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孙云晓: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新时代的父母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尊重儿童的权利,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今年,值《父母必读》杂志创刊40周年,杂志社让我谈谈与《父母必读》杂志相识、相伴的故事,也让我们谈谈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该如何进行。这是一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好机会。

知音难觅,携手同行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杂志中,《父母必读》杂志独树一帜,是最值得致敬的一本杂志,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家庭教育杂志,1980年创刊,开创重视家庭教育风气之先,而且坚守这么多年,对中国的家庭教育贡献非常大,也很有影响力。

我对这本杂志也很有感情。1993-1994年的时候,我写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报道引发了中国的教育大讨论,争论得非常激烈。其实,我并不认为中国孩子不行,而是中国的教育存在严重危机。除了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上的较量,还有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孩子们在体质方面的较量:为什么日本孩子那么强悍,我们的孩子显得比较柔弱?这里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所以我在1995年就又写了《夏令营中的较量》的续篇,续篇之一就是讲少年儿童在体质培养方面的较量。

这篇关于少儿体质培养的文章写了之后,我曾经给南方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家庭类杂志投稿,他们的总编辑并没有接受这篇投稿,这让我很失望。我就又试着把它发给了《父母必读》杂志。没想到,《父母必读》杂志很快就刊发了这篇文章,而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可见我们是知音,是有共同的教育追求、教育理念的。这是我对《父母必读》杂志最初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还写过一篇关于信任孩子的文章——《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父母必读》杂志也很快发表了。《父母必读》不仅是一本杂志,还承担着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推广传播工作,同时承担着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处的工作,举办过很多研讨会,让读者来和专家见面交流。我曾经担任过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副会长,多次参加父母必读杂志社组织的家庭教育的研讨活动。我觉得,《父母必读》确实是一个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阵地,发挥着一种前沿引领、协调组织、推进家庭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非常值得尊敬。

分享: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新时代父母什么样?

学习型父母是新时代父母的典型特征。

我做儿童教育40多年,专注做家庭教育是从1994年担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开始的。我认为这么多年来,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父母都认同和接纳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校合作,开始主动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今年3月,我通过网络开展了一次家庭教育的视频课程,将近50万人在线收看,这足以说明中国的父母现在非常渴望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新时代父母也有新困境

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父母对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这种认识还不够;教育观念的缺失,比如说家庭教育学校化、知识化;儿童观缺失,尊重儿童的权利。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只有10%的父母认真学习过儿童的法律法规,所以家庭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

在新时代父母也面临新的困境,一方面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面对网络,孩子往往比父母更灵敏、适应性更强,这时候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的权威性下降;另一方面是少子化的问题,即使在二胎政策出台之后,独生子女依旧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过去孩子在与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少子化就意味着孩子这一学习方式逐渐在削弱。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怎么做?

我想给父母们提出“四个一”:坚持一个原则,提升一个认识,掌握一种方法,牢记一个提醒。

坚持一个原则:儿童友好是家校社共育的根本原则

儿童友好作为家校社共育的根本原则,甚至是第一原则。儿童友好的本质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不容改变的原则。

要做到儿童友好,就要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要知道儿童虽然弱小,但也是一个权利的主体,是受特殊保护的人,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希望的人,是具有个性差异并需要尊重的人。比如孩子四五岁了还喂饭,就是对孩子自主能力的一种剥夺,因为一岁的孩子基本上就有能力自己吃饭。生活中这类对儿童不友好的场景太多了。

提升一个认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生活教育,尤其是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生活教育是最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教育。但现在,很多家庭都过于注重知识,对孩子没有及时进行好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时间受到严重的挤压,这导致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缺失,也影响了亲密亲子关系的建立。

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支撑。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观也从一个侧面给予支持,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三大要素:第一是分析智力,主要是智商和学习能力;第二就是生活智力或者实践智力;第三是创造智力。其中生活智力或者实践智力是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个人进行认知和创造的基础,而这方面的智力培養是以生活为根基的。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不知道如何进行生活教育,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资源特别丰富。比如,都说民以食为天,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食物,因为食物来源于大自然,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好奇心,激发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从而更加喜爱、珍惜食物,学会做饭,这样的话他就会热爱生活,这是他生命的基础,也是了解世界的基础。再比如,每个孩子的故乡都有丰富的资源,和孩子一起走进故乡,了解父母以及祖祖辈辈的生活场所,了解家族关系,开启寻根之旅,都是特别有价值的生活教育的课题。

但生活教育并不是说一切的生活都是好的,生活教育的原则是不仅要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也要反思生活、批判生活、引领生活,这个引领就是以儿童友好为根本的原则,即什么样的生活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什么样的生活是不利于儿童发展的,这个原则就是一个坐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生活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掌握一种方法:良好的习惯缔造健康人格、成就幸福人生

提到好习惯,我自己有非常深刻的体验,阅读、写作、讲演是我在童年时代养成的三个习惯,这三个习惯影响了我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15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65岁还在一直写,这个习惯坚持了50年,让我受益匪浅。当然,关于习惯的认识并非只是个人经历,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30年,其中10年我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行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我认为儿童良好品质的培养如果不能落实到习惯上,就等于空中楼阁,就像一壶烧不开的水,正是因为品质外化为像每天要刷牙、洗脸这样自然而然的习惯之后,才会更加稳定和牢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习惯的培养绝不只是单纯的行为训练,它应该注重三个环节:一是认知层面,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和该怎样做,它的价值在哪里;二是情感层面,孩子要有兴趣和动机学习,要有主动性;三是行为层面的训练或者要求。这三个环节是密切关联的,只有在认知层面上了解习惯的重要性,才可能产生主动性,所以也会更容易接受行为层面的训练。以刷牙为例,孩子不仅要学习刷牙的正确步骤,这是行为层面的训练,更要对刷牙的重要性有所了解,父母也需要通过趣味的游戏和互动让孩子对刷牙这件事产生兴趣,解决了认知和情感层面的问题,行为才能主动和持久。

牢记一个提醒:父母的失职其实是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

父母的失职主要表现在隔代养育和父亲缺失两个方面。研究表明以父母为主,祖辈适当地参与,这样联合抚养的模式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但是如果祖辈承揽一切,父辈很少参与,这对父辈和孙辈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父母为什么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如果父母失职可能导致对三代人的伤害。首先,因为父母失职,孩子失去了陪伴,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其次,增加了祖父母的负担,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另外,父母失职包括父教的缺失使父母失去了特别重要并且失不再来的一次成长的机会。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就是在做父母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失职从根本上说是失去了家庭的幸福之源,所以必须改变。

作者:吴颖 高婷

第2篇:今天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一)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1、过分溺爱:爱的无原则,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

2、严厉专治:在观念上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管教孩子的态度居高临下。

3、期望过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表现为目标过高,错误的认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顾孩子的实际,盲目的定发展目标。

4、重养育轻教育: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关爱。

5、重智育轻德育:许多父母都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地养成。

6、重智轻能:“万般结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当今时代人有一定市场,许多父母不愿意子女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于是督促孩子拿到文凭作为第一目标。

7、重她律轻自律。

8、包办代替:父母不明确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懂得作父母的责任应当更多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代替。有的家长说:“我一大早起床给孩子做饭,叫他起床,帮他穿衣服,放学后要陪他做作业,检查作业,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这颗心全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似乎不在少数,然而您却做过头了。真正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要代替。

9、重言教轻身教:忽视身教,甚至身教于言教相互矛盾。

(二)、当今父母如何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1、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者孩子的成长。父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完成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盲目追求近期教育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2、孩子在家庭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伴随她的一生,家庭中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儿童成就人生的基石,推进“自律,他律相结合”的行为养成模式,是青少年儿童再平常的行为和实践中的道德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还要民主协商,做到家庭教育的内部一致性,保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加强与孩子的言语和情感交流,保证孩子在幸福地环境中成长。

教育家论家庭教育:

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毛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陶行知

二、作为父母您在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的角色是关心者、期望者、鼓励者、指导者、奖励者、合作者、评价者,约束者、惩罚者。您别扮演错误的角色。

(一)、您在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角色万花筒,您也许不是演员,从未在舞台上进行过表演,但在您自己的家庭舞台上,您却的的确确是位主角。作为孩子的父母,您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关心者

不错,您确实是关心者。您每天都在为孩子的事情而忙碌,孩子是您心中的全部,甚至在睡梦中您还在牵挂着他。您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他是不是长高了?是不是生病了?能不能拿100分?今天的作业带了吗?也许你在上班,孩子一个电话,你急忙请假去买.但仅仅这些吗?还不够,您还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品德、心理健康„„

孩子之所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因为得到父母足够的无原则的关心。(举例:家长送书)

期望者

孩子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您就是期望者。您对孩子恰当的、热切的、真诚的期望将促使孩子成功。爱因斯坦的母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始终对爱因斯坦报有热切的期望,即使在他被认为没出息、没用的时候也是如此。 所以,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尤其在他困难的时候。(举例:游泳遇到困难的故事)你只看到别的孩子的结果,不注重平时的过程,盲目的和别人攀比。

鼓励者

“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

经常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你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孩子需要鼓励,您的鼓励是他进步的催化剂。

指导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和难题,您是他人生的指导者。经常与孩子交流,及时发现他的问题并予以指导。

奖励者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欣赏被夸奖。想想看,如果您今天为家人的生日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可他吃了一口却说:“你怎么做的菜,怎么这个味道。”您会有什么感受?

孩子比我们成人更需要肯定。试着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做一个敏感的家长,对孩子每一个微小的长处、进步和努力予以认可,及时给予奖励。(举例:40分的考卷签字)数子十过,不如奖于一长。

合作者

您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吗?或者您正打算朝那个方向努力吗?从现在起,放弃这个目标!去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尝试与孩子合作,而不是命令,您将惊喜地看到,哇!原来他也能这么听话地做事情!

评价者

孩子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有时候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他却想试试,此时父母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正确的就积极肯定,予以表扬;错误的更要及时指出,不能不置可否,甚至还错误地鼓励。这样,你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会评价。

约束者

孩子时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此时您应扮演什么角色?——约束者。约束不等于强制,约束是平等基础上的约束,您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对孩子违规的行为进行约束。(举例:党课上的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事)

惩罚者

不管您愿意不愿意,您都不可避免地会充当惩罚者。的确,惩罚可以阻止或削弱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父母管教的有效工具。但是,如何做一个正确的惩罚者

却是您要格外关注的问题。你的惩罚后孩子是否不在犯同样的错误 。

二年级

2011年4月27日

学习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心得体会范亚玲

童老师给我们二年级家长培训了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我感触很 深。明白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还存在着问题。我们教育孩子存在的误区有:

1、过分溺爱:爱的无原则,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

2、严厉专治:在观念上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管教孩子的态度居高临下。

3、期望过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表现为目标过高,错误的认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顾孩子的实际,盲目的定发展目标。

4、重养育轻教育: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关爱。

5、重智育轻德育:许多父母都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地养成。

6、重智轻能:“万般结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当今时代人有一定市场,许多父母不愿意子女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于是督促孩子拿到文凭作为第一目标。

7、重她律轻自律。

8、包办代替:父母不明确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懂得作父母的责任应当更多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代替。有的家长说:“我一大早起床给孩子做饭,叫他起床,帮他穿衣服,放学后要陪他做作业,检查作业,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这颗心全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似乎不在少数,然而您却做过头了。真正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要代替。

9、重言教轻身教:忽视身教,甚至身教于言教相互矛盾。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放学回到家时,您是否问过他今天老师教了哪些知识,你又学会了多少,今天表现怎么样?

给我们展示一下行吗?作业完成的怎么样?是否了解过您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各方面情况?说到这些,有的家长同志可能又会说我忙呀!说句实在话,谁不忙?您把孩子交到了我们老师的手中,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给他知识与方法,教给他做人的道理,有的家长可能又会说老师您多费心了,我们费心那是我的职责所在,但如果单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配合起来,做到家校合一。

相信这样才能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2011年4月27

第3篇: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来自家长的描述】像我们这些70、80后的家长们发现当今的孩子们都比我们年少时代要开放很多,所以好些有孩子的朋友和同事,尤其是有女儿的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总是有点忧心忡忡。这不,昨天一个好朋友很是不爽和担忧的跟我谈起她才碰到的一件事情。

这个朋友昨天上午带着自己才不到4岁的女儿去妇幼打针,因为孩子太小所以她就找张小床让孩子可以躺着打针,一番周折后好容易找到床位了(资源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医院,更是人满为患)。结果刚打上针,没一小会就有一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到她面前(估计是看我那个朋友面善,又带着个小孩)对她说:“阿姨,一会能不能把这张床让给我们,我有个同学做人流了,想休息一会!”当时人很多,我的朋友那个汗那!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而言,说人流这种话题都得偷着躲着说,哪个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居然“光明磊落”的这大声音说这个,还是很理直气壮、名正言顺的。

我朋友无奈之下见着这种状况也只好无私的表达她的“博爱”了,点头说好。后来那个作人流的小姑娘过来了,正好旁边的床空出来了,她就躺在那张床上,另一个小姑娘陪着。再过一会,一个年龄相仿的男生出场了,不知道是不是此事件的罪魁祸首。更让我朋友耿耿于怀的是,她的小女儿居然意兴盎然的和那两个姑娘相谈甚欢(在她眼中,这些都不是好学生)。

因为我朋友也属于比较正统的那种类型,对这种事情也是深恶痛绝,加上本身是养女儿的人,心理上更是忌讳得要命。用她自己的话说:以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一定要杜绝自己的姑娘出现这种事情。说这话的时候,她还重复的强调“一定要杜绝”,那个斩钉截铁、信誓旦旦呀!

借用我和朋友说的话,对于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关键点:一是安全,二是安全,最后还是安全,有了安全才能谈及其他。因为我们无法做到使环境完全净化,那么至少附加一层防护罩,这是家长的当务之急!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并没有怎样深思熟虑,更没有什么恶意想法,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使之对于所提的问题耿耿于怀,牢记在心。

2、应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女的生殖器,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它,不能随便玩弄。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要超过孩子的好奇范围和理解能力,就具体问题回答,不要过深过细,应当通俗易懂,充满自信。

3、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应在语气中表现出权威的、结论性的含义,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总之,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在语言和表情上应做到恰到好处、自然大方。

为什么许多家长在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许多家长感到他们知识有限。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有关性方面问题,孩子知道得越少越好,担心对孩子谈论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过早地进行性行为的尝试。再有我们中的许多家长也从来没有与自己的父母谈论过有关性的话题,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说。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了解一些与性教育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足够的知识准备,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才会有自信心。父母亲的自信心是轻松而有效地实施性教育的关键。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下面一些观点可供家长参考。

(1) 教给正确的名称

要尽可能地教给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如阴茎、外阴等。这将有利于你与孩子更精确和方便地交流性方面的问题。身体上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也有助于你向孩子解说什么是性侵犯。孩子也可以清楚地向你叙说是否有性侵犯发生。

(2) 不要等待发问

有时家长感觉孩子总也不问问题。其实,有时也没必要等到孩子发问才开始谈论。父母可利用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孩子一起进行讨论。向孩子阐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为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的预防方法,以及事件发生之后,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当你不知道的时候要承认它

有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根本就不知道。这没有关系。向孩子承认自己不知道。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起查资料,去寻找答案。通过这件事也可使你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诚实、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榜样。专家意见,不推、不瞒、根据年龄特点谈性。母亲与孩子坦诚交流,少年“性困惑”迎刃而解

少年性困惑性学专家支招举例解愁结:

小明问题一:他们在做什么?

答案:他们在做爱。这是男子和女子到成人婚后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这样做有三个目的,一是促进身体健康,二是愉悦心理,三是生孩子。

小明问题二: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

答案:爸爸的阴茎进入妈妈的阴道,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经过结合就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9个多月就分娩出了小宝宝。

小明问题三:现在,我能不能也和班上那个漂亮的女孩子造一个小孩?

答案:不能。一是你还没成年,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本领,那是成年后才能考虑的事儿。二是生小孩是双方的事儿,必须征求对方意见。如果那样做,大家都不会说你是好孩子。况且,你自己还养活不了自己,咋能养活一个小宝宝呢?

小明问题四:做爱是不是很爽?

答案:不一定。成年人之间做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不是成年人或不是相爱的人做爱,就会违反道德形成精神压力,对双方或对其中一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是一种犯罪。孩子,这都是成年人考虑的事情,咱好好学习,等成年了,再考虑这些事情也不晚呀。

性教育秘诀不推、不瞒、被动、循序渐进谈性

对孩子的性问题一不能推,更不要训斥、打骂。因为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你不告诉他答案,他会想方设法找答案。一旦遇到黄碟、黄书,就会对孩子形成误导。到时候要再想扭转,就难多了。

二不能瞒,如果敷衍了事地编个答案给孩子,一旦孩子从其他地方得到了答案,当然,可能这个答案也不一定对,他会将两种答案放在一起比较,一发现不一样,不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无存,而且他会更拼命地寻求答案。

三要被动谈性,主动谈性会强化孩子的性意识,容易使孩子对性有较深的主观认识。应在孩子有问题向家长发问时,才有针对性地解答。

谈性要分阶段进行。由于孩子知识面和心理接受能力有限,谈性的程度和深度要与其年龄相吻合。幼儿园时期,谈幼儿的性别意识,认识自己的性器官。小学时期,谈性器官的作用、保护。初中时期,谈性现象(如遗精、来月经、自慰等)的由来及如何对待,谈如何与异性交往。对于这一阶段的女生,应教导如何应对性骚扰。高中时期,谈性道德,性行为的控制与自我保护。

当孩子出轨或有可能出轨时,家长一定要适时建议他们正确避孕。要尽可能地多举一些由于不主动避孕而导致怀孕后,给双方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损害,如由于堕胎导致的习惯性流产、不孕症、产后病、子宫疾病等。

第4篇:父母该如何回应孩子的梦?

睡梦中,2个月的宝宝突然咯咯笑出声来,没过一会儿小眉头又一皱一皱地开始抽泣。“一会哭,一会笑,那么小的小人也会做梦?”妈妈惊叹道。根据以色列特克尼恩睡眠实验室的研究表明,6个月的胎儿在子宫里就可能开始梦境啦。胎儿会做什么梦呢?猜想,应该与感觉有关,因为被羊水包裹,有温度变化以及外部声音的变化。

儿童的梦多以魔幻和类似于神话的情节为主。心理专家成实宗博士认为,儿童眼中的世界都是新鲜的,对所接触的人和物无法理解,就容易通过拟人化和妖魔化的方式来处理,所以,在梦中桌子、椅子等各类物件都可以跟自己说话,并根据自己的情绪将外在的人和物脸谱化。

6岁的佳佳老跟妈妈说起自己2岁多做的梦:在她家窗外,飘着3个像佛像一样的神仙在看她。每次听到女儿的梦,张岚就会上网百度一下《周公解梦》,“好的解释就会告诉女儿,比如梦见一群鱼,梦见大火,就是要发财了。像梦见掉牙什么的,就没法跟女儿解释了,你总不能告诉孩子有人要去世吧。”至于到底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这是很多家长的疑问。

梦是帮助孩子成长的 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挺重要,成实宗认为:“儿童心理是靠梦来成长的,如果没有梦,心理就无法成长。”我们收集了一些孩子的梦境,他们有的上幼儿园,有的读小学,看看成实宗博士是如何面对孩子的梦,我们又该怎样与孩子交流梦吧。 佟佟,女孩,6岁

(相关背景:父母离异,跟妈妈/姥姥/姥爷住一起) ■ 梦境

1.我坐在妈妈车里,正在高速路上,睡醒后发现没有人驾驶,我使劲喊,后来又问一个老大爷怎么走才能回家。

2.《美人鱼》里的妖怪要抓我和妈妈,吓坏了,我们就躲到卫生间里,后来来了2条很像黄鳝的鱼救了我们。

3.一条巨蛇把妈妈和姥爷抓走了,它又吐了口气,把我变成人头蛇身,很多人围着说我是怪物,我就拼命解释,不是不是啊,我是佟佟。后来有个人把我踢进草丛,我就安全了。 ■ 专家解读

梦境1:无人驾驶,问老大爷怎么走,是迷茫、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梦境2:带有性的意向(妖怪/黄鱼),其实是对父亲的依恋。

梦境3:被很多人围观,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伤害。人头蛇身,有两个理解,一个是恋父情结,一个把自我投射成怪物。最后得救,是愿望的达成,希望有人救她。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比如梦境1中的老大爷就是姥姥/姥爷,在妈妈的车里睡觉,很安全,虽然没跟爸爸在一起,但车还是在行驶。救人的黄鱼就是爸爸,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随时保护我们。人头蛇身也很美啊,美人鱼就是人头鱼身,蛇也代表着一种智慧聪明。平时妈妈多注意不要责怪爸爸,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对她的爱以及爱的完整性,不要让孩子担心。

小薇,女孩,7岁

(相关背景:在动画片中看过小猴子跟熊猫一起去寻找七彩湖) ■ 梦境

我和妈妈去寻找七彩湖,那里有很多小石子,我捡起来一看,哇!都是彩蛋。我和妈妈搭了一个帐篷就住在那里了。有一天我从帐篷里出来,哇,连湖都变成七彩的了。 ■ 专家解读

很好的一个梦,跟妈妈搭帐篷住,说明对妈妈有很强的认同感。妈妈好,就跟妈妈在一起,虽然梦的起因可能是看动画片,或者是有开心的事情发生。如果孩子问到那为什么没有爸爸呢?可以引导孩子,爸爸给我们准备吃的去了,很快就会回来,我们在家里好好玩。其实核心是爱的完整性,但不要强求家庭的完整性,有时我们必须面对现代社会和家庭状态的无奈。 楠楠,女孩,8岁

(相关背景:妈妈在家里总是提醒她跟爸爸要保持距离) ■ 梦境

爸爸看着显得很年轻,我跟爸爸在一起,一个老妖婆坐着轮椅追我们,周围还有穿紫色袍子带紫口罩的人,前面有个教堂,我和爸爸就跑进去了,是基督教教堂,老妖婆就找不到我们了。 ■ 专家解读

很经典,非常明显的恋父情结,爸爸很年轻,她要拉近跟爸爸的距离,老妖婆是妈妈,教堂是婚礼,她希望与爸爸举行婚礼就安全了。

生活中父亲的角色不能缺席,不要跟孩子对立。母亲有时看不惯孩子跟父亲亲密,会嫉妒并表达出来,也有的母亲很强势,会让孩子刻意跟父亲保持距离。要让孩子体会到,有爸爸的爱,妈妈的爱,才是完整的爱,母亲要多跟孩子沟通。爸爸跟女儿也要保持一定距离,比如不要孩子一有事,爸爸就马上出来护着她。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年轻强壮,还有上帝保佑,会很安全。

娜娜,女孩,10岁

(相关背景:她是中队长,老担心老师说自己不合格。她的父母都毕业于名校) ■ 梦境

我从学校误拿了老师的一个文件,回家后发现里面夹了200块钱,钱上还写着“丁老师”。第二天我打算还给丁老师,我还没说话呢,丁老师就说:你是不是拿了我的钱。 ■ 专家解读

这个梦缘于她受到的一个委屈。不一定跟钱有关。就像现在网上流传的“五道杠”,从小被期望着长大,心理承受力会很低,一点事情没做好,就会很紧张。家长要注意,别把主流价值观强加在小孩身上。要帮助孩子放松,告诉孩子:你并没有做错事,不用担心,有些事情别人不理解,只要自己对得住自己,事实迟早会清楚的,短暂的委屈不要怕。不断强化,孩子的心理就会变得强大。

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梦?

有些孩子会有做同样的梦的经历,比利时的心理治疗师米杉认为,原因是孩子存在需要解决的事情,家长要特别注意。可能是家庭中存在紧张关系,比如父母离异或丧失亲人等,孩子感到不安全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家长要留意梦出现的具体时间,能否将梦境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针对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梦,米杉给出了一些建议:

■ 要表现出感兴趣、很重视的样子,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梦。即使你无法解释这些梦,但儿童的情感是真实的。用你的陪伴告诉孩子你在支持她,爱着她。也可以试着帮助孩子辨别梦中某些情景出现的缘由。

比如,一个10岁的女孩做了一个噩梦:自己身处茫茫大海中,一条巨大的鲨鱼正朝她游过来。她看到附近有岩石可以躲避,但她吓坏了,觉得自己根本就逃不掉。就在这时,一只海豚冲过来救她,飞速地把她送到了附近安全的海滩上……此后,女孩对上床睡觉充满了恐惧。而这个梦其实展示了很强的内在应变力,岩石和海豚都象征着女孩能够找到解决办法。 ■ 可以引导孩子回忆一下,自己跟海豚一起游泳时以及自己最终回到海滩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让孩子深刻体会自己的情感,切身感受自己变强大的这种感觉,是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最好武器。

■ 当孩子从噩梦中吓醒时,家长要确保孩子已经完全清醒,让孩子明白你正陪伴着她,自己正处于非常安全的环境中,不要追问她到底梦到了什么。把她的注意力引向不相干的事物上,消除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 告诉孩子,梦只不过是我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有时会包含一些有用的暗示,告诉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成长。如果孩子的梦有一个不快乐的结尾,可以让孩子去想象一个别样的结尾出来。比如梦中不停地向下降落,可以变成在梦中漂浮着;被坏人追逐也可以变成最终坏人被抓住。培养孩子用影像来释梦的能力。

延展阅读:儿童的梦主要有4种类型

■ 出生记忆的梦。好多人对儿时梦的回忆,梦见从黑暗管道头朝下坠落,前面隐约有可见的光。梦是潜意识的呈现。这是实实在在的潜意识对出生时的印记。

■ 认知世界的梦。儿童对世界一无所知,每天接触新鲜的东西,在梦里,通过消化提炼,格式化,系统化,慢慢去认识事物。

■ 生理病理的梦。肚子饿了想吃奶,憋了想拉尿就会产生这类梦。但有时候会是某种疾病所诱发的梦境。从理论上讲,病理的梦是可以传递信息的,比如有人胃痛会做起火的梦。但是现在对病理梦的研究还没到这个深度。

■ 情绪的梦。各种情绪,白天受到挫折或很高兴就会做相应的梦境,出现童话中的王子公主或者恶魔。根据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在不同时期会有相应的梦境。比如口唇期有分离的焦虑,孩子就会做一些触觉、感觉的梦,很温暖,很柔软。

心理学与生活:让孩子少做噩梦的4个策略 ■ 平时多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爱和安全;

■ 增加孩子的运动和娱乐时间,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大自然;

■ 晚安KISS,让孩子在临睡前的一刻保持愉快情绪,清除一天的不如意; ■ 营造安静、遮光、舒适的睡眠环境,给孩子用适宜的枕头、被子等。

第5篇:孩子比赛输了,父母该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对

跆拳道、围棋、乒乓球……这些运动能使孩子变得强健,对掌握礼仪也有帮助,也许父母们是这么想的吧?所以现在联系这些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但是这些都有一对一的比赛。既然是比赛,那当然既有获胜的人,也有输了的人。要是获胜了,那没什么问题,大都本人欢欣鼓舞,父母说些“太棒了太棒了”的话而已。但关键是孩子输了的时候怎么办?

上届比赛曾获得很大的胜利,但这一届在第二轮就败下阵来,不免非常沮丧;或者是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今年要取得好成绩,但结果还是惨败,也许会令人心灰意冷。

这种时候,有些父母显得比孩子更懊丧,“那裁判真奇怪,我们明明可以胜利的”“对方的犯规都没判,真差劲!”有时他们会这么说。这样,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能正确接受失败的人。

老老实实地承认:“输啦”,这不是很好吗?

如果孩子看上去懊丧,那只要说“很后悔吧”,安慰他一下就行了:如果显得垂头丧气,首先也要接受输了的事实:“真是遗憾啊。”

如果你要鼓励他、希望他今后继续加油,那有两点很重要。

首先,虽说结果是输了,但孩子的可取之处应予以肯定。这并不是要和对方比较自己哪儿更强,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你已经敢于主动出击啦。”

“你真沉着啊,很善于观察对方的动向。”

“你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比赛,这点很了不起。”

还有一点,如果孩子有“下次一定要赢”的愿望的时候,那就要让孩子考虑,为了获胜应该怎么做,怎么练习才好?哪些弱点还需要克服?怎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提高?有了具体的目标,孩子练习的时候就会出现良好的变化。

这样,输掉的比赛,将变成今后获得飞跃的机会。

但是,也有些父母采取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方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赢!”就是观战时也显得与众不同:“加油啊、加油”“给我攻击那儿”“机会来了,快上!”他们比孩子都紧张。赢了则大声喝彩,输了则大发雷霆。还有父母则是使用物质刺激的方法:要是赢了,一定给你一份大奖品。

这样的父母觉得:正因为肩负着父母的期待,孩子才会去努力取胜。父母如果说些胜也好输也好只要努力就行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进取心就会不足。

果真是这样吗?

孩子对于挑战的愿望,不是从父母“绝不许失败”的逼迫中产生的,而是有了“即使失败,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这种精神才会产生的。

为了满足父母期待而“绝不能失败”,所以拼命加油,这样的孩子最后总会松懈、放弃。

在自己内心产生“我要更进一步”这种愿望并不断进步的孩子,他们不管是顺利的时候还是受到挫折的时候,都能获得有益的成长,当他们在一个个小失败中受到锤炼,就能在更关键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第6篇:父母对胆小性格的孩子该如何培养?

胆小性格是这样养成的

要赶走孩子性格当中不完美的一面,就要先了解到底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孩子胆小的性格常常是生活圈子狭窄、教育方法不当、恐吓、限制过多引起的。日常生活中责备多了,也会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如果作为监护人的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做过上述的事情,就要好好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如何赶走孩子胆小的一面?

一、在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大胆做事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有些家长用强硬的态度,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向行事,这样做其实是很自私的。支持孩子大胆做事,支持孩子能独立自主地作选择,以及自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失败和过错持宽容的态度。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鼓励孩子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下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父母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成长。事实上孩子并不如家长想象当中的脆弱。训练六七个月的孩子自己抱着瓶子喝奶,大一点后学用勺子吃饭,再大些就让孩子自己洗小袜子,学会用剪刀等。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自信。

二、创造外界交往的条件

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子,多带孩子认识新朋友,带孩子外出游历,眼界宽了,自然也没有弱小的藏身之处了。创造条件,邀请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多一点的小朋友交往,互相熟悉和玩耍,使孩子入学时不至于感到孤独。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空闲时多带孩子到远郊去游玩,一起走山路、跨小溪,了解自然现象,认识小动物,收集植物等。

而家长也应该以大方开朗的态度待人接物,以及告诉孩子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并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引导孩子。

在把孩子送出去的时候,还应该为他准备一个保护盾。告诉孩子如何自我保护。带孩子外出时,随时随地教给他们交通规则和其他注意事项。告诉孩子怎样走危险,怎样安全,告诉孩子走丢时应该找谁,记住父母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

三、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纠纷

有很多孩子平时好端端的,一遇到同学无理的欺负,就只懂得逃回妈妈的怀抱,这个时候家长要问清孩子委屈的原因,多作了解和解释,如果同学确实是无理取闹,家长一方面既要告诉孩子不要怕,支持孩子用正确的语言告知对方这是野蛮的行为,应该道歉,同时家长也要以平和、礼貌的方式与班主任老师以及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切不可扩大纠纷,以免造成孩子的不安。

第7篇: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摘要: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家长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

关键词:家长,“资格证”,关心,耐心,自信心

引言:现在的孩子都是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在家庭中,一个孩子成了所有人的核心。孩子一出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齐心协力,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创造幸福生活的条件,造就了现在的娇男弱女,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畏缩不前,碰到挫折就抑郁逃避、脾气暴躁、情绪低落不知怎样去做,更不主动从自身做起,寻找解决办法。难道我们用尽全力、尽己所能就为培养这样的孩子吗?

正文:

我是个刚刚踏出学校门的老师。这个身份的转变,让我对有些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在这里主要是对那些不懂教育,也可以说是不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的人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读到了太多这种失败的教育了。

例如:

(1)一个安徽阜阳的父亲说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里放铅笔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失声痛哭;

(2)一个成都来的8岁孩子,光二年级就转了三回学,最后被学校强行转到特殊教育学校……她漂亮要强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小时候人见人夸的聪明宝贝,怎么竟然会变成一个“弱智”儿童?妈妈欲哭无泪,觉得无颜见人------她已经好几年没带孩子回过娘家了;

(3)还有一位内蒙古包头的母亲生拉硬拽着孩子来参加我的课程: 孩子不愿上学,也不愿回家,从来不跟她交流,只有在伸手要钱的时候才跟她说话,说急了还跟她对打,老公则埋怨她没把孩子教好……母亲绝望了,对整个生活都心灰意冷。

这些都是多么失败的事例啊,他们是那么的真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提高警惕吗?

现在的家庭,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例如:

有的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有的孩子胆小,怕生人,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同学玩,甚至有轻微的忧郁症… 有的孩子自制力差, 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价还价… 有的孩子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上考场就考砸,越来越没自信…

有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娘娘腔,很苦恼,不知怎么安慰…

有的孩子无论做作业还是其他事情总是磨蹭、拖拉、丢三落四,永远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当在孩子出生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的父母,在仅仅过去几年之后,心头肉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

所以,我认为:做父母也需要取得“资格证” !不懂得孩子 ,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其实,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但是这老师也不好当啊.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孩子们在吃、穿、用、行方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现在,可以说几乎没有多少来自外界的苦让孩子吃。然而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安逸的生活条件恰恰弱化了人的许多能力。我们要知道被家长过细过多的照顾,反而造成了他们现在的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这种教育结果与家长愿望南辕北辙的现象是任何人都啊不愿见到、难以接受的。那么如何使孩子从小就不惧怕困难挫折,有乐观、自信的品质呢?

第一,我认为说的再多再好,不如给孩子作出好样子,并做到平等。此所谓大家说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应该做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求孩子像爸爸妈妈一样爱清洁、讲卫生、爱学习。只要孩子做得好,我们就要总是赞美他;不好的习惯慢慢改正,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要多重视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还要 正如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一个好榜样。那些要孩子忙学习,自己却忙于打麻将的家长,叫孩子心理如何能"平衡",即便孩子不说,那嘈杂的环境,甚至是污言秽语的环境,如何教育好孩子!所以我奉劝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吸烟,搓麻将,放电视或大声喧哗,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我觉得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真正把孩子当朋友,要多鼓励,不轻易放过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而加以表扬,以树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孩子犯了错误,千万不能以打骂代替教育,要帮助孩子分析或找出犯错误的原因,指出错误的危害之处及严重性,告诉孩子以后怎样少犯或不犯此类错误的方法.其实施教方法很多,但润物细无声,平时的正面引导,潜移默化的和风细雨式教育将是事半而功倍。

第二,要做到真正的爱自己的孩子。有人会说,这谁都会,还用你在这里啰嗦。许多家长也会说,我们一直在爱孩子呀。我们省吃俭用,我们费尽心思,都是为了孩子呀。我们一直在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可是家长何曾想到,你们的爱给了孩子什么?娇弱、任性、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谁都不曾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付出予以回报,不让孩子付出一点的劳动和爱心。我们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许多能力和权利,我们把孩子圈在爱的海洋里。用蜜圈养他们,我们的爱过了头是溺爱。我们要的是关爱不是溺爱。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这个呼声在中国的上空飘荡了近一个世纪。如今有许多家长正是用溺爱吃掉了孩子,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品质、能力和精神。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它们的区别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才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就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地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这里说的关爱除了关心孩子的吃喝玩睡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用命令或粗暴语言对待孩子;(2)保守孩子的秘密;(3)尊重孩子的隐私;(4)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5)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6)答应的要兑现,一时办不到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能一味迎合乱表态;(7)教一些孩子自我防卫技巧;(8)有意无意地向孩子讲一些心理 生理知识等等。做到关爱孩子的每一天,别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需要格外关照孩子.

同时,关于对孩子的教育我认为还应该保持家庭的和睦安静祥和温馨的气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学会拒绝。会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会爱孩子,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就要果断地对孩子说“不”,其实拒绝也是一种爱。孩子摔倒了拒绝扶他,要鼓励他,让他自己站起来;孩子不吃饭要拒绝喂他,现在的家长生怕小孩饿死了,就千般哄,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只会纵然孩子更任性,当他饿了自然会找吃的,当他要吃时再表扬他一下,那他下次就更愿意吃了;当孩子有一定能力时拒绝帮他做一切他力所能及的事;当他做错事时拒绝替他承担后果。有时痛苦的经历反而能历练孩子,增强孩子抵御失败和伤痛的能力。拒绝包办代替,让孩子自立;拒绝过分关爱,让孩子自强。因为我也是从那种情况过来的,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第四,就是要有耐心。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我记得费朗西斯·费奈隆说过: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照顾孩子的人所必备的唯一的条件,我会回答是耐心,对孩子的脾气、理解力和进步都应有耐心。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心烦意噪,火冒三丈,用骂声或巴掌来制止孩子;有的家长想尽办法哄孩子,用物质刺激孩子,或让孩子提条件,以便制止孩子。孩子哭闹必有原因,家长只有找着根源仔细分析,耐心地去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为什么路要自己走,为什么不能买遥控车,为什么不能打的,为什么要多吃蔬菜和饭,少吃零食等。而且家长对自己的道理一定要耐心地坚持,当孩子过了脾气,他不会再坚持而家长的耐心坚持也就成功了。

第五,要培养孩子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学习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有很大作用。首先家长要言行一致,要为孩子培养自信心做出榜样。家长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乱发牢骚,如果这样做会通过模仿、感染的形式传给孩子,孩子越小感染的程度越重,模仿父母的能力越强,父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克服困难充满信心,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其次,积极鼓励、表扬孩子。如肯定、赞许、赞扬、期待、激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切忌当孩子失败或做错事时夸大措辞、批评打骂、讽刺挖苦,或者态度冷漠、不理不睬、任其发展。

第六,家长要配合老师,作好学校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很重要,家长只有与学校与老师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孩子入学以后,可能家长的工作很忙,常是早起晚睡,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可以经常通过孩子了解他在班上和学校的情况,也通过与老师的联系,检查作业,发现孩子在学

习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

第七,学会倾听。倾听既是家长教育子女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教育子女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孩子的教育80%在于沟通,20%才是教育,只要沟通到位,教育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要使沟通顺畅,家长必须要学会和掌握倾听的技巧。那么如何正确的应用倾听艺术,使自己在和孩子沟通的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二要允许孩子申辩、解释。

三要善于运用倾听的净化作用,协助孩子及排解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第八,家长还要懂得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要知道,教育也是一门科学。现在许多家长不学习关于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注重教育孩子的科学性。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玩好、吃好、穿好、学好就可以了。不知道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是几岁,不知道孩子是从何时有了自我意识的,不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不知道让孩子从小尝试适当挫折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家长常常不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可悲的是许多家长没有学习意识,常常认为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也挺好。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方法,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那么你的教育就不会有的放矢,就会走许多弯路。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只有这样才会教育出健康的孩子。

第九,让孩子尝试困难和挫折。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尝试困难和挫折,孩子自立自主精神较差,抗挫的能力较差,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削弱了孩子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忍不的意志力。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总有坎坷,我们的孩子从小不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挫折。他们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当孩子长大成人,遇到困难就无所适从,就害怕胆怯,甚至逃避。孩子没有建构起面对困难的心理应对机制,没有相关的经验。许多人因此失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萎靡不振、自怨自哀。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远比一个经不得风吹雨淋的名门学子更有前途,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有坚实的抗挫能力。

我们要知道,哪个伟人不是在经历了风雨之后才见到的彩虹啊?可见,孩子只有在逆境中成长,才能承受人生的坎坷。

参考文献:

孙京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中央编译出版社

于平《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月刊

陆惠萍《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上一篇:节假日廉政纪律要求下一篇:在职研究生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