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及应对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改革及应对

高考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及应对对策

摘 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发布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同样也使高中地理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考主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地理科学素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本文针对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学生解答地理试题能力与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影响;对策

新地理高考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把能力作为出题的出发点,主要考查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四个能力分别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现在高考改革新方案中,地理不再是必考的科目,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地理学科也成为选考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生综合地学习必修学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高考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1. 提高地理学科地位,遵循全面发展的规律

在高考改革新方案中,恢复了地理学科与其他五个选科的平等地位。在以往的高考科目中,学生在选科的时候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且逻辑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很少选择地理学科,这也就导致地理学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地理学科也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加大教学难度,促使教学模式创新

高中地理课由于方案的改革而减少课时,但是教学任务并没有减轻,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保证教学课堂的质量以及效率。因此,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来确保地理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二、高考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影响的应对策略

1. 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在高考新方案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注重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地图讲解地理知识,并且要整合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而且要适当地将区域性地理知识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

例如,在讲解“大气与天气,气候”这一部分地理知识时,地理教师就可以将三圈环流、热力环流与季风环流等大气运动形式进行整合,使这些内容成为一个专题,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地理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在高三复习的时候更加系统。

2.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整合教学内容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教学。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地理教学,然后再分区域地进行地理教学,这样就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下一步开展专题性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大气运动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高二学习的大气与天气、气候教学内容和高三地理的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逻辑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整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课程。

3. 注重地理知识核心和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三时期课时比较紧张,课堂容量较大,教学难度上升,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地理知识的核心以及重点,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地理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球运動、板块运动、大气运动和洋流运动这些知识的时候,就需要先告诉学生这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让学生学会抓重点进行复习。地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地理学科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复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总结

在高考改革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高二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及高三学生地理知识的全面复习,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便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芳,查小春.高考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0):52-53.

[2]钱宇,周义钦.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地理教育,2015(8):4-6.

作者:王春梅

第2篇: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 要: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降低高考改革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基于此,该文先从考试难度、考核内容、考试题型、教学课时4个方面入手,分析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影响,再结合上述影响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这样既可以推动高考改革制度更好地落实,又能够有效地保障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考改革 数学教学 明确考点 自主探究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on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ANG Yunyun

(Qingshui No.6 Middle School, Tianshui City, Gansu Province, Tianshui, Gansu Province,741400 Chin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机制,并且高考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数学教师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试难度和题型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高考不再分文理,使得数学教学的课时被严重压缩,为了保障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不得不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保障数学科目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 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1.1 考试难度增加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考数学的难度比例变化不大,仍然控制在4∶2∶1。然而,对于学生来说,高考数学试题的难度依旧偏大,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对考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一些中等难度以下的问题不具备清晰的思路。例如:在立体几何问题上,学生不能灵活地对定理和公式进行运用,无法在脑海中建立出空间模型,导致学生在立体几何问题上遇到困难,无法正确地实现解题过程。第二,学生思维能力较差,及时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也无法正确地进行解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应用基础知识。第三,高考数学中的压轴题确实难度偏高,学生无法完全做对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仍然可以做对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分数,学生还是需要努力争取的。因此,虽然考试的难度有所增加,但尚且处于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只要学生平时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高考改革后考試难度的影响并不大[1]。

1.2 基础知识考核内容加大

高考改革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考核越来越重视,通常情况下,基础知识的考核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这是因为这些题型的题目篇幅较小,出题人可以对考点进行定向控制,进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定向考察,判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在考察集合的知识点时,一方面,考察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掌握情况,能否正确地应用基础知识进行解题;另一方面,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能否正确地处理集合的边界。如果求解并集的过程中,考生没有将边界值考虑在内,那么求解的结果自然就是错误的,这就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过关。而在后面解答题中,虽然同样涉及到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但并不是基础知识的直接应用,而是对其进行加工和变形,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和应变能力。无论高考数学的题型和内容如何变化,都与教材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难度一般不会超出教材内容太多,因此,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核内容考生不用太过担心。

1.3 自主探究题型加大

在高考改革体系下,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越来越重视,为了解决这一类题目,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完成这一类题目[2]。自主探究题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比较开放性的题目,通常会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且往往不只有一种解题结果,需要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究才能得出全部解题结果,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高考试卷中,通常会遇到方案探讨的问题,需要学生读懂题意后,结合高中数学知识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再从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这种探讨类型的题目需要学生具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一旦学生思考不全面,就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二是学习型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现学现用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面对这类题型,往往需要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分析,从而正确地求解这类题目。

1.4 数学教学课时减少

高考改革后,文理不再分科,这使得数学科目的教学课时被严重压缩,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数学教学课时的减少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安排教学计划,保障数学教学过程更加地适应高考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教学课时的压缩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将会更加紧迫[3]。数学教学课时减少后,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将会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课堂的教学内容将会更加枯燥,学习节奏也会变得越来越快,学生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下,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适应这种学习状态,这也是高考改革后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4]。

2 高考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2.1 明确高考考点

为了充分地降低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教师需要从高考考点上着手,明确高考数学试卷的考试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首先,高考改革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教师需要对其引起足夠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适应高考改革制度。其次,数学教师需要明确高考的考核内容,对高考考点着重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高考改革的过渡,逐渐适应新形势的高考制度。然后,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保障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基础知识,避免在考试中由于解题失误而影响运算结果。例如:在立体几何方面,数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脑中建立空间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想象出立体图形的空间特点,从而让学生对立体几何问题更好地进行分析。最后,教师需要对数学考点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例如:在圆锥曲线、导数等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在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参加高考进行充足的准备。

2.2 提高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

基础知识的考核在高考试卷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基础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保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完基础知识后,立刻就投入到习题的训练中,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没有对基础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往往是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知识点时再去翻看教材,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效率低,还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整体内容的把握,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无法得出正确得到解题结果。其次,需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学,避免学生出现概念、定理混淆的状况,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准确、清晰的记忆。例如:在高中数学中,学生初步学习“四种命题”的基础知识时,常常会对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概念进行混淆,无法正确地区分这“四种命题”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教师通常会采取举例教学的形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最后,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5]。

2.3 注重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自主探究题型作为高考数学的题型之一,教师需要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类问题。对于一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开放型题目,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正确理解题中的要求,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这类问题解题上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例如: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合理地设置未知数,并且根据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表达式,该步骤是解题过程的首要环节。其次,需要学生合理地运用基础知识,例如:解不等式、极限思想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最后,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够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解题结果进行分析,避免漏解和错解的情况发生。对于学习型题目,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进行自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型题目,快速地解决这一类问题。

2.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地应对高考改革后数学教学课时减少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摆正心态,积极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上遵从教师的安排,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保障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够充分发挥[6]。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在课时安排上,既要为其他学科腾出一定时间,又不能影响到数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又要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全面。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教师需要缩短教学时间,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延长教学时间,从而有效地保障数学教学的效率。最后,教师需要注重知识点的回顾与强化,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就将所学知识消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地响应国家对高考改革的号召,根据高考改革内容和考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教学策略,从而保障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此外,对于刚刚接触高考改革的学生,教师需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数学,进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 张明月.新高考背景下基于高中数学教学对十二年一贯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9):149.

[2] 余婷婷.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3] 冯帮,徐慧敏.近五年我国新高考改革研究述评——基于中国知网的统计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0(3):5-11.

[4] 魏红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6.

[5] 李婷婷.普通高中分层走班制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6] 张敏.浅议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走班教学中的学生分层[J].亚太教育,2019(3):44.

作者:张芸芸

第3篇:浅析高考英语改革给高中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考英语也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始实施社会化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多次参加,取最高的成绩为最终考试成绩。这一改革既缓解了学生的备考压力,也对高中英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做好教学创新工作,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实现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高中;英语教学;影响;应对策略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英语在我國社会上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高考英语也进行了改革,将语言学科的实用性充分凸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英语教学与高考英语改革的契合度,促进素质教育目标有效落实。

一、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受以前高考英语制度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采取传统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也不利于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英语教师可以尝试着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模式,针对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进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在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还要针对学科听说训练教学进行重点强化。

(二)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空间的拓展

英语高考改革让以往的高考计分规则发生改变,英语成绩的评定以等级的方式进行替代。高校录取标准也不再以学生在高考英语中的卷面分数为主,而是借助等级划分的方式加以体现。在实际高考招生中,不同的高校对学生英语等级有不同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学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更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空间也因此得到拓展。

(三)突破传统的高考制度

一直以来,高考英语制度都是“一考定终身”,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备考压力。很多学生平时英语成绩优异,在高考中却由于过度紧张导致最终考试效果不佳。而高考英语改革对这一现状进行有效的改善[1]。改革之后的英语高考制度并没有让英语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是对其作为主科的绝对地位起到进一步的巩固作用。一年两考制度的实施突破传统的高考制度,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拥有多次重刷英语成绩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也会更加端正,不会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突击学习,反而十分重视平时的积累,英语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实施生本教育理念,采取分层教学方式

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布鲁姆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很多学生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方面有所欠缺,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教学条件[2]。换言之,每一个没有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学生实际上都有机会成为优等生,前提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由于高考英语改革不再采取传统的高考英语计分规则,而是采取等级划分的方式。英语教师可以顺应改革的潮流,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等级,再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在学生层次等级基础之上,教师再将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分成对应的几个等级,让每个学生都因此产生学习兴趣,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吸收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获得大幅度提升。

(二)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中,受以前高考英语制度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教学侧重点放在那些能够看得见效果、可以被量化考核的教学内容上。比如, 大多数英语教师都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对学生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而高考英语改革就可以改善这一现状。由于改革后的高考英语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英语教师也要积极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既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还要重视对学生听力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素质得到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积极应对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多彩丰富的英语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和课堂的束缚,开展“观看电影学习口语”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引入各种美剧,引导学生追美剧、看美剧,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轻松搞定英语口语。又如,英语教师可以开展“英语模仿秀”活动,让学生对某些电影片段或者电视剧片段进行配音。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比如《破产姐妹》、《生活大爆炸》等,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结论:

在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要正视高考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冲击,努力适应这些变化,结合具体的改革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还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曼霞.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学生对高考英语考试持何看法?[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8(01):19-26.

[2]刘丹.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J].英语教师,2017,17(19):99-103.

[3]李梅.从高考英语改革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以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1为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180-182.

作者:何方

第4篇:无私奉献新课程改革对08年高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新课程改革对08年高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随着江苏省08年高考方案的出台,如何提升应对新高考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话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新的高考形势,尤其是要研究新课程改革对08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影响,并积极探索应对的策略,以抢占新高考的制高点。

一、新课程改革对08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影响

1、材料解析题可能成为主打题型

自江苏省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一标多本”就成了一个很流行词汇。历史新教材存在着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不同的版本,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选材、表述的不同,人民版和人教版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兼顾地区差异和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未来的高考试卷中,问答题的比重可能会降低,而材料解析题由于灵活性强,便于调控,在试卷中的比重可能会上升。

2、开放性试题会逐渐增多

课程目标要求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未来高考的试卷中应该会力争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在未来的考卷中会尽量增加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平台,让学生有表述自己观点的载体。因此,开放性试题只会逐渐增多,而不会减少。

3、主干知识应是考查的重点

新课程以专题体系架构知识,按若干模块实施教学,专题主干知识构成了历史学科的骨架内容。依据新课程的编书体系,未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应该由三本历史必修教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及若干个选修模块的主干知识构成。

4、文化史的比重会加大

新课程历史必修三专门讲述文化史,内容多,地位重。近两年,尤其是2006年高考,文化史考查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国卷、江苏卷、天津卷、四川卷、重庆卷及其它省份的试卷都涉及到了中外思想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史的比重在未来的考卷中还会加大。

5、地方史考查比例加大

江苏卷近三年来,该特征很明显,郑和下西洋、大运河、《南京条约》、吴越争霸、江南手工业的发展等等,都与江苏地方史相关。由于江苏省是自主命题,在这方面发挥的空间会很大。

6、试题的过渡性特征应该比较明显

08年高考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会强调稳步过渡,试题的变化幅度不可能太大,变革措施也不可能太激进。新课程考卷会部分借鉴旧教材的材料观点和思维方法,传统教材的命题思路对新高考的命题会有影响和借鉴。

二、应对策略的初步探索

1、全力做到两个“及时”和两个“认真”。

即及时把握有关新高考方案的最新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解读,以争取备考工作的主动。认真梳理最近三年来江苏高考卷的命题特点;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以争取备考工作的平稳过渡。

2、潜心研读新教材,关注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中,首先要立足现有版本(人民版)教材,教师把现有教材讲透,学生把现有教材吃透,但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其它版本(人教版)的教材,特别是关注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

3、加强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加强试题原创性的探索。

新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内容与旧教材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了根本的不同;而且新教材的容量大,学术性强,进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打胜08年高考这一仗的基础。在试题的编写思路上要围绕课标、立足教材,坚持科学性与准确性原则,试题要能完整、准确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要能为达成三维目标服务。

备战江苏省08年高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潜心研究,精细工作,踏踏实实地把备考工作做到位,并指导平时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

现行高考文科综合考试题历史部分和大综合历史单科考试题全为单项选择题,占试卷总分的一半左右。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弄清选择题的类别,明确其基本构式,熟悉其基本解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近几年的各类历史高考题,逐一从选择题的类型、特点、典型例题及其分析、复习应考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叙述。

1.时间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中的时间,有具体和抽象之分,试题中的四个选项往往时间不一,或者是具体时间与抽象时间的杂乱编排,以提高试题的迷惑度。

例1.(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II卷第12题)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A.战国时期;B.秦朝;C.汉朝&;D.隋朝

分析:本题考查时间概念“最早”,而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是灵渠,秦朝御史大夫史禄奉命开凿,B正确。对策:对此类试题,除了平时要把一些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采用比较异同的方法牢记外,在审题时要注意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抽象时间具体化,具体时间抽象化。”可以“两化”并用,只要能将四个选项的时间回忆起两到三个,采用排他法,一般可以将试题的正确答案选出。万一回忆不起来,也不要紧张,可以将选项“放回”教材之中去,回忆它们的大致时间来。2.空间型选择题:这类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感,一般是把教材中的地图复制出来,更多的是用文字、甚至用文献资料表述出来,可以是古今地名的对换,或者是区分不同地名的相对方位,还可以是命题人员根据教材文字勾画出来的历史简图,或者是将教材地图中的某一部分截取放大而成为一幅新地图,等等。

例2.(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II卷第13题)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D.可到达波斯湾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明确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要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空间路线,明白它与北方的“丝绸之路”南北呼应,共同推动着隋唐对外贸易的发展,AB否认,而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是在宋代,只有D才正确。对策:空间选择题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把相关历史知识放到地理空间去,养成较强的空间意识;要注意将不同的历史空间概念区分开来,找到它们异同的地方。作答时,先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注意备选项的表述,回忆教材的文字和地图,才能准确选出答案。

3.时空混合型选择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综合能力。常见的命题方式是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综合到某一指定的地点,或将发生于某一空间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归到一起进行考查。

例3.(2004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22题)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分析:四幅历史地图中都提供了与教材相关的有效信息“黄河”“咸阳”“伊犁”“瓦剌”“吐蕃”,从而降低了试题难度。A图边界在咸阳附近,黄河从边界而过,联系教材地图,可得出是秦朝疆域图;B图中伊犁成为边疆城市,黄河居于中心,可以推定是清朝疆域图;C图瓦剌处于北方,联系教材可知是明成祖时明朝疆域图;D图突出吐蕃与内地的友好,可以得出D图是唐朝的疆域图。明朝疆域图C图排在第三。对策:对这类历史选择题,要求考生能明确区分试题提供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发生的时间,从试题中找到能与教材相联系的有效信息,进而根据试题要求进行取舍。它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不能只局限于平面记忆,更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立体理解,构建立体知识体系。 4.纯识记型选择题:这类试题在文综考试试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命题专家而言,这类试题往往是作为容易题、送分题来命制的,事实上对那些平时看书认真仔细、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字斟句酌的考生而言,一般是不会丢分的,而对那些平时马虎的同学而言,却是失分的致命点。

例4.(2004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第13题)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大祚荣;B.皮罗阁;C.元昊;D.骨力裴罗

分析: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时熟悉教材,记住大祚荣是东北粟末靺鞨首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皮罗阁是“云南王”、元昊是西夏王、骨力裴罗是西南回纥首领。对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特别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时要相当认真仔细,不放过每一个有用的知识点,特别是每一个字的写法,对中国史上的专有名词、世界史上有名的人名、地名等要求一字不改,不能使用同音字,世界史的其他知识点也尽可能不用同音字,因为在高考阅卷中,对是否属于同音字全由阅卷老师来评判,这就取决于该阅卷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了;还要注意不常用的、生僻的汉字的写法,以及在诵读外国人名、地名时不要像念英文一样,要像念中文一样把每一个字咬准,如1995年历史高考填空题要求填写“萨拉托加大捷”,不少考生却写成了“萨托加大捷”、“萨拉加大捷”等。

5.概念型选择题:历史概念在历史高考中运用广泛,它常将教材中出现过但又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作为考查目标,以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理解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通常试题所提供的选项大同小异,是似而非。 例5.(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II卷第14题)清代广州的“公行”是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分析:清朝前期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严格限制中外商贸往来,只允许广州一地的特许商人通过政府批准设立的公行与外商进行往来,C正确。该题出自教材的楷体字,平时易为学生忽视,在复习时要引起应有的重视。对策:在平时历史学习和复习中,要加强对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抓住历史概念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或经过、影响或评价),将教材内容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从而给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以明确的定义。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思多想,行文作答力求语言精炼。在考试时,抓住试题选项,从“五要素”上进行比较,选出最符合历史概念要素和本质的选项。

6.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两句甚至一段文言文、白话文、或现代文文字材料,既考查考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相结合的灵活运用能力。

例6.(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I卷第19题)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分析:从题意看,图5是一枚印记,即我们常说的印章,尽管介绍了刘家功夫针铺的经营范围,但不属于广告的性质,钢针生产在汉代就已出现,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被史界公认是在明朝中后期,起码教材是这样认为的,故ABD排除;再从印记的中部文字来看,“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字眼,说明了C正确。该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阅读文言文,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提炼的能力。对策: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对教材中文字材料的理解,加强该类题型的训练。对这类题型,先要结合题目的求答项,找出相关联的历史信息,答案既可能单纯来源于材料,也可能是材料和教材内容的综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题目只要求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就不可牵强附会,硬套教材内容。

7.漫画型选择题:试题提供一幅漫画,要求考生针对漫画找出合适的选项;或者从几幅漫画中选出合乎题意的漫画来。

例7.(2004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27题)观察下列漫画,在各选项中为该画选择一个主题。A.美国南北战争爆发;B.德国东西分裂加剧;C.世界两极格局解体;D.全球经济差距扩大

分析:仔细观察漫画,地球一分为二,上为N,代表北方,下为S,代表南方,北方在自由飞翔,而南方却躺在地下,大喊“天啦,太不公平了!”联系到当今南北发展的不对等、不公平的现状,可以推出N指发达国家,S指发展中国家,它们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选D。对策:教材中漫画不少,平时要弄清漫画的含义,揭示漫画所反映的某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要将漫画融入相关的历史时代,同时还要注意漫画具有夸张的特性,要从放大的事件中看到其本质。

8.图表型选择题:这类试题常提供一个或几个表格、一幅或数幅地图和图像,要求考生在阅读图表的基础上进行解说、概括,或表述其内容,或总结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例8.(2004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14题)让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首先领会题意“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从上天偷来火种,带来光明的使者。据此含义,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用电照明相关的人。其次要能翻译题目图片中的英文单词,第一个是赫兹,发现了电磁波;第二个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第三个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第四个是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等。合乎题意的只有T.A.Edison,C正确。对策:教材中提供的地图和表格比较多,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看地图,多读表格,弄清表格地图的用意及其所包涵的隐性知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从图表材料出发,经常有意识地概括图表的本质内容,寻找出图表与教材的关系。考试时,要抓住试题的求答项,抓住图表的核心内容,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9.理论型选择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运用水平,往往是提出某一问题,再提供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在问题和选项中正确搭建一条史学理论。

例9.(2004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13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分析: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军事的手段只是为前者服务,如果一个国家沉溺于穷兵黩武,只能导致国家的衰亡,再联系到德意志的统一背景,它的统一是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为统一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B正确。对策:在平时复习中要弄清一些常用的史学原理的含义,并在平时多加运用。考试时,试图在备选项和求答项之间看是否能恰当地搭建一条常用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如针对“根本原因”,则看是否能在其间搭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因是根据,起着决定性作用”等等,如能合适搭建,就是正确的选项。

10.原因型选择题:该类题型多引用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要求考生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及其分析来加以论证,表现为“„„的原因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目的”等,四个选项或者是教材中的史实,或者是命题人员的分析。

例10.(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文综卷第23题)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分析:罗斯福新政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政府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扩大社会就业,保障国内市场购买力,从而恢复社会经济,A正确。BC与史实不符,D只是新政的特点和重要手段,不是目的。对策:该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教材已有观点的理解程度,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现成结论,更要反思教材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的原因,同时在反思中运用、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考试时,要弄清题干的内涵,联想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理解备选项的含义,排除明显的不适项,区分不适项的不同之处,从而将与题意相符的选项选出。

11.影响型选择题:该类试题常表现为题目提示某个人物或事件,或者选用一段小材料,要求考生联系教材或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找出全面的影响(组合题型)或主要的影响。 例11.(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文综卷第15题)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支付高额赔款; B.划定使馆区C.外务部列六部之首;D.承诺禁止中国人反帝。分析:“洋人的朝廷”即为洋人卖命,为列强统治中国服务的政府。题中ABCD四项都是为适应帝国主义侵华要求而提出来的,但D项中为了列强的侵华利益而禁止中国人民正义的反帝斗争,清政府充当列强侵华的看门狗,更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对策:该类题型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带着问题听课,带着思维复习,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养成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对内和对外影响,区分哪个是最主要的影响。考试作答时,既要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又要防止先入为主,片面认为只有教材中的分析才是正确的,而把教材中没有的却是正确的观点丢掉,必须学会科学地对待中外历史和现实,在弄清被评价对象的前提下,把合适的所有影响都选出来,抑或选出最主要的影响。

12.比较型选择题:这是高考中运用最广的题型之一,它能充分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该题型往往把两三个待比较对象列入题干中,以“相同的是”“不同的是”“与某某相比其特点是”“与某某相比其进步性(或落后性)是”来表示。试题有时有明确的比较项,有时则没有明确的比较项,后者较前者相对要难些。

例12.(2004年安徽春季高考历史试题第19题)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

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准许华工出洋

D.开放通商口岸

分析:本题是一道寻找共同点的试题。《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有ABC三项内容,而《南京条约》没有此规定;三个条约都规定了要开放口岸——《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等五处、《天津条约》开放镇江等十处、《北京条约》开放天津,D正确。对策:该类题型常是高考选择题中的重头戏,因而成为复习备考中的重点。它要求对待比较的几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认识,再结合题目的比较项(如果题目没有比较项,还要结合备选项找出比较项),经过比较区分,找出两者或三者的异同点。同时要注意的是“与某某相比的特点”等是指其不同点。

13.组合型选择题:这类试题实际上是多选题的变种。一般在题中出现四个带圈的数字符号①②③④作为待组合内容,再根据四个数字符号的不同组合(如果是按时间顺序排序时还要将数字符号按一定的规律安排),给出四个备选项,这类试题常见的模式有对历史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或评价,或者是相关事件和内容的组合。 例13.(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文综卷第17题)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①创建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颁布《临时约法》④领导“二次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明确“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而题目要求的是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即1911年10月至1912年3月间的“重大贡献”,④排除,选C。此题是使用排队法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典型例题。对策: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在审清题意、弄清材料或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含义的基础上,给予恰于其分的评说,或将与题干相关的史实组合起来。在具体作答时,常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了某一个选项,就大大降低试题的难度,甚至能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但要注意,有时四个选项可能都合题意,只有将四个全都选出才合乎单选题的要求。 14.逆向思维型选择题:高考试题中常出现的题型,表现为“不符合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句式,并在“不”字上打着重号“不”,或将“不”字用粗体字打出,以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14.(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III卷第19题)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程度。ABC都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具体条文规定;我国最早的自治机关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建立了,最后一个西藏自治区也在1965年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D合题意。对策:该类试题本身并不难,但难就难在考生平时只注意正确的合乎史实、合乎教材的答案,却较少注意错误的说法,缺乏“急转弯”的训练,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忽视了解答这类题型的基本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就是合乎题意的正确的答案”。一定要注意在答题时不被定势思维所左右,而应反其道而行。

15.综合概括型选择题:这类试题更多的是列举出一段或一组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后,概括出合乎题意的备选项,其中备选项一般都是建立在对材料的不同理解之上。

例15.(2004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24题)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通读原文,弄懂材料含义,再根据题目要求逐一加以概括。“平时请款辗驳诘”指户部平时对海军请拨军费总是寻找理由驳回,导致军费不足,兵舰不可恃;“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A正确。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他不可能拿自己的过失去怒斥慈禧太后派来的人,再说题目中也找不出,故BCD可以排除。对策: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材料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材料进行分析,防止片面性。在作答时,要弄清试题所提供材料的时代背景,抽象出材料的中心意思,根据教材内容和史学观点进行分析,抓住主题,再根据题意,从备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 (江苏省高邮中学 郭仁贵

转自历史课程网)

第5篇:高考改革下应对策略

2015高考改革方案出来后,高中生的学习方案,高中课表,高中英语考试,高考采用全国卷等都有了改变,在这高考改革当下高中如何应对学习呢?

高考改革下高中学习应对策略

1.夯实所有学科基础,不让任何学科成为“短板”。

2.语文占高考的比例大幅增加,从现在开始应及其重视。

3.高中知识抢先学习,避免学习落差。新高一开学后,就将面临“分班考”,分班考将是抢占高中优秀师资的一个机会。很多学校都会拿高一期中试卷作为考卷。这就要求你,各门学科在暑期达到高一期中水平。

4.不要走入忽视英语的误区,从现在开始抓起,力争第一次英语社会化考试,就考最高分,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

5.提前树立目标,为“高校自招”做准备。 南昌雷式中学简介

雷式中学咨询电话:0791/88333738,咨询地点:南昌市青山湖区民安路388号或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大南路188号雷式教育总校。 南昌雷式中学是一所与南昌市第三中协办的民办学校,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学历办学资质。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青山湖畔, 地处青山湖区民安路388号,离南昌三中500余米,占地面积26.8亩,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有教学楼4栋,宿舍1栋,食堂1栋,塑胶跑道、蓝球场、羽毛环场、排球场、沙坑、单双杠、户外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完备。 理化生物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电脑房、舞蹈房、音乐房一应俱全。

第6篇:高考作文应对策略及答卷分析

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写好作文,是对一个合格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份量极重的一块,作文历来就受到老师和考生的重视。那么怎么才能写好作文呢?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呢?考场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文,又有什么特点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材料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是很难写出有份量的文章的,其文或叙事空洞,或泛泛而论,或松散无序、,或详略失调„„那么,高中生,尤其是我们这类寄宿式学校的高中生,本身就是“三点(教室、寝室、食堂)一线”的生活,极少同外界接触,又如何积累材料呢?我觉得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积极开展各类讲座。

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定期(或每周一次,或每周两次不等)开展“专题讲座”,仿照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形式,或讲三国,或评红楼,或谈中外名人事迹,或喻写作方法„„

这样,一则学生能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稍作休息,换换脑筋;另外,又能积累丰富的知识。由于学生平时学习很紧张,平常根本无暇阅读这些书籍,有时阅读了也不一定能理解透,这样就等于每个老师替学生读了这些书,并又把书中的精义讲给了学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二)定期摘录文章

让学生定期摘抄一定量的文章(或一周两篇,或两周一篇都可),教师按时收查,收集定册,定期在班内传看,并定期评出最佳摘录文章,表彰摘抄者。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他们在阅读上相互补充,又激发了学生的摘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课堂三分钟”

每次上课前三四分钟,师均出示一组材料,或训练学生立意能力,或鼓励学生创新能力,或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于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

例如,上课铃一响,我在黑板上写出作文命题《一个强者给我的启示》,要求学生先正确朗读,标出重音和停顿,再作语法结构分析。最后指出本命题议论的范围和议论的重点。全班学生经过短暂热烈地争论,很快统一了认识;重音在“启示”,停顿在“给我的”之后;本命题是以“启示”为中心词的一个偏正短语;本命题议论的重点是“启示”,议论的范围应限于“一个强者给我的”。再经我点拨,学生得出了“命题的重音、命题的中心词同命题的”重心完全一致的结论。然后,我提议让学生在课外验证所得结论是否具有规律性。上课至此,历时约四分钟,这是在常规语文课上进行口头作文教学的

一幕。

现在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规定,能力结构不合理,缺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达不流畅、无条理。按常理需要补课加“小灶”,但由于语文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即使教师愿意补,也往往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种作文训练中,弃详批细改之短,扬教师课堂辅导之长;以口带笔,抓学生口头表达式能力之先,见缝插针,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路。在每节常规语文课,都加一个“楔子”,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每次用三至五分钟,或审题、或立意、或谋篇、或拟纲目、或练修辞、或推敲字句、或训练思维、或训练语言、或练速度,等等,主要是单项训练;或事前提供条件、或当场设置情况、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形式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在每节课开始加一个“楔子”,高三一年至少训练一百次。这一百“楔子”变“写”作文为“说”作文,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是教师力所能及,较好地解决了写作教学内容多而训练时间少、实践少的矛盾,又能培养出能言善变、出口成章的学生。

二、情感的表达

让学生会两种思考:变常态为变态;错位思考。

情感的表达,首先要弄清作文写作的真实性要求。真实,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写人叙事要有真实性。然而,真实性是否就是要写真人真事呢?其实未必。作文完全可以虚构,而虚构不等于虚假,只要表现的情是真的,即表现了真情实感,就可认为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如苏轼考进士时写了一篇文章叫《刑赏忠厚之志论》,其中虚构了一件尧与人谦让的事,就连主考官欧阳修也被蒙住了,但后来苏轼的一句解释使欧阳修知道后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苏轼说尧帝能让位天下,我想他也能做出这样的谦让之事。苏轼的写作就做到了情真。与此相应,有很多优秀古文都是虚构的,如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根本没去岳阳湖,苏轼《赤壁赋》中的赤壁亦非赤壁古战场,《桃花源记》乃陶渊明想象之文,《归去来兮辞》也是其虚构之笔,然而这些文章都表现了真实情感,因而感人至深,不失为绝佳之文。

那么,如何能有效地表现真情实感呢?我觉得有两种方法:

第一,打破常态写情感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若仅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没有“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只能单纯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显不出其高瞻远瞩一心为国的伟大情怀,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作者进而写了“将相和”的故事,把两个人物放在特定背景下,打破原来的平衡,打破常态,从而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常态下:廉颇地位高于蔺相如;变态下:蔺相如地位高于廉颇。这种情况下,人物内心产生波动,廉颇要羞辱蔺相如,矛盾展开;蔺相如为了国家而忍辱不争;廉颇知错而肉袒负荆,将相和欢。这个过程就

充分表现了蔺相如胸怀博大、一心为国的高贵品质。

再如,《变形记》也是打破常态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常态下:格里高尔是一位体面的工作人员,能挣钱供全家人花销。变态下: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笨拙的甲虫,不能挣钱了,成了全家人的负担。这样,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格里高尔在现实生活沉重压力下的精神状态。

再如“非典”来临时的情况,有的医务人员宁愿被开除也不去照看病人,而这些情况常态下是看不见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心理就很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错位法表达情感

错位,即本来人物身份、角色已经安排好了,突然改变这种情况,看人物表现如何。如有一篇名为《减去十岁》的小说,说的是忽然有一天大家传言说中央下文件让生个人年龄都减去十岁,以这种状态投入工作中。于是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想法和表现,官员、商人、学者、军人„„都各有自己的作法,作者让每个人都进行了尽情的表演,最后大家发现根本无此说法,于是生活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情感心理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在竞赛时,宣布比赛结果,××是一等奖,××是二等奖„„第二天又突然说结果有误,重新宣布结果。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肯定微妙而真切,可进行一下描写。

再如陈佩斯和朱时茂合演的小品《错位》,在彼此错位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情感心理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语言的锤炼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也是判断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如何锤炼语言呢?

第一,我觉得要培养这样三种优秀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优美、深刻含蓄。幽默风趣会使文章妙语连珠,平增丽彩;典雅优美会使文章气度不俗,风姿雅亮;深刻含蓄使文章富于内涵,发人深思。一篇文章若能具备三种风格之一,必成抢眼之作。

幽默风趣语言的形成办法:

1、大词小用法;贬词褒用法„„反之亦可。

2、化用其他行业用语:手机、电脑、生动的网络语言、电影电视语、广告语、各学科的术语„„

典雅优美语言的形成方法:

1、善用修辞提品位,如用比喻、排比法。

2、巧用(引用、化用)诗句培底蕴。如: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幸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幸福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引用诗句)

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着悠然的南山;李白的如霜月光,照在故园的土地上;杜甫那一叶孤独的扁舟,在梦中驶向了飘零的家乡„„(化用诗句)

深刻含蓄语言的形成方法:

1、用适当的议论提示主旨。

2、借用名人、名言阐释观点。如:

一位母亲,在大饥荒之时,让每一个乞讨的人搬砖头,或由屋后搬到屋前,或由屋前搬到屋后,然后给他们一些报酬,而这些砖头本来是不必搬的。作者最后点明主旨:让人远离心灵的十字架。

第二,写出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乃发自人内心之语,唯有如此方可感动读者,避免无痛呻吟,空话连篇弊病。

四、文章体式

分清文章的不同体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类文体均有其不同的结构特点,每种文体要选择一篇典范的文章作为该文体的写作模式:

(一)记叙文

我觉得可按这样几个步骤写作:

开头扣题,引出写作对象。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再如《荔枝蜜》开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孩子时候„„叫蜜蜂蛰了下„„每逢看到蜜蜂„„总是不怎么舒服。”

随后展开,转而远远地由别处说起,层层铺垫,进行感情蓄势,自然引出写作对象,顺势点明主旨。如《背影》,开头点出“背影”后,转而说“那年冬天„„”。接着写:父子奔丧——同行外出——送己上车——月台买桔——父亲背影,顺势点明主旨(“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父爱情深)。再如《荔枝蜜》,开头点过“蜜蜂”后,转而写“今年四月„„”接着写:荔枝树——荔枝蜜——蜜蜂(详写:勤劳、短寿、懂事)。最后点明主旨(“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赞美奉献精神)。

结尾复又点题,突出主旨。如《背影》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再如《荔枝蜜》结尾:“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样写出的文章,显得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二)议论文

学生写议论文,最薄弱之处往往在讲道理上,以为论点提出后,只要举出若干例子便可“事实胜于雄辩”,于是就成了“观点+事例+结论”的“三段模式”。如《近墨者黑》,不少学生就写成了如下的“三段模式”:

第一部分: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引出“近墨者黑”的观点。

第二部分:(列举事例)

(1) 孟母三迁之例;

(2) 某留学生染上西方腐好思想、生活习气之例;

(3) 某优等生由于和社会上一些小流氓来往,最后沉沦之例。

第三部分:作结: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了“近墨者黑”的道理。

这样的议论文,当然谈不上有多少说服力,不必说文章只强调客观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片面化的毛病;就论证来看,文章只是罗列了三个事例,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

我觉得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包含“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以《六国论》为例:

起(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承(正面论证论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齐人来尝赂秦„„城不得已。”

转(反面论证论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合(进行总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三)说明文

此乃基本文体,种类说明书均为说明文,故不再举例。

第7篇:高考作文教学的注意事项及应对策略

2006年江苏省高考结束后,我有幸参加了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在前后十多天的阅卷过程中,我有很多感触。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已由原来的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人与路”的题目不怪不新不偏,应该说学生都有话可说。可我在阅卷的过程中,却发现考生的作文大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来应该是很好的文章却因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缺点而影响了质量,让人叹息。我深切感到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的地方是被忽视了,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去改进,具体如下:

一、不能忽视端正的考试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作文中,“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在这次阅卷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考生的态度存在一些问题,就是说没有用一个严肃、端正的态度来对待考试。首先表现在文字的书写上,有近两到三成考生的字不要说美观了,但就认清楚都感到很吃力,而书写潦草难认的,又影响到卷面的整洁,这些在一定层面上也折射出考生的语文水平,也反映了考生态度的不端正。其次还表现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述随意、干巴、俗套,甚至低级,废话连篇,内容浮浅,大而化之。如有的考生在文章一开头就写到:“人长着两条腿是干什么用的呢,答案很清楚,人的腿是用来走路的”“为什么人有两只脚,因为一只脚站不稳,三只脚又是那么别扭,两只脚就自然达到平衡了”。这样的语言没有内容,罗嗦苍白,反映出作者思维的简单、幼稚。有的考生在文章中通篇很随意的叙述一件很简单的故事。考生应该知道,在如此正规的高考中,作文怎么能就随便的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了事呢?高考作文是考核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思想认知水平,考生通过文章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体现自己的人文涵养,它需要考生认真的对待,谨慎而周密的思考,文章中的语言表达、素材的运用,以及结构的安排,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1

这些都是考生用心思量的结果。但有的考生就忽略了这些,文章简单化、幼稚化、随意化,有的还乐此不疲描述一个不雅观的故事情节,甚至把生活中的一些粗俗的话语也写进文章里来,让人看后连连摇头。这些问题的出现,归结到一点,就是考生没有用端正的态度来对待高考。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作文写作态度的强调。

二、不能忽视材料运用的“撞车”现象

写作文是作者表情达意、抒发性灵的需要,是作者情思和才华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不能缺少材料的支撑和选择,因为好的素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分,是构成文章的血肉,可以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所以同学们都要重视素材的选择。但是在写文章的时候,素材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序的,既要注意素材选择的典型性,还要注意其时效性和独特性,避免选材雷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这次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素材的“撞车”现象很严重。“人与路”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老话题,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和材料也很多。我们说作文的素材要有时效性,很多同学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搜集了一些事例,但大家关注的焦点过于集中,以致素材的选择出现惊人的“雷同”。如这次的江苏高考作文中,考生文章中素材出现频率很高的主要有:洪战辉带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大学的故事,丛飞舍己助人救济贫困无私奉献的精神,袁隆平耐得住寂寞安心在田间地头研究自己的杂交水稻,司马迁为了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等等,所有这些事例,应该说都是很典型的论据,都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关于“人和路”的观点。但如同好菜吃多了也就没有了味道一样,再好的素材用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新鲜感,失去了文章应有的个性。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积累素材的时候,教师要告诉他们,既要注意素材的典型性,还要考虑到别人的关注情况,尽量避免素材“撞车”情况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

三、不能忽视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反映了作者的思路,体现了文章的说理顺序。好的文章应该在结构上有条不紊,清晰井然,让人读来清清爽爽,不拖泥带水。考生无论是按照自己的情感发展来展开文章,还是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来组织语言,总之文章一定要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同学们在平时训练作文的时候,应该把文章的结构安排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因为好的文章结构,能直接体现作者的逻辑思维,反映作者的写作水平,文章哪里叙事,哪里议论,哪里抒情,都是一个自然安排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所有这些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写作表达需要,从而体现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匠心独运,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写作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这次的高考阅卷过程中,我就发现不少的考生没有注意到文章的结构问题,不少同学的文章结构混乱,说理不自然,想到什么写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说到时下的青少年盲目追星之路,一会儿说到古人历经坎坷的治学之路,一会儿又说到自己的家庭现状,表示要走出父母的生活之路,事例与事例之间缺少必要的铺垫与承接。如此这些,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考生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还没有抓住要点,或者说没有掌握关键的写作要素,忽视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的文章零散破碎,让人读来不敢恭维。所以教师在作文的训练中,要告戒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结构。

以上的这些方面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当然,要写好一篇文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在很多方面对我们提出了要求。针对高考作文的写作,也要有一些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一、要求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多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读书,“学会正确、主动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渎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中学生只有多接触多阅读各种文体,才能培养自己对各种文体的感知和认识。既要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又要对文学精品或者自己特别欣赏的作品细细咀嚼,反复揣摩,有的文章还要摘抄并且把它背诵下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积累尽量多的经验和素材,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为写作灵感的出现准备好湿润的土壤。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在多学习多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知识和见解,进而有所创新。例如中国传统的思想素材有很多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观点又有了新的内涵。如古人提倡“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萤夜雪”等刻苦学习的典范,今天我们已注入了创新思维、终身学习、勤学巧干的观念。又如古人提倡要向一切邪恶势力做斗争,爱憎分明,今天我们则提出了要勇于并善于同坏人作斗争,尤其是未成年人更应如此。所以我们在素材积累的时候要注意传统和时代相结合,既要学习古人的经典思想,又要关注时下报纸新闻中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在积累的基础上丰富自己。学生在积累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自觉的熏陶,积淀了情感,并将自己的意韵和情趣移植到写作中去,或用诗歌激情澎湃,或用散文含蓄蕴藉,或用小说回肠荡气,或用杂文辛辣犀利,或用科幻展开想象,用各种文体来表现自己的创意,用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关注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在喜爱、欣赏、感动中使情感纯正,在积累、运用、表达中使情感丰富,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自己。

二、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多多借鉴

学习并借鉴文学名著或经典佳作中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思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的看法和感受,是我们学生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例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运用象征的手法,赞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高尔基在《海燕》中也运用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施耐庵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契诃夫在《变色龙》中五次运用了语言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前者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那天癫狂的丑态,以及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后者则用哄笑声来衬托孔乙己的悲剧,有着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此种种的艺术表达技巧,值得我们好好去借鉴学习,并加以运用。如在2006年江苏高考《人与路》的命题作

文中,有一个同学在文章中就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作者先是列举了胡长青、陈希同之流利欲熏心、贪赃枉法,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最终走上了一条背弃人民的不归路;然后列举了焦裕禄、孔繁森等人,同样是在和平建设的年代,他们殚精竭虑,勇挑重担,不图名利,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挂在心头,他们走的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作者由此引用臧克家的诗《有的人》中句子说“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全文对比强烈,内涵深刻,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方法运用的娴熟,从而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与锐气,多多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敢于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材料,作者要独立思考探幽发微,努力表达出自己独到见解。教师要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呵护学生的锐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是一种求异思维,它离不开学生的个性与锐气。没有个性与锐气,就不可能有独到的发现,就不可能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因此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自主”“真实”“创新”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新探索,在个性化的旗帜下,使学生走出传统作文的写作模式,放开手脚,跳出框框,以全新的思维品质去体味个性化的写作魅力,让学生在无据无束的天空任意驰骋,挥洒自己的情思,跌荡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才华,在立意、表达和构思等方面展示自己独到之处,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如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雨中情》,作者就是按照顺向思维的方式,叙述了一个陌生的学生在“我”没有带雨具而又遇到暴雨的时候,打伞送“我”回家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很老套的事情,但这位学生却写出了新意:故事的结尾,这位学生拿出了一个小本子,要求“我”写上名字,以证明他做过这件好事,为以后能评上“三好学生”留下“证据”。如此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有独创性。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在命题作文中,大家的思路很容易接近,这时候“创新”的思路就显得尤其的重要。只有“创新”才能写出

新意,往往能平中见奇,俗中见雅,作者的个性特点才能得到全新展示。

总之,通过这次的高考作文阅卷,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明确了针对高三学生作文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和应对策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抓住“高考大纲”这根引线,避免不足,弥补硬伤,大胆尝试,勇敢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多多积累,多多借鉴,多多创新,你就会发现:在看似狭窄的命题作文中,还存在着很大的表现主题的空间;在看似平淡的行文逻辑中,也能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看似简单的素材选择中,却能使自己的文章散发出别具奇妙的光彩和灵性,充分展示作者的个性与才华。

第8篇: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前言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

2.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健全董事会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防止和纠

正内部人控制现象。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使得国有企业改制后仍然存在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问题;而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国企治理结构错位、企业产权未能多元化、监督约束手段失灵等现实情况下,内部人侵蚀所有者利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2.4 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垄断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股权结构仍然以国家绝对控股为主,资产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缺失。垄断行业大型企业改革步伐滞后,出现既得利益固化倾向,效率偏低。国企改革在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着力抓中小企业改革,垄断行业大企业改革因关系重大,没有抓紧有效推进,以致出现垄断行业既得利益固化倾向,为保住既得利益,既得利益群体往往设置一些壁垒,阻挠竞争,特别是阻挠新的厂商进入参与竞争。这也是垄断行业改革不够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影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

2.5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流失。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少数不法分子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正是由于这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据统计,国有企业2004 年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 亿元。这就相当于国企92000 元亿资产总额的4%左右,32000 亿净资产的9.9%。加上中国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 亿元损失,国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 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 万亿元。

3.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企仅仅是从形式上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内的治理结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它们之间形成制衡关系,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完善治理结构不仅要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更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特性,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今后,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必须由股东大会民主选举;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员中的数量。二是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取消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3.2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

展权利。只有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3 探索国有股减持新思路,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1,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 2,需要但不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他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并存的形式。3,不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一般采取国有企业退出的方式。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前提,要努力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3.4 完善委托代理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针对国有企业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的现象,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条件,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内部人不当行为的发生。

3.4.1 强化公司内部约束机制

(1)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职能。

(2)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人格独立性和行权独立性。

(3)对经营者要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以年薪制和股份期权为主的薪酬激励机制。

3.4.2 强化公司外部约束机制

(1)发展市场体系,通过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竞争机制,运用市场规律制约企业经营者。

(2)建立公司法规、股东诉讼等法律机制,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

(3)要对上市公司信息进行定期披露。

3.5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5.1 明确国有资产委员会的职责据国务院批准的国资委三定规定,国资委有六项主要职责:一是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五是起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六是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3.5.2 重点解决国资有效监管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和制度,理顺职责权限关系,落实资产经营责任,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领导。

3.5.3 公开国资交易,客观公正地清算评估资产在国企转制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企兼并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必须清产核资,不能由企业自评自估。国企转让时,必须搞

好财务审计,必须经过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当然,我们不能把正常交易中的低价格优惠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兼并和转让,有时是需要让利的。

3.6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

今后,需要根据各个垄断行业改革进程,分类推进或深化改革。一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要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尚未进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

3.7 文化建设与企业家队伍建设

3.7.1 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应在企业特色上下功夫。要为打造本企业独具竞争实力的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把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灵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向前。

3.7.2 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决策能力和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资本增值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这两种能力,就是企业家的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家的存量。利润的本质不是对货币所有权的回报,而是对企业家才能所有权的回报。目前我国国企领导人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

4. 小 结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企的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如何做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问题,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条件下如何保证国有资本的地位和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问题,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公司管理层与国有资产的监管人之间的合谋,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需要继续分析和研究。只要我们能重视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外部机制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机制管理国有资产,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和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微观市场主体。

第9篇:英语改革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 要:近期,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政策。北京: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50分 向“一年两考”过渡,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这一改革方案无疑触动了英语多年来的重要地位;本文将结合英语高考改革,谈谈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教学

一、英语高考改革对中小学教学的影响

1.英语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英语是一种全球性语言,它具有很高程度的世界通用性。它的通用性不仅表现于语言交际,而且体现于计算机语言、科技术语和国际交通、日常生活之中。英语教育不仅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作用。在信息时代,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对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有极大的便利,它对于扩展人们的视野、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提高文化素养、改善思维方式、培养情感态度与交往合作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变革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构建新的英语教学方式。新的英语教学方式应注重以下几点。

2.1建构完整而系统的英语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根据新课标,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设立“情意目标”、“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并根据西方美学把语言学与美学作为统一的科学的观点,增设“审美目标”,把以上各类英语基本素质教育内容归并在这四类目标之下,随着这四类教育目标的贯彻和教育目标基本功能即控制功能(控制教学内容)、引导功能(引导教与学)、激励功能(激励学生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的发挥,以保障学生英语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并随着目标不断内化为心理需要,使学生保持不竭的学习动力。

2.2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主要以传授英语知识为教学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的重点开始转为培养语言能力;90年代开始,英语在教学内容上又增加了文化知识;如今,新课程改革又给英语教育增加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内容。而语言的理解问题一直是人类交际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绝不是简单的表达工具,人不是只用语言做什么,而是人根本就是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是人的主人,是人存在的家园。

2.3教师角色需要转变在新的英语教学中,不但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处理好各种关系,还必须改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地位,现如今,教师应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师与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当然,教师虽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但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教师应以教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主体生成。

2.4教学中评价方式的转变我认为可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发展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过程性原则(4)多元化原则。这些原则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帮助。新课改后,英语教学重点的转移和内容的不断扩充,不仅为我们今天的英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二、应对措施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个体的行为,了解和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参与,勤于实践。现代教育不再是阶段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英语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生毕业后,在今后漫长的工作岁月里,还需不断地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学生具有了自学的能力,也就拥有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一大标志。

2.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激起学生创新的冲动

外语学习虽然是一个需要模仿强记、不断重复练习的实践过程,但其中不乏创造性的工作,事实上,从句子的生成、话语的理解,到谋篇布局和作文,都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外语学习的成功经验表明,肯动脑子、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学习者比起那些单纯记忆、机械重复、盲目照搬的人,其学习效率要高得多。因此,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练习实践,对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强化听说能力的训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听、说能力比较薄弱,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提高。因此,应该千方百计加大听、说训练的力度,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创设英语学习环境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有利于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欲望,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三、总结

目前学生学习,往往都抱着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考试,拿到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也成了大多数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目标。我国现今的考察模式,又仅仅只有考试这一项,英语学习,特别是中学英语的学习,本身就需要全方位的,考卷上出现的只是死板的语法单词,如果仅仅只是一张考卷,连英语知识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试问,这冰山一角又怎能看出冰雪世界的全貌呢?所以,中学英语学科改革,首先要改革的,就是考察方式。从既定的试卷模式,转变到全方位的知识考察,不但要考察英语的语法单词,更重要的是要考察英语运用的灵活性和英语知识面的广与否。这才能基本上对一个人英语的好坏进行细致详细的比较,得出的结论也才能更合理,更科学。高考改革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尝试改革才能带来教学方面、学习方面等一系列好的变化。我们要利用好改革,做出有效应对。

作者简介:李灿(1988-),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专业。

上一篇: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下一篇:宗亲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