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农业旅游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开始迅猛发展,“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国就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做出规定,积极发掘休闲农业的各项功能,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收入逐渐增多,人们健康休闲的旅游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大,进一步推动新型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篇: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大多数的城市人口已不再局限于满足“吃、住、穿”这些物质上的需求,进而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在闲暇或假期时期大多都会去旅游观光,所以旅游业发展也非常的迅猛,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长期身处喧嚣的闹市,想远离城市去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于是以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两种形式的旅游形式也就受到了越来越多游览者的亲睐。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旅游形式进行比较,进而对其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自从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之后,很多专家与学者就开始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进行研究,就以查询知网的学术论文作为例子,以乡村旅游为关键字的论文就有答3552 篇,以农业旅游作为关键字的论文就有1540 篇之多, 这些论文虽然标题不同,但是内容非常的相似,所以必然会导致很多人感到困惑与不解,他们到底是对等的吗?所以笔者主要是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关系上进行比较异同点,进而对这两种旅游形式的发展进行探讨。

1 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这两种旅游形式之间既有区别也有着相同点。在谈及他们的发展之前需先对他们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1.1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区别

1.1.1 在定义层次上不同

在乡村场所地区发生的任何旅游活动是广义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狭义理解主要指的是在乡村发生的,它是以农村独有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农事文化活动以及当地的风俗特色作为主要的内容旅游的活动。至于农业旅游它是将农业和现代发展的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一种特别的旅游形式,依托农业这种形式的旅游。因为农村和农业本身也存在着相互的区别,所以在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进行定义上的划分就有所不同。

1.1.2 在兴起和目的方面都有差异

国际形式的乡村旅游在l9世纪就得到了兴起,主要是当时为了努力的将乡村的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至于农业旅游就兴起比乡村旅游晚些,他的兴起是因为大多数的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久了,进而对旅游的需求要求更高,它是伴随着旅游业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的。兴起的时间以及目的上的差异,这就使的学者对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是不对等的看法更加坚定了。

1.1.3 所处的地域也存在着差异

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乡村和农业两者之间的区别。乡村一般多是指那些专门从事农业而且人口的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域。农业则主要是人类去生产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动植物,以供人类进行利用的产品。所以能够看出,乡村多指的是地域性的概念,农业比较多指的是内容上的概念,那么两者上旅游形式是不对等的。所在乡村的地域上存在着农业形式 ,所以乡村旅游中包含着农业旅游一些特点及形式 ,农业旅游确实说是乡村旅游在构成内容方面上的一种。但是根据各自的内涵差异也能够得出,乡村旅游具有地域性的主要发生的场所是乡村,因而就具有明显的乡村特色性;农业类型的旅游就受限于地域的差异,它可以发生在乡村,还能够在城市兴起。所以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是不对等的 ,乡村旅游形式可以有农业类型的旅游,农业旅游也能够包含着乡村形式的农业旅游 ,也可以这么说乡村类型的农业旅游是在乡村这个地域上发生的农业旅游。由于内容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具有相对丰富的内容,他可以包含着田园风光或者农事的劳作以及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风俗等等。至于农业旅游的内容主要包含着农业的生产和生态以及文化科技等方面。在内容方面的比较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内容相对农业旅游较为广泛,在农业旅游其中的一些旅游内容类似农业的生产也是乡村旅游内容的一小部分 ,两个旅游形式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农业旅游存在一个都市类型的农业旅游他就不属于乡村旅游[1]。

1.2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相同点

相同点都牵扯到“农”。两种不同的旅游形式都是围绕着“农”为中心展开。乡村旅游的地域一般都是在乡村里,在乡村力的务农的人口就大概有70%左右,一般都是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至于经营乡村旅游也一般是当地的农户 。农业旅游顾名思义就知道以农业作为主要的对象,总之不管是以农业生产的内容形式,还是以农业生态作为内容的形式也好,他们都关系到“农”。而且两种都可以说是旅游活动,只是以不同的旅游内容对象来招引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欣赏当地的民风民俗特点,在旅游参观的同时以得到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目的。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各自都有很强的参与性。所说的参与性就是游客在旅游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现在就以两种旅游形式都包含的农事生产作为例子,外来的游客可以和该地域的农家共同体验一下农活,或是到山上的果园去摘果实。吸引游客们参与活动的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可以体验一下和当地的农民一起共同进行劳作,感受一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同的心情[2]。

2 农业旅游的发展

2.1 农业旅游

其中观光农业和休闲型的农业旅游都是农业旅游其他的别称,它是依托于农业活动作为基础,将农业于现在的发展的旅游业进行合理的结合较为新型的旅游活动,它是以乡村本身独有的景观以及当地农业的活动作为旅游的对象,大多是吸引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去满足他们观光娱乐和求知以及体验该农村具有特色的农事活动,使游客能够和自然亲身接触感受真正的回归到大自然。作为刚兴起的较为新型旅游业,因为农业旅游本身的性质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作为经营的形态,所以这就不但可以进行农业的生产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此同时还能够繁荣当时的农村经济[3]。

2.2 中国发展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

2.2.1 农业资源丰富

我国的有着辽阔的地域,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导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景观农业的生态特色,所以很适合种植农作物以及从事一些方式多样的生产活动。纵观我国的整个领土范圍,可以把我国分为多个不同特色农业类型的生态风景区,东部几乎是湿润的森林区,在我国的西部主要是草原和沙漠戈壁以及绿洲等等农业区,地图的西南部多是高山和峡谷,分布的农业区多是垂直的。而且我国的生物品种也非常丰富,多达万种的种子植物。如果能够合理充分的利用这些生物资源,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生态景观,所以针对我国不同地方的景观特点以及各异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对当地的观光农业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巧妙的设计,中国的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2.2.2 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

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孕育本国的大部分农业地区文化内涵及多彩各异的民俗风情。因为每个不同区域上农业条件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具备当地的特色的文化特点,而且还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比如东部地区多以渔猎的形式作为农业生产形式,西部地区放牧,南国有着特殊的热带风光,冰天雪地那就属于北国的风光,也就因为各异的地域存在的各异的农业习俗及生产方式,所以必然每个民族各自就有着自己的风俗和习惯,这些迥异的风土文情就构成了农业旅游的丰富的旅游资源

2.2.3 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

这些年,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得到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每年的出游率也在不断的上升。中国的城市居民一般在假期进行旅游,或者进行休闲出游的几率越来越大,所以旅游业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我国国内的旅游现今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短程的旅游越来越受到亲睐。所以如果能够将城乡结合恰到好处去发展特色的农业旅游,必然能够得到更加大的的经济效益[4]。

2.3 中国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

(1)能够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对农业生产者较为落后的观念的改变具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还能够促使游客对农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的了解,增加他们的农业常识。

(2)能够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将我国的农业与发展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3)能够对我国的农村产业进行结构方面上的调整并且优化其发展,还能够处理好在乡村剩余的劳动力问题,改善部分农民的生活。

(4)对农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好处,而且还能够将当地的乡村民风民俗加以塑造,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 乡村旅游

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所以他们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质上生活形式,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局限于吃穿住的需求,慢慢转向观光和度假和旅游等等新的需求,慢慢的转向满足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大部分的城市人口对旅游情有独钟,特别对于乡村旅游,因为久居闹市使他们更加向往乡村地域优美的自然环境,在那里他们能够呼吸到清新空气,走在开阔的田野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国在1995年起就实行每周都有休息日,再加上每年多个长的假期,这就说明了,大部分城市人有充裕的实际进行休闲旅游,而且因為大家的经济收人在逐渐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家庭也在增多,这为城市人口出行旅游带来了便利。从而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1乡村旅游分布

3.1.1都市郊区

目前乡村旅游的景点分布在都市的郊区较为普遍,因为它蕴藏了很大的市场,效益比较好,发展比较稳定成熟。它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能够充分的利用到都市的周边郊区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和它所处的地理优势以及其交通条件的便利。此类型乡村旅游主要的市场就是城市,可以说它是供城市居民进行观光旅游和休息的一个后花园。

3.1.2 特色村寨

特色的村寨可以说是乡村进行不断发展后留下的历史的见证和缩景,它凝聚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该类型旅游与民俗融合在一起,使得乡村旅游具有非常浓厚的村落文化及其建筑的特色。就比如福建特有的客家土楼,或者贵州独有的苗乡寨子,它们都是属于这个类型。

3.1.3特色农业基地

此种类型的旅游形式主要是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及其生产技术从分的利用,在旅游活动中进行观光、休闲以及度假等等不同类型旅游的活动。就类似于山东半岛上的苹果基地就可以作为特色农业基地,北京的妙峰山风景区的玫瑰花种植基地都属于这种类型。

3.2 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现今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进行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类型的旅游,把农业旅游与当地的风俗及其文化合理的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农、游合一”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是供游客观光,附带休闲的功能,是游客能够对当地的各种风土人情进行观赏,和农民们一起劳作,学习农技,了解当地的乡村文化等等等。

(3)此种类型的旅游形式多分布在一些城市经济程度较为发达的郊区,还有一些特色的农业区与一些著名的风景区。这些设置都体现出乡村旅游明显的接近城市这一特点。

4 总结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久居喧嚣闹市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宁静清新的乡村环境,正因为市场的需求巨大,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这两种旅游活动符合现代大多数游览者的意愿。发展的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必须要正确的理解好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之间的关系,他们两者是相互之间渗透的,既不是对等的关系,也非互属的关系。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之间的重合点就是以乡村为类型的农业旅游。所以清楚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的发展就有了具体的定位,也就能够真正的完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8 -62.

[2]何景明,李立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9):125-128.

[3]单琼花.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几个概念辨析[J].商场现代化,2010(7):3-4.

[4]肖佑兴,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 旅游科学,2009(3):11-13.

作者:章倩

第二篇:郫县“传统农业旅游”转型“都市农业旅游”思考

摘要:郫县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已成功地完成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成都市郊休闲农业旅游的市场竞争,郫县传统的生态农业旅游升级为都市型农业旅游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探索。根据郫县农业旅游发展的实际,就此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思考。

关键词:郫县;传统农业旅游;都市农业旅游;战略思考

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郫县,农家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培育出农科村、金沙村、筒春村等四季鲜花盛开、游客不断的旅游基地;建成了风格独特、新颖别致的农家旅游接待点120余家;发展成为适应市民休闲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郫县还建成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西部软件园、星火科技密集区、生态示范区、“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县、四川省对外经济开放特别试验区、省级工业开发区、“公司+农户”改革试点县、成都市卫星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近年来,郫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统揽县域经济,经济飞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百强县”第八十九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西部“百强县”第七位,连续五年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2亿元,其中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三产业增加值达47.91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城郊型经济强县。但是,全国领头羊的郫县农家乐旅游,现正面临尴尬的情势:农家乐旅游市场日益萎缩,客源不断流失,旅游产品单一与老化,新的经济增长点缺失等。为了重振郫县生态农业旅游,重展当年农家乐旅游的榜样风范,将郫县农家乐旅游的范型由“传统型”农业旅游转换为“都市型”农业旅游的定位,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和创新之路。

一、郫县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位于川西黄金旅游线、成都市西部通道第一站,县内交通便捷,有317国道、成灌高速公路、沙西快速通道、成都绕城高速、高新西区围城路五条快速通道以及建设中的地铁2号线横贯全境,经高新西区产业走廊,与成都市无缝连接。郫县距成都市核心城区10公里,距成都火车西站8分钟车程,距火车北站25分钟车程,距成都南站20分钟车程,距双流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郫县集成都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客流于一体,是成都市城市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底蕴厚重。郫县建县史有两千三百多年,是历史上古蜀国都城和古蜀文明发祥地。县域内的望丛祠是全世界蜀人祭祖的圣地,“望丛赛歌会”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城遗址、杜鹃城遗址、德源商周遗址、望丛祠、唐昌文庙、安靖邓家双斗桅杆、扬雄墓、严君平墓和何武墓等历史遗迹,是国家的重要文物保护区域。郫县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扬雄、严君平、何武、张俞、韩素英、廖昌永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郫县人文积淀丰厚,不仅水美花香,而且文气很盛。“吃在四川,味在郫县”,郫县美食甚多,蒋排骨、杨鸡肉、魔方豆花等特色美食让众多食客流连忘返。郫县物产丰饶,郫县豆瓣蜚声中外,郫县蜀绣、川派盆景、唐昌板鸭、太和牛肉、唐元无公害韭黄、古城柚子、花园腌肉等土特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郫县是川菜之魂——郫县豆瓣之乡,“郫县豆瓣制作技艺”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蜀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赋予了郫县博大而精深、独特而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

3.生态环境优美。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地带,都江堰自流灌区上游,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点,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是九环黄金旅游线上的天然绿色走廊。川西平原典型的田园风光和水网密布纵横交错的水域资源,孕育了浓厚的古蜀文明和丰富的川西民俗文化资源。郫县现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呈现一级台地、漫滩一级阶地和扇形平原的地貌景观,以蒲阳河、走马河、柏条河、徐堰河及江安河为主的各条河流,总长158公里,是郫县的主要水资源,形成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景河段和漂流河段。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5.7度,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气候环境十分宜人,最适合开展各种乡村休闲旅游活动。

二、郫县转型“都市农业旅游”的战略思考

从以上所分析的成都近郊传统农业旅游产品的供给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可以看出,成都近郊的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无论在产品开发方面还是在游客旅游消费方面均表现出尚未发育成熟的特征,还处于都市农业旅游的萌芽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缺乏都市农业旅游应有的功能和气氛。

1.正确定位与规划引导。郫县的农业旅游规划应该定位为都市型农业旅游,划分为三大农业功能区和发展IT大道和沙西线现代都市农业的综合示范带。三大农业功能区即西南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北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中部及东部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区。西南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传统种养农业为主;北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景观,拓展现代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开发以花卉苗木、特色蔬菜为主的乡村农业观光、以境内滨水地区风景为依托的乡村画廊旅游以及以古蜀文化、川西民俗文化为载体的天府蜀源文化等旅游产品,构建该区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品牌;中部及东部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区重点发展以川菜加工为主体的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着力打造郫县乃至成都市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目前,各乡镇都缺乏发展都市型农业旅游的详规划与细则,使得许多农业旅游产品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产品低层次重复开发,市场混乱,经济效益低,整治难度大的局面。要使生态农业旅游上档升级,成为有特色、有吸引力、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产品,必须编制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对其发展加以正确引导。

2.采取管理质量型发展模式。从管理人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近几年,郫县农业旅游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资源潜在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大旅游发展相关的商业、交通、餐饮等行业也亟待大力发展。有效改善市区和郊区各景点之间、联结各景点的公共交通状况;组织各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加快新线产品的完善,增强吸引力;对旅游“冷点”进行积极开发与宣传等等,都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承载力与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都市旅游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因素中前五位原因分别是:旅游内容单调无新意;景点无特色;景点环境脏、乱、差;交通费时费力;拥挤。这五个原因大都跟管理因素有关,这也说明成都市郊“都市农业旅游”仍有不少管理潜力可挖。为此必须加强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从管理人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3.突出旅游活动休闲性。休闲型旅游产品可以在保持现有棋牌活动、歌舞、游泳、钓鱼、球类等大众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民族歌舞、节庆活动表演、标本采集等活动。(1)旅游漂流:在府河源头和柏条河上开展橡皮船漂游,木排、竹筏、木船戏水等活动,并在一定时期举行漂流比赛,增加景区的吸引力。(2)趣味钓鱼摸鱼:在合作水产养殖区开辟一个鱼趣园,开展垂钓、摸鱼等活动。(3)乡村狩猎:在合作、德源、红光等地的特种禽畜养殖基地建立一个狩猎场,向场内投放珍稀禽畜养殖场繁殖的野鸡、七彩山鸡、野兔、鸵鸟等动物供游客猎杀,满足城市游客寻求刺激的旅游需求,并可将收获制作成特色菜肴。(4)珍禽烧烤活动:在特种禽畜养殖园区或水产养殖区内设一小型露天烧烤场,供游客烧烤各类特种珍稀水产和禽畜,游人钓上的鱼、猎杀的动物均可在此现烤现食。(5)动物逗趣活动:建立一个动物趣园,养殖具有观赏性和商品价值的各类珍稀动物品种,并进行人工驯化后开展动物逗趣活动,供游客与可爱的小动物嬉戏、合影。也可开展古代民间广泛进行的斗牛、斗羊、斗鸭、斗鸡、斗鸟、斗蟋蟀等活动,让游客领略惊险刺激的场面。(6)民俗文化旅游:在农科村建一座“川西乡村民俗园”,从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婚庆习俗等多方面展示川西民俗风情。为了增加吸引力,园内可以定期组织“民俗文化节”、“民族篝火晚会”、“园艺盆景展”、“根雕艺术展”、“民俗风情摄影展”、“曲艺表演”、“民间灯舞表演”、“友爱百米长龙、友爱花鼓、友爱抬料号子表演”等活动。

参考文献:

[1]熊伟,康刚.重庆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思考[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蔡庆丽.都市农业与都市农业旅游[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关俊利.浅析中国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J].咸宁学院学报,2006,(5).

[4]郭春华,李宏彬,冷平生.都市农业旅游开发景观建设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4).

[5]吴必虎,等.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1997,(1).

The Thinkings of“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Transforming

to“Urban Agriculture Tourism”ThinkinginPiCounty

DENG Qing-nan1,Xu Hong2

(1.Chengdu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Chengdu 611730; 2.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ina)

Key words: pi county;traditionalagriculturetourism;urbanagriculturetourism;strategic thinking[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邓清南,许虹

第三篇:“大众旅游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利用问题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开始迅猛发展,“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国就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做出规定,积极发掘休闲农业的各项功能,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收入逐渐增多,人们健康休闲的旅游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大,进一步推动新型旅游业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农村生产、农村服务业和旅游业相互结合的产物,这些年一直在快速发展,引导着新的旅游产业形式和旅游消费模式。休闲农业具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创业收入、展现我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气息、打造美好乡村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因其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休闲农业旅游用地违法和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一部分农民为了增加自己收入而私自占用耕地的因素,也有国家在针对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土地流转的制度和管理方式与当今农村发展相冲突的情况。据此,着重介绍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发展现状和土地利用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題,借此提出解决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利用问题的建议,以此推动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淮北市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0.016

1引言

休闲农业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在欧洲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开始出现,逐步推广到其他欧洲国家。我国休闲农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休闲农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展,各项功能不断被开发,形成多种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休闲农场或农业观光采摘园、村镇旅游、“农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连片开发等模式。随着我国居民开始注重精神文化需要,越发关注自身健康、休闲和娱乐等方面的享受。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既健康又能让人感到休闲放松的旅游新方式,巧妙地把农村生产生活与旅游休闲相结合,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需求,给人们带来乡土文化的享受。休闲农业通过开办“农家乐”、“休闲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的方式,充分利用城乡民俗文化差异性,为人们展示乡村独特的生活方式、田野景观以及乡土民俗,吸引越来越多的旅客,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理想选择。但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休闲农业旅游用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其在休闲农业土地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违法侵占和破坏土地的情况。本文以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利用出现的问题为例,针对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从中寻求解决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利用问题的办法,从而开发当地农业资源,促进淮北市农村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

2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类型

2.1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基本覆盖全市(区)、县,形成极具有皖北地区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截止2017年初,淮北市从事该产业的经营企业多达一百五十家,其中从事观光采摘的农园(山庄、风景区)有五十二家,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有九十家,以休闲农业合作社的方式经营的有八家。淮北市休闲农业产业面积为6136.4公顷,其总投资额达到7.28亿元,年接待游客七十余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74亿多元,从事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人数已达9323人,并为当地农村提供九千多工作岗位,带动当地农户一一同经营的有六千多户。这表明淮北市休闲农业逐步走向成熟,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2.2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类型

淮北市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乡土风俗文化吸引游客,为来此游玩的旅客提供休闲、观光采摘、住宿及餐饮等综合性服务,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休闲农业风景区为主,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及乡村旅馆等多层次的旅游产业。淮北市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有六种方式:(1)充分利用当地果园产业,打造相关的果园旅游文化区,例如位于烈山区的四季榴园风景区,通过延伸石榴产业链,提升石榴酒的酿造工艺,创建独具特色的石榴酒品牌,提高石榴园的收入的方式,吸引游客游玩。(2)利用当地南山的自然资源,划分相关的山区天然景观,例如杜集区南山风景区,通过优美山景吸引游客。(3)利用浓厚的乡土风俗民情,展示乡土文化,例如濉溪县柳孜文化园,通过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新奇农事活动,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活的追求。(4)根据当地文化习俗的,打造例如位于烈山区的果老山庄,通过神话人物张果老修仙传说,发展山庄旅游,提供山珍采摘,满足游客的山村野趣。(5)基于当地种植园基地,建造例如位于相山区的穷游忆味采摘园,通过种植基地的经济作物观光采摘作为旅游吸引点,吸引游客体会乡村景观。(6)使用最新农业技术建成的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园,例如运用农业技术建造的相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展示最新的现代农业技术,宣传农业科技,为游客提供学习农业技术的平台,进一步了解当今农业的发展,推广宣传农业现代技术。

3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休闲农业把农村生产、农村服务业和旅游业相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以农村生产为基础、以旅游服务为宗旨的产业特性,因此以农村生产为基础的属性让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土地的利用。淮北市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市的休闲农业产业,采取多项优惠政策,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但是由于淮北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制度政策不完善,使得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导致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土地使用不规范的情况。

3.1休闲农业私自占用耕地,农田破坏严重

为了进一步发挥淮北市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淮北市根据“农旅结合、三产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推出多项优惠举措,邀请大量专家座谈研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当地的休闲农业。但是由于淮北市近些年大力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促生大量“现代化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农业风景区”和“休闲山庄”等项目区。由于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农用地和耕地出现违法侵占和耕地遭到破坏的情况。这些项目占地面积小的有十几亩,大的甚至达到上千亩,由于休闲农业占用建设用地需要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从而导致一部分项目区的建设用地未经过合法审批。

根据农用地和耕地的占用和毁坏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通过划定休闲农业区,主要种植一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作物,如石榴、葡萄和向日葵等作物。这一类的侵占和破坏程度小,休闲农业区内的建设面积的比例较低,主要以支撑类型的建筑居多。从用途上来说,这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不属于基本农田,所以只能属于土地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但是如果占用破坏的是当地已经划定的基本农田,则违反了我国保护基本农田的相关条例,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2)部分项目区存在大面积的地表硬化设施,并且在土地上建造大量房屋,如农业生态养鸡场和养猪场等。这一类型的土地侵占对耕地破坏严重。虽然这些项目区在传统观念中也属于农业生产的范围内,但已经在土地用途为种植范畴的农用地和耕地有了根本的区别。如果这一类型的土地侵占,没有申请农用地转非农用地的情况下,则属于土地违法行为。同时这一类型的土地侵占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特性,在这种违法行为发生率极高。对于这一类型的土地侵占和破坏的恢复很难,即使铲除和拆除地表的硬化层和地上永久建筑,也会破坏原有的耕作层,因此对于此类土地侵占和破坏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处罚力度。(3)一些“休闲农业”项目采取一些水产养殖的方式吸引游客,这种类型的土地侵占,一般会开挖水塘和扩大水塘的方式破坏原来土地耕作层,甚至私自将开挖的塘泥和耕作土层卖给一些砖窑厂,造成黏土资源的浪费。同时被开挖成塘的土地难以复垦,恢复难度大,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3.2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淮北市各区及其所属没有成立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缺少休闲农业规划、产业咨询、服务等人才。一是当地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通过农业委员会和旅游局进行管理,在土地规划方面需要国土部门进行协调处理,缺乏统筹协调能力,从而导致休闲农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现冲突。二是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一般为当地农户,在经营的过程中比较随便,品质不高,一般农户开办的农家乐规模比较小,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甚至根本没有规划,致使出现休闲农业发展地块零星细碎,难以成片,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是当地的休闲农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导致休闲农业类型比较繁杂,休闲农业结构没有合理优化,一个村或一个区的休闲农业产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特色,甚至导致不同类型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相互冲突,出现不良竞争的情况。

3.3土地流转价格偏低,土地纠纷繁多

当地没有正式的休闲农业土地流转交易的公共信息平台,分散的小农无法获得精准的市场行情,往往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以低价、低租金的形式将自己的承包地出租出去,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甚至一些不良的休闲农业的投资商利用当地的村委会权力,欺瞒市场信息,骗取农民土地的情况。一些被损害利益的农民与休闲农业的投资商的土地纠纷,出现矛盾加剧冲突大打出手情况,导致休闲农业的建设中断,一些休闲农业项目被搁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4解决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利用问题的建议

4.1加强政府监督职能,打击违法用地行为

淮北市政府应当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违法用地的打擊力度。(1)成立休闲农业旅游用地监督小队,对当地的休闲农业用地情况不定期抽查,查处违法用地的休闲农业企业。同时开通监督热线,建立奖励机制,奖励提供违法用地信息的热心群众,举报热线采用匿名形式,保护举报人。(2)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支持和完善休闲农业用地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加强休闲农业用地的法制观念,保护耕地资源,打击违法用地人员。(3)建立休闲农业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机制,了解淮北市所属地区的休闲农业用地信息,对休闲农业土地变化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淮北市可以利用航拍和卫星获得的土地实时信息,通过遥感软件和土地信息系统对其判断,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获取休闲农业用地的变化情况,从而获得违法用地信息,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处罚。

4.2科学规划休闲农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淮北市应当成立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培养休闲农业产业咨询和规划人才。(1)立足于淮北市各县区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农业资源等条件,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休闲农业区的范围,形成规模效益。(2)整合淮北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根据当地不同的特有资源,布局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3)淮北市应当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邀请具有相关技能的休闲农业规划人才,同时设立休闲农业管理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当地休闲农业经营户的休闲农业管理技能,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对当地休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管理,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效益,提高休闲农业用地效率。

4.3规范休闲农业用地流转市场,保护农户合法利益

淮北市政府应当构建休闲农业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提供完善的休闲农业土地流转信息,规范休闲土地流转和出租,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理土地流转和出租的价格。淮北市政府可以开辟一个专门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平台,以村委会或者乡(镇)政府为代表,公布本村(乡、镇)的闲置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四荒地等需要流转或出租的休闲农业土地,并根据当地农村土地市场行情,制定基准土地流转价格或者出租的价格,用以保护流转或出租的农户的合法利益。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需要公布这些休闲农业的交易情况,进行交易监督,严厉打击违法交易;对于休闲农业旅游用地交易成功的情况,也应当实时监督对土地的使用,如果出现闲置状况,需要对使用人进行处罚或者收回流转或出租的休闲农业用地,以便休闲农业旅游用地充分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史云,赵金龙,葛文光.休闲农业发展中土地取得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12,(05):7273.

[2]罗燕梅.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4.

[3]张乐佳.休闲农业旅游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工程,2017,7(01):116118.

[4]杨晓娜.休闲农业园规划的土地利用分析——以武陟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2,(03):8485.

作者:李正源 耿涛

第四篇: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摘 要: 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黄兴镇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作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3 000多个,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1],它们大多位于城市郊区或景区附近,其功能也基本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服务。据测算,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2]然而,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效益的宏观背景下,农村社区居民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如何?居民对各种影响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导致这些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研究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归纳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并通过对不同个体特征的感知差异分析比较,揭示和检验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感知差异的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黄兴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交通便利,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万,镇区现有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万人。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7亿元,财政收入9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 604元,目前全镇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2%左右。黄兴镇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所获取的经济辐射效应;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生态农业资源与旅游开发。目前,黄兴镇的休闲农业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拥有“农家乐”示范区1个,有28家“农家乐”示范户。此外,黄兴镇还拥有现代农业观光项目5个;对外经营的旅游区8个。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全镇共接待各省、市、县参观团100余批次,游客总量42.97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95.79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0余万元,同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了当地蔬菜、花木、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增加附加效益2 200万元以上。

黄兴镇休闲农业旅游已经逐渐转向成熟阶段,近5年来持续深入的旅游开发,对黄兴镇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选择黄兴镇作为旅游影响研究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具体的指标设计及数据收集如下:

(一)调查指标的设计

借鉴相关旅游影响感知测度的研究[3,4],通过向旅游专家咨询、讨论和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设计。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调查项,这部分主要从“收入”和“就业”两个维度设计28个调查指标,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方式设计,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做分值处理;第二部分关于个体特征的调查项,主要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旅游相关性特征,共设计了6个调查指标。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法,根据社会学者风笑天的研究[5],在实际的复杂抽样中要考虑到设计效应,最终确定实际样本规模为800份。2007年3月在黄兴镇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2份,经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了较多问项未答、前后矛盾及填答质量不佳的不合格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682份,样本有效率为87.2%。

通过借助SPSS13.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得到α=0.840>0.7,表明数据的可靠性比较高。[6]

三、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分析

(一)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因子分析

本文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情况,调查问卷所选择的变量非常多,为了能够减少经济社会影响的变量个数,提高变量的代表性和综合性,本文对所考察的28个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对变量进行了KMO(Kasier-Meyer-Olkin)值的计算和Bartlett球体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931,Bartlett球体检验χ2 值为5 273.83(df=378),其对应的概率分值р=0.000,说明这部分数据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

利用SPSS13.0统计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主成分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方式来浓缩变量数,提取得4个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4.937、3.190、3.036、2.578,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46%,显示因子分析效果良好。

根据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指标共性对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22.443%;因子2为“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4.501%;因子3为“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3.799%;因子4为“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1.720%。

通过信度检验发现,因子1、2、3、4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分别为0.904、0.809、0.832、0.810,根据信度检验标准,符合信度要求。

(二)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强度比较

通过对每个因子的感知求均值来比较社区居民对4个因子的影响感知强烈程度,进而也可以反映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强度。每个因子的感知均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式中:Ρj——全体被调查居民对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均值;N——全体被调查居民总人数;Ρni——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感知的强度;Ρnij——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指标的感知得分;K——第i个影响因子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影响指标个数。

根据式(1)和式(2)计算出社区居民4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强度依次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均值=3.80)>“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均值=3.71)>“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感知(均值=3.51)>“收入方式(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均值=3.12)。可知,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研究结果也反映了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经济社会中的“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和“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最小。

四、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驱动因素分析

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一般可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7],外部因素主要是独立于感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因素,包括旅游地类型、旅游地发展程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包含感知主体特征的主观因素,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旅游相关性特征(参与旅游与否、旅游感知距离等)等。本文主要从内部因素入手分析,暂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选择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6个因素来检验其对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作用。由于性别、参与旅游与否两个因素属于定类变量,而其他4个属于定序变量,因此分别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比较研究不同个体特征的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差异。本文在进行方差分析前,利用Levene检验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都满足要求。

(一)性别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对于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的差异。结果显示(表1):男性与女性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但在“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强度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р<0.05)。说明性别在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形成上有一定作用。

(二)年龄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在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并不显著(р>0.05)。这与杨兴柱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年龄并没有导致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说明年龄并不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三)教育程度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教育程度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受教育程度对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 (F=6.213,р<0.05)、“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F=4.490,р<0.05)的感知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两两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强度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说明文化程度导致了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和“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说明教育程度在对收入水平与用途、收入渠道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就业观念、经营意识的变化本身需要一定的教育程度来驱动。

(四)家庭收入水平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家庭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家庭年收入水平在“50 000元以上”(相对高收入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年收入水平段,说明高收入者在旅游开发中受益要大,收入支配意识要强;而家庭年收入水平在“20 001-30 000元”(相对中收入者)的居民对“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收入水平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中等收入的居民正处于在旅游开发中“未受益——受益”的转变阶段,所以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较为敏感。

(五)参与旅游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旅游参与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参与旅游与否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中参与旅游(包括参与旅游经营、参与旅游就业等)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没有参与旅游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获得以前没有的经济收益,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的感知也要深刻和直接,说明参与旅游与否是导致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六)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旅游距离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也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随着居住地距离旅游点的距离越大,感知差异越不明显。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居住地距离旅游点“1公里以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其他距离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这合乎旅游影响的距离衰减原理,一般而言,离旅游点越近的居民,越有可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或受损),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敏感;反之,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不敏感。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个体特征对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不一样,个体特征中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不一定都会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而旅游相关性特征对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影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和讨论

本文针对旅游开发后黄兴镇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1.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 、“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因子上。因子感知均值比较发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

2.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同,年龄因素导致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不是旅游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部分作用,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重要作用,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差异驱动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居民旅游感知会有所不同,影响感知差异的因素也会有所变化,因此,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和丰富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孙艺惠,杨存栋,陈田.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2] 孙钢.农业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N].经济日报,2006-09-15(2).

[3] AP J, J CROMPTON.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37(11):120-130.

[4] LANKFORD S V,DHOWAR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21-139.

[5]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6.

[6]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 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5(2):44-50.

作者:罗文斌 戴美琪 汪友结 吴泽斌

第五篇: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研究

摘 要: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农业旅游系统主要由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通道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构成;人们的需求、农业发展、政府政策等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和演化的动力;农业旅游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完备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及反馈机制。

关键词:农业旅游系统;系统动力要素;系统运行机制;系统演化;子系统

The Study of the Operation of Agritourism System

FAN Chun

(Tourism School and Land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Key words: agritourism system; dynamic power factor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system evolution; subsystem

引 言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 已成为世界潮流。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 20 世纪60 年代初, 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 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 被认为是农业旅游的起源。[1]我国的农业旅游实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深圳出现,但正式的“农业旅游”官方名称则是出现在2001年。[2]

正当农业旅游实践活动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内学者也开始进行相应的理论审视,他们的审视角度有从理论入手,[3-4]也有从实践进行;[7-10]有从国外借鉴,[11-12]也有国外和国内相结合进行。[13-14]成果虽然不少,但总体看呈现出“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很少。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GIS等在该领域的应用目前还是空白。 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和过分强调案例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将会影响农业旅游研究的深入展开。为此,笔者运用系统学相关理论来剖析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状况及趋势,以期能为农业旅游发展在理论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加拿大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是其创立者。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本文将据此对农业旅游系统进行分析。

一、农业旅游系统概述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要素结构及其变动以及整个农业旅游经济运行动力、机制及其演变趋势的复合体。

1.农业旅游系统构成要素

(1)供给要素。农业旅游供给要素指的是农业旅游产品的系统设计和开发。所谓农业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农业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有形或无形载体,其构成主要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部分。

(2)需求要素。农业旅游需求要素是促使系统运行的外部拉力因子,它包含农业旅游需求者需求现状及未来变动规律,其中需求现状包括需求结构类型、消费水平、需求偏好等基本因子。

(3)通道要素。农业旅游通道要素是连通供需要素体系的中间桥梁,一般指游客的出行体系,包含交通线路和营销体系。农业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价值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使通道要素在整个系统处于关键地位。

(4)环境要素。农业旅游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任何的环境变动都会对系统的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环境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文、光照等)、经济因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社会因素(旅游者价值观、家庭结构、职业、教育等)、技术因素(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5)控制要素。系统控制要素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的中央枢纽因子。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农业旅游系统要受价值规律控制;同时,由于农业旅游的特殊性(农业基础上的增加旅游附加值,农业属性不能改变),其也要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指的是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战略定位、布局等安排。

2.农业旅游系统结构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复合系统,但又主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旅游系统特征。根据旅游系统研究的一般理论,[15]笔者构建起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要件(图1)。在此结构

中,需求子系统起到系统推力作用,供给子系统起到系统拉力作用,通道子系统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功能,控制子系统起到调节和约束作用,环境子系统起到保障功能作用。五大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和维护农业旅游系统的整体演进。

二、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动力

1.需求动力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特定需求,需求的存在激发起人类探求自然与社会的欲望,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良好的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求是具有一定层次性和一般性演化规律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情况下,才可能有自尊、归属、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精神需求。而旅游需求恰恰是以精神需求为主的需求形态。这一点可以从人类旅游行为产生的条件得到印证。人类的旅游活动最早在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盛行。早期的旅游活动尽管规模小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阶层限定性,现代意义的旅游活动尽管人数多且参与者阶层扩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余暇时间。即首先具备一定物质基础才可能产生旅游行为。旅游需求产生后,受外界环境变化,其也处在由低向高的逐级提升演化之中,如从一般性的浏览浅尝辄止到专题性的深度感悟,从团体性寻求生命共同保护前提下的旅游体验到个性化超生理旅游品尝等。农业旅游正是迎合如此变化的旅游需求而出现,其不同于一般性自然景观的动态参与性、与自身生活密切性、浓厚的怀旧性等都促使其成为满足新旅游需求的绝佳对象。

2.农业发展

如果说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是促成农业旅游系统形成和演进的外生力量,那么农业生产的自身发展则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进的内生动因。当工业产业形态出现后,依靠科技水平推动和自身优势,其庞大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迅速确立起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农业生产虽然延续历史时间较长,但其依靠自然生物本身的再生产条件制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后使农业产业地位迅速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迫使农业必须进行改革,因而现代农业形态就应运而生。所谓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6]根据其含义中的“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表述,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类型(图2)。

3.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

农业对地区国民经济贡献率偏低和农业产业地位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迫使政府出台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政策。以我国为例,仅2008年发布的旨在推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或规划就有46项。从2003年开始,党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业发展有关。为配合推动“三农”问题改革,国家旅游局也开始了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年活动、农业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等活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也给予资金、技术、人力上的大力扶持。政府对农业及其旅游的政策扶持为农业旅游系统良性发展提供较大的外部推动,促进了农业旅游的较快发展。

三、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机制

系统运行机制是系统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的总和。[17]从系统论角度研究运行机制,就是一个不断投入各种要素、产出商品(包括知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需要有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和反馈机制等内容。

1.投入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的投入按投入内容可以分为自然投入和非自然投入。自然投入主要是农业旅游景观靠自然界本身给予的能量、物质维系其生存的那部分投入,它具有波动性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非自然投入主要指农业旅游景观及其他要素通过人为的技术、政策等投入所带来的特征变化。它具有可控性、灵活性特征。当然,这两种投入机制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即非自然投入可以影响自然投入进程,自然投入也制约非自然投入效果。农业旅游系统投入非自然投入要考虑投入时机、投入效果、投入类型差异等。

2.转换机制

自然和非自然投入的物质或能量进入系统后,依靠转换机制在系统内部进行流动并最后转换为农业旅游产品。外来物质或能量要素进入农业旅游系统后,首先在供给系统进行汇集,供给者根据农业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和宏观环境要求进行要素配置,将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合理组合,并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制来实现这种配置的最优化,最终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合适的旅游产品。

3.调控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调控过程按照调控主体可以分为自发调控和人为调控。自发调控就是农业旅游系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供求关系进而达到系统运行平衡。其调控手段是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人为调控是当市场调控失灵时,管理者或经营者通过人为控制系统能量或物质流动的速度、强度、方向,改变系统运行状态,从而使系统从持久的不平衡迅速合理地向平衡过渡,减少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必要的损失。其调控手段是资金、政策、人力等。当然在进行系统调控时,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系统运行危机指示器,即一定时期内系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农业旅游产品质量显著下降。

4.产出机制

产出机制就是系统投入要素通过转换和调控机制作用最后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的产品的过程。其产出过程包括产出前的市场调研决策、产出的产品结构类型及评估、产出产品质量监控等。产出前的市场调研是通过农业旅游市场调查确定系统最终需要产出的产品特征(价格、品质、独特卖点等)、产品类型及结构等;产出产品结构类型是指农业旅游系统产出产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如何在有限的投入要素下,实现产出产品的效益最大化,它类似于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组合策略

5.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指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后或出现漾动后,系统自动通过某种特定的符号来反映出这种状况,提示进行系统调节或干预的过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提示符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深层次作用符号,即价值规律作用;二是表象作用符号,即由价值规律或其他外界因素变化(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所导致的供求数量变化,即在短时期内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需求者的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系统反馈机制过程为:农业旅游产品恶性变化(自然灾害毁损、恶性社会事件)—需求减少—供给者利润下降—供给品数量减少—系统自发调控(外来力量调控)—恢复供给—需求增多—系统平衡。

总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首先需要外界物质和能量等要素投入(自然的光照、水分和人工、政策、资金等),要素进入系统后通过转换机制(传导机制)和产出机制提供农业旅游产品,再通过反馈机制及时提供产品的供需平衡信息,当出现产品供需不协调时候,系统通过调控机制采用自动或人为的调节实现系统的平稳运行(图3)。

四、农业旅游系统演变趋势

对农业旅游系统的运行趋势研究比较复杂,主要是其受外部环境和系统自身要素的双重影响。笔者从农业旅游系统动力角度来剖析系统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

1.基于需求动力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系统首先是个经济系统,所以需求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变的第一动力,而旅游者农业旅游需求的变动规律也将直接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未来演进路径。根据需求变动的一般规律,可以大致归纳出农业旅游需求变动的一般特点:(1)从内容上看表现为普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俗感知—农业教育—农情回归。在这里,农情回归更多是强调在农业旅游中实现了自我和环境的同一,并在同一中升华自我价值。(2)从参与方式看表现为团队式—家庭式—个体自由式。在此过程中,个体从农业旅游过程中由最初的陌生恐惧逐步转变为自由忘我意识,真正摆脱生理束缚而进入到心理的至高境界。(3)从与环境关系上看表现为下意识破坏环境—有意识保护—无意识融入环境。在此,下意识破坏环境是指旅游者由于受自私心理的本能作祟,对美好的农业景观从最初的感叹到下意识的采摘等破坏行为;有意识保护环境是指旅游者在多次的农业旅游体验中通过前一阶段试错行为反省进而内化为有意识的保护的过程;无意识融入环境是指农业旅游体验时,旅游者已经超脱于以前美好的农业景观要求,表现为 “漠视”景观本身特征,进而进入到超越景观境界的体验过程。[18]

受农业旅游需求动力变化的影响,农业旅游系统首先在供给要素上做出变革:一般性农田景观设计(伴随乡村旅游进行)—农事体验产品设计—农业教育型旅游产品(科普农园)—为旅游而旅游的农业公园—农俗型旅游产品—超脱型原真性产品,整个过程呈现螺旋式回环。其间,受市场竞争影响,农业旅游产品供给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市场的覆盖群体越来越窄,对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耗费就越来越大;供给者成本增加,利润下降,部分实力弱的供给者被市场淘汰,系统实现自我调节。但由于农业用地的刚性特点,政府必然要实施宏观调控,这样,双调控又推动系统的相对平衡(图4)。

2.基于农业发展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离不开农业生产基本功能。受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约束,为旅游目的而专设的农业公园将在建设用地等宏观调控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更多的农业旅游都是离不开农业生产背景的。而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城市化、人们更高的农产品需求等外部条件影响也是处在发展变动之中的,因而分析农业生产变动规律为探寻农业旅游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生产主体、生产方式、生产对象三个核心内容,分析农业生产发展变革对旅游系统变动的影响也要从此三方面进行。(1)农业生产主体,即农业生产者。传统的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意识淡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式生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生产者具有较高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敏感性。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这一变化有可能推动农业旅游的更为广泛普及。(2)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农业生产基本具有靠天吃饭、畜力依靠、类型单一等特点;现代农业在生产类型上出现了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确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园等新的变化。[19](3)在农业生产对象上,传统农业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土地制度比较僵化;现代农业在土地制度上允许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土地制度的这一变革为农业旅游用地打开了方便之门。总之,现代农业生产的上述变革必然影响整个农业系统的变动,即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增多、供给者增多,导致竞争加剧、供求失衡、利润下降,进而使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并演进。(图5)

3.基于政策等外部要素作用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导致其必然要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较多的推动政策,譬如在资金筹集上专门设立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且还有农业专项补贴等;在税收上,取消了存续上千年的农业税;在土地制度上,从实行承包制到土地流转制度;在农产品定价政策上,由统购统销到市场定价和统购统销结合;在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政策上,从一味追求农业耕地面积增长、毁林开荒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适度增加耕地面积及退耕还林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实施的政策变革为农业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旅游活动可以获得方便的资金来源;在税收上可以得到较优惠的减免;在定价上可以自由实行市场定价,同时国家还提供保护性价格;在土地制度上农业旅游用地可以方便获得;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也为农业旅游提供了直接的环境保障。总之,国家的农业推进政策为农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了农业旅游系统中供给要素的变革,当然,也间接影响了供需平衡(图6)。

结 语

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探究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特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动农业旅游的理论研究也会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69-470.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3(21):18-19.

[3] 王仰麟,陈传康.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53:21-27.

[4] 冯维波.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生态经济学思考[J].生态经济,2001(4):28-30.

[5] 张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业旅游共同参与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6] 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卢亮,陶卓民. 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05(19):171-173.

[8] 白廷斌,骆静珊.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13(2):47-53.

[9] 芮晔.南京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

[10] 颜亚玉.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农业经济,2008(1):25-26.

[11] 张莹,何佳梅.海内外农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51.

[12] 方志权,中外都市农业发展之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 2000(1):28-30.

[13] 方原.论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果菜, 2005(6):5-7.

[14] 刑慧斌.当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2(4):56-60.

[15]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21-25.

[16] 李海鸥.现代农业的含义是什么?[EB/OL].[2007-02-15].http://www.china.com.cn.

[17] 韩新明.旅游产业网络耦合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08,(9):68-70.

[18]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 7-10.

[19] 李东阳.21世纪农业发展七种类型[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1,(12):42-46.

(编辑:夏 冬;校对:段文娟)

作者:范 春

上一篇:面文化论文下一篇:农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