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主义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垄断资本主义

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日益受到重视。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作为传统常规教学场所的学校课堂,正在被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平台和探索阵地的新定义。

一、史料助力课前准备

笔者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是围绕着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思考和讨论的主题展开的。在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过程中,笔者发现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何时创立”这一问题,学生间出现观点分歧。部分同学基于前一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为是由20世纪30年代美国创立;部分同学基于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的内容,认为一战期间交战国政府干预经济,已经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雏形。故笔者把握契机提议围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何将常规课堂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平台,笔者认为可以从“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观点”开始尝试。 历史学科强调论从史出,正如傅斯年先生所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想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自主提出有效论点,首先需要锻炼学生的史料搜集和整理能力。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参与,笔者介绍了图书馆、网络搜索引擎、中国知网这三个比较基础的搜索途径,并就可以关注哪些史学名家书籍、搜索时可以输入哪些关键词、如何将搜集到的史料整理精炼到一张A4纸上做了具体的指导。课前学生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持续了一周。

二、协同聚力课堂开展

1.“说”与“听”的传输获取平衡点

课堂开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中心环节,考虑到活动课的容量,選定在周五的90分钟连课。基于课前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支撑,此时的学生已经处于“有话说”的状态。为了协调班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笔者将本节课流程作如下安排。第一阶段:学生在自行组成的六人小组内轮流发言,基于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阐述自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定义、发展阶段、影响等方面的认知,然后共同梳理本组资料,推选组长。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第二阶段:八组组长轮流上讲台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尽量以条目形式精炼呈现,每组分享时间4分钟左右,然后由全班同学自由发言,向组长提问。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

通过第一阶段的组内合作,每个同学都能在课上获得发言机会,基于课后学生匿名填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量表》所提供的数据,89.3%学生表示能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积极表达和参与。而让小组成员共同梳理本组资料的安排,能够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听”同组成员发言,相互协作梳理新知,此阶段主要强调信息的弥合、互补。

在第二阶段活动中,各组长需要走上讲台向全班分享小组活动成果,为避免其他同学在台下走神,故特安排提问环节,由教师随机选择同学就组长的分享内容发表观点、提出质询,由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听”各组组长发言,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此阶段主要强调信息的分辨、冲突。

通过两个阶段的联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自然凸显,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

2.“问”与“答”的探究互动初体验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提问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课堂习惯由教师提问,引发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妨更进一步,将学生思考过程前置,由学生思考后提问,继而引发其他同学深入思考,进而尝试在史料支持下解答疑问,由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始,学生对自主提问感到局促羞怯,所以在第一、第二组组长汇报分享结束后,由笔者选择两位同学尝试提问。随着课堂气氛逐渐活跃,学生开始自发举手提问,被提问的组长和组员也竭力尝试解惑,课堂效果让人惊喜。

第一个班第四组在分享中提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A联系所学,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异同”提出疑问。这个恰好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迅速点燃班级气氛,故笔者建议各小组围绕该问题展开限时讨论。经学生总结梳理,两者的不同集中在性质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由国家的性质所决定。两者相同点主要表现在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

第二个班第三组的分享中述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导致“滞胀”发生”,学生B对此提出疑问,她的理由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谈及美国经济的“滞胀”困境根源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是石油危机影响。而就所搜集到的史料显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无法看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滞胀”之间的关系,更妄论“导致之说”。第三组同学在带着问题梳理史料后尝试解答,“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前提下,与自由竞争体制下的情况相比,垄断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大公司倾向于扩大利润率,具体即削减生产量、降低生产能力、减少新的投资,而非降价。由此导致大量过剩生产能力被“弃置”,产生走向经济停滞的强大趋势。”学生C追问,“这只能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可“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有何关联呢?”对此第三组同学无法解释,课堂一时陷入僵局。笔者建议学生课后搜集新的史料进行佐证,次日第三组代表在新史料基础上做出解答,“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资本主义世界石油业的国际垄断组织——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人为压得很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飞涨,此即20世纪70年代“滞胀”困境发生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石油危机爆发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学生的提问—解答—追问—解答,学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滞胀”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了比较深刻、清晰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还提出了各种引发争议的疑问,摘选如下: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是否能以国有经济的比重作为指标,衡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滞胀”发生后,各国或多或少出现私有化浪潮,国家干预不断减少,是否意味着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回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最早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并有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入口”的论断。而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如何理解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分歧?

这些问题在本节课堂中暂无法解决,即使是在课后继续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也难以得出让大家都信服的解答。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便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疑问基于深入的思考,这既证明了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证明了基于自主史料搜集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反思蓄力课后总结

1.学习者的角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应仅局限在“热热闹闹的活动课”这一层面,笔者认为,相较于传统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更需要学生的课后“反刍”,课后评价便是一项有效的引导手段。考虑到传统的教师评价难以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故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量表》,以多維度、多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总结课中新知,强化学习自主性。

为使本节课更加完整,帮助学生厘清课本知识点,笔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相关课本表述进行梳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特点: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国家干预经济(程度?)

2. 相关知识:①列宁1917年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概念;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私人)垄断组织,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④经济危机(1929—1933)美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第一次大规模干预。

⑤二战后,美国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政府干预是共同之处。

2.施教者的角度

基于学生匿名填写的表格和学生搜集的史料,笔者对本课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则学生搜集史料的途径过于单一,93.6%的同学选择网络搜索引擎,47.8%选择图书馆、32.5%选择中国知网等途径。网络搜索引擎因其便捷高效受到学生偏爱,但资料重合度很高,质量和可信度不尽如人意。致使在经历了课堂的“头脑风暴”之后,81.4%的同学困窘地感受到搜集到的有效史料较少。

二则学生整理史料时,因未准确标明出处,且懵懂地将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乃至对立观点杂糅在一起,导致课堂发言时“惊觉”自己的观点立不住,甚至前后矛盾。对此笔者反思,或许可以将“矛盾点”转化为“突破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至今尚在学界引起争议的概念,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恰可以成为学生甄辨史料、考察学者意图、判断史料价值的有效资源,“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习自主性,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则在结果评价中,61.7%同学表示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模模糊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说不清楚。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后综合、归纳是必要的。然而在本课中,最后提纲挈领的任务仍由教师完成,难免有些遗憾。下次可尝试学生派代表来引领全班完成最后综合归纳,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

笔者虽有意设计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然而数据显示,只有89.3%的同学反映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8.6%的同学仍是羞于参与或部分参与,那么教师应如何安排才能提高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有效参与度呢?

此外,如何提升学生史料搜集的能力?如何优化课中评价,在给予学生肯定评价时,如何让学生从高兴情绪上升为理性认知?如何明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要回答这些疑问,既需要理论的思考,也需要实践的尝试。思考不息,实践不止,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大魅力吧。

作者:舒设蕾

第2篇: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论析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在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由其转化而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进而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全球资本生产关系重大变化的经济学分析为前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结构概括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变化的综合性新范畴,它沿着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的思维轨迹,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重大特征。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具有双重性质,产生双重效应。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双重性质

文献标识码:A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经济学说的宏篇巨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继承丰富和发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在全球化的历史嬗变中构筑的伟大学说,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启迪,而且为后来的全球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财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也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正如许多学者认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为理论工具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研究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变动规律的研究,即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有顺序的:“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按照这一方法论及逻辑的要求,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研究与他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一致的,体现出的基本思路是:资本的扩张性是全球化的根源,对外贸易是全球化的起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化提供了载体。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实际上私人垄断资本在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较大较新发展。恩格斯于1880年进而讲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出现这样的新形式,即“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1]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为垄断。”[2]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等垄断资本新形式的新发展,提出了帝国主义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战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不断加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态,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依靠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和经济集团化并存等。具体表现为贸易全球化、产品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联盟或协调组织的发展等。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运动作为“结果”一旦形成,就反转过来而成为“原因”,对世界各国的发展普遍地起着作用。伴随着这一进程,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不仅在二战中发了横财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就是战败国日本、前联邦德国也都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奇迹”。概括地说主要是:从社会生产力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仅没有停滞,反而有很大发展。从生产关系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重大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缓解。从阶级状况层面看,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劳资关系都出现了新变化,劳资矛盾在继续深化中趋向总体缓和,社会在多重危机的挑战中呈现出全局性相对稳定。从上层建筑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已是趋向成熟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多党议会民主制相当稳定,一般能按法律规定遵守“游戏规则”,定期通过选举平稳地轮流执政。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当代资产阶级提出了较完整的“社会安全”,“社会机制”理论,普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资产阶级理论家提出的“社会机制”理论,认为一个社会要平衡地发展,既需要“动力机制”,也需要“平衡机制”,二者的有机统一有效地维系了资本主义地稳定运作。从国际层面看,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和劳动服务,拓展了贸易空间,导致了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如果说马克思列宁经历了早期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中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进入一个以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种联系合作普遍发展为标志的“相对稳定发展状态”,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现代资本主义形态。正如德里克所指出的:“随着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和中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开放,除了几个微不足道的例外,今天的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资本活动不曾渗透到。”[3]

试想当年列宁如果固守着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去分析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就无法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的资本主义和列宁时代相比更是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甚至“ 某种质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态,突出表现就是,当代资本主义不仅从垄断资本主义那里继承了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而且还具有相当强的修复力、生命力、竞争力和调节力。因此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思想,特别是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贯穿着的关于全球化的起源、本质、过程、特征以及发展前景的思想,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全球化的一致性即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同步发展等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穿透力;另一方面,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要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囿于旧说,而要解放思想,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为限,而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经历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马克思、列宁逝世以后的那些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科学地把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与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对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组织”这一提法,也应当根据新的情况加以研究。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界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是很有权威的。列宁根据20世纪初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新特点指出:金融资本的形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还是最新阶段?即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理论家都在探寻答案的问题。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对此作详细的论证。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过度成熟的资本主义,在此之后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因此,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这种乐观主义的估计可以说是许多革命家所共有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曾宣告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列宁的著作是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的。

研究中有的学者考证,[4]在列宁生前1917年出版的此书书名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这个版本有列宁写于1917年4月26 日的序言。直到列宁逝世10年以后,本书才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出版。不知道1917年的版本出于何种考虑不用“最高阶段”而用“最新阶段”的提法。在俄文第1、2、3 版的《列宁全集》中书名用的也是“最新阶段”。从提法本身看,“最高阶段”是到了顶的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不可能再有新的阶段出现,而“最新阶段”则意味上不封顶,此后还可能有更新的阶段出现。1935年的版本大概是根据1916年的手稿标题改回去的,但是这种改动是否注意到列宁1917年改书名的考虑?这是列宁思想史研究中有待查明的问题,同时也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

不言而喻,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对象,人们最为关注的依然是同世人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资本主义的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质的飞跃、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为世人所瞩目。与此相联系 ,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某些不可否认的新现象和新变革 。早在 50 年代末 和 60 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就以 “ 资本主义改变了吗 ?”为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大讨论。就目前看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界说, 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大体上可有如下观点:一是“发达资本主义论”,这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视角的;二是“成熟的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产阶级的管理经验、能力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考察的角度;三是“国家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的角度作出的概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大变化在于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四是晚期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某些质的变化的角度;五是“社会资本主义论”,它着重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种种迹象加以分析;六是“人民资本主义论”、“福利国家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论”、“法人资本主义论”等。还有“经济成长阶段论”、“后工业社会论”、“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或“第三次浪潮”、“科学社会”、“后资本主义论”、“没有劳动的资本主义论”等,以纯技术的观点看待当代资本主义。[5]上述观点的划分是十分粗略的,每一种观点中又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多差别。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承认现代资本主义在战后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但以什么样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这样的变化,是否存在从量到质的飞跃,则由于立场、方法、视角,以及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分歧和差异。

这些观点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具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参考价值,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运行规律。如果从本质上、从全球化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且动态变化中,来进一步考察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的话。我们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当代资本主义正逐渐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那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能否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的问题呢?对此,有人认为:“金融资本”这个概念在列宁那个时代就已使用,现在仍然使用原概念,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来表述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不足以表达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变化。

西方左翼学者对这个问题也高度关注,他们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如信息革命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等等。最近,他们强调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在当代的新变化。在2001年巴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上,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认为,“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就是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首先是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我们认为,如果进一步从政治和国际综合治理的角度看,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意义在于把金融运行机制融入国际机构、国家调控之中。毫无疑问,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总体利益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活也资本化了,更何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不能离开上层建筑,同时也应该看到,划分不同性质生产方式的基本依据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一定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时,也应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引起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为依据。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提法,正是首先从全球资本生产关系重大变化的经济学分析出发,即以经济为基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集中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的综合性范畴,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不同于列宁时代的重大特征,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明显不同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大的质的变化。进一步的分析将会使我们在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

全球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丰富。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其特征是,商品、服务、技术及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加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一旦形成,必然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和丰富的内容。当代经济全球化正是以金融为主要手段,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金融资本,它决定资本的流向、流动量及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也是整个经济和政治的决定力量。它不受任何权力控制,也没有边界。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即20世纪70年代,国家资本主义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的结果没有导致革命,而是伴随着集中表现为金融全球化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使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金融资本急剧膨胀的新阶段,也就是说真正打破国家垄断时代的是1978年以来美英两国率先实施了金融自由化和放宽了金融市场管制政策,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从此建立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从而出现了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金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垄断正是通过金融垄断实现的。

战后金融资本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金融全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金融资本的活动提供了舞台。其次是金融自由化促使金融资本发生新的国际化变化。再次是各发达国家的政府除推行放松金融管制、有利于金融资本发展的政策外,还直接参与支持金融资本的活动,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对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进入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以一系列客观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反映了全球化进程的深刻变化和本质内容,揭示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演进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运行轨迹。当然,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目前还仅仅是一个发展趋势,其实现尚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

全球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价值、规范和利益趋向统一的过程 ,在全球化中,各个利益不同、法律不同、关税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共同的利益,统一的法律和统一的关税。这种统一,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马克思认为,这种统一在全球化的条件下,通过世界市场会转化为一种与个人、国家相对的异己力量,意即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的经济融为一体,每个个人乃至每个国家的活动都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和世界金融的控制,这种控制力量凌驾于个人和国家之上,通过经济关系来统治全世界,它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给一些地区乃至全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认识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呢?或者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的表现形态怎样呢?

当代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已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具有双重性质定位,产生双重效应。让·克洛特·德罗奈认为,当代全球金融垄断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食利资本”。 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并没有改变,但是资本的增殖形式却发生了变化,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成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二元结构。由于金融资本的发展,直接金融取代了中介金融而成为资本价值的最主要形式。由于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当代金融资本并非置身于生产变革过程之外,它是发展信息和服务业的载体,甚至金融产品本身就是特殊的信息产品。金融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具有进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建立了金融专制统治,成为加强和扩大国内国际剥削的工具。今天,金融已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日趋严重。金融投机造成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并频频引发危机。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剥削过程趋向世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对经济发展又具有破坏作用。

尽管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全球金融垄断的跨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力,给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使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进程。但由于现实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因此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将以复杂且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列宁当年提出的帝国主义阶段的三大矛盾,在当代以“核心国家之间、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核心国家内部的矛盾”三重关系重新展现出来,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球化进程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即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贫穷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和分工,实行最低成本战略,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纷纷流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失业成为这些国家当前最严重的社 会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资金和技术使其 面临着越来越严酷的剥削和掠夺 。

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节,金融投机抑制经济正常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金 融管制的解除,股票、债券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也得到很大发展。以美国为例,1994—1999 年全部公司平均利润年增长率约为 8.9%,而股市的价格却以 23.6% 的速度增长。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也成为了现金流动器,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因而不时受到难以预测的股市投机风暴的威胁。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金融交易量大约是商品(服务)交易量的25倍;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只有10%与实质经济的运动(实质交易和投资)有关(费尔南德斯·德科西奥:《经济全球化——进步的因素》,载〔墨西哥〕《至上报》,1998-5-31)。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动属于没有实物经济基础的投机行为。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

生产无政府状态扩展到全球市场,全球性生 产过剩的危机日趋临近。全球化在把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和带来较高效益的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巴西著名的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在他的名著《帝国主义与依附》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一种国际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所依靠的私人企业和各民族国家基地同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是矛盾的,这必将导致产生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无政府状态。”[6]正如费利克斯·罗哈汀所认为的:“目前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正在引起人们对系统性崩溃的关注。即一家公司的倒闭可能会引发全球其他公司的倒闭。许多金融市场可能不是全球性的,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联通的关系。1984 年 , 伊利诺斯州大陆银行 (The Continental Bank of Illinois) 的倒闭是因为日本的基金管理人员在处理一份日本新闻报告时错误地翻译了美国一份有关大陆银行遭遇困境的新闻报告 ( “rumor" 一词被翻译为 “disclo sure") 从而让人们错误地理解为这家银行已经无力偿还债务,并已抽调出这家银行在欧洲的储备。这位日本基金管理人员一个错误的翻译就可以导致美国第十七大银行的倒闭,看来, 有些小事确实可以改变世界。而美国政府公开批评德国保持过高的利率导致了 1987 年 10 月美国股价的崩溃。”[7]因为当资本主义进入金融跨国垄断阶段以后,随着国家管制的解除将产生双重效应,它既为资本的全球逐利活动铺平了道路,也为更大的全球性生产过剩的危机埋下了种子。特别是随着跨国兼并与收购事件的增多、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越来越现实的问题提上了日程,即哪个政府来管理、规范和协调其全球商业运作? 谁来调控全球市场上生产和需求的平衡?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个全球市场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日益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必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的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否则,全球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及各种结构性危机将不可避免。

全球化使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带来生态灾难。随着跨国公司实力的急剧膨胀,在涉及到环保、税收、医疗保健等公共利益的问题上,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竭尽全力左右各国政府的政策。政府若屈从于垄断资本的势力,丧失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人类的未来则不容乐观。目前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危机已经充分暴露了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 ” 已不再仅仅是学者在书斋里作出的推论,而是在日益广泛、深刻的层面上成为广大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客观现实,这既是全球化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当代表现,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对全球资本垄断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其基本矛盾将日趋尖锐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在昭示着一个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1、572

[3][美]阿里夫·德里克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J]战略与管理,1993,(1)

[4]郑异凡世界历史[J]1995,(6):34-41

[5]李琮,季正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1997,(2):14-20

[6](巴西)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费利克斯·罗哈汀(feilix rohatyn)世界资本:需求与危险[M]World Capital:The Need and the Risks

责任编辑:郑洪昌

作者:费利群

第3篇:资本主义垄断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产业组织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以产品的技术优势为主,技术和规模的内在统一成为垄断组织寻求市场控制力的主要方式,经济势力成为垄断势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建立在经济势力基础上的垄断势力,在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垄断形式的多样化和垄断控制力的不断加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停滞趋势都更加显著了。

[关键词]经济势力;垄断势力;加速发展;停滞趋势

[

一、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的出现以及国际化发展,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分别以卢森堡、希法亭、拉法格为代表的三派力量。列宁在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新变化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理论,并系统分析了规模结构性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对其寄生性和腐朽性的基本趋势作了深刻揭示,认为资本主义新变化必然导致经济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的交替出现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在其合著《垄断资本》中,阐述了垄断新阶段理论。围绕该理论以塞姆勒和威克斯为代表的原教旨主义与以巴兰和斯威齐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学派展开争论,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成为争论的焦点。我国学者在辩证分析垄断资本学派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平均利润率二重化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的发展。

事实上,从20世纪中期,垄断资本主义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即西方国家的产业组织关系实现了由规模结构性垄断主导的发展阶段向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主导阶段的转变,后者成为垄断控制的主要方式。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主导性的形成在导致经济势力崛起的同时,也成为垄断势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使垄断势力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新的特点,并对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与经济势力的形成

一般来讲,规模结构与产品差异是厂商寻求市场控制力的两个基本手段,但是,当生产和市场的发展使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技术品质在限制竞争形成垄断控制力方面发挥决定作用时,当厂商的规模结构优势必须以其拥有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为先导和支撑时,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就让位于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由此导致经济势力的崛起和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主导趋势的形成。经济势力即是依靠技术、产品优势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控制力的厂商。与传统的规模结构性垄断不同,经济势力则以其产品独特的技术、品质及规格优势获得了对价格、产量的自由决策权以及扩张市场份额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产品、销售条件或购买者偏好某种特性基础上,并通过优越的议价能力体现出来的。“如果一个销售者能够凭借其生产和销售上的某种优势迫使交易对方作出某种让步,它就很可能具有经济势力。”企业的优势议价能力使其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控制力。而厂商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版权等技术垄断方式是其获得经济势力的前提和基础。

与规模结构性垄断的价格操纵和勾结行为的非市场性质的行为不同,经济势力的控制行为是内生的,即厂商完全采用市场调节和市场竞争手段获得对价格和产量的自由决定权,市场并且具有单个企业控制的特征。一般来讲,经济势力的市场化控制行为包括:技术创新行为、风险投资行为、技术垄断行为、产品开发和品牌经营行为等等。与垄断势力的防御性行为不同,经济势力的这些竞争行为是进攻性、开放性的。同时由于经济势力的形成是由厂商的产品差异化竞争行为引起的,各厂商在产品与差异创新中的成本和需求曲线上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对价格行为的依赖性大大减弱,独立性明显加强,并通过单个企业的市场化控制行为反映出来,厂商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在减弱。经济势力作为单个厂商市场控制效应表现在:(1)厂商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斜率,提高其对市场的垄断控制程度;(2)厂商通过移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位置,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销售量,提高厂商对市场的控制力;(3)由于技术因素导致成本下降,厂商获得的经济势力。在差异产品竞争条件下,需求弹性的大小决定着厂商市场垄断的强度。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力量和自由决定权的丰富证据,充分证明了企业是一个具有市场力量的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其业绩与产业的整体表现无关,人们更多地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考察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势力主导的竞争中,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在下降,而单个厂商市场行动的决定性在上升。

与规模结构性垄断势力相比,经济势力只拥有有限的自由决策权和市场控制力,主要表现在:一在控制的范围上,市场势力只限于单个市场上的购买者,控制范围只限于部门内部,部门外的竞争只涉及相关部门和相关产品;二在控制的变量上,市场势力的作用只限于单个企业出售商品的价格和产量,以及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三在控制的强度上,由于产品的差异不大,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企业拥有有限的自由决定权。由于经济势力赋予厂商有限的市场控制力,在以经济势力为主体的市场上,市场既是垄断的又是竞争的,常常呈现出垄断竞争并存的局面,该类市场在导致竞争更为复杂激烈的同时,也导致出现“有效竞争”的局面。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对生产者行为、垄断竞争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不论市场结构如何,参与竞争的企业多少,也不论生产替代品的企业之间差别是否显著,只要这些组织积极改进生产技术,提供新产品,完善生产体系,这些企业组织的行为和绩效就是良好的,是“有效竞争”的企业。而经济势力有限的市场控制力是由技术垄断方式的易扩散、外溢性、尤其是由突破性技术的非线性等特点决定的。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的重化工业发展,规模结构性垄断一直占主导地位,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系统阐述了规模结构性垄断的基本特征,并强调市场结构的重要性。自20世纪中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当代资本主义的产业组织关系实现了由规模结构性垄断主导阶段向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主导阶段的转变,形成了技术、产品市场垄断的主导性趋势。相对于厂商依靠规模结构寻求市场垄断力而言,技术和产品优势成为一种更本源的、更具决定性的、占支配地位的垄断控制方式,企业拥有的特殊技术和优势产品成为其保持规模结构优势和垄断势力的先决条件。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同一部门内部,以特殊技术为基础的差异产品的厂商,由于其在市场份额、垄断利润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因而拥有市场垄断优势;(2)就不同的部门和产业而言,技术、知识含量高的产业和部门,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部门,在部门收益和利润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具有产业的市场垄断优势;(3)在传统产业领域,工艺领域的差异创新仍然是厂商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一般来讲,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多体现在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上,但从长期的发展

趋势看,这些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高技术对其产品和技术的渗透和改造上,近年来,国际范围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证实了这一点。

迄今为止,人类工业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由福特式向熊彼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技术和产品市场垄断主导性形成的根本原因。自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时代。而大规模经济增长方式的效率是由分工和资本深化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然而,大规模增长方式在使工业品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其经济增长方式也面临着市场与资源两种新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经济增长方式向熊彼特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必要和可能。熊彼特增长方式即是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依靠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罗默认为,生产新知识所需要的固定成本,随着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知识的不断积累将导致分工的演进和经济的增长。在熊彼特增长方式下,市场上商品的品种与数量大大丰富了,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了。随着消费者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品种和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经济势力主导下的垄断势力及其特点

在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主导条件下,经济势力的技术积累能力与体制优势成为垄断势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如果厂商在拥有专利、专有技术垄断方式的同时,又拥有技术积累能力和企业体制优势,那么厂商拥有的技术垄断性质的壁垒就会得到空前的加强,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势力就可能转变为垄断势力。近年来,在国际技术经济的竞争过程中,当经济势力的行为发生改变,不仅长期操纵市场与垄断价格,并以技术的兼容性为理由对行业的技术标准进行控制,公开排斥竞争者,同时厂商自身的经济技术行为又趋于保守和竞争克制,经济势力就会转变为拥有技术、产品市场控制力的垄断力量,并且,在知识经济时期,这种力量正在成为垄断势力的主导力量和主要形式。因此,适宜的规模、创新性的组织文化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能力是厂商开展持续创新活动并保证技术领先的先决条件和制度保证,有了这些制度和条件,厂商就能形成对行业技术标准的长期控制,据此建立起坚固的进入壁垒,从而限制了竞争者进入以及厂商之间的有效竞争。

“干中学”和“领先时间”也是决定经济势力转变为垄断势力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技术壁垒的脆弱性,对行业竞争形成长期限制。“干中学”是指最先进入该行业的厂商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其边际成本随着厂商产量的不断积累(经验的积累可由产量的积累来衡量)而下降。20世纪60年代,阿罗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最先进入市场的企业便拥有市场垄断势力。然而,“干中学”在不同行业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干中学”十分明显的部门来说,其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明显的。第一个进入这类行业的企业,由于拥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优势,其成本必然低于潜在竞争对手。高新技术领域即是一个“干中学”较重要的领域,少数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会形成一种技术垄断优势。

在专利竞赛中,“领先时间”对于厂商获得有效的技术垄断至关重要。因为垄断企业与竞争企业的报酬是非对称的,如果垄断企业的发明领先于竞争企业,垄断企业可以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并获得垄断利润;如果潜在竞争对手的发明取得领先地位,它必须与先前的垄断厂商竞争以赚取双寡头垄断利润。但是,垄断企业若不能首先发明,其损失比其他竞争对手还要大,对手仅损失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而垄断企业则不仅损失研发投入的成本,还会损失一部分垄断利润。因此,“在专利竞赛中,专利对垄断厂商的价值高于它对竞争厂商的价值”。要想获得市场控制力,垄断厂商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远远领先于竞争者,使所有的潜在竞争对手退出竞赛,并且要保持持久的技术上的先动优势。所以,技术创新上的“时间领先”等于一种强化的市场控制力。其实,技术壁垒的坚固性除了与上述因素相联系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创新产品特定的生命周期、厂商采取的技术垄断的具体形式、创新技术本身的性质、竞争厂商在技术积累能力以及体制方面的同质性。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其技术积累能力差别不大,技术壁垒具有脆弱性,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技术积累能力及体制的差别较大,技术壁垒具有坚固性,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厂商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易形成垄断势力。然而,由于突破性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新技术的溢出效应,技术垄断壁垒在根本上是脆弱的,据此建立在经济势力基础上的垄断势力是极不稳定的。

事实上,在技术、产品优势基础上形成的垄断势力,其经济绩效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由于其对产品价格与技术标准的垄断控制,从而戕害市场竞争与技术发展,存在着停滞和消极趋势;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发挥着行业技术的引领和先动作用,本身又对实现行业和部门的有效竞争发挥一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垄断是动态的、开放性的,即是说厂商只有不断地获得特殊技术和产品,才能保持其长期的市场垄断优势。但这类厂商的经济绩效最终是由其市场垄断行为程度决定的,克服该类垄断势力的垄断行为应本着制裁与保护并举的原则,而制裁与保护的程度又取决于厂商在技术上的先动优势与垄断行为的相互替代效应。2002年11月12日,美国华盛顿地区联邦法院对微软公司作出裁决,对微软与美国政府及9个州达成的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表示认可,同时驳回另外9个州要求对微软进行更严厉处罚的要求。根据和解协议,微软将面对至少为期5年的惩罚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微软不能达成有害于其他竞争者的垄断交易,应允许电脑制造商自由选择视窗桌面,向其他软件商开发商开放部分内核技术,使软件的竞争者也能够在视窗操作系统上编写应用程序。虽然微软不仅已经而且正在为美国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也正在酝酿潜在的危机,那就是长期的垄断会导致竞争的消失。微软正是由于在电脑软件开发、销售、使用等领域的强大垄断而遭到诉讼和严厉的处罚。

一般来讲,由于技术、产品市场垄断形式的种种特征,建立在经济势力之上的垄断势力具有不稳定性、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垄断势力易产生于经济衰退时期。在经济衰退时期,技术创新处于低潮,市场萧条,购买力不旺,厂商的利润会大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倾向于采取保守、防御性的行为参与竞争,他们之间极易形成战略互动和默契勾结关系。而当周期性的景气回升到来的时候,技术创新活动活跃起来,厂商采取进攻性、主动性行为的可能性提高了,这时,经济势力居主导地位,竞争加剧,垄断势力不易产生。第二,垄断势力易产生于利润率低的部门。与非合谋企业相比,合谋企业趋向于具有更低的利润率,特别是消费品生产部门。在很多情况下,合谋是对低赢利性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具有合谋倾向的企业包括:大或者分散化的不赢利的企业,高集中度部门中消费品生产的企业,集中度高而进入壁垒低的部门中的企业,如商业和流通部门。而“抵抗”合谋的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专业化、成长

快,处于广告密集的部门。赢利企业驱向于不合谋,但这些企业间的合谋范围却会随着进入壁垒的提高而扩大。

四、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变化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产业组织关系在经历了由规模结构主导阶段向技术、产品市场垄断主导阶段转变后,其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停滞这两种趋势表现得更深刻、更鲜明。

尽管在当代资本主义,在垄断势力的发生是阶段性、局部性的,但垄断势力仍然在新形势下不断得到加强,导致经济进入深刻的衰退。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具有了新的变化:(1)在这个阶段,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仅垄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创新资源和专利产品,还垄断控制了世界高科技高价值的生产环节和部门,控制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生产领域和部门。由于垄断控制了世界科技与创新的绝大部分资源,发达国家为数不多的巨型公司,凭借其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垄断优势,在世界经济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工艺过程和零部件生产的“解构”,控制和垄断了具有高技术性质的生产环节和零部件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对经营价值链的“解构”,控制和垄断了高价值性质的生产环节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垄断控制了特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3)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控制了最具赢利能力的金融和服务业。金融资本创新与金融资本垄断势力不断加强,导致部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4)在资源类的产业领域,规模结构性垄断在跨国兼并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得到加强。在劳动密集与某些资本密集的产业领域,由于厂商的规模结构在全球范围的扩大以及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某些资源性厂商获得了操控市场的垄断力量,导致全球性资源产品的阶段性涨价,对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发达国家的国际技术垄断导致经济出现阶段性的停滞趋势。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期,由于垄断组织倾向于通过制定与操纵垄断价格来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导致垄断组织之间出现竞争克制与保守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发展生产、改进技术的动因大大削弱了,甚至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改进或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在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垄断资本在不改进技术的条件下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势。

在垄断势力出现新变化以及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趋势也更显著。在经济势力主导条件下,国际竞争也日趋复杂、激烈。国际竞争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竞争更加广泛和深入。在国内存在多种竞争形式: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国际存在多层次的竞争,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这类竞争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甚至是不同体制下的竞争,以及竞争更具复杂性。第二,垄断与竞争并存,竞争更激烈,垄断竞争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垄断厂商在竞争中谋求垄断,在垄断中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竞争,竞争战略更加灵活多样。第三,竞争的国际性和突变性日益加强。在国际市场背景下的竞争具有开放性、不平衡性和多元性。由于国际垄断组织拥有巨大的经济、政治力量,使竞争表现得更加激烈、持久,破坏性更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突破性技术上创新优势,使竞争具有了突变性的特点。第四,竞争更加不平等。大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竞争是不平等的,并形成了以大资本为主体的竞争。“这样,垄断大资本与非垄断中小资本之间已不再是相对平等的、自由竞争关系,而是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排挤和控制关系。”“这些以垄断资本为主角的竞争成为资本竞争的主要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五,竞争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垄断势力不仅采取各种非市场化行为方式维护其垄断地位,还利用国家干预以及各种行政的、政治的手段、方式加强其市场地位。

在经济势力主导性趋势下,国际竞争的激烈性表现在:(1)厂商之间围绕技术、产品展开的竞争是一种淘汰式、替代式的竞争,是一种赢者通吃的竞争,这种竞争无疑会增加竞争双方利益的对抗性,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2)这种竞争是一种循环周期不断缩短、产品和技术更新周期日趋加快的竞争。企业之间围绕产品展开的竞争循环,大致要经历价格竞争、品质竞争、开拓新市场、建立新的进入障碍、扩充规模五个阶段。在技术和产品市场垄断下,寡头厂商会采取密集、快速的竞争行为,积极登上竞争循环扩展的阶梯,迅速摧毁对方的竞争优势,并启动新的循环。竞争循环周期的缩短导致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加快了。(3)这种竞争是一种长期的、潜在的竞争,因而也是更激烈的竞争。围绕新技术及产品的竞争,厂商只有不断推尘出新,展开“创造性破坏”活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4)围绕产品和技术优势展开的竞争是争夺制高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长期、持久且更激烈的。围绕技术、产品展开的竞争,厂商在技术和市场上的领先性和先动优势至关重要,而对于充当最先进技术的二传手、三传手的企业来说,不仅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在竞争中会丧失主动权,甚至面临时时被淘汰的危机。

“有效竞争”导致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事实上,完全竞争并不现实,在短期也并非有益,“有效竞争”是一种现实的动态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势力而具备竞争主体的动力机制,使竞争呈现动态性,另一方面又由于经济势力有限的控制力使竞争保持一定程度的均衡。熊彼特认为,现实的竞争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企业的市场势力是暂时的,只有市场上存在支配企业,才会不断地诱发和催生出新的竞争者,使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不断发生“创造性的破坏”,这样的过程不断循环,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寡头市场越来越接近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竞争产业的范围越来越大。由于经济势力导致了动态的技术进步,“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减少了。不仅如此,“有效竞争”也是导致动态技术进步的根本力量。莫尔顿·卡曼和南塞·施瓦茨在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时认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决定和影响技术进步的三个主要力量。他们认为,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因为只有在这种市场结构条件下,企业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利润激励”与“竞争威胁”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市场需求对技术进步的拉动力量才能真正转变成一种矢量,一种现实的利益驱动力量,从而实现企业动态的技术进步。否则,技术创新只能以等待的方式出现。

责任编辑:孙立冰

作者:杨晓玲 邢华彬

第4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垄断段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进程中的不同的发展趋势,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推动,有密切关系。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垄断段资本主义的关系,有利于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新的阶段,这次的发展使各国之间作为经济交往的纽带或渠道有所改变,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代替了过去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了更高的、更发达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进程中的不同的发展趋势,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互为条件,相互推动,实现了共同的发展。

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虽然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被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所利用,成了为极少国家、甚至是为极少数人利益造福的趋势。自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有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已经被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和支配。国际垄断资本包括,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本,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以国际信贷为主要形式的货币资本[1]。在此阶段,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具备了强大的势力,因此不仅其对外扩张的能力强,而且流动速度更快,冲击力更猛。它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强大的力量使世界各地区、各国紧紧地拴在一起,促进了当今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由资本的本质来决定的。资本的本质是无止境的、无限制的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自我增值。关于这点马克思早就论述过:“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2]。而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成倍地体现出了资本与生俱来的本质。因此如果没有此时的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也就谈不上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其次,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执政理念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80年代,新自由主义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接着在发展中国家纷纷占据统治地位,成了西方国家主流经济指导思想。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守党派的上台执政和“华盛顿共识”的出炉,使其从单纯的经济理论成为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潮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国家干预是万恶之源”,国家过渡的干预只能降低经济效率,浪费资源。主张放松甚至解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管制,要求各国家政府推行自由化,市场化。从而这些理论和政策主张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本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而且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要求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国家接受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以此为基础推行经济改革,使各国市场面向世界经济市场全面开放,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因此,英美等发达国家主张的一整套政策消除因一些保护措施以及管制而造成的世界市场分割状态,打破了之前的束缚和制约经济活动的大部分羁绊和屏障。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舞台。

最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建立的各种区域一体化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各国为了加强对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增强本国势力,选择地区经济联合的道路,组建了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区域一体化的组织,以此为依托与其对手开展竞争。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各成员国之间高度开放市场,减少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以协调贸易、金融、直接投资等方面的关系,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加速了其经济发展。由于地区化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因此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全球化的漫长道路上的一步。同时,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完善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教训,前者成了后者必要的准备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然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规模和影响力之大都是先前所无法比拟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分配和使用,使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条件,而各国优势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从而不仅加速了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分工转变的速度,而且更进一步加深国际分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各国之间的交换,推动了各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在世界范围内调整产业结构和分配资源。一是各国之间通过相互投资和企业兼并等方式进入各国家的市场,从而更有效的利用和分配资源。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其变成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而自己注重发展高新技术知识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知识产业升级,获得超额利润。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国企业面都向统一的全球大市场,根据世界市场需求,实行经营规模。而这一切都会促使各国企业经营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供,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生产了的更大的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资本社会化和垄断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各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和各国际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竞争成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关系。同时竞争也成了推进各国、各企业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强大力量。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或各国际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变得更加激烈,而且在更高的水平上展开。因为各国企业不仅与国内同行业进行竞争,而且与国际上的更强大的企业进行竞争。因此各国企业面对双重压力,从而在全球进行资产重组或通过跨国兼并,扩大企业的规模、赢取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压倒竞争对手,巩固垄断地位。而所谓的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竞争,原因在于现代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新科技,因此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必须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加增加产品的竞争力。现在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需要国际间的合作,经济全球化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总之,经济全球化通过激烈的竞争,进一步加强各种资本的社会化和垄断程度,加强了资本的对外扩张能力,进而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为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和支配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最佳手段和工具,推动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因为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大部分都是通过巨型跨国公司完成的。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易如国际贸易总额的6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以上都是在巨型跨国公司内部或在巨型跨国公司之间完成的。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巨型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或在势力方面都能看出其发展程度。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巩固垄断地位,跨国公司之间通过跨国、跨行业兼并,或联盟增强能力,扩大范围,形成巨型跨国公司。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和资本社会化程度达到新的阶段,需要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来容纳并促进其本身发展,巨型跨国公司满足了这一要求。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体现出了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资料和资本社会化程度,而且正适应了垄断资本向国际、甚至向全球扩张的要求,成了推动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主体,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发达资主义国家的支配下实现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使其具备特定的本质,充当了国际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工具。实际上,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全球扩张。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反而更加深了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少数国范围扩展到了全球范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进,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比过去更加扩大和加强达到了更高的程度。但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依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国际市场的资本被垄断或集中在能力强大的极少数的大企业手中。尽管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跨国公司猛增、法人股份制迅速发展、雇员持股、合作社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只能使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而已,根本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就如恩格斯指出:“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3]。

其次,资本主义的基本闹矛盾在世界政治中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各国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同样都是追求本国的利益,但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操纵下运行的,其游戏规则都是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的,因而其追求的目标并不是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而是为谋求或维护整个西方世界的利益而指定的规则,因此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经济政策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它们无法根本无法在相同的国际规则下同发达国家竞争。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的流动扩展到世界范围内,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不止仅限在少数国家范围内,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内。国际垄断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剥削和压迫更加残酷。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缺乏公正、忽视平等的全球化,带来各种负面影响。最终结果经济全球化把贫富分化扩大到了国际层面,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加深了两级分化。

第三,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虽然解救“滞胀”危机起到了有效作用,但是由于过度的放松国家对经济的管制,把市场自动调节作用过于高估酿成了由“次贷危机”导火线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固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性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更加激化的表现。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政策要求各国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放松管制,加剧了世界经济风险性。而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更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又把各国经济紧密连在一起,使一国一个地区发生的危机迅速的从一国波及到各国,加速了向全球蔓延的速度。哪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越有紧密关系就越深受危机影响。而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强权地位,使其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和其激化的矛盾的最佳途径。

从上述来看,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资本的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侵占。因此通过资本的运动所实现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仍然是体现着资本剥削劳动力、获取最大利润的本性和“原则”。总体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而经济全球化过程又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总之,当其矛盾激化到无法缓和,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又无法解决时,终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并为新的、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同时经济全球化实现世界社会主义不断造就了物质条件,也扩大了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队伍。经济全球化也必将终于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9.

作者:佰佰

第5篇: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摘要: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程,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将虚拟经济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并且站在主导地位对资本进行控制,对利润进行剥削。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它将金融资本不断扩大,对其他国家进行了资本的压制和榨取,建立了霸主地位,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社会财富分布相对集中。而中国必须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按照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的要求,在国际机制中寻找稳固的立足点,以求和平发展。

关键词: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 贫富两极分化 和平发展

一、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0世纪的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提升,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各种商业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传递,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力地助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结构此时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于物质生产所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少于金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人们也将目光转向了金融行业,将其作为新的获利工具,虚拟经济所占的地位愈发突出,它带来的利润也越来越大,促使国家将物质生产转向了非物质生产,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资本主义的形成也经历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金融资本垄断主义,科技的进步促使资本的技术提高,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构成的一部分也同样提到提高,这就导致实体经济下的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由于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市场的作用下人们便向那些能获得高额报酬的行业移动,加速了金融资本主义的扩展。

垄断是指少数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便联合起来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控制和操纵。垄断是市场经济中最低效率的表现,常见的垄断有卡特尔、康采恩、辛迪加和托拉斯。对“金融资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但是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法拉格。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通过对自身生产规模的调整,同时市场对想要新加入的厂商是关闭的,这就是垄断形成的原因。同时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信贷的依赖逐渐增强,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即金融资本。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提出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金融资本垄断主义是以金融垄断为主导的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形式,并且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特征

其一,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使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各国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向全球的扩张而处于不断变动中,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在局限于过去对该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它必须主动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由于货币主导国家的地位和实力,使得它通过操纵本国货币将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这些国家不得不去主动去适应主导国家的“游戏规则”,即相关的货币政策和贸易制度,而主导国家便通过金融扩散的方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剥削和压制,谋取高额的利润。跨国公司的崛起,在世界内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它们也主导了世界上该行业的进程,同时通过向大银行借款,也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加速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形成,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其二,金融资本的自由化。资本主义国家主张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削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已经到了一种膨胀的状态,它所带来的利润远超过实体产业所创造的利润,金融产品本身不属于商品,它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虚拟经济中,金融资本通过其本身具有的高回报率的特点吸引着人们对它的青睐,人们将他作为资本保值或增值的手段,金融产品作为一项资本,它不能创造出价值,而它所获取的利益便来自于剥夺实体产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其三,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它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大,使得它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传统的经济结构由实体产业附着部分金融部门转向了金融部门拥有了很大的独立性,与实体经济剥离开来,并且榨取实体产业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生产的停滞使得资本家愈发依靠金融资本给他们创造的财富。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危机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重击。美国在上世纪的后期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通过降息的方式鼓励投资,因为较低的借款利率让人们开始购置房产,人们便不顾后果,大量借贷,不考虑风险。但美国人崇尚信贷消费的方式也着实拉动了当时的总需求,使得经济快速繁荣起来,美国政府没能有效控制经济过热的风险,反而放宽了借贷的标准,金融机构也开发了多种贷款方式,不清醒的头脑让他们忽略了信用风险所能带来的后果,最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泡沫的破裂。

市场的繁荣总会促进利率的抬升,利率升高了,人们发现自己还不了贷款,自己的负债过高,房价开始暴跌,同时人们在证券市场中投资大幅缩水,利率的上涨使得债券的价格大幅下降,人们也开始抛售股票,股价也大幅下跌,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牵连了全球,进而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处在世界金融体系霸主地位的美国无疑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大的获益者。美国作为在多边贸易关系的主导国家,通过以美元为国际结算的方式,将自己的金融资本注入到其他国家中,获取了廉价的产品和劳动力,同时美国金融市场中来自多国的投资继续催生了大量的资本,在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中,美国的金融垄断地位使得它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然而美国却不加以反思,反而更加贪婪地榨取其他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割利润。

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使得实体经济走向了分裂的边缘。希法亭在其著作《金融资本》中就已提到过资本扩张悖论的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劳动力价格上涨,利息率超过正常水平。这两个要素同时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然而银行资本的利润率却增加了。虚拟经济泡沫的破裂便来自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得实体经济畸形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有坚实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石,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分割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并且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发现通过虚拟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比實体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并且更迅速,实体资本的扩张受到了阻碍,一旦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实体经济也将走向衰退。

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刻,人们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正是由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导致人们出现了富裕的幻觉,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实际的生产力和人们对于生产所创造的需求不再匹配,因此,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

四、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今,金融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某些金融巨头国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工具,金融垄断资本资本主义也成熟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它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脱节,并且造成了实体经济的瓦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处于金融专制统治的地位,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资产的证券化,加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对资本实施了全面的控制,实现了资本的增值,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形态,虽然它给资本主义带来一次新的洗礼,但是实质上它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区别,只是在于形式上的变化。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到来,金融资本主义以快速的步伐扩散开来,加上21世纪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资金信息化,更加剧了金融资本主义向世界各国剥削的步伐。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使得金融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它所创造的利润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爆发式增长,导致工业垄断资本势必要依靠于金融资本才能发挥作用,而且金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全球化经济的条件下,如果稍有不慎,必定使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从而将痛苦的结果交给人们来承担。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便是垄断性质,它将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集中。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一端积累财富,一端积累贫困。而金融资本主义将实体产业资本牢牢控制住,也就将利润紧紧控制住,它不能够改善国民的收入分配,反而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穷困。同时它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也拉开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导致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基本国情,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有机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会适应国际机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潮流中立足自我,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獻:

[1]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及其当代启示[J].东岳论坛,2005,(11)

[2]王明哲,王复兴.从金融资本全球危机认识资本主义趋势[J].社会政治研究

[3]王莉娟.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初探[J].河北学刊,2011,(05)

[4]费利群.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5]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高校理论战线

作者:张夏晗

第6篇: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当今世界,除了极少数新兴行业外,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没有寡头、没有垄断,而且是全球性寡头、全球性垄断,这种状况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思考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跨国公司获得了大发展

全球垄断的形成,使当代资本主义进入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已经在世界的发展中占有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投资、金融、生产、销售、贸易、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同时,金融资本的控制模式也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制格局,转变为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金融资本网状联合控制的格局。金融资本通过“参与制”控制了较多的经济部门和产业部门。金融资本直接控制着母公司,通过各部门、各产业的子公司,层层参与控制更多的公司,各子公司又相互控股,从而形成了网状的格局,形成了大的跨国公司、垄断大财团。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载体是巨型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都以在全球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它们不仅寻求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而且寻求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形成以其为代表的全球性生产体系,通过投资社会化、生产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控制着全球的技术、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导向和秩序。

这些跨国公司一般实行全球战略,进行一体化管理,具有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结构复杂,以一个行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等特征。它们在全球相关地区设立子公司与分支机构,设置制造组装、研发设计、服务营销等中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形成了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国际网络。它们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雄厚的资金、惊人的销售规模和利润。世界500强中许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一些中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相关的产业领域和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跨国公司规模大,经营产品多种多样,分支机构多,经营地区广,这就要求跨国公司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组织结构,以充分利用资源,取得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这些全球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复杂,其组织形式的演变,是一个适应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近些年,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组织结构,如控股公司结构、国际网络结构和虚拟公司结构、无边界企业结构等。这些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虽然复杂,实质上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分级计划管理,协调和落实公司的全球战略安排。跨国公司虽然结构复杂,拥有众多分布于世界的子公司、分公司,也能统一指挥、步骤协调,实现了内部一体化。一体化的管理,避免了重复生产和销售,保障了公司的整体利益。这些跨国公司,大都在主业经营的基础上,同时发展经营多种产品甚至实施行业的多样化,其业务范围被称为从方便面到导弹,几乎无所不包。由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垄断是全方位的、全领域的:由流通领域的垄断,发展为生产和流通的一体化垄断;由单一产品或部门的联合,发展为许多产品或部门的联合;由“横向”的联合和独占,发展为“纵向”的联合或独占。

二、以跨国公司为依托,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1.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利用跨国公司建立了新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今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基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网络的构建以及产品价值链的越来越细化,使得传统的垂直分工体系向新的垂直混合分工体系转变。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母公司和子公司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崭新型分工格局。发达国家控制着新型、高附加值产业,在产业链上,控制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任务,还面临着产业链上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任务。

2. 跨国公司利用并购行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控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有选择地进行投资或并购当地企业,致使发展中国家重要工业部门被控制。一是加大控股并购力度,力求独资经营。跨国公司并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将一些合资企业转变为绝对控股甚至是独资企业,表现出强烈的“独资倾向”。即使有些暂时以参股、相对控股完成并购,也明确提出了将来的增资计划和实现绝对控股的要求。二是并购重点转向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其技术水平和资产质量在业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跨国公司的重点收购对象。通过并购龙头企业,可以控制这个行业的战略制高点,从而能实现对市场的操控。三是并购战略呈现整体并购、全行业通吃的趋势。以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往往是单向选择的,但近几年发展为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行动。如拉美地区引资最多的巴西和墨西哥,其制造业和采矿业最大的100家公司中,属于外资企业的超过半数以上;巴西和墨西哥的化学制品企业中,外资所占比重也在50%以上;其他如橡胶、电机、汽车等行业也都不同程度地被外资企业所支配。

3.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利用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控制,使发展中国家继续处于技术上的依附地位。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都希望能获得核心技术,然而跨国公司却实行了技术控制。跨国公司的投资一般推行“雁行战略”,实施产业与技术的下行性梯次转移,把一些处于生命周期中后期的产品和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装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门面。跨国公司还从多方面对东道国进行技术控制。一是不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不开展研发活动,通过产业内分工体系来实现控制。二是即使设置了研发机构,也加强控制,实行控股化和独资化运作,防止先进技术的溢出。三是设定第三世界国家研发机构在跨国公司“研发链”上的位置,垄断核心技术。通过实施研发分工战略,将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放在母国,只将辅助性的技术研究放在东道国。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在技术上和产业上的依附关系,还抑制甚至摧毁了发展中国家自主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系统,使发展中国家仅仅成为低层次低水平的“加工工厂”。

4. 跨国公司利用其在全球布局的优势,进行“合理避税”,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徒有经济规模,而没有经济利润。在国际上有许多所谓的“避税天堂”,如英属维尔京群岛。跨国公司在这些国际避税天堂设立一些名义公司或者是虚拟的分支机构,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避税,如通过内部或中介的国际保险公司、特许和许可公司、国际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国际控股公司等多种渠道和方式。

5. 在国际贸易领域,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了国际市场定价权。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金融期货市场掌握着国际市场定价权,主导国际市场价格,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剥夺本应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利润。在几乎所有大宗和重要商品的国际市场上,都存在一个定价中心,这些定价中心影响或左右着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以世界石油定价为例,自从原油期货交易诞生和纽约、伦敦两大原油期货交易所出现以来,国际油价的控制权就转移到了华尔街。原油投机交易的主力是以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和摩根大通为代表的金融大鳄,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对冲基金。在这些金融投机机构的操纵下,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已与真实供求关系无关。例如,2008年12月18日,欧佩克宣布每天减少原油产量220万桶,但纽约商品交易所2009年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却报以8%的暴跌。高盛等国际投资机构在国际原油市场已达到呼风唤雨的程度,经济学的供求法则不再适用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决定。

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巩固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政权的关键性因素。面对强大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面对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灵活的跨国公司,只有坚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我们才能有实力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跨国公司进行市场竞争,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生产社会化水平,才能防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对我国经济安全的不利影响。

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性地位。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只能存在于公共产品生产领域、非竞争性领域、非盈利性领域,应从一般性、竞争性、盈利性领域中退出,国有企业只能为其他性质的企业服务,而不应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争利;并且认为这种“国退民进”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根本。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有几个产业不是竞争性的?在统一的市场体系中,除极少数垄断产业外,几乎每个行业都处于竞争性领域。很多竞争性领域也是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国有企业都退出了,势必会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如商业领域是竞争性领域,但对大型商业企业的作用,人们有了新的理解。2011年日本特大地震后,福岛因物流中断使得救灾物资无法到达灾民手中。而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是大荣超市等连锁超市的物流系统将救灾物资第一时间送到了灾民手中。可见,将连锁商业企业组织起来就能形成一张物资救灾网络。因此,有学者建议,应采取国营民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个国家参股、指导、调控、战略物资储备、市场价格平抑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全国性的以物流配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组织。这个企业组织在平时是一个全国性的民生消费品配销网络系统,而在战时、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时期就是统一性的后勤保障系统、救灾物流系统、市场波动价格平抑系统。这个系统应是国家参股,以全国各地的连锁超市企业的销售网络为基础,农超对接、内外贸一体、采购批发配送兼营的、综合性商贸企业。

2. 发展国有经济要正确处理好与民营经济和国际资本的关系。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家把国内工业划分为几类:一类为国家垄断经营部门,一般包括战略性和敏感性的部门,如军事工业、基础工业等部门和领域,不允许私人资本包括外国资本插手;一类为投资少、当地资本已拥有相当的投资和技术、且产品又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部门,主要由民族私人资本来经营和投资。当然,在这些部门,国家允许和鼓励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进行技术和经营上的合作。对于那些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许多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战略目标,规定外资的优惠领域和部门,引导外资的流向。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当前,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引进外资的质量。重点引进那些能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资源和环境污染少的外资企业;二是要对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垄断倾向进行管理;三是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跨国公司始终对他们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最先进技术是严加控制的,市场换不来这些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3. 要处理好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与反垄断的关系。反垄断与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并不矛盾。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各国国内企业的竞争,也是各国企业在国际间的竞争。为了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很多国家不仅放松了对国内垄断的限制,而且由政府出面干预,促进企业间的整合,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实力。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施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兼并的政策,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大。美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放松了对企业兼并的规制。有关微软公司的案例也说明了垄断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微软公司占有世界软件市场的80%,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1998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发起反垄断诉讼,认为微软具有垄断行为,要把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公司,以维护软件市场的竞争。但是,出于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考虑,司法部门最后撤销了对微软公司一分为二的判决。因为当时微软公司是美国信息产业的领头羊,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把微软一分为二,使微软公司的发展受到干扰,就会严重影响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影响美国信息产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还相对很弱小,产业集中度还不高。因此,反垄断并不是反对规模经济、反对大型国有企业,只是限制大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阻碍技术进步,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垄断与培育和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统一起来。

在我国,公用事业行业由于其自然垄断属性或行政垄断属性,而共同形成了垄断行业。这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或生产条件密切相关,因而这些行业大都实行国有。同时,自然垄断行业,其规模经济效应也非常明显,如果很多企业在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竞争,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各国的反垄断法都对自然垄断予以豁免。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垄断行业改革,包括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这是必要的。但是,为了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必须确保国有经济对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在允许非公资本参与投资经营的领域,还要加强监管,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总之,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与外资抗衡,才能抑制跨国垄断势力,打击跨国企业操纵市场价格、产品产量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限制竞争的行为,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

作者:周淼

第7篇: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2021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说明:考试时用快捷键(Ctrl+C)复制文本,(Ctrl+V)粘贴文本到答题页面的文本输入框中。

题目: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论述题(30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入21世纪,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兼并,资本更加集中,少数大资本集团对世界范围内生产经营的控制力越加强大。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控制着技术、生产、原材料、流通等等。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战争和经济破坏,各交战国都出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紧张的现象。为了动员和集中力量支持战争,它们纷纷设立战时经济管制机构,对各重要部门的生产、原料分配、劳动力调度、运输工具的使用、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以及贸易、金融、物价、工资等实行国家直接控制和强制性的调节。政府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和公债,并通过军事订货、给与津贴和政府贷款等方式资助私人垄断组织。国家还将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并拨款兴建一批工厂,交给私人垄断组织经营。列宁根据这些事实作出一般垄断在转变为国家垄断方面,已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的论断。不过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带有非常的、军事的性质,列宁准确地称之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争结束后,随着各国解除战时经济管制,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弱。

1929~1933年爆发了震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布停止金本位制,采用管理通货制度,运用财政、货币杠杆,并颁发各种经济法令,设立各种经济管制机构,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罗斯福政府的“新政”(见罗斯福新政)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式统制经济。30年代的大危机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的狭隘占有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单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资本主义的市场价格机制,已经不能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为了保证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经济实行全面的干预。在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以赤裸裸的形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虽然物价、工资管制、物资配给等一些战时经济统制措施被逐步取消,

部分战时国家投资兴建的国营企业转卖给私人,但是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加强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发展原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扩大。垄断组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具有空前庞大的规模。但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由于垄断资本剥削的加重而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就使生产的扩大日益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加剧。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门类愈益增多,部门间、部门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更加复杂,从而客观上愈益要求按比例地调节社会经济,但垄断组织都以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为唯一目的,依据自己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估计而推行各自的计划,相互间进行激烈竞争,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更加发展,这就不得不由国家出面干预。

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需要巨额的投资同个别垄断组织资本量相对有限的矛盾突出起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兴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新兴部门,它们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往往不是单靠个别垄断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所能完成的。

④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私人垄断组织单纯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趋于尖锐化。在当代条件下,科技研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8篇: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

经济活动中的意义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马克思关于垄断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垄断二重性因素分析了我国石油行业垄断问题,并提出了破除石油垄断体制的改革路径。

一、马克思垄断理论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最早源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之后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垄断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写道:“就出售来说,没有任何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能使立约双方的一方高于价值出售,或迫使一方低于价值抛售。我们把偶然的垄断看成使那种对买者或卖者来说由偶然的供求状况所造成的垄断”,同时,马克思在论述资本转移时曾经这样写道:“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三种垄断方式,分别是自然的垄断、人为的垄断和偶然的垄断。

垄断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极端而言可以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实力,对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直至实行排他性独占),以牟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垄断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资本家主要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企业的规模。因此, 资本家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 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另一方面, 由于在自由竞争条件下,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 大资本往往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 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 从而形成资本集中。马克思认为, 生产集中之后,企业数目变少, 易于达成协定, 少数的大公司联合起来, 其所占的份额非常大, 足以操纵该部门的生产和流通。生产集中使大公司产量剧增, 为了保持和扩大利润,大公司必须结成垄断组织以调节生产。其次, 大公司规模巨大, 资金雄厚, 中小企业难以与之抗衡, 使得自由竞争受到限制,形成垄断的趋势; 再次, 大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就会产生谋求暂时妥协、达成垄断协定的必要。

二、垄断的二重性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护自己”。在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垄断不仅不排斥竞争,而且离不开竞争,垄断和竞争同时并存,而且相互转化。只有在不断竞争中,垄断者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对竞争与垄断辩证关系的历史考察和动态分析,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 而是辨证的看待问题, 指出垄断作用的二重性, 即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作用来看,垄断是生产集中的产物, 但垄断本身又是生产集中的强大因素,由于生产高度集中, 私人垄断组织内部可以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经营, 对本国甚至全世界的市场容量、原料来源作出估计,并可根据协定来瓜分市场和控制原料来源。同时,垄断也促进科技活动的社会化。

从消极作用来看,资本的集中产生的垄断将会限制竞争,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较小的资本挤到那些大工业还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在规定了( 即使是暂时地) 垄断价格地范围内, 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 前进的动因, 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 其次在经济上也就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但是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仍旧在发生作用, 而且在某些工业部门, 某些国家, 在一定的时期, 这种趋势还占上风。” 从马克思关于垄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把重点放在了垄断对于经济的负面效应上。

三、从垄断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石油垄断行业

近年来,石油垄断行业饱受国人诟病,认为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或者通过行政指令排斥其他经济主体参与竞争,导致本行业效率低下,价格奇高,对行业发展造成了危害,因此强烈建议要求打破当前石油行业垄断体制。但是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曾在2010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3个石油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随后李解释称,2008年油价高涨时,“三桶油”承受高达1680亿元巨额亏损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稳定。对于中国石油垄断行业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民间到专家学者们都是争论不断。笔者认为,需要从马克思关于垄断的二重性因素入手,深入分析因为垄断经营带来的现实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1998 年以后,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商务部也陆续发布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明确赋予了两大集团在勘探开采、成品油批发、零售环节的控制权,维护了其纵向一体化的地位。使得石油行业呈现出了中石油占据北方、中石化占据南方、中海油占据海上的三分天下的格局。石油行业垄断现状并非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从石油行业的完全垄断到三大巨头公司的成立再到三大巨头公司的重组, 完全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自始至终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前的石油产业就是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结合物。 对于石油行业的垄断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其理由主要是:一是石油行业属于自然垄断的范畴,以效益价值作为评判,认为单一厂商的产出便足以供应全体市场的需求,超过此产量范围反而对社会整体与个别企业有所不利,并且由单一厂商生产经营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因此市场中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独占现象。二是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石油石化业在一定程度事关国计民生、国家主权与安全,非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可以比拟,如此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产业一旦放开市场、引人竞争,国家失去了对它的控制,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三是资本密集性的要求。石油行业是需要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撑的高风险行业,企业的正常运行、充足的产品供给要依靠充足的资本投入来保障。社会上的普通企业资本实力有限,难以满足该行业对于巨额资本的需求,即使打破垄断、放开市场,也难有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竞争。

石油行业垄断的不合理之处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

一、对垄断企业的影响。垄断巨头在行政力量的呵护下严重缺乏创新动力,效率低下。

二、对民营油企的影响。石油垄断企业通过对开采、销售、批发等领域行业的绝对控制,民营油企生存于夹缝之中,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三、行政垄断对消费者的影响。由于缺乏竞争,我国作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却要承受比世界发达国家还高的汽柴油价格。

四、行政垄断对社会的影响。行政垄断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公平。首先是资源占有上的不公平。其次, 行政垄断也带来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

五、行政垄断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石油巨头的垄断行为,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使市场竞争主体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 行政主体发布行政命令干预企业行为, 使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具备自主性; 行政主体设臵层层壁垒, 使石油市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同时,与“欧佩克”等定价机制相比较,由于中国相对垄断的国内市场,使得国内油价不能及时按照国际油价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对石油生产实行配额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某些产油国石油产量减少,欧佩克将增加其石油产量,以阻止石油价格飚升。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有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而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主要参照“布伦特、迪拜和辛塔”等三地原油期货价,且依据“国际市场原油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变化超过4%”而定。这种浅层次的国际接轨,使我国的油价明显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国家发改委设定了“22个工作日和4%”这一调价启动条件,这样往往会造成原油价下跌了很长时间,但仍不能下调汽柴油价的情况,即“下调不及时”。而且,4%这一条款,也更利于油价上涨,会导致“涨快跌慢”的问题。比如当原油油价从100美元/桶上涨4%(即上扬4美元)时,可提高汽柴油价;但从104美元下跌4%(即要下跌4.16美元),才可下调油价。同时由于在国内石油市场处于垄断格局之下,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石油巨头往往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时候提高价格,而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时候,在价格调整上则往往表现的相对滞后。2012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共有3次调整,两升一降。总结自2009年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17次,其中12涨5跌。以北京为例,4年间93号油的价格已由5元水平上涨至8元以上。“涨多跌少”成为国内油价调整的代名词。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石油行业的垄断还是弊大于利,主要理由为: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石油行业某些环节的自然垄断性减弱,另一方面实证分析表明独家经营并不一定能带来企业的高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有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才有动力改进生产、提高效率。基于此,欧美国家纷纷推行公用事业体制改革,通过民营化创造主体多元化的竞争环境,同时运用垄断法来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由此可见,自然垄断并不是石油行业施行国家垄断的充足理由。而且,在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更多是由行政因素导致的,中石油、中石化与国家政治联系密切,正是国家的行政规范明确赋予了两大集团在勘探开采、成品油批发、零售环节的控制权,维护了其纵向一体化的地位。作为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结合物,石油行业的垄断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也非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之必需,不应该继续保持垄断地位。

四、我国石油行业改革路径分析

鉴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要破除石油巨头的垄断经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当前我国没有独立的、统一的监管机构,同时有十几个部门参与了石油行业管制,各部门权力交叉,监管效率低下、缺乏有力的惩罚手段、对企业约束力不足;企业角色身份不明,既是行业的组织管理者,又是市场的参与者,既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又缺乏企业独立决策能力。在完善石油监管机构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离企业中的行政职能,统一分散在各部门中的监管职能,进而建立起综合的能源管理部门,逐步实现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管职能的分离。二是放开市场准入。要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消除行政垄断的制度土壤, 取缔相关行政垄断政策。要放宽准入门槛, 开放市场, 让民营资本自由进入石油行业, 不受限制地参与竞争, 并且在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都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而不是只开放下游, 政府不得通过行政许可控制这些产业的上游。要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政府必须为此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三是完善法律体系。因为目前石油行业还没有成熟、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及配套的适应市场变化的政策、规章,政府多次采用直接手段干预了价格和企业经营,既妨碍了竞争的公平,又使问题更加复杂,并没取得预期效果。两大公司可以得到财政的支持,更不注重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这也是行政垄断对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之一。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石油法》、《天然气法》等法律法规,使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监管有法可依,才能减少行政的随意性,将政府对石油行业的管理方式从直接控制,转向通过法律授权机构执行的市场导向管理机制。

参考书籍: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二、刘伟.反垄断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三、 韩金华.我国反垄断的经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2)

四、朱方明.蒋永穆.政治经济学( 下册) [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2004- 08- 18

上一篇:垄断竞争下一篇:流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