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设计小学音乐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名师教学设计小学音乐

中小学教学名师“练”成50步

1. 何为“中小学教学名师”? 名望高的教师,指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公认的具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教师,即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學的专家。省级教学名师是指在我省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优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果显著、教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在全省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骨干教师。

2. 为什么要选拔与培养名师?发现教师之美,塑造教师之美,引领教师尚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动力。省级教学名师是我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中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更是全省中小学教师崇尚美的典范。通过省级教学名师的选拔和培养,将为我省基础教育打造一支专家型的教学名师队伍,带动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 普通教师可以成为名师吗?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就是为全省40万名教师设立的最高教学荣誉奖,每一位教师经过努力都有可能成为县级、市级或省级名师。

4. 名师的选拔范围有哪些?选拔范围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研究机构、电教机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教师。

5. 省级名师的选拔人数有多少?省级选拔培养名师工作每2年组织一次,每次选拔培养100名左右,从2015年起8次共选拔培养500名。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97人, 从2015年初培养,于2017年初考查、答辩、审核,合格者授予“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称号。

6.省级名师的选拔名额如何分配?选拔名额分年次、按比例分配到各设区市,由设区市教育、人社行政部门等额推荐。

7.名师的报名资格有哪些?按照省教育厅、人社厅有关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文件规定:县(区)级设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市级设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省级设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一般情况下需要逐级递进。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名师具有报名资格。

8. 省级名师可以破格吗?可以。只要近5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过突出贡献,在当地教学领域享有较高声望并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的;或指导至少1名学生在国家级比赛、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或城镇教师近5年在农村中小学支教任教1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或农村学校中教学业绩特别突出并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师,可以在年龄、职称、教研成果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破格推荐。

9. 参加名师评选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学历符合《教师法》相关规定,具备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年龄女性50周岁、男性55周岁以下,身心健康;教龄15年以上,具有3年以上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近5年年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等次,其中有1次以上为优秀等次;近5年接受市级及以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年均不少于40学时,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10. 参加名师评选应具备哪些素质?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艺术精湛,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和外语水平,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受到同行的高度认同。

11. 参加名师评选应有哪些教育教学实绩?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近5年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80学时以上;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突出专长和丰富经验,教书育人成果突出;能出色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切实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和教师评议优秀率均达90%以上;能培养、指导本校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所指导的学生班级或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的示范课或观摩课,教学改革经验得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推广,近5年曾获市级及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12. 参加名师评选应具有哪些教科研成果?近5年教研成果突出并具备下列选择条件中的2项:①主持完成2项以上市级课题(含教改实验项目)或主持完成1项以上省级课题(含教改实验项目),且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实际指导作用;②独立出版1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③在核心刊物以上发表2篇以上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④获得2项市教育行政部门或1项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二等奖;⑤获得1项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⑥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或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在省市教育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13. 参加名师评选应具有哪些校本研修实绩?能主持和指导区域内校本研修,担任过联片校本研修学科第一负责人,对当地教师专业成长作出过重要贡献;承担过县级及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教学任务,近5年主讲培训课程或专题不少于30学时。

14. 成为省级名师享有哪些待遇?根据省教育厅、人社厅有关文件精神(1)授予“陕西省中小学省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并给予名师工作室研究经费2万元。(2)享有破格申报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资格,并免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答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3)享有破格参加特级教师评选的资格。其中,在考核周期内被评为优秀者,可直接认定为特级教师。(4)享有优先参加国内外各种高层次研修、学习考察、学术研讨等活动的权利和机会,省教育厅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对其获准立项的课题给予资助。(5)省级教学名师所在学校对他们承担的研究课题、教改实验和教学指导任务等,应适当计算工作量。(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为省级教学名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教研和学术交流条件,为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15. 名师的选拔有文件吗?由省教育厅、人社厅下发《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选拔与管理办法》及年度选拔推荐实施方案,由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本辖区内组织实施。每年名师的选拔以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与人社部门文件为准。

16. 个人如何申报?凡符合条件的在职一线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景向所在学校提出自荐申请,经学校研究同意后填写《陜西省中小学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申报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所在单位审核后上报县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属单位推荐的人选和材料直接上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17 . 县(区)如何推荐?县(区)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级教学名师选拔条件”和基层学校推荐意见,在被推荐人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测评,广泛征求学生和同行专家意见,通过民主集中方式形成推荐人选初审意见和测评材料,上报市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8. 市级如何评审?市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级教学名师选拔原则和选拔条件,认真审查各县(区)推荐的名师候选人资格条件。通过无记名差额投票方式表决,确定向省上推荐的培养人选,并在市教育行政部门官方网站上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无异议后按分配名额等额上报省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9. 省级如何审定?省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推荐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并通过公开答辩等形式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按量化积分进行排序后提交领导小组审定。审定结果在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公示,无异议后由省教育厅、人社厅联合发文,正式确定为“陕西省中小学省级教学名师主持人培养对象”。

20. 省级名师工作室由哪些成员组成?一般名师工作室由9到15名专家、学者组成,至少领导“两坊三站”即由两位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和三位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组成。其他成员由主持人根据工作室工作需要确定。

21. 省级名师为什么要先培养后命名?这是省教育厅和人社厅的制度安排,也是一项制度创新。(1)均衡教育资源;(2)全面、客观、准确选拔人才;(3)搭建引领带动骨干教师的平台;(4)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5)培养与增强未来名师的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评估名师主持人有哪些指标?这是省教育厅和人社厅的制度安排,也是一项制度创新。首先主持人要形成教学思想或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在科研课题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精品课程、网络平台、骨干团队、工作室建设各方面进行评估,以期达到客观、公正、公平的目的,遴选出公认的具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名师。

23. 培养名师主持人有哪些要求?(1)教学名师按照先培养、后认定的原则进行。每批次培养期为2年。(2)教学名师的培养坚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专业引领”的基本理念。(3)教学名师的培养主要包括“名师素质修养、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探究、课程改革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前沿动态、教学实践反思、专业示范引领”等内容。

24. 培养名师主持人有哪些方式?(1)集中研修。在培养期内,安排培养对象在省级培训机构或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参加一周左右的集中研修。(2)实践提高。在培养期内,组织培养对象到名师实践基地或省内外知名学校进行研修,通过开展教学观摩、示范交流、专题研讨、实践反思等活动,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3)学术研究。在培养期内,安排培养对象在学科导师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撰写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4)建立名师工作室。培养期间,资助培养对象在指导专家引领下启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名师工作网络交流平台,并以工作室为单位开展在岗自主研修和学术研究,承担指导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或青年教师等任务,指导区域内校本研修并承担教师培训教学任务。(5)培养期结束后,由指定的培训机构颁发“省级教学名师资格培训结业证书”。

25. 名师的认定有哪些条件?(1)培养期内完成资格培训任务,并获得合格结业证书。(2)培养期内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在校内听评课不少于20节,在校外本学科范围内上示范课或公开课不少于6节,在县、市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中成功举办专题讲座不少于2次。(3)培养期内至少开展1项课题研究,撰写1篇以上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论文并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不少于5万字的反映个人教育思想、教学主张或教学特色的经验总结、研究论文或著作书稿;并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效。(4)培养期内初步建成个人名师工作室,提交不少于10篇公开课教案、课例视频、文稿等;展示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经典课例和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名师导教”等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教学研讨和巡回讲座等形式,引导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提升专业水平;承担当地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任务和远程培训跟进指导,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成长。

26. 首批名师工作室已取得哪些成就?(1)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培养任务;(2)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3)形成了三级三类骨干体系构架;(4)为我省中小学培养出一大批骨干教师;(5)大力推进了校本研修深入持久的开展;(6)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涌现出了国家级的教学名师;(7)名师工作室形成与发展在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7. 首批名师工作室已取得哪些具体成果?(1)承担重大课题。国家课题9项,省级课题87项,课题成员达1328人次,子课题1860多项。(2)发表学术论文。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陕西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0多篇。(3)教育决策的智库。参与修订国家课程教材,进行省级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研制编写。参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电教机构举办的多种活动。(4)网络平台的“群主”。建立了270个工作站网站、博客、qq群,基本涵盖了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的各个学段和各个学科。每天网站互动交流频繁,及时解答了许多教师教育教学当中的突出问题。群内发表的360篇研修博文吸引了众多教师关注 。(5)各级培训生力军。参加省内外国培、省培、校本培训项目,省级培训20万人次,市级28万人次,县级26万人次,幼儿园培训教师57万人次。(6)各级各类评优树模的专家。仅2015年和2016年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共有63人次参与了评委工作,其中有36位担任学科组组长。(7)送教下乡的名师。参与和组织省市县“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2761次。(8)校本研修的引领者。工作室既是省上的,又植根于所在学校。他们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教研活动500多场,培训本校教师16000人次,开发校本教材5944多套(册、盘),指导校本课题6000多项。

28. 目前名师主持人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1)工作量大。他们既肩负着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又承担着名师工作室的多项任务。(2)经费紧张。省教育厅下拨了3万元工作与科研经费,仅仅课题使用都捉襟见肘,要求市县加以配套,但至今没有拨付。(3)组织活动难度大。没有文件,人员不好出差,回去差旅费没法报销。(4)无大师引领。陕西省教学名师是我省基础教育的领头羊,在国家级层面上尚未有名师命名,因此,就出现了“孤独求败”无人对话的现状。

29. 如何解决名师主持人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陕西省教育厅高晶华副厅长在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座谈时,针对主持人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他表示:“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大对包括名师工作室在内的‘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撑、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力度,针对名师工作室运行一年多来存在的制度问题、经费问题、研修和送教等问题,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为名师工作室更好地发挥功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创新形式,做好服务;并希望各位骨干教师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陕西省教师队伍建设,勇立潮头,胸怀大爱,敢于担当,做好传帮带,并祝愿他们顺利完成培养期的任务,实现三秦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梦想,为引领陕西基础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作出贡献。”

30. 名师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大多采用了实践研究、策略研究、对策研究的方法;成果大多应用于制定政策参考,如王霞的“陕西省高中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推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如马晓霞的“小学语文经典课文微型课程开发与实践 ”;教师队伍建设,如陈芳的“小学新调任教师培养与成长实践研究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赵丽“基于有效教学视角的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行为研究”和陈昭亮的“基于数学文化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等。

31. 一般教师可以加入工作室吗?可以。通过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上找到“陕西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网址”,打开后可以浏览每一位名师工作室的“基本情况、工作简报、教学评选、资源共享、论文评选、读书空间、教学论坛、教育博客、在线交流”。通过在线交流,与名师主持人具体沟通加入工作室的有关事宜。

32. 一般教师加入工作室有什么好处?以西北大学附中赵丽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例,每一位成员在其工作室一年半的时间里,专业成长迅速。如:张万斌,咸阳育才中学,原为省优秀教学能手成长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刘卫,西安中学,原为省优秀教学能手成长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李洪波,长安二中,原为省教学能手成长为省学科带头人后备;杜了了,榆林中学,原为省教学能手成长为榆林市学科带头人;丁军,西工大附中,原为市教学能手成长为省教学能手;邓海英,西安七十中学,原为市教学能手成长为省优秀教学能手;孙小波,西北大学附中,原为区教学能手成长为市教学能手;鲁飞,西北大学附中,原为区教学能手成长为市教学能手;李朝阳,宝鸡麟游中学,原为普通教师成长为第十批特级教师;朱红,汉中汉台中学,原为普通教师成长为第十批特级教师。

33. 为什么名师主持人要送教下乡?主要解决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问题。“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是我省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使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能够足不出校(县)就可以与名师、专家面对面交流,享受优秀教育资源。既为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助力,又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也为有效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较好地缓解了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过程中工学矛盾和经费不足的难题,对推动校本研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对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4. 送教下乡能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吗?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名师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形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状态,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主要表现在:(1)离不开,学不到。許多农村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学矛盾突出,离不开学生,走不出学校;看不到名师,没机会交流。(2)不重视,没经费。长期以来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外出培训机会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经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群孩子,苦教书”。 (3)没平台,难成长。一边是农村教师看不到名师,没机会学习,想交流没平台;另一边是我省评选了97名省级名师,他们德才兼备,业务精湛,有送教下乡的意愿,但是缺少平台与机制。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薄弱学校薄弱教师得不到帮扶。名师参与省市县“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2761次,受益教师2万余人次。

35.“名师大篷车”的具体做法有哪些?(1)送教前:首先,筛选名师、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选择爱教、会教、能教的成员,学习理论研修、学科研修培训、撰写教学计划。其次,组织评课磨课。开展试讲,写出教学设计,然后了解送教区(县)基本情况,下校试讲。最后,确定送教下乡名单。(2)送教中:一是课堂教学展示。开展同课异构,或同课同构,结合各学科特点,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刻的诠释,表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二是教学反思。做课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三是专家点评。每次上完课后,都安排了教师互动式评课。四是交流互动。在点评交流互动阶段,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答疑解惑,分享经验。五是专题讲座。每到一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专家现场确定培训内容与形式,关注热点问题,关注难点问题,关注专业成长。六是意见反馈。让每一名受训教师围绕活动组织、名师与专家的优缺点,今后活动建议等内容填写意见反馈表,以便于改进工作。(3)送教后:名师与专家阅览《征求意见表》梳理送教下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分析成败原因以及对策,修改教学设计与送教形式,撰写通讯稿件,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

36.如何邀请“名师大篷车”送教?首先在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上找到省级名师工作室名单和链接码,然后根据自己所在的区域选择所需的学段和学科,通过链接码与名师主持人进行对接。进一步就送教的学科、学段、教学进度、解决的主要问题等沟通。

37.名师主持人如何指导教师“评课”? 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奖惩和教师奖惩,评课针对的是人,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评课主要针对的是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然高明的评委也要由此推测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然后作出评判。评课有“评”与“被评”的主客体差异。

38. 名师主持人如何指导教师“磨课”?磨课是对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1)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再上这一课,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磨课针对的是课。(2)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寻找一种方法。磨课主要定位于行为改进,更加关注行为,更容易就问题讨论问题,一般来说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3)磨课时授课者也会主动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但因为存在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彼此也就很难真正平等对话和交流。

39. 名师主持人如何指导教师“议课”?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1)议课是指向未来,参与者在活动中要通过“假如我来上”的“共在同行”的介入使自己思考和发现,然后才是互助,即通过对话实现交流和分享,议课针对的是某一有研究价值的教学问题。(2)从实际用途看,需要对课作出判定和评价时,评课的方式更恰当。对一节课进行精美打造时,可以采用磨课的方式,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3)议课定位于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发展教师,它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可以观察的教和学的行为,讨论和发现“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从学习效果考查入手,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思考和设计新的教学行为。(4)议课要通过询问使教师背后的观念、假设明晰化,在议课中,价值观念将成为讨论的对象,通过议课更新观念,改变假设。(5)议课定位于自助和互助,因为彼此需要,因为共同关心,它更容易、也更需要建立真诚、平等的对话关系。

40.为什么名师工作室要研究精品课程?精品课是由省级名师团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优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编写录制的微型课。名师工作室组织创编精品课程,可以极大地丰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为我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培训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库。对发挥名师工作室的集体创造力,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意义巨大。

41. 如何使用名师工作室研究精品课程?首先在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上找到省级名师工作室名单和链接码,然后根据自己所需的学段和学科,查找网页上的“精品课”栏目,打开后可以挑选视频观看,包括微课、教材、课件等。如果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页对话栏与名师主持人或成员进行对话交流。

42. 名师主持人研制的微课有什么特点?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特点有: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43. 为什么名师主持人要对口帮扶?对口帮扶是考查名师主持人的主要内容,省上要求每一位主持人帮扶一所农村学校的两位教师。其用意在于,充分利用名师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以城市帮农村、强校帮弱校为主要形式,全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學校,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支援方应对受援方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重点加强软件建设,通过结对帮扶,使受援方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44. 名师主持人对口帮扶有哪些方式?采取“四定”原则。定点、定校、定人、定计划,即名师主持人联系确定农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教师、制定培养计划。采取网上远程交流互动,定时到校送课、讲座、辅导,假期集中研修,期末总结评估等方式。

45. 为什么名师主持人要引领校本研修?(1)名师要在校本研修中具有全局意识。校本研修必须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名师的引领、示范,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全员提升。(2)名师工作室具有均衡校本教育资源职能。通过“名师大篷车”、对口帮扶、互联网等方式,构建研修联盟,创造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修质量和效果。(3)名师在校本研修中最能发挥表率作用。名师必须首先立足本校实际,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要将校本研修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4)名师聚焦课堂是天职。课堂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名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课堂,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46. 名师主持人如何在本校引领校本研修?(1)专家引领。专题讲座有关师德修养、学生管理与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2)同伴互助。通过拜师学艺,指导交流合格课、教学竞赛活动、网络研修课、教科研研讨会、交流课、课例研修、青年教师培训、示范课、校本课程开发与编写、创新课等手拉手共同成长。(3)自我反思。通过读书学习、撰写教学反思、论文、教育博客、个人随笔等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47. 教师能否承担子课题研究?可以。选择你的学段学科和你关注的课题,通过与有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联系与沟通,经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同意,按照总课题的阶段工作与任务,承担其子课题研究工作,按要求和课题进度完成任务。

48. 成为名师后要履行哪些职责?(1)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2)确立终身学习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主动跟踪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示范作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和对外交流活动,承担教育教学示范、观摩和专题讲座、辅导等任务。(4)指导作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领头雁。(5)引领作用。通过校本研修,带动“三级三类骨干梯队”全面发展。

49. 名师的日常管理有哪些?(1)省级教学名师实行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人社厅成立的“骨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由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统一管理。具体的选拔与认定、培养与使用等业务工作,由办公室授权的执行机构负责。(2)省级教学名师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从认定后每5年为一个考核周期,逐步形成坚持标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不搞终身制。(3)省级教学名师实行考核管理。考核分为年度考核与周期考核两种方式。年度考核主要根据名师当年的履职情况,由所在学校结合本校年度考核进行,由教育行政部门复核。周期考核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者继续连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公布连任名单,并重新颁发证书。(4)省级教学名师实行注册管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的执行机构建立省级教学名师信息库和电子档案、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注册与管理平台,以及省级教学名师证书注册管理制度等。

50. 名师违反规定如何处理?省级教学名师在任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调查核实后,取消其荣誉称号和待遇:(1)在评选工作中弄虚作假,不符合條件的;(2)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败坏造成恶劣影响的;(3)不履行教学名师职责,连续两个年度或5年考核周期内考核为不合格的;(4)违法乱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5)非组织原因脱离教师或教研岗位半年以上的;(6)私自离岗不归或出国后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7)因其他原因调离基础教育系统的。

编辑 姚思雅

作者:同军咸

第2篇: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成长与培养

摘要:随着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建设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县区域内名师遴选和推荐中人才不济、标准偏低等问题逐渐凸显。名师的产生需要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和不断实践;需要学校发掘指导、区域引领培训、高端专业研修;需要执行到位、经费支持等组织保护。只有教师、学校、研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合力共建,才能实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研训模式

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中组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精神,启动2017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专任教师进行遴选。自此,国家“万人计划”遴选教学名师范围由高等院校扩展至普通中小学校。这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国家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直接体现。

中小学教学名师建设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引领新时代背景下省、市、县级教学名师培养工作的新方向。落实“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形成“崇尚教学、钻研教学、自觉发展、终身发展”的新风尚,成为地方教育教师研训工作的新任务。

一、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机制与现状

中小学教学名师机制的发展进程,揭示了国家对中小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展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一)名师机制的形成

名师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名师遴选的业务标准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精湛的教学工作能力、专家型的教育研究眼光、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和影响力。新时代的教学名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同时做到“学”教得好,“文”写得好,“道”传得好,以及对教师团队整体发展引领作用发挥得好。

我国教学名师机制始于2003年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评选,省、市、县、学校依次效仿,“教学名师”这一奖项迅速成为学校教师的一项荣誉。教育部启动的“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则始于2015年并限于高等院校,2017年起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专任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小学名师建设工作进入了新时代。

实施教学名师遴选机制的意义在于对卓越教师教学业绩的肯定和褒奖,在于激励更多优秀教师走向卓越,在于更大限度地发挥卓越教师的影响力(名师效应)。其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卓越教师的影响力”就是实现教学名师价值区域化,即在保证教师自身教学优秀的同时,还能够把自己的优秀成果传播、推广出去,带动和帮助区域范围内更多的教师走向优秀和卓越。

(二)名师遴选的困境

调查发现,在县区域内遴选和向上级推荐名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名师遴选质量的现实问题。如向上级推荐,名师人选缺乏,有指标无成果,造成名师名额浪费;区域内评选,若条件高要求则没有人选,若条件降标准则不如不选;入选的名师,专业素养综合发展不均衡,“师为得好”(师德)、“学教得好”(实践)一般没有问题,但是“文写得好”(提升)、“道传得好”(推广)做得不够到位。

县区域内教学名师人选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有的教师在评上职称后,积极奋进的动力大大减弱。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真正做到扎根教学实践、潜心教学研究的高级教师较多,但也有一些高级教师脱离了课堂、远离了学生,从事着与教学研究关系不大的学校管理、后勤、舍务、安保等事务,造成了优质师资的严重浪费。客观方面,太多的非教学行为的业务牵制,造成教师研学时间不足、精力不够、体力透支,无法全身心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如社会事务进校园安排多、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多、线上平台非教育教学重复学习任务多。201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此外,中小学校名师意识不强、研训机构名师培养不力、行政主管部门名师建设策略不当等,都是制约区域内教学名师成长的客观原因。

(三)名师团队的建设

名师产生的过程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过程,是同行、学校和组织肯定的过程,是在较长时间内个人和组织合力淬炼锻造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名师不是“选”出来的,而是通过个人奋斗和组织培养成长起来的。教学名师的产生需要培养和成长的过程,需要在教师个人努力的过程中,相关组织和部门需“发现—培养—认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介和聘用,实现教学名师的终身发展。构建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立体式基礎教育教学研究体系,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中小学教学名师团队,成为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教师评价”“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将催化县区域内更多教学名师的诞生。

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成长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润勇博士认为,教师的工作境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当作营生的手段,被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层是当作终身的职业,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层是当作神圣的事业,创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负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机遇,不负党和国家委以教师的重托,不负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投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成为新时代教师主动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新时代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入职的必修课程,也是教学名师应有的家国情怀。教师的成长之路同所有的人生之路一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同时,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往往不会是波澜壮阔的,更多的时候是辛苦和平淡。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和前进中的困惑,名师应坚守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曲折,用博大的襟怀去经营生活,用高尚的情操去践行工作。

(二)执着于专业实践

中小学教学名师根植于教学实践,通过落实常规、广泛学习、深度反思、教研科研等具体的行为实践进行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策略,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

教学常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各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并综合作用于教学效果。做实做细备、教、批、导等常规教学工作,才能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创新教学。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经验和事例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源,对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经验和事例的学习,贯穿教师的职业生涯,伴随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需要研究,教学研究存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教师既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研究,更要积极主动参加教师团队集体教研科研活动。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為名师。”反思过程就是对教学的深度思考研究过程。

(三)彰显个性化教学

展现个性化教学特色是教学名师的名片标识,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会经历“模式化教学—变式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是成长和培养的过程。

新时代教育思想鼓励教师释放智慧、张扬个性,创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观察、分析、反思和总结,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捕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融会个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

三、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引领与培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多数教师都具有成长为教学名师的潜资。主观努力是教师成长的关键,而专业引领与组织培养则是教学名师成长之路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支持。

(一)学校发掘指导

学校是教学名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研究氛围决定了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格局;校长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决定了教学名师的成长方向和速度。教学名师既是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学校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教育思想要求中小学校长站位高、视野广、格局大,主动冲破传统的狭隘的校本位教师发展观念,不要担心培养名师后优质教师资源流失,而是要有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大局意识,树立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名师的观念。此外,学校还要完善校本研训机制,落实校本教研,通过集体备课等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形式,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良好的研学环境。善于发现教学名师苗子,积极推荐教学名师人选,建构“发掘—指导—引领—锤炼—提升”教学名师校本培养模式。

(二)区域引领培训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主观的积极心理暗示,“展示平台决定发展格局”则是客观的行为呈现。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先行者的引领和指导,区域的引领和锻造是教学名师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第一,教学名师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指导和修正,在被指导和修正中反思觉悟,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反复地展示、锤炼,才能实现教学行为层次的跨越式提升。研训机构有计划地开展区域内各类别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是多维度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措施,还是发现教研能手、促进教师个性教学形成和培养教学名师的重要手段。第二,教学名师是教师专业素养综合发展的结果。教学名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科教研员的教学指导,还需要教研、科研、写作、技术等诸多相关业务部门的专业指导与培养。研训教师担负着教学名师成长路上区域引领培训的重任,其专业水平制约着区域教学名师的发展格局。因此,区域研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三)高端专业研修

参加省级以上高端培训,参加县市域外高级研修活动,聆听知名专家、学者、导师的讲座,观摩省部级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以三级联动培训模式为主导,充分发挥县区域内培训专家作用的同时,更要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专题培训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高端培训理念,持续提升教师培训层次,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高更好的学习平台。

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之下的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场超大规模的在线教学社会实践,教师研训不断开辟新径。从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到省市研训部门,积极探索混合式研训模式,很多地区都展开了与优秀网络教育平台的合作,为教师专业提升提供保障。学校和主管部门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国培计划”等诸多优质线上培训项目得到落实;鼓励教师个人在线开展深度自主学习,加快新时代县区域内中小学教学名师专业成长进程。

四、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支持与保护

中小学名师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的支持与保护,是教学名师机制良性运转的根本保证。

(一)重在执行到位

2019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大对各地各校教研工作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其纳入督导评估体系”。国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地方政府准确到位的落实与执行。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组织部门落实《意见》、对教学名师实施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名师工作室是由一定区域内名师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优秀教师共同学习、互勉共助、集体成长的平台,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走精英化发展道路。名师工作室模式逐步成为激励名师成长、发挥名师作用的最佳方式。

(二)专项经费投入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教育部颁布的《意见》也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研工作经费纳入本级教育事业经费预算。”国家在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给予教学名师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支持经费,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彰显名师工程中的国家意志。

县区域内教学名师成长速度和质量,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息息相关。“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实施,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地方政府全力推进新时代教学名师成长与培养工作做出了示范,提供了依据。相信县区域内存在的培养不够、支持不够、宣传不够、推广不够等问题,会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成长与培养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保证教师、学校、研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合力共建,才能实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J].人民教育,2019(18).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邱志超

第3篇:小学语文名师育人策略对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影响

摘要:教师培养学生,既要让他们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成为合格的人。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包含名师的育人策略,我们要向名师学习,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纵观名师的经典教学片断,其策略有:层层递进,启发学生;直指核心,震撼学生;高屋建瓴,激励学生;拓展文本,温暖学生。掌握并运用好育人策略,课堂教学将会更加有趣、高效。

关键词:名师;高质量课堂教学;育人策略

不同阶段的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时都非常注重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在他们的课堂上,呈现的是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的育人策略,学生在学知识、学技能的同时,逐渐领会了做人的道理。名师的育人方式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威严的命令,而是恰到好处的点拨、循循善诱的启发、持之以恒的熏陶。小学语文名师的育人策略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一、层层递进,启发学生

有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像春风拂面一样滋润人心,让人乐于接受。著名特級教师王玲湘在执教《搭石》时的育人艺术就如和风阵阵,于无形之中滋润人心。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通过“谦让”一词,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教师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出了“伏”字。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齐读)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家乡的人十分谦让、淳朴。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了面对面走搭石的人互相礼让,遇到老人,青年人伏下身子背老人,充分体现出这里的人们谦让与敬老的美好品质。王玲湘老师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伏”和“理所当然”,让学生理解村民们的美好品质。王老师抓住“伏”字,先理解其意,再看结构,然后出示字理图,展示字理的变化过程。从一个“伏”字让人深深感受到青年人对老年人的尊敬与关爱;又从“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感悟到这里乡风、民风的淳朴、谦让,这就是作者家乡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在阅读、理解、思考文本中人物精神的过程中,自然受到熏陶、教育。

二、直指核心,震撼学生

有的老师在借助文本育人时,如夏天的暴雨,势头猛烈,震撼人心,直叩学生心灵深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善于运用这一策略,他的课能震撼学生心灵,超乎寻常地达到育人效果。王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便是经典课例。

师: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啊!孩子们,读着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感受梁晓声的慈母深情,你会很自然地想到哪个人?

生:我的妈妈。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

生:(齐答)我的妈妈。

师:其实,作家梁晓声跟你们的想法是完全一样的。他在小说原文的结尾,有过这样一段充满深情、意味深长的话(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师朗读):“由我的老母亲,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对于她们的儿子,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一个个写来,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孩子们,来!让我们恭恭敬敬地抬起头,挺起胸,为文中的母亲、为我们的母亲、为普天之下所有平凡而高贵的母亲,献上一首《懂你》的心曲吧!

(《懂你》的歌声缓缓响起,大屏幕播放视频《献给母亲》)

以上教学片断是全课的结尾部分,王崧舟老师由文章作者的母亲过渡到天下母亲,从一个平凡而高贵的母亲到千千万万个平凡而高贵的母亲,她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共同的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儿女无私的爱。一曲《懂你》、一段《献给母亲》和这一堂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三、高屋建瓴,激励学生

有的老师在育人时,就像秋月高悬,照亮了漆黑的夜晚,照亮了人心。他们的课犹如一盏灯,如同一轮月,驱赶黑暗,带来光明,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著名特级教师何捷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不仅关注文章表达的形式,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不振”给人民带来的欺辱。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现在,你们体会到了么?

生:“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生:“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生:“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生:“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师:体会得真好!还记得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设置的悬念,这就是呼应。呼应,就是让两个小故事链接在一起。我们可以把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读,你会发现,第一个故事好像一个导火线,一个药引子,引出第二个故事;而如果直接写第二个故事,就没那么打动人,你的理解也不会那样到位。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振兴中华呢?

学生从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目标、都要敢于斗争、奋发有为讲开去。何老师在这里运用的育人策略就如同秋月高悬,照亮孩子们在黑夜前行的道路。每一名学生都在心里想着,我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文本,温暖学生

有的老师在育人时,如同冬日里的太阳照耀学生,温暖人心。他们往往能借助文本、拓展文本,利用文本育人,进而温暖学生,鼓舞学生。名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掌声》,就给予我们这样的力量。

师:说到掌声,我怎么也忘不了电视屏幕上的那次掌声。5月12日,汶川地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整整5天过去了,一百多个小时啊!人们觉得没有生还的希望了。突然,消防员叔叔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一个幼儿园废墟下有生命迹象。于是,他们用手扒呀扒,搬呀搬,扛呀扛,整整工作了6个小时,正准备拉出小男孩时,又一次余震发生了。余震过后又经过了6小时的艰难营救,小男孩终于得救了。小孩5岁,被救后,他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叔叔。”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有几种含义?

生:鼓励他要勇敢。

师:对,是鼓励的掌声。

生:赞扬他乐观地对待生活。

师:好,是赞美的掌声。

生:人们都很感动。

师:是感动的掌声。

生:表达了对消防人员的敬佩。

师:是敬佩的掌声。

师: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贾志敏老师是卓越的语文教育大家,他在课堂上总是不断鼓励学生、启发学生。上面这个教学片断就能充分體现出贾老师高超的育人策略。他引入的相关语言材料,对“掌声”的内涵进行的拓展和推己及人的爱心传递,如同冬日的暖阳,给人温暖和力量。

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体现在教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育人策略上。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知识,更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成为合格的人。小学语文名师的育人策略还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希望更多的老师关注名师的教学艺术和育人策略,在实践中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峦,理念比方法更重要——谈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理念[J].小学语文教师,2020(3).

[2]檀鑫超,叶良军.风景这边独好——特级教师王玲湘《搭石》教学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2018(1-2).

[3]罗文彤.基于情境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J].学周刊. 2020(10).

[4]杨福勤.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策略研讨[J].中学教学参考. 2019(30).

[5]袁治军.关于新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 2018(22).

(责任编辑:李晶)

作者简介:白录锋,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辅城坳小学教师。

作者:白录锋

第4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方法

“情智语文”

“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

“情智语文”的提出得到小语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江苏教育》等众多主流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

什么是“情智语文”

何为“情智语文”?孙老师认为: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

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潸然泪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了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语文的积累,又把语文课上成了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

1 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 但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而忽视学生的智慧世界,那我们的教学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辨,缺少思想的深度。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就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印度人认为,智慧之于文化,正如语法之于语言。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

我们在实践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课堂情味很浓,让教师和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有的提出在语文课上要“将煽情进行到底”!有些观摩课组织者甚至提出要带上手巾纸走进课堂擦拭眼泪,显然这些理解和鼓动都有失偏颇,有些偏激了。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情智语文”一个初步的概念。“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为什么强调“情智”?

2 当前小语界提法确实很多,有提“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提“简单语文”,有提“本色语文”。我个人认为“深度语文”是针对教师对文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诗意语文”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简单语文”是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本色语文”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我提出的“情智语文”,它更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思考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这“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情感”,“人”的一捺上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智慧”。和谐的情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途径。为了造就情智和谐的全人,而不是造就唯知、唯情、唯理的半人,我们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 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呢?因为:

(一)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 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感,也要有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

(二)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 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是人文学科;一旦失去了智慧,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

(三)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因为教学需要激发情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可以设想吗?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失去了情感和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多么的令人生畏呀!

(四)有情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 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情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在人生轨迹中发展着、孕育着。儿童的情感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需要我们去激活、

3 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

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现代人的特征。因此,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情智语文”的模式]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孙双金老师认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1.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4 ——操作方法: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提高迁移运用能力;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方法: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①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

②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①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②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 ③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5 ④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6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感的运用能力。

(2)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情感的体验程度上。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不管你要体现什么理念,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就“情智语文”来说,哪些素质很重要呢?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很主要的功能就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二)真挚的爱生情怀: 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当教师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情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玩教育技巧,而是呈现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

7 怀。

(三)灵动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课堂实践中来,课堂是我们教育智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之树常青”,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不应妄自菲薄,瞧不起教育实践。要低下头去埋头实践,研究实践,总结实践,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到教育理论中寻找智慧。教师,一线教师,小学教师,特别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一旦我们掌握了科学的理论,那我们身上就能释放出耀眼的教育智慧的光芒。

第5篇: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感谢雷玲老师主编了这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她让我得以坐在家中便能够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下,徜徉在名师的风采中。

雷玲老师在这本朴素无华的书中,为读者介绍了八位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永正的“艺术人生”,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课堂”,赵景瑞的作文课堂魅力,闫学的语文之道,吉春亚的浓浓语文味的课堂,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周益民的诗化语文教学。八位名师各具特色、匠心独运的教育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阅读此书,我充满激动、感慨、钦佩,同时更有深深的自责。

当读到王崧舟老师的《两小儿辩日》的情景对话时,我激动不已。 【附教学片断】

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要求学生在老师引读后只是忠实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要添加任何词语。

师:“好,剑拔弩张,开始辩斗。(念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甲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我以日初出远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部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适当添加提示语,但要求学生仍然只是读课文的内容)

师:一儿不服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以教跺地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以手相指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学生身心投入,辩斗渐次激烈,全场掌声响起)

教师开始时读课文的提示语,进而又逐渐地设置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升。在老师的不断“挑拨”下,两大组的“小儿”们辩斗的越加火热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激烈,效果斐然。书中像这样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当读到于永正老师用充满深情的笔触写下《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时,我感慨万千。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师啊!“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读了这20条建议,我仿佛听到了一位老教师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仿佛看到了于老师那满怀期待的眼神。这可是老先生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啊!我幸运的学到了可能一辈子也悟不到的教育细节,顿时觉得如于老师的女儿一样幸福。

当读到赵景瑞老师的累累硕果:„„在全国教育报报刊公开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400多篇约70万字。我充满钦佩。同样作为长期伏案的教师,我深知这些成果是花费了无数日日夜夜呕心沥血的结晶。

读了这本书,我更多的是自责。在前辈大师面前,我是何等渺小,教书育人又是一项多么博大精深的事业!孙双金老师为了讲好《只拣儿童多处行》整整半个月沉浸在冰心的世界里,他说 “很纯净,也很幸福。”《万里长城》是王崧舟的成名作,据他回忆,此课的创作数易其稿涉及伤筋动骨的构思调整就不下七八次。于永正老师反复强调“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而我呢?虽然也曾像孙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主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但那只是临时抱佛脚,为了需要而读书;虽然也曾像王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绞尽脑汁,但下功夫的程度显然不够,甚至有时别人指出缺点还不虚心接受;虽然也曾像于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潜心钻研过教法,但并没有坚持每节课都那样做„„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很年轻,今后的教育之路还很漫长,人生的画卷更多的是空白,我愿学习名师的执着、勤奋、刻苦„„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使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姿。

第6篇: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于永正的“艺术人生”》有感

麻涌一小

赖爱萍

这段时间,我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让我经历了一次次艺术的熏陶。书中通过介绍于永正、孙双金、王松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风和周益民这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小学语文也可以上得这么有魅力、这么精彩!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于永正老师却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善于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读着于老师的经典课例,让我深深感受到他的语文功底很丰厚,他的艺术修养很高。特别是:评价学生和引导学生上更显精彩。正如他说的:“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如果既有较扎实的语文功底,能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去教语文,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得有意思,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读着读着,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不能写出一手好字。这是做语文老师的首要条件。今后,自己一定要抽出时间练练字。我知道自己年纪老了,学东西没年轻人这么快。但我相信只要有恒心,一定有收获!其次,自己要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总是说对、不对和表扬他,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太平淡的、太普通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不仅是凝视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而且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不仅是可视作对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的贴心建议,而且是老教师的良方妙药。是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我想:如果自己能按着这20条去做,一定能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

2012年10月18日

第7篇: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

于永正,教龄46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原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你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于永正:我认为,开这门课,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小语教学要给孩子什么,我想,第一是识字、写字。小学六年,应该让孩子认识3500个常用字,能写其中的2500个字。这个指标现在普遍达不到。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6岁到12岁,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积累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力最好时期。课标规定的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是底,要保住。但现在很多学生达不到,即使达到了也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而已。我主张要加强背诵,要死记硬背。没有记忆的阅读,学生怎么积累?第三是作文教学。读书是基础,读写结合,小学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感悟写作的方法。不要人为地去争论什么工具性、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书读多了,读懂了,人文性是跑不了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目前的小语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于永正:小语教学既有越位现象,也有不到位现象。越位,是说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太深,讲解得过度,拓展过度。现在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很喜欢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品味得无止无境,“感悟”得无边无际。二十来字的古诗,花了两节课时间去品味,最后学生还背不下来。当然,语文课嘛,该品味的地方还是要品,不然就没有味道了,但一定要有度,要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都不可取。现在很多公开课感动的是听课老师,是评委,学生不一定真的明白。小语还是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的好,要重视积累。

有越位就有不到位,基础的东西不到位。我曾问过一位在中学当老师的朋友,你们对小学语文老师有什么要求。他说,你们让学生把字写好,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通顺,能把意思基本表达清楚,学生会朗读,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们就很满意了。事实上,每年他们接初一新生,都要进行补课,让学生过3500个常用字的“关”。我听了很难过,一天到晚忙得那么狠,却没尽职。

教师讲得多,挖得深,这个主要是在公开课上。家常课基本不是这样子。家常课上最可怕的还是应试教育。你不知道,现在小学负担有多重!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作业做得很晚,全国如此。一个一天到晚被动学习,靠做练习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没什么出息的。只有靠读书,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人才。但我们现在有几个学生是靠兴趣在学习的?没有!没有,就出不了大家,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于永正:我是思考型的语文教师,外界基本对我构不成什么干扰。前些时候,我对部分老师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研究语文教育不妨从研究自己开始》。我的语文素养怎么养成的?是老师教出来的吗?不是。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那时农村教师没什么教学技巧。但语文老师善于激励。一次老师说我的一篇作文写得好,有老舍风格,可投中国青年报。虽然那文章没有发表,但这话激励了我一辈子,使我喜欢上了读书写作。

后来我当了老师,我就认定一条,要读书,要写作,要像我的老师教我那样教学生,多激励他们。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没有不喜欢语文的。

所以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法宝,一是影响,二是激励。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本书。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读,我们各读各的,然后相互推荐作品。我有文章发表了,也给学生看,学生很有兴趣。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基础打得好,书读得多,作文写得好,就不怕考试。我的学生越到后来越有后劲,中考成绩好,高考更好。

中国教师报: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于永正:很简单的,就像骑车,刚开始时琢磨如何上车,如何把握方向,手忙脚乱的,把握规律了就很简单。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做,做到底,做一辈子。

比如,我要求学生写字工整,我就先把字写工整。我喜欢写字,不到一年时间,学生字都像我。无形的影响是很大的。再比如,外国作品看多了,自然就会用破折号;鲁迅的书读多了,语言就简洁,没有长句。我也就这样教学生,要他们在读书时想作文,边读边研究人家是怎么写的;写作文时想你读过的书,如人物外貌怎么描写,怎样刻画语言动作,等等,都可以借鉴。老师是个明白人,学生才能少走弯路,不会被作业堆淹没,才会不受或者少受折磨。

教育很复杂,但有时很简单,只要从“心”开始。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不只是看你对教材的把握,而是看你对学生的态度。教学艺术,处理教材的艺术和善待学生的艺术,两者相加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艺术。

小学语文不要搞得太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做简单,才叫“大智慧”,才叫“哲学思考”。关键是教师自己喜欢读书会写作。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杜殿坤教授说的一句话:“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老师,怎么教都能教好。” 王崧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伴随着我

王崧舟,1966年10月出生,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些什么?

王崧舟:要给什么?给是给不了的,能致力于“影响和熏陶”就足够了。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问题的根本不在这里,因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其中涉及太多的要素、太多的目标。这时候,价值思考、价值判断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语文素养,而是要怎样的语文素养。而怎样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排序的问题。怎样排序,谁排第一,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奉行的价值取向。

我对语文素养的排序是:

第一,基础的语文情感。喜欢不喜欢语文,热爱不热爱语文,痴迷不痴迷语文,始终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首要标准,核心价值。一个人,有着再扎实的语文知识、再娴熟的语文技能,对语文却是厌恶、憎恨甚至冷漠,那么,以上的东西全是白搭。

第二,基础的语文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

第三,基础的语文积累。学文如积沙,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活;学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听说过腹内空空如也下笔洋洋洒洒的人。

第四,基础的语文技能,譬如诵读技能、边读边思考技能、列提纲写作文技能等。

第五,基础的语文知识。

排序越靠后的,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考试越容易检测的,实际教学中越容易被重视。这就是当今语文课程的悖论和悲哀。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崧舟:我理解你所说的“现在小语课堂”,是指常态课,我也更想谈谈常态课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现实中的语文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甚至无情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这就是问题;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更是问题。基础的语文情感是不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不在乎,可以遗忘;基础的语文习惯是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抛到九霄云外。这些问题的根子其实只有两个,第一,强大的应试教育体系;第二,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王崧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惑。这一困惑一直伴随着我,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没有消失过。

我的理想是“诗意语文”,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诗意语文在现实教学中,常常与应试语文、功利语文发生冲突,有些冲突甚至是水火不容,很难调和的。至今,我也未能找到解决和解脱之道。

我想,诗意语文可能是无用的,至少对目前的考试、目前的评价体制、目前的日趋功利的教育教学。但我坚信,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王崧舟:既满意又不满意。与以前的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开发理念、整体构架、选文品质、训练载体、图文装帧等角度看,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改良。从选文品质看,经典的东西、多元文化的东西、反映时代特征的东西、文质兼美的东西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让人欣喜和满意的。但是,不满意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选文难度偏大,中学的下放到小学,小学高段的下放到低段,选文篇幅过长、意蕴过深;第二,选文在语言品质这一维度上考量还相当不够,人文的东西大量充斥,而语文本体的东西却被相对淡化;第三,选文的儿童主体、儿童文化、儿童哲学的东西相对考虑较少,基本被成人文化所垄断。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课改?

王崧舟:忧喜参半,破立不二。“忧喜参半”是说课改现状,“破立不二”是说课改走向。

先说“忧喜参半”。所谓“喜”,是指课程改革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范畴,改善了语文教学的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师生都得到了较以往更高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所谓“忧”,既有近的一面,也有远的一面。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和沉疴并没有因为课改而得到根本性的治疗;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本身在推进过程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缺陷。总之,“老问题”涛声依旧,“新问题”接踵而至,新老问题纠缠在一起,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因此,那种要求退回老路或推倒重来的思路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再说“破立不二”。深化改革的基本哲学姿态是“破立不二”。所谓“破立不二”,就是有破有立、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遗产,譬如,重基础的传统、严格训练的传统、读写结合的传统,就需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审视、反思和扬弃,这就是“破立不二”的态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有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文制宜的问题,并不是用了这些学习方式就一定好,不用这些方式就一定不好,这同样是一种“破立不二”的态度。

薛法根:小语教学应该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薛法根,教龄20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薛法根:主要是两点:一是要让学生好读书。要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感情,觉得很亲切。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有乐趣;读出味道来,有情趣;一直很喜欢读,有志趣。第二是培养学生会读书的方法、能力和习惯,核心是读与写的方法、能力和习惯。现在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零碎的,随机的,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化的过程。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小语课堂教学主要有哪些问题?

薛法根:现在的小语课堂教学目标过多、过全、过虚。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贪多必失,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并不认同,也难以检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写在教案里的目标。比如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什么”,这种目标的可评价性可操作性不强,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真正地落实。我主张教学目标应该简约集中,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普遍问题,就是语文教师不清楚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一堂课下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说不清楚。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教。学生会了、懂了的老师还在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一二年级的课文很浅显,没有多少理解的任务,重点应该是字、词、句的学习,现在也在感悟啊感悟。年段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涉及课标、教材、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薛法根:以前没有感到过什么困惑。搞了教学研究后发现,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障碍。课文本身并不是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深入研读,发现并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这需要功底。比如低年级的一篇识字课文,老师一般只是教音、形、义,汉字背后隐藏的东西没法提示出来,这样的课就显得单薄了。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是一幅画,这些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再比如朗读教学,现在一到六年级,都是模糊的,因为老师缺乏朗读学知识,只能把句子打在黑板上,让学生一次次读。再比如说,一篇文章,感觉很美,但说不出美在哪里,因为缺少文章学、修辞学等知识。文言文教学,如果缺少古文功底,对文本理解很肤浅,教学就很难深入。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以前是无知无畏,等到深入了解后,觉得很可怕,有时上课就觉得没有底气。所以,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功底,还要有名师引领,有了名师点拨就能够少走弯路。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薛法根:我们学校现在使用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总的来说还算满意,各有千秋吧。如果说教材的不足,有三点意见:一是我觉得现在教材中有些选文的品位不够,一些应景性的东西应该删掉,要让学生看到他这个年龄阶段最好的东西。第二个,每篇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实际上是把文本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提炼出来。因此,练习题的体例应该便教利学,但现在只在文本思想内容或者说主题上有所提示,没有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提示,思考空间很狭,价值不大。还有就是教材编写时,各方不要刻意回避,不应该某个名篇你选了我就不用,为了强调特色,把人家好的东西,应该采纳的也回避了,这样不好。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教改? 薛法根:我1988年参加工作,从事小语教学已经20年了。我感觉这20年小语教学走了这样一条路:上世纪90年代时语言文字训练很扎实,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性非常准确。这是对的,但后来训练越来越机械僵化。所以课改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强调人文性,强调实践性,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过犹不及,很快出现了人文泛滥,所以又有人强调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学习。总的来说,这些年的小语教学改革总是在摇摆中缓慢前进,在争议中逐步完善,这是个好现象。现在大家开始关注日常课堂,开展了常态课堂的研究,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说课改必须要提课标。课标有三大好处:一是的确解放了思想,使我们对语文这一课程的认识更加丰富,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更有时代感;二是拓展了教学思路,以前语文课讲读为主,现在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三是注重了课外阅读语文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大语文观,这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好处。

但现在的小语课标也有很多问题,操作性不强。比如年段教学目标不清晰,三维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应怎么办„„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但现在没有哪个教研部门在实实在在研究,而是把课标的解读扔给了一线语文老师,我们苦不堪言。没有哪个数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也没有哪个物理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因为他们的教材、课标都很清晰。而语文不行,语文老师需要自己开发教学内容。希望小语课标能够尽快细化,清晰起来,可操作可评价。课标厚一点没关系,厚了我们才能选择。

钱梦龙: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钱梦龙,1931年2月生,语文特级教师,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钱梦龙:从学科教学目标的角度讲,语文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我概括了这样五个方面: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读写听说)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字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

我们国家以前什么都要“突出政治”,语文教学也不能幸免。现在语文教学是“突出人文”,其实人文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突出人文”是“突出政治”的变种,是“突出政治”的余威。一直以来,加在语文教学上的要求太多了,领导的意图是要把很多的东西,思想、品德、政治、道德等都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这些东西要不要涉及?肯定要,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语文教学必然会涉及这些方面。问题是,同时要顾及这么多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不堪重负。这些教育目标,应该通过课程目标制定、教材编写来体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学生在走入文本、感悟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没有必要把思想、政治、道德这些都纳入到语文素养中去。

中国教师报:请概括性地介绍一下你的语文教学方法? 钱梦龙:我的方法叫导读法,这是我对自己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总结。“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习式”是导读教学的四种基本课型。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窦爱君老师编写的《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一书。 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会读书了,思想、道德等这些自然也上去了。我初中毕业不久就失学了,靠什么打下的精神底子?无非是通过阅读,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与道德高尚的人对话,在阅读过程中,精神底子、精神面貌受到感染,人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当了语文老师之后,我就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钱梦龙:以前倒真没有什么困惑,现在倒是有点了。为什么呢?我觉得,现在我们有些人对语文教学的阐释有点过度了,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已经有的经验、好的传统被解构了。在有的人眼里,连叶圣陶都成了阻碍语文教学的绊脚石。有人武断地认为所有语文教师都不合格,都要重新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推进课改,对此我很忧虑。

中国教师报:你感觉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 钱梦龙:现在是两张皮。展示课,公开课,大半是表演,是教师展示自己才艺,不是常态课。常态课呢,主要是应试课,为了考分,不管什么教学规律。新课标制定了,除了少数真正对语文教学感兴趣的教师,没有几个教师按这个上课的。除非是为了发表文章,才拿起新课标摘一点时髦的话。平时上课,新课标就像以前的教学大纲,对一般老师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路归路桥归桥。这说明什么?课标脱离教学实际,课标抛弃了广大教师,教师也有理由抛弃你。

制定课标本身是好事。但我对现在的课标不太满意,严格地说,这不是课标,其实还是教学大纲。课标就好比是企业的产品标准,应该规定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对教师日常教学、考试命题各方面都有制约,人家拿来就可以对比、运用,不需要解读的。现在呢,课标解读的书满飞天,各人解释还不一样,莫衷一是,这怎么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指导作用?当然,起步阶段,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但是希望课标制定者能够实事求是,不要自我感觉太好,多听听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完善。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钱梦龙:对教改我是非常支持的。上世纪80年代,我是第一个搞教改的,“学生为主体”就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当时老师们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意识,上课是“目中无人”的情况很普遍。所以,我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但不能代替学生。

现在的教改我觉得太洋化了,缺少中国元素、民族元素,特别是语文教改。母语教学,完全用洋化的思想和方法教民族语言,把母语教学的传统全丢掉了,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学美国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语文教学,学不像。他们是把学和语言分开教学的,语言课学习语法规则、拼写方法、一般的语言表达,文学课,按历史选取作品,让学生读经典。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学文学,又要学语言文字。现在又突出人文,轻视知识。一门课程没有知识框架支撑,叫什么课程?这样的导向是值得忧虑的。

这些年的教改成绩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比较浮夸,口号喊得多,实际教学还是应试那一套。应试压力甚至已经转移到小学阶段,连幼儿园都在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下向小学教学靠拢了。

很多教育问题,不是仅靠教育内部本身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为语文教学做点事吧。

李镇西:语文教学最富个性魅力

李镇西,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李镇西:这个不好一概而论,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目标应该有所区别,学生年龄不同,从语文中获取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学会倾听,学会阅读,学会交际;再往更深层次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我认为,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感情充沛的性情中人,这样的人不会对周围的人和事麻木不仁,而是既关注自己,也关注别人,关注社会和自然。当然,还不仅仅是充沛的感情,还应该有充实的思想。语文还应该激荡人的心灵,点燃人的思想。因此,由近至远,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情感和思想四个方面。当然,教学中这几个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中国教师报:你认为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是什么?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李镇西:上好语文课,需要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技巧,比如课堂导入设计,教学语言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一个智慧的教师应该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现在中学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语文味,在不少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学还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应试为根本目标,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化学课,比如强调让学生画知识树、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因此现在缺少感染力、冲击力强的语文课,缺少催人泪下的语文课。虽然课堂中多了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其实学生所说的还是教师设定的答案,教师也不希望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划定的范围。这种“伪对话”现在相当普遍,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

这些问题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文化储备有关系。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文学、思想、科技等领域在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人。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教参就不会上课,对教材的解读与学生一个水平,上课时捉襟见肘,自然不受学生欢迎。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李镇西:要说最大的困惑,还是我的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过去所受语文教学脱节,也和社会的语文环境脱节。我教的都是中学生,可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很片面,更多还是把语文理解为仅仅是知识,阅读和写作都很公式化,没有灵气。不是说所有学生都这样,但的确相当多的学生如此,因此,每当我接手新生,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来转变他们对教育学习的观念。另外,我们社会的语文环境太差,满街到处都是错别字,许多流行歌词也是病句很多,整个社会没有阅读的氛围,这都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又比如学校要建设书香校园,但很多学生家长从来就不读书,自然也不会支持。还有,我现在努力追求如何将语文课上得更潇洒些。我一直主张语文课要上得轻松、潇洒。其实,说实话,学生也一直很喜欢我的语文课。有时因为调课,我的课提前了,看到我走进教室,学生会很开心,情不自禁地兴奋地看着我,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越是这样,我就越要追求,让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对得起学生的期待与向往。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满意吗?考试是否制约着你的教学?

李镇西:我对教材没太多想法。现在教材多元化了,这是一个好事。现在还是有一些课文不应该作为语文教材,而放到思想政治教材中去更好些。另外我希望教材不要太厚,要给师生留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

说到考试对教学的制约,我有个观点。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数理化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会相差很大,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往往相差不大。消极一点来说,不管你在语文课上怎么改,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与其他班级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考试是不会差的。语文课,最主要的是要打开学生的视野,积淀他们的素养。我很早就提出,初一初

二、高一高二搞素质教育,初三高三搞应试教育,不用担心教改过不了考试关。

再说,现在的考试进步也很大。平时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但如果把时间跨度拉大些,比如你去比较一下1998年与2008年的语文高考题,就很容易发现考试的变化与进步真是很大。就是说,语文考试越来越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了,我们搞语文教学改革,不用担心考试。

中国教师报:你对语文课标怎么看?又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李镇西:现在大家对课标的争议很大,我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中国这么大,一个课标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是不太可能的。课标也不宜搞得太细,太细了反而不好操作,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情况也有差别,教师素养的差别太大,所以课标应该有弹性、灵活性。

我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是和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的。1978年我进大学,大学毕业后后就一直当老师,所以我是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变化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进步。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学就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一套,写作文就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现在不同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不起的进步,这从教材选编、教法变化等方面也能看得到。课改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现在没有哪个教师再会认同“满堂灌”了,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能接受这个观念,就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现在是一个群星璀灿的时代——名师辈出,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教学流派建立。虽然语文教学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认为它正在逼近语文学科的特点,逼近人的心灵。语文教学将是最富个性魅力的精神创造过程。

第8篇:读《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观看名师们的课堂,我们往往被他们的课堂所吸引,为他们魅力而折服。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细致地走近了他们的身边,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探寻他们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为我的教学添砖加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源泉和实践动力,更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到了指引的方向。

阅读这本书,它最大的特点是向我们展示了当今语文界存在的几种突出的教学理念:感悟式教学、情趣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发展性教学、生本教学、拓展教学等。每种教学以某位名师为媒介,从他的教学观念,课堂实录、名课解读、方法指导等方面,全面而详细地向我们解读。让我们在层层分析中,了解、认识这种教学理念,进而对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和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如: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课堂,注重对儿童心灵的启发。他通过富有活力的教学设计与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感和文感教育,让学生体验理解文本、作者情感以及文中人物的思想上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学习体验拓展到生活中。他的人教版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他设计了七个环节,层层递进,在激发学生体验的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第一:巧读课题,准备体验;第二,创设情境,设疑导入;第三,全文感知,整体体验;第四,角色表演,置身体验;第五,自读自悟,置身体验;第六,对话交流,丰盈体验;第七,总结提升,拓展体验。

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体验式教学所要求的积极体验,不可能也绝不应该通过“满堂灌”或“题海战术”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引导和培育。“体验的情境愈独特,愈真实,愈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乃至高峰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正向的情绪体验,促进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关注学生体验的教学,必然要重视能够引发情感体验的情境。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聚合大量的信息,成为知识建构的源泉,成为开启心灵的钥匙,转变态度的诱因,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而刘云生的几个经典案例,又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体验式教学,从他的实施方法中,让我们去借鉴学习。 又如著名特级教师杨屹老师的课堂,洋溢着丰富的情趣。在课堂中,杨屹善用亲切、稚趣的语言,配以可爱、生动的图画,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与学生对话、讨论、协作等方式沟通感情,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步步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他的二年级下册《狼和小羊》一课,有浓浓的情趣在飞扬,以“画”激趣。他很善于利用教材图,展现形象的“画”;相机利用简笔画,设计有趣的“画”,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精妙的“画”。

情趣教学有三种形式:一是“情趣交融,兴满课堂”;二是“以说激情,以读悟情”;三是“以画激趣,以演动情”;杨屹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洋溢着丰富的情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美丽的绽放,达到相互交融,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在课堂中,杨屹善用亲切实、稚趣的语言,配以可爱生动的图画,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与学生对话、讨论、协作等方式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再巧妙地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一步步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

阅读这本书,除了介绍了刘云生和杨屹这两名特级教师,里面还详细介绍李卫东、雷婷、游彩云、姚克军、聂永春、窦桂梅、何建芬和闫学八位特级级教师的教学特色。他们的教学方法,让我对当今纷繁多元的教学理念有了全面的认识。更让我认识到,每位名师都拥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特色课堂。要想自己的课堂也富有一定的特色,借鉴名师的教学课堂的同时,自己必须好好研究自己的课堂,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9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读”出语文的魅力 ——参加“小学语文名师教学

观摩研讨会”有感

刘艳敏

2007年3月 前几天有机会到郑州参加“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使我有幸一睹心中敬仰已久的于永正、窦桂梅和王崧舟三位名师的教学风采,聆听了他们精彩的学术报告,使我大受启发,激动的心情久不能平息。

于永正老师示范课《第一次抱母亲》亲切自然,没使用任何电教手段,却用平和感人的语言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中间几次我都忍不住泪流而下。他教学非常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验文本的内涵。力图使学生和文本融于一体、真诚对话、深刻感悟。同时,细节之处、关键之处注意强调,适时引导并作以小结,再加上于老师深情的范读,真是恰到好处,不温不火却感人至深,学生听了也很受启发,真正做到用心去读书。我不由地感慨到“语言是从人们心底流出来的,只要你用心体会,又会流入人们的心里……”

接着于老师又为我们做了教学指导:

一:用审视的眼光看课。现语文教学流派多、提法多,从不同角度理解,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各有感悟及道理,我们应取各家之长而且是学得来的地方,为我们所用,即“取各家能取之长为我所用”。

二:取各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之长

自古语文教学就总结出八字规律:熟读、精思、博览、多作。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因此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坚持大量写作,坚持写好日记,但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做到“有话可长,无话可短”,每周有一篇日记像作文即可。常态课要上扎实,语文的魅力在字词句篇里,在写作里。

三:备课备好朗读

课文至少读三五遍,而且要站着读,和上课姿态保持一致,朗读是再创造,只有老师读出味来、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朗读好了可以少讲三分之二,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好好品味,在品味中学会阅读,感受语文的魅力。

四:考试前搞应试训练。

平时别让孩子们做大量练习题,考试前稍作训练,见识一些题型即可。

窦桂梅老师首先示范了二年级语文写话训练《我爱爸爸》,以多媒体课件提供图文并茂的资料,以儿童化的语言和心态使孩子们很快与她亲密无间,畅所欲言,轻轻松松完成了说话、写话训练。于不经意间学会了比喻句和并列句,如:“我爸爸像蜜蜂一样勤劳。”“我爸爸像马一样健壮,也像太阳一样温暖。”句子生动有趣,还配有插图呢!窦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多写多画,订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本图画书。孩子们的情绪很高涨,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接着窦老师又示范了六年级诗词的教学。她讲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先利用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感受不同词牌所代表的不同内容和曲调,以“破阵子”和“清平乐”为例,带领大家分别走进战场、又漫步江南水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真切体验到了两种词牌所表达不同的内容。独特的开场引人入胜,接下来更是妙不可言: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图画,师生手舞足蹈地朗读,再加上窦老师随口即来的诗一般的语言,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果真是名师的风采,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给人惊喜不断。然后让学生走进村居、走进角色、抒发情感,此时学生已走进词中,走进画中,变成翁媪和大儿、中儿、小儿,亲切交谈、其乐融融!最后,点明中心:当作者身在战场,面对厮杀多么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而此时村居所呈现的恬淡生活令作者无比的欢畅,遂作此词《清平乐——村居》。试想作者心情,该多么快活!此时师生同唱这首词,教学活动达到高潮,学生沉醉于其中,不能自拔……多么完美的课堂,台下的阵阵掌声终于惊醒了台上的学生,孩子们这才走出村居,回到真实。

无法忘记窦桂梅老师那极具感染力和煽动力的语言,透着激情、更透着真情,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沉迷其中,留恋忘返。她身上燃烧着热情,透露出独特的思想与个性,正如她所说:“激情与思想,正是我为师的一撇一捺。”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乐观、热情与真诚,当她的学生可真幸福,听她的课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今后她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要大量阅读,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努力让我的学生也享受幸福!

王崧舟老师也非常注重让学生充分去读书,他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正如他所说:“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我同样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去理性分析,而应感性去体会与领悟。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者学生的心灵。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总之,三位大师一直都在努力使语文教学更加精彩,我觉得于永正老师传授给我们方法,窦桂梅老师传递给我们热情,王崧舟老师让我们分享智慧与理性。

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以激情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认真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相信有一天,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也会长出你、我、她、他一片树木参天!

洛阳市第四十九中学

刘艳敏

2007年3月

上一篇:银行委托贷款委托合同下一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