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后记

2022-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随笔后记

出版后记

《读书》杂志编后絮语

同近三四年来出书繁荣比起来,我们得实说,书评界(假如有那么一“届”的话)则显得有点儿寂寞。

这种寂寞,一方面表现在书评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书评质量的不高---- 就本刊来说,根据读者对我们的批评,提高刊物质量,大有可为------- 本刊有志于书评的多样性久矣,也曾做出过一点微末的成绩,但是整个说来,这方面还是我们的遗憾。我国传统的书评,文评,诗评,形式是多方面的,其中凡是传诸久远之作,大多言简意赅,隽永耐读。外国的书评有不少是可读的散文。假如我们暂时还未能创新,至少这些中外的传统优点可以继承。

我们现在还没有专门的书评作者,没有一支书评家的队伍(因此当说到书评“界”时,免不了要加个引号)。这也是落后的一个方面。建设这么一支队伍并非易事------ 党中央和国务院最近发布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强调了图书评论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希望书评的落后情况由此得到改变,使书评这一工作真正成为一个“界”!

第2篇:后记

后记 让阳光照耀你我

─────2008年聚会纪念册编后记

自二00二年第一次大型同学聚会之后的七年来,我们商丘市一中高中部八八届三班老师同学的每一次大型聚会都要制作一本纪念册以资纪念,这次2008年天宇大酒店的聚会仍然也不例外,我们同学会理事会依旧花费了一些精力、财力做出这本纪念册奉献给大家,使我们的聚会对于我们师生友谊的加深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几句开篇词之后,我们似乎对生命的过程有了一番更为准确的阐释,人自从来到世间,无论你活得平平淡淡,抑或是轰轰烈烈,都注定有“大去”的一天,只不过这一天对不同的人来得早晚而已,这说明生命就是一个部长篇小说,有开头、过渡、高潮、结尾的,如何使这部小说的内容更精彩,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努力的方向所在。我们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对朋友、同学、亲人有所帮助,当我们化为一缕青烟的时候,我们的名字还被同学们传颂着、念叨着,这就够了。人生何所求呢?再多的财富带不走,再多的不动产全留下,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一个或好或坏的名字,给人以善举,奉献为大家,大家就会记住你的英雄的名字。

二00五年的聚会已经成为历史了,聚会之后我们的同学会有了更深的发展,理事会为同学们做了很多事情,把同学会的宗旨执行得完美无缺,而且在同学们当中,不断涌现出愿意为同学会无私奉献的好同学,我们将在行文中为他们付出的行动记下灿烂的一笔。一年365天,每天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有些事是事关我们同学的亲友的大事,我们同学会就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该看望的看望,该吊唁的吊唁,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之理决不能少。

2006年元月,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筹划,王振同学根据大家的建议完成了2005年同学会民权吴屯水库聚会的纪念册初稿,由宋江东会长做东,邀请皇甫俊华、万晓群、王化斌、杨梅、李栋林、王振、王建、王超等同学讨论纪念册初稿内容,大家认真阅读初稿之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起来,有认为某些内容不合适写的都删除掉了,王振同学根据大家达成的一致意见进行了细致的修改,然后交由王建同学组织设计人员精心设计,至2006年5月出版了长达34页的2005年聚会纪念册,所以大家所看到的那些文字是同学们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应该妥善保存,这是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对年轻时光的美好回忆啊!

2006年这一年我们同学大都36岁,父母亲都上了高龄,病逝离去的伤心事距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30岁之前都是参加的同学结婚生子的喜事,35岁以后,白事越来越多会渗入我们的活动内容,这是自然界几十亿年形成的不可磨灭的生生息息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活着的人追思逝者,表达哀伤的心情,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年的五月份纪念册制作完成以后,理事会给商丘市的同学分发了下去,给在异地工作的同学寄了过去,大家收到之后,都发表了对纪念册的读后感,尤其是对回顾高中生活的《忆花样年华》这篇文章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写了高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体育比赛等情况,使大家如身临其境,又回到高中时代一样。

张豫东同学在北京发展得不错,一直希望我们班同学凡是到北京的都要和他联系。还是在2004年的时候,杨红光同学从洛阳海关借调到北京海关工作,两位同学在首都见了面,彼此欣喜不已。2006年7月,王振同学到北京旅游,和张豫东同学用手机短信联系了一下,张豫东同学当时正在北京北面的风景区里爬山锻炼身体,接到短信之后马上赶回北京,和王振同学相见,身在异乡的同学见面格外亲切,二人共餐之后,张豫东同学领着王振同学到家里坐坐,见到了豫东同学的家人,两人谈起所知之同学轶事,很有共同语言,张豫东同学谈到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艰苦奋斗的十几年的酸甜苦辣无限感慨,同学之间的无话不谈进一步加深了友情,这都是同学会营造了友谊的气氛啊!想当初,大家几乎和张豫东同学失去了联系,是同学聚会使我们又得以相聚、共话今昔的。

告别了2006年的暖冬,我们迎来了2007年的春天。不幸的伤心事仍在人间继续,有同学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理事会的很多同学均毫无怨言地承担了重任,帮助同学把逝去的亲人安置在风水宝地里,完成老人们人生的最后心愿。安息吧!亲人们,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身有长眠处!在理事会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宋江东会长总是率先垂范,领导理事会把这些事情处理圆满。宋江东会长出差在外不在商丘时,王化斌副会长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此类重任,帮助同学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芬芳的岁月穿梭在生命的走廊,令许多高兴的事情、伤心的事情成为往事,在华开繁茂的春天里,我们追求精彩的生活。2007年的5月的天气有春天和煦的温暖,自商丘市一高移校至归德南路的电大校园以后,由于距离的原因,我们同学和我们的高中启蒙班主任刘俊英老师见面少了,宋江东会长及时约了数位同学在商丘市富临门酒店和刘老师进行了交流,谈及彼此的工作、学习情况,心情无不畅快淋漓。

年轻正在离开我们,我们迈开脚步就要步入中年,所以我们同学备加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加相聚的机会。

冷的天气到来的时候,理事会在万晓群同学的提议下,准备召开2008年的同学聚会,邓琳同学建议在春节期间聚会,同学们都放假了,便于集中起来见面。一次次的商议使聚会的细节日臻完善。

2008年春节前夕,理事会的宋江东、王化斌、王振、万晓群、刘红君、杨梅、牛辉、武德军等同学经过详细的讨论和精心的准备,决定在2008年大年初四举行同学聚会,通知了广大同学以后,又邀请了14位高中老师参加我们的聚会,付出了这么多精力,终于使我们的聚会如期举行,并且进行得很完美,令大家很满意,也令付出辛劳的理事会同学感到无比欣慰。

嘤嘤鸣矣,求其友声;投我一桃,报之一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昔日的同窗,今日的友人,同学会使我们大家凝聚在一起,感受到彼此的关切。就像《越谣歌》里写的那样:“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提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我们的友谊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投身同学会这个圈子就等于进入了奉献的门扉,留下一滴水,你会得到一片绿洲,在这里,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你会洞察到情感世界的价值,你会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真挚的微笑。

商丘市一中高中部八八届三班同学会 2008年3月

第3篇:后记

时光匆匆.,站在六年后的今天,回望过去的作文,稚嫩的笔记,天真的想法,没有任何虚构,只是真真实实记录一切.那一篇篇作文,在如今,被从涩涩的抽屉里翻了出来,拂去上面的灰尘,查看,一丝对童年,对小学生活的回忆,一丝微笑浮现脸上. 在编排这本作文集的时候,看着这当初用一个个方块垒起来的心思,故事,认知,想法,情感,构成了我小学生活中的一部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不禁为其中的人、事、景,所怀恋,所回忆,带入了我六年来的小学生活.世事变迁,许多人已不复存在,事物随时间而去,景色早已面目全非.但我们,也不会悲伤,尽管它们只留下了一个淡淡的影子,但我们,还有这作文集在,它们记录了我们最真实的童年,在未来,我们也许会抱着这作文集,幸福的回想着童年…… 在未来,陈老师的下一届学生,我们的学弟学妹,在你们听着我们着童年的回忆时,在我们的作文又一次回荡在这教室里时,我们,早已离开了这里,留下的,只有这作文,为你们,指导你们前进,写作,这是我们不灭的记忆,是我们,留在校园里的,伴随你们童年的记忆,只为了,追忆那似水年华.

最后,我希望读者们能在我的作文中学到一些写作知识,更欢迎你们来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让我们互相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吧!

第4篇:家谱后记

后 记

我族第八次重修家谱历时一年半,在编委会编撰人员的竭诚尽力、不辞劳苦、夜以继日、潜心编修下,于2012年秋出版,与大家见面了。

家谱编撰,看似简单,实很繁杂。从开始的策划,召集大家议商,听取众人意见,排查摸底,补漏差错,重新登记,又根据第七次老谱的相关内容进行考证、整理,即分房族重新造册,最后汇总、校对、打印,才正式定稿。

在第七次修谱和本次修谱时,已故礼贤叔、耀林叔和我父亲孙爱田等前辈是我族提出修谱的先行者,一直很关心修谱之事。现第八次修谱终于完成,实现了他们老人家的遗愿。

本次修谱耀胜叔、佩山哥、传贤叔、步贤叔、景常叔、和贤叔、佩志哥、明法叔等宗亲在本次修谱和编撰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排除一切困难,齐心协力,力求本次修谱尽量完美。以及以孙奋为代表的各位宗族贤达共同资助,为打印族谱提供资金保障(各位资助金额已在前面公示)。同时在长达一年半的修谱过程中,多次聚会,得到了和贤叔、明法叔、似波兄和我本人的多次招待。在第七次、第八次修谱当中参与的协办人员的共同努力,得以把本次修谱完成。在这里我代表编委会谢谢你们,辛苦了。

在第八次修谱当中,由于编委会成员文字功底未达境界,可能在本次编撰过程中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编撰过程中,由于居住分散,

未能统计完整。在房族造册时,出现用字误差等疏漏差错,在所难免,望族人谅解指正,有待本族后来贤能重新编撰。

在本次修谱结束时,我本人希望我孙氏后人,能弘扬前辈的智慧,继承孙氏家族在历史上被给予的高度评价,我孙氏家族成员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身在何方,都应诚实守信,洁身自好,尊章守纪,团结互助,勤劳善良,认真学习,勤奋工作,维护家族整体形象,不断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其次要认真珍藏本族宗谱,以此来教育后代做一个有诚信,有责任的人。本族人员在本次修谱当中不光是修谱,还要明志、扬善、博才、勤能。以时代要求为己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自律准绳,尊老爱幼、友好相处邻里,与时俱进。我相信孙氏家族一定会人才辈出、共同发展。

谨为记

七十八世孙:佩国 二O一二年秋

第5篇:家谱后记

后 记

我族第六次重修家谱历时近一年,在编委会编撰人员的竭诚尽力、不辞劳苦、潜心编修下,数易其稿,于2014年秋出版,与大家见面了。

族谱是一部特殊的历史,记载着宗族自始祖以来的繁衍生息、分支迁徙、不断拓展的艰苦而光荣历程;记录着历代先辈治理家政经验和子孙处世为人教训;展示了宗族内部其诗书科第、达官贵爵、忠义贞节、表功扬德、生齿蕃衍、居徙殁葬、成就著述、术业专攻等人文景观。一部族谱是一个宗族发展史,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个一代一代紧扣血肉之躯的生命链条与宗族的血缘纽带,故族谱不可无,家史不可忘矣!

家谱编撰,看似简单,实很繁杂。从开始的策划,召集大家议商,听取众人意见,排查摸底,又根据第三次老谱的相关内容进行考证、导根溯源、全面整理,最后汇总、校对、打印,才正式定稿。故工程之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本次修谱14世孙本忠公、15世孙绵亭公、绵灿公、晋省公,17世孙亚钟、18世孙博华等宗亲在本次修谱和编撰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排除一切困难,齐心协力,力求本次修谱尽量完美。特别是黄陵16世孙振亚以亲历修谱为荣,严谨负责,殚精竭力,阙疑纠偏,补漏拾遗,查证求实,不辞劳苦,爱族之心,可鉴可敬。在第六次修谱参与的协办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把本次修谱完成。在这里我代表编委会谢谢你们,辛苦了。

在编审过程中,虽然我们以尽善尽美为宗旨,核真校实,力求做到求真、求精、求细,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编委会成员文字功底未达境界,可能在本次编撰过程中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编撰过程中,由于居住分散,未能统计完整。在房族造册时,出现用字误差等疏漏差错,在所难免,望族人谅解指正,有待本族后来贤能重新编撰。

修谱不仅仅是怀念过去,更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凝聚族人,唤醒族众爱族敬祖之心和责任感,振兴宗族,达此目的,上可告慰先祖在天凛凛之灵,下可昭示子孙后代,吾辈无愧,已完成应尽之责。此为编审者以及一直关心族事的宗亲之愿也。

向所有关心谱事族人以及支持吾族修谱工作的社会贤达名士致敬!向积极支持、慷慨解囊诸多宗亲深表敬意!

愿我族每一个家庭人兴财旺,幸福美满。

愿我族每一个子孙欢乐安康,兴旺发达。

谨为记 十七世孙:亚钟

二O一四年秋

第6篇:教后记

优秀范文

有家真好

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之中,一支支犹如流水浮萍的生活插曲伴随着我们成长,令我们成熟,教我们沉思。有一件事在我的生命河流中掀起了波澜,叫我永生难忘,令我感觉有家真好。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粗茶淡饭,温饱度日,母亲的善良能干,使我从未对家有过半点怨言,只觉家是温馨的。

三月阳春,微风拂面,下周就要春游了,每每此时母亲总会给我准备一大包好吃的,给我许多零钱。没有恼人的作业,没有昏睡的课堂,没有老师的训话,有的只是由衷的欢笑。嘿!好好玩一把。

我快步回家,走道上空无一人,但片刻的宁静抑制不住我的兴奋与期待。刚想取钥匙开门,却发现房门虚掩,屋内传出父母的对话令我惊愕:“什么事?”“今天厂里宣布下岗名单,我还是挨上了。”“没关系,想宽些,最多我戒烟。”“以后家里的经济来源可全靠你了。还有,千万别让孩子知道了。„„”虽说对话声音不响,但我听得真真切切。啊!妈妈下岗了,春游„„我推门进屋,父母一惊:“啊!这么早就回来了?”“嗯。”我心绪很乱轻声答道。“怎么没听见开门声?”妈妈补充道。“门开着,我一推门便进来了。”显然,在时间上我撒了个谎。

当晚,面对若无其事的父母,我几次想开口,但都被自己打住了,家里生活拮据,我又怎能有非分之想呢?可是这春游„„春游那天,我独坐窗前,眼前浮现出同学们得知我不去春游时瞠目结舌的神情,母亲临行时对由于学校放假而留在家里的儿子叮嘱的情景„„我很孤独,但又无怨无悔。

“你怎么没去春游?”母亲显然知道了。“家里的情况我都知道了,我又怎能加重你们的负担呢?”我轻声答道。母亲不再作声,眼中闪烁着几许晶莹。

时光飞逝,家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儿子再也不缠着父母满足他那永无止境的奢望;父亲茶余饭后也不见再有吞云吐雾的悠闲。母亲身上多了几份操劳,眼神中多了点对家人的愧疚与关爱。

秋风瑟瑟,明天学校又要秋游了。我去不去呢?我做完值日,关上教室的门,无力地向校门走去。“小A。”班主任叫住了我,“明天六点到校,别忘了。”“噢,老师,我不去。”“我一切全知道了,你妈刚才到校把钱给付了。”„„

乘车行进在大路上,丰收的秋天遍地金黄,我独倚窗前心中留着的是一片温存,我的包里只有两个面包,一瓶水,没有钱。看着同学们吃着各种各样精美的零食,我却丝毫不羡慕,而自豪于我拥有世间最珍贵的食物———无与伦比的亲情。啊!有家真好!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之所以能评为一类卷,是因为两大特点:

其一,情真切,意感人。家中父母之间的宽容理解、母子之间的慰藉体贴,都令阅卷老师为之动容。尤其是最后“秋游”一段,“我”为了不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又一次放弃秋游,而母亲却悄悄地到校把钱付了,更写出了儿女用懂事的心给家庭分担一份忧愁,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阅卷教师。

其二,文笔通,构思妙。将春游作为“一波”,将秋游作为“一折”,便显出了考生的构思之用心。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波”,“折”更为显豁,更为动人。考生的文笔也较简洁通达,文中多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令阅卷老师感到生动形象。

当然,此文亦有不足,即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未能丝丝入扣地交融在一起,因此,尚经不起细细推敲。 教后记

关于《家给我______》

一、这是第一次的大作文,题目来自单元综合练习中的“必做项目”。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有家真好”,于是综合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项目,意在以读引写,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生活中选材,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亲情。

二、流程。

题解,提示学生半命题拟题的基本要求,捕捉题目的关键字,明确记叙文体。 当堂作文。

整体评价,分析学生作文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生生互评。 修改稿。 精批。

反馈,明确修改作文的要求。 优秀作文范例。 再修改誊写。

三、症结

写作内容匮乏,材料陈旧,缺少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能力。 叙述技巧把握不够。

四、对题目的思考

半命题的拟题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带来命题选材的困难。根据课本提示,可以填“快乐、安全、美味”也可以填“烦恼、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后者。后者尽管贴近实际,有真实情感,然而这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容易流于价值观的偏离。

2001中考作文题即是《有家真好》,相较而言,半命题摆脱了价值取向(“好”)的限定,但显然暗含了一种筛选。家给予我们的应该很多(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仅停留在感受而不加以思考是很难让文章充满张力的。这样的要求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而言较高,所以作文中鲜见情感充沛有感染力的优秀之作。

写作不是辞藻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目标。

五、写作规范要求 初稿要求当堂完成。

互评要求有眉批、总评等详细的修改以及分值的评价。 根据分析和评语明确修改的方向,注明修改稿字样。 誊抄注意书写各方面要求。

六、细化修改意见。 优秀范文示例。

分析范文的精妙之处,比较学生作文中的缺失:

1、选材。真实与新颖。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上一篇:产业转型升级调研下一篇:帮扶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