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农业生态开发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发展中国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深化与拓宽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更大的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异旅游需求而且有利于振兴农村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农业生态开发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论文 篇1:

基于乡村振兴的山地旅游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山地旅游农业是指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改造,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进行明确的界定,多数发展案例片面追求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农业本身的功能特性。通过分析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区别与联系,对山地旅游农业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和逻辑梳理,再分析其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今后深入开展旅游农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山地旅游农业;产业融合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旅游农业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形态,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山地高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不同于平原,山区农村的发展存在更多的限制与挑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鲜有对山地旅游农业的深入探析。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山地旅游农业进行清晰的概念界定和逻辑框架梳理,然后分析该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最后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与概念界定

含糊不清或互相冲突的理论体系限制了对山地旅游农业的深入研究。因此,在展开关于山地旅游农业的分析研究之前,首先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和对逻辑框架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农业与农业旅游

区分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对本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许多研究中直接将旅游农业等同于农业旅游,仅有少量针对二者的区别进行的研究,如王德纲(1985)辩证地分析了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认为农业旅游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需要,通过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嫁接现代旅游业而派生出来的,而旅游农业是随着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部门[1]。应瑞瑶、褚保金(2002)认为,旅游农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旅游农业泛指乡村旅游,而狭义的旅游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把农业生产加工、农村文化习俗、农村自然环境等为基础,为游客提供参与、体验和休闲的一种新型农业艺术[2]。鉴于此,本文辩证地给出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生态产业,它是以地理区位划分的,与之相对应的是都市旅游。它以农业为基础,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提供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市场,集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次,在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按其功能划分出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载体,将旅游嫁接在农业之上,将农村自然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耕文化和农民习俗等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功能为一体的衍生型服务业,它仍然是一种旅游活动。最后,旅游农业则是伴随着农业旅游的逐步发展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它依托于旅游市场进行农业和农产品的创新发展,以所有游客为主要消费目标市场,并围绕目标市场调整和创新农产品生产,是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

总而言之,农业旅游的落脚点在旅游业,它的实质是依托农业发展旅游业,主要依靠招徕旅游消费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随着发展逐渐丧失了农业本身的功能特性。而旅游农业的落脚点在农业,是依托于旅游市场创新农业生产,在有一定旅游业发展基础的地区进行,从农业的选地、生产、销售整个生产经营过程都围绕旅游进行,以发展农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型农业。

(二)山地旅游农业

1.概念表述。山地旅游农业是在山区进行的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实质上是依托旅游业发展农业。它立足于山地环境,在有一定旅游基础条件的山区进行,以所有游客为消费目标市场,以创新农业生产、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山地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耕文化、农村生活和习俗等农业资源,以提供购物、观光、体验、度假、休闲、教育、娱乐和学习等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

2.形成原理逻辑框架图。基于山地旅游农业的形成原理及概念,绘制出其逻辑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3.内在机理逻辑框架图。基于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目的、手段和落脚点绘制出其内在机理逻辑示意图(如图2所示)。

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产业,由于产业协同效应,发展山地旅游业產生的综合效益将大于独立发展山地旅游业和山地农业产生的效益,即“1+1>2”。由公式表述为:

山地旅游农业>山地旅游业+山地农业

二、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山地旅游农业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萌芽兴起阶段,到2000年初期的发展成长阶段,最后到如今的较快速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其经营类型由最初的单一观光型到如今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综合型,地理区位从依托城市外郊到依托景区,向依托全域的目标发展,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农业单一功能向集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第一,山地农业园区模式。山地农业园区模式是指以山地生态农业为基础,建立现代化特色农业园区,提供给游客观光、采摘、购买等活动。主要类型包括茶园、果园、牧场等,主要针对城市游客的短期休闲和购物需求,游客可以接触到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并在产地直接进行消费,在获得原生态农产品的同时也能欣赏山间优美风景、享受自然乐趣。该模式对当地原有的农业进行种养殖方式的改造,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向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拓宽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第二,山地村寨民俗风情模式。山地村寨民俗风情模式是利用农村生活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等资源,提供给游客旅游、购物、体验等活动。该模式提供的产品即包括农林牧渔初级产品、特色小吃、特色饮品、纪念物等有形的产品,也包括农业文化体验、少数民族风俗体验、当地历史文化符号体验等无形的产品,其主要针对国内外所有游客,满足游客的体验、学习、购物、观光、娱乐等需求。该模式将传统农业嫁接到旅游市场,加速了农业中有形实体产品和无形休闲产品的商品化,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该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村容整洁、环境美化,加速当地的美丽新农村建设。

第三,山地景区资源带动模式。山地景区资源带动模式是指依托于山地资源型景区(如瀑布、森林公园、山川、河流、奇石、古建筑、宗教等山区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反哺于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在加快发展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主要针对国内外所有观光体验游客,提供以主打“生态”“特色”“有机”为主的高品质农产品,类型为依托景区建立特色农家乐、体验型农场、休闲型渔场等。该模式依托旅游业发展可有效塑造起旅游农业区域品牌,使得生态农产品在品牌效应下产生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又反哺于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山地农业科普教育模式。山地农业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利用农业科技、农耕文化、农业景观等为基础,寓教于乐,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为目的,建立起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博物馆、农业体验园等。该模式主要针对的消费目标包括学生团体组织、公司团体组织、家庭团体、旅游团、旅游个体等,提供给游客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等服务与活动。该模式坚持以农为本,教育、旅游、农业协同发展。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了农业的多方面综合开发利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旅游市场进行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产生农业的私人定制新型模式,即DIY农业。

第五,山地休闲养身度假模式。山地休闲养身度假模式是利用山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国内外所有具有长期休闲度假需要,以及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身养性需求的游客为主要消费目标,以提供山地休闲、度假、攀岩、健身、娱乐等服务为手段的新型产业模式。主要类型包括有度假酒店、休闲山庄、温泉会所、乡村俱乐部、乡村民宿、露营基地等。该模式立足于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基于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主打高品质的绿色健康农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是高品质、高收益、高附加值的旅游农业生产活动。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主要发展模式之外,山地旅游农业还有很多其他发展模式。但总的来说,山地旅游农业发展模式都是立足于山地环境,在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和农业基础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山区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围绕旅游市场调整和创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

三、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山地旅游农业的内涵意义。发展山地旅游农业一定要对其概念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否则轻易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特性。山地旅游农业首先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于山地资源型旅游发展而进行的农生生产的创新和发展,它是围绕外来游客这一消费目标市场调整和改造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地消费型农业,不能盲目追求旅游发展而不能忽视了原本农业的功能和特性。

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开发山地旅游农业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农业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开发布局应以科学规划先行,堅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有计划、有目标地将农业与旅游循态推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政府引导,加大投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支持力度,出台配套的政策,制定山地旅游农业投资优惠政策,完善法律保障。同时,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多方位增加投资渠道,完善医疗、交通、通讯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以及建设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发展潜力,使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火力全开。

第四,提升档次,规范经营,培养一批专业服务人才。山区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求“质”而不求“量”,而人们对“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需求正好满足了其发展的条件,则应当以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和提供高档次服务为主。而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来推动,应当提高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打造一批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团队。

第五,加大宣传,促进营销,打造区域知名品牌。以产品品质为核心,从农业选地、生产到销售全方位推动“旅游+”改造,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打造山地旅游农业区域品牌,形成本地区具有明显特色的品牌效应,依托品牌效应,本地区的散户、小规模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能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同时,旅游农业的发展会反哺于旅游业,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质量。

四、总结与展望

山区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山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山地旅游农业承载了实现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美好期望。而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山地旅游农业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注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研究,这不免令人遗憾,尚未形成对山地旅游农业的效益评价体系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本研究是立足于山地环境探讨了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山地型资源各有差异,所以发展山地旅游农业时应当因地制宜,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主导产业及特色。日后若进行山地旅游农业的深度探索势必要深入到山地旅游农业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产业模式。总而言之,关于我国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參考文献:

[1] 王德刚.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J].旅游科学,1998,(4):5-9.

[2] 应瑞瑶,褚保金.“旅游农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家,2002,(5):31-33.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tourism-agriculture in mountains area;industry convergence

作者:杨秋婷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论文 篇2: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探索

摘要:发展中国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深化与拓宽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更大的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异旅游需求而且有利于振兴农村经济。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管理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生态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三)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生态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二、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一)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管理理念

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生态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生态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去。

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三、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一)旅游管理难点

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生态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二)旅游管理重点。农业生态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四、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农业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生态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總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二)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生态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生态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生态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三是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

(三)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一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二是针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三是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2、制定符合农业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二是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三是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四)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从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扶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宣传上,需要政府扶持,以形成规模特色,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要求农民经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走社会化的服务道路,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具体做法: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農民的要求,由农业生态旅游管委会统一领导,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这样的组织,负责协调关系、市场营销等服务,基本形成事事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分级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广瑞:生态旅游论辨析与案例研究[J],区域治理,2016.12.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11.

作者:孙凤银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论文 篇3:

重庆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重庆农业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与其它省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市政府决定将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万州、涪陵、江津、永川、黔江的周围城乡结合部建立成都市型农业,开发与实践农业生态旅游。目前,重庆农业生态旅游已富盛名的有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北碚金果园生态旅游区,璧山古老城生态农业园区,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永州黄瓜山百里果乡,潼南东升茶山农业观光园以及重庆渝北区鹿山观光农业示范村。重庆农业生态旅游已初见成效,继续开发与研究农业生态旅游将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前景

当今旅游休闲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相对于都市的喧闹、拥挤、忙碌和污染,乡村地域已成为时尚的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都市人的追求与渴望。乡村地区将成为新世纪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

另外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兴起和市内旅游需求的产生为重庆市农村地区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和前景。2001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由世界第七位跃升到第五位,旅游收入达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近几年国家所倡导的“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培育了大众旅游消费市场。再加上重庆市内短期度假市场正逐渐兴起(周末农村游等),观光游览成增长趋势。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决定了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将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重庆农村地区在周末时间将接待大量的城市游客。同时,重庆市农村地区广阔的田园风光和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以及深厚的农村文化和纯朴的民俗民风,为农业生态旅游营造了良好的背景条件。农村地区将逐渐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引发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重庆农业生态旅游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重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重庆农业资源富集,是多种动植物生长的适宜区或最适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农林面积大,具备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1、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

重庆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市共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地貌形态类型。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62400多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75.8%;丘陵面积近15000平方公里,占18.2%;台地面积2900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占2.4%。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为海波1500米以上的山地;西部地势低,多为海拔300米-400米的丘陵。

2、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

重庆市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农产品良好的耕作基础。多年来已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除粮、油、蔬菜等主要的农作物外,还有蚕桑、柑橘、柚、桃、李、梨、苹果、茶、油桐、乌柏、生漆、苎麻、烟叶等。形成了粮油、柑桔、蚕桑、烟叶、药材、油桐、榨菜、生猪、山羊、长毛兔等全国性的商品生产基地。江津市生产“锦橙”、“先锋橙”和“五月红”,是著名的“柑橘之乡”。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盛产油桐之上品“小米油桐”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油桐之乡”。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因盛产乌柏被称为“乌柏之乡”。黔江开发区发展成为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著名的“荣昌猪”也被列为中国三大猪种之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黄连之乡”,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

3、农林面积大,农业耕种为主

重庆市农村地区以农地和林地为主,大部分地区主要从事农业耕种活动,以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大部分土地面积上表现为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景观。森林覆盖率为20.49%,拥有100万亩以上的森林资源的有江津、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南川、丰都、武隆、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等15个区县(自治县、市)。

三、重庆农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形式

1、现代高效生态旅游农业园

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成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现代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它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开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多考虑建在城市近郊,作为生态观光基地。内可以设科技示范园区、植物园、种子种苗繁殖区、优质种苗服务区、生态观光区。总之,现代高效农业生态旅游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科技、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同时,该园区可以建成生态旅游集群。将一系列自然景区用农业观光有机地串联,以观光拉动所有产业链。

重庆地区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

2、绿色精品农业园区

在发展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同时,农产品应逐渐由数量型生产向品质型生产转变,包括花色品种的多样性,营养价值的提高,外观美、使用方便以及洁净卫生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重庆都市城郊结合部农业地区或重庆都市隙地农业区选择环境条件适合的地方,以久具历史的粮食、蔬菜水果、林木、药材和动物等建立绿色精品农业园区。采用无污染的工艺、农艺流程,生产出适合城市消费特点的洁净食品,带来以购物为主的旅游热潮。比如来凤千亩花卉基地、北碚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渝万高速公路沿线的名优水果长廊、奉节等优质脐橙基地、涪陵等绿茶最佳生态区。

3、休闲农业公园——农家乐

这种模式视旅游活动、观光休闲为主要目的。在这里城市游客可以到农民家的果树上摘水果,到地里摘菜,在池塘钓鱼,参观农民杀猪、耕地等等,甚至还可以和农民一起种庄稼。目前重庆市具有大力发展这类都市型的休闲农业的基础和优势,可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现代农业景观与技术手段,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提供场所,体验“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的农业生产,感受“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的农家生活。

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家乐在我市一些风景名胜地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具有相当规模。例如;重庆市南岸的南山镇,该镇所属的南山风景区为四川省级风景区。到目前,全镇有农家乐式的休闲山庄达100多家;我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目前有大小农家乐几十家,地处城市近郊的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我市的垫江县太平镇等地区的农家乐已小有名气。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全市农耕面积大,农业人口多,还可科学的有选择的大面积发展这种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4、都市圈森林生态旅游园区——森林公园

植物和森林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重庆以山地、丘陵为主。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具有开发森林公园的优势。首先选择中低山部分林木繁茂地区建立森林公园,特别是农业种植临界适宜或已不适宜的地区。为更好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注意对不同季相、林相特征的森林群落的搭配,森林的色彩、线条、结构、质感都应力求变化,做到既不单调,又整体协调统一。在中外各国,有许许多多直接以植物及森林景观为主要景观特色的景区和森林公园,如以红叶闻名的北京香山、以观赏热带雨林景观而出名的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其次低山丘陵地带森林被破坏地区森林资源的恢复利用。这里土地发生退化性演替而形成疏林、灌木林和灌从草地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临近贫困人口集中区,土地被垦殖的可能性很大。通过发展森林公园旅游而挽救环境。

为此,在已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全农村范围内思考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比如重庆市政府正在开发建设的江北、渝北、沙坪坝等主城区在内的都市圈森林休闲游乐区,主要有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金刀峡森林公园、铁山坪——玉峰山——华蓥山森林公园、南泉森林公园——东温泉森林公园——桥口坝森林公园、北塔坪森林公园——歌乐山森林公园等。

5、开发景缘旅游农业园区

景缘旅游农业园区是在区域内著名景区边缘建立以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园区,与旅游景区相辅相长,扩大已有旅游景区范围,拉动乡村地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

《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出了重庆市农村地区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区和旅游资源,包括重庆主城及周边圈状资源片区、长江三峡及周边树状资源片区和乌江-黔江簇团状资源片区,它们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带,如大足石刻艺术群景区、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景区等近几十个。在这些著名景点(区)附近开发农业园区,考虑已有的农业生产,强调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调,发展乡居特色突出的休闲、观光、住宿、餐饮项目。如:少数民族农业园区。重庆东南部以黔江开发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配合该区的几大景区、保存良好的传统民俗民风,开发农业园区。园区呈现出浓浓的少数民族文化,其文化融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园区外观建设中。该园区配合景点(区)开发一系列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同时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形成一个特色突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地。再比如石刻农业园区。大足石刻观光内容单一,可利用其有利的条件,在周围开发一农业园区。园区融入浓厚的石刻文化,现代的生产技艺,成为旅游者另一个观光、休闲体验园等等。

重庆市广阔的农村地域、已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川东农业文化使以上几种思路的具体实施成为可能。总之,在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已经逐渐孕育成熟的农村旅游市场态势的影响下,以重庆市大农村环境为整体背景,农业资源为基础,农业文化为主调,选择适合的地段,考虑以上几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来建设重庆市的农村地区,在原有农业耕种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使农业外延得以充分拓展,使广大农村地区既是农业区,又是旅游区。

(作者单位:1.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罗 琼 张晓玲

上一篇:公共交通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工程安装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