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大学排名

2022-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学专业大学排名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摘要: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各农业院校均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为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在总结过去成绩、分析自身问题、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农学专业;综合改革;改革背景;改革思路

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自1951年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万名。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跨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各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均在进行积极的人才培养改革,我校农学专业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一、国内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改革情况简介

农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其教学改革一直不断。通过文献查阅,结合调查走访,了解了国内几所农业院校近几年来所开展的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情况(表1)。

整体来看,国内各农业院校在近几年均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针对农学专业教学开展了大量改革研究与实践,但整体来看,多数是针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验课设置、基地建设等单方面进行的改革,且多集中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整体来看,以往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仍显不够。201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各专业开展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各省教育厅也积极响应,各高校反应迅速,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省级、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全校众多专业中脱颖而出,现已被列为湖南省与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介绍。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最老的专业之一,设置于1951年。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名。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教学名师官春云院士、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等作为支撑。本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学位者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在校学生近400人(含农学教育专业)。农学专业拥有良好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农学实验教学中心、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开放实验室和水稻、油菜、棉花、苎麻等专业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800m2,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实习教学方面,建立了“耘园”校内实习基地和常德、长安、浏阳综合实习基地,隆平种业、金健米业等合作示范基地,衡阳油菜、岳阳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常德基地、长安基地、隆平种业等实习基地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2.教学改革成就。本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效显著。1996—2000年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该成果于2000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2002年又承担了“大农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的重大教改项目,2002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随后,“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研究”于2004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又承担了“农学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及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探讨”等省级教改项目和“农学院综合实验室改革”、“农学类专业创新实验班的试点”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等校级教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1996年以来,本专业逐步拓宽专业内涵,专业知识传授由农作物生产扩大到植物生产,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近几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删掉了一些比较老化的课程,增设了一些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如《WTO与中国农业》、《世界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等。同时,强化了实践性教学,创立了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农学实践》和“六边综合实习”,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专业着重加强《作物栽培学》和《植物育种学》的建设。《作物栽培学》先后列入学校、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植物育种学》被列为湖南省精品课程。随着教改的深入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本专业主编了《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业概论》、《现代作物栽培学》、《现代植物育种学》、《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农学实践》、《农业系统工程》等教材。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创立了“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1994级起,对农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在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于第六个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在一季作物完整的生长周期进行“六边综合实习”,即边实习、边上课、边科研、边推广、边调查、边学习做群众工作。目前这种模式至今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学习效果评价改革——本专业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学习效果:成立学校教学督导团和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加强教学督导、检查与评价工作;建立听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督导团、专业与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听课;建立评课制度,建立听课人、学生及自评相结合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试卷抽查制度,随机抽查考试与考查执行情况;学校及学院每年举办赛课、教案等各种比赛,提高教师水平;每年进行各专业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的调查,收集用人单位意见;从毕业班论文质量、考试考查成绩、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我校农学专业一直坚持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改革。

3.存在问题分析。(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首先,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农业发展国际化与农学人才需求国际化,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迅猛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灾害性天气频发,而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农学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是农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必须增大实验、实践课程比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一,团队结构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其二,团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部分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其三,团队功能有待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明确分工与协作。(3)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现有的“集体授课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解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书和育人工作脱节”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现有的考核方式难以评价学生能力的强弱。(4)实践教学有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实践教学比例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考核方式须进行改革。(5)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有效监管措施、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需要完善“弹性学分制”与“第二学位制”的相关配套措施,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与专业综合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与思路

1.改革目标。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对农学本科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行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农学专业在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将农学专业建设成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力量强大、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和实践条件优越、教学方式先进、教学科研相长、管理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健全的国家级示范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

2.改革思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巩固已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拓进取,务实创新;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服务现代农业;夯实专业基础,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研产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革。(1)专业办学定位研究:传统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而当今社会形势、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就业途径与形势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求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也必须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专业发展规划研究:我校农学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专业以及国内重点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仍需从专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与预期目标上开展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应通过广泛调研,对专业依托学科——作物学科的发展规划开展研究与论证。(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生主要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构建应用型、学术型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采取“3+3”或“3+2+3”的本、硕或本、硕、博联通培养机制,应用型采取“3+1”校企合作培养机制。(4)课程体系改革: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重新确立专业主干课,构建核心课程群,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并增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实验实践课程,增设素质教育课。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构建应用型与学术型选修课程模块。(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要是实施专业主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注重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实习实践基地、教材体系、教学管理等。本专业将针对体系各项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走“传帮带”、“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道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团结协作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适应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高标准的综合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扩大现有农学综合实践基地规模,完善其设施与功能,并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新建教学科研基地1~2个;同时,结合农学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和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实习模块,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新教材4~5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师生诚信档案;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教师集体指导制、班主任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管理新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专业也历来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的“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制约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自2012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已在全国提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因此,本专业必须以此为契机,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2]曹凑贵,张献龙,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4,(1):21-23.

[3]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6):97-98,101.

[4]李晶,邹德堂,宁海龙.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研究与实践——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9):72-73.

[5]李晶,宁海龙,王敬国,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7-18.

[6]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7]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8]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85-86.

[9]王守义,王建华,郭风法.农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86-87

[10]郭风法,宁堂原,王守义,王建华,李向东.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88-91.

[11]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7-28.

[12]任万军,杨文钰.农学专业开设半开放式科研参与型实验的尝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90-91,100.

[13]秦亚平,张文英,许佳秋.优化实验设置提高实验效果——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优化与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25-127.

基金项目: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易镇邪(1975-),男,湖南冷水江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作者:易镇邪 陈光辉 张海清 屠乃美 温圣贤 王峰 敖和军 李瑞莲

第2篇: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反馈

[摘 要] “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是一门研究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以及文献检索技术的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以及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旨在为大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撰写科研论文打下良好基础。该文陈述了当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分析了其主要原因,重点探讨了改革创新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 科技写作;文献检索;教学改革;大学生

[基金项目] 2020年立项的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园艺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2020JGLX131)

[作者简介] 李庆飞(1988—),女,山东聊城人,博士,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园艺育种相关研究。

[

一、前言

科技写作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才智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离不开对信息的综合利用。而大量的信息都储存在各种文献中,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要善于检索和利用文献[1]。在高校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作为一门选修课必不可少。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改善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科研思维模式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3],而文献检索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也是反映科技论文水平的关键。文献检索是应用性较强的方法学习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科研乃至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目前“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缺乏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从教师层面看,主要是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1.学生缺乏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该课程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往往是选修课,少数学生对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其重要性,或对此感兴趣,而选修这门课。但多数学生选该课程是为了凑学分,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了解[4]。另外,也有部分学生对科研不感兴趣,认为走向工作岗位后不会再接触科研领域,因而不需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相关课程。诸如此类原因,都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课程开设时间存在矛盾性。该课程多开设于大学二年级,而此时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目标仍不明确,对于以后是该考研走向科研道路还是直接就业尚不确定,会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这些学生因目标不够明确,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也就缺乏了主动性。另有部分高校将该课程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能够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也存在部分考研学生,因多数精力都投入到考研复习中,无暇顾及作为选修课的该课程。因此,该课程开设过早过晚都不适宜。

3.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并与实践相脱离。科技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成果的归纳总结,阐明科学问题的本质,是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满堂灌”“填鸭式”地以讲授为主,过于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强调抽象的理论性写作手法。课堂上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实践操作环节[5],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堂认识不深入、学习兴趣不充足,“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玩手机、睡觉、心不在焉等不良现象时有产生。

4.授课内容不得当。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作为一门本科课程,授课内容应结合本科生自身情况。授课内容不宜过难,如过多讲授英文科技论文的撰写及投稿,脱离本科生的需求,又如过于讲授太多理论性的概念及抽象的知识,造成学生晦涩难懂。该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学生能够在这门课程中学会科技论文的写作及文献检索,将其应用到自身科研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因此,授课内容的安排应切合本科水平,避免过多理论性、抽象化的知识要点。

三、教学改革措施

1.适宜的开课时间。通过对100名随机抽查的本校农学专业学生进行该课程开课时间的调查,87%的学生认为“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应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更合适。这一学期的学生即将进入大四面临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求心理较强,课堂积极性也较高,对于部分考研学生此时复习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学生不至于因考研时间紧张而厌学。同时,也避免了课程开设太早学生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的困境。

2.转变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式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种方式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中,转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1)在授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随机抽查探讨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水平,以免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脱离。(2)由于该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故将原来的纯理论课改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设置实验包括:文献检索方法的上机练习、写作训练-开题报告撰写。通过实验课自主操作文献检索技能,使学生掌握各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开题报告的写作训练督促学生实际去查阅、整理文献,考虑研究思路,同时为今后毕业课题奠定基础。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增强了课堂互动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了解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3)本次教学改革中采用翻转课堂,将课下作业-文献解析改为课堂分组讲解,积极调动了學生的课堂参与性。(4)案例解析,教材上的一些案例并不适用本专业,更改过度依赖教材的教学方式,选择与农学相关的期刊论文与毕业论文作为案例,从写作的各个组成部分一一进行分析讲授,更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3.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从本科生自身水平出发,结合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结项的自身需求制定授课计划,安排授课内容。其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论文的写作,该部分应把科技论文各部分(题名、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及参考文献)的撰写要求、注意事项作为授课重点。而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授课内容,穿插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意义以及科技论文分类等理论性内容。另一方面,文献检索是科技写作的基础,因此文献检索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以本校本科生可以获取到的电子图书馆文献检索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为讲授重点,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以其他收费文献检索数据库作为了解内容。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这两方面是相互融合贯穿、不可分离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对本校农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进行“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教学后,得到以下成效反馈:首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认真听讲记笔记,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追问。其次,通过期末考查反映出学生在新改教学中确实学到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且在毕业论文准备及撰写过程中得以运用,得到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充分认可。最后,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拓展。许多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项目的学生在经过本次“科技写作與文献检索”新改课程学习后,能够主动查阅文献解决实验中的问题。通过与上课学生交流还得知,一些开始对该门课程望而生畏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后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应用性强并且较好掌握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孙平,伊雪峰.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张芳芳.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教改探索[J].山东化工,2016,45(17):128-129.

[3]卞希慧,谭小耀,刘鹏,等.“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51-152.

[4]张国强.“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9):102-103.

[5]刘美君,邵帅,胡雨彤,等.草业科学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改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6):275-276.

Teaching Reform and Feedback of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and Document Retrieval for Agronomy Undergraduates

LI Qing-fei,PAN Fei-fei,GUO Wei-li,YANG He-lian,CHEN Bi-hua,ZHOU Jun-guo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Henan 453003,China)

Key words:scientific paper writing;document retrieval;teaching reform;undergraduates

作者:李庆飞 潘飞飞 郭卫丽 杨和连 陈碧华 周俊国

第3篇:2019全球大学声誉排名

7月17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2019年全球大学声誉排名。该排名强调大学的品牌价值,反映各高校在吸引人才、商业投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力。

哈佛大学/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系统,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和158位诺贝尔奖得主。

麻省理工学院(MIT)/ 在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领先,拥有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林肯实验室和MIT媒体实验室,万维网、GNU操作系统皆诞生于此。

斯坦福大学/ 负责运行管理美国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胡佛研究所等机构。培养了83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为硅谷输送了大量人才。

剑桥大学/ 培养了15位英国首相和117位诺贝尔奖得主。设有8座文理博物馆,拥有剑桥大学出版社。

牛津大學/ 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专业影响深厚。培养了6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7位英国首相。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以自由、包容的校风吸引了一批人才。同时在科研领域与斯坦福大学共同构成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

普林斯顿大学/ 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共同构成了理论研究中心,对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影响深远。

耶鲁大学/ 培养了61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美国总统。拥有全球顶尖的教学设施,校园内260座建筑物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去年美国申请人数最多的大学。商业、金融、技术、电影艺术等专业实力雄厚。

芝加哥大学 / 诞生了众多芝加哥学派,是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费米实验室的成立奠定了其在自然科学界的地位。

第4篇:农学专业排名

《中国大学评价》的本科专业分为A++、A+、A、B+、B、C+、C、D+、D、E+、E共11个等级。A++级学术水平最高,实力最强,E级最低。

A++级的定义是:

1、将所有大学的同一个专业按得分顺序降序排列,得分最高的2%是A++级;

2、每个专业的第1名是A++级。

下表是农学本科专业A++级学校名单,供考生择校参考(不含5个及以下学校设置的专业)。

本科专业排名校名等级学校数

农学 1 中国农业大学 A++ 68

农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A++ 68

园艺 1 浙江大学 A++ 93

园艺 2 南京农业大学 A++ 93

植物保护 1 中国农业大学 A++ 54

植物保护 2 南京农业大学 A++ 54

茶学 1 浙江大学 A++ 13

种子科学与工程W 1 南京农业大学 A++ 24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W 1 中国农业大学 A++ 22

草业科学转载自百分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1 甘肃农业大学 A++ 32林学 1 北京林业大学 A++ 37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1 东北林业大学 A++ 26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1 北京林业大学 A++ 9

园林 1 北京林业大学 A++ 127

园林 2 南京林业大学 A++ 127

园林 3 东北林业大学 A++ 12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21

农业资源与环境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5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 南京农业大学 A++ 51

动物科学 1 中国农业大学 A++ 79

动物科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A++ 79

蚕学 1 浙江大学 A++ 10

动物医学 1 南京农业大学 A++ 62

动物医学 2 中国农业大学 A++ 62

水产养殖学 1 中国海洋大学 A++ 49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1 中国海洋大学 A++ 9

第5篇:大学农学专业介绍:园林

主干学科:生物学、林学、建筑学

主要课程: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生态)、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包括形态构成设计与表现技法)、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理论。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实验、教学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中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同林植物造景设计方法、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的技术;

4.具有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能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

5.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6.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

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江苏]苏州大学 [重庆]西南大学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建筑大学

[河南]河南科技大学 [广东]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华南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江苏]扬州大学

[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山西]山西师范大学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吉林]延边大学 [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大学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林业大学 [山东]聊城大学

[江西]江西农业大学 [安徽]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天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辽宁]沈阳大学

[湖南]吉首大学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广东]韶关学院

[浙江]浙江林学院 [天津]天津农学院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北京]北京农学院

[广东]嘉应学院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 [山西]山西农业大学

[广东]肇庆学院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云南农业大学 [江苏]徐州工程学院

[云南]西南林学院 [陕西]延安大学

第6篇: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吉林]吉林大学 [重庆]西南大学

[河南]河南科技大学 [广东]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华南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

[江苏]扬州大学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

[山东]聊城大学 [江西]江西农业大学

[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浙江]浙江林学院 [天津]天津农学院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山西]山西农业大学

[云南]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西南林学院

[辽宁]沈阳农业大学 [黑龙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甘肃]甘肃农业大学 [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海南]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新疆]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塔里木大学 [吉林]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

第7篇: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吴 高 杰 学号:10014040

关于河南省小麦生产状况的调查报告

实习时间:2010年3月7日

实习地点:偃师市大口种子推广站

实习主要内容:调查河南小麦生产状况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近几年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小麦总产、单产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为了充分发挥小麦品种的增产作用,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和利用品种,我们在今年全省小麦品种考察的基础上,提出2009年全省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供各地选择和利用小麦品种时参考。

一、品种利用情况

据十八个市种子部门汇总统计,全省在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92个,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7个,超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超过5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6个。

(一)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的品种

种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的品种依次是:矮抗58面积1325.0万亩,比去年增加560万亩,增幅73.2%;郑麦9023面积709万亩,比去年减少238万亩,减幅25.2%;豫麦49-198(含豫麦49)面积676万亩,比去年增加109万亩,增幅19.2%;周麦18面积626万亩,比去年减少220万亩,减幅26.0%;郑麦366面积552万亩,比去年增加384万亩,增幅228.8%;西农979面积513万亩,比去年增加307万亩,增幅149%。

(二)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

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依次是:周麦16面积438万亩,比去年减少15万亩,减幅3.3%;众麦1号面积278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增幅56.9%;偃展4110面积271万亩,比去年减少12万亩,减幅4.3%;新麦18面积230万亩,比去年减少275万亩,减幅54.4%;新麦19面积219万亩,比去年增加57万亩,增幅35.9%;豫麦18-99面积192万亩,比去年减少103万亩,减幅34.8%;豫麦70-36面积147万亩,比去年减少102万亩,减幅40.8%;许农5号面积111.6万亩,比去年增加75万亩,增幅207.4%;泛麦5号面积103万亩,比去年减少132万亩,减幅56.2%。

二、 品种评价

(一) 主导品种

1、 矮抗58: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根系活力强、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穗层整齐、丰产稳产性好。2005年审定以来推广速度很快,2008年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今年全省收获面积突破1325万亩,上升为全省第一大小麦品种,并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周边省份得到大面积推广。该品种易感赤霉病和叶锈病,因此在豫南部麦区利用时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2、 郑麦9023:属弱春性优质强筋早熟品种。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旱性好、成熟早、落黄好、品质优等特点,连续六年在我省推广面积居第一位,并且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大面积种植。由于该品种属弱春性,抗寒性略差,近几年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我省南部麦区,今年收获面积达709万亩,居全省小麦品种第二位。

3、 豫麦49-19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该品种继承了豫麦49的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等优点,同时丰产性有所提高,但抗病能力弱。主要分布在豫中、豫北和南阳市,今年收获面积稳中有升,居全省小麦品种第三位。生产利用时应加强病害防治。

4、周麦18: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主要优点是春季生长稳健,综合抗病、抗倒能力强,适应性广,成穗率高,产量三要素协调,耐旱耐渍,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对锈病和白粉病有一定抗性。缺点是颖壳松,易受吸浆虫危害,对纹枯病和赤霉病抗性不足。是河南省小麦区试的对照品种,在黄淮麦区各省均有种植,今年收获面积比去年略有降低,居全省小麦品种第四位。

5、郑麦366:半冬性多穗型早熟强筋小麦品种。主要优点是冬季抗寒性好、耐旱性强,株型紧凑、矮杆、抗倒性好,穗层整齐、成穗率高,成产三要素协调。2008年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68万亩上升到552万亩,成为我省小麦第五大品种。该品种缺点是高感纹枯病,春季发育快,抗倒春寒能力弱,今年在豫东南部分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在豫东地区种植应适当晚播,并预防纹枯病。

6、西农979:属半冬性优质强筋中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苗期长势较壮,越冬抗寒性好,品质优,达强筋粉标准。缺点是抗倒春寒能力弱,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高感白粉病。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南阳、周口和豫北麦区,今年收获面积513万亩,比去年增加307万亩,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六位。

7、周麦16: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种。主要优点幼苗健壮,冬季抗寒性好,矮杆抗倒,穗层整齐,增产潜力大,适宜范围广。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七位。缺点是感叶锈和赤霉病,耐倒春寒能力偏弱,今年许昌、平顶山、漯河三市反映有穗上部不结实现象。

8、众麦1号:属半冬性中穗型中熟品种。主要优点是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春季发育稳健,较耐倒春寒,分蘖力强、成穗较多,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好,丰产稳产,缺点是子粒商品性差,黑胚率高。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安阳、驻马店麦区,今年收获面积278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八位。

9、偃展4110: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苗期长势健壮,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耐旱耐渍,灌浆快,成熟早,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近两年表现白粉病重,抗倒能力差。主要分布在豫南、洛阳、开封等地,今年收获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居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九位。

10、新麦1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主要优点苗期健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耐湿和耐后期高温,产量三要素协调。由于该品种近两年表现感白粉病较重,抗倒性稍差,种植面积下降较快,居小麦种植面积第十位。

(二)搭配品种和扩大示范品种

1、周麦22: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苗势壮,耐旱性较好,起身拔节快,亩成穗较高;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灌浆速度快,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感赤霉病。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适宜黄淮南片麦区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2、郑育麦9987:属半冬性中熟品种。苗势壮,分蘖力较强;茎秆硬,抗倒伏;综合抗病性较好;穗层整齐,粒大饱满,商品性好,成熟落黄好,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好。缺点:对春季低温干旱敏感,穗顶部易虚尖,叶锈病较重。在我省中

北部高水肥地种植有较好利用价值,生产利用时应注意防治叶锈病。

3、许科1号: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较耐倒春寒;茎杆硬,较抗倒伏;穗层厚,后期较耐高温,成熟落黄好;籽粒饱满度较好,千粒重高,高产潜力大。缺点是感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适宜我省中北部高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4、周麦23号(周9823):弱春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冬季耐寒性较好,株型稍松散,后期根系活力强,较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对白粉病有一定抗性,感条锈病、赤霉病。是产量潜力较高的弱春性品种,适宜黄淮南片和我省中南部麦区种植。

5、众麦998: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种。苗期长势壮,起身拔节早,分蘖能力强;株高适中,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层厚,穗较大,结实性好,高产潜力大。缺点是感条锈、叶锈病。适宜在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发展利用。

6、新麦19: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长势壮,耐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根系活力强,耐旱,灌浆快、成熟较早、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对条锈、叶锈和白粉病有一定抗性,但感赤霉病。其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近两年在我省中东部和北部发展较快。应注意防治叶枯病和赤霉病。

7、平安6号:属弱春性中穗型早中熟品种。春季起身拔节快,亩成穗数多;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较抗倒伏;子粒商品性好,耐后期高温,成熟早,落黄好。缺点是抗寒、抗旱性弱,感白粉病和赤霉病。适宜黄淮南片和我省中南部麦区种植。

8、中育12: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苗期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快;株型紧凑,抗倒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综合抗病性较好。缺点抗倒春寒能力偏弱。

9、济麦4号: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苗势壮,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较厚,小穗,穗粒数偏少,抗穗发芽能力强,其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缺点是抗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弱。生产利用时应防病、防倒。

10、豫农202: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茎杆弹性好,穗层整齐,成穗多,结实性好,灌浆快,落黄好,成产“三要素”协调,抗穗发芽能力强。缺点是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病性一般。在豫东倒春寒常发区注意适当晚播。

11、豫保1号: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苗期健壮,抗寒性好,茎杆粗壮,较抗倒伏;亩成穗多,丰产性好;后期有轻度早衰,熟相一般,高感赤霉病。适宜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种植。

12、许农5号: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分蘖力强,植株偏高,长相清秀,耐后期高温,落黄好,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缺点是感叶锈,纹枯病和赤霉病较重。适宜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种植,注意防病。

13、洛麦21: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幼苗抗寒性强,耐旱性好,起身拔节快,长相清秀,亩成穗较多,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缺点是植株偏高,抗倒性一般,感锈病,白粉病和颖枯病重。适宜我省中北部中高水肥地早茬利用,注意防倒和防病。

14、洛旱6号: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株型紧凑,茎杆粗壮,弹性好,抗倒伏;穗层整齐,大穗大粒,成熟落黄好。该品种主要优点是抗旱耐旱、抗寒性好,抗干热风能力强。缺点是感白粉病、叶锈病。适宜黄淮麦区旱肥地利用。

15、泛麦8号: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分蘖成穗率高,

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成熟落黄好。缺点是感白粉、纹枯病。适宜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种植,注意防病。

另外,通过各地考察了解到,百农160、衡观

35、漯麦8号、新麦20

8、濮麦9号、平安3号、漯麦4-16

8、04中

36、项麦96

9、花培6号、金麦8号、洛旱7号、淮麦

22、太空6号等品种在今年大田生产或品种展示中,丰产性、抗逆性、整齐度等方面也有较好表现,不再一一评述。

三、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今年小麦秋播品种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高产稳产抗病品种为主导,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在品种布局上,中北部麦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选择使用弱春性品种;南部麦区以抗病早熟的弱春性品种为主,早茬选择使用半冬性品种;岗坡旱地以选用耐旱性较强的品种为主;根据河南的气候特点以及病害流行调查,中北部麦区选用品种应突出抗倒、丰产,兼顾抗病,南部麦区选用品种应突出早熟性和抗病性,东南部麦区应尽量选用春季发育相对平稳,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较好的品种。同时注意把好种子质量关,尤其在南部麦区注意种子的出芽率问题,确保大田用种安全,确保我省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一)豫北部麦区

1、优质强筋麦田:以郑麦36

6、西农97

9、新麦19为主,搭配藁麦9

415、济麦

20、郑麦90

23、济麦4号,示范临优206

9、西农88

9、漯麦8号。

2、早茬麦田:以矮抗

58、周麦

18、豫麦49-19

8、周麦

16、新麦18为主;搭配众麦1号、周麦

22、郑育麦998

7、豫农20

2、衡观

35、洛麦

21、百农160、漯麦8号;示范洛麦

22、中育

12、泛麦8号、众麦98

8、漯麦9号、豫保1号。

3、中晚茬麦田:以众麦2号、偃展

4110、平安6号、濮麦9号、新麦20

8、太空6号、豫麦18-99为主;搭配新原9

58、豫教2号、04中

36、花培5号、豫农9

49、新麦9817。

4、岗丘旱薄地:以洛旱2号、洛旱3号、豫麦

25、豫麦65为主;搭配济麦2号、安麦7号、洛旱6号、漯优7号。

(二) 豫东南、豫中部麦区

1、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郑麦36

6、西农97

9、新麦19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搭配西农97

18、周麦21,示范漯麦8号。

2、早茬麦田:以矮抗

58、周麦

18、新麦

18、泛麦5号、周麦

16、豫麦49-19

8、众麦1号为主;搭配周麦

22、豫麦6

9、许农5号、开麦

18、衡观

35、平安3号、漯4-16

8、郑麦969

4、富麦200

8、漯麦8号,示范泛麦8号、百农160、中育

12、豫农20

2、漯麦9号等。

3、中晚茬麦田:以平安6号、豫麦70-

36、新麦20

8、偃展

4110、太空6号为主;搭配项麦96

9、新源9

58、04中

36、金丰3号、豫农9

49、周麦

23、兰考矮早8号。

4、沙丘旱薄地:以豫麦49-19

8、新麦18为主,搭配洛麦

21、项麦96

9、洛旱6号、洛旱7号。

(三)豫西部麦区

1、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郑麦36

6、西农97

9、新麦

19、济麦4号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搭配周麦

21、西农9718。

2、早茬麦田:以豫麦49-19

8、矮抗

58、新麦

18、周麦

18、焦麦66

8、洛麦

21、衡观

35、平安3号为主;搭配周麦

22、许农5号、开麦

18、豫农20

2、郑农

17、

豫保1号,示范洛麦

22、众麦99

8、中育

12、花培6号。

3、中晚茬麦田:以豫麦18-9

9、濮麦9号、偃展

4110、平安6号为主;搭配新麦20

8、04中

36、金丰3号、周麦

23、平安7号。

4、丘陵旱地:以洛旱2号、洛旱3号、豫麦

25、济麦2号为主;搭配洛旱6号、洛旱7号、长旱

58、偃佃9433。

(四)南阳盆地麦区

1、东北风口麦区:早茬以矮抗

58、衡观

35、豫农20

2、西农97

9、新麦18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

23、豫麦70、豫麦70-

36、04中

36、豫农949为主。

2、盆中平原高产麦区:早茬以矮抗

58、衡观

35、郑麦36

6、豫农20

2、平安3号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

23、豫麦70、豫麦70-

36、04中36为主。

3、岗丘麦区:以豫麦70-

36、洛麦21为主,搭配内农科20

1、平安6号、04中36。

(五)豫南稻茬麦区

1、优质弱筋品种以郑麦00

4、郑丰5号为主。

2、主导品种以郑麦90

23、偃展

4110、豫麦18-9

9、豫麦70-36为主;搭配郑麦36

6、新麦20

8、金丰3号、源育3号、项麦96

9、内农科20

1、邓麦99

6、河科大9612。

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自己家乡的小麦生产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加倍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第8篇: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个人求职简历

个 人 简 历

一、个人档案

姓名:***性别:男

民族:汉族专业:农学

政治面貌:团员学历:本科

籍贯:河南学制:四年

出生年月:1986.10.25 身高:179cm

电话:********

二、社会实践

2006年组织学生到150团拾棉花

2007年组织学生到152团摘葡萄

2008年在石河子葡萄所实习

三、爱好、性格、特长爱好:计算机、体育

性格:诚实守信 脚踏实地 遇事谨慎 积极进取 对人热情大方

特长:专业知识扎实,运用灵活,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擅于体育运动

四、英语水平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满足基本应用的需要。 2006年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2008年通过大学英语六级

五、计算机水平熟练掌握Wimdows操作系统及网络知识应用、能熟练进行文件检索 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

六、奖惩情况2005年在校运会上获男子3000米第三名

2006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专业一等奖学金

2007年获得专业二等奖学金

2008年获得专业二等奖学金

七、专业技能掌握一定的农学基础及基本理论和技能;

对葡萄、棉花等作物具有一定的栽培和管理经验;

具有较强的分析及适应能力;

八、我的誓言

新疆是中国农业走现代化、机械化之路的试验田,我对我的选择(选择新疆、选择兵团、选择农业)无怨无悔。我坚信我的价值必定能在这里得到实现!我的青春必定能在这里放出光彩!

九、课程设置:

基础课

大学英语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高等数序大学体育物 理 学

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知识

专业课

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设施园艺

农产品储藏与加工作物育种学昆虫学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气象学土壤与农业化学遗传学

选修课

预防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康复医学

十、自 荐 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繁忙的公务中浏览我的求职材料。

世纪之交,风云际会,机会与挑战、两相并存,物色一名好助手,是您的愿望,谋求一份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是我的理想,我——一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愿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贵单位更加辉煌而添砖加瓦。



压力和机会同在,人才市场日趋紧张的竞争؀

H漀Ĩ圀,以及渴望脱颖而出的心情,促使我在自身素质上力求充实和完善,在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中,我认真的把握每一分钟,孜孜以求,严谨治学,在知识的宝库中寻找人生的真谛,经过四年的大学洗礼,我已经熟练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同时,注意把所学专业和实践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怀赤璧以待慧者,持佳论以期名士,成功的期盼,胜利的喜悦,是我们共同的夙愿。“放我的手在您的手中”这是您的理解和信任,也是您的期盼和鞭策,“给我一方舞台,送您一出好戏”,这是我的夙愿和心声,也是我的决心和信心。

期盼您的早日回复,最后,谨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

2010年3月18日

西部名苑——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和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

建。学校由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2000年8月,被国家确定为西部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6月,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拥有农、医、工、经济、管理、文、理、法、教育、历史等十大学科门类。学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努力促进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学校设有17个学院,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专业,11个农业部、自治区、兵团重点学科,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5个各类研究机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6亿元,公开出版发行5种学术刊物。

石河子大学有专任教师1144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41人,副教授358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人。现有在校生2227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3659人,硕士研究生432人,留学生48人。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区招生,2001年起,学校部分专业进入重点批次招生。石河子大学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大兵团作战”联合攻关,取得多项成果。1998年以来,学校教师出版专著85部,发表论文5792篇,获省部以上奖励132项,专利15项,科研成果创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目前承担国家、省部、兵团级科研项目256项,企事业委托及其他项目246项。学校特别在新疆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细毛羊新品种选育、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新疆少数民族高发病和地方病防治、农垦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出进展。

石河子大学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开展全面合作或联合培养博士生。国内外50余位专家、教授被聘为石河子大学兼职教授。

目前,石河子大学面临着历史性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向全国有影响、特色鲜明、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水平重点综合大学迈进!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2009届毕业生自荐书石河子大学

第9篇:2013外语专业大学排名 全国外语类专业排名

编辑:kitty日期:2013-06-28

- 导语:2013外语专业大学排名。2013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同学们很快就要填报志愿了。想知道哪些大学的外语专业比较好?下面都市圈小编整理了全国外语专业排名,一起来看看吧。

一、按教育部直属、是否

211、招生批次划分

1.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首批211重点高校,教育部直属

2.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211高校,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北京市属,本科一批

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 广东省属,本科一批

5.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西外”)陕西省属,本科二批为主,部分省份(部分专业)为本科一批

6.四川外语学院(以下简称“川外”)重庆市属,本科二批为主,部分省份(部分专业)为本科一批

7.大连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大外”)辽宁省属,本科二批为主

8.天津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天外”)天津市属,本科二批为主

二、按社会声誉/知名度

北外上外广外北二外川外西外天外大外

三、按科研力量

北外上外广外川外西外北二外大外天外

四、按一级博士点数目

上外(2个) 北外(1个)广外(1个) 川外(已立项建设两个二级博士点) 西外(已立项建设两个二级博士点) 北京二外(尚未立项建设博士点,但有4个一级硕士

点)天外(尚未立项建设博士点,但有4个一级硕士点) 大外(尚未立项建设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

五、按学校办学规模/校区面积

广外上外西外大外北外川外北二外

六、按学校历史/成立时间

北外上外川外西外北二外天外大外广外

七、按综合实力排名/分析排名

北外上外广外北二外川外西外大外天外

八、按照地里位置

北外北二外上外广外天外大外西外川外

上一篇:ip电话交换机ip电话下一篇:学院党课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