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人才与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湖南省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分析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面临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为永州市农村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科技人才与新农村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科技人才与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确立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学界称为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面对着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条件千差万别的广大农村,要想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图景变成客观现实,是一项事情十分复杂任务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自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各级各地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也反映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就是各级政府拟定规划,完善措施,新农村建设工作搞得轰轰烈烈;而相对于政府的热情来看,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个别的甚至存在误解,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党在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很好地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没有真正确立广大农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依靠,尊重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培育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技能,充分展现他们的发展才能。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才能转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才能变成现实。

一、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讲,就是党顺应民心,尊重人民意愿的结果。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党是领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主力军,正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确立,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提出的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范围在农村,主角是广大农民,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转变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生机,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可能变成一句空话。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确立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 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实现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农村经济质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外出务工等经济活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主体价值逐步得到体现。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难以实现统一,广大农民群众仍然没有成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完全受益者。根据以人为本的要求,要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关系。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实现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首先,尊重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是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伟大的农村改革发展活动,农民群众是这一实践过程的主体,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则应处于从属和服务的位置,任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应围绕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来制定,任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应该通过广大农民群众的行动来贯彻落实。其次,使农民群众拥有独立的职业特征,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是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农村建设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本质体现。

2 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让广大农民分享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成果。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受益者,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广大农民通过新农村建设得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实惠,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 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政府行为的监督者。“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大农民群众是实施民主管理的主体。因此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有监督管理自己村民事务的权利,而且具有监督管理各级政府的权利。首先,通过发扬基层民主,选举能够被广大农民群众认可的人管理村民事务,形成群众共同意愿基础上的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最终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的有机统一。其次,推行农村基层政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群众有知情权,使各级政府的活动直接处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最后,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使广大群众自觉肩负起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只有当农民群众的监督能够切实履行时,其主体地位才真正得到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继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在农村实行的又一项重大变革,同时又是农业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确立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既需要党和政府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更需要通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一方面,通过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土地是解决“三农”问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纵观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村变革,无不是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开始的。既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巨大的农

村变革,那么它不可避免地必然触及到土地制度问题。只有当土地与农民形成了真正的依存关系时。农民在农村的主体地位才会确立,才能真正成为农村的主人,才会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从目前来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紧紧围绕以下环节展开:(1)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对土地拥有法律意义上的使用权;(2)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出让、转包、人股等权益,让土地有效地流转起来。使农民手中的土地不仅可以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能够成为增加财富的有效资源;(3)通过法律、行政等有关措施。严格保护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不受侵占。

另一方面,改革现在户籍管理制度,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完整的国民待遇。我国现有户籍管理制度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划分,从制度上肯定了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广大农民生活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另一端,造成城乡之间极大的不平等性。确立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消除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因素,对现有户籍制度实行改革,消除制度障碍,使广大农民与其他阶层的人民一样,共同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

二、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广大农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当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与党和政府的政策形成一致时,新农村建设才能变成现实。贯彻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广大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增强发展意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广大农村的社会生产力,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意识的增强,是实现这一目的不可或缺的条件。首先,发展意识的增强,可以把每个家庭、每个农户变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单元,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与每个家庭、每个农户形成最紧密的联系,使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从每个家庭、每个农户开始发动,最终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巨大合力。其次,发展意识的提高,可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蕴藏于广大农村群众之中,广大农村群众发展意识的增强,则是焕发这一巨大活力不可或缺的条件。农民个体意识的增强,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局面。最后,发展意识的增强,能够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实践与每个农村群众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农村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目的。

2 树立文明意识。与过去农村发展的各个阶段相比,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这种发展不仅只是农村经济、农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且要具有质的飞跃。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使广大农村不仅成为发展的地方,也要成为文明之风盛行的地方,使广大农民不仅成为发展的受益者,还要成为文明行为的实践者。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是通过在广大农村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在广大农村大力推广科学的、现代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在农村树立文明之风,让农村群众从活生生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现代文明是他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三是逐步培养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让农民群众明白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有美好生活的道理。促使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自党地把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办。

3 扩大民主意识。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作为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的发挥。“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也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管理的过程。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从目前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来看。要使农民群众能够有效地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管理,充分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首先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观念,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民主的方法参与管理。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就是党根据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出的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真实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愿望;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亲身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提高,他们不仅要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己建设美好家园。还要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亲自参与新农村的民主管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

三、农民生产、生活技能的提高——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总体上确立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从农民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在具体实践中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让整个新农村建设充满活力,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1 坚持市场导向,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能力。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市场与农业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每一个农村群众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经济的选择。能否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适应市场选择已成为现代农民与传统农民的重要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引导广大农村群众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意识和能力。一是推动农业发展观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让广大农民逐步树立市场农业观念。二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能力增强的目的。三是通过观念的转换改变现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使用方式,运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民手中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

2 坚持科学导向。引导农民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有一支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更关键在于使每一个农民成为新科技知识的掌握者和运用者。一是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岗位规范化工作,并按照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使每个村、组都拥有土生土长的农村技术人才。二是搞好对青年农民的科技培训工程,重点是以农村中优秀青年为主,进行科技综合培训,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实现前置化管理,保证新农村建设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三是推进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等措施,选择农村中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培植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四是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从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他们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3 坚持文明导向,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层次和水平。在生产技能提高的基础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变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层次和质量,是新农村建设区别于以往农村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必须坚持文明的导向,把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农村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抓好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会经营与守法纪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落之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作者:吴 敏

农村科技人才与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湖南省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分析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面临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为永州市农村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机整合;基层治理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全员参与的过程,是多个社会平台的有机整合,是信息的重新整合,是政府与社区、社会及企业的多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1]。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完善基层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德政工程,是提升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民心工程,是体现农村基层党建水平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抢抓机遇,把平台建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内容的重中之重来抓[2]。该平台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效能政府,简政放权,扩大基层发展自主权,大力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湖南省永州市委、市政府以“供销惠万家”工程建设为抓手,依托供销合作社全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财政独立融资,各级领导重视发展,责任到部门到个人的方式,调动各级部门的积极性。优先实施改扩建项目,项目实行经费包干,由乡镇街道组织相关村镇采取“四议两公开”的方式进行建设。

一、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永州市就加强“供销惠万家”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要求在全市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每个乡镇安排120~200 m2、每个村安排45~60 m2的“供销惠民”服务窗口。2018年2月,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暨农村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两大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宁远县召开,标志着全市“两大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阶段。永州市作为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试点先行区,自2016年招标建设后,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服务功能,推行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网上办事体系。村级服务中心的建设要从当地老百姓需求出发,从群众中收集好的意见,基本建成了老百姓办事、治病、娱乐、互相交流和“村支”两委干部办公都“离不开”的地方。“小平台、大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目前,在所有乡镇、村(居)基本完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任务,助推774个精准扶贫村(并村后)脱贫,惠及全市380万农村群众。同时,有序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坚持统筹谋划推进、统一标准运行、强化基础保障和服务为本原则,目前永州市所有乡镇、示范村和精准扶贫村的网格化基础建设基本到位。全面推进宽带网络进村工作,江永县、冷水滩区实现村级网络全覆盖,其他县区示范村和精准扶贫村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

(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永州市采用上下联动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促进高位推动,实施周密部署。在人员支持方面,永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顾问,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政策制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文件为依据,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县区绩效考核、综治考核、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和社会治理机制改革目标考核中;制度实施方面,永州市从平台最初的规划设计,到确定了普通型、标准型、示范型三大类设计图,到实施初始将宁远县作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县,其他各县区进一步确定示范点,再到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动平台建设全面铺开;资金来源方面,积极落实建设资金,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专项资金方面争取到省预算内资金约4 000万元。

(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有了技术支撑

2017年,永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网格化综合信息系统,形成了社会综合治理的“永州模式”,从而在全省发挥了领先作用。通过“双管齐下”借力发展,用外力作为推动力。一是以智慧永州平台作为建设的支撑,二是以各类政府热线平台作为建设的合作渠道。目前,该系统已覆盖了263个职能部门、39个社区、6个试点乡镇及553个网格,并实现与各县区系统对接共享;在全省率先将12345和12328热线工作人员整合进入网格事件联动处置实际办公,明确设立市网格办和市网格联动服务中心。

二、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一定的长效机制

高效运转、配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由于基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比较薄弱,导致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缺乏一个长效的机制。基层综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工作程度化、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等机制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平台的长效工作机制。首先,当前的信息服务平台缺少相应的监督考核管理机制,日常工作的评查没有标准化要求,使得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现象,有时会出现平台运行紊乱现象,平台运行效率低。其次,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使平台容易出现农村信息孤岛现象,农村信息化建设各项工的协调力度不匹配,政策实施就会出现落差。

(二)平台人员配备不足

人才是发展的有力支撑,人力资源不足是影响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障碍之一。永州市缺少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队伍,使之既懂本行业务,又懂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服务。但是,当前平台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基层干部配备出现了断层,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平台运行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但这种人才相对匮乏。再由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导致各级平台工作人员不足,现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村里的老年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平台管理与服务人员日常的业务与技能培训缺失,使专业化管理出现了漏洞,使平台建设缺少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平台供给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场所、硬件等设施投入,运行维护、人员经费等管理费用,均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投入。由于地方财政配套能力有限,特别是农村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无法有更多的资金来保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时会出现硬件和软件不完备现象。同时,因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往往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事务、服务性事务和公益性事务,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服务供给水平,很难真正达到“最后一公里”,不利于农民能畅通地得到最全面、最快捷的信息,而且极易产生群众对政府部门不满意的问题,甚至影响基层政府的公信力。

(四)部门间沟通协调不足

由于各部门、乡镇之间沟通协调不足,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推进合力,造成建设进度滞后,给后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领导分工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平台建设的督查督办力度不够,导致执行力较弱。因此,下级各部门、乡镇应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协调力度,形成部门合力,倒排工期,加快建设进度;要完善平台建设考核办法和任务分解月清单,严格考核问责,确保按时完成首批67个建设点的建设任务。

三、加强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以政府投入为资金主要来源,有机整合相关涉农建投资金,通过自筹或整合党建、财政、科教文卫体等部门用于涉农建设的专项资金,探索构建涉农资金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考核平台。以发改委、财政局、农建投公司为实施主体,全面负责本区域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资金筹措及项目建设,主动向中央、省及市涉农建设项目的相关政策靠拢,积极向上级申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补助,切实减轻基层财政压力。基层政府应积极寻求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由实施主体向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申请专项贷款,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当地的农商行,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期偿还,确保资金来源持续、充裕[3]。

(二)坚持精准施策

以乡镇区划调整后的行政区域为基本框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靶向施策助力并村强村体现实效。深入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调研,从组织、人社、发改、财政、民政、教育、卫生和住建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调研队伍,对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真实可靠、详细精准的数据,对确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选择、布址、规格提供有效依循。坚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五个统一”,对外观设计、功能布局、平台系统、办公制度和资金整合5个方面做出详实规定,在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的基础上遵循人本、文化、生态、超前和务实的科学原则,组建专业化设计队伍,确保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中心,为民众提供便捷、舒适、高效的综合服务。

(三)确保成效管长顾远

综合考虑当地村情、民情、社情,平衡统一标准和突出特色两套体系,决不让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沦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构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协同落实体系,成立高规格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策划、组织及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以实情为导向,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及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等,科学规划平台功能,合理设计建设样式,主动适应对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工程,以县级智慧云平台建设为蓝本,积极对接智慧工程,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先进平台,把村级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综治维稳、党的建设等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口径当中,为农村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周晓迅,李燕凌,熊春林.寧夏和安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5(9):377-379.

[2]刘路军.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16):109.

[3]赵卫利,刘冠群,程俊力.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1(5):71-73.

[4]楚实.我国区域信息化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1.

作者:周友胜

农村科技人才与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发展与地方新农村建设

摘 要: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高职院校要练好内功“有所为”等三个方面论述高职院校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新农村建设 “有所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中期阶段以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地,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明确自身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优质的社会服务和输送合格实用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表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体要靠职业教育培养。

一、 地方新农村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有所作为”

1.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职业技术型各类人才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落后,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仍然不高。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对教育的需求仍然是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学有所长、专业技能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和新农村的建设者。而高职院校具备培养这些人才和建设者的能力。同时,面对城市巨大的就业竞争和压力,新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无疑给高职院校的兴盛带来了福音。

第一,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农村需要知识、需要更新发展观念、需要赶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大学生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的面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农村发展的需要,在农村更有用武之地,可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经济收益也不错。第二,农村城镇化需要大量建设人才。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原动力。高职院校每年都可以提供大批人才,还可以持续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面向新农村,同时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第三,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需要大量建设人才。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式中,生产基地建设是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生产,要求人员素质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经营管理规范化,而原先的农民肯定难以适应这种科技形势的要求。这一系列的生产建设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把这种形势作为自己的发展机遇。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需要培训。城镇化建设必定促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促进农民学习新文化、新技能、新观念,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才能建设新农村。这同样带给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巨大空间。

2.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及合适的项目

新农村建设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适合当地发展的实用技术,这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需要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要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为其发展出谋划策,充当好助手。高职院校在搞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花一定时间进行科研,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3.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提高精神文明

大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地方只注重表面的东西,注重统一规划村庄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这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淡薄,也需要大力加强。

二、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举国推进、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制造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靠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消除贫困,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也要靠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主体还要靠职业教育培养;中国的城镇化,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职业教育更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高职院校将“大有作为”,尤其在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发挥自身优势。

1.高职院校是新农村技术革命、技术产品开发的摇篮

高职院校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有专门从事技术开发与运用的科研人员,这些研究人员与时俱进,针对市场需要进行技术革命,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同时把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把新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对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农村的需求了解最为深刻,他们能够建议和参与开拓农村市场的技术产品;他们能够吃苦耐劳,大部分愿意回到农村,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肯动脑筋,改进和设计出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和技术。

2.高职院校是民工和新型农民、社会和企业的培训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进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参与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必要提升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城镇发展的需要。通过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他们才能融入城镇市民群,从而从根本上加快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树立良好的信誉度,这一系列工作的要求是老式农民难以胜任的,我们要培养新型农民。有知识、有技能、有素养的新型农民才能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社会和企业需要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担当这一重任,同时也可为自己的发展拓宽新的领域。

3.高职学生是新型技术的驾驭者

与普通高校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不上普通高校的学生,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比普通高校学生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新型的技术人员,其专业设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上理论课边进行实训,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提升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应更加贴近实际,面向运用,而这种特点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所需是十分有利的。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又是新型的有着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大军、建设大军,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巨大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三、练好内功,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有所为”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高职教育要开拓新农村市场,要着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把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高职院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为此,高职院校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办学理念,坚定服务宗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发展面向新农村,应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从而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此明确办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应坚定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宗旨:一方面,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其培养人才,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为其提供所需的发展项目,积极参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积极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2.创立和亮出服务新农村的特色品牌专业

高职院校的发展须有自己的特色学科与品牌专业,才能保证其对生源的吸引力,在招生和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高职院校应按照市场和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职业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人才、技术集聚优势,以自己的品牌为说服力,积极投身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3.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千万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要有一批既有知识又懂技术的高级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经常让教师深入工厂车间和农村田间地头学习技术和了解社会和农民的需求;教师要经常充电,勤于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被社会接受,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才能真正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企业和农村的技术人才来学校任教,将实用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的技术和知识更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积极投身于搞科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确定科研项目,研究出来的项目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

4.配合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

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新闻媒体的支持,大力宣传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牢固树立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宣传每个技能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力量,宣传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渴求,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宣传新农村的就业优势。高职院校要充分肯定和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劳动,让青年学生和技能劳动者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自己前途光明,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伍慧玲.面向新农村——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新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6-4-22.

[2]吴启迪.吴启迪强调:职业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9-23.

[3]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N].中国教育报,2007-3-10.

[4]杨庆华.高职教育如何与新农村建设接轨[N].中国教育报,2007-5-18.

本文系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奇瑞班”视阈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院字[2009]64号文件)。

作者:张朝兵

上一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探究论文下一篇:高中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