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

2022-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

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

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在课程内容设置和体例上都有所变化,为了便于进一步深入教材分析,梳理教学线索,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确定了本章的三个关键点位,即“经济危机的本质”“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并从这三个关键点位切入,进行单元整体分析。

一、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关键点位一:经济危机的本质

1.内容剖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表示,政府不应该介入经济活动,他主张私人经济活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漠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工资,使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最终酿成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视资产所有权的现状,不问获取过程是否公平、合理,这也是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内在根源。

2.教学策略

针对本关键点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播放视频,形象直观地揭示机器大生产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资本家的富裕生活与工人艰苦生活之间的反差,便于学生了解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的社会分化和潜在危机;通过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音频,聚焦罗斯福针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从危机“病根”入手,推理出减少生产社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关键措施在于政府能够对经济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看完、听完上述材料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罗斯福新政的弊端;引导学生认识美国新政是在照顾到资本家利益的同时顺带考虑普通民众的福祉,这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为了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而奋斗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同时,揭示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关键点位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

1.内容剖析

(1)美国的经济危机对策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力量,局部调整了大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及中间阶级的关系;对资本实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稳定了美国的局势。

(2)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危机对策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在德国,纳粹党利用中下层人民对失业和破产承受之苦及其对现政权的不满,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同时积极寻求大资本家的支持,建立法西斯专政,并通过大修基础设施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战争做好了准备工作;20世纪初意大利就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出现了社会大动荡。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最早采取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形式;日本通过近代天皇制,逐步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在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化的核心力量,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取得对国家政权的支配。

2.教学策略

要突破本关键点位,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史料分析。选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分别采取的应对危机的策略的相关史料,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展示,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揭示不同国家选择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和具体措施。教师可以预设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小组进行分析。例如,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和罗斯福的主张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理论依據?如果你是当时生活在美国的资本家或普通工人,你希望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假设你是当时罗斯福政府或希特勒政府的官员,你会如何认识本国和对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带来的影响。请说明理由。如此设计,既可以使学生厘清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措施,也可使学生反思时代大背景下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必然抉择。

(三)关键点位三: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

1.内容剖析

20世纪,凯恩斯通过对一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时代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认识到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需要变革,资本主义必须进行国家调节才能获得现代的生存。美国罗斯福新政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摆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其做法深深影响到二战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经济危机的应对也给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时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选择了以合作代替分裂和对抗。

2.教学策略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和分析国际会议节选史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类应对危机之后的反思,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归纳概括所形成的智慧,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家国情怀。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模拟战后联合国大会场景。分组讨论,推选美国代表、欧洲代表、中国代表等,围绕二战对本国或本地区带来的影响,从本国或本地区利益出发希望构建怎样的国际秩序。联系实际举例,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贡献有哪些?这一理念将为推动建立新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问题导向,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成果交流,思维碰撞,实现“教得多→学得多→学得透”的三层转化。通过历史理解得出历史解释,形成家国情怀。

二、启示

本文尝试以选取关键点位,设计教学主线,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策略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此做法兼顾了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关键点位分析教学策略,把关键问题挖深挖透,让必备知识丰满起来;以一主线理顺复杂的历史知识,构建内在逻辑关系,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文感和厚重感。这种教学策略下的课堂,能够带动学生的学,引发其思考,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黄铭钊

作者:何宏武

第2篇:九年级下册历史测试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一题2分,共36分)

1、“伴随着阿夫乐尔号巡洋舰上一声怒吼,起义者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该叙述反映的场景是()

A.英国宪章运动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巴黎公社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2、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探索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实施产业复兴法

3、巴黎和会会议上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成立联合国B.武装干涉苏俄

C.限制海军军备D.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4、斯大林说:“一战后的战胜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下列关于这一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等弱国处于无权地位

B.建立了帝国主义在美洲的新秩序

C.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以法德坚实联盟为基础

5、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实行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整顿农业

C.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D.兴建公共工程

6、罗斯福政府根据相关法律对工业进行调整,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上述措施体现了新政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A.人民生活改善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制止盲目竞争D.资本主义制度调整

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的“新应用”是指()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法西斯主义D.继续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8、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拒之门外,英法代表向他们告知会议结果并蛮横地声称:“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词”。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阴谋D.雅尔塔会议

9、“他们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句话评价的是()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D.《联合国家宣言》

10、正义照耀着人类历史前进的航程,正义感是人类的高贵品质。从建立的背景分析,下列集团具有正义性质的是()

A. “三国同盟”B. “三国协约”

C. 反法西斯同盟D. 华沙条约组织

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 开罗会议召开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D.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2、李老师在教世界史的内容时,多次提到“欧元”、“《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词语。请问李老师正在讲解哪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

A.亚太经合组织B.欧洲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华沙条约组织

13、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至80年代下半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A. 美国的扶持B.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 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D. 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

14、二战后,日本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凋敝。但50年代中期以后二三十年间,日本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一跃而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究其原因,除日本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

A.欧共体的帮助B.美国的扶持C.联合国的援助D.北约的资助

15、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亚洲,英国殖民者的“蒙巴顿方案”对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其划分的原则是()

A. 按居民的宗教信仰B. 按历史沿革

C. 按行政区划D. 按与英国的关系

16、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复杂的因素有()

①民族问题②历史问题③大国介入④宗教问题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17、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其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也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这一地区是()

A.巴拿马B. 中东地区C.阿富汗D.巴尔干半岛

18、“十一五”期间,嘉兴累计利用外资71.89亿美元,完成境外投资4.25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嘉兴还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趋势是()

A. 区域一体化B.政治多极化

C.经济全球化D.商品多样化

二.判断题(一题2分,共10分)

19、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能表明中国在21世纪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

20、2010年1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要想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核扩散等全球问题,离不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它表明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经济地位下降()

21.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口实力()

2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为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3.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物资损失超过

4万亿美元。反思二战,能得出的最深刻的认识是战争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

三.材料题(共3题,共40分)

(10分)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别一种东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说

材料二“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颁布了哪两项重要法令?(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所作的就职演说?(2分)他为美国获得新生与繁荣在工业方面颁布了什么法令?(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罗斯福对美国历史所作贡献的共同点,并谈谈你认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应具备何种素质?(两点,4分)

(16分)25.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2分)他领导的那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分)

材料二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大国崛起》

(2)材料二中的这个政策指什么政策?(2分)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这一政策有何特点? (2分)

材料三“70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和平带来空前灾难。世界各国人民同仇敌忾,携手反击法西斯侵略者,保卫世界和平。苏联军民浴血奋战,2700万苏联军民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英雄的苏联军民不仅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摘自《胡锦涛主席会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时的讲话》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是如何评价苏联军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的?(2分)列举苏联沉重打击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史实各一例(4分)

(14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中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材料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运营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摘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理论的基础。严格地说古代科技只能叫做技术。,不能称之为科技。古代技术主要表现为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近现代科技则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是否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作支撑。

(1)以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三大发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哪位湘籍科学家对古代四大发明做出过重大贡献?(2分)

(2)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回答,哪位科学家对蒸汽机的改良做出过重大贡献?(2分)爱迪生在电器领域有许多重大发明,请举一例。(2分)

(3)材料三认为古代科技和近现代科技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

二、三及所学知识,以爱因斯坦的成就为例说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怎样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2分)

(4)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两点,4分)

四.探究题(一题14分,共14分)

27.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完成有关问题。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2分)

(2)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世界由互相隔绝到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请写出一个航海家的名字。(2分)概括世界沟通起来以后产生的积极作用。(2分)

(3)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请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4分)

(4)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最重大举措是什么?(2分)

第3篇: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是()

A.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2、1882年,形成的“三国同盟”的成员国是()

①法国②奥匈帝国③意大利④德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1907年,最终形成三国协约的标志哪两个国家签订了协约?()

A.德、奥B.英、法C.英、俄D.法、俄

5、20世纪初,欧洲局势动荡不稳,巴尔干半岛犹如一只火药桶,造成这种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是()

A.英德矛盾激化B.俄德矛盾激化C.英法矛盾激化D.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

6、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法国皇帝路易十六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B.两在军事集团的形成和争夺

C.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D.世界反战力量比较薄弱

8、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是在()

A.马恩河战役B.马祖尔湖战役

C.凡尔登战役D.索姆河战役

10、《物种起源》的作者是哪国人?()

A.中国B.英国C.美国D.德国

11、17世纪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迪生D.爱因斯坦

12、下列属于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是()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 ②《哈姆雷特》 ③《仲夏夜之梦》 ④《复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俄国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基本特征是()

A.和平夺权B.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C.暴力夺权D.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14、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任务是()

A.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B.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C.推翻沙皇统治D.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5、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

A.苏联B.中国C.朝鲜D.苏俄

16、1919年6月,协约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不合理性表现在()

A.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B.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C.禁止德国同奥地利合并

D.协约国分赃不均

17、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有()

①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②均有损中国主权

③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④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美国政府为了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实行的是()

A.罗斯福新政B.精兵简政C.法西斯专政D.门户开放

19、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目的是()

A.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B.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C.消除了经济危机D.为美国争取世界霸权

20、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下列有关罗斯福的途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B.新政是从整顿银行业开始的

C.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了稳定

D.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1、最早冲击了华盛顿体系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C.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2、慕尼黑会议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是()

A.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B.绥靖政策破产

C.德国突袭苏联D.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3、二战初期,法国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德军兵力过强,速度过快B.意大利趁火打劫

C.法军过分信赖马奇诺防线D.法国领导推行绥靖政策

24、二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在()

A.华沙保卫战 B.莫斯科保卫战C.不列颠空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5、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

A.战前都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B.属于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C.都使英法两国的力量遭到削弱D.北非都成为重要战场

26、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相同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B.帝国主义扩军备战的结果

C.纵容侵略政策的结果D.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7、与华沙条约组织相抗衡的另一大政治军事集团是()

A.国际联盟B.联合国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共产国际

28、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的经济方面表现,该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D.经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29、第二次大战后,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有力的因素是()

A.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D.国际经济联系加强

30、20世纪后期,世界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是()

A.东欧剧变B.德国重新统一C.苏联解体D.两极格局结束

31、1991年12月25日,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在克里姆林宫取代了苏联国旗,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0年B.69年C.74年D.78年

32、苏联“八一九”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党内外斗争尖锐化B.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造成局势混乱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D.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书记

33、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两国改革后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差异B.经济实力的差异

C.指导思想的差异D.经济与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别

34、自独立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这根源于()

A.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B.美苏等大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

C.两国都想称霸南亚地区D.英国对印度独立实行分治政策

35、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B.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C.冷战对峙格局的瓦解D.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36、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缩写为()

A.APECB.EUC.NAFTAD.ASEAN

37、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一超多强”,下列国家属于“多强”的是()

①美国②日本③中国④俄罗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③④

38、对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价值观念的改变及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是()

A.农业经济B.工业经济C.商业经济D.知识经济

39、“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其中“差距”从根本上来说是()

A.经济基础 B.科技水平C.教育水平D.军事水平

40、“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该作品的主人公是()

A.保尔柯察金B.克莱德C.于连D.克利斯朵夫

二、材料分析题:(共32分)

4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世界现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

⑴两次世界大战后各自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4分)

⑵这种政治格局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哪几次会议确定的?(6分)

⑶当今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

⑷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势?(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出决定。但是我考虑,在最近几年时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敌人没有考虑到我有这样大的决心。我们的敌人是一些小蛆虫,我在慕尼黑已领教过他们。”

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我”指的是谁?(2分)

⑵材料中“我在慕尼黑已领教过他们”指的是什么事情?(2分)标志着什么?(2分)

⑶材料中“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爆发于哪一年?(2分)影响如何?(2分)

⑷材料中的“西方”指的是哪两国家?(4分)“东方”又指的是哪个国家?(2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问题是如何规定和处置的?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怎样?你对此有何感想?

44、简述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中,你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哪些?并说明理由。

第4篇: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出正确的一项

1.D2.B3.C4.B5.C6.A7.B8.C9.C

10.B11.A12.C13.C14.D15.B

二、阅读下表内容后判断:

三、填图题:略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1)《凡尔赛条约》,(1分)巴黎和会,(1分)欧洲国际新秩序(2分)

(2)《九国公约》,(1分)华盛顿会议,(1分)远东太平洋秩序(2分)

27.(1)德、日(2分)

(2)罗斯福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1分)吸收大量的失业者,增加就业人数,增加中小层民众的收

入(2分)

(3)建立法西斯政权(1分)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的威胁,新的世界大战已

经不可避免。(2分)

(4)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勇于探索和创新;制定适

合本国的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走科教兴国之路等等(1分)

五、简答题:(共8分)

(1)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2分)建立凡-华体系(1分)

(2)两极格局(1分)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苏联解体(2分)

(3)呈现多极化趋势(1分)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等(1分)

初三历史试题第 1 页 共 2页

第5篇: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6单元测试题(答案解析)

学而思网校

九 下第

五、六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竞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 19 91年发生在苏联首都的“八一九事件”,其初衷是( )。 A.挽救联邦,避免解体 B.篡党夺权,个人野心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沽名钓誉,骗取民心

3.《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4.东欧剧变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较为突出的是( )。 A.匈牙利 B.罗马尼亚 C.保加利亚 D.南斯拉夫

5.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 A.执政党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7.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8.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按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后来东巴基斯坦又从巴基斯坦国分裂出去,成立了孟加拉国。目前在这些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是( )。

A.印度 B.巴基斯坦 C.孟加拉国 D.斯里兰卡

9.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下列国家中最早独立的是( )。 A.印度 B.纳米比亚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古巴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摆脱了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下列国家按独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埃及③印度 ④古巴 ⑤纳米比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③④①②⑤ D.③①②④⑤

11. (2011.贵州铜仁)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非洲最终崩溃的事件是1990年( )。 A.埃及的独立 B.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C.纳米比亚的独立 D.南非的独立 12.某历史专栏出现了以下三幅图片,该专栏的主题应该是( )

A.经济全球化 B.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C.拉丁美洲的独立 D.亚非拉的奋起

1 学而思网校 13.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摆脱了殖民枷锁,取得独立。领导印度、埃及和古巴人民获得民族解放的领导人分别是( )。

A.尼赫鲁、纳赛尔、卡斯特罗 B.尼赫鲁、卡斯特罗、纳赛尔 C.苏加诺、纳赛尔、卡斯特罗 D.尼赫鲁、卡斯特罗、苏加诺 14.对印巴冲突和巴以冲突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印巴冲突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 B.巴以冲突是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

C.造成印巴冲突和巴以冲突的因素中都包括宗教信仰问题 D.印巴冲突和巴以冲突中的“巴”都是指巴勒斯坦

15. 1948年5月,就在以色列国宣布建立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从阿拉伯联军打着与以色列作战的旗号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之一体现在( )。

A.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 B.外国势力的插手 C.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D.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

16.巴勒斯坦人用“人肉炸弹”在以色列制造爆炸案;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定居点进行残酷报复。造成双方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因素是( )。

①宗教信仰不同 ②种族不同 ③争夺水资源④领土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安,其中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下列说法不符合巴以地区局势的是( )。

A.宗教信仰不同是双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B.双方不断争斗,陷入“以暴制暴”的怪圈 C.大国插手有助于消除双方矛盾 D.该地区和平进程曲折反复

18.李成功同学从印度、纳米比亚、古巴等国家的独立及发展史中提炼出下列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9.(2011.山西)下列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实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实施新经济政策 B.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民族解放运动

C.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20.下列历史事件与美国有关的是( )。

①印巴分治②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③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主权④1993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和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连线题(8分)

21.请把下列相关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3分) 东欧剧变后一分为二的国家 德国 东欧剧变后一分为五的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东欧剧变后实现统一的国家 南斯拉夫 22.请用直线把相关内容连接起来。(5分) 1947年 印度独立 1956年 “非洲独立年” 1960年 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 学而思网校 1990年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999年 纳米比亚独立

三、读图简答题(22分)

23.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结合下列图片完成问题。(10分)

(1)图1中的人物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你知道印度是何时通过什么方式摆脱哪个国家的殖民枷锁而独立的吗?(3分)

(2)图2中人群簇拥着的人是谁?他领导人民革命胜利后曾做出了什么重大决定?这一决定引发了哪一次中东战争?(3分)

(3)图3中的这位戎装老人是谁?他在何时通过什么方式取得了该国政权?(4分)

24.仔细观察下图,完成问题。(12分)

(1)图1中握手的双方是谁?中间的见证人是谁?(3分)

(2)联系图

1、图2,你认为巴以冲突与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原因是什么?(5分) (3)图3漫画说明了什么?(2分) (4)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中东问题?(2分)

四、材料分析题(1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

材料三 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现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3 学而思网校

(1)结合材料谈谈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分别是什么?(6分)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2分)

(3)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2分)

4 学而思网校

第五、六单元测评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戈尔巴乔夫改革非但没有拯救经济面临停滞中的苏联,政治方面的改革反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A 3.A4.A 5.D苏联、匈牙利等国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90年代都在进行改革,并且在l989年发生了东政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6.C 7.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曲折,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又说明社会主义在前进,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8.A 9.A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实行“印巴分治”;纳米比亚的独立是在199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在1949年;古巴革命爆发在19 59年。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10.D 11.C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12.D图1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的讲话;图2中的纳赛尔是埃及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图3中的卡斯特罗是古巴革命的领导人,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13.A 14.D 15.A造成巴以冲突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有宗教问题、大国干预、领土问题、民族矛盾等。而从题干中阿拉伯联军的“圣战”作战旗号来看,这正说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

16.D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巴勒斯坦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再加上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争端,还有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都是这个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

17.C由于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住置极其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个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大国插手使问题更加复杂。

18.D印度是亚洲国家,纳米比亚是非洲国家,古巴是拉丁美洲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史,那么该主题一定是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9.A 1921年列宁在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

20.B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实施印巴分治,①与美国没有关系;古巴革命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巴拿马人民从蔓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1993 年巴以在美国的调解下速成和解,所以②③④都与美国有关。

二、连线题

21.答案:

三、读图简答题

5 学而思网校 23.参考答案:(1)1947年;印巴分治;英国。(2)纳赛尔。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第二次中东战争。

(3)卡斯特罗。1959年,通过武装起义,推翻美国在古巴的傀儡政府,夺取古巴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4.参考答案:(1)拉宾、阿拉法特。克林顿。

(2)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列强的争夺;中东地区的历史、宗教、种族复杂;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等。

(3)中东的“和平之路”障碍重重,非常艰难。

(4)在联合国的协调下,巴以双方进行谈判,互相做出让步,解决争端。

四、材料分析题

25.参考答案:(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造成经济建设失误,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②受帝国主义和平演变和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或受到国际形势的严重影响)。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造成发展困难极大。但是无论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什么曲折,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等。(言之有理就可以)

第6篇: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正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本课重难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蒙受了战争的巨大灾难。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尽快打败和消灭法西斯。

讲授新课

一、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

1.《联合国家宣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有什么变化?归纳出绥靖→中立→参战的过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了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时间、参加国和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这些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在各个战场同法西斯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推动战争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转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1942年,三大战场都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战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明确斯大林格勒的准确位置,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军队。先后出动飞机十万架次,投掷炸弹100万枚,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但英勇的苏联军民坚持战斗。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冬季,苏军展开强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它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法西斯轴心国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希特勒的胜利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一美胜日)

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美国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另外在北非战场上,英军在蒙哥马利将军指挥下反攻,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改变了北非战场形势。

这三场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之战以前,日本几乎没打过败仗,而以后日本没打过胜仗。阿拉曼战役以后,丘吉尔曾说: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以这些战役为代表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

尽快打败德日法西斯,夺取战争胜利是反法西斯盟国的首要目标。为此苏美英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了三国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而且决定在1944年5月以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三、“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1.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提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结合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加以分析)

对。东西两线作战。利用多媒体演示:诺曼底登陆地图,登陆路线,登陆战斗的图片;东西夹击德国进军路线。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西线逼近德国。苏军也在东线发动猛攻。从此德国便陷入盟军东西夹攻之中。1945年初,两线军队相继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为加快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雅尔塔会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部分?有什么作用?内容包括三部分。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贡献。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3.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战事胜利结束。在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9月,日本签定投降书。这样,一场人类文明史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彻底胜利。

提问: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小结:

“二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的较量。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使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二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

九年级下册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课件:结合两幅图片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最大,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最好的例证。(出示课件)

③评价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第7篇:九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反思

第1 课

1. 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效果好。

2. 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2 课

1、引入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也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做的好。

2、本课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但效果不佳,学生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知识层面、表面的东西,创新及深层次的探究等同于形式。究其根源,学生学习习惯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

第3 课

1.本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难点处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整体来看,教学各环节衔接较流畅,通过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初步感知一战后国际形势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能较积极的投入学习,融入课堂,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2.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第一目所用时间过长,使的第二目学习的时间显得紧张,学生的自学不够充分,这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各环节的设计需要更精、更细。

第4 课

1.本课我的方法是层层分析,新授课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满意,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问、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认真地阅读课本。

2.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确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第5课

1. 课堂目标基本完成,课本和同步都处理了,并且重点内容学生能够掌握背诵。

2. 讲解内容太多,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嫌少,如对法西斯主义的解释过多,利用了自由阅读卡和《我的奋斗》希特勒的反动理论以及板书了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另外,对希特勒上台后,对内采取独裁统治的措施以及反犹措施解释过多,如果让学生记忆一会效果就会更好。对德日法西斯建立的过程用表格出示很清晰,应该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训练阅读概括归纳的能力。

第6 课

1.本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从法西斯的起源入手,到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上台以及原因的分析,再到法西斯国家的逐步扩张,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本节课引入的视频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明晰,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关于二战的性质及影响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但因学生受生活局限及教材影响,对二战性质的变化把握不准及破坏性灾难认识不足,因而就影响了“人类该如何有效的避免战争,争取持久和平”的延伸。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来不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第7课

1.本课整体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尽量多做多说多想多读,教者尽量少说,不得不说时能力求语言的简洁性和迷津点拨的适时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正是本课堂定位的的基本理念之所在。

2.学生参与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应用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进行节目表演的连贯性需要进一步排练。

第8课

1. 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备课中我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课堂的辩论活动气氛很好,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图解释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这一活动,设计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兴趣深厚。

2. 巩固小节,是认识提升部分,我设计了“相信自己能行”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谈自己的认识,在提问前我强调了思考的方向,要从全局,考虑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因,可是学生还是把每个阶段的原因合起来一起回答,这让我觉得学生需要多进行开放性、主观性题目的训练。对学生辩论的结果,应进行总结引导,相信会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探究得更开放、更深入。

第9课

1. 本节课采用了板块教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思路清晰、问题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而且采用了材料教学法,以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材料,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历史材料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基本教学原则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以图表、图片导入,创设情景,既使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二战后欧日经济发展快的理性认识,又从图片的强烈对比中直观感受欧日战后繁荣的景象,双管齐下,为展开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 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0课

1. 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倍感触动,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学生学习兴趣深厚,教学效果好。

2. 本课涉及到许多名词术语,学生理解较困难,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以解疑释惑。

第11课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激发兴趣,效果好。

2.东欧各国改革的措施学生理解困难,东欧剧变的原因较抽象,讲授中教师应具体化,并详讲。 第12课

1.历史的形势图,是历史空间直观而又客观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的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形势图,起到良好的效果。

2. 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3课

1.本课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按照“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叙述。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中东矛盾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课前应指导学生对中东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多搜集典型材料和与当今时政热点有关的材料。在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另外,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存在多、杂、乱等问题。有的资料在这节课中根本就用不着,浪费了学生们的精力和时间。

第14课

1.小组讨论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冷战政策的学习中用时太多;教师激情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根本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第15课

1. 本课我主要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和讨论法来教学。学生能积极参与,但对于讨论思考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却无法积极参与,而且参与的人数少,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冷却下来,很难继续进行,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过程,对于美国“人权高于主权的”讨论做得不够到位,应该充分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来讨论,更有说服力,那样就会更好地揭露美国所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的”的本质,让学生更加了解美国“人权”的真面目。

第16课

1.由于本课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较多,所以学生较为熟悉。基于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先讲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然后介绍了中国的漫长的“复关”和“入市”之路,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全球化”的“双刃剑”现象。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再次点明本单元的主题,效果好。

2.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问题。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论点明确,但常常是论据不足。

第17课

1. 本课时代跨度大,内容多,对学生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初三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思维较深刻,但有时课堂积极性不足。为此,以慈禧太后的两个小故事引导学生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调动学生参与,让课堂有效性与趣味性相辅相成,引发学生更开阔、灵活的思考,效果好。

2.以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主线,运用“范例导学”,将本课划分为:“历史回眸”──“活在当下”──“ 思考未来”三大板块,将中国史融入到世界史中,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与时事的有机整合,实现体系的形成,知识的再现迁移、运用以及情感升华。

第18课

本节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方面预习了教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课堂上又是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交流展示成果,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本课在教材的处理上也做了大胆的整合与取舍。一是把两节内容放在一课时内完成;二是在文学、美术作品的选择上不是面面俱到,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课时紧张的问题。

上一篇:初级中学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观三峡博物馆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