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达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1:

构建和谐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摘 要: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富有价值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从而构建和谐生活化课堂。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和谐;生活化;课堂教学

生活课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观察、调查、体验、探究、发现,这就决定了生活课要以“探”为核心。因为它不同于其他课程,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这就决定了该项课程的活动性,不能把学生封闭于课堂,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探究和体验。

一、探究的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要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利用这个活动舞台,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生活课教材最大的特点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联系学生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安排社会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月份,以“妈妈的节日”为主题,调查妈妈的职业,让学生畅所欲言用童真忆起妈妈平时对他们成长付出的辛劳,产生了对妈妈的敬佩之情,最后每个人为妈妈做了富有真情和创意的小礼物,心存感恩。

四月份,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上了一节传统节日课“清明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有关“清明”的问题,知道了清明节的由来及纪念亲人、缅怀烈士等。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自己分成了五个小组,制作小白花、花束、花圈、大花环以及写挽联来纪念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捐躯的先烈。这节活动课,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五月份以游戏开场设计“珍惜每一分钟”主题活动,活动中贯穿游戏,感知钟表,一分钟的价值,一分钟成果展示汇报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珍惜每一分钟,知道时间是由分分秒秒累加起来的,它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生活中感知从小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主人。

六月份以“关系”为活动主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活动中贯穿抢答题、笑话、小品、故事、音乐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探究的活动性

生活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索、调查、游戏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学生通过活动和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有实际接触,产生真切的感受,积累直接经验,迸发智慧的光芒,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经验、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

例如,第一册以“秋天的乐趣”为主题活动,我设计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通过实物感受秋天是个收获季节。通过情景,引入“变魔术”,引导学生去了解果实、种子。通过色、香、味,了解植物的有关知识,体验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通过情景感受秋天的色彩。由录像引入感知秋天的色彩,进行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秋天的美丽。

通过活动感受,寻找秋天的乐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思考,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作品多姿多彩,如拼果盘、插花、树叶贴画、树叶拓画、种子画、蔬菜小制作、串手链(种子)、创编小儿歌等。

通过展评感受,感悟秋天的美好,既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精神,又感悟到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情感升华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劳动果实。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使学生在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培养他们自主性、个性化。让学生在和谐的生活化课堂中“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三、探究的合作性

生活课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堂,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拉出来,走向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生活化的课堂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学科结合。

生活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如以“春天来了”为活动主题,我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每个小组养一种植物或动物,如串红、牵牛花、鸡冠花、小蝌蚪、小金鱼等,每组成员要轮流负责观察与饲养成长记录的记载。我会在课上评价每组的观察记录及合作情况,激励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探究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做中学,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开展活动,感悟生活。

构建和谐生活化课堂,体现生活课的精神实质,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中孕育德育,需要人们深入地研究探索,需要我们孜孜以求,不断努力的学科。作为生活课教师,我愿在这广袤的空间中创意无限,让和谐生活化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热情,增长他们的才干,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作者:韩晶

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2:

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

【摘 要】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达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效果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回归生活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一开始,学生对此活动反映冷淡,老师再三邀请也无人响应。老师说:“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那我就点名请同学发言吧。”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在语文课、英语课上已经自我介绍过了。”又有学生附和到:“历史老师也在课上让我们自我

介绍过。”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声,个别大胆的学生还说:“我们班里有好多同学是同一个小学毕业的,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此时的老师虽然表情很尴尬,可她还是“快刀斩乱麻”、迅速打断了学生的话语,按照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接着往下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又设置了讨论等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举手言,而且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也不作评价。

作为初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出现冷场当然不是老师的希望。可为什么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遭遇“滑铁卢”?追根溯源,是因为她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境遇、学科安排、情感发展、人生体验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出于教师的“一相情愿”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钩,面对与教学预案“不同的声音”采用“压制”策略,回避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就无法达成。

该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蹲下身来”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要“蹲下身来”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真实地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的需求,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他们的喜悦与烦恼。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通,从而使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使学生的头脑成为“一个须被点燃的火把”。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时,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活动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身体和情绪;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虽然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但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此,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情,更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关注,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关注他们关注的事情;开发生活资源,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并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能赋予学生已有经验。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反映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的生活

有学者指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三个转化……第三个转化是把蕴涵在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的观念、信念和行为准则。”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导之以行,服务于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一面镜子。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情感热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初中学生过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而且要引导他们过积极的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关心他人,心系民族、祖国和人类的命运,促进个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知识和能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取

向,具有宽容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勇于承担责任,学会交往。

总之,人的品行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离开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

作者:赵平

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3:

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品课的课堂,思品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品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使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1、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现代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并适时的参与,鼓励,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个性的自我完善,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目学生的情怀。一句平常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我们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探讨,从而实现思品知识的共同拥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每个学生发挥的舞台,通过交流活动,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相互学习和促进,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使思品教学与生活走得更近。

3、选取素材生活化

思品课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故事、情景为载体,引发出一个道德主题。这些内容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因此,思品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素材的选取主要有三个方面:

(1)来源于学生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同学们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用自己的身边事来引导自己有所获、有所悟。

(2)来源于学生家庭生活

家庭是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第一任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思想品德教学。家庭的职业、家长的职业道德、以及家长的所见所闻都是现成的资源,采用请家长来校、走访家庭或是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因是出自家长之口,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有说服力。

(3)来源于学生社会生活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到社会看一看、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周围社会大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针对当今社会上虚假的宣传广告,还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等等。

4、课堂氛围生活化

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情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课堂生活化”。

5、教学目的生活化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思品课的目的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6、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

7、教学评价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离不开生活,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为生活服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人。所以教学评价生活化也成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如我在教学《话说赞美》一课时,我问学生是否有过被赞美的经历,并让大家分享你的经历。有个学生居然说从没有过这种经历。怎么办?老师该做何评价?我灵机一动,说“那老师现在给你一次赞美,因为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让政治课的课堂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作者:任文彬

上一篇:半年农村工作总结下一篇:重点流域综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