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师体育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我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论证研究(编号ZD2019001)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迫切的态势,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软实力的突出代表和国际竞争的关键性要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生教师体育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教师体育学论文 篇1:

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摘 要:利用有关调查问卷和量表,对我国171所高校的8 208名研究生有關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19项指标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外部环境因子、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是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3个主因子。从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各因子出发,提出了改善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并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有关建议。

关 键 词: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高校研究生;因子分析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affecting factor;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factor analysis

习近平[1]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一代的研究生,是受学历教育程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骨干和栋梁之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2]。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和健康问题面临巨大挑战,例如研究生所承受的科研学习等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研究生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意愿没能转化为有效的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生体育锻炼不受重视等等,亟待相关部门予以充分关注和重视。本研究调研分析了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全面健康水平的相关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5—2016年选取了全国171所高校的8 208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171所高校中,“双一流”建设大学A类36所和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76所、非一流建设大学和非一流学科建设大学53所,亦即“985”高校39所、“211”高校73所、非“985”和非“211”高校59所。在每所高校中,随机抽样选取48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并尽可能兼顾性别、学科、学历、年级样本等的均衡。其中,硕士研究生文理科1~3年级男女生各选取3名,男女各18名,共36名;博士研究生文理科1~3年级男女生各选取1名,男女各6名,共12名。按照上述的随机抽样方法,本研究覆盖面较广,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另外,本研究在有关调查测评前,还申请通过了本校相关人体实验伦理的豁免审查。

1.2 研究方法

1)量表调查法。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3]《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4-5],对包括“双一流”建设大学等在内的171所高校的8 208名研究生开展量表调查。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由梁德清等修订,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2)和效度,从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3方面来考察运动量,并将运动量评定标准划分如下:运动量得分≤19分的为小运动量;运动量得分在20~42分的为中等运动量;运动量得分≥43分的为大运动量。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原则采用这种评定标准,并进行了有关的部分修订和完善,来评定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即把小运动量这个等级又分为不参加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4分的)、小运动量(运动量得分在5-19分的)两个等级。因此,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等级共分为不参加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小运动量、中等运动量、大运动量4个等级。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由许军等建立,为自评量表,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评定子量表组成,涉及10个维度、48个条目,每个条目的理论最高值是10、最小值为0,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57)和效度。

2)问卷调查法。

设计《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包括“双一流”建设大学等在内的全国171所高校的8 208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依据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内涵以及体育锻炼的特点、基本原则、方法的选择运用和体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6-7]设计了《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和研究生基本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涉及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客观因素由17项指标构成,包括开设研究生体育课、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社团、运动器材、学校体育设施、学校重视程度、资金支持、运动场地、教师指导、学校组织、科研学习生活压力、饮食营养、患病情况、生活规律、可支配时间、锻炼动机、锻炼形式、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等内容。问卷调查采用特尔菲法,通过发放《指标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的形式,经10 名以上体育等方面专家学者的审阅证明调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并经前期的有关试测和研究,表明这些指标的选取以及有关的设计是比较有效与适用的。调查问卷中单项选择题目采用2、3、4或5级量表的形式记分,多项选择题目采用累加方式记分。

此外,调查问卷的设计兼顾了无效样本的鉴别与剔除。调查问卷定性地调查研究生体育活动和健康的基本状况,这与《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的定量结果相呼应,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结果的比较,剔除无效样本。

3)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问卷和评定量表所取得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和开展定量定性研究,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有关统计处理。

4)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关键因子,进而提取变量信息,减少分析维度,使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和清晰[8]。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提取和分析。

1.3 调查问卷和量表发放与回收以及有关数据统计处理

调查问卷和量表以相关课题组等的名义,利用有关高校研究生院(部、处、办)、团委和同学朋友等的联系网络进行发放和回收,从而较好地保障调查工作的开展。

调查问卷和量表发放8 208份,回收7 660份,回收率为93.32%,其中7 385份有效、275份无效,有效率达96.41%。在这7 385名研究生中,从性别来分,男3 627人,占49.1%,女3 758人,占50.9%;从学科来论,文科3 557人,占48.2%,理科3 828人,占51.8%;从学历来看,硕士5 739人,占77.7%,博士1 646人,占22.3%;从年龄来说,24岁以下4 193人,占56.8%,25~29岁3 080人,占41.7%,30岁以上112人,占1.5%。

调查问卷和量表回收后,采用人工整理、录入、校对的方式,运用EXCEL软件将调查问卷和量表的得分情况录入电脑。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本研究建立样本剔除原则(剔除原则一:被测者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参加”体育锻炼,但该被测者体育活动等级得分≥4分;剔除原则二:被测者仅通过“研究生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但该被测者的运动频率大于每月5次;剔除原则三:被测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该被测者的运动频率小于每月3次),并通过SPSS软件剔除无效样本,得到7 385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以P<0.05为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

体育锻炼行为是指人们在内因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闲暇时间、采用体育手段和方法,为谋求身心健康或达到其他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身体活动[9]。

1)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意愿非常积极。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的占91.3%,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有强烈意愿的占93.2%。然而,研究生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意愿没能转化为有效的体育锻炼行为,有高达78.8%的研究生偶尔、甚至不参加体育锻炼,处于体育锻炼的准备阶段、意向阶段、前意向阶段,致使研究生体育锻炼的阶段分布不合理。

2)《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活动等级较低。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量的平均得分较低,分别为2.26、1.62、2.34和15.959,属于运动强度小、运动时间短、运动频率低和运动量小的体育锻炼活动,这不能对研究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全面健康产生明显和较好的促进作用。

3)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出,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形式单调。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自主锻炼、与同学朋友等一起锻炼这两种形式为主,这可能与不少高校尚未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研究生体育社团有关,导致不能满足研究生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社会健康等的需求。

4)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说明,研究生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缺乏和技能较差。有高达75.9%的研究生缺乏科学鍛炼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数据令人担忧。

5)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揭示,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良好。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在第1位的为增强体质,第2、3位的是消遣娱乐、社交,这一结果符合强身健体是体育锻炼首要功能的定位,符合研究生追求生理、心理、社会和全面健康以及美好生活的需要。

2.2 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锻炼行为受到来自个体、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0]。在与参加有监督的锻炼计划相关的因素表中,行为因素、认知或人格变量以及环境因素等都是影响国民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11]。对于研究生这一群体,在体育锻炼、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与全体国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故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必然具有其群体自身的特征和属性。

1)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选取《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调查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涉及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19项重要指标(见表1),对7 385组有效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于调查问卷和量表中类同的选项,虽然得分一致,但鉴于问卷侧重定性调查、量表侧重定量研究,因而在统计类同选项的得分时,为得到更加精确的统计结果,则采用量表中的得分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这19项指标的统计得分区间不一致,故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对统计得分进行标准化操作,将得分化归到[0,1]区间。经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可知,KMO=0.926,P<0.01,表明这19项指标因素存在潜在的共享因子。同时,19项指标因素的提取共同度均在0.5以上,说明其与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较高。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碎石图提取出3个主因子(特征值>1),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1.666%(见表2),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最后,通过方差最大化原则,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见表3),按照这3个主因子轴中因子载荷较高的指标所代表的含义,为其分别命名,并且有95%的指标的共同度达到0.67以上,故因子分析结果有效。

在第1主因子中,学校组织(α=0.899)、教师指导(α=0.896)、运动场地(α=0.893)、学校重视程度(α=0.882)、学校体育设施(α=0.855)、资金支持(α=0.843)、运动器材(α=0.752)、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社团(α=0.745)、开设研究生体育课(α=0.711)等9项指标因素的载荷值较高,主要反映了外界(主要是高校)的体育锻炼软、硬件环境对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故命名为“外部环境因子”。

在第2主因子中,患病情况(α=0.802)、可支配时间(α=0.778)、科研学习生活压力(α=0.775)、睡眠质量(α=0.772)、生活规律(α=0.739)、饮食营养(α=0.686)等6项指标因素的载荷值较高,主要反映了研究生自身压力和自身健康状况等对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故命名为“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

在第3主因子中,活动等级(α=0.734)、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α=0.717)、锻炼动机(α=0.672)、锻炼形式(α=0.492)等4项指标因素的载荷值较高,主要反映了研究生自身锻炼动机和锻炼能力等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此命名为“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

2)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因子分析。

(1)外部环境因子。

外部环境因子的特征值为8.500,方差贡献率达44.739%,是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第1主因子,这说明它对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非常大。该因子主要包括9项指标因素,本研究将其分为软、硬件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软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教师指导、学校重视程度、开设研究生体育课、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等5项指标因素。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分别有79.43%、74.31%的研究生认为没有组织、没有指导是阻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此外,问卷调查研究还表明,高校在重视研究生体育锻炼、开设研究生体育课、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等方面的情况还不尽人意,还不能达到广大研究生的心理预期。总之,从软件环境的指标因素来看,目前高校针对研究生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等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高校沒能提供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服务,忽视了广大研究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课程与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无法形成在政策、法规等层面上的保障;高校主要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提升研究生全面健康的重要性。

其次,硬件环境主要体现在运动场地、学校体育设施、资金支持、运动器材等4项指标因素。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77.18%、68.25%的研究生认为没有场地、没有经费是影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问卷调查结果还表明,高校体育设施等还不十分健全,还不能满足广大研究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因此,从硬件环境的指标因素来看,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不单单取决于其个人意愿与态度,还取决于高校甚至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设施和资金保障条件等。没有较为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保障,研究生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意向和需求等就很难转化为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行为。

(2)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

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第2主因子是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其特征值为3.860,方差贡献率为20.314%。在该因子中,患病情况、可支配时间、科研学习生活压力、睡眠质量、生活规律等指标因素的载荷值均达到了0.7以上,表明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可支配时间较小、睡眠质量较差、患病(主要是心理、神经系统疾病)情况较多、生活规律不佳等。调查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研究生认为科研学习生活压力非常重或比较重,分别有72%、71%、69%的研究生不具有较好的生活规律、睡眠质量、饮食营养,并且研究生中患心理疾病(如轻度抑郁等)的高达58%。

可支配时间等是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身心等是提升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保障。有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均表明,体育锻炼对研究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全面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与较大的促进作用[12-13]。《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研究生自测生理、心理、社会和全面健康的平均得分(百分制)分别为66.23、54.41、55.45和59.27,处在及格线附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再加上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等压力大,体育锻炼的软硬件环境条件保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研究生群体成为体育锻炼缺乏的“重灾区”。值得欣慰的是,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意愿是积极和强烈的,高校要因势利导地利用这一优势广泛开展研究生体育锻炼,提升研究生体质与健康的储备,增强研究生持久的社会竞争力和抗压力。否则,就无法对研究生体质和全面健康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就可能导致研究生“不运动-不健康-不运动”的恶性循环。

(3)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

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的特征值为1.257,方差贡献率为6.614%,是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第3主因子。该因子中,活动等级、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这2项指标因素的荷载最高,达到0.7以上,是构成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的主要指标因素。除此之外,该因子还包括锻炼动机、锻炼形式这2项指标因素。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46%的研究生不参加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31%的研究生参加小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而仅有8%的研究生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15%的研究生参加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这表明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活动等级令人堪忧。活动等级量化了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和充分性,体现了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是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是否良好的量化指标,也是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氛围好坏的客观体现。严重不足的运动量和低层次的活动等级,会使研究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惰性,导致研究生全面健康水平下降,进而可能陷入“不运动-不健康-不运动”的恶性循环之中。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还显示,76%的研究生不具备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是影响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生繁忙的科研学习任务,使得研究生没有较多时间去主动获取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重视和加强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教育和指导,激发研究生体育锻炼意向的转化动能,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容乐观的现状。

体育锻炼动机是推动体育锻炼参与的主要源动力[14],良好的锻炼动机能够对研究生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89.60%的研究生认为增强体质是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由此可见,研究生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促进的重要性,但这与参加体育锻炼的行动之间尚存较大的差距。其原因可归结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单一,单一的动机往往不容易更好地驱动体育锻炼的参与,只有通过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使研究生在体育锻炼中充分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与快感,从而获得参加体育锻炼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样,研究生体育锻炼形式也存在单一化的倾向。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说明,研究生主要以自主锻炼(80.6%)和同学朋友去锻炼(75.9%)这两种体育锻炼形式为主,而缺乏研究生体育课、俱樂部、社团等集体、团体类型的参与形式。这种锻炼方式不具有组织性和强迫性,并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容易使研究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惰性,是阻碍研究生体育锻炼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良好、态度和意愿积极,但没能转化为有效的体育锻炼行为。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的活动等级较低,体育锻炼的阶段分布不合理,体育锻炼的形式单一,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较差等。同时,高校研究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全面健康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2)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外部环境因子、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等3个主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1.666%,故这3个主因子可以较为充分地揭示出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潜在深层次原因。

3)外部环境因子是影响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第1主因子,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教师指导、学校重视程度、开设研究生体育课、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等软件环境方面的5项指标因素,以及运动场地、学校体育设施、资金支持、运动器材等硬件环境方面的4项指标因素,体现了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外部成因。高校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关心重视和系统的顶层设计、缺少有效的组织和指导、缺位的设施保障和资金支持等是外部环境影响因子的主要体现,尤其是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等事项关心重视不够。

4)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是影响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第2主因子,主要包括患病情况、可支配时间、科研学习生活压力、睡眠质量、生活规律、饮食营养等6项指标因素。该因子揭示了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可支配时间较少、睡眠质量较差、患病(主要是心理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如轻度抑郁等)较多、生活规律不佳、饮食营养不合理、健康不容乐观等不良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5)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是影响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第3主因子,主要包括活动等级、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锻炼动机、锻炼形式等4项指标因素,体现了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内在成因。活动等级较低、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较差、锻炼动机较单一、锻炼形式不多样等的严峻现实,都成为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全面健康水平提升的“绊脚石”。

3.2 建议

1)在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建立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多位一体的支持系统。(1)做好顶层设计,应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及其体质和健康现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规划等,旨在加强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政策引导,提升整个社会和高校对研究生体育锻炼和全面健康的关注度。(2)落实具体行动,如开设研究生体育课,将研究生体育锻炼纳入学分制;加大对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扶持力度,满足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迫切需求等。(3)施以辅助手段,高校需加大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资金投入,实施新建扩建修缮有关的体育设施、延长体育场馆的运行时间、降低体育场馆的租借费用等改善措施和优惠政策,让研究生将一部分时间、精力和注意力从繁重的科研学习中转移到体育锻炼上。基于以上支持系统的建设,可以改善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外部环境因子的各项指标因素,使研究生体育锻炼变为有关注、有保障、有指导、有组织、有场地、有经费的体育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加入到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中去,从而对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全面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高校和相关体育团队的合作下,建立研究生体质与全面健康的动态跟踪电子档案和自助运动处方平台。(1)体质与全面健康的动态跟踪电子档案可要求研究生每年测评更新一次,通过网上填写问卷、体质测定、健康量表评定等形式,跟踪记录研究生的体质、压力、患病、睡眠、饮食、作息等情况,评估研究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全面健康水平,并提供测评结果报告,使研究生对自身健康状况有一个更加客观、透彻的认识。(2)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和模型的建立,研发自助运动处方平台,将研究生体质与全面健康等有关数据代入模型中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的结果即是适合其自身情况的运动处方。该运动处方将为研究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量的建议,并给出体育锻炼中的注意事项。通过电子档案和运动处方平台的联动,可以改善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中各项指标因素对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解决研究生对自身体质和全面健康认识不清楚的问题,破解研究生“不运动-不健康-不运动”恶性循环的难题。

3)在高校相关部门的有机协调下,出台激发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系列举措。(1)积极营造体育文化环境,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建立体育锻炼知识电子资源数据库、举办体育专题讲座、开办体育嘉年华等方式,增加研究生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提高研究生的科学锻炼能力,丰富研究生的体育锻炼形式,为研究生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必要的基础。(2)建立奖惩机制,促进研究生体育锻炼良好的自身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形成。通过多种动机的组合驱使,可以改善研究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例如,因参加较多的体育活动而获得的运动奖励积分,可以累计并换取体育运动器材;因缺少体育活动而得到的运动惩罚积分,可与研究生的实践类学分和体育锻炼学分相关联,折算后扣除相应学分。(3)建立体育锻炼跟踪监督系统,施以必要的强制措施。高校可以中等运动量为标准[15],并根据研究生的平均体质和健康水平,限定研究生體育锻炼的最低运动量,同时通过跟踪监督系统,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监控,切实提升研究生的体育活动等级。以上的系列举措,均从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自身动机和能力因子各项指标因素出发,并对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和全面健康水平的促进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从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骨干和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71.

[2] 夏祥伟,毛丽娟,黄金玲,等. 中国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全面健康的相关性——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实证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18,47(4):111-128.

[3] 梁德清. 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4] 许军. 自测健康及其应用研究[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15(3):103-108.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6] 季浏. 体育与健康[M]. 第2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56.

[7] 体育概论编写组. 体育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41-113.

[8] 张文彤,董伟. SPSS统计学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3-235.

[9] 江崇民,张彦峰,蔡睿,等.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 体育科学,2009,29(3):9-19.

[10] 叶展红. 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6):45-48.

[11] 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6-355.

[12] 夏祥伟. 体育锻炼对研究生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90-93.

[13] 夏祥伟. 体育锻炼对研究生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11):42-47.

[14] 季浏,张力为,姚家新. 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5.

[15] 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156.

作者:夏祥伟 黄金玲 刘单

研究生教师体育学论文 篇2:

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论证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我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论证研究(编号ZD201900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迫切的态势,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软实力的突出代表和国际竞争的关键性要素。而高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担,更应该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加以重视。体育课程的优化设置,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且在更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论证研究,则迸发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优化策略

前言:在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和素质教育理念大力提倡的社会背景下,也对高校研究生的体育课程开设提出了更高更深要求。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体育课程的有效开设实施,不仅能够为研究生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健康体魄,而且对推动研究生实现社会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在概述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优化策略作出重点阐述。

1.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国际形势下,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突出任务和高校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邓小平同志曾对教育问题给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方向指导,这也对现代化人才在知识、能力、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具体而言,要致力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全方位、多方面培养与打造,不仅要具备渊博深刻的知识体系架构、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核,还要有精力旺盛的精神状态和体质健硕的健康体魄,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深化发展。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其课程设置的优化,在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1]。

1.2有益于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具有长期从事较强脑力劳动的显著特征,然而“脑动身不动”却成了普遍现象,这种忽视身体锻炼的做法,不仅会造成自身身体健康素质的显著降低,而且也会对精神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极易引发诸如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精神性疾病。而据相关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研究生,无论是智力水平、思维能力,还是心理素质都超于常人,能够使人反应更加灵敏,处理问题更加果断。因而,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能够对研究生的健康体质做出切实保障,对人体饱满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为学习、工作任务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1.3有助于培養研究生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开设还能够有效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有效提升研究生适应社会能力。体育项目大多属于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群体性活动,因而,在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和对自身行为规范的遵守,从而在有效消除人际隔膜和克服孤独感的过程中,有效深化研究生的集体合作意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2]。

1.4有利于促进研究生顽强拼搏精神内蕴的形成

体育课程的开设还能有效促进情绪状态的调节改善、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养成、以及对健康生活态度能力的深化培养。在体育活动的具体参与中,可以给研究生带来竞争互助、成功挫折等多种体验,从而在此过程中能够促使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抗压抗挫能力的切实增强和创新开拓、拼搏坚定精神的形成。

2.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研究生阶段作为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应在体育健身的方法理论、深化体育文化核心素养、推动体育运动实践、提升体育欣赏水平等方面进行聚焦,推动体育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3]。本文将从体育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体育意识、体育文化修养等方面对其优化策略做出重点阐述,具体如下:

2.1优化研究生体育课程设计,灵活安排课程规划设置

对于研究生的课程开设,应该基于学生整体课程安排和特点加以设计,比如可以在研究生初期上课比较规律的阶段,将体育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和固定模式;而在以科研活动和毕业论文撰写为主的自主性较大的后期阶段,则可对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要求进行灵活处理,加强对学生的阶段性考查和长期锻炼目标的规划。此外,研究生具有年龄跨度大、学习研究性的显著特点,因而在对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加以设计时,应该适当加入具有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和充满娱乐性的锻炼形式,从而切实起到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身体质的效果。除此之外,高校研究生体育教研部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现有场地器材、师资经费以及学校体育实际发展情况,组织为研究生组织体育俱乐部,指派具有专业知识深厚、技术水平全面的高校体育教师对其进行相关体育运动的教学与指导。

2.2科学设置研究生体育课程内容,统筹兼顾理论实践审美知识

为了切实实现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应该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体育运动实践、体育审美欣赏等方面进行统筹兼顾。具体而言:从体育健康理论知识角度而言,人体解剖学特点、体育锻炼基本原理、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关系、运动处方设计等都是构成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核心要素,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实现研究生对运动与身体健康关系的深层次认识,有效提升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4]。

从体育运动实践方面来说,在对研究生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时,应切实结合研究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对运动强度较小、危险系数较低、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加以选取,诸如排球、太极拳、慢跑、羽毛球等运动项目,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不仅不会造成较大的运动伤害,而且对有效舒缓精神压力方面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从体育欣赏方面来说,可以在篮球、网球、拳击、武术等常规体育项目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橄榄球、曲棍球、飞镖等比较小众的运动项目,促进研究生对各个项目规则技巧以及发展历史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让研究生在对这些运动项目进行观赏和参与的过程中,起到身心愉悦的正面影响。

2.3加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切实提升体育运动意识

现存状况下,大多数研究生学习生活以个体为主,往往将生活重心投放到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上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上,对健康观念有着较为模糊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投入不愿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正常的体育运动锻炼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加之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开设较少,在远离体育管理部门的约束背景下,致使体育锻炼意识得不到巩固落实。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新观念: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5]。由此可见,健康是研究生个人学习工作生活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和第一财富, 为此,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应该切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断突出强调科学健身的重要性,促使研究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欲望感,切实以成人生活、社会生活需求为基点来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对研究生不良生活习惯和错误体育运动观念的有效改善。

2.4有效深化體育文化素养,积极打造高素质综合人才

为了切实实现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的发展目标,在对研究生体育课程的优化设置方面更应该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需求培养,积极把他们打造成兼具全面体育知识、高层次体育文化修养、适应文明生活方式能力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所有都要基于对体育运动的坚持实践,为此,应该切实加强对研究生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深化他们自我锻炼和体育技能的态度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习惯,切实让研究生体悟到健身的意义,保持体育运动锻炼的连续性[6]。

高校研究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目前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也不能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生物学发展意义所制约,而是要着眼于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要求,切实从思想观念上改变没有生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认知,推动研究生在欣赏高水平体育比赛表演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精神满足,进而不断促使研究生拥有深厚广博的体育文化修养。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无论对于我国的经济繁荣还是社会建设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大高校为了向社会培养并输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极具必要性,也在当今时代迸发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无论对于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研究生集体主义协作精神还是促进研究生顽强拼搏精神内蕴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出重大价值。本文也从优化研究生体育课程设计、灵活安排课程规划设置、科学设置研究生体育课程内容、统筹兼顾理论实践审美知识、加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切实提升体育运动意识、有效深化体育文化素养、积极打造高素质综合人才等角度对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优化策略做出具体阐述,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实现优质发展和推动研究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做出积极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家成,张晓林.高校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尝试性研究[J].内江科技,2011,32(09):93+124.

[2]陶宏军.高校开设在读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初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8):145-147.

[3]林红,刘明辉,高金娜.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应设置体育课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05):75-78.

[4]李积勇,关尔群,冯敬一.论研究生体育课开设的必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07):157-158.

[5]李明.我国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必要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2):123-124.

[6]姜大富. 山东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3.

作者:轩志刚

研究生教师体育学论文 篇3:

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运动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体育运动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得到该校在研究生体育的课程设置,研究生参与情况以及体育教师对研究生体育教学投入的现状。此外,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为研究生们锻炼强健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体育; 课程设置; 教师; 体育设施

当前,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加大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在广大研究生应对繁重的科研压力的同时,许多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逐渐下降,为此,如何积极开展研究生体育教育课程和系列活动,努力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以体育教学为主线、以课外体育为补充,全面推进了研究生体育教育工作,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资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水电学院、农学院的在校硕士研究生共786人,其中,男生451人,女生335人。

2.研究方法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百链”以及“谷歌学术”等数据库,对全国的研究生体育教育情况建立了充分的认识。

通过对公共体育部和研究生部的主管领导访谈,结合自己的亲身执教经历,得出我校的研究生体育教育基本情况,包括各个学院的具体学生数目,得到了关于下一步研究生体育教育改革的合理建议。

通过设计“硕士研究生体育运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按照专业、年级对问卷进行发放。问卷共发放786份,收回765份,有效率为97.3%。此外,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通过两次的调查,得到相关系数为0.92,问卷信度较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情况

为积极探索新型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对研究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并提出了初步设想。此次改革以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和倡导“快乐体育”为目的,着力改革课程项目设置、课程组织形式、场地器材安排等方面。课程设置上,河北工程大学将研究生的体育课设置为选修课,但是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算作研究生部所规定培养中的课程学分。我校设置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瑜伽等。课程组织形式上,要求老师安排有体育理论课、对该体育项目的发展史、技术、战术、规则裁判等内容进行传授,使学生有清晰的认识。而在体育训练课程上,主要为加强体育锻炼的相关技能。该校研究生对于体育设施的供给,同样遵循河北工程大学《场地器材管理办法》和《场地器材使用时间一览表》。对786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5.4%的学生认同研究生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和组织形式,约70.8%的学生对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表示满意。

2.研究生本身参与体育情况

问卷对研究生体育活动的情感认知程度进行了调研。通过表1发现,在被调查的研究生786人中,对体育特别爱好的有152人,对体育比较爱好的有416人,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一般的有 197人,而不喜欢进行体育活动的有21人。广大的研究生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的必要性,并对其兴趣整体较高。共计有76%的研究生表示自己希望通过体育课来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跟研究生本身的性格有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分别为90.5%的男生以及78%的女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体育课程非常满意,此外,在体育教学实践方面,男生在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机能方面均高于女生。

3.教师对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投入情况

公体部的体育教师为了切实引导学生热爱运动、享受运动,积极健身、主动健身,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爱岗敬业、逐渐提升业务水平,这具体体现在每一节课程上各个任课教师亲自提前到场地指导、安排内容。在传授和考察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切实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合理规范和保证研究生的体育锻炼,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快乐运动,享受健康”的体育理念来实施研究生体育教育。通过学生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们充分认同体育教师的工作。通过学生对教师接受度的调查,显示约96%的学生都认可教师的实际工作。仅有5.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教师缺乏对该项运动的技术指导。由此可见,所调查的高校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具有非常高的敬业精神、事业心和上进心。

三、对高校研究生体育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学校公体部在教学中应尽量安排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任务。首先需要完善体育选课程序和方法。其目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满足所有研究生的体育课要求,将体育课由原来两学年选一次专项课,改为每学年选一次。其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通过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的项目内容来实现,我校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在原有15项的基础上,准备再增加5项内容,包括田径课、体育游戏、花式跳绳、百米定向、艺术体操和素质拓展等项目。具体地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以加强身体素质、军体拳、交谊舞为主,从第二学期上体育专项课。此外,在研究生的体育场地器材方面,学校应该将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建设的规划中去,加强运动场所建设,增加对我校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充足的运动资源,通过良好的体育设备和运动环境来激发研究生对体育的兴趣。对已具备的场地和器材,应进一步规划使用,使其井然有序,能够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

2.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为提高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清华大学校长提出了“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以影响清华人强健体魄,坚持体育锻炼。因此,研究生应进一步加强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充分认识到缺乏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危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体育对健身和健心功能的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尤其是女硕士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结合我校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探索新的体育活动方式,努力构建快乐校园、文化校园以及和谐校园。引导学生热爱运动、享受运动,积极健身、主动健身,使阳光体育活动成为研究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为此,增加体育教师人数,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从而在深层机制上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3.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对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投入

研究生的年龄都偏大,他们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因此,要想使我校研究生体育教学课程效果更好,更吸引人,需要进行研究生体育教育的教师进一步开放教学思想,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教学观念,放宽教学手段,放活教学内容,提高执教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进一步提高文化思想素质,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严肃、保守和教条主义抛开,充分遵循研究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因素,从而构建开放式的体育教学。逐渐落实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联系起来的模式,即适当地在教学环节过程中加入研究生健美操比赛、研究生趣味运动会、研究生太极拳表演和研究生的足球、篮球、轮滑等各单项体育比赛。本着“锻炼第一,友谊第一”的原则,切实探索创新型人才的体育教学培养模式,并进一步丰富我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四、结束语

本文从河北工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学生自身参与和教师投入方面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当前我校公体部在研究生体育课程改革、加强研究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体育教师对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投入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编号:HB14TY023)

参考文献:

[1]唐晓义,刘铁军.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1(2):62-64

[2]金凯.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116-118,125

[3]M ahoney C A ,W are J E, Raczek A E. TheMOS 362item Sho rt2 Fo rm Health Survey: II: P sychometric and mental health constructs[J]M ed Care, 1993,31(3):247-263

[4]张丰涛.高校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3):63265,78

[5]Cox D R, F itzpatrick R, F letcher A E, et al. Q uality2of2life ass2 essment: can we keep it simp le? [J] J R Statist Soc A,1992,155: 353

[6]王莉.体育锻炼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心境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45-147

[7]芦忠文.研究生体育参与问题的研究[J]体育世界,2008,(9):21-23

[8]夏祥伟.体育锻炼对研究生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1):42-47

[9]马云.我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体育行为现状及干预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3,3:19

[10]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77

[11]黄永飞,刘冬梅.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02-104,127

[12]陈小华,徐彩桐,王秀玉.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命质量和体育投入研究[J]体育科技,2005(2):59-63

[13]陈小华,徐彩桐,王秀玉.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命质量和体育投入研究[J]体育科技,2005(2):59-63

作者:张春华 贺金鹏

上一篇:三八节活动方案(3篇)下一篇:科研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