖掘言语内涵与言语情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正是只用了这个‚单看‛便激发了作者无尽的想象,更足以表达游人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

像这样精彩的细节处理在吉老师的课例中比比皆是,难怪北京大兴分校的王校长介绍说‚听过吉老师课的很多教师都评价吉老师的课‘百听不厌’‛啊!因为,她的课堂洋溢的是本色的、醇厚的语文味儿课堂,是真正滋养学生言语和情感发展的鸡汤!

第5篇:感受吉春亚老师名师风采

河北省平泉县县城学区南岭中心小学 王淑双

此次北京之行,有幸聆听了教育界几位名师的精彩课例和讲座,尽管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理念各有侧重,但他们对语文教学深挚的爱和孜孜以求‚本真小语课堂‛的精神很令我感动。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从他们的讲座中汲取到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仍觉收获颇丰。尤其是第二天吉春亚老师展示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课例和她之后关于《根、标、线、梯》的讲座,让我深深折服,才半个小时很有意犹未尽之感。唯一欣慰的是‚抢‛到了她的散文集和《吉春亚‚语文味‛课堂》两本书籍,使我能进一步地走近吉老师,吸纳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并通过认真阅读梳理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 语文教学之路应是不懈追求之路。

语文学科由于独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之路既充满了愉悦,又不乏艰辛。语文课堂的弹性很强,一节课可以教的很多,也可以教的很少;可以引领得浅尝辄止,也可以引领得扎实深入。一位语文教师若没有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精神,很难不断进步。听了吉老师的讲座感觉她之所以能从一名农村教师成长为语文界的精英,很大程度缘于她对语文教学深沉的爱,不懈的追求。正因这份执著,她才能与学生共情语文教学。用她自己的话说‚回想起自己前些年的执教,觉得很对不起那些弟子们。‛多么真诚的执教态度啊,多么的真挚爱生情怀啊!听到这句话,我也很有同感,只有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语文教学的研究才会发出这份真诚的感叹;同时更道出了一个真谛:语文教学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一丝不苟的潜心研究,才会不断历练、成长。名师之说以成为名师,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们一路走来,始终与‚热爱、执著、虚心‛相伴,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反思成败,而这正是我们很多还不成熟的语文教师最应该学习的。

二、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在备课上下硬功夫。

吉老师的课之所以上的成功,个人的语文素养只是原因之一,而百分之九十则归功于她精心预设每一课的教学预案,可谓下了很深的硬功夫,主要体现在:

(一)在定位教学目标上下功夫。

当代教育心理学把‚教学目标‛定义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在课堂教学中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达成一节好课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准确性、具体性、可行性、可测性。而通常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依赖于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不去就每一条目标从学生学情进行分析,进一步细化,而导致课堂上因目标定位不准确致使设计思路混乱、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课堂效率不高。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却感觉她她更注重强化自己的目标意识,从不拿来就用别人给好的目标,而总是在教参目标基础上逐条研究,进行再定夺,最终确定出严谨的、准确的、清晰的课时目标,真正让目标为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增强了可操作性。首先她把每一节课堂目标准确定位在立足语文学科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大目标的统领下来完成,也正因对大目标的准确定位所以在制定每一节小目标时才更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培养。其次,她认为确定的目标应是学生看得到的目标,应是真正体现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积极情感的双向目标理念;不仅如此,她在定位每一篇文章教学目标时,还总结出一系列定位教学目标的策略,如,看编路,从单元导读中寻目标;看题路,课后习题中找目标;看文路,文本特点中觅目标;看学路,学生实际中定目标。这些方法对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很有启示作用。

(二)在教学设计下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一环——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听吉老师的课,学习她的课例,深感她对每一节课都精心进行研究,力争达到教学设计最优化。尤其贯穿于她整个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八个字‚线清点明,主线串珠‛对正迷惘于语文教学的青年教师们很有指引作用。《自己家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思想内涵较深奥,不太好驾驭的文章,同为语文教育行家里手的李卫东老师执教完此课后效果都不是很好,让听课教师都慨叹语文课真的很难把握;但就在第二天恰巧吉老师介绍了她对于本课教学思路的探究,设计出了紧紧抓住‚奇‛字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思路后,真令人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随后又倾听了她介绍的一系列如‚学法入手,体现主线;单元话题入手,显现主线;文本课题入手,再现主线;关键词句入手,再现主线;文本主旨入手,清晰主线;疑难处入手,凸显主线;随文披情,把握主线等几种‚主线串珠‛的方法,更深深折服她对语文教学深刻地解读。再对比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为什么上得不实,形成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缺少的也许正是吉老师这种心无旁骛,一心只钻研语文书的面壁精神!

(四)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每每在听教师的课后,都会有教师们抱怨学生不配合,上不出预想的效果,没完成教学目标等等,其实究其原因,教师们应该沉下心来仔细反思在上一节课前你又精心准备了哪些教学策略呢?是以一变应万变,还是设计了以多变应万变呢?学习了几十节吉老师设计的语文教学课例,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她为实现语文教学‚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这一教学‚根‛目标而研究的不拘一格、灵动巧妙的多种教学策略,如为了让学生体会‚鹅有趣的吃饭方法,她和学生在打四四拍中感悟词语教学的‘三眼一板’‛;为了能让学生深化对‚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她引导学生为其写颁奖词以升华感动;为了让学生与‚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她精心设计了‚代言恩来‛这一教学环节,为学生与文本间搭建了一架感应之桥,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学生充分构筑的言语心声成了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

(五)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有句经典的话语——‚细节决定成败‛,而决定一堂语文课是否能催生精彩、创造精彩关键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处理。我们不妨拿‚范读‚这一教学环节来说吧,有的老师总认为我是老师,只要我随口读一读,就会比学生高好多,所以往往不肯在范读这一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作用重大的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从而导致课堂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而很多名师他们却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 一丝不苟追求教学的精致,一片文章的范读往往要课前练上几十遍甚至更多,吉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对于本就难读的古文篇目可谓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虽然寥寥数语,但人物性格特征各异,不太容易揣摩,再通过声音再现出来更不好驾驭,但听了吉老师入木三分的范读后,在场的教师无不叹服,无不称绝,更可想会激荡起学生心灵深处多少倍读的欲望啊!学习回来之后,我也尝试着练读一下此文,好难!几遍、十几遍恐怕远远不够啊!真遗憾当时没有把吉老师的朗读录下来让我校的教师们听一听,也许这将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最有力的证明吧!

吉老师的课不仅注重自身榜样的影响,更注重追求词句教学的细节处理,精于捕捉文本中最细微的词语,认真挖掘其言语和情感价值,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从而为打造‚本真‛的语文味课堂涂抹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他所设计的《长城》一文,一个很容易被众多教者忽略的词汇‚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一句中的‚单看‛一词,吉老师却利用它生成了语言训练点,把它改成‚单看‛,并补充省略的内容,然后和原句进行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补充的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引导学生挖掘言语内涵与言语情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正是只用了这个‚单看‛便激发了作者无尽的想象,更足以表达游人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

像这样精彩的细节处理在吉老师的课例中比比皆是,难怪北京大兴分校的王校长介绍说‚听过吉老师课的很多教师都评价吉老师的课‘百听不厌’‛啊!因为,她的课堂洋溢的是本色的、醇厚的语文味儿课堂,是真正滋养学生言语和情感发展的鸡汤!

第6篇:听名师的课有感

名师引领,品“读”教学

是的,能有这样一次与名师近距离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真的要感谢石校长、王主任、宋主任,特别是宋姐亲自带队,凌晨3点多就来到了学校领着我们一起驱车去哈尔滨听课。虽然只有两天的学习,但收获是巨大的。听名师上课,让我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美妙感受,如聆听荡气回肠的名曲,又似品茗余香的缭绕的清茶。

窦桂梅老师上的绘本课《我的爸爸叫焦尼》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书不厌百回读”。在教学伊始,就和同学们一齐合作读绘本;接着又采用了想象画面读等,以读促悟,以物促读。“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文字就像头顶的一束光,一下子就照亮了你的内心”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读懂那些文字吗?如果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只叫做读字,不叫做读书。在为时两节课的教学中,窦老师就这样通过故事抓住场景、人物、语言、动作、插图颜色、插图设计、来指导学生读、写、及创作的升华。当时我边听边想如果换成是我,《我的爸爸叫焦尼》也许只会当成一个发生在父子身上的故事来教,最多也不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爱。她却不!学完《我的爸爸叫焦尼》,学生在她的语言感召下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之爱,还有“珍惜”——对圆满家庭的珍惜,对“爱”的珍惜,对所拥有一切的珍惜;更有“自信”——在并不圆满的家庭里要自信,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要自信,在失意的时候更要自信!她认为:语文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情感和品格的教育,而是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滋养,得到成长。我在反思我以后的教学过程,必须一点一滴的学起,一点一滴的改正自己、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上的更加生动,更加高效。 张学伟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细致入微,耐心的朗读指导也让我记忆深刻。课堂上,张老师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把握每一个环节不同情感的体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情感体验之后再进行朗读。如在指导读“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刚开始学生都不能读出飘逸的感觉(范读“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几个同学读,大多都是一个基调。张老师就笑了,睿智的他首先领孩子们理解什么是“银丝”,“奶奶八十多岁了,两鬓染银霜”银丝是指什么?(银发),是呀,可孩子们,你们明明把一根细细的银发,读成了“铁丝”了嘛,学生和老师一起笑了!但就是通过这一比较,同学们顿时找到了灵感,飘得感觉就来了。在张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明白不是读得声音大,读的重,读的有分量就是朗读好。像这样的点在他的课堂上还有很多。他将这些细心的指导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融入到对课堂生成的智慧而艺术的点拨中,如春日细雨,悄然入心,润物无声。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只有深入到文本中,完全融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他才可能与文本对话。”吴琳老师的课堂就引导孩子们学会透过文本,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教授《去年的树》一课时,她抓住主要的段落,主要的句子和重点的字词,如在“鸟儿到哪里去了”紧紧抓住后面的几句话里的“看”字,让孩子们思考,体会小鸟对树的真情和遵守诺言的诚恳,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感受到小鸟与大树那种真挚的友情,小鸟对大树信守诺言的美好品质。吴琳老师说:“指导阅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热情点燃热情,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读者。”作为老师,一定要多看书,不光看自己的需要的书,还要看有深度的书,要让自己的学识和世界对话。用吴老师的话说是“我们要做一个眼睛不在此岸,而在彼岸的教育者”。

此次与名师接触,让我体会到了几位名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接触文本,带领学生分分秒秒地和课文连在一起,跟作者的心连在一起,跟老师保持一致,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书要做到老老实实,全心全意。因为语文课是非常纯净的,是非常饱满的,要从我们每一节语文课上体会到语文课的“真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路前行。

上一篇: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讯稿下一篇:初心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