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的品质与修养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唐代文人的品质与修养

谈三教合一对唐代文人影响的研究

摘要:三教合一是唐代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正因为如此,唐代文人因受到的三教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也促使了诗界的繁荣。儒家的治世思想,佛家的禅思哲理,道家的超然物外,让诗人寻找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归宿点。

关键词:儒家

治世雄心

忧国忧民

时代鼓手

佛家 奉佛 参禅悟道 空 山水诗

道家 追求个性自由

愤世嫉俗 自我意识

天人合一 精神独立 人生价值

正文:从佛教在东汉时期进入中国以后,就有所谓三教,即儒释道三家。儒教就是以孔丘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就是以老子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思想,佛教则是以释迦牟尼为主的思想。

唐代是一个政治开明,社会氛围相对宽松的时代。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征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思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决不推行问候偏执主义。对待文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

在唐代,三教鼎立的局面使三种哲学思想自由发展,也使唐代文人作品呈现出多姿多态的气质、风格和价值追求。

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圣”杜甫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而杜甫无疑是这一信条的终身实践者。

杜甫年轻时就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世雄心。杜甫虽有治世的雄心和博学的才干,但他的仕途却很不得志。

虽然经历了年轻时政治失意,中年时因遭遇安史之乱而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最后被迫奔赴西南寻求友人的帮助。艰难困苦,从未动摇他那颗治世的雄心,他的诗作中正是流露出了他对国运民途的担忧。

杜甫的诗歌被后世尊称为“诗史”,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也展现了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人们的辛酸。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 下面就《石壕吏》进行简单分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 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 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

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更是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可以说杜甫是一位虔诚的儒家思想信奉者,他坚持着这个信念,并且一直努力地身体力行着,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可以算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的鼓手”。 杜甫的思想主要受儒家的影响,“穷年忧黎民”、“济时肯杀身”是他一贯的精神。

二、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诗佛”王维

《旧唐书·王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遗书中多“敦历朋友奉佛修心之旨”。王维身体力行地奉行佛教的清规戒律,他的佛教禅宗思想也流露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众所周知,佛教禅宗讲究三种境界,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

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喻示似悟非悟;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瞬间永恒。可见,在禅宗的三种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概念,而“悟空”也就成了参禅悟道者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也正是与佛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在自己诗歌中大量使用了“空”字如《山居空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

王维诗歌最高的成就是山水诗。王维早年即归心于佛法,后来又受到南宗禅的影响。禅的境界就是要达到人、物合一,由静而悟的境界,这样就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对明秀之美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因而也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个性。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

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

三、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诗仙”李白

李白的性格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在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另一方面,李白收道家思想极深,服食丹药,梦想飞仙。他的隐居学道,在奉召入京前,是他养望待时,建功立业的手段;放官归隐后,是他傲视清高,鄙薄官场,排遣愤懑的方式。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以及一生死、齐万物、遁世颓放的消极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

他政治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豪放飘逸的风格更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超然物外,自我升华,俨然一位出世的浪漫主义者。

李白个性张扬,源于他对自我意识的洞察,他是个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人。 最能反映李白的自我意识的诗是《日出入行》。此诗由“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天道推及人道,认为羲和、鲁阳“逆道违天,矫诬实多”,最后他高唱道:“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即意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即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意,其磅礴万物的气概也极为相似。这种“泯一物我”的思想,不外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 处处有“我”,总体上虽是“主客合一”的,但仍然强调主体性。李白对自然的态度,笼统地看,也是“天人合一“的路子。

李白的“黄金白壁习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不屈己,不干人”,“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追求精神自由独立的人生思想,深深吸取了道家的精义。 古今合川:

每一种宗教倾向,体现的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信仰的坚守。现代的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价值意识淡薄,自我主体意识浓厚,物欲横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多种使用工具的伪劣产品,近来诸多的惊心动魄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充分曝露了中国人无信仰尊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缺陷。各种经济犯罪世界各地皆有,可是如此为了降低成本或是吸引顾客而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实在表明生产者销售者毫无公德心。

总结:儒释道三教鼎立局面使唐代文化呈现宏大兼容的特性,也让文人在这个盛世里喷发出智慧的火焰。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三教合一对唐代文人的气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不是每一位文人所受到的影响只有儒家,或只有道家,只有佛学。生活在那个时代,就会同时受到三教的影响,只是受哪种思想影响较大,或某一时间段受哪种思想影响较明显。

参考文献:

㈠ 《旧唐书·王维》

㈡ 文章《以我为主,唯我独尊——李白个性思想探析》 ㈢ 《中国文化概论》 方克立、张岱年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小矮人们的力量

在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有一座城堡里曾经关着一群小矮人。传说他们是因为受到了可怕咒语的诅咒而被关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求助,没有粮食,没有水,七个小矮人越来越绝望。

小矮人们没有想到,这是神灵对他们的考验,关于团结、智慧、知识、合作的考验。

小矮人中,阿基米德是第一个收到守护神雅典娜托梦的。雅典娜告诉他,在这个城堡里,除了他们呆的那间阴湿的储藏室以外,其他的25个房间里,有1个房间里有一些蜂蜜和水,够他们维持一段时间;而在另外的24个房间里有石头,其中有240块玫瑰红的灵石,收集到这240块灵石,并把它们排成一个圈的形状,可怕的咒语就会解除,他们就能逃离厄运,重归自己的家园。

第二天,阿基米德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的六个伙伴,其中四个人都不愿意相信,只有爱丽丝和苏格拉底愿意和他一起去努力。开始的几天里,爱丽丝想先去找些木柴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让房间里有些光线;苏格拉底想先去找那个有食物的房间;而阿基米德想快点把240块灵石找齐,好快点让咒语解除。三个人无法统一意见,于是决定各找各的,但几天下来,三个人都没有成果,倒是耗得筋疲力尽了,更让其他的四个人取笑不已。

但是三个人没有放弃,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他们决定,先找火种,再找吃的,最后大家一起找灵石。这是个灵验的方法,三个人很快在左边第二个房间里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最后他们终于找全了灵石,迷离了厄运,重返家园。

危急时刻,生死关头,小矮人们坚持不懈、绝不放弃的精神固然令人赞叹,但其最后关头表现出的团队精神更让人为之一振。

是啊,身处绝境,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如何收集到那240块“玫瑰红的灵石”,如何解除“生命的咒语”,又如何能够绝处逢生?

上一篇:学校激情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消防安全规章制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