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农业生态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农业输送人才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生态学素养是农业院校必须承担的责任。本文梳理了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农业院校开展生态学教育的条件,最后对如何改进农业院校的生态学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第一篇:农业生态学论文

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该课程内容丰富,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课程知识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和较强的专业性。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制度和实践环节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以期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绿色发展意识和提高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并且已在实际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1.研究背景

农业生态学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建立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等基础上,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探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機理和变化规律的应用性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一个分支[1]。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习农业生态学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知识,开展农学专业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农业生态学在我国高校植物保护专业和农学专业课程中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农业方面的生态问题和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是农业生态学教学的目标。同时,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授课老师在改革教学中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农业生态学的教学改革经验,浅谈一些感悟。

2.基于授课对象的实际基础和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框架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生态学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当前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的教育背景下。《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因此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出“应用”和“技术”的鲜明特征,将理论讲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是探讨农业方面的生态问题和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各大农林类高校对农业生态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我校针对农学专业学生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根据授课对象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剖析,尽量避免其他课程中的重复知识点,适当补充农业生态学教材外的重点知识,如分子生物学中微观机制方面的讲授,激发学生更深层次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该课程最早采用200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该本教材内容较为系统,基本知识较为完备,但出版时间较为久远,该教材未重点阐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缺少近年来发现的新理论和新现象,无法与前沿学科知识接轨。为更新教学内容,课程选用内容更为详实的201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第三版》。

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和农学专业学生所需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不同,授课中需要明确授课目标,调整知识框架,突出重点章节,舍弃部分讲授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系统。例如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了解农业生态学在生产中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从点到面逐步接受信息,并在限定的课时内,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建立课后研讨群,开设课后线上网络课程会议,摆脱已有教材框架的束缚,讨论学习农业生态学的重点、热点,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科研讨能力。

3.改变教课方式,提高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方式。由于农业生态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参与性与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学期初期阶段,教师首先要讲解章节内容,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挥,也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不同章节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与交流。教师就学生们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章节为核心进行案例组织。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掌握章节中的核心内容,并能够组织出高质量的农业生态学案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既能够增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

基于课程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增添案例,有助于增加教学中的生机与活力,对于教学过程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课堂讨论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可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空间,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立题,查阅资料,综合论述,结合课堂讨论,使其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放宽视野,将课内的教学内容与课外的科技前沿信息、本专业的实际发展现状等结合起来。以教学内容为主,课外信息为补充,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的强化理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此外,改进原本仅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核模式,增加学生参与的小组性专题成绩,实践环节应更多的考查学生对实验实践内容的理解及体验过程,得分也计入总成绩。

4.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农业生态学作为农学类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如何在内容上设计、结合和融入课程思政,是授课老师应思考和重视的问题。根据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201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要求,强调要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课上与课下,授课老师需以身作则,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并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农业及农业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大势,培养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建立远大抱负并脚踏实的信念,做到明确“四个正确认识”、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工作仍急需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再次强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4-7]。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提是绿色发展理念,核心是绿色产业和产业链,基础是新型人才[9]。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农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顺应目前社会对专业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趋势,而多元化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意识,树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思想旗帜,不仅教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利用职业特点,为国家输送专业知识过硬、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农业领域新型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创新,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农业生态学具有时代化特色与需求,需要院校也应当不断的探索,培育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专业化人才。在实际的本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授课内容、教学结构、考核机制等的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农业生态学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还使学生掌握了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养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随着农业生态学的快速发展,会有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出现,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将日趋完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更新学科前沿理论和思想,不断完善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努力让课程与学科发展并进。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寻求合适的授课方法,以达到为国家培养农业领域新型人才的目的。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0年薪制人员科研启项目 (KA200540846)

参考文献:

[1]骆世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与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02):340-344

[2]王艳芳,刘领.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7):83-85

[3]劉彬,武建林.《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04):89-9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EB/OL](2017-09-30)

[5]韩长赋.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EB/OL](2017-05-09)

[6]王飞,石祖梁,王久臣,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17-22

[7]孙炜琳,王瑞波,姜茜,等.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14-21

作者:李春梅 万小荣 陈青春 张姿丽 兰霞 刘凯

第二篇:我国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生态农业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我国农业大致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到工业化农业生产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农业生产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态化发展时期,由于每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应该依据不同的实际状况进行农业技术发展的改善和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间接带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态能够进一步升级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农业生态转型。对此,本文从农业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从中寻找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转型;策略

基金项目:湖南工学院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hy16013 ),课题负责人:湖南工学院邓蔺珂;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BA098 ),课题负责人:湖南工学院邓小龙。

1 农业生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生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大量农业耕地不同程度的被破坏,农业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这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近些年农业生态转型发展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和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建设方案,以此更好的促进农业生态建设。改善恶劣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对于未来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健康持续的林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现代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小农经济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砍伐森林植被,再对砍伐后的土地进行改造,使其可以种植农作物。生产初期播种的农作物收成还可以,不过,因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贫瘠,生产力逐渐下降,农作物收益急剧减少后,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开发新的农业耕地,实施新的农业生产活动。原有的耕地,也就无人问津了,让它们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1]。

2 农业生态化发展问题

以往的小农生产与生活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和生活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范围通常都很小,均有固定的生产生活场地。除此之外,例如牲畜放养以及其他与渔业相关的生产活动,都是在其生活的周围展开生产活动,受地域局限性的限制,其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都是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所以,知道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积累了很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和方法,而这些珍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和传承。对此,国家出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保护政策,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步这种传统小农经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伴随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工业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到农业生产与生活中去,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大规模的使用机械去耕作。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巨大需求开始消耗更多的不可再生资源,使得大量河流被污染,土壤严重变质,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另外,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生产不合格的水果和蔬菜。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和隐患,与以往小农经济相比,虽然生产劳动力提高了,但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2]。

3 农业生态转型的策略

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落后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尽快提高发展水平。针对生态环境不断的遭到破坏,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家园,不得不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方法,使得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健康的发展,这种方式就是农业生态转型。要想达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状况认真分析当地的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了解农耕土地使用情况,水资源是否充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在少数生态薄弱的地方尤为常见。现代化生态农业:早期由于人口数量少,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还能够缓慢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就满足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随着生产需求不断的开采新的农耕场地,致使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时期,已经获得了许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但要想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农业生态进行中应该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更加新颖的生产管理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针对以往某些贫瘠土地,农作物收成低的地区,可以利用工业加工和化学品的调配进行对贫瘠土地的改善,从而使农耕作物的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针对工业化时代下的农业发展状况,应该采取循环农业发展思维方式,重点关注农业废弃物资源再运用的技术,主要实施内容必须围绕着再应用、再循环、控制规模,这也是生态农业方式在生态系统里的核心内容。另外就是低碳农业,低碳农业主要是对农业大规模减少能源损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倡导在农业生产中减少碳排放,调整农业能源使用构造,加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规模,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3]。

4结语

在农业生态转型过程中,应注意农业生態建设过程中以再循环使用为主题,更多的以低碳农业发展为主方向控制碳排放量,调整农业能源使用构造,加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规模。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科学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丽.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河北农机,2017(03):26.

[2]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01):1-7.

[3]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 2016(01):13-15.

作者简介:邓蔺珂,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态农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邓蔺珂,邓小龙

第三篇:农业院校生态学素质教育探讨

摘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农业输送人才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生态学素养是农业院校必须承担的责任。本文梳理了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农业院校开展生态学教育的条件,最后对如何改进农业院校的生态学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爱环境、懂生态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农业院校不应置身事外,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态学素质教育,鼓励他(她)们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呼吁各国把生态学教育普及到每个人[1]。

一、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生态学专业同社会需求衔接不畅

一些农业院校开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但其发展受到就业问题的制约。一方面,当前的生态学教育、专业人才仍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还很小;另一方面,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直接对口的工作,就业不畅。重点大学、师范院校主要为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输送胜任科研、教学的理论型人才,其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遇到的就业困难要小一些。与之不同,农业院校主要面向农村基层,输送直接或间接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的人才,毕业生要有这些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而生态学知识不是必须的。所以,影响了生态学专业的初次就业。但是,我们发现可喜之处。通过对我校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多年跟踪,发现他(她)们大都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塑性。由于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就业门槛较低,他(她)们也能进入这些行业,当补上相关的知识、技能后,可将生态学知识渐渐融入到生产实践,思维更开阔、更全面,创新和协作意识常常更胜一筹。这可能因为,由于较好的生态学素养,他(她)们更善于思考各种生态关系并潜移默化地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在与所面临的生物、环境打交道时更周全、更科学。

(二)素质教育尚未普及

生态学的很多概念、原理带有哲学、伦理意义,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如,竞争排斥、生态位分化、R对策、K对策、协同进化、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反馈调节、Gaia假说,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生态哲学》一书,集中阐释了生态哲学的观点,即: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2,3]。而生态伦理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普通一员,他与自然万物形成了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存在的权利,承认它们的价值,对它们施以人道主义关怀,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持续生存[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国把生态学普及到每个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道德观念、责任意识,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此相去甚远[5]。在不少农林院校,除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有限专业,只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水产养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部分专业开设了与生态学有关的课程,其他很多专业几乎没有开设生态学方面的任何课程。

二、农业院校推进生态学素质教育的条件与优势

(一)服务对象要与各类生态系统打交道

农业院校的核心服务对象是大农业的各个分支——农林牧渔及其辅助或衍生产业,所培养的人才应理解三农(农村、农业、农民)[6]。如果不能较好地理解“三农”,怎么可能为“三农”提供有效的服务?又怎么受到农民的欢迎?不同的农业分支要与不同的农业系统打交道,传统农业要与农田、农村打交道,林业要与森林、湿地、荒漠打交道,牧业要与草地打交道,渔业要与水域打交道。不管是哪个分支,都必须熟悉有关生态系统,懂得其中人、生物、水、土、气等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生产更有预见性、科学性、节制性,规避那些可能带来恶果的行为。以往,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退化,由于毁坏山林,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由于滥垦滥牧,导致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由于滥用化肥、农药,导致食物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由于乱排污水,导致水体污染、渔业减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与环保意识,片面行事,不顾及生态系统的反应而诱发的。

(二)课程体系利于开展生态学教育

农业院校开设了许多生物类、环境类课程,如植物学、作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学、家畜学、水生生物学、昆虫学、动物营养学、微生物学、农林气象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水土保持学,等等。这些课程对学习生态学是有利的,然而它们仅仅是关于某类生态系统某种成分的科学,没有上升到以整体观点看待有关生态系统的程度,也不足以激励学生尊重、维护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持续性。虽然有些专业开设了专业生态学等,但没有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等内容给予恰当的重视。当前泛滥成灾的资源、环境危机恰恰是由于各产业、各环节或各单位盲目、片面追求自身利润,不管不顾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而造成的。为了实现农林牧渔等产业的持续发展,应该让有关的从业人员接受生态学的素质教育,理解具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运行机制,学会尊重生态系统,任何时候都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局部利益。

三、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改进

(一)分类推进

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突破传统的农类专业,衍生出一些涉农、非农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所以,对他(她)们的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农类专业的学生,如农学、园艺、植保、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由于他(她)们将来可能要直接参与农林牧渔的一线生产,应当掌握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的原理,并且有能力把相关原理用于生产实际,以改进生产方式、降低生态风险。涉农专业的学生,如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管理、农业经济、农业机械、农药制药,无需良好的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知识,但应当对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规划、生态评价、生态补偿有较好的理解,这对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农业规划、资源管理、绿色产品设计等都是有益的。非农专业的学生,如会计、经济贸易、建筑、生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社会科学、外语等,对生态学素养的要求有很大差异,但至少应该了解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培育尊重、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怀。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生态学曾为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与生理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自从生态系统、景观的概念提出后,生态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本着系统性、完整性的原则,生态学教材一般按照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顺序编排,近来还增加了景观生态学。而且,常常以个体生态学为重点。这种编排方式符合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关系。对以促进动植物生产为任务的专业,这种编排方式是合适的,对其他专业未必合适。作为统编教材,不可能照顾所有专业的具体需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和当地的具体实际做出调整。可取的做法是,选择一本较新、较合适、较简明的教材供学生购阅,在课堂教学中以这本教材为主,但不要拘泥于此书,还应参考多本教材,对教学内容再加工。根据专业差别,可将重点放在生态学的不同分支上,对有些专业可能要强调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对有些专业可能要强调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而对其他很多专业可能仅需强调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与法规。

(三)理论联系实际

概念、原理常常是抽象的、艰涩的,有些生态学原理,如Gaia假说、协同进化,甚至是不可思议、难以验证的。然而,它们对认识、理解和管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开启人的心智,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荡涤和升华。统编教材的版面通常是有限的,引用的事例可能经典但不够丰富、时新,很多道理没有详细展开,甚至寥寥数语,像天书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这些道理与现实生活、专业特点联系起来,借助于时新、有趣的事例让学生理解、接受那些对其可能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原理,或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有关的生态学原理分析、解决,让同学们感受这些原理在改善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借此培养学生协调生态、生产和生存之间各种矛盾的信心、勇气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张常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责任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10-12.

[2]刘贵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J].高教探索,2001,(3):20-23.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肖巍.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N].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7-43.

[5]黄亮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选择[J].现代教育,2014,(5).

[6]张金山,林文雄.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科学定位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10-12.

作者:杨洪晓 柴超

第四篇:光伏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新星”

现如今,人们用绿色、高效和节能环保的农业新要求代替了过去单纯对产量的追求。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的任务。光伏农业作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产物,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植和养殖、高效农业设施三者高效结合,正成为生态农业中的“新星”。

国家能源局所推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与光伏扶贫政策,让光伏农业搭上加速前进的快车。专家认为,如果大规模推广,光伏农业五年内将达到人民币万亿元的庞大市场规模,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金从土地生,农户增收快

光伏与农业结合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对农业空间的立体利用,克服了光伏发电行业的用地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属性,即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仍主要用于农业。光伏农业电站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土地属性及特点,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农业设施发电,进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附加值。

在光伏与农业结合的各类项目中,光伏农业大棚的应用最为广泛。它结合了太阳能发电、智能温控、现代化高科技种植等技术。太阳能系统所发电力可供智能控温与灌溉、补光等功能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剩余电量还可回售给电网公司,创造额外收益。立体式的开发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所创造的财富让农户享受到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真正做到了“金从土地生”。

绿色无污染,节能又减排

作为光伏农业大棚大家庭一员的“太阳能加温大棚”项目,将太阳能加温系统与农业设施大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改变了以往农业设施大棚冬季依赖煤、电等常规能源加温的模式。通过太阳能系统加温,可提高大棚温度4-5℃,每个大棚1个取暖期可节约标准煤近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2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约0.2吨。

光伏大棚提供充足热能,

减少煤炭消耗

煤炭消耗量的减少、污染排放量的降低,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光伏与农业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力,试点的成功经验将会向更广阔的范围普及,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农业本身的积极改变,更是转变思想,利用光伏技术为生态环境所做的可贵努力。光伏农业的普及必将会影响更多相关行业的光伏推广,形成多行业合力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局面。

薄膜来助力,推进新生态

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光伏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其中,汉能轻质化薄膜发电组件,因其充分满足大棚的承载条件和自身良好的透光性,勇当先锋,为许多农业项目带去了阳光的力量。汉能在山西、四川和安徽建设的光伏农业项目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曾是历史上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如今因交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能为永宁县带来的总装机43kW、占地面积达5亩的轻质光伏组件,将有效地缓解农业用电的迫切需求。在并网后通过余电上网获得国家补贴,还能获得收益。一“省”一“挣”,省的是农业资金;挣的是科技之光沐浴后,古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就在前不久,汉能将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型温室大棚项目带到了安徽省安庆市的独秀山旅游区,建立起首个汉能光伏农业示范基地。这一行动是汉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化、打造特色型光伏生态农业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安庆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改变传统农业落后局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大举措。

发展光伏农业,既是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实现科技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指出了国内光伏企业的发展新出路。目前,已有超过200万千瓦的光伏农业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签约拟建。全国较大规模的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光伏畜禽养殖大棚项目等已达400余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农业的市场会进一步扩大,将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变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五篇: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加快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

摘要:随着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以及经济转型的变化,如何发展好生态农业成了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对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其生态农业现状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依据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武陵山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武陵山片区是整体发展落后的一个地区,地域上涵盖了重庆、湖北以及湖南的几十个县市,在人口分布中少数民族比例较大,大约有一千多万人。该地区交通闭塞,科技教育事业落后,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尤其是武陵山片区的农业发展,在向生态型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发展瓶颈,所以需要迫切解决对该片区的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问题。

1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1.1 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生态系统薄弱

首先从耕地面积上来讲,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并且耕地的土壤肥力较差,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壤含水量较低,耕地中土质退化现象普遍,有60%的耕地产量低,同时由于多为山区,难以开展机械化农业生产,很多地区的生产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低。

除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之外,武陵山片区海拔较高,气候现象多变,加之山地较多地形复杂,冰雹、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该片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恢复力较低,大自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生态建设面临严峻考验。而生态系统的脆弱,又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2 道路交通建设落后,市场信息缺乏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武陵山片区,受地形复杂的限制,道路交通设施落后,道路多为土地面的山路,甚至有些村落与外界的联系都没有畅通,这就使得公路运输的成本加大,运输难度增加,让农产品地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交通、通讯的不发达,也让当地农民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不能了解市场的供需、发展政策及农业技术等重要信息,没有形成有序的市场发展体系。

1.3 农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科技贡献率低

在武陵山片区,由于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落后,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也就很低,农业生产的劳力中,多为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不仅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低,而且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多为小型生产工具,科学技术要素对片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到10%,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4 没有建立特色品牌,缺乏竞争力

生态农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靠独特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该片区生态农业发展中有4个知名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50个种类,然而由于生产分散进行,没有科学的统一管理,不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对农产品的再加工,都缺乏科学管理和资金投入,从而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在产品的销售环节,也缺乏专业的人员,没有完备的产品销售体制,使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力。

2 加快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2.1 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科学规划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片区的投资力度。一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设施,解决农产品的运输难问题,还有对农业生产设备的投资,为农民提供机械化的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二是要加大对片区的科技投入力度,因为只有资金支持还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及向农民提供科技书籍资料等方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除了要加大扶持力度之外,更要协调生态农业与其他项目的发展,形成生态农业的系统建设,可以将生态旅游、农业技术交流、生态保护等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让项目之间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对生态农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2.2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产品,推进产业文化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有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就需要武陵山片区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片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条件,森林的覆盖率高、动植物总类繁多,同时不同县市也有自己传统的食品制造工艺,这些都可以很好利用起来,打造自主农产品品牌,通过独特的优势去获得市场的认可,进而提高生态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将产品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产品文化,打造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品牌。

2.3 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发展,能够造福子孙的事业,所以应当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服务管理体系,在各个环节都能够为农民进行帮助,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比如可以建立专业的市场信息工作部,为农户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为每个地区配备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或者是对设备进行维护;设立农民维权组织,通过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在市场交易中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这样的一条龙式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可以让片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实现长效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豆豆,朱思雄.政协献计出力,谋事干事成事:推进武陵山区“绿色繁荣”[N].人民日报,2011-9-14.

[2] 朱立志.对新时期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16.

作者简介:田维明,本科学历,重庆市黔江区沙坝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山地现代特色农业。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50716.1449.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7-16 14:49:00

作者:田维明

上一篇:秘书学专业论文下一篇:美术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