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农村科技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农村学校校外科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以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崇明县由于受传统的、大城市的校外科技教育模式的影响,现在一提校外科技活动,其内容就是“三模一电”,即航模、船模、车模、无线电。

第一篇:农村科技论文

科技——新农村建设之必备

内容摘要 新农村首先应该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农村,而农民收入的增加是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但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最离不开的是科技,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农产品流通更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与技术必不可少。因此,建设新农村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还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衡定标准中,党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放在了最前面,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该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农村。然而,要达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提高最离不开的就是科学技术。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科技有利于农民增收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农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农民如何增加收入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农业是根本”,“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农村的稳定最重要的是农民的稳定,农民的稳定不能仅仅靠政策,靠政府的支持和安抚,而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靠农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农民只有吃的饱、穿的暖才能安居乐业。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科学技术。邓小平说:“农村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所以,增加农民收入就要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民增收离不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科技在增强各国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对于优化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不仅能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其次,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节约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形成特色、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未来的农业生产已经不单单是注重农产品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科技在今后的农产品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农业是国之根本。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的生产,在我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不例外。所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是增加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重视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科学技术。农业专家们曾根据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生产特点认为我国农业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可利用农作物生长规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综合化技术的组装配套,充分利用土地、光照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模式。二是从农业向企业化发展,形成一种集种植、养殖、环境绿化、商业贸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企业化农业生产模式。三是从分散化向一体化发展,形成一种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企业。四是从机械化向数字化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农业机械装备及其监控系统迅速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更科学、更精密。五是从传统式向现代化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使农业脱离土地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实现了工业化,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未来甚至出现太空农业。这虽然只是一种趋势,但是从这一发展趋势中我们不难发现,未来的农业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跟不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在现今和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必须重视科技知识的运用,否则,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果终将会因科技含量低而被世界淘汰,增加农民收入也将成为无稽之谈。

(二)农民增收离不开科学的农产品流通

科技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将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产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农民必定增收。农产品“产出来,卖不出去”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卖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在全国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而是在局部地区由于统一生产而造成的在某一生产区域内供过于求。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更是如此。笔者来自农村,对此深有体会。每当瓜果、蔬菜丰收之时带给农民的不仅仅是欣喜,还有淡淡的忧愁。由于农产品在当地供过于求而又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再加上高额的运输费用和果品的不易保存,最终带给农民的只是增产不增收的空欢喜。那么如何减少运输和储存的费用,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呢?这就需要农民有科学的农业流通知识——农业物流。农业物流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产品流动。在农产品流动的过程中采取物流的管理方法,将会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数量、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销售利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同样也离不开科学的运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然而,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他不仅可以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同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离不开的也是人,尤其是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科学素养的程度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必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得以发展,农民生活得以富裕。但是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使得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增收困难,与新农村建设形成极大的不协调。为此,我们必须面对这一事实,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在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他们的存在给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造成极大的阻力。农民科学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基础教育不力造成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给我国培养新型农民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提高农民的科

学文化水平必须抓好农村基础教育这一基础。首先,国家要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改变“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格局,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鼓励大学生、优秀教师等到农村从事基础教育,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最后,教育部门应从农村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农村新型农民这一重大任务着手,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树立有别于城市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以社会主义市场为导向,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品位,完善课程结构,扩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服务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

(二)加大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农民实践和生活的需要开设,因此更接近农民科学种田的需要,更有利于农民增收。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职能较差、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利用,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率低下,部分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且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与我国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就要加大力度发展我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办学规模,增加办学数量,做到每镇都有职业学校,为农民提供学技术、受教育的场所。同时,职业教育应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把扫除文盲和扫除科盲结合起来,并采取措施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有场所有条件有兴趣地接受职业教育,从而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200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并着重强调“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才能使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离开资金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科技创新基金投入。我们要调整投资结构,广开投资渠道,建立健全政府、集体、村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制。要使政府在筹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过程中发挥其主导性、示范性、引导性的作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提高科技服务功能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要整合各科研院所的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研协作,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目标,由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由注重增加产量向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常规技术集成和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并重转变。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还要对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进行清理和排列,从中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节本高效生态安全新技术,并适时发布良种和实用技术信息,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发推广。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只有把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现今的农民一般都具有先进的思想,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但因为科技知识的推广不够迅速,以及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途径较少使得科技知识在农村中很难得到充分地应有的应用。所以,市、县、乡各级都要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首先,农村科技推广组织要有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要以政府项目为主导,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为依托,按照技术研发、推广、培训和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上下互动、步调一致的工作网络,探索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农户之间有效连接的机制。可以实行县乡村三结合,搞实验示范、推广、培训,形成新的上下相连的农技推广开发网络。还可以倡导和支持民间的专业生产者协会,使之发展成为技术交流、技术输出、多功能的民间技术服务组织。其次,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技术专家网络,探索农业科研立项来自生产第一线、农业科技成果直接作用于生产第一线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最后,选择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较热心的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对他们进行长期稳定的科技指导,将新品种、新技术优先供其使用让其体会到科技的给农业带来的好处,然后通过其言传身教,以户带户,实现科技进村入户。

作者:韦金红 牛晓洁

第二篇: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行为与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农村科技服务行为的开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新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此,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的科技特派员所具有的服务行为以及能力进行分析和掌握。文章首先针对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进行了理念概述,然后研究分析了科技特派员农村服务的能力,最后提出了科技特派员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与措施。希望能够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行为与体系建设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行为;服务能力;体系建设

在现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经济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对农村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充分的发挥作用,科技特派员的制度便出现了,对于农村中的科技服务行为机制、科技服务行为模式、科技服务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等做出严格、准确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在农村科技服务当中,农村的科技特派员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应的制约因素,帮助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保障农村的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以实现为广大农村的经济市场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的最终目的。

一、简述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行为

我国在地域宽广的农村市场实施特派制度服务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服务模式。这样既能有效扩大农村科技服务的领域,同时能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服务制度的建立对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农村领域的众多科技特派员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其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农村特派员的作用效果和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第二、不断增强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效果。务必要将科技创新作为指导思想,从资金运作、资源管理、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确保生产要素的流动畅通。在进行专业的科技培训以及分发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优化管理,同时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工作。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来积极开展科技服务行为,比如发放科普资料、科技培训、带动劳动力就业等。

第三、农村科技特派员所代表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及其相关功能的实现。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作用也表现出了重要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地位。现代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构成的服务主体,主要涵盖为对农村市场提供科技服务的有关部门和众多的参与主体。所以,必须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分析与优化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体系结构,主要体现在服务队伍结构以及创业领域的优化,与科技服务创业相关的服务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不同的主管部门与多种市场参与主体积极性的提升。

二、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进行服务能力表现

科技特派员所具备的专业服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要从服务的发展性方面以及服务的持续性方面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从整体上对科技特派员的农村科技服务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第一、从整体的农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比较来说,有着本质差异,其原因是农业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性,其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生产、经济状况等进行结合,这也是其取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农业在其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自身的发展属性是密不可分,所以,在对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必须要得到保护。从农业的人文属性角度来看,要保障其重要特点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养殖业、中药材行业等,在这些农业产业创业过程中,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第二、从科技方面来看,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对农业方面的技术成果进行一系列的特殊性分析,在众多科技成果,普遍具备一定的公共物品的特殊属性,并给予这一属性来作为科学普及的基础内容以及基础技术,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特点特性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结合客观情况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同时,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合转化过程的特点,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在特定范围内进行科学的积极推广。

第三、从农村方面来看,对农村的科技服务工作与城乡的二次元结构进行结合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研究,在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如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等,最终实现在广大的农村实现科技创业及配套的服务等方面生产要素的顺利流转,最大程度的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成果的落实。

三、科技特派员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科技特派员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一)对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定位进行明确

现在,我国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相关的服务制度建设在客观上还有很多問题,各种制度并不完善,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科技特派员政策的各项制度,同时还要完善与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关的政府扶持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发展思路,以全国性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视角以及全国性的农村农业科技工作的整体布局来分析,农业科技特派员的相关制度的建立于健全是非常亟需的,对于目前尚未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一些重点区域,要尽快开展和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农业创业服务。同时还要结合客观情况做出科学的管理对策,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二)改善服务环境,把握好政府部门的介入和退出机制

在农业科技服务中,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范围较广,在众多的服务环节中,由于客观环境的差异导致科技服务出现差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基于此,必须要全面优化农村科技特派员的队伍结构,从整体上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综合素质及服务能力,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村科技特派员提高其自身的服务领域。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面对开放性越来越强的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必须要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式,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改变原来形式单调的传统养殖畜牧业、作物种植业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的领域进行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这些改变,必须要对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领域进行不断的拓展,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强化农村的科技创业方面的服务组织建设,能够吸引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力量的参与相关的投资建设

现阶段,我国现有的农村市场的科技服务开展的时间不长,还属于新型事物,近几年来,与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科技部门和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及相对应的措施,这对于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存在诸多因素来影响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工作,比如信息因素、资金因素、人才因素、管理因素等,与此同时,在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相对应的机制,诸如:科技供给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选派机制等。

四、结语

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农村科技特派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具体发展落实进程中,要不断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建设以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主导的农业创业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用公益性与有偿性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达成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有效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晓斌.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的相关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7(09).

[2]王震.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行为与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05).

[3]刘丽,卢亚妹.河北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研究[J].河北企业,2017(05).

[4]苗变琴.陕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11).

[5]彭劲松.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与传播机制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20).

[6]袁晓斌.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工作中的服务模式研究[J].科技展望,2015(36).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作者:袁晓斌

第三篇:农村校外科技教育应该改革

农村学校校外科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以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

崇明县由于受传统的、大城市的校外科技教育模式的影响,现在一提校外科技活动,其内容就是“三模一电”,即航模、船模、车模、无线电。近几年来,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遥控、测向、气象、生物、环倮等,但从组织的竞赛、举办的教师培训班、经费的安排等,“三模一电”还是一个大头。这些内容尽管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贱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都是有益的,但学生学习以后,回到本乡本土能否在本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这是值得研究的。因此,农村校外科技教育的内容非改革不可。

首先,我認为农村校外科技活动要把与农、林,牧、副、绝比较接近的生物科技活动作为重点,要把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到全体中小学生。建议县教育局在加强县中小学科技站生物组力量、发挥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生物学组作用的同时,和县科协一起聘请县农业、畜牧、水产及有关部门学识水平较高、热心于校外科技敏育的科技人员兼任学校科技活动的工作:组织力量,编写一些紧密结合本县农副业生产实际的乡土教材,充实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或作为课外科技活动的教材;全县每年组织一定场次的农副业生产知识的科普讲座或图片展览,如:对虾、谈水鱼养殖、食用菌栽培、稻田养蟹、鳗苗、蟹苗暂养等。

各中小学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建立一定数量的种植、饲养等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学校要配备好切实负贵的科技辅导教师,学校附近的乡村要为开展这项活动提供一定的实验基地;中小学科技站、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及县有关部门要为这些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料并作适当的指导、服务。同时,要通过组织夏令营、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和推动基层活动的开展。

其次,要把普及家用电器的维修、保养知识作为学校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用电器的拥有量在农村不断增加,但使用、维修、保养知识十分缺乏,尤其是维修人员廖廖无几,农民为了修一台电视机、录音机经常要往返几十里到大集镇或维修中心解决问题。因此,向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普及家用电器的维修、保养知识,是深受农民欢迎的。我们要在学校中已经开展的晶体管收音机安装调试活动的同时,增加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使用、保养及常见故障排除的内容,为农民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同时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输送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对专业有较浓兴趣的学生。活动形式、方法也可参照生物科技活动,如:建立小组、开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等。

第三,三模活动原则上只在城镇学校开展,少数尚有剩余材料、辅导教师力量较强的农村学校亦可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县级三模竞赛隔年举行。参加市里比赛的代表队,一般有科技站三模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模型学组指定有关学校组成或在小范围内选拔组成。

第四,继续做好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工作。科学素质就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气质。我们要在活动中注意培养中小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尤其要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帮助青少年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领域i启发和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要搞好校外科技活动,使其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加强领导。建议县教育局、科协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校外科技教育的领导,要经常研究分析开展活动的情况,抓典型,促平衡,扎扎实实地为基层学校开展活动解决一些问题。

要有计划地做好科技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强生物学科及小学自然常识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使活动能正常地有质量地开展。

要为基层活动妥善解决好实验基地及经费问题。建议“中学科技读者服务部”资助基层学校的经费,着重于生物科技活动项目,做到多搞多支持,少搞少.支持,不搞不支持。基层学校要从教育经费及校办工厂利润中适当抽出一些经费作为补助。

作者:黄镛

第四篇: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村科技工作同时也面临许多新任务。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农村科技发展格局,继续加强农村科技自主创新,大力推动农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的思路。一方面,要继续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科研力量,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农业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市场的推动作用,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是农村科技工作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必须统筹协调、系统部署,才能取得成效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下面我先就农村科技创新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科技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农业高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换代。近年来,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家蚕功能基因组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采用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一大批优质、专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五大转基因植物种植国家。2006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8100万亩,其中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超过总面积的75%;二是粮食安全科技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通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并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建立1.2亿亩示范区,累计增产粮食516万吨。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课题组,选育出了“金优611”等一批优质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每亩单产可达到800公斤以上,这些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快速发展,与国外的差距逐渐缩小;加工转化效率逐渐提高,为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四是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共转化推广动植物新品种1623个,推广面积达17.5亿亩,新品种应用覆盖率超过95%以上,实现农民增收100多亿元;五是大力开展了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技110等多种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六是农村基层科技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农村基层科技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科技更好的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村科技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进一步创新农村科技发展机制,面向长远、立足全局,科学、合理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用占世界不到10%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这一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必须在战略上把加强农村科技自主创新摆在重要地位,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加强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科技要素向农村一线集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新形势下,农村科技工作不仅要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工作,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民生科技工作,这是“十七大”赋予农村科技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

(三)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推进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国家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识等现代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一线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着手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改变我国农业和农村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但是,总体来讲,我国农村基层科技工作仍十分薄弱,基层科技人员仍显不足,农业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转化推广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把科技要素引入农村,实现农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在科技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各地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先后涌现出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特派员、农技110信息服务、农村科技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这些模式已逐步成为已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为构建我国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引导现代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认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益性服务,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在人员、经费上给予保障,二是面向市场的科技服务,这项工作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科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源于实践创新,源于群众需求,是农村科技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举措。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科技重心下移,提升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能力和活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成为农村科技工作、特别是基层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亮点,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有利于形成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意义,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近年来,农村科技工作的实践表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是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的源泉,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证。只有统筹协调、共同推动,才能实现科技的创新,才能真正带动农村

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二、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特派员自2002年实施以来,通过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开展试验示范、组织农民培训等多种方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示范转化。部分地区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为抓手,大幅度延伸了科技工作的内涵,创新了科技服务的手段,为破解“三农”难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特别是2006年7月福建南平会议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落实南平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又取得了新进展。一是试点地区不断扩大。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从2006年的24个扩展为31个,全国已有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市、区、旗)1039个,比2006年增加了443个。二是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共有科技特派员近4.5万名,比2006年增加了1.3万多名。三是转化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一年来,共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实现利润48.4亿元,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各试点地区在总结和借鉴南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各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机制和模式,发展和丰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地方创新、农民支持

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成功开展,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地方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具体实践中,始终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尊重农民意愿,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建立技术资金入股、科技项目有偿承包、企业有偿聘用、独资创办科技实体、科技中介服务、“法人特派员”等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形成了适合农村基层实际的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近年来,各地又创新出许多新模式:如辽宁省以县域为单元,围绕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科技特派团”模式;江苏针对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了“四有”发展模式(有一个村域主导产业、有一批短平快科技富民项目、有一个专家队伍、有一批乡土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这些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深入调查当地农民和产业科技需求,根据市场对产品需求,结合当地科技发展现状,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引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优势产业,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受到了农民高度评价和肯定。

(二)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农民、科技特派员和政府多方受益

科技特派员工作始终以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把科技特派员的收益与农民的收益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了农民和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所在地区经济和政府工作的发展,实现了政府、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效益的“三赢”。如湖南省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特派员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与农民及各类组织先后建立了81个不同类型的利益共同体。

(三)政策措施和先进技术应用因地制宜,成效十分显著

政策措施和先进技术应用得当、因地制宜是各地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的又一宝贵经验。各地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解除科技特派员后顾之忧,实行“双向选择”的科技特派员遴选机制,采取积极灵活的激励措施,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业;另一方面,科技特派员围绕当地农民和产业需求,发挥桥梁作用,选择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科技服务,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如黑龙江建立了“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优势重组”的人才选聘机制,坚持“六个结合、五个标准、四种人才”的用人原则,选派了一批高素质的自有人才和乡土人才,推广了一批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先进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甘肃法人科技特派员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与武威市凉州区8个乡镇1200多户农户开展科技示范,研究院科研人员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向农民示范、传授金盏花种植技术,并通过金盏花种植使基地农民亩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亩均纯收入净增300元以上,同时促进了相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四)市场服务和组织管理到位,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和市场的联结

“公司+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联结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和组织,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公司与农民、市场的联结更加紧密;另一方面通过组建协会,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促进农民与市场的联结,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全国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了2万多个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0余家,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70多万名,成功地实现了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2006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有偿服务组织14500多个,组织培训农民890多万人次,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以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实现了科技要素的有效配置

各地在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各种科技资源,有效地实现了科技要素向农村一线的聚集,大大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突破了传统体制下部门分割的限制,动员和吸引了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通过多年探索。一些地方已经成立了由科技、人事、组织、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合推进协调小组,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实施,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二是创造性地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其它科技工作相结合,集成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如宁夏结合18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把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引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园区为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每年组织科技特派员300多人进入园区,集中在园区进行成果转化、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样板的功能。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地方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成效显著、多方受益,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市场

化程度,为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贡献。

三、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且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大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于农村科技工作来说,同样是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要科学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农村科技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改善民生做出切实贡献。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基层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科技重心下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强调几点。

(一)全面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完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科技特派员工作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全面展开,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深入系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新情况、新问题,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创业和服务的指导意见,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组织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方式,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认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

(二)把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科技重心下移

经过多年、多部门的联合推动,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在今后的工作中,科技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把推广、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农村基层科技工作的长期任务,使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按照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深刻理解建立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使其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为推进科技重心下移,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做出贡献。

(三)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促使科技特派员工作良性发展。要及时研究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常态化运行。要及时总结各地涌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并加以推广。要继续鼓励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等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要抓好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遴选机制,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要通过开展培训,提高科技特派员的素质,使科技特派员队伍逐步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农村科技大军。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各地要加大投入力度'_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保障。要积极与金融部门配合,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三是要狠抓政策落实。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解除科技特派员后顾之忧,通过文件形式把政策固定下来,狠抓落实,鼓励科技人员人员去农村一线创业,让优秀科技人才能够引得来、稳得住、下得去。四是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要促进农技¨O、专家大院、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结合,实现科技要素的合理配置。

(四)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关注民生改善,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不断拓宽农村科技服务领域,丰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链条之一,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农村卫生、农民教育和综合素质、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也纳入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范畴,更加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传播先进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内容和发展空间,引导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单纯的服务农业转变为服务农村,从单纯的关注生产转变为关注生产与民生并举;从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为目标,使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农村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转变目前单一的技术服务为传播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理念,促进农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万 钢

第五篇:农村合作组织科技传播机制探析

【摘 要】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农业科技传播中组织传播的重要一环,不仅承载着农业科技应用与创新的使命,而且发挥着传播农业科技的桥梁作用。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其科技传播机制,提出了加强组织内部建设、密切组织外部联系、拓宽多种传播渠道、运用多样媒介形式等建议,以期对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传播机制,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合作组织 农业科技传播 传播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①

农业科技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科技创新是前提,科技应用是目的,二者之间必须以有效的农业科技传播作为中介和桥梁,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真正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

1、农业科技传播

农业科技传播是人们交流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社会行为,也是通过特定媒介进行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传递与扩散的过程,其基本功能是把“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传播对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顺畅流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核心力量

根据传播学者研究,“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科技传播系统中,大众媒介处于边缘的、附属的地位。”③同时,人际传播一方面以口语为媒介,传播范围有限、效率低下并且信息不易保存, 另一方面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一般都是组织中的核心成员或技术骨干,因而组织传播是我国农业科技普及与技术传播中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合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工程、农业科技传播工程等。

3、农村合作组织是组织传播的重要环节

农村合作组织是指以农民为主体、在自愿互助基础上联合起来、实行民主管理并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在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形式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龙头企业等。

在所有组织传播的主体中农村合作组织是与农民联系最密切的组织,是联系各组织传播主体与农民的重要渠道。农村合作组织既是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载体。农村合作组织作为传播者(农业科技研究者、推广者)和受传者(农户)之间的纽带,它不仅承载着农业科技应用与创新的使命,而且发挥着传播农业科技的桥梁作用。通过促进资源整合与农业科技传播来提高技术推广效果,在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合作组织科技传播模式

农村合作组织从开始建立就把科技传播作为自己的组织功能和发展目标。按照组织传播可以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农村合作组织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也由农村合作组织内科技信息传播和农村合作组织外科技信息传播两部分构成。内外两部分科技信息传播有机结合,有效的完成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同时也保障了农村合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1、组织内部科技信息传播机制

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科技传播是以科技信息沟通为主要内容的组织传播。按其结构可分为组织内正式传播和组织内非正式传播。

(1)组织内正式科技传播。科技信息下行传播:农村合作组织大多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如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农业科技信息自上而下的传播一般由以理事长为首的理事会透过合作组织内部的各个层面,从传播者(管理层)向受众(以农民为主的会员)传递的过程。传播主要借助于文字(宣传册、图书资料等)、声音(召集会员集中讲授等)、图像(科普音像制品等)等形式。其传播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信息,具体有生产资料信息、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等。

科技信息上行传播:合作组织中科技信息自下而上的传播是指在农业科技的使用者(农户)在应用农业科技过程中向合作组织表达意见和态度、反映情况的过程。形式多为直接向组织的管理层反映对农业科技的满意度,并提出希望与要求。由于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因而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避免了传播过程中的失真现象,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的精确度,提高传播的质量,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改进与创新。

科技信息横向传播:包含在农村合作组织内部各机构之间、会员之间的同级同类的横向信息交流。横向的交流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优势所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是和谐组织内部关系、解决农业科技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渠道。

(2)组织内非正式科技传播。非正式传播是指组织内不通过制度性组织关系的信息传递过程,对于农村合作组织而言,一般包含会员之间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非正式传播是农村合作组织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农村合作组织本身就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联合组织而成的,因而最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农民作为农业科技的应用主体,在应用过程中,对出现的疑问和困难随时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双向性、平等性和随意性,然而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和推广来说是最有效的。

2、组织外部科技信息传播机制

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个方面。④农村合作组织外部科技信息的传播主要表现为科技信息由外部输入的过程。在信息输入过程中,农村合作组织集中扮演了“两级传播”的中介环节和“意见领袖”的角色。

“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由美国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费尔德提出。前者认为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大众的,而是先通过媒体到达一些人,然后再从这些人到其他的人。后者认为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观点, 有部分受众会积极接受,并加以再传播, 这些人即是“意见领袖”;而另一部分人则主要依靠“意见领袖”的接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与农户科技需求与科技的满足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究其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双向交流与传递的中介组织,而农村合作组织恰恰弥补了空缺。

三、农村合作组织科技传播机制存在不足及完善建议

1、加强组织内部建设,夯实科技传播动力

我国的农村合作组织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组织发展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管理人才缺乏,牵头人素质亟待提高;规模普遍较小,带动能力和辐射功能不强;制度不健全、运行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作用的发挥,组织的不健全将使得科技信息下行传播缺乏渠道支撑而流于形式,上行反馈缺乏动力而失去效力,横向传播缺乏技术指导而失去意义。

农村合作组织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民主原则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能够体现其生命活力的运行机制。合作组织只有完善内部管理,加强组织的内部建设,才能有效利用自身资源,提高传播效益,夯实农业科技传播动力。

2、密切组织外部联系,扩大科技信息来源

组织中的信息输出是以信息的大量有效输入为前提的,如果信息的输入不及时甚至是输入错误的信息,那么信息的输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目前,农村合作组织在科技信息的输入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多数科技信息的输入是来自于相关部门强制性的推广,接收的科技信息有的不符合农民需求,有的则是相对滞后的信息。

在农业技术扩散的传播链上有几个大的层级: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是创新产生的主体,但通常不是实际的传播者,而主要是作为第一中介的政府各级技术推广部门,作为第二中介的农业科技信息咨询、应用组织既是传播对象,又是传播者和产业化主体,农民个体是实际的传播对象和采纳者。⑤因此农村合作组织应积极与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合作,缩短农业技术传播周期,较少技术传播层级,扩大农业科技以及市场信息来源,努力实现信息的同步更新。

3、拓宽多种传播渠道,提高科技传播效率

组织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核心力量,但成功的农业技术扩散必须整合组织的、大众的和人际的诸多传播手段。目前的农业科技传播中,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结合出现脱节,人际传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传播存在解构的威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科技传播的效率。

作为组织传播的重要一环,农村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传播中必须有效利用大众传播穿透力强、覆盖面广和人际传播互动性、机动性强的优势,将其纳入到自身传播的途径中,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通过加强乡村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体系建设,三方通力合作,从而扫清制约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传播与广泛应用的障碍。

4、运用多样媒介形式,保证科技传播效果

媒介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对科技传播来说至关重要,合适的媒介形式有利于科技传播的进行,反之,则会影响科技传播效果甚至起到阻碍作用,因而,对于农村合作组织而言,要善于运用多样媒介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组织在科技传播中,最多使用的为口语传播,其次为书面,其他的媒介形式很少甚至从未采用。口语传播优势很明显,然而缺陷也一目了然,因此为了保证科技传播效果,广大农村合作组织要积极采用书面、广播、会议简报、视频图像、甚至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可以定期印发科技通讯刊物、开办内部网站等,通过多样的媒介形式,促进科技传播的有序进行。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件科学研究项目“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代号:2012041046_01】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②王征国:《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③彭光芒,《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8):84-85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⑤郑智斌,《对传播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用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2):123-126

(作者:山西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作者:付帅

上一篇:品牌战略论文下一篇: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