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农业生态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现如今,人们用绿色、高效和节能环保的农业新要求代替了过去单纯对产量的追求。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的任务。光伏农业作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产物,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植和养殖、高效农业设施三者高效结合,正成为生态农业中的“新星”。

第一篇:农业生态论文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链构建分析

摘 要: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国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当下,我国农村地区提出生态农业,积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是非常适合的、可行的,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良好发展,还能够推动旅游业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和探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

基金项目:校服务地方专项课题“全域旅游视角下武夷山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XD201710S)。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來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正因如此,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往单一的旅游类型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才能够让游人达成所愿。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能够正确理解生态农业、农业生态旅游,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构建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
一、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概述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这一个概念,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它以传统农业为基础,融入了当代科学技术,可视为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社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民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生态产业,颁布了相关政策措施,旨在推动生态产业建设与发展。此种情况下,高度重视并且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可实现粮食生产与其他不同类型经济作物生产有机结合,一方面保证农业生产符合时代特点,积极且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维护生态环境,促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动态平衡[1]。

(二)农业生态旅游

新时期所形成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为农业生态旅游,它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借助农村自然环境、农村生产活动等来创设旅游项目,为广大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及产品,以便满足游客旅游需求。通常情况下农业生态旅游主题以田园景观、乡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为主,无论是工艺设计还是旅游项目都注重生态化、自然化特点的呈现。如此不仅能够满足游客参与多样化旅游项目的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的,需要以生态农业为前提,创设适合的旅游方式,即可打造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旅游体验。
二、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链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产生新的创收增长点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爱旅游,并且越来越注重多样化旅游体验。近年来,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趋于稳定,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的旅游需求正在悄然改变,另一方面说明了基于生态农业而打造的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新方式、新选择。它是生态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通过前期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游客的需求,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创设适合的、可行的旅游项目,如自然景观的呈现、农村生活体验等,以此来让人们摆脱繁重的生活压力,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使之能够在旅游途中放松身心,同时让游客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进而能够重视自然,促使国民能够逐渐增强生态环保意识[2]。农业生态旅游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丰富生态旅游资源

农业生态旅游运作是以现有农业资源为基础,对生态农业进行合理规划,基于生态原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手段来创设旅游项目及相关产品。可以说,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理念与生态技术的完美结合,呈现具有美感、艺术感的农业景观及产品。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相比较,可发现农业生态旅游是紧紧围绕“生态”展开的,无论是旅游景观呈现上,还是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服务提供上,也正因如此才能够让游客感受农村的朴实,体会生态自然之美、享受绿色环保产品。这充分说明了基于生态农业来进行旅游开发,可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与其他类型旅游相比,农业生态旅游可提取利用的资源较为丰富。

(三)推进生态农村社区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生态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因为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程,在积极推进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生态旅游的打造,则可以指导农民参与其中,优化生活环境、加强文明建设、开发农村特色产品等,以便呈现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村社区建设也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且得到良好的发展[3]。所以,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态农村社区建设。

(四)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对生态农业形象进行整合。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态旅游的打造,可让广大游客深入到农村地区,在体验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农业品牌产品予以了解、喜欢及购买。农业生态旅游可促进当地农作物品牌的打造,带动农产品市场发展,提高农作物或农副产品的销售量,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三、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的可行性路径

无论是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还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视角来讲,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都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要结合当地农业建设与发展实际情况,探究可行性的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之路。

(一)加强产业链经营体系的构建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构建,需要有经营主体参与其中,支撑起整个产业链,并且为了推动整个产业链良好运作,要提供相关资源支持,以便规划方案落到实处,对农村地区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生态农业,推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来此体验旅游服务及产品。为此,首先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进,其次需要农民合作社的加持,最后需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人的参与。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一方面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逐渐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游客深入地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并予以大力支持,以便享有绿色健康的农作物。当然,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积极构建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也就是当地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正确认识到生态农业长远发展的意义,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性意见,支持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构建,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其中。为了能够稳步推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政府还要发挥招商引资的作用,为其扩充资金,通过整合和利用资金来打造产业链平台,实现旅游服务、旅游产品一体化,让游客能够来此欣赏自然美景、享受美食、体验农耕等,如此即可持续推动生态农业及农业生态旅游持续且良好的发展[4]。

2.农民合作社的培育

生态农业近年来的整体发展形势相对良好,同时在有关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与农民合作社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农村合作社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在推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培育,与农民合作社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中来,如创设农家院、生产农副产品等,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水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国有、民营企业及个人等的培育

为了能够支持和推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还可以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人引入其中,通过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使得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更加稳固、完善,通过各个环节的良好运作,创造较高经济效益,带动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也能够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人带来经济效益[5]。

(二)加强产业链战略联盟的构建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在有经营主体支持的情况下,为了使之能够良好地运作与发展,还需要积极构建产业链战略联盟,这其中包括动因分析、基本条件满足、主要方式及任务规划。

1.产业链战略联盟动因分析

产业链联盟构建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结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旅游发展。所以,在积极推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之际,应高度重视产业链战略联盟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影响产业链战略联盟构建的动因。对比分析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其他类型旅游,两者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相对来讲农业生态旅游的内容更为丰富,只有农业资源合理且有效的整合与应用,打造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旅游项目,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优势,吸引广大游客。所以,产业链战略联盟构建的主要动因是能否合理整合应用生态农业资源、能否打造吸引力极强的旅游项目。这需要组织者、经营者在规划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战略联盟的过程中注重做好前期调研,锁定目标群体,要深度分析、详细分析目标群体的旅游诉求,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農业资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项目,同时注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6]。

2.产业链战略联盟的基本条件

实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科学构建、有效发展,在产业链战略联盟构建的过程中注意满足其基本条件。其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因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关系到当地农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生态农村建设是否能够实现。所以,政府部门应当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正确认识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指导作用,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来支持和推进产业链战略联盟的构建。其二,因通常情况下发起人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企业,若其经营状况良好、资金雄厚、信誉良好,便更能够支撑起农业生态旅游,避免开发过程中出现过多的问题。基于此,政府方面应注重对合作对象进行筛选,调查了解合作对象的运营情况,综合评估合作对象是否能够支撑起农业生态旅游,进而与之构建合作关系,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3.产业链战略联盟的主要方式及具体任务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构建过程中,单一旅游经营企业难以支撑整个项目落地。因此,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的过程中,推进产业链战略联盟应明确主要方式及任务,以便有序推进战略联盟,例如,战略联盟方式上以多方参与为主,设定参与标准,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资方即可参与到产业链战略联盟中来。因产业链战略联盟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或者问题产生,需要划清联盟主体的任务,如设置与出资额相匹配的责任、利益,以便所有战略主体都能参与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中来[7]。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有所调整,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转变为中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态建设上。在这一特定的时期,积极推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响应国家政策,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同时促进我国农业持续且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地政府应大力支持,并且在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之中发挥指导作用、领导作用,构建产业链战略联盟,借助多方力量来推动旅游开发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祖鹏.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37-39.

[2] 郭萌,王怡.陕南秦巴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战略[J].江苏农业科学,2020(2):19-25.

[3] 郭淑梅,许爱萍.乡村振兴视角下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9(2):42-47.

[4] 王云华.“双生”循环系统下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基于生态与经济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0-160.

[5] 易勤芳.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研究[J].南方农业,2021(11):157-158.

[6] 臧传军,周萍.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174-175.

[7] 韩喜红.基于甘蔗产业链的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生态旅游村建设研究[J].甘蔗糖业,2021(3):102-105.

作者:卢玉平

第二篇:我国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生态农业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我国农业大致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到工业化农业生产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农业生产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态化发展时期,由于每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应该依据不同的实际状况进行农业技术发展的改善和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间接带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态能够进一步升级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农业生态转型。对此,本文从农业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从中寻找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转型;策略

基金项目:湖南工学院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hy16013 ),课题负责人:湖南工学院邓蔺珂;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BA098 ),课题负责人:湖南工学院邓小龙。

1 农业生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生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大量农业耕地不同程度的被破坏,农业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这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近些年农业生态转型发展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和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建设方案,以此更好的促进农业生态建设。改善恶劣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对于未来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健康持续的林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现代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小农经济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砍伐森林植被,再对砍伐后的土地进行改造,使其可以种植农作物。生产初期播种的农作物收成还可以,不过,因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贫瘠,生产力逐渐下降,农作物收益急剧减少后,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开发新的农业耕地,实施新的农业生产活动。原有的耕地,也就无人问津了,让它们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1]。

2 农业生态化发展问题

以往的小农生产与生活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和生活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范围通常都很小,均有固定的生产生活场地。除此之外,例如牲畜放养以及其他与渔业相关的生产活动,都是在其生活的周围展开生产活动,受地域局限性的限制,其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都是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所以,知道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积累了很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和方法,而这些珍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和传承。对此,国家出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保护政策,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步这种传统小农经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伴随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工业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到农业生产与生活中去,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大规模的使用机械去耕作。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巨大需求开始消耗更多的不可再生资源,使得大量河流被污染,土壤严重变质,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另外,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生产不合格的水果和蔬菜。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和隐患,与以往小农经济相比,虽然生产劳动力提高了,但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2]。

3 农业生态转型的策略

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落后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尽快提高发展水平。针对生态环境不断的遭到破坏,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家园,不得不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方法,使得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健康的发展,这种方式就是农业生态转型。要想达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状况认真分析当地的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了解农耕土地使用情况,水资源是否充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在少数生态薄弱的地方尤为常见。现代化生态农业:早期由于人口数量少,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还能够缓慢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就满足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随着生产需求不断的开采新的农耕场地,致使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时期,已经获得了许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但要想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农业生态进行中应该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更加新颖的生产管理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针对以往某些贫瘠土地,农作物收成低的地区,可以利用工业加工和化学品的调配进行对贫瘠土地的改善,从而使农耕作物的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针对工业化时代下的农业发展状况,应该采取循环农业发展思维方式,重点关注农业废弃物资源再运用的技术,主要实施内容必须围绕着再应用、再循环、控制规模,这也是生态农业方式在生态系统里的核心内容。另外就是低碳农业,低碳农业主要是对农业大规模减少能源损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倡导在农业生产中减少碳排放,调整农业能源使用构造,加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规模,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3]。

4结语

在农业生态转型过程中,应注意农业生態建设过程中以再循环使用为主题,更多的以低碳农业发展为主方向控制碳排放量,调整农业能源使用构造,加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规模。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科学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丽.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河北农机,2017(03):26.

[2]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01):1-7.

[3]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 2016(01):13-15.

作者简介:邓蔺珂,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态农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邓蔺珂,邓小龙

第三篇:光伏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新星”

现如今,人们用绿色、高效和节能环保的农业新要求代替了过去单纯对产量的追求。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的任务。光伏农业作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产物,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植和养殖、高效农业设施三者高效结合,正成为生态农业中的“新星”。

国家能源局所推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与光伏扶贫政策,让光伏农业搭上加速前进的快车。专家认为,如果大规模推广,光伏农业五年内将达到人民币万亿元的庞大市场规模,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金从土地生,农户增收快

光伏与农业结合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对农业空间的立体利用,克服了光伏发电行业的用地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属性,即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仍主要用于农业。光伏农业电站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土地属性及特点,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农业设施发电,进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附加值。

在光伏与农业结合的各类项目中,光伏农业大棚的应用最为广泛。它结合了太阳能发电、智能温控、现代化高科技种植等技术。太阳能系统所发电力可供智能控温与灌溉、补光等功能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剩余电量还可回售给电网公司,创造额外收益。立体式的开发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所创造的财富让农户享受到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真正做到了“金从土地生”。

绿色无污染,节能又减排

作为光伏农业大棚大家庭一员的“太阳能加温大棚”项目,将太阳能加温系统与农业设施大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改变了以往农业设施大棚冬季依赖煤、电等常规能源加温的模式。通过太阳能系统加温,可提高大棚温度4-5℃,每个大棚1个取暖期可节约标准煤近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2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约0.2吨。

光伏大棚提供充足热能,

减少煤炭消耗

煤炭消耗量的减少、污染排放量的降低,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光伏与农业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力,试点的成功经验将会向更广阔的范围普及,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农业本身的积极改变,更是转变思想,利用光伏技术为生态环境所做的可贵努力。光伏农业的普及必将会影响更多相关行业的光伏推广,形成多行业合力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局面。

薄膜来助力,推进新生态

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光伏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其中,汉能轻质化薄膜发电组件,因其充分满足大棚的承载条件和自身良好的透光性,勇当先锋,为许多农业项目带去了阳光的力量。汉能在山西、四川和安徽建设的光伏农业项目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曾是历史上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如今因交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能为永宁县带来的总装机43kW、占地面积达5亩的轻质光伏组件,将有效地缓解农业用电的迫切需求。在并网后通过余电上网获得国家补贴,还能获得收益。一“省”一“挣”,省的是农业资金;挣的是科技之光沐浴后,古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就在前不久,汉能将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型温室大棚项目带到了安徽省安庆市的独秀山旅游区,建立起首个汉能光伏农业示范基地。这一行动是汉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化、打造特色型光伏生态农业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安庆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改变传统农业落后局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大举措。

发展光伏农业,既是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实现科技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指出了国内光伏企业的发展新出路。目前,已有超过200万千瓦的光伏农业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签约拟建。全国较大规模的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光伏畜禽养殖大棚项目等已达400余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农业的市场会进一步扩大,将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变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篇:探索生态能源循环农业新模式:光伏农业

商河玉舜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济南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商河县玉皇庙经济开发区,该园区立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沼气、太阳能、日光温室(种植)、畜禽养殖等因子,以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大型沼气工程和水、肥、光、气一体化利用体系为纽带,辅助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融为一体,形成了“畜—沼—太阳能—蔬(果、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了种、养、肥、源相互结合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新园区。

结合2015年生态能源建设项目的实施,园区新建光伏连栋大棚2400平方米,开展光伏农业一体化,通过建设棚顶光伏电力工程,实现了清洁能源发电,其电力供大棚内照明、通风、调温、调湿、作物补光,多余的电力并入国家电网。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实现了立体生产,取得了光伏发电和农畜产品多种收益。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分二期建设,总装机功率为80千瓦,目前已建成30千瓦光伏大棚,待二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3万度,25年的运营期内可发电325万度。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浅析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与生态农业的综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仍将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文章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为例,浅析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发展

一、传统环境下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气候缺陷

农业种植与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黄陂区位处我国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临近黄陂南端,北部依偎着大别山南麓,水域和山脉构成黄陂区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的地势。黄陂区水资源并不缺乏,无愧于百库千渠万塘之雅称。

黄陂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极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黄陂区多种植水稻,气候特征无疑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与水分。当然利弊相依,黄陂区虽多降水,但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也是个致命的缺陷,农作物生长不稳定。冬春季节寒潮天气使水患灾害频发,农作物收成极其不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不断向城镇流动,是我国现存的普遍现象,也是黄陂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与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了很多方面矛盾。

黄陂农村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惜背井离乡,纷纷进入城镇打工谋生。在给家庭增进经济流入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白叟幼儿留守于农村,家中劳动主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向愈加明显。

而往往留守于黄陂乡村的老人与小孩,并不具备足够的务农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农田因缺少人手垦植而被遗弃至荒芜,农业产量也因此直线下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许多问题,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缺少青壮年和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群,向农村投入的建设性资金也因缺少劳动力而无处可施。

(三)农业技术落后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生产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传统环境下农业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黄陂农业产量增长。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传统环境下的黄陂仍然处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耕作辛劳,生产效率低,农业器具也是沿用的传统的人工器具,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还很落后。

二、生态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黄陂经济与需求的大飞跃使传统农业也向生态农业转变着,农业信息化也就应运而生。

社会信息化发展得如火如荼,农业信息化是其分支,农业信息化是黄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同时又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上升与革新。农业信息化的来源是农业电气化,根本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条件,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内容和重点。

农业信息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黄陂农村社会需求和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因素的产生,人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工业、手工业等等,由此,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农业信息化趋势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从根本上解决了黄陂在传统农业中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监测到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及时防治,减轻农作物受病虫害干扰,同时合理适度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环境,现如今黄陂区已形成良性循环的综合系统。黄陂同样也引入了遥感技术,实时检测自然灾害,成功统计农业资源。引入气象卫星预测多变的天气状况,让农民能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黄陂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农业信息化使生态农业得到保障。

三、生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农业正在由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到提供安全食品转变,象征着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的娇子。黄陂区若想有序的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增大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度。和黄陂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黄陂现代农业是一个拥有产前、产中及产后三大领域的综合产业,它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其次,黄陂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通过统一和规范的标准产品和知识型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实现了黄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对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黄陂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就:

1. 该地依托其发达的网络系统,构建“农村移动通信网”,有效的消除了数字鸿沟,让农民能够使用最基本的网络协助农业发展。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出售农产品等方式。

2. 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黄陂区通过引入移动网络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同时将农村市场负担得起的品牌手机引入黄陂农村供普通老百姓使用。

3. 通过一流的网络业务,创建“农信通网络平台”,进而来搞好信息工程,用信息来帮助该地农民走上小康之路,改善生活质量。

4. 通过各种渠道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民提供周到且实用的服务,为农民创造价值,让农民受益。

四、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对黄陂区的启示

(一)缺水少地也能做好生态——以色列

以色列属于夏季炎热的地中海气候,由于长时间高温少雨而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应用了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使该地农业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

黄陂区虽不缺水资源,但在冬春季节水旱现象也时有发生,若能采纳以色列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定能应对季节性水旱问题,农业作物也能得到稳定生产。

(二)严格的德国生态农业

德国在十九世纪就有了生态农业的观念,德国人严谨的习惯在农业上也有充分体现,他们对农业化肥有很高的要求,不使用有害农作物生长的的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代而取之的是机械化大规模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附加原料全部来源于纯生态农业绿色生态产物。

黄陂区地处我国东部平原,土壤较为肥沃,但近期由于过度的耕种开发黄陂不少地区出现了土壤酸性化沙土化的现象,学习德国绿色耕种,绿色加工,合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黄陂生态农业模式化,构建标准体系,需搞清楚生态系统内部各模块的构成,尤其是模块间的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变化。

五、农业信息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随着黄陂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大户+小户”等多种新兴组织模式,为我国农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调整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促进黄陂经济飞跃增长

需求决定供给,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市场方向,而市场方向需要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预测,所以是否能够掌握黄陂周边地区、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业市场信息就显的尤其重要。

由于黄陂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农产品市场信息很难及时掌握 ,导致农产品严重滞销。为了避免生产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形再次发生,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更快、更好、更准确的知晓市场供求信息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经济服务系统得到完善

一个成功的生产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够及时知晓、完全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频繁的市场需求变化。他们往往通过市场信息就可以基本预测到近期农业市场的大致走向。农业信息化将帮助农民更好的做好农业安排,生产市场导向的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可以让农民们及时了解到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以便于做更好的调整。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生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解开了不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症结,生态农业的完善同时也少不了市场经济的持久推动。

在现代信息经济的推动下,市场资本和劳动力、耕地资源等传统农业经济因素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黄陂区大力施行的O2O模式,繁杂的生态农业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 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

[2]王儒敬.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3).

[3]杜清,王建武,李志贤. 生态农业 模式标准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农业通报,2011(08).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作者:岳纯 杨华 吴楠楠

上一篇:旅游文化论文下一篇:商务口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