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学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体育是指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的有关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课程,主要以项目的实地学习和训练为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显著的学科。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年轻人接受何种体育教育,将会深刻的影响整个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氛围。老师们需要就大学体育的特殊历史使命对现阶段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探索出能够引领社会体育风尚的大学体育教学新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体育学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体育学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篇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及体育经营的现状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调查法对陕西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在读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及体育经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有社会体育表演、培训、社区体育服务、各类运动会裁判工作等方式;参与体育经营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培训类体育经营、表演类经营、运动项目指导与防护类经营、体育场馆或体育机构管理类经营、承接或参与盈利性比赛经营、体育产品推销类经营等,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时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等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公共体育服务 体育经营 现状

前 言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是为适应体育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设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2013年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后文称为社会体育专业)。多年来,该专业得到了社会支持和高校重视,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经营就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必须环节,文章对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的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陕西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8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不同年级的在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出调查问卷586份,回收563份,回收率为96.1%。其中有效问卷551份,有效率97.9%。

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如表1是对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会体育的情况。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公共体育服务。

表1 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情况调查

(1)社会体育表演方面

统计显示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341人参与过社会体育表演方面的服务,占61.9%。参加社会体育表演的主要项目有拉拉操、舞龙舞狮、健美操、团体操、轮滑、跑步等项目,主要在各地的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商业庆典等活动的表演。

(2)社会体育培训方面

统计显示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289人参与过社会体育培训方面的服务,占52.5%。参加社会体育培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与社区、学校联系。一是为社区培养社区体育骨干而进行的培训,项目主要有健美操、太极拳、太极柔力球、健身气功、交际舞、轮滑等;二是为学校的大型集会表演培养教练员,为学校运动会培训裁判员等,主要项目是健美操、团体操与田径。

(3)社区体育服务方面

统计显示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372人参与过社会体育培训方面的服务,占67.5%,说明多数同学参加过社区体育服务。他们参加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社区为群众做体育健身指导员、晨练领操员等方式。主要项目有健美操、太极拳、交际舞、轮滑、篮球等项目。主要时间是周末的早晨或者寒暑假在家乡社区进行。

(4)各类运动会裁判工作

统计显示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多数受调查学生都担任过各类运动会的裁判工作,主要是参加各个高校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高校迎新生球类比赛、各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小型运动会等。参加裁判工作的项目主要有田径、篮球、拓展运动、棋牌等。

2.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经营活动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1)参与体育经营活动方式情况分析

经过调查,参与培训类体育经营的主要是通过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兴趣学习班等方式,主要项目有跆拳道、篮球、羽毛球等;表演类经营主要是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各类营利性体育表演活动,参与表演的主要项目有健美操、团体操、体育舞蹈等;参与运动项目指导与防护类经营主要是通过与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培训指导、安全防护等,主要项目有羽毛球、游泳等;参与体育场馆或体育机构管理类经营主要有体育场馆或体育机构日常管理、招生及商业宣传等;承接或参与过营利性比赛,经营主要是通过自己承接比赛业务或者接收其他承接者的邀请而参与;参与过体育产品推销类经营的主要是通过在校内进行体育服饰及常用体育健身器材的推销和假期在体育用品店参与经营的方式。

(2)参与体育经营活动项目情况分析

学生参与体育经营大多也是通过具体的体育项目来实现的,因此,对参与经营项目展开调查显得很有必要。统计显示参与羽毛球与游泳项目人数较多,其次是轮滑、团体操、健美操,再次是篮球、跆拳道和网球,其他的项目相对较少。

表2参与体育经营活动项目情况

3.参与体育服务与经营活动履行法定手续情况与分析

学生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中是否履行法定手续事关参与各方的利益与公平,学生在不签订任何法律文书的状态下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活动时就可能出现不安全因素和纠纷,甚至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受调查者只有21人在参与体育服务与经营活动中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只占到3.8%,而不签订任何法律文书的多达530人,占到受调查者的96.2%。这说明陕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时基本没有签订有效法定手续,这方面需要大大加强。

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分析

1.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不够深入,社区体育服务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参与社会体育表演服务、社会体育培训服务、社区体育服务以及各类运动会裁判工作大多都是在老师带领下完成,缺乏主动性。作为社会体育专业来说社区体育服务应该是重点,但参与度不够。

2.参与体育经营活动的参与度虽高但主体性不强,创办经营实体少。参与体育经营主要是通过个体参与到他人组织的经营活动。且参与的多为在俱乐部或者其他的体育运营实体做项目健身指导。自己主动出击寻找商机担当经营的组织者甚少,创办的合法体育与运营实体太少。都没有经过统一的培训,很多都是自己学或者和别人学来直接进行授课或者服务社会的;很多都是爱好者,学习了一周或者几天就上岗了。在教学方面还有不足,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还不够全面。

3.法律意识淡薄,参与体育服务与经营活动存在安全隐患与法律风险。在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活动中,很少有人履行法律手续,这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在出现安全责任或者其他利益纠纷时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有社会体育表演、培训方面、社区体育服务、各类运动会裁判工作等方式,参与度高但参与频次不高,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可再加强。(2)参与体育经营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培训类体育经营、表演类经营、运动项目指导与防护类经营、体育场馆或体育机构管理类经营、承接或参与盈利性比赛经营、体育产品推销类经营等;参与社会体育经营活动的项目中羽毛球与游泳项目参与人数最多,其次是轮滑、团体操、健美操、篮球、跆拳道和网球,其他的项目相对较少。(3)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时基本没有签订有效法定手续,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2.建议:(1)进一步深入贯彻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加大社区体育服务力度;(2)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经营,在学生创办体育实体经营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3)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4)学校进一步加强与社会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的机会,使学生的公共体育服务与经营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刘巧玲.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文献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7).

[2]徐圣霞.教学型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学院学报,2012(02).

[3]张晓林.重庆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02).

[4]王平.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栗长春

社会体育学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篇2:

大学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对策研究

大学体育是指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的有关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课程,主要以项目的实地学习和训练为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显著的学科。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年轻人接受何种体育教育,将会深刻的影响整个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氛围。老师们需要就大学体育的特殊历史使命对现阶段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探索出能够引领社会体育风尚的大学体育教学新思路。

一、前言

对于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大学体育是帮助其在大学期间强健体魄、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需要保证在大学期间塑造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每位学生都应该严肃认真的对待这门学科,而不能视其可有可无。目前很多院校也非常重视体育课程的学生出勤率、课程质量以及结业考试,以便保证大学体育能够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实现其意义和价值。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体育的内涵则更加丰富,他们能够接受更加专业的项目训练指导,包括体育健康与卫生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更加全面的体能、技术训练。就当下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来说,院校应该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计划中进行创新,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的注重对社会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引领与推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具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它的改进和变革足以为整个社会体育环境带来新的生机。

二、当下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缺乏体育意识,课程配合度不高

对于很多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体育课程仍然是一个难题,毕竟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初高中不同,很多人吐槽“上大学之前最爱上的是体育课,上大学之后最不爱上的变成了体育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相对于上体育课,更愿意宅在宿舍;大学体育相对于之前的体育课多了结业考试环节,给学生造成了一定压力等等。其实,总结起来,造成学生对体育课避之不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认可度低,意识薄弱。这不仅是大学体育课堂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体育教育领域一直以来在研究和攻克的问题,学生对体育的忽视甚至可以追溯到小学、初中阶段,由此可见,体育意识的缺乏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习惯性的,要想为他们扳正态度,重新建立对体育的认知和了解,还需要老师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改革。

(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墨守成规

学生在大学接受到的体育教学,在长期以来形式都是相对单一和固定的,大多数学生在大一大二会上体育课,课程项目在开学之初自主选择,课程以老师带练为主,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考试。一些学生会根据自己所选的科目去主动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为自己的项目加强训练,而更多的学生仅仅会在课堂上接触专业项目训练,再加上一些项目对设备、场地的要求较高,学生更是很难自发的开展体育训练。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基本都局限在学校里,他们很少有机会走出校园,去了解自己所学的项目在民间、在社会呈现一种怎样的发展态势。大学体育教育本身不能走出校园、亲近社会,学生自然很难在实践中积累素材,进而去影响和引领社会体育环境,因此,这也是大学体育发展到今天比较遗憾的一点。

(三)大学体育教育与社会文体发展关联性欠佳

大學教育不仅仅是局限在校园地域范围之内的教育,它实际上是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智和体能进行双重塑造的过程,大学的老师们除了要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还应该对他们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加强重视,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在业余时间的选择取向,往往更能反映其真实需求和喜好。大学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应该进一步与社会问题发展结合起来,而不能仅仅关注少数的运动健儿与赛事,绝大多数的学生仍然需要将自身体育素养的锻造与社会文化体育事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踏上社会岗位之前肩负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现阶段,大学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脱节的问题愈发突出,一定程度上导致当下全民健身氛围的塑造遭遇困难,因此,院校方面更加应该主动建立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纽带,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较强的实用性。

三、大学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大学体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大学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体育的意义除了在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还在于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塑造拼搏进取、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重要性。目前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还比较片面,大学体育所承载的多层次价值应该进一步的在学生之中得到发扬,它不仅关乎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也关乎全民体育事业的成长与发展,与整个社会大众的精神风貌息息相关。学校可以从最基本的“体育”概念的分解和细化中,去开展针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体验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立体的感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认识到体育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而大学阶段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专业的、系统的,这种机会相当难得。

(二)优化学生实践,鼓励教学课堂多元化发展

在大学中,体育是必修科目,上课学生多、教学负担重使得体育方面的学生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因此,院校方面可以牵头帮助大学体育老师们加强与社会机构、团体以及兄弟院校在体育项目以及卫生健康等方面的交流、切磋。现在,有很多学校尝试进入社区或者贫困小学等地进行帮扶活动,比如为这些机构捐赠篮球、足球,捐建篮球场等等,同时,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定期的到养老院和老人打乒乓球,到学校和小朋友打篮球、踢足球等等。尽管它们提供的资金和物品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这种定期的互动,能够让学生认知到体育锻炼的对于人们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获得对体育更加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际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强化学生们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意识。

(三)创新学生体育活动,积极与社会文体形成配合

学生在每个学期参加的体育课程时长有限,因此,想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方面还应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多下一些功夫,大胆创新,努力为师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社会机构、团体的体育活动安排,为学生介绍更多体验机会,帮助学生深入社区环境,与当地居民一起参与丰富的健身、竞赛等活动。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主动出击,尝试与一些企业工会、兄弟学校、社区居委会等等,创建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学习训练成果展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利用学校以及学生的力量来向公众展示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累累硕果,引导百姓更加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掌握健康知识,打造积极向上的文体氛围。

四、结语

综上可知,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宏观角度看,它能够对整个社会的体育风尚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是他们逐步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血液需要全面的素质、强健的体魄以及强大的内心,而改革后的大学体育教学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增值的理想。在新时期下,加强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关注,对于整个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来迎双

社会体育学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篇3:

关于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的对策研究

当今就业形势日益紧张,大批高校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面临待业现状,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如何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出发,使他们迅速成为各用人单位的顶梁柱、业务骨干,不失为一个出路,然而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怎样让学校在社会当中树立品牌形象,是当前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1.从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方式中得到的启发

当前我国之所以大力加强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扶持力度,说明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价值,为教育指明了方向。职业技术院校之所以受到社会的青睐,是因为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是到工作岗位即插即用的实用型人才,是一线技术人员,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性。当前社会群众之所以对技术院校认可就是因为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学到一门过硬的技术。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艰巨,众多名牌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无疑让众多家长和学生看到曙光,也让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生机。对口培养和技术实用无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法宝,这些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普通高校体育类人才培养模式

2.1改变旧的办学思路,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从某种程度上是以体育教育专业为模板,经过一系列的修补与改革才发展成了现在的社会体育专业,整体上来说社会体育专业还处于不断完善当中,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改?是脱胎换骨地改还是在细枝末节处做修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选择。学校要发展,要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解决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最具说服力。把握社会需求,培养对口专业人才,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在所难免。及时对社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把握社会最新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性的调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条件。

2.2打造精英型专业人才,培养业务骨干。

2.2.1建立管理师资一条龙建设团队

着力打造高精尖人才,按照项目需求成立专项俱乐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轮滑、健身教练、跆拳道、拓展训练、野外生存、定向运动等。只要社会需求就要想办法加以补充和完善,自身条件不具备可以和其他院校联合,也可以和社会某专业机构联合,创建一种合作教学模式,各取所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优化组合专业项目,争取让每位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保证每个俱乐部都聚集本专业最强的管理和师资培训团队。

2.2.2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针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科目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大纲都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弱化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强化专项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培养,利用一学期至一学年的时间集中讲授基础知识,剩余两三年全部投入专项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培养上,其间由于学生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允许他们在保证主项技术技能达标的情况下拓展第二第三项目的培养,也就是在确保“一专”的基础上发展“多能”。由于专项在学习时间上、管理教学团队上都享受最好的待遇,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其相应的专业领域所达到的造诣最深,为进入社会以后能够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业务精英打下深厚的基础。

2.2.3 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由于实施俱乐部式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社会实习都会采用多样化多种途径的培养模式。由于日常所接触和经历的事物都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上在该行业有一定资历的前辈或业务主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能准确把握社会动态,了解社会需求,为日后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大大的砝码。由于专项对口等原因可以为社会俱乐部、私人会馆、社区服务站等建立对接关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对口培养模式,增加社会人才输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结语

为社会所需培养专门对口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由于培养出的人才在某专业领域具有高精尖水平,可以迅速成为该行业的骨干。学校会得到社会各用人部门的认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品牌效应,也为学校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建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探索——以独立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

[2]韩晓宇..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0(10).

[3]房洪波,颜凡秋.对体育课程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0,(1).

[4]张华.高校体育引进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分析与设想[J].辽宁体育科技,2001,(1).

[5]郑真,.高师院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管理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6]于进军,.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S2).

[7]张跃.高校素质教育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作者:殷海涛

上一篇:公安局副局长竞聘演讲辞下一篇:企业财务科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