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期中试题

2023-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历史上期中试题

2018九年级化学上期中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Fe 56 K 39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成语中所涉及的变化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氧气可支持燃烧

B. 臭氧(O3)属于稀有气体,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

C. SO2约占空气体积的0.03%,能产生温室效应

D. 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4.苏州博物馆用 “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99.9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 A.氮气易溶于水 B.高浓度氮气抑制菌类的生长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5.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6、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 气体受热膨胀 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D 固体碘受热升华 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7.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8.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类推结论正确的是( ) A.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与O2 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B.NaCl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则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也无明显变化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变化中不能再分 D.分子、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则质子、电子也是不带电的粒子 9.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C.碳- 12原子和碳一13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10、下列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 )

①冰水混合物 ②洁净的空气 ③液氮 ④石灰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2、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 用肥皂水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 将黄河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D. 水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部分工业污水可直接排放

13.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区分硬水和软水 D.配制氯化钠溶液

14、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组成元素和分子构成不同

B.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

C .NaOH溶于水温度升高,因为Na+、OH-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15.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高层建筑中逃离,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干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匍匐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16.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⑥ D.①③⑤ 17.列装置不能用做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是( )

18.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剂。下列有关高铁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钠、铁、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2:1:4 C.铁元素化合价为+6 D.由两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组成

19、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N ②Na+ ③ ④P2O5 ⑤KClO3.

A.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有①④⑤

B. 表示阳离子的有②③

C. ④中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D. ⑤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3 20.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0 80 30 反应后的质量(g) 0 100 10 x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值

A.50 B.40 C.10 D.70 第II卷(非选择题20分)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共6分)

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

2、3周期的元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I A II 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2 3 Li 锂

6.941 4 Be 铍 9.012 5 B 硼 10.81 6 C 碳

12.01 7 N 氮

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0 Ne 氖 20.18 3 11 Na 钠

22.99 12 Mg 镁

24.31 13 Al 铝

26.98 14 Si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1)下列各组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Cl B.O、S C.F、C1 D.Cl、Ar (2)写出一条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__________; (3)笫8号元素与笫12号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在该化合物中12号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在化学变化中易失3个电子,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 (5)2013年1月19日,首个《国际防治汞污染公约》发布。下图为元素汞的信息,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汞属于非金属元素 B.汞的核电荷数为80 C.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g D.在化学反应中,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三、实验题(每空一分共11分)

1、根据下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 进。(选“b”或“c”) (4)实验室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2、已知:水的密度为1.0g/mL。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 g,需要量取水 ml 。 (2)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序号)。

(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三、计算题(每空一分,共3分)

2017年3月底,上海、浙江一带出现H7N9禽流感。这种病毒首先在鸡、鸭等飞禽身上发现。对鸡、鸭舍进行消毒时常用15%的过氧乙酸溶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H3COOOH(即:C2H4O3)。试计算:

(1)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有 个原子。

(2)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3)要把15%的过氧乙酸溶液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蒸发水 克

第2篇:八年级历史上期中试题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期中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图是小王同学的听课笔记摘录。据此可以判断,该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洋务运动 D、武昌起义

2.“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这里的“转折”是指(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

3.一部《1860:圆明园大劫难》让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感受到了刻骨的“记忆”。与这个“记忆”有关的侵略者是( )

A、英法联军 B、俄国 C、美国 D、日本

4.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天津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5.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下图。此图不能说明(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6.下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从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B、洋务派筹建的北洋舰队 C、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D、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7.“……条约签订之日是台湾遭日本侵据统治的悲情岁月的开始,也是台湾人民坚决奋起,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不间断抗争的开始。”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下图是法国画报封面,描绘的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议和”期间李鸿章被一队日本兵和一队俄国兵护送前往谈判地点时的情景。此次议和结果是( )

A、签订了《马关条约》 B、签订了《北京条约》 C、签订了《辛丑条约》 D、签订了《南京条约》

9.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0.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1.“庚子(1900年)和辛丑(1901年)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民主革命的涛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12.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

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关于五四运动的信息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学生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C、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D、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13.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14.20世纪初,有一首歌曲迅速成为时代新声。歌词唱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词中的“旧邦新造”是指( )

A、维新法令的颁布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5.2010年7月一位老者动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九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红旗漫卷映河山。”这首诗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黄埔军校创建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二、综合题

16.“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材料二: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材料三: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说说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17.“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突变的宝贵时间。

材料二: 1912年2月孙中山说:“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

(1)材料一中这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是什么?这场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至少答出两项)

(2)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孙中山先生说出此话的背景是什么?此话中包含着辛亥革命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什么主张?由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4)中国人民在近代化的探索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请你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19.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遂起。

材料三: 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汉口、汉阳的新军随之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百年后的今天,国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一伟大的革命。

材料四: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

(1)材料一中的企业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中出现的?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处于什么标志性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请简析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日本”。戊戌变法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联系材料三,简述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4)材料四中的“它”指的是什么?“它”表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了什么领域?

答案解析部分

选择题

一、

1、【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是鸦片对中国的危害,于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起点。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不选BCD三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虎门销烟。

2、【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A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

3、【答案】A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解析】【分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使“万园之园”成为一片废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4、【答案】A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俄国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A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瑷珲条约》。

5、【答案】D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给出图片材料作为提示信息,要求答出图中不能说明的选项,此题可用排除法,AB两项可从图片箭头处反映,C项可从联合两字得出,D项虽符合事实,但不能从图中得出结论,选项中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6、【答案】A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

7、【答案】C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坚决奋起,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不间断的抗争。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8、【答案】C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文信息:李鸿章被一队日本兵和一队俄国兵护送前往谈判地点,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01年,以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与八国侵略着签订了《辛丑条约》,题文表述的正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后签约的情景,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此题考查《辛丑条约》。

9、【答案】D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分析】上述材料形象地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的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A项与《辛丑条约》无关,B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C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10、【答案】B

【考点】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解答的关键是要读懂年代尺上时间代表历史事件的含义,根据所学知识,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11、【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01年,以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与八国侵略着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始领导了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12、【答案】A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从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此为五四运动。题干中“北京学界”“曹汝霖、章宗祥”“青岛问题”等可知,此为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因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要求被无理拒绝,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怒火。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他们打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B、C、D项题干没有反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13、【答案】C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是武昌,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是北京,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是被迫开放的,因此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知识的识记。

14、【答案】B

【考点】中华民国的创建

【解析】【分析】题文中的“揖美追欧”说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学习欧美的意思,“旧邦新造”说的是推翻旧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飘扬五色旗”中的五色旗,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

15、【答案】B

【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材料中“南湖八十九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红旗温卷映河山。”描写的是中共一大秘密转移到南湖上召开时的场景。 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二、综合题

16、【答案】(1)目睹了西洋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2)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答“吞并美国旗昌行”“同外国经济势力展开竞争”等意思相近的表述也可给分) (3)原因: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意思相近的表述也可给分);日本等列强的侵略。(答“日军侵占”“外国侵略”也可给分) (4)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步伐”“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先驱”“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等意思相近的表述也可给分)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可知, 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目睹了西洋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依据材料三信息“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 可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日本等列强的侵略。

(4)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步伐,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先驱,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3)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4)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的意义。

17、【答案】(1)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 (2)关键在于变革封建官制。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因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所以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福州船政局创办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在于变革封建官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民主”和“科学”。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3)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18、【答案】(1)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筹建新式海军等。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3)民主、科学;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民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考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洋务派为了自强求富,创办了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筹建新式海军等。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

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2)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3)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19、【答案】(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因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强大起来。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领域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企业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日本通过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强大起来,所以康有为主张“近采日本”;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依据所学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第一问依据材料“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表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了思想文化领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2)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3)本题主要考查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4)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第3篇:2018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试题(带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题,其中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竹筛(shāi)

静谧(mì) 菡萏(hàn dàn) 黄晕(yùn) B.撑伞(chēng)

贮蓄(chǔ) 缠络(chán lào) 安妮(nī) C.莅临(wèi) 攒成(cuán) 倜傥(tì tàng) 攲斜(qī) D.分歧(qí) 熬过(ǎo) 瘫痪(tān huàn)

竦峙(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酝酿 高邈 骄媚 翻来覆去 B.淋漓 荫蔽 憔悴 人声鼎沸 C.轻捷 奥秘 决别 咄咄逼人 D.郎润 喉咙 吝啬 淅淅沥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B.她今天穿得很漂亮,简直让人美不胜收。

C.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D.这与我们在平时课程中学到的内容截然不同。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运动员的努力拼搏,使我们班一举夺得了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B.进入夏季,该地区气温逐渐升高,最高气温大约达到33℃左右。 C.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 D.为了防止不再发生这类事故,各个单位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②如果还能在互联网上写出140个字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就更了不起了。

③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把汉字学好,并且还可以通过书写与人交流,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④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音、形、义三者结合在一起,却又无规律可言。

⑤汉字是中国人用智慧发明的文字。

A.③②⑤①④ B.⑤③②①④

C.⑤①④②③

D.⑤①④③②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散文诗《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C.《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D.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出生于西域,有“诗仙”的美誉。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观沧海》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4)《〈论语〉十二章》中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二、语文综合运用。(8分)

8.请将下面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 走近自然 拥抱春天

9.名著阅读。(4分)

(1)《朝花夕拾》共收集了鲁迅的 篇回忆性散文,最初以《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中的故事大多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请你写出两个故事的名称: , 。 10.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2分)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鲜花有理想,才会用美丽装扮大地;蜜蜂有理想,才会用辛劳酿造甜蜜; , 。

三、阅读。(本大题含11-25小题,共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1.诗人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2分) 答: 12.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几层意思?(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3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学而时习之。之: (2)人不知而不愠。愠: (3)吾日三省吾身。省: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15.“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2分)

16.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3分)

答:

(三)阅读《春》选段,完成17-20题。(11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17.依次概括选文所描绘的三幅图景。(2分)

春草勃发图→ 图→ 图。

18.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答: 19.作者写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描绘。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3分) 答:

20.“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花、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21-25题。(14分)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①我16岁那年,读了高中。学校是在离我家八九里外的一座山下、一条河边。我每天一早在天色蒙蒙亮中起床出村,急急地沿着一条沙土马路,朝学校奔去,午时在学校吃饭,天黑之前再赶回家里。

②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徒步地早出晚归。中午为了节俭,我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而在校外的围墙下面、庄稼地边,用三块砖头,架起锅灶烧饭煮汤。

③每每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同学从身边过去,看到他们可以骑车上学、下学,可以骑车回家吃饭,我像一个农民站在干旱的田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山那边的落雨。 ④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渴望,犹如饥鸟对于落粒的寻找,犹如饿兽在荒野中沿着牛蹄羊痕漫行。可我知道,自行车对于那时乡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是多么奢侈,尤其对于我家——连一棵未成材料的小树都要砍掉卖去买药的常年有着病人的家庭,想买自行车无异于想让枯树结果。

⑤我去山上挖地丁之类的中药材去卖;我开始不断向父母要上几毛钱说学校要干某事用;我到附近的县水泥厂捡人家扔掉不用的旧水泥袋,捆起来送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我用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存下了32元钱。

⑥我决定到县城买一辆旧自行车,在一个星期天以无尽的好话和保证为抵押,借了同学一辆自行车,迎着朝阳骑车子朝县城赶去。

⑦为了能够把买回的车子从县城弄回来,我又请了一位同学坐在借来的自行车的后座上。可就在我们一路上计划着买一辆什么样旧车时,我们和迎面开来的一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

⑧我的手破了,白骨露在外面。同学的腿上血流不止。

⑨最重要的是,我借的自行车的后龙圈被撞叠在了一块儿,断了的车条像割过的麦茬儿。我和同学把自行车扛到镇上修理,换了一个新的车龙圈,换了二十几根车条,一共花去了28元钱。当手里的32元钱还剩下4元时,我再也不去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事情了。

⑩在一个黄昏,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院落里停了一辆半旧的邮电蓝自行车,说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降价处理,哥哥就给我买了一辆,60元钱。

○11我知道哥哥那时作为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21元6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12可我还是为有了一辆自行车欣喜若狂。这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实在是伴随着我走过了命运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我不仅骑着它有些得意地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而且高中肄业以后,让我每天骑着它到10里外的水坝子上当了两年小工;甚至,还让我骑着它到100里外的洛阳干活挣钱,以帮助家庭度过岁月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漫长的光阴。

○13最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它满足了我少年的虚荣,使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一切艰辛都会在我的自行车轮下被我碾过去;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14直到20周岁我当兵离家以后,家里因为总有病人,急需用钱时又把这车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15如今,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选自《读者》 2015年第2期)

21、本文以自行车为线索贯穿全文,仔细阅读,完成下面的内容梳理(3分) 渴望有一辆自行车—— ——买车梦破灭¬—— —— ——想念自行车 22.品析下面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

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渴望,犹如饥鸟对于落粒的寻找,犹如饿兽在荒野中沿着牛蹄羊痕漫行。

答:

23.阅读文中画线句,作者写“哥哥”的工作和收入情况,目的是什么?(3分) 答:

24.为什么很多年过去了,“我”仍对那辆邮电蓝的自行车难以忘怀?(3分) 答:

25.本文采用了顺叙的方式,请在文章开头补上一个简洁的段落,使得文章的记叙顺序变为倒叙,同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2分) 答:

四、作文。(50分)

26.同学们进入初中已两个多月,一定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事,其中有些是有意义的令你难忘的,请你选取一件最让你难以忘怀的事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事件一定是上初中以后发生的;

(2)是有意义的、难以忘记的;

(3)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

(4)叙写的是一件事;

(5)书写规范、认真、清秀整洁的可酌情加分;

(6)字数在600字左右。

1、A

2、B

3、B

4、C

5、D

6、D

7、(1)遥怜故园菊;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略

9、(1)十(10),《旧事重提》; (2)(略)

10、示例:蜡烛有理想,才会用生命谱写华音。

11、杨花、子规、明月。

12、(1)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 (2)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3)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选答两层,每层1分)。

13、(1)之:代词,它,指知识; (2)愠:生气,恼怒。 (3)省:自我检查、反省。 (4)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的和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5、忠、信、习;品德(道德)

16、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完一个知识要知道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过去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17、春花竞放图→春风和煦图

18、不好。“偷偷地”写出了春草悄然而生的情景,给人不知不觉的感觉。“钻”形象地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劲,让人看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感,富有理趣,让人喜爱。括号里的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9.从触觉的角度来描写春风,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20.“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不能删掉。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虚写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图。如果删掉,就变成实实在在的画面,与实际不符,也没有丰富的想象意味。

21.自己挣钱买自行车;哥哥给“我”买自行车;卖掉自行车 22.运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无比渴望。

23.使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哥哥的收入低、工作辛苦来说明哥哥买这辆自行车的不易,烘托了哥哥对“我”的爱。

24.这辆自行车伴随着“我”走过了生命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它满足了“我”少年时期的虚荣,使“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更何况,这辆自行车还凝聚着浓浓的亲情。

25.示例:走在大街上,我总爱四处张望,希望能寻找到那辆曾经属于我的邮电蓝自行车。

第4篇:历史九年级上册题纲

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1、背景(原因):

(1)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14世纪中叶,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人文主义内容: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4、评价(性质):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5、意义: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6、代表:但丁(意大利):(1)评价:文艺复兴的先驱

(2)代表作:长篇诗作《神曲》

(3)地位:

但丁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达·芬奇(意大利):(1)地位:他与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

(2)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英国):(1)内容:这样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

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2)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1、原因(背景):

(1)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2)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描绘东方国家古老神秘,富庶昌明,激起欧洲人的想象和向往。(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使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4)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5)中国指南针传到欧洲;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迪亚士: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在第二年(1848)到达非洲好望角。

2、达·伽马:

1497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发现”美洲:

(1)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意大利)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发现美洲)。

(2)哥伦布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过程: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寻找亚洲,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2、意义: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四、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3、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第16课

早期的殖民掠夺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背景(原因):(1)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早期殖民掠夺。

2、国家:

葡萄牙

西班牙

3、表现:

(1)葡萄牙:①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据点与商站,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

海上通道。②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2)西班牙:①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大帝国。②强迫印安人无偿开采金银

矿,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背景:(1)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促使英国开拓海外市场。

(2)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无敌舰队”,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2、表现:(1)17世纪,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建立大种植园。

(2)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1)路线:英国商般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将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产品返回英国。

3、影响: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概况:

(1)荷兰(海上马车夫)17世纪入侵印尼的爪哇岛;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强占了中国台湾;在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17世纪下半叶,法国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殖民地。

(3)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战争,最终战胜,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2、意义:(1)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空难。(2)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原因:

(1)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理论,王权专断,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2)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法在下”的基本原则。

(3)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二、革命的发生

1、原因:(1)查理一世推行君主专制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

(2)1628年,议会呈递《权利请愿书》。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矛盾激化。

2、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3、经过: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4、结果:共和国的权力却落到克伦威尔手中,尊为“护国主”,独揽大权。

三、《权利法案》

1、背景:(1)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君主制,但权力受到限制。

(2)詹姆士二世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玛丽和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叫称“光荣革命”。

3、《权利法案》——巩固了革命成果

(1)颁布: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2)内容: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

(3)意义(影响):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2、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进程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背景:

(1)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促进了北美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4、爆发:1775年4日19日,来克星顿的枪声。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建军——大陆会议:1775年5月,北美殖民地

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整编为大陆军

,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

1、建国——《独立宣言》:

(1)发表: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2)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3)地位:《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2、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3、结束:1781年,在约克镇英将康华利率部投降。

4

胜利: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5、战争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6、巩固——1787年宪法:

(1)制定: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制定出美国宪法

(2)内容:①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③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华盛顿第一任总统)

(3)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独立战争历史影响:(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

旧制度的危机——启蒙运动

1、

背景:(1)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旧制度)。

2、启蒙运动:

(1)内容:进步思想家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2)含义:这场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

(3)影响: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

二、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

3、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

4、发展:(1)颁布: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2)内容: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5、初步胜利:

(1)1791年,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6、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救国委员会,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7、高潮结束: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高潮结束。

8、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三、拿破仑帝国

1、夺权:1799年11月,拿破仑

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组成新的政府。

2、措施:(1)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2)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3、建国: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4、战争影响:

在废除各地封建特权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

5、覆灭:(1)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2)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前提: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较早确立)

2、条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3、直接原因: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4、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珍妮机”)。

5、含义: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6、发展:

(1)蒸汽机:①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改进。

②1785年,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③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

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工厂制度: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7、扩展:(1)火车:1825年,史蒂芬孙设计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2)铁路: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建设铁路狂潮,到1854年,建成铁路网。

(3)作用: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四、工业革命影响

1、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早第一个工业国家。

***

(1)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3)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17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1、过程:

(1)马克思博士毕业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2)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

(3)著作《资本论》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二、《共产党宣言》

1、出版: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2、内容:

(1)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3)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

(4)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4、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三、第一国际

1、建立: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2、作用: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进行经济斗争。

3、巴黎公社:

(1)建立:1871年3月,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5月28日,公社失败。

第5篇:八九年级历史材料题汇总

出题制卷:柏艳超 2008-04-28 15号

1、材料一: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2100万元------- 材料二: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 材料三: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 ⑴材料一出自什么条约?是哪次战争中签订的?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⑵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是哪次战争中签订的?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⑶材料三出自什么条约?是哪次战争中签订的?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2、1839年3月,他达到广州后,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他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⑴材料中的他是谁?历史是对他如何评价的?

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利国家的主要事迹是什么?意义如何?

3、材料一:至恭请亲王奕沂等请购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剿灭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⑴请举出洋务运动的几位代表人物。

⑵从材料一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⑶轴材料二中的两企业分别是在什么口号下兴办的?为什么要开办上述两个企业?

⑷从材料二看,请你谈谈洋务运动有什么作用?

4、材料一: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

- 1

⑹诗中反映出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⑺这场斗争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⑻从这场斗争中,受到哪些革命传统主义教育?

9、材料一: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压压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队的河本末

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柳条湖)方向走去„轰的一声,炸

断的铁四处飞散。

------日本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回忆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⑴材料一的这份日军的回忆录是对上个世纪30年代的哪一历史事件的回忆?

⑵这一事件的真相是怎样的?

⑶材料二是谁给谁的密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怎样的政策?

⑷这个政策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后来日本又在1937年发动了什么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10、„„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做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的 点出发。设使内战扩大,张扬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 国的讨伐派。在这钟情况下,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⑴以上“事变”是指的什么事件?文中涉及到了哪三位人物?

⑵此次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发动此次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⑶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此次事变,是从什么出发来考虑的?

⑷此次事变的和平解决什么重大意义?

11、材料: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三大战役。 ⑴请填满空白处内容。

⑵这三大战役各有什么意义?总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⑶陈毅说过,______________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填空。 ⑷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长江发生了什么战役?指挥者是谁?

⑸第四问中的战役有何结果?

⑹第四问中的战役打完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采取了什么行动?

12、材料解析 “三年以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⑴此材料出自哪里?撰写者是谁?是什么会议通过的决议,建碑的目的是什么?

⑵“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此事件标志着什么?

⑶“三十年以来”指什么时期?哪一历史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⑷“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⑸“三十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13、.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心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⑴此材料出自何文件?

⑵这次会议召开于何时、何地?

- 3

⑷材料涉及的该国的革命高潮过去后,又出现了一巩固上述材料革命成果的文件,是谁颁布的什

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⑸英国、美国在革命高潮过后,也出现了维护革命成果的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各自取得了怎

样的成效?

19、2005年9月5日,来自世界50多位国家元首聚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据此,请回答下列有关“二战”问题: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⑷50多个国家的元首聚集莫斯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表明了什么?

20、在18世纪70年代、19世纪6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上曾出现了怎样的时势?造

就了哪些英雄?为何称他们为英雄?

答:18世纪70年代: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涌现出了以华盛顿为首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行为促使

美国赢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19世纪60年代:发生了南北战争(美国内战);出现了以林肯为首的废奴英雄;他们在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的斗争中英勇奋斗,使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解放了黑人奴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开始,爆发的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产生了罗斯福;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取得了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国家得以稳定。

上一篇:酒店大堂经理学习总结下一篇:房地产销售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