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学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一条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之路。本文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经验,以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对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字】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發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调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边讲课文边引用专题探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专题探究,就需要单独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探究性内容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教材,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实际的案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5]林正委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旬,2013年第7期

作者:沈洁

第2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学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一条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之路。本文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经验,以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对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調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5]林正委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旬,2013年第7期

作者:项振员

第3篇:九年级期中历史试题

坡头初中2015-2016学年上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重要的有①古代埃及文明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③古代中国文明④古代印度文明。下列有关它们的文明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B.②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③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 D.④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2.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这段话赞美的是(

)

A.伯利克里的统治

B.亚历山大的统治

C.屋大维的统治

D.恺撒的统治 3.“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殊途同归”、“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些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

)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4、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

A.汉漠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5.“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

(

)

A.古代希腊

B.古代日本

C.中古欧洲

D.近代俄国

6.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乐曲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品是

(

)

A.《马可•波罗行记》

B.《蒙娜丽莎》

C.《最后的晚餐》

D.《神曲》 7.在四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到处活跃着带着“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红十字”成为舍己救人的象征,始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此,你认为“红十字”标记起源于下列哪一宗教

(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8.14世纪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种办学理念体现的是(

)

A. 蒙昧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文主义

9.“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变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材料中的“英雄”是

(

)

A.迪亚斯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0.“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集中地逐渐移向大西洋沿岸„„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引文中的“新大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

)

A.欧洲的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坡头初中2015-2016学年上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共4页) C.启蒙运动猛烈抨击了专制统治

D.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1.2012年6月4日,英国首都伦敦,庆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音乐会在白金汉宫举行。下列对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描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

A.女王可以干涉议会议员的选举 B.女王可以直接指挥英国军队 C.女王统而不治

D.女王可以随意征收赋税 12.“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上述这段文字摘自

(

)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法典》

13.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独立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材料中的“不同”指的是

(

)

A.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B.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C.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14.“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光荣革命 C.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

D.工业革命

15.倍受同学们喜爱的NBA球星很多是黑人。历史上与非洲黑人大批来到美洲有关的史实是

(

)

A.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三角贸易

16.有一段史料记载:“从1816年以后十年间,他率领起义军英勇作战,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这里的“他”是指(

)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史蒂芬孙

17.探索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学习历史的美妙境界。请寻出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

A.推翻了旧政权

B .由资产阶级领导

C.改革前都面临着民族危机

D.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在研究“17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是斗争的根本原因 B.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C.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形式 D.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一位意大利人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它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

①客观上具有进步性

②同时具有侵略性的一面 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④防止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坡头初中2015-2016学年上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2(共4页) 20.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纲领,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光辉的革命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寒假就要到了,小红打算通过实地参观著名的古代人类遗址,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下面是他选取的四处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金字塔遗址

图二克里特岛宫殿遗址

图三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图四 殷墟遗址

(1)如果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划分,这四处遗址可以分成两类,应该怎样分?(2分) (2)在图一和图三的遗址中都可以看到神秘古老的文字,请你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文字?(2分)

(3)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试举出古代人类文明两种交往形式的史实各一例。(2分)

(4)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这些景点每年都会迎来众多游客,但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不自觉地带来了破坏。如果你是小红,你会跟游客说些什么?(1分)

22. (5分)近代欧洲长期引领世界,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探究欧洲历史,可以使我们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有更深刻的认识。

材料一 14-16世纪的欧洲,新的经济因素逐渐萌芽,激情澎湃、野心勃勃的人们发现了“人”、发现了“世界”,为欧洲的崛起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材料二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政治制度。”

(1)材料一所说的 “发现了‘人’”、“发现了‘世界’”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它们为欧洲的崛起分别创造了怎样的条件?(2分)

(2)哪一部文件为材料二中英国 “新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1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

──《大国兴衰的历坡头初中2015-2016学年上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3(共4页) 史比较》

(1)材料一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人是谁?(1分)这一事件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人是谁?(1分)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方式是战争,这场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3)通过上述两则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24.(5分)在近代科学诞生的几千年当中,人类的活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生产、技术、科学,也就是说凭经验进行生产,在漫长的生产过程当中,提炼出技术,然后在改进技术的过程当中产生科学。这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过程,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和错路。瓦特没有重走人类几千年走过的弯路,为了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瓦特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实验并仔细计算过气缸的热效能。

——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解说词

(1)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1分)它的出现促进了企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a.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b.国际工人运动;c.民族解放运动),请各举一例 (3分) 25.(7分)在主题为“世界连成一体”的历史活动课上,一个小组的同学向其它同学展示了四幅选自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

图1 哥伦布

图2 克伦威尔

图3 瓦特

图4 林肯

他们提出挑战,请其他组同学派出一个代表,上台回答他们的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能顺利完成这场挑战吗?

(1)首先,他们要求同学写出以上四幅图片内容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4分) 图1:

图2:

图3:

图4:

(2)接着,他们要求上台的代表任选一幅图,然后说出图中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你会选哪一幅呢?(1分)(请注明你选择的人物,再作答)

(3)最后,他们请每个组的代表说出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请你也按以下提示,选出其中一组进行简要说明。(提示:图1与图2;图2与图3;图3与图4)(2分)

坡头初中2015-2016学年上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4(共4页)

第4篇: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现代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人类的直系祖先是:( )

A.中华曙猿B.亚当和夏娃C.南方古猿D.不哇直立人

2.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

A.氏族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是父系氏族社会

B.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C.男子在氏族中取得支配地位

D.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

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 )

A.古代埃及文明B.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

4.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想要考察四大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他从中国出发,,从东向西依次经过的四大上古文明是:()①古埃及 ②两河流域 ③古印度 ④古代中国

A.④③②①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④②③①

5.有人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她是指:( )

A.古代埃及B.古代雅典C.古代印度D.古代罗马

6.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

A.古代埃及B.古巴比伦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

7.你是否知道《西游记》与下列哪一个宗教有关:( )

A.天主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佛教

8.伊斯兰教起源于:( )

A.古代埃及B.古代印度C.阿拉伯半岛D.古代中国

9.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地位最高的封建主是:( )

A.国王B.教皇C.商人D.骑士

10.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选一个恰当的词,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

①丕平———丕平献土②( )———来邑改革

A.穆罕默德B.査理·马特C.中臣廉足D.马可·波罗

11.元世祖时来华,在中国生活了17年,曾奉命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意大利人是:( )

A.屋大维B.马可·波罗C.达·芬奇D.但丁

12.阿拉伯数字是东方文明的重大成果创造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

A.波斯人B.阿拉伯人C.古印度人D.古埃及人

13.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数学名著是:( )

A.《马可波罗行纪》B.《世界奇妙事物》

C.《草盘书》D.《几何原本》

14.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 )

A.欧几里得B.亚里士多德C.索福克勒斯D.埃斯库罗斯

15.几何学的鼻祖是:( )

A.阿基米德B.欧几里得C.亚里士多德D.荷马

16.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 )

A.法国B.意大利C.非洲D.大洋洲

17.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第一个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是:( )

A.达·伽马B.哥伦布C.麦哲伦D.迪亚士

18.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东西”是指:( )

A.雾月政变B法兰西第一帝国C.《拿破仑法典》 D远征俄国

19.如果把“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和“《 权利法案》”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

A.走进近代社会B.揭开殖民帷幕 C.开启民主进程D.构建文化殿堂

2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发生在18世纪B.都是反抗殖民压迫

C.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二.简单题(每题6分,共18分)

21.列举开辟新航路的三位航海家及成就。

22.列举古希腊的三位悲剧家及作品。

23.列举下列信息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___;

(2).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是___;

(3).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___;

(4).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是___;

(5).发现“新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是___;

(6).哥特式建筑的典范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乐”是___。

三.材料分析题(23分)

24.材料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是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

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这样死后就可以进入“极乐世界”。

材料二:“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3分)

(2).列出这三种宗教的经典名称、创立者、创立地点。(9分)

(3).这三种宗教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是哪一种?发展成中古时代欧洲主导思想的是哪一种?(3分)

25. 材料一: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反

抗压迫是天赋的权利;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宣言》 材料二: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制定了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对外发动了连绵战争,统称“拿破仑战争”。

(1).《人权宣言》于何年何机构通过?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

(2).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4分)

四.分析说明题(5分)

26.材料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用天然磁石制成了一种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是,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

材料二: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为人们提供便宜、轻便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15—17世纪,造纸术又横渡大西洋,传入美洲。

材料三:北宋庆历年间(1014—1048),毕昇发明了陶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意志人谷腾堡等人受活字印刷术的启发,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

机。印刷机的出现,使书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材料四:火药是我国炼丹家发明的。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分,允许引用或摘录原句):

(1).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哪一项发明?

(2).写出造纸术在各大洲的传播顺序。

(3).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机大约早几个世纪?

(4).哪些发明便利了人类文化的继承、积累和传播?

(5).我国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意义是什么?

五.探究题(14分)

27.材料一: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经接受了这个挑战。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的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了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隶属关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探究一:材料一中的“诉诸武力”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4分)

探究二:材料二出自何文献?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4分)

探究三:材料二中的“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大不列颠王国”各指什么国家?(2分)

探究四:这些殖民地人民取得独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分)

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5C. B. A. A. B6-----10D. D. C. A. B

11-----15 B. C. D. B. B16-----20B. A. C. A. D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21.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迦马到达印度

麦哲伦完成全球航行

22.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23.(1)但丁(2)大化改新(3)华盛顿 (4)埃及的太阳历

(5)哥伦布(6)巴黎圣母院

24. (1)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佛教《金刚经》释迦牟尼古代印度

基督教《圣经》 耶稣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 《古兰经》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3)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25. (1)1789年制宪议会核心:平等自由

(2)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26.(1)指南针(2)亚洲—欧洲---美洲

(3)4个世纪(4)造纸术印刷术

(5)中国四大发明的向外弘布,对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27.探究一:美国的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探究二: 《独立宣言》谴责了英王对殖民地人民的种种暴政,昭示了北美13个殖民地从此与英国脱离关系成为独立自由的合众国,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探究三: 美国英国

探究四: 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第5篇: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出正确的一项

1.D2.B3.C4.B5.C6.A7.B8.C9.C

10.B11.A12.C13.C14.D15.B

二、阅读下表内容后判断:

三、填图题:略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1)《凡尔赛条约》,(1分)巴黎和会,(1分)欧洲国际新秩序(2分)

(2)《九国公约》,(1分)华盛顿会议,(1分)远东太平洋秩序(2分)

27.(1)德、日(2分)

(2)罗斯福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1分)吸收大量的失业者,增加就业人数,增加中小层民众的收

入(2分)

(3)建立法西斯政权(1分)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的威胁,新的世界大战已

经不可避免。(2分)

(4)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勇于探索和创新;制定适

合本国的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走科教兴国之路等等(1分)

五、简答题:(共8分)

(1)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2分)建立凡-华体系(1分)

(2)两极格局(1分)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苏联解体(2分)

(3)呈现多极化趋势(1分)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等(1分)

初三历史试题第 1 页 共 2页

第6篇: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历史试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请把最符合题意的一项选出来,每题2分,共50分)

1.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完成。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完成这一任务的斗争是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C.三年国内战争D.八一九事件

2.下图为某班级举行历史辩论会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反方:它使该国经济发展农轻重比列严重失调。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D.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3.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九国公约》,此条约的最大受惠者是

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

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包括

①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②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③两次会议都无视中国的地位④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随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这形象地反映了

A.生态环境的恶化B.经济危机的蔓延

C.霸权主义的影响D.恐怖主义的泛滥

6.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猖獗,纳粹党为打击、迫害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制造了

A.珍珠港事件B.萨拉热窝事件C.反犹狂潮D.国会纵火案

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孩子(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扩张政策B.委任统治政策C.冷战政策D.绥靖政策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因素是

A.德国突袭波兰B.苏德战争爆发

C.日本突袭珍珠港D.诺曼底登陆的胜利

9.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1916年德、法双方在凡尔登展开血战

B.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C.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D.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是

A.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B.掠夺更多的海外资源

C.完成称霸世界的战略部署

D.扶植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稳住资本主义阵脚

C.方式:采取一切手段D.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

19.地区冲突是威胁世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

的典型事例是

A.美国发动朝鲜战争B.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C.苏联侵略阿富汗D.科索沃战争的爆发

20.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

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B.恐怖主义泛滥

C.毒品走私猖獗D.贫富差距悬殊

21.美国某报曾经发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产

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了。这从深层意义上表明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B.中国产品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2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在这一历史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

的是

A.联合国安理会B.跨国公司

C.国际红十字会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3.科学技术的商品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一战前为30年,二战以后缩短为7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只需3—5年。这段材料说明

A.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根本动力

B.科技越发达,商品的科技含量越高

C.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24.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梦工厂”和世界电影之都的是

A.好莱坞B.戛纳C.柏林D.东京

25.毕加索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勾画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

的求救者、吓得发呆的见证人等,作者作此画意在

A.表现作者绘画技艺新颖高超B.反映西班牙民族矛盾尖锐

C.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状D.表达对法西斯的谴责和抗议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题11分,27题14分,28题13分,29题12分)

26.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指到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1)据材料,说说列宁与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1分)

(2)材料一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1分)该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罗斯福的“试验”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史实?(1分)他所进行的“试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1分)这项“试验”在当时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4分)

27.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力量对比趋势。初三一班同学以“世

界格局的演变”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加入到他们中吧!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在许多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世界取得了暂时的和平。战后世界是否能够维持持久的和平?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作出了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

(1)“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主要通过哪两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了战后的格局?(2分)这一格局被称作什么?(2分)它是被哪一种大事件的发生而彻底打破的?(1分)

材料二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2)文中“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什么?(2分)

它导致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1分)

材料三见右图

(3)二战后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

1分)请指出右图“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了当今世界出

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格局?(2分)

(4)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1分)中国怎样做才能占据有利地位?(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英美盟军的战车抢滩登陆,苏联军队进攻所向披靡,龟缩在柏林避弹室里的希特勒已成为瓮中之鳖。随着日本法西斯发出“本土决战”的狂吠,苏联对日宣战,美军重拳出击,中国抗日武装展开了全面反击。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有什么作用?(1分)

(2)美英盟军抢滩登陆于何处?(2分)有什么作用?(1分)

(3)苏联对日宣战是根据哪一会议决定的?(2分)美国重拳出击又指何事?(2分)

(4)1943年太平洋战争与欧洲战场的状况有什么共同点?(1分)美苏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能在一起建立反法西斯联盟?(1分)

(5)“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废墟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二十年的时间,要想恢复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国家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初中《世界历史》下册

材料二日本法西斯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日本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统计,因战争原因死亡的日本贫民和军人达300余万人;可以用于再生产的国家有形财富损失了约四分之一。可是到了19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材料三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和日本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至少2项,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

(3)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体是什么?(1分)后来又发展成什么?(1分)它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如何?(1分)

(4)刺激日本战后经济繁荣的战争是什么?(1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制定了什么经济政策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1分)

(5)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变化中,你觉得中国应借鉴的经验是什么?(1分)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BCADB6—10DDCDC11—15ADABD16—20BCCDD 21—25CBCA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题11分,27题14分,28题13分,29题12分)

26.(1)面临危机(或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意思相近即可)。(1分)

(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分)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分)

(3)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1分)

(4)罗斯福新政;(1分)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1分)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

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4分)

27.(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2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1分)

(2)冷战;(2分)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1分)

(3)苏联解体;(1分)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分)

(4)经济实力;(1分)我国应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顺应经济

全球化潮流;引进国外的投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分)

28.(1)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2分)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分)

(2)诺曼底;(2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到粉碎法西斯德国的最后决

战阶段。(1分)

(3)雅尔塔会议;(2分)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分)

(4)由防御转入反攻,战争主动权掌握在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手里;(1分)为反对

法西斯侵略,打败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一起。(1分)

(5)牢记战争伤痛,以史为鉴;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警惕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复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1分)

29.(1)美国的援助和扶植;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重视教育,采用最新科学技术。

(4分)

(2)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美国独

霸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分)

(3)欧共体;欧盟;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3分)

(4)朝鲜战争;科技立国。(2分)

(5)重视科技和教育;实行对外开放。(1分)

第7篇:邳州市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九年级历史试题

邳州市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栏内。

1.徐州处于南北交汇处,有“南秀北雄”的美誉,从右图徐州云龙湖的美景可略见一斑。汉初分封时隶属楚国,势力曾大到一度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下列哪项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A.设置内阁B.兴办太学

C.颁布推恩令D.废除了丞相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A.统一文字和度量衡B.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C.创立皇帝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某旅行社安排北京故宫的某项旅游景点的解说词是: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明内阁D.清军机处

4.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李同学就“l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A.“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B.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

C.大街上有剪去长辫、穿中山装的男子D.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

5.《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有力地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A.渡江战役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6.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

、“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个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7.口号和名词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热播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破四旧”“造反有理”“右派”“走资派”等口号和名词应山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A.新中国成立初期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世界上下五千年》有这样一段描述“法典规定:平时贱民出门,走在路上要不停地敲着瓦罐,提醒高等级的人种不要碰他们,„„如果用手打了高等级种姓的人,那么手就要被剁掉,如果是用脚踢了高等种姓的人,那么脚就要被剁掉。”据此判断该描述出自下列哪篇文章

A.世界第一法典B.丕平献土

C.古印度“种姓制”的产生D.刀光剑影的大化改新

9.小红在预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止确的一项是

A.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B.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大事件:迪亚士完成环球航行D.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等 10.“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手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网络时代D.信息时代 11.《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二战的影响C.与美国军备竞赛D.两方国家封锁

12.近年以来美国开始强力推行其“重返亚太”战略,意在遏制中国。此举被称为是冷战思维的继续。历史上标志着“冷战”正式展开的重要事件是A.“铁幕”演说发表B.“杜鲁门主义”推出C.“马歇尔计划”实施D.“北约"和“华约”组织建立 13.下表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A.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单极世界 B.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C.欧盟加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D.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4题6分;第15题8分,第16题10分,共24分。 14.(6分)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

15.(8分)历史时空:假使你乘上“时空穿梭机”,就可以体验不同的历史时刻,见证各种历

16.(10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欧洲的兴衰”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崛起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三大革命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

(1)材料中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请列举发生于欧洲的一次“政治革命”?(2分)

【衰落篇】长达6年的战争苦难已使欧洲筋疲力尽,……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世界的主导权被两个趁势崛起的超级大国接手。

(2)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战后形成了什么新的国际格局?(2分)

【和解篇】《欧罗巴百年:从仇恨走向联合》(选自政治漫画网AREND VAN DAM/图)。如图所示:l914年--2014年,刚好100年。其间,欧洲通过战争发泄“仇恨”,却最终达成和解,走向联合。

(3)欧洲联合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复兴篇】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经济上的联合……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4)根据材料,欧洲联合的历程呈现出什么趋势?(2分)

【思考篇】最有价值的历史学习,在于思考与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结论。 (5)你能从欧洲兴衰的历史中得到什么认识?(2分)

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4题6分;第15题8分,第16题10分,共24分。

14.(1)×(2)×(3)√(4)√(5)×(6)√

15. (1)丞相、御史大夫、郡县。(2)杜如晦、恩威并施、天可汗。(3)尼布楚条约、乌苏里江。(4)遵义、毛泽东。(5)浮夸风、全民大办钢铁。(6)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人文主义思想、但丁

16. (1)英国。(1分)英国(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分)(2)二战。(1分)美苏两极格局。(1分)(3)成立欧洲共同体。建立欧洲联盟。(4)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2分)(5)认识;科技是生产力(重视科技、发展工业);国家发展应重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国家发展应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国与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进步;国家发展要紧随世界潮流,抓机遇,促发展;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分)

第8篇: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分析

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共两大类型题35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50分),26—30题为填空题(10分),31——33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18分),34——35为简答题(22分)。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

4、

7、

11、

13、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以及两个简答题。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33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101人,不及格人数72人,及格人数29人,优秀人数10人,最高分93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49.3,优秀率9.9%,及格率28.8%。

2、从试题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不难,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简单,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学习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7题,学生对关键词“战争的开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3、很多学生知识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仍然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以后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4.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学习,真正学习的学生太少。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画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大内涵所在。在教学中,对于周年大事记,要高度重视,要将周年大事相关的材料,纪念活动和周年大事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2、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避免因开卷而带来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知识是能力之源。

3、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4、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书写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答题时间的把握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