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感悟

2022-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名师教学感悟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浅探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是名师针对令人不满的教学现状,依据其教育理念创设出的、与原本阅读教学(或称传统阅读教学)所不同的、富于新意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极具学习价值。部分一线教师对名师理念和教学没有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他们不顾实际地照搬名师理念和模式,进行符号化和标签化的模仿。因此有人以反对语文教学虚化和高蹈化为由拒绝学习名师课堂。本文以我所读于漪、刘远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为例,着力谈谈名师们“阅读创意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法则以及具体教学策略,以期与同仁交流并提高自我。

一、名师“阅读创意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性质认知”决定创意教学的价值追求和内容选择;“课堂师生关系定位”决定课堂实施展现的进程和面貌。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立足于语文课标的课前创意设计和课堂创意操作。

课程性质认知不同,教学价值和目标追求就会迥异,从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产生迥异的教学实践。师生的主次轻重关系决定着课堂进程中师生各自呈现的面貌和发挥的作用。

高中课标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此,“绿色语文”“青春语文”“诗意语文”“语文味”“本色语文”等名师阅读创意教学首先都有其工具性追求,都立足于语文的学科本位,都认为语文是关系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同时在工具性中又着力渗透人文性教育,这对反对纯科学主义、反对工具至上论调,以及加速知识授受主义课堂瓦解发挥了积极作用。张志公先生担忧“人文与科学对立将走向极端”;于漪老师呼吁“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文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陈仲梁先生预言“科学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语文教学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语文教学艺术的科学化”。

语文课程性质是名师们“阅读创意教学”的“性质表现”或“表现的性质”。《名师讲语文》中20位名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知于一线教师很有指导意义。他们都重视:言语训练(字、词、句、点、篇等);思维过程训练(整体和局部、探讨和批判、形象和抽象等);语文素养浸透(文本∶知识、思想、观点、情感;学生∶学习方式、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名师们的追求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并已逐渐成为大家自觉努力的方向,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关师生关系的定位,名师们给出了探索和主张。学生主体说有“非指示性教学”“生本观”等;双主体说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导读、导学、点拨教学”“学长式教学”等;主体融合说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主体━客体━主体说”,注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转化”,注重教学中学的“过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等说法。他们对课堂师生地位关系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定位,逐渐无限地接近于真理的天空。因之,名师们“阅读创意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以学生的“学”为基点,以学生的“学得”为结点,使课堂呈现了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面貌。

如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崇尚“张扬”,力践“聪动”,舞真善美之彩练,蹈春之声的圆舞!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

名师们有关“师生关系定位”和对“课程性质认知”相结合,并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显性表现,而是对学生“学之过程”和“学之获得”进行隐含的、深层次的洞察。名师“阅读创意教学”对这种“深层、隐含”的艰难探求,实现的是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知识、思维、思想的同构,建构了教育主体与教育资源的理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二、名师“阅读创意教学”的课堂结构法则:名师“创意教学”的课堂结构法则是对现实教学课堂结构混乱、杂乱做法拨乱反正的有力武器。名师“创意教学”课堂结构遵循两个法则:整体结构性法则和系统复杂性法则。

1.整体结构性法则。

语文课程性质揭示了教学实施必须关注的“物”的要素,师生关系的定位则决定了其“人”的要素。名师“阅读创意教学”课堂是“物和人”要素组合的过程。“物和人”要素组合成课堂要作整体的考量,并将其在课堂中的组合运动当作整体来描述,调整不利于教学和教育的异质,祛除教学和教育的有害干扰,使课堂整体结构和谐且具有更深广的课堂教育教学内涵。

首先,我们要学习名师的教学结构体系,他们的教学结构体系是整体而系统的,揭示了语文课堂的组成元素以及基本运动规律。如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法体系:语文味教学法由“一语三文”四大元素构成,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四大元素的动态组合,“一语三文”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表述为: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或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以此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章、文学、文化的交融性。“语文味”教学法既说明语言需要渗透到文章、文学、文化各要素之中,它是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点和中心点,同时又强调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其次,我们要学习名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结构设计,其课堂设计注重起承转合,体现了教学结构的清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如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清晰地表现为一步步往前走,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灵活多姿,组合丰富,追求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堂积累丰富性。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教学模式,结构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优化,过程更加生动。

2.系统复杂性法则。

名师“创意教学”课堂结构遵循整体性法则,它不拒绝科学性,名师“创意教学”课堂结构更描述了课堂系统的复杂性: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变化下的特异形态来处理教与学的关联。黄厚江老师教学《季氏将伐颛臾》时,首先把“读”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活动,读出语气,读出语意,读出情感,诵读和译读相结合,基本理解文本内容,体现其整体教学思想,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教学中不伤害它;接着进行“精思和有疑”的教学,学生提出疑问,师生探讨;最后进行“正义”教学,对文本提出质疑,从而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对其中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商榷。后两步体现了课堂的真实和复杂,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黄厚江先生说:“在学生的课堂知识状况和动态经验生成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中的学情发展,依据学与教的关联性来审议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会发现教学环节中真实的逻辑结构。”名师们阅读课堂结构决不忽视真实课堂中的学情(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未知),他们都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变化调整结构和流程,广泛思考系统中的复杂性和密切关注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予以解决。

课堂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源于教学中真实出现的断裂、空白、无序,而当断裂、空白和无序得到联接、补充和调整,不断生成师生真实活动时,课堂则纠正了方向,扩充了内容,拓展了空间,产生了变式,具有曲线之美,促成了创意的诗意。

这需要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近年如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等理论和实践已经开始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三、名师“阅读创意教学”的基本策略:策略一是进行“涵义定性、目标定向、教学定序和运用手段达成”;策略二是“教学相长,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语文语言活动充分,使学有所得并扎实有效”。

1.“涵义定性、目标定向、教学定序和运用手段达成”是“创意教学”的基本定位策略。

如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

青春语文的涵义定性:涵义定性为创意教学确立了性质追求。

青春语文首先有语文味,语文味体现了汉语言本身的生命力,青春也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语文是充满激情和敏感的,青春语文通过优化语文教学使学生保持情感的激情和敏感状态;自信是青春的风帆,诗意浪漫是青春的境界,灵动、创新是青春的成长和超越。

青春语文的目标定向:目标定向体现了创意教学的目标指向。

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为教师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为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青春语文的教学定序和运用手段达成:教学定序确立了教学程序,运用手段达成使教学成为现实。

2.“教学相长,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语文语言活动充分,使学有所得并扎实有效”是“创意教学”的落实策略。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方式、方法的设计,语文学习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行军路线,它应该是具体的读写听说策略的开发和设计;语文学习呈现的是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教学的语文语言活动要充分,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扎实有效。

①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熏陶渐染的结果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陈军老师在《讲程序——语文学习的行军路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新解:“知识是认识活动的定向工具,知识在认识中应该发挥支撑、凭借、教示作用,知识应该纳入到认知活动中去,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运用。”

陈老师举例——朱自清散文《春》的两种练习方式:

A.阅读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落,并谈谈感受。

B.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本体和喻体),好处是把本体描摹得更为生动。你能找出文中主要的比喻句吗?举三个例句,说说比喻的作用。

方式A宽泛地让学生来学,答案五花八门,效果极差;方式B在基本认知的前提下给学生自主。后继的学习、下一篇或未来学习学生就真正自主了,是能促进学生向学会学习迈进的一种练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习阅读是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中语文知识主要指文本谋篇时部分或整体突出的“艺术表达形式”,如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铺排、映衬、对比、虚实、动静、张弛、详略、抑扬等表现手段;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内容和内涵时鲜明的“类”特征等。

把文本“艺术表达形式”作为阅读教学凭借手段和教示工具,养成学生对语文“艺术形式”的关注和利用能力,在课堂学习时,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学生就能真正协同渐进地提升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发展服务。

②学习过程中语文语言活动充分,使学有所得并扎实有效。

名师们常基于“语言”进行“点评品味”式阅读,它是指抓住“字、词、句、篇”,进行咬文嚼字式阅读的方式,是一种集朗读、推敲、体悟、探究、对话、归纳、总结于一体的阅读方式。

如李海林老师就《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与青年教师窦爱君的通话,提供了基于“语言”的点评品味式教学的方法范式。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与语言文字接触,这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所在。”可以设计鉴赏第五节第二段刘和珍遇害经过的描写,鉴赏从细节和整体两方面展开,抓住语言这个核心进行。利用“点评品味”的方式,以“从什么细节,我读出了什么或从段落整体,我读出了什么”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回答。整体上可读出刘和珍及其同学的壮烈,读出敌人的凶残,读出鲁迅的愤怒和沉痛。细节上读出特殊词语的运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名词等蕴含的深意……这抓住了教学的“牛鼻子”,对全篇议论的理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后课改时代,语文有再次回到单一惟一约束性解释系统的危险,这也许是生活在工业化、技术化社会的人们受到外部的影响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当现象以纷繁复杂的面貌出现,消极无为往往是无知者的借口,让我们放开眼光,去粗取精,继承发扬名师们的创意教学吧!

————————

参考文献

本文有关各名师教学理念和案例均见于漪、刘远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系列,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作者:卓立子

第2篇:当代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风格

本文提出的“名师”,特指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智慧型教师,他们或是某种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或为某种独特的教育理念的追求者和探索者。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本文遴选的“八位名师”,可谓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或创立了特色语文,自成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一、名师教学艺术风格

教学艺术风格,指的是名师教育教学艺术的风格,因为只有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风格,是一切教学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名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名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名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一)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指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能独立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特点。即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①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名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

(二)教学风格

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雨果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果,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

有风格的课堂教学也是美的。因为人们把教学艺术风格看作一个教师达到高度成功时才具备的重要标志,而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已经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在教学艺术上是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1.教学风格的含义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②

(1)教学风格的核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教学艺术是个性化的,没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教学艺术就模糊了自我的面孔,教学风格也就苍白无神了。

(2)强调了教学风格是内外统一、形神兼备的整体。

教学思想观点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精神追求,是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教学技巧显示着教师达到的教学艺术水平,是教学风格产生理想效应的技术性保障;教学作风构成了教师教学直观可感的外在风貌,是教学风格审美魅力的直接载体。三者的独特结合和表现,组成了教学风格内涵丰富的立体雕像。

(3)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相对稳定的状态。它给人一种成熟感,因为不够成熟的教学艺术之树上,是很难绽放教学风格之花的。

长期的实践、一贯的追求,才能将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格磨练成熟。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进入一种高境界的标志。

2.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③

李吉林的“情境语文”,靳家彦的“导读语文”, 于永正的“悟读语文”,贾志敏的“本真语文”,窦桂梅的“情思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薛法根的“简约语文”,鲜明地反映出他们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

3.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教师也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所不同的是,一般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不够熟练,而名师却娴熟自如。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进一步熟练就发展成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就形成教学风格。④

二、当代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风格

(一)李吉林“情境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情境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让学习在情境中发生,解决了符号学习的难题,这是最高境界。它追求美的教学艺术,顺乎儿童的发展规律,滋润情感的幼芽,点燃智慧的火花。它具有“真、美、情、思”的教学艺术风格。

1.重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以真善美陶冶儿童的情操为教学目标。创设和教材有关的情境,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促使儿童由感受美而入境,到爱美而动情,到理解美而晓理。

2.通过两个层面的情境创设,一是“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二是“美、智、趣”的学习情境,围绕儿童为主体的活动与环境的有机统一,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审美价值的展现。做到了抽象的语言符号的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的思维统一,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语言与思维统一。

3.恢复了语言学习的本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和创作,避免了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机械释义、分析、讲授和训练,使学生从字、词、句的认知到整体语文素养的达成,从而实现语言美与生活美的统一。

4.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因为其训练的方法和序列的独特性,把语言训练和智力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情境教学的语言训练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观察情境作文”,引导儿童观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展开联想;习作时则在再现情境中构思,在进入情境中陈述,促使儿童情动而辞发。

5.情境语文教学顺乎儿童的发展规律,滋润情感的幼芽,点燃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二)靳家彦“导读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导读语文”的教学特色表现在:不仅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较强的操作性,而且在教学中还渗透情感性,能成功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实现天衣无缝地融合。靳家彦语文教学艺术风格,集中表现为严谨的科学性、高度的和谐性以及高潮不断的迭起性。

1.教学设计严格遵循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规律,做到学习过程程序化,按照认识规律,使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都必须经历感知、探究、整理、发展这样几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种严谨的结构无疑体现了其教学艺术风格至高的科学性。

2.无论是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渗透德育思想,还是随机针对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设计实施小型的思想品德教育,都能使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和谐性。

3.词语教学“语思统一”,在发展言语能力的同时注重滋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课文言语的诵读、分析、感受、品味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得到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注重内化、启迪、活用、创新与整合,朴实中见精致、生动中不失严谨。

4.靳家彦导读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导”从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即一节课要进行四次导读。四次导读都有极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启发性,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通过自读达到各级教学目标,因而每一次成功的导课后都会出现一次新高潮,所以,这种教学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时时刻刻地吸引住,使他们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5.善于运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的教学语言表达,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板书,都既准确简练、鲜明生动,又富于启发性、具有激励性。肢体语言异常丰富,眼、手、身的动作与语言表达协调一致,具于亲和力和情感性。

(三)于永正“悟读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于永正的“悟读语文”创造性地运用“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有指导的读书实践,实现“自主建构,内化生成”。⑤“紧紧抓住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不放,让他们在读中历练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获取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⑥这就是于永正“悟读语文”的教学艺术风格。

1.“以读为主”,形成了“化繁为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艺术。第一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第二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第三是抓住精彩之处,指导熟读成诵。这“一波三折”逐层深入,逐步推进,充分体现和尊重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

2.以“读”为主线,以“读”为基本方法,但又非常讲究“实”中用“虚”,隐约、含蓄,引而不发,始终赋予学生读书的主动权,呈现出一种“期待”特征。期待着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感受、想象、体验,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潜能。

3.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形成了读写有机结合训练的艺术。言语交际说写训练实验,开拓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语言幽默,课堂氛围和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注重激发学生欲望、增强信心;重视朗读示范,表演激情四溢。

4.“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和把握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轻松诙谐、富于感性的“表演”活动,通过生活化、戏剧化的方式巧妙地把实在的语言学习与诙谐的表演艺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笑声中全方位地激活人生智慧,获得情感的深度愉悦,在心灵的飞扬中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5.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教学的“新”、“活”、“实”、设“疑”启思,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

(四)贾志敏“本真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贾志敏的“本真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就是那种“以语感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的精深的语感教学艺术。

1.课堂教学具有“真实、朴实、扎实”的特点。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也没有眼花缭乱的画面,没有煽情的话语,每一句话都真实自然,每一个指导都恰到好处,每一句点拔都能让孩子有所进步!只用粉笔、板擦、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老师讲学生听和练。朴素的表达真诚的教学和逻辑严谨的环环相扣以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引导,都令人耳目一新。

2.重视语感培养。他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出发,重视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实际情境,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3.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他把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探索出“作文三阶段”训练教学模式。他总结出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进行训练的独特教学方法。

4.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高,是立足点高,始终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趣,是充分激发学生动机,经常寓作文教学于各项兴趣活动之中,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真,是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写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活,是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思维,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实,是分阶段地、有重点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5.贾志敏以他精湛的语言艺术,创设出一个优化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了他课堂评价语言的特点: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

(五)窦桂梅“情思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窦桂梅的“情思语文”具有激情、哲思、细腻、唯美的教学艺术风格。这个特色的形成与她不断探索“主题教学”分不开,“主题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凸显出她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1.主题语文与一般语文课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既遵循咬文嚼字(抠词抠句)的传统语文经验,又结合运用现代文本解读方法,以及人文情感熏陶,以系统论的结构框架多线并行,但融合贯通、水到渠成,具有突出的立体感,学生的收获是全方位的。

2.“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

3.重视文本细读,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在文本细读中生成“主题”。围绕主题,将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相关内容,有梯度、有逻辑地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达成人文性。

4.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发现“细节”,使之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准确地把握“细节”,使之成为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细节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细节展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5.课堂教学激情澎湃,情之所至,由朗诵而吟诵甚至歌唱,课堂气氛热烈,语言动情感人。善用比较方法,主题切入深刻,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有机交融。

(六)孙双金“情智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教学艺术风格,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拨人情弦,独辟蹊径,使学生在受到情感的熏陶中知文、明道。

1.课堂教学善于发现教材中情、智的结合点,把情与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其相互融合、补充、促进,在情智的共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课堂教学处处可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活力”,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以情激情,以情唤情;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3.课堂教学始终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

4.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拨人情弦,独辟蹊径。如领学生登山,引导不着痕迹,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经历攀登的过程,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乐此不疲地攀登知识的高山、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和人格的高山,在课堂上享受紧张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情感生活。

5.追求“四小课堂”:每堂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七)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王崧舟说:“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⑦“无课”是王崧舟追求的至境,以情为依托,以文本为载体,以顿悟为途径的诗意语文是他的的教学风格写真。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教学艺术风格,“精致、和谐、大气、开放”。⑧

1.教师激情地投入,用情去解读文本,用自身的情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和谐统一。教学拒绝了指示性或指令性,拒绝了机械的文字图解和操练。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和求索,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不再是一种重压和劳役。

2.课堂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审美空间,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教师能熟练地综合性运用教学技能技巧,并能给学生以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和引导。教学手段不再只是课本、黑板加粉笔,毫无情趣与生气。

3.课堂结构布局精致,格调高雅,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都要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其精致如苏州园林,亭台楼阁、曲折回廊、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无一处不透示着他作课的匠心与灵性,从中能深深地感受到课的“精致而又大气”的鲜明特色。

4.教学过程摆脱了呆板、单一、松懈,不再令学生昏昏欲睡。而是具有一种节奏美、韵味美,简洁紧凑、缜密雅致,跌宕起伏、行云流水,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吟回旋,似一首曲子有着内在的旋律,时时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5.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深层次的心灵对话,在文本所营造的特定形象或情景中,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相互交融。教学以情感、形象“说话”,教师不再肢解课文、理性说教,文本的语言不再是卧躺在纸面上的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站立起来,对学生诉说衷肠。教师胸襟开放,包容学生的一切。

(八)薛法根“简约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简约语文”的目标取向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薛法根信奉“大道至简”,但简约而不简单。他运用自己的大气度、大智慧,形成了自己“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艺术风格。

1.“简约语文”的主要手段是“组块教学”。组块教学从三个途径研制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日渐清晰、可测:(1)根据不同文体及相应的阅读策略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2)根据文本语言的不同层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合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的语文课程,实现语文课程的“师本化”。

2.“简约语文”体现了“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单、用语简要”的鲜明特点。在教学内容取舍上遵循“三个不教”:(1)学生已懂的不需教;(2)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3)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不教。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体现“针对性”,阅读教学中提出了“组块识记、语境还原、陌生文本”等7条策略,作文教学中提出了“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等9条策略。

3.“组块教学”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这种“语言合金”具有很强的活性和聚合功能,犹如一个语言磁场,能摄取新的语言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4.在板块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得更充分、更自主,实现了“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言语智慧得以充分发展。“组块教学”致力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与自主建构,培植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力,获得终身有益的语文学习智慧。

5.“简约语文”留给学生的是言语智慧,即在生活现场中表现出的言语应对能力和机智。“组块教学”创设的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锤炼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薛法根的教学语言,规范而不失灵动,洗练而不乏幽默,平实而不少睿智。既能让学生得到恰到好处的点拨、评价,又能让学生获得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激励,使语文教学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变得轻松、愉快。

三、当代八大名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

李吉林、靳家彦、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孙双金、王松洲、薛法根,这八大名师可以说是我国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创立和倡导的“特色语文”是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解读,蕴含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具有高超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李吉林、靳家彦、于永正、贾志敏等,堪称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是新时期第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小学语文名师。第一代语文名师,特别强调“双基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其课堂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力”,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智慧理论话语。第一代语文名师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极其重视文本导读,重视对文本的原意理解,重视对教材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始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在教学细节上精雕细刻。

窦桂梅、孙双金等,是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第二代(中生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小学语文名师。第二代语文名师从自己的职业身份出发,自觉地站在更为宏大的历史反思、思想反思、文化反思的背景下,试图为中学语文教学寻求新的理论基础与支点。他们试图摆脱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话语定势,跳出狭隘的语文训练之类的专业空间,将语文的言说融入“人的成长”“生命的尊严”“人格与个性”等教育话语之中。较之第一代名师,他们更自觉地阅读思想史与哲学史,也更自觉地表现出对于语文问题的学理追问。他们自觉地以“教学目标”为鹄的,注重文本导读的角度选择与方式设定,突出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重组、引申、拓展和语文能力的迁移、应用与超越。

王松洲、薛法根等是第三代(新生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的个性代表。与第二代名师相比,他们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坚持读书,在语文教学上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文本解读上,他们似乎更加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试图以建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取代传统的文本观。他们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熏陶,注重培养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性,引发观点争鸣和思想碰撞,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色彩。

八位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各具特色,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教学艺术”的珍奇。探索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有利于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思想,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特征,有利于赏析他们的经典课品并从中获益。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资源。

————————

参考文献

①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徐萍,曹明海,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中学语文》2009年第5期。

④⑧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⑤高万同:《关注的升华 名师的境界——简述于永正语文教学“五重”的内涵》,《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期。

⑥王向东:《读书实践历练感悟——超越技巧、摆脱匠气的教师于永正》,《小学教学设计》,2002年第5期。

⑦王崧舟:《好课的三重境界》,《新课程(综合版)》,2008年第10期。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许书明

第3篇:语文四大名师教学艺术风格综论

摘 要:四大名师教学艺术风格注重从教学系统的整体上去考虑,抓住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内在联系,建立优化和谐的教学系统。但他们又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于漪的组合优化教学、钱梦龙的协调优化教学、魏书生的管理优化教学、宁鸿彬的设计优化教学。

关键词:四大名师 教学艺术 风格 特点

作者简介:许书明(1957—),四川成都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研究。

所谓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趋于稳定的标志。它指的是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因为只有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风格,是一切教学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名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名师在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名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教学过程是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活动过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过程两方面有机地耦联起来的,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有目的、有计划地依一定时序特征动态发展的一个多维社会组织系统。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不仅取决于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协调同步的耦联关系。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四大名师的教学艺术,注重从教学系统的整体上去考虑,抓住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内在联系,建立优化和谐的教学系统。但他们创立的优化和谐的教学系统又各有其艺术特点。

一、于漪优化组合教学艺术风格

于漪的优化组合教学,是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1]。她说:“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上课也如此,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于漪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如:问答、讨论、朗读、听写、讲析、反馈等,并将这些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1.轻点。为了让学生读书能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把眼光停留在那些牵动全局却容易忽略的语句上,于漪采用轻点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快意。如学《二六七号牢房》时,学生注意力往往被四个“七步”的句子吸引,而对整个牢狱环境一针见血的揭露的语言却被忽视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用浏览的速度很快地找出揭露牢狱实质的语句。学生仔细阅读,表面上平静,但思维异常积极,当一个学生提出秘密警察监狱是“违反天理人情的残酷环境”时,全场顿时活跃起来。这是用提问轻轻一点,点破契机。

2.重敲。课文中有些句段无生字难词,似乎一读便明。其实,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所限,认识往往浮在表面。于漪认为,对这类要点须在细细锤打上下功夫。文章写不出细处,感人不深,因为只见骨架,不见血肉;课教不到细处,往往流于粗疏笼统,学生收益不多。如《二六七号牢房》中“挂在门口的号牌上的名字,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囚犯来了又去了。只有从来就一直住在二六七号牢房的我们两个——‘老爸爸’和我,仍然没有分离。”可是怎样来描述呢?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什么这段话中相同的数量词反复出现?为什么用三个偏正词组排列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句子?只有带领学生咀嚼推敲,才能使语句背后包含的潜台词神意尽出。数量词的反复出现既揭示时间的流逝,更饱含复杂深沉的感情,有对离去的战友的怀念,有对牺牲者的哀悼,更充满了对德国法西斯残害革命者的愤怒与憎恨。三个偏正短语的组合更是表达了千言万语诉说不尽的思想感情:在短暂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共同的命运,地狱的风风雨雨,生死的朝朝暮暮,凝结了无限深厚的战斗友情。这种含蓄深邃的情意不重敲就亮不出照人的光彩,节奏上就隆不起波峰。

3.连线成体。于漪认为,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也要处理好非重点的内容,如不注意穿针引线,课就会脱钩脱节,零碎散落,不成形体。教师要善于概括,拉针走线,连线成体。如上所述,重锤敲打了“两个人,一间牢房,一年的生活”的句子,两人战友情深已为学生理解,文中的大段叙事就无需费力,只要叫学生找准“老爸爸”生活上关心照料、精神鼓励支持“我”的一系列动词,用线一拉,一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平处理能使前者更为显露,耐人寻味。即使对难点的处理也可采用如此方法。

4.密集训练。于漪认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时,不仅要在粗细上巧安排,而且要在快慢上下功夫,当慢则慢,当快则快。该细细咀嚼处,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该快处不快,拖沓啰嗦,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快的节奏,可在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方面收到成效,而思维敏捷在当前信息如潮涌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训练呢?她的作法,一是面面开花,抓住某一词句、某一问题密集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如教《春》时,课起始一口气问几十个同学,要求他们迅速回答一想到春,脑子里就跳出什么有关词语,诸如“春花烂熳”“万象更新”等。个别同学如不能立即回答,可提一字架桥。二是连续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比如《金色的八十年代》一文第二个场景中有几个人物在活动?为什么说有教师在活动?你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把暗写的补出来。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如一个个小石子丢下去,让学生脑中皱起涟漪,泛起浪花,掀起波澜。还可用储存问题的方法布点。在学生阅读某一段落、某一文章之前,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储存于脑中,然后梳理分类,逐一回答,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层次、有节奏地解决疑难。

二、钱梦龙优化协调教学艺术风格

钱梦龙注重语文教学系统中多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使教学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形成了他优化协调的教学艺术风格。在他的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使学生在教师主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我的才能。

1.“主讲”“主问”“主导”

钱梦龙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分为“主讲”“主问”“主导”。在他看来,前两者都是“牵牛”和“填鸭”。不过,他没有完全否定“满堂问”和“满堂灌”的作用。他认为,“主导”可以把学生导向一个主动求知的情景中,教师的作用是“指点”,使其“开窍”。钱梦龙“指点”的方法主要靠“问”。“曲问”是钱梦龙相对于“直问”而创建的一个设问术语。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问题深入浅出,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3] (P.124)由于强调“主导”,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改变。导的核心是因势利导,“因势”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导”就是把学生导入一个生动活泼的有利于他们认知和发展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自奋其力,自主去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能得到体现了,“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不再依赖老师,最终在学习上自主,在性格上、意志上自立。

2.设标、定线、达成

“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优化协调”的效果。为此,钱梦龙提出了三点:设标、定线、达成。设标,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非智力目标。定线,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最经济的捷径。我们知道钱梦龙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他在自学中的心得就体现在他的定线中。教学结构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教学内容越加越多,反而淹没了教学的主攻目标,训练显得单薄而又不扎实。钱梦龙善于在课堂中找到一个执“一”御“万”的问题,善于做“减法”,使他的教学环节简明,路线清晰。达成,就是教学目标的归宿。如何让学生自己过河呢?那就要给学生过河的舟,这“舟”就是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所以学法是钱梦龙分外看重的,他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教法”也得到了新的演绎,“讨论法”“曲问法”成了课堂的“常规武器”。

3.交谈、点拨、引趣

“钱梦龙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让学生自觉体会到自己主体的存在,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3] (P.120 )钱梦龙的民主化教学中,特别重视师与生、生与生关系的和谐融洽。为了实现这种和谐融洽,他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谈话,常见的有:导入性谈话、激励性谈话、引导性谈话。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导入性谈话能够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激励性谈话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对学习充满信心。引导性谈话是为了使学生在课上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之中,提高学习效率。钱梦龙的“点拨”与蔡澄清不同,蔡澄清的“点拨”是点要害,拨疑难;而钱梦龙的“点拨”是引导、启迪、激趣,意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它是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策略。常用的“点拨”有:发现式“点拨”、猜想式“点拨”、导游式“点拨”。有人评价钱梦龙的教学:“他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4]这个评价很中肯,他每教一文,都潜心研究,精于设计,巧于构思,灵活施教,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使平淡无奇的课文时时闪现出新意与巧思。”[3] (P.128 )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导读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充满激情,又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致与乐趣。

三、魏书生优化管理教学艺术风格

魏书生把教学管理作为整个教学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其为实现教学科学化的保证,形成了优化管理的教学艺术风格。他认为,学生要提高管理自己的能力,办法之一就是要建立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语文教学管理也要建立这样三个系统,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使语文教学管理朝着自动化的目标发展。

(一)建立教学计划系统

魏书生认为:“要实现语文教学管理自动化,就应该强调以法治语文教学,就要减少随意性,减少人治的成分。”[5] (P.224 )要法治就应该先立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计划系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从时间到空间,从小事到大事,从事到人,各个系统都尽可能统筹兼顾的班规班法、计划制度。在制订计划时,努力将事、时、人三者落到实处,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5] (P.224 )。和语文教学有关的实事共有34件,这34件实事可分成六类,并制订了具体计划,规定了做事的人、做事的时间和做事的方法。

(二)建立教学检查系统

魏书生认为:“制订和建立一系列的计划、规矩、制度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说了算,订了干,坚定不移地执行。”[5] (P.251 )要将计划落到实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体建立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教师抽查五道关口,并规定了各道关口具体的检查办法和补救措施。

对语文教学的监督检查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应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之中。检查,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考核,也是对教学计划的检验考查。检查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检查系统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指导性、有效性的特点,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有力保证。

(三)建立教学反馈系统

只有计划系统和检查系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管理系统。因为任何计划、制度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一旦时空条件发生了变化,仍按老规矩办事,就免不了要犯错误。为适应变化的时间条件,必须建立反馈系统。狠抓教学信息的反馈,把信息反馈视为控制和管理的依据,是实施目标、完成目标的重要保证。

有了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班集体反馈、家长反馈这四种反馈方式,就使学习计划、制度符合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实际,也保证了在时空条件发生变化时,计划制度能从新的实际出发,得到及时的修改、补充或者废除。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教学反馈是教学信息流通双方的特定联系形式,是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魏书生的教学反馈系统具有民主性、广泛性、适用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反馈的检测作用、调整控制作用和策略作用。

魏书生以民主和科学为理论指导,将管理学、控制论成功地运用于语文教学,创立了以管理为特色的教学体系,使语文教学走上了法制轨道,初步实现了语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宁鸿彬优化设计教学艺术风格

宁鸿彬认为:“缺乏总体设计的教学,必然是粗糙的、简单的,而不是精致的、巧妙的,其结果必然是时间用得多,精力用得多,而收效与投入不成正比。”[6]所以,他提出“必须搞好教学的总体设计”。进行教学设计的总原则是注重实效:“怎样进行教学实际效果好,就怎样去做,切不可在教学形式上一味追求。如果不顾教学效果生硬地搬用某种教学形式,则只能表面上形式多样,而实际收效甚微。必须明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了教学目的去追求形式或方法,不仅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浪费教学时间。”[6]为了切实有效地搞好教学设计,宁鸿彬提出“确立科学的设计思想”“掌握多种多样的设计思路”的主张,形成了他优化设计的教学艺术风格。

(一)设计思想科学化

宁鸿彬认为:“搞好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必须在科学的指导思想的统帅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会是高水平的;反之,指导思想不明确,或指导思想不科学,陈腐落后,其教学设计必然不理想,甚至出现谬误。”[6]由此,他提出如下的设计思想:

1.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宁鸿彬认为:“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教师把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知识将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揭示规律,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在进行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巧妙自然地向学生传授读写听说的有关方法。”[6]

2.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宁鸿彬说:“讲课和写文章一样,也要讲求前后的衔接,步骤的流畅,条理的清晰,彼此的照应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握住讲课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使一节课形成一个整体。”[6]这样,保证了学生思维的顺畅和课堂教学的流畅,教学效率必会提高。

3.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宁鸿彬说:“学生的疑难,要么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要么是感到课文中某些地方深奥难懂,搞不明白。因此,如何使学生提纲挚领,把握要点,实现化繁为简,或是简明而通俗地解说课文,做到变难为易,这便是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6]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设计思路多样化

宁鸿彬曾反复强调这样一个问题:“设计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案,必须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会是切实可行的。进行教学设计,切忌模式化。如果不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模式,这种简单生硬的做法,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失去针对性,陷入盲目性,影响教学质量,换句话说,那就是需要怎样进行教学,就怎样进行教学。”[6]依据这种思想,宁鸿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抓联系”“抓因果”“抓演变”“抓线索”“抓头绪”“抓评价”“抓特色”“抓警句”等都是他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按照这些设计思路来推进教学,既省时,又省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宁鸿彬的板书设计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会使课堂教学大为逊色。宁鸿彬说:“课堂上的板书应该是精练的,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切忌烦琐,如果教师板书的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使用的语言是极为精练的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在黑板上排列组合的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那么,这种用语甚少而容量大的板书,就会做到鲜明醒目,重点突出,以简释繁,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可见,板书力戒烦琐,力求精练,至关重要。”[6]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宁鸿彬的板书设计也是服务于他的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的。

宁鸿彬的《故乡》一课的板书设计可谓颇具匠心,堪称经典。他首先引导学生领会“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那就是,故乡的自然景物变了,社会风貌变了,闰土等人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了。一句话,故乡变了,变得萧条了,衰败了,更加贫穷了。讲读至此,宁鸿彬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一个“变”字。此后,他又引导学生领会本文写故乡的“变”是为了什么,那就是,故乡再不能这样贫穷下去了,而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即故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此时,宁鸿彬又在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变”字周围,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至此,这篇小说的板书全部完成。

宁鸿彬将这种板书设计称为“点睛式”,其特点在于高度浓缩,一语道破,鲜明醒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宁鸿彬在教学设计时,巧妙构思,灵活多变,学生、老师都轻松,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综上所述,四大名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共同特点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实现教学系统最大功能的完全发挥。既重视教师这一要素,使其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又重视学生这一要素,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以最佳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点,以科学、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来运转,以师生双边能动认识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支点,并在民主和谐、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充分释放的环境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建明.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4,(10).

[2] 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许书明.语文四大名师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 吴伟昌.试论钱梦龙、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1995,(5).

[5]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6]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编辑:成向阳)

作者:许书明

第4篇: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

从研究的视角来上好每一堂课

————德州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12月3日到四日在德州学院礼堂听取了四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他们分别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米”、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和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课后听取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报告,感觉真的是震撼,震撼于他们对课堂的执着追求,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思考,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全力付出,震撼于他们对学生的深度了解,震撼于他们的学识,震撼于他们的课堂,真的不愧为特级教师。现就对他们的课及观点进行归纳以与同仁们共享。相信你读后应该有所收获。

一、对教什么的深度思考。

刘松老师提出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不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但是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技能?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到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对升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进步,对课堂教学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对学生成绩的追求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对教学成绩的过度追求,导致我们越是能正确的方法追求成绩,离教育的目标越远。

二、备课要做文献综述

新鲜吧,早听说过课题研究要做文献综述,还没有听说过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是的,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牛顿说的好,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教师备课往往看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再就是到往往搜索教案,借鉴一番。这是我们普遍的做法。刘松老师的做法是再中国知网上将某一课题的教学成果搜集起来,看一看前人是怎样上这节课的,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怎样做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老路,创新教学设计?他的这种备课方法值得借鉴。

三、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上课的这几为特级教师,都是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他们都进行了教学前测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刘松老师的课 乘法分配率教学的真正难点在哪里,通过课后问卷得出,对8×5+5×2这种分配率的用法是难点,教学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再如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一课,创设情境时出示的挂钟,时针分针都认为是旋转,对于钟摆的运动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旋转,绝大多是认为是平移。正是在这样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让情境创设的更有效。

四、对一节课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学反思《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

通过这四位特级教师在课后的说课和讲座中,了解到,每一节课的成功的背后都做了大量的劳动,基于对学生、对教材、对目标的把握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更新设计的过程。在王彦伟老师的课后报告中了解到,关于“倍的认识”一节课,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是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理念上不断提上,设计上不断改进的过程。相比之下想一想,我们虽然有的上过十年、二十年的数学课,真正能够上好的课有几节呢,我们针对一节课进行过持续的研究吗。通过对一节课的持续研究,积累备课、上课、思考的活动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在课堂打磨、课堂教学思考中积累教学的活动经验,只用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

钱守旺老师和刘松老师还有王彦伟老师都再这方面进行了讲授,看来这是专家们的共同做法。他们有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钱守旺老师讲到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节课时,他进行了一个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对于整数除以分数都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而存在的最大疑惑是“明明是除法为什么要变成乘法来计算”,在算法上也只会用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并没有别的算法,结论是假期学生都上过辅导班,辅导教师仅仅将计算法则告诉学生并且机械训练没有讲解过程,在了解了以上信息后,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刘松老师讲的那个教师上9+几一节时,学生明明对计算结果已经都学会了,还是要从头开始教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由此看出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就是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是喜欢选择每个单元或者独立单元没有前后联系的内容上课,就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把握的缘故吧。

六、钱守旺老师的20条主张。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2.读懂学生,把握起点3.读懂教材,丰富内涵4.先学后教,少教多学5.教不越位,学要到位6.植入文化,增加广度7.渗透思想,增加深度8.适度拓展,增加广度9.局部美容,增加亮度10。问题引领,增加温度11.几何直观,化难为易12善于举例,深化理解13.裸学裸思,深度参与14.精心预设,动态生成15.让出黑板,天地更宽16.题目变式,思维变活17.四基扎实,后劲充足18.既为经师,又为人师19.洗尽铅华,返璞归真20.跳出数学,感悟教学。

七、要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

这四位特级教师都提到了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全国提倡一纲多本,面对同一课题,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利于我们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本质内涵,钱守旺老师甚至连香港、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参考过,相信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借鉴意义,不同版本的素材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不像我们只研究一种版本的教材,视野狭窄。在报告中王彦伟老师提到,他到全国讲学往往逛一下书店,买一套本地的教材来参考。在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过程中完善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

八、注重体验,注重活动。

四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张东梅老师的米的认识一课,通过四次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一米有多长,不断调整学生一米的表象。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也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体验和感悟,刘松老师的课堂让他学升在动作中体验感悟,课堂非常的精彩纷呈。

以上是本人参加培训的一些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不成体系。

第5篇:感悟名师

感悟名师——黄爱华老师

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黄爱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这节课,是一节“老师不再唱独角戏”的数学课,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借助学生原有经验,唤醒了学生主动创造的激情,完整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听黄爱华《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刘佳

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初步感知和表达。教师只需要适度地点拨、优化和规范学生 的感知和表达,让学生形成关于知识的正确认知和表征即可,起到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简化教学程序,便于理清思维过程的作用。

一、着眼细微处,显现“大问题” 这节课,黄老师从生活中常见又被人们忽略的现象入手,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引发对于数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思考,设计巧妙,体现着建构主义的观点。“下水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似乎是人们思考的盲点,黄老师却以此作为贯穿整节课的“大问题”。围绕这一个“大问题”,黄老师将“圆的认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融会贯通,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持续性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黄老师的课堂中得到充分有力的彰显。

二、凸显数学味,巧用“大问题”

“下水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直指本节课的核心,也突出了本节课的数学味。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明确什么是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及其特征,以及它们的 位置与圆的大小关系。这里面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便是理解圆的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圆内 过圆心的最长的线段(直径的定义)。理解了这一点,最初的问题便迎刃而解,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位置关系也在学生

三、妙设教学环节,解决“大问题”

1.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往往对看到过、听到过,却又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的、似懂非懂的问题最感兴趣。 “下水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 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激活彼此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黄老师通过对比演示的 环节,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圆形井盖模型与椭圆形井盖模型转动情况,明确圆形井盖不易 掉落的事实。

2.尝试自主操作,引领主动表达。

本环节,学生折圆片,寻找直径和圆心;学生画直径,感受直径(半径)的特征。学生在折 和画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对于新知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黄老师鼓励 学生以“直径”为中心,在黑板上写下自己获得的认知,并将自己的第一个观点作为例子写 在黑板上,起到示范的作用。此环节设计与“思维导图”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教师示范,为学生提供板演自我观点的方式,以学生自己发现 的观点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

3.优化学生认知,总结探究成果。

本环节,黄老师再次示范,表述了自己的第一个观点,为学生提供表述观点的模式,同 时也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的心理空间。这里让学生充分地讲解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思考的 结果,与分享式教学同旨同归。

4.学生独立判断,教师辅助辨析。

本环节,黄老师通过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在肯定与否定、建立与打破的过程中不断思 考。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完善 GanwumingShi感悟名师 李修丰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基本上自学了《圆的认识》一课的数学知识。这样教学,学生虽然一直在探究,可是并没有让他们感觉到沉闷,反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思考给他们带来了 快乐。这或许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让学生快乐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的结尾处,黄老师设计了“铜钱”这一情境。借助铜钱“外圆里方”的直观表象,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告诫学生要做正气之人,要成圆通之才。这样的课 堂,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绽放自己的光彩。这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数学 课堂中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大家去做的。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岩头镇西岸小学)

责任编辑贾晓东

黄爱华老师的课聆听过很多次,每次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让我每次都得到一种震

撼。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又一次聆听到黄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再次如沐春风。

一、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 中的一个伙伴。本节课,黄老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才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或引导,但绝不越俎代庖;在学生急于回答问题而欠考虑时,才适当点拨一下,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又没剥夺学生畅所欲言的权力。

《圆的认识》一课概念多,而这些概念的学习更多地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来获得。本节 课,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感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并通过学 生自己表述,自然地梳理这几个重要概念的核心词,获得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在学生表述这些概念的核心词过程中,黄老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上台自由讲述,在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的答案的过程

———听黄爱华《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中,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始终贯彻课堂的主线

探究性学习,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 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黄老师智慧地体现着上述探究性学习的要义。课始黄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 生活中常见的井盖,并问:

“为什么我们做井盖要选圆形呢?” 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在学生自己思考后引导学生写出结论并与同学讨论。在随后的学习中,让学生想什么是圆上任意一点?什么叫圆

35 自我认知,形成对概念的清晰、准确的理解。

5.师生共同总结,提升课堂品味。本环节,黄老师以“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设计结尾,渗透数学史料内容,让学生明白了“圆滑处世、正直为人”的道理,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同时,在黄老师“你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他们的反馈是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诸如“用生活中的常识引出知识的学习”、“教知识还教做人的道理”、“老师没有唱独角戏”等观点,让观课的老师不禁感慨黄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也感慨学生们的活跃思维与无限创造。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东 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贾晓东

第6篇:感悟名师魅力

感悟名师魅力,引领专业成长

作者:夏新建来源:二年级语文组发表时间:2012-10-15 23:13:59

------------------

坐在10月14日一大早,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沐浴着徐徐的清风,踏着轻快的节奏,我来到了新东方大酒店,参加了湖南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人山人海的会场里,我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名师的讲课,用心感悟着名师的风采,细致地记录着每句话每个字,生怕错过了某个精彩的瞬间,漏掉了某句至理的名言。从宋运来老师的《儿童漫画作文》,到陈延军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到蒋晶军老师的《已死的母熊》,再到武琼老师的《我是什么》,每一堂课都凝聚着教者非凡的教育智慧,丰富的教育经验,领先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艺术!让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回味无穷!

无论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名师的课堂总是精彩纷呈,让人忍不住拍手称绝。看似

平淡常见的课题,在教师诙谐精炼,深情并茂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笑声不断,妙语连珠,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活力四射,精彩绝伦!

课后几位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有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诙谐幽默的宋运来老师说: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三个不满意:1.社会上的人不满意我们培养的学生,因为学生走入社会不会写,往往连个计划,总结都不会写。2.学生走入社会对自己的语文素养不满意,拿着求职信腿发软,嘴僵硬。3.我们语文老师自己对语文成绩不满意。数学老师总是眉飞色舞,语文老师总是战战兢兢。两项失分:阅读题,作文题。为什么阅读考不好?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偏了,重点还放在反复的理解课文,干的活不少,作业最多,下的功夫最多,过度的理解,过度的积累。整个中国都是这样教语文的。作文应该能教出来,也应该能写得好,不能放羊式让学生自由成长。低年级要练习二素句,三素句,学会用拟人的手法(小草小花会说话);中年级要抓住提示语的训练,前提示语,后提示语,经常练习反复练习。高年级要学会倒叙,插叙,想象。写作中会运用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的方法。最后宋老师说,衡

量语文能力高低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能说会道。

和善儒雅的陈延军老师课堂中一些的语言让我铭记于心:千说不如一读。语文是读出来的,语文是美的。好的句子读了以后不是你的,背了以后才是你的。光读记不住,写一遍有可能记住。在教学中,陈老师很注重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的感悟读进课文里的字里行间去。还特别重视让孩子们随时拿出手中的笔头,写一写,画一画,时时刻刻不忘在听读的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课堂笔记。最后陈老师倡导大家: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训练课,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揣摩课,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的情感课,把语文课上成良好习惯的养成课!

年轻气盛,男人味十足的蒋晶军老师把一堂枯燥的文言文,上得风生水起,趣味盎然。课后跟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教育理念:阅读教学要多面向!然后分别从体验,表达,思考,策略四个不同指向的阅读教学,结合自己一个个成功的教学课例,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了他的宝贵经验。

沉稳大气的女中豪杰武琼老师因为课件临时出现问

题,而仅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堂最本真最朴实且最有实效的一堂低年级阅读教学课。武老师说,低年级的课堂,重在建立习惯,培养习惯。借着课文这个载体,培养孩子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建立,在低年级尤其重要!低年级是从积累词语开始的,口头语言说丰富了,词汇量大了,积累就水到渠成了。积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分,是为了学以致用。学生重点在于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习不仅要学,还要习,学而时习之。最后,武老师说,每堂课,我们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要思考怎样把课上得让学生有成长。

名师的声影渐行渐远,但留给我的思索却是无穷无尽的。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会把在名师课堂中学到的点点滴滴,把名师们宝贵的教学经验,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帮助孩子们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第7篇:走近名师感悟经典

——名师课堂带给我的思考

‘听,语文的美滴落泉池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 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你看,教育的诗意绽放在春花里稼轩屋前正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 灿烂如许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们在等你’。伴随着这优美的文字,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拉开了帷幕。课堂上一个个名师的精彩讲授,报告中一次次心灵的点拨,让我原本平静的心有了很大的起伏。四天的听课让我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留给我长长的思考,让我久久地回味。

四天的学习虽然紧张忙碌,大家却感到充实而又愉悦。名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给大家呈现了二十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和六个报告。名家课堂设计如行云流水又别具匠心,挖掘教材透彻,能够带着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在不断地朗读、不断的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名家的课堂是真正的传道授业的课堂,注重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人格塑造。他们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艺术令我赞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让我折服。回头细看,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收获之程。

幽默、风趣的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在反璞归真的探索中,让人于久违的期待中赏识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于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据情而教,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寓教于乐,寓教于心,时刻不忘学生,不留任何痕迹的细心呵护着学生的自尊,激发着他们的兴趣,启迪着他们的思维。于永正老师谈语文教学,强调最多的是一个“读”字,在他的课堂上,粗读、精读、默读、范读、跟读等,各有精彩。“读书首先要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一遍,然后把重点段落多读几遍。”“读重点段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在重要的关键词上做记号,记号留下的是你的思考。”于老师是这样读课文的,从整体到重点部分,边读边思考。经他的引导,学生们经历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读”的过程,触摸到课文的脉络,领略了课文的精髓。通过充分自主的阅读,也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林冲与洪教头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是那样的鲜明。听于老师的课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清新,让人觉得这真是一种享受。

虞大明老师执教了两堂课,《祖父的园子》和《金钱的魔力》,他的课让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轻松、快乐、新奇。幽默、风趣的语言让课堂上笑声不断。他教给同学们怎样略读、默读课文,怎样快速浏览文章。他在课堂上经常提醒学生的一句话是,“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他的课堂内容充实而丰富,但不显得拥挤;他的课堂妙语如珠,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卖弄;他的课堂同学们思维活跃又井然有序。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美酒,那充满诗意与灵气的课堂,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追求意思,更追求意向、意境。引导学生悟出了散文月、诗歌月、童话月等“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他用诗意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运用不同形式地朗读,体会文字的美,作者的情„„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确,课文上到最后,把学生的思维全都开阔了出去,仅仅几分钟,学生就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文章,让我惊嘘不已。王老师的从容、沉稳、幽默、睿智、大气,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青年教师的我被深深地折服。

真实、朴实、扎实,这是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对教育的诠释和感悟,同时,也是我在这次走近名师课堂的学习中得到的最大感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却演绎出两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来,让我们每位听课者领略到了一位教育大师真正的风采。贾志敏老师的课堂朴实得如同山冈的野花,听起来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歌曲,自然而轻松。我想,不作秀、不表演,如果能让学生有所得,那就不失为一节精品课。而一节“看上去很美”的课,有的只是老师的虚假煽情,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最后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在演戏,没有任何的内涵。在教学中,贾老师没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怎样教,而是更重视教什么?贾老师的教学以课文为范本,而不拘泥于课文,用课文作为范本来教语文。贾老师崇尚以读为本,所以在课堂上,朗读的指导占了很大的比重,贾老师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务求一词一句都读出文中的意味,读出学生的体会。

走近名师课堂带给我如下几点思考:

一、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

听名师执教之课,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可以说是需要时“信手拈来”。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

二、课堂教学自然随意。

真实的课堂就应该是自自然然的,师生在课堂上都回归真实、自由、个性的做人状态,说真话,吐真情。孩子们都喜欢真实、自然、和谐的课堂,喜欢能真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并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智慧的成长和情感的涵养的课堂。现在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剧本加上一个优秀的演员去顺利完成40分钟的任务了。当然,如今的课堂对老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具备更为深厚的功底。

三、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位孩子,必定要落实每个孩子是否全部发言过,强调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细节,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心得与收获,显得特别实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以生为本”是起码的标准。这些名师的课堂上,无一例外的体现了这一点,“谁还没有发过言”“我请还没发过言的同学来回答”,这是在每节课中几乎都能听到的。

四、 语文课要多阅读。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从读开始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诵读。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知:今天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要找出哪些要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告诉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先读后思,读出新意来。老师结合所读材料,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变换一下角度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反复品读与回味中找到答案。

五、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发言。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六、课堂要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教学不仅是教课,更重要的是研课,做教学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反思力的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变成一个有特点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以后的每一节语文课也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

第8篇:走进名师 感悟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37-01

走进名师,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沉稳、博大、内涵与无穷的教学魅力,在工作中我要逐步学习、掌握、运用,并发展,尽量缩短与名师的距离,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自从开展走进名师活动以来,我时常怀着深深地崇敬和感激之情,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诸多著作和他的相关视频。我读了于永正老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教育的两个名字》后,真可谓是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文章中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这既是教育的真谛。何为教育?忘记了课堂上所教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个剩下的称为教育的如学习习惯、兴趣、想象力、独立思考、判断和创新力的获得,不是教科书所能教给学生的,而是教育的别名--影响和激励的结晶。教育就是影响,影响既是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施加正面持久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去熏陶、渲染、浸润的过程。只有这样认识一个老师的价值和地位,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优秀,做到让学生喜欢。我很早就非常想目睹于永正老师的风采,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满怀着憧憬与希望来到河南大学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小学语文科的培训。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所作的《写好语文老师这本教科书——谈语文老师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讲座,以及他的观摩课《珊瑚》,深切感受到于永正老师语文功底扎实、语言幽默风趣,真令人回味无穷,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于永正老师在讲座中这样说道:“要想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首先语文老师要有素养。”他讲到素质教育就是老师素质的教育。素质高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书。这个观点让我重新认识了素质教育。那么,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有哪些呢?

于永正老师说:“首先,板书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语文老师是一本书,当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就是向学生展示你的封面,翻开第一页应该有一个漂亮的脸蛋儿。字是人的第一张名片,也是人的第二张脸,第一张脸是爹妈给的,我们无法改变,但第二张脸,我们是可以改变的。语文老师应该懂一点书法艺术。于永正老师说,他征服学生的法宝之一就是字写得漂亮。识字写字是小学教学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把写“挤进”课堂。是啊,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回家的作业书写的质量明显不如在校所写的,所以要把写挤进课堂。从他在黑板上书写“左、右”两个字上来看,那真的是苍劲有力,对汉字的书写有一定的研究。

“其次,朗读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是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的功底。”于永正老师说。记得徐世荣教授呈说过:“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是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最见语文老师的功底,朗读最显语文老师的才气。”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座,知道了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要把一篇文章读熟、读透后再上课。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朗读体现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语感,一个没有语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会一篇文章的。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很仔细,从停顿、重音、节奏、语气到内容,细致到标点,能像他这样把朗读当作自己每天的一个功课来做的,还是少见的,这样的态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个老师的认真,更是一个做学问的态度,不去搞什么大的研究,而是把一个老师最应该掌握的基本功做扎实,一切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偏离了主道的。

于永正老师接着说:“语文老师要有阅读的习惯,这也是必备素养。”要想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语文老师还需要读书、看报、杂志,更要关注国内外大事。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传达着他对语文的感受,从而影响着他的学生。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为此,于永正老师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使这本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影响广大。于是,我们从于老师这本“书”里读到了他精彩纷呈的课堂;诵读、书法成了他教学味的“法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成了他课堂的表情,学生就这样被“熏陶”的。他还把正直、善良、诚信、爱心„„不断充实到自己这本“书”中,使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

是呀,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为一本厚重的大书,做一个德艺双罄、见识卓绝而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于教学中,具有一种吸引力,一种感召力,既赏心悦目,又催人奋进。正如这样一句话:“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老师从自身做起,从内部做起,学会不断地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强劲的大树,推得动另一朵云,换得醒另一个灵魂。

于永正老师的讲座让我回味无穷,讲座后的观摩更是让我颇有感触。于老师虽然已经70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他给我们上的观摩课《珊瑚》,无论是那妙趣横生的课堂语言,精雕细琢的环节设计,还是那画龙点睛的评改,都让我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的观摩课很朴实,就是教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他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学写字就是学做人”,特别是他在板书课题时,一笔一划指导学生书写,真的是倾注了心血。其次,读好书。他提到“跟我读”,把老师的范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的确,学生只有把文章读好了,才能把语言内化,才会理解文章,才会有语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中处处都有一种洋溢着对学生的浓浓的关爱。他能容纳学生的错误、独特的见解,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用激情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一种智慧之爱,一种大爱。看到于永正老师虽已古稀,但仍活跃于语文课堂,这种对教育事业、对语文课堂的执著追求和眷恋,真的令人钦佩。他那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流诸细节。如:半蹲着身体写板书,如弯着腰给学生拿话筒„„真是可亲可敬。如果说小智慧是一种方法,一种方式,一种手段,那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境界。这种智慧之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走进名师,感悟精彩,也丰富了我的教育智慧,更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使我在以后前进的过程中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定会多向名师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积极龚写教育论文,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写好语文老师这本教科书。今后我将带着名师的谆谆教导与殷切希望,带着学习的收获与感悟,带着满腔热情,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沿着名师指引的道路前进,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9篇:学习名师事迹之感悟

学习大连市中小学十大名师事迹之感悟

一口气读完了《大连市中小学十大名师事迹汇编》让我感触万千,眼眶润湿,反思自己,感悟未来。我想这些名师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专业精湛,胸有蓝图。

一、 从名师身上学到的热爱学生

大连市甘井子区实验小学教师王晓瑜的敬畏儿童,怀大爱、用大美感悟小学美术教育、基础教育!

“老顽童”——王秀波是哄孩子还是被孩子哄。王秀波常说,老师是一名乐师,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琴,只要用心去撩拨琴弦,必会发出悦耳的琴声„„

大连市第一中学教师刘艳苓----支教贵州,把爱洒向大山深处

庄河市高级中学校长林昌奉----倾注真心,只为学生明天更好。林昌奉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是教书的最高境界,同样的,“帮是为了不帮,管是为了不管”,也就是说,要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更要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会自强;要管理学生服从纪律约束,更要在管理中让学生学会自制。

所有的这些名师这些爱,方式不同,但内容一致,就是那份对学生情真意切的感情。他们用自己的感情谱写了爱的音符虽然简单又简单,但却清纯、温馨而深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这群名师仍以拥有这份平凡而富有创意的事业而骄傲自豪。用心地聆听着自己用爱谱写的美妙的、幸福的旋律。 爱,是教育的前提!

二、名师身上的爱岗敬业

庄河市高级中学校长林昌奉有一次高烧近40度,他仍坚持上课,最后实在是没有挺住,在课堂上昏倒,心疼的学生们哭着将老师送到医院,得知情况的医护人员也是赞叹不已。即使住院,也经常把作业本和备课本带到医院,有时干脆把吊瓶带回学校,挂在办公室的暖气管上,边注射边备课或批改作业,在住院的一个月期间没耽误一节课,没少批一本作业。没生病的时候做任何工作都是本职工作,让人佩服的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条件下,我们可爱,可敬的名师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工作至上的精神,让人佩服。

没有一个名师能不爱岗敬业就成为了名师的。其实爱岗敬业也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标准。

三、 名师的专业素质让人佩服

45岁的王晓瑜是大连市甘井子区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美术老师。从教26年来,为了坚守那份执着的职业梦,她毅然放弃了副校长的职务,踏踏实实做一名孩子们喜欢的美术老师。为了圆“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的梦想,去年,她毅然选择到花园口支教一年。

“多变人”——每天至少转换三种角色甘井子区教育局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王秀波

沙河口区春柳小学教师时岩----钻,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活泼。她所设计的教案多篇收录在艺术教材教师用书中,多篇教学活动设计、札记、教学实录收录或刊登在《全国艺术教学优秀案例》、大连市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阶段成果从书、《音乐教学设计》、《艺术实验通讯》、《艺术课程与教学》、《大连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动态》、北师大《木铎金声》等刊物上。同时,她还曾受教育部教育科学出版社及艺术课程研究中心的委派,到北京、石家庄、唐山、苏州、成都、银川、青岛、广州等地对当地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应邀在北京第二期全国骨干艺术教师教学研修班上进行讲座。

四、我心中的蓝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充分利用节假日阅读名家大作,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同时阅读一些刊物比如《新发现》,拓展自己的视野,作为生物老师更需要了解一些现代的生物技术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

2、阅读专业书籍和教育理论书籍,在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3、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师修养;

4、多想出智慧,勤奋产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勤于动脑,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过程;

5、“一个人的智慧,就像禁锢在黑暗的盒子中一般无法发光,如果把大家的智慧都集中起来,或许会有另一片天空。”我相信沟通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要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内敛的特点。多与同事研讨、探究,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也认真吸取别人的精华,多与学生沟通,对象了解的越多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开展越是有利。

上一篇:周星驰10大经典台词下一篇:淘宝网网上购物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