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与研究生关系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导师与研究生关系

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内涵和本质、类型、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构建和谐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途径这五个方面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直接负责指导和管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本文对国内学者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促进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内涵和本质

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内涵,多数学者认为它主要是一种“导学关系”。楼成礼等学者认为,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1]。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2]。张博文等学者认为,导师与学生是一种以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辩证统一的关系[3]。

此外,叶志明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二是科研合作关系[4]。毕鹤霞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在育人宗旨指导下的“生活关系”,导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更应该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或引路人,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文关怀[5]。

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张静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导师与研究生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导学关系为最高核心层次,是主线,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等[6]。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

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许克毅等学者认为导师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和功利型这几种类型[7]。陈世海等学者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类型分为老板雇员型、父母子女型、纯学术型、平等朋友型和其他类型[8]。高鹏等学者在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进行调查和实证分析时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分为普通师生型、良师益友型、家长子女型和老板员工型[9]。乔晓艳认为当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主要类型有“老板—雇员”型师生关系、“放羊”型师生关系和“权威—服从”型师生关系[10]。

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对研究生缺乏有效的学术指导

一些学者指出,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或因自身私务较多,或因自身能力相对较弱,不愿将更多精力放在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上。由于导师放弃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就更加无从谈起,导学关系自然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11]。

还有学者们认为,目前,许多研究生导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在行政机关担任各类行政管理职务,这就使其本来就有限的指导学生的时间受到更多的挤占[12]。

(二)导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导师的观点和思想全盘接收

有学者认为导师的绝对权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当前的师生关系中,许多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研究生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一些导师一切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很少过问研究生需要什么,很少给研究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13]。

而且,还有学者指出,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导师学术思想的影响,很难形成有独创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做学问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导师思想的简单延续,缺乏创新,这与当前研究生培养中要倡导积极进行学术创新的治学理念是不一致的[14]。

(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利益化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作“老板”,这种称呼的出现反映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师生关系被严重社会化了[15]。一般来说,导师会有自己的项目课题甚至自己的公司,他们会叫自己的学生协助自己的工作和科研,出于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必要的[16]。然而,导师召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研究生往往是以纯粹劳动力的身份接受和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导师则给予研究生一定的报酬[17]。在这种雇佣关系中,研究生很难获得系统的科学方法和知识,同时,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严重地消耗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时间。

(四)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思想和情感沟通

龚丽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仅有小部分研究生会经常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多数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不够[18]。也有一些学者指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学术领域外的交流往往被忽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导师无法发挥其意志品格和精神作风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19]。

四、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研究生扩招

目前,我国研究生扩招,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和硬件条件不足,在客观上影响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由于研究生扩招,导师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导师所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和力度势必会相对减少和削弱[20]。从硬件设施和科研資金的投入来看,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物质投入也落后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很多导师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往往受制于客观科研条件不足,而不得不降低对研究生的学习要求,这也成为影响研究生与导师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21]。

(二)缺少有效的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

导师在承担了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对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并未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及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体制,使得研究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的矛盾更加凸显,甚至严重激化[22]。同时,一些导师拥有对学生培养的绝对权力和自由,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度上未设计有效的监督体系,这使得研究生阶段师生地位严重不平等,为部分导师蜕变为“老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23]。

(三)导师和研究生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一些学者认为,首先导师,尤其是理工等实用类专业的导师,是掌握着可以随时转化为巨大财富的知识的所有者,这些导师很容易蜕变为老板。其次,学生之所以甘当廉价雇员,无非也是想获得经济利益[24]。因此,近些年来,有些导师和研究生追求经济上的利益是造成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从导师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导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导师的指导方法以及导师同研究生之间相处的方式是影响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主要因素[25]。也有学者认为导师的指导风格与素质、导师的课题与经费也是影响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重要因素[26]。

从研究生角度看,一些学者认为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态度从基础上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关系[27]。同

时,还有一些学者们认为研究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求知欲以及社会成熟程度也是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要因素[28]。

五、构建和谐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途径

(一)倡导“平等民主型”师生观

一些学者认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完善要经历一个过程,理论上需要高等教育的整体行动,但在多数情景下主要表现为导师与研究生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的逻辑起点,是要深刻思考导师与研究生应该倡导怎么样的价值取向,为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和谐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平等和谐”的民主型师生观[29]。

(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1.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龚丽等学者认为,要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建立起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把真正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以更好获得为社会做贡献本领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同时,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在申报招生数量的时候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上报适当的招生数量,防止招生人数过多,超出自身能力范围,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影响[30]。

2.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一些学者主张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31],改变研究生对导师的绝对依赖局面。虽然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导师提倡民主,尊重学生,但毕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不能确保学生的利益得到最大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吸取北美导师集体负责制的某些形式,以某个导师集体取代某个导师来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以防止某个导师对学生产生绝对影响,从而束缚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2]。

3.完善导师管理制度。首先,一些学者认为要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加大对导师的遴选、考核力度[33],在导师遴选上,不但要注重对导师学识上的要求,更要注重对师德修养的考察[34]。其次,学者们主张优化导师业绩制度[35],优秀的导师不仅自己要成为大师级人物,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36]。再次,一些学者主张推行导师问责制[37]。

4.健全师生互选制度。一些学者主张健全师生互选制度,改变报考时就确定导师的惯例,为研究生与导师互相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将选择空间扩大、时间延长。在教学过程中双方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各自凭借自己的实力和需求来相互选择,以此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38]。

(三)合理运用经济杠杆

一些学者认为在师生关系中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大学科研经费和培养经费的投入[39]。目前我国研究生的经济条件很不理想,但如果他们能够在研究生阶段就以自己的知识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那么他们从事科研的努力程度和专心程度将会大大提高[40]。

(四)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1.导师方面。首先,导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以师德感化学生,这是塑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41]。其次,导师不仅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业上的指导,还要注重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加以培养和引导[42]。再次,导师要尽可能地利用空闲时间加强师生交流,善于从学生言行举止中洞察学生的内心,营造宽松的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43]。

2.研究生方面。首先,研究生必须做到“尊师”,才能得到导师的尊重和爱护[44]。其次,研究生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自主性和主动性,多与导师主动沟通交流,定期汇报学习生活情况[45]。再次,研究生要摆正心态、建立自信,善于规划和管理好时间,积极主动求教,既注意倾听导师的意见,又善于选择和决断,并形成适合自身学习成长和学术进步的理念和构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6]。

總之,当前国内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直以来,国内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很多,然而,学者们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数量却比较少。在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文章大都是议论文,从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文章占主流,相关的实证性研究文章很少。同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导师和研究生关系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也非常少。此外,很多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一些文章对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研究往往停留于表面,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研究需要努力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楼成礼,郑庆岚,林玲.以人为本重构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2][36][40]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

[3]张博文,钱平.研究生教学中的主体与主导关系辨析[J].教育艺术,2001,(10).

[4]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

[5]毕鹤霞.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探讨[J].中国研究生,2005,(4).

[6][26][35][37][38][41][44]张静.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7][25][28]许克毅,叶城,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

[8]陈世海,宋辉,腾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青年探索,2003,(6).

[9][20][27]高鹏,李媛,张伟倩.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实证分析[J].高教管理,2007,(4).

[10][14]乔晓艳.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11][13][17][46]许迈进,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12][19][21][22]翟文艳 ,赵海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5]王艳霞,李波.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6][29][33]郭欣,任增元,李芦钰.研究生与导师和谐关系的内涵与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

[18][30][31]龚丽,李志,刁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6).

[23][24][32][34][39]范慧慧,马洁.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优化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1).

[42][45]楚永全,陈文婷,陈姗姗.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比较分析与改进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

[43]朱诚.高校研究生导师角色的转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作者:王慧玲

第2篇: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文献的梳理,大致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类型、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师生关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中国在该项研究上的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导师;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关系

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质量、科研活动成果和最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受到很大的挑战,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研究生师生关系。

一、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特点、本质的研究

关于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点,国内外的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薛天祥(2001)指出,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相比,研究生阶段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更为密切,教与学的关系不像大学时那么直接,而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讨论和研究。师生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呈现出助手和合作者的关系。唐纳德·肯尼迪(2002)认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更单独更私人性”,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从本科时的教学相应地转变为指导。这种一对一的交互作用,更像是培训而非教学,它类似于具有行会特征的手艺匠师—学徒关系。认识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我们来认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

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研究,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导学关系。导师与学生是一种以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辩证统一的关系(张博文、钱平,2001)。在导师制的发展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一直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林伟连,吴克象,2003)。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也最能体现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这一核心要素。在“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中,楼成礼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就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且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主体离不开主导,主导的存在又是以承认主体为前提,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导学相长(楼成礼、郑庆风、林玲,2004)。

在诸多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本质进行了研究。阂容(2006)等学者强调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关系,反映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是以情感为中介,以个体的好恶为立足点对对方趋利避害做选择,反映了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淮岚澜、赵伟等(2001)从管理学的“权力理论”对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关系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他们区分出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奖赏权力、惩罚(强制)权力、合理权力、指示权力、专业权力等5种权力的不同来源和特性,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博士生科研指导的运作机制,认为科研指导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导师权力运用和学生对于导师权力反作用的配套机制。

关于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内涵,学者们对其主要形态也有不同的认识,

叶志明(2005)认为,一般地讲,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师生关系;科研合作关系。许迈进的观点就是研究生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指导关系,但同时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薛天祥(2001)对于师生关系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本研究进行的基础。认为包含着3种主要形态:其一,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导师处于主导地位。其二,情感关系、人格关系;其三,科研工作中的合作者,师生共同承担科研课题,他们之间的关系已是助手和合作者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对于师生关系内涵的论述大都是从学术的指导关系、科研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情感交往的情感关系等3个层面来进行分类。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导学关系,这里的“导—学”包括学术的、人格的、生活的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生教育目标和模式的变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会具有新的特点,导师和研究生会分别扮演多个角色,但本质上仍是“导一学”的关系。

二、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研究

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研究上,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许克毅(2000)等在一项研究中总结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权威型:导师德高望重,师生关系以学术为主;和谐型:导师与研究生心理距离不大,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松散型:师生交流和交往甚少;功利型:少数导师将研究生作为纯粹的科研劳动力而导致师生问缺乏真诚的交流和诚心诚意的合作。研究发现其中权威型和松散型在研究生教育中较为常见,功利性关系是极端案例,但确有发生。

类似的,在陈世海(2003)等人所做的另一项研究中,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在师生关系类型上得出了这样的结果:纯学术研究型的关系,即双方互动仅限于学术方面,较少涉及学生思想或其他生活领域;老板与雇员型的关系,即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充当了为导师打工的角色;“平等朋友型”关系;“父母子女型”的关系。根据其调查结果大多数研究生将自己与导师关系归于“纯学术研究型”或者“老板与雇员的关系”。

国外有一项研究呈现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满不在乎”(always already)型,会不经意地表现出漫不经心或粗枝大叶;“隐性教学”(invisible pedagogy)的模式,即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规范管理。研究表明男导师一般采用第一种,而女导师更倾向于第二种(Malcolm。T,2003)。

廖继忠等学者指出导生关系从属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一大范畴,在导师与学生这一矛盾中,导师无疑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作为导师,应积极主动地同学生构建4种关系,即权威性的学术关系、育人性的管理关系、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健康的交往关系(廖济忠、王敏,2005)。简而言之,导师在与研究生的交往中要兼顾学术交往和日常交往。

李凤兰和张俊(2008)认为在导师与研究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可以归纳为如下4类:导学关系、交往关系、雇佣关系、师徒关系等4种关系。对各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现在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学生或者导师的单主体的单向运动的旧模式,逐渐转换成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的新模式。

三、影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主要因素研究

许克毅(2000)等分别从导师和研究生的视角探讨了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从导师的角度,以下因素是必须着重考虑的: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导师的科研

能力和水平、导师的指导方法以及导师的为人方式;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求知欲以及社会成熟程度是不可忽视的。

楼成礼和孟现志(2004)认为,研究生导师除了可以用法定权力影响研究生以外,其非权力性影响力也会对师生关系产生较大影响。所谓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导师的职业伦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体气质等方面,这种影响力作为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性而存在,不会随其职务、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林似非(2006)在对若干文科硕士专业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进行研究后,总结出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特点、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与使用、导师的指导风格以及学生的数量和导师的繁忙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还进一步提出重要性原理、匹配原理和理解原理3个扎根理论来解释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此外,谢安邦(2005)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科研压力以及参与外界的学术交流3个方面影响了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时间,进而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

有一项研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当前理工科科研团队中的导师和研究生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该研究发现:在理工科科研团队中,导师的角色在发生分化,具备了某些“老板”的特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容易在科研酬金的发放问题上产生张力;大科研团队模式的出现,为师生关系增加新的张力;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对师生互动关系起重要调节作用(寥来红,2005)。

高鹏等人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相关因子,同时根据权变理论,可将相关因子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影响因素理解为:导师的风格、研究生特征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态度从基础上决定两者关系;导师的风格是影响两者关系的直接因素;环境因素又包括学生数、科研环境、导师繁忙度、课题和酬劳等(高鹏、李嫒、张伟倩,2007)。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还受到研究生规模,高校在研究生发展的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倾向,导师对资源利用和导师经验、能力、责任心等影响。研究生扩招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因导师所带人数的增加而减少;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采取扩招政策,而学校本身条件,如导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导师对学生指导不足,师生关系松散;导师对资源利用以及个体能力也会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埋下伏笔(徐娜,2007)。

这些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因素,有导师和学生的因素,有权力的因素,有指导方式的因素,有学科的因素,有环境因素,还有科研制度的因素等等,这对本研究更深刻地了解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导师9研究生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

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2002)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在分享共同的旨趣和高度的能力的同时,二者的关系也存在着一系列风险与挑战。他指出,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在学生方面正在成长的独立性与教师感觉到的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着许多紧张关系”,这些往往会导致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和作者名誉及身份上的冲突、在合作工作中的争吵、被剥削的感觉、评价中的问题、发展私人亲密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张力、甚至恋爱关系等等。

此外,伯顿·克拉克(2001)等专家在对5个国家部分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的考察中,部分涉及到了研究生被导师“剥削”的情况。美国密西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也进一步针对这种研究生被导师“滥用”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有些教师采取的几乎是一种封建的态度,把研究生首先看作为科研项目工作的奴隶,而不是接受教育和攻读学位的学生。”

毕鹤霞认为,有部分的研究生和导师在交往过程中把他们的关系简单看作为导师与研究生为完成科研或学位论文而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是附属于教学或科研的副产品,因此,研究生师生关系对个体精神的陶冶性和培育性的教育价值被忽略(毕鹤霞,2005)。

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徐迈进等人总结了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导”与“学”关系弱化、异化的主要表现是:导学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师生之间在相关的工作量、署名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导学关系异化为从属关系,导师有绝对话语权,很少给研究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导学关系异化为“没有关系”,导师没有把应有的精力放在研究生培养上,甚至不予指导(许迈进、郑英蓓,2007)。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类探讨师生关系的文章中,主要包括针对导师、研究生、有关管理部门等不同方面所提出的建议。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提出改进师生关系的措施包括:从导师方面看,应在学术研究上给学生更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应该更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应该克服对导师的害怕和害羞心理;从管理部门看,则包括组织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师生联谊会(陈世海等,2003)。

针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导学关系”失落的两种表现:雇佣关系替代“导学关系”和导师“放羊”,楼成札等人提出通过适当加大研究生补助的金额和拓宽补助途径,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导师体制、建立研究生维权制度、加强师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等途径重构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楼成礼,孟现志,2004)。

林伟连、吴克象等(2003)认为要改善师生关系要突出导学关系,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导学关系为主导,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二是加强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若干对策,如导师业绩制度的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优化,经济杠杆在优化师生关系中的运用,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有学者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范式,师生之间的调适、匹配才是良好指导效果的关键。¨’

管岭(2009)认为如今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创新教育理念,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良性师生关系,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定位与和谐的互动模式。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而是在学习者创造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

六、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已有的关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在上述一些文献中,尽管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早就成了众多学者研究对象,但是对于师生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2005年后才逐渐增加;2006年至今,相关研究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增加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总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相关研究中,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真正专业性研究很少,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观点常常散见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的著作中。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采取的仍是经验归纳、思辨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只有为数不多的采取了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

第三,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目前的绝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师生关系的一般理论描述层面,或者从自身经验对师生关系的归纳与分析,缺乏运用某种理论框架对现实的研究生教育中呈现的丰富而具体的师生关系进行描述与分析。

第四,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当前的研究文献主要是导师和管理者的角度来探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或与此相关的问题,较少涉及从研究生的视角来分析该问题,特别是从研究生的角度来探讨他们对所经历的师生关系的评价和体验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另外,更多的学者从教育学或心理学角度出发,首先分析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其次从现实出发,分析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出现的相关问题;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其中众多学者的观点大致雷同。笔者认为,此类研究缺乏一种跨学科研究,即从文化学角度出发,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得到不同的解释和更佳的改善途径,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角度。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张博文,钱平.研究生教学中的主体与主导关系辨析[J].教育艺术,2001,(10):42-44

[4]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作者:李军 潘澍之 苏莲

第3篇:当代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的内在机理与重建思路

[摘 要] 近年来,导学关系异化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导学关系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包含情感关系、管理关系、伦理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关系。根据对立价值构架理论模型,可以将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异化的类型分为:家庭保姆式、松散放养式、企业雇佣式、父母包办式。中西文化的影响、高校机制不健全、交往行为失范是造成导学关系异化的主要缘由。基于此,应从融合中西文化,树立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健全高校机制,保障导学关系正常发展;规范交往行为,促进导学关系和谐发展三方面来重构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

[关键词] 导师;研究生;关系;异化

[

研究生教育处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以下简称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导学关系都为社会所关注。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导师失德事件和研究生自杀极端事件,更是将导学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导学关系异化是造成导学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要改善导学关系异化的现状,需明确导学关系异化的本质和类型,探明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重构策略。

1 导学关系异化的本质和类型

导学关系异化严重影响导学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从理论上明确导学关系异化的本质和类型,是改善导学关系的前提条件。

1.1 导学关系异化的本质

异化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概念,黑格尔用异化表达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转化关系,“没有任何东西具有一种以自身为依据并内在于本身的精神,相反,任何东西都是在自己以外的一种异己的东西之中”,他将异化看作一种精神意识不断超越自身的辩证活动[1]。费尔巴哈在其唯物主义哲学中也阐述了异化的概念,他将异化的主体看作实实在在的现实的人,提出了著名的“上帝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观点,即上帝由人所创,但最终变成了与人相疏离甚至支配人的存在,指出异化是人的自我疏离、分裂[2]。赫斯站在经济的角度,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将货币看作是异化了的人的类本质,指出“异化是单纯商品生产中人的异化”[3]。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关于异化的观点,将异化应用于政治、经济现象分析,发展了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原理,形成了“劳动异化”理论,指出异化是人自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的一种状态。马尔库塞站在人本主义角度,提出了“总体异化”理论,认为异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卢卡奇指出异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所取代[4]。综上,异化是指人生产出的产品变成对抗本体的存在,并制约人的发展的一种现象。

关于导学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伟连、吴克象认为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5]。杜晓明认为“导学关系是导师的‘导’与研究生的‘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利共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育人三个方面”[6]。王文文等认为导学关系是在特定教育情境中具有不同角色和期望的导师和研究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双方学术学业交流、情感交流以及日常生活交流等方面[7]。笔者认为,导学关系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包含情感关系、管理关系、伦理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关系。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导学关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所谓导学关系异化,就是导师和研究生在交往过程中因受环境、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扭曲了导学关系的本质,颠倒了导学关系的目标和方法,偏离了导学关系发展的正常轨道,最后使导学关系变成背离教学关系的其他关系。

1.2 导学关系异化的类型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金·卡梅隆(Kim S. Cameron)与罗伯特·奎因(Robert E. Quinn)在研究企业组织文化时,创立了对立价值构架理论[8],这一理论在整合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提取出了两对影响组织文化的关键且对立的价值维度,分别是灵活适应和稳定控制、注重内部管理整合和关注外部竞争差异。他们以此為依据划分出四个象限,归纳出了四种不同的组织文化类型,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进行分析、诊断和变革,大幅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受对立价值构架理论的启发,根据导学关系中师生相处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特点,笔者发现,在导学关系中,也存在影响导学关系的两对关键且对立的价值维度,分别是导师对研究生管理的控制性和灵活性、导师和研究生相处的亲密性和疏远性。以此为依据可以将导学关系异化分为家庭保姆式、松散放养式、企业雇佣式、父母包办式四种类型(见图1)。

家庭保姆式导学关系主要指导师在与研究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对研究生的管理比较灵活,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交流频次多,但多集中于学术探讨以外的事务,研究生需要帮导师完成大量私人生活上的事情,其在导学关系中承担着家庭保姆的角色。松散放养式导学关系主要指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比较松散,处于少管或不管的状态,师生之间除了必要的学术交流外,没有其他方面的互动,师生之间亲密程度低,关系相对疏远。企业雇佣式的导学关系是指导师对研究生有明确严格的任务要求,师生之间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奉行效率第一的原则,导学关系更倾向于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双方情感关系淡漠。父母包办式的导学关系主要表现为导师在与研究生相处的过程中具有绝对话语权,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大包大揽,对研究生的其他事务严格管理,在导学关系中承担着严父厉母的角色;学生的自主性较小,对导师的依赖性较强,其独立研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导学关系异化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中以企业雇佣式和父母包办式最甚。企业雇佣式的导学关系过于强调师生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忽视了导学关系的情感基础,造成了导学关系的功利化、淡漠化;父母包办式的导学关系过于突显导师权威,忽视了研究生的自主能动性,使研究生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创新能力,对导师过度依赖。家庭保姆式的导学关系过于突显师生交往的生活性,弱化了导学关系的科研、育人功能;松散放养式的导学关系忽视了师生交往的互动性,造成导学关系脆弱化、形式化。

2 导学关系异化的内在机理

导学关系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西文化的影响、高校机制不健全、交往行为失范是造成导学关系异化的重要原因。

2.1 中西文化影响是造成导学关系异化的环境根源

2.1.1 西方工具理性思想的侵蚀

理性是人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纯粹理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实践理性植根于人的道德原则,指的是人的意志能力,人的行为依赖于意志,即实践理性,实践理性能帮助人们做出行为选择。韦伯沿袭康德的实践理性的思想,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9]。价值理性强调动机和方法的正确性,不太关注事情的结果;工具理性强调目的和结果的实现程度,不关注实现目的的动机和方法。20世纪中叶,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工具理性使人物化、非理性化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宗教神学的消解,金钱和物质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日益加重,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手段和目的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有效性和高效性成为了衡量社会行动的黄金标准。受工具理性急剧膨胀的影响,当前学术界急功近利的风气日益严重。唯论文数量、唯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唯论文被引用系数三大毒瘤式的学术评价[10]使得学术创作成为了一项产业,直接与利益奖励挂钩的定量化的评价方式使得研究生活充满了功利性,工具理性超越了价值理性,成为学术研究的主导因素。受工具理性行为逻辑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将导学关系视为简单的供求关系,直接指向自己学历的获得和毕业论文的完成,着重强调自己获得者的身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学术服务;而部分导师也将导学关系视为短暂、单一的任务管理关系,对学生采取形式化、简单化、任务化、敷衍化的交往态度,以指导学生完成学业任务为目标,不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双方交往中工具理性占据霸权地位,供需关系成为纽带,没有真正接纳对方,也没有真实感情的倾注和回馈。

2.1.2 尊师重道文化的流失

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规范。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和治世之才,对伦理道德有极高的要求,教学的目的是成贤成才,而不是功名利禄的获得[11]。教师作为文化与道德的载体,是道的现实体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12]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13],“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14]等都表明教师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学生心怀求学的虔敬之心和对教师的敬畏之心,尊师重道之风浓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的由培养治世之才转变为谋求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尊师重道”的文化氛围日益流失,教师的地位不断下降,出现了“道衰师微”的现象。激烈的竞争使得学校轻德重知,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差异性收入弱化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其将教育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学生受教育也不单是为了传道受教,成贤成才,更多是为了改变命运,提升地位。导师和学生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關系难免疏远变质,导师对学生缺少无私的爱,学生对教师也缺少了浓浓的爱师之情和敬畏之心。

2.2 高校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导学关系异化的间接因素

2.2.1 生师比严重失调

相关数据显示,2000~2019年,我国研究生持续扩招,研究生规模增长了9.51倍,但导师规模只增加了4.2倍。2019年我国研究生生师比(依据未扣除导师投入于教学、行政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所测)已达到6.20[15],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生师比只有3.63[16],远低于我国。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为了积极应对疫情、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规模扩招研究生。2020年总招生人数高达110.66万人[17]。一些导师指导学生数超过20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高校中,每名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一般为2~6人,德国则为4~5人[18]。我国导师所带研究生数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导师所带研究生数。导师和研究生增速上的巨大差距导致生师比严重失调,导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骤然加重,尤其是青年导师还要面临职业考核、职称晋升等问题,部分导师力不从心,在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之余,没有更多精力照顾每个学生的情绪,再加之部分学生不积极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和研究生彼此之间沟通不畅,容易产生隔阂。

2.2.2 高校调适机制不健全

首先,导师变更机制僵化。学生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受到时间、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在熟悉某个研究方向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想改变研究方向;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发现自己与导师性格不合,无法继续合作,想更换导师。目前,导师变更制度虽然已初具模型,但制度背后的学术、人际关系因素深深影响着制度的落实,如:存在导师因担心声誉受损而不同意研究生的更换请求、学生担心与现任导师关系破裂而找不到其他导师接收以及个别导师“为难”研究生等现象。另外,部分高校出于研究生培养连续性的考虑,不支持研究生更换导师,或学生更换导师的流程繁琐、手续繁杂、持续时间长且必须征得原导师的同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研究生变更导师的难度。其次,协调、追责、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具体而言:第一,高校缺乏相应的冲突协调机制。学校虽然设有学生诉求渠道,但师生知晓度低、利用率低、处理效率低。当导学关系出现问题时,学校作为第三方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行动,学生的情绪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宣泄和排解,导致师生之间矛盾积攒,错失有效调解导学关系的黄金时间。第二,前轻后重的问责追责机制有失偏颇。当导师作为过错方引发师生冲突且造成的影响较小时,高校出于对学校声誉的考量和对导师个人科研能力的肯定,有意识地规避对导师的问责和处分,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内部处理态度;当师生冲突过大造成严重后果(学生死亡等极端事件)或面临极大舆论压力时,存在对导师采取从重从快处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第三,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高校的监督体系大多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言,缺少对培养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相处等培养细节的有效监督,师生互评流于表面,难以发现实质性问题。

2.3 交往行为失范是造成导学关系异化的直接根源

2.3.1 师生双方责任意识缺乏

导师责任意识缺乏具体表现为:第一,部分导师片面履行其应有的职责,采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责任观。在研究生大量扩招的背景下,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骤然增多,面临的压力也骤然增大。部分导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表现优异的学生,而对其他学生则采取“松散放养”的态度,区别对待的行为导致导学关系僵化。也有一些导师沉迷于积累学术资本、提高学术声誉,只承担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职责,对其本应承担的育人职责视而不见,出现了“只见论文不见人”的现象。这种程序化、片面化的相处方式忽视了导师和研究生交往的情感性和生活性,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第二,部分导师责权不明,滥用权力。“导师负责制”给予研究生导师极大的自主权,使导师掌握了未定性的权力。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完全性,交易事项具有不确定性,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普遍存在的[19]。导学关系中的不完全契约体现在导师有影响研究生论文考核、毕业、推荐等的剩余权力,一些导师以此为条件给研究生安排许多分外之事,将研究生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廉价打工者,损害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师生之情。研究生责任意识缺乏,学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应承担的责任主要是学习责任、创新责任、示范责任、助手责任以及服务责任[20]。受研究生大規模扩招的影响,研究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研究生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观偏差、创新意识不足、控制力低下、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欠缺、对导师依赖性过强,即使导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也无法改变其学习态度,致使导师不得不对其采取“放养式”管理。

2.3.2 师生之间情感距离失当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太亲密或者太疏远,都不利于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具体表现为:第一,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情感距离太近。当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过近,亲密程度过高时,双方互动频次多、情感投入大,进而会以亲情的角色进行交往互动,导学关系容易异化为亲子关系;一些导师以关系亲密为由给研究生安排许多生活琐事,将研究生视为自己的“生活助理”,导学关系容易异化为保姆关系。第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太远。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情感距离太远表明双方情感投入不足,互动较少。例如,一些师门组织文化停留于制度文化层面,师生双方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师门活动较少,师门组会以课题汇报为唯一目的,师生之间缺少情感和文化的联结。目标指向的交往倾向导致双方容易忽视交往的情感性和生活性,情感关系淡漠。单因素的交往形式使得导学关系的根基过于薄弱,难以长久维持,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往往造成关系破裂。

3 导学关系的重构思路

基于对导学关系异化机理的研究,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中西方文化,落实于高校的调适机制,聚焦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共同构建。

3.1 融合中西文化,树立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

3.1.1 追求两种理性和谐统一

正视工具理性,培养超功利性。工具理性注重有效性和高效性,是促进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据社会交换逻辑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权利,这是每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环节[21]。但从社会交往理论视角来看,导学关系不是纯粹“为我性”的主客体关系,而应该是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对智力和精神的探索应该是导师和研究生的不懈追求,求真求善是导师和研究生研究工作的核心。导师和研究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树立超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摆脱外在的功利目的的控制,实现由日常研究阶段向研究者生存状态阶段的过渡,既看到教育短期的、功利的价值,同时也要追求教育长远的、非功利的价值。重视价值理性,提高道德利益抉择水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二者互斥互补,相辅相成。重视价值理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工具理性,而是谋求个体合理性需要和整体需要的统一,使人能够保持清醒,关注人和事务本身,不被功利目的所蒙蔽。应该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消解工具理性带来的流弊。首先,高校要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核心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念,规避功利主义带来的影响。其次,导师应遵从价值理性,秉承“育人在先”的原则,以开放、关怀的态度接纳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生活情感、人生规划、就业选择方面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导,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最后,研究生个人也应重塑研究理念,重视科学研究本身的、内在的目的,敞开心扉,亲近导师,以真诚、谦虚的姿态与导师交往。

3.1.2 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根基

首先,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拾“尊师重教”之风对解决导学关系异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要靠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协同努力。就政府而言,要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增加教师的满意度和荣誉感。就社会而言,要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时代资源,宣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广泛传播好导师的先进事迹,同时加强网络监督,避免不实报道对教师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就高校而言,要建立完善的导师激励机制和荣誉表彰机制,突出导师的主体地位,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就教师个人而言,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将“德才兼备”作为自己的目标,以高超的能力和优良的品德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其次,要践行尊师爱生的传统。尊师爱生植根于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是调节师生关系的道德准则。尊师体现为学生诚心求教,教师涵泳品行[22]。研究生要有求真、求理的韧性和执着,导师要有精湛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德行。双方价值追求一致,导师体恤研究生,研究生敬重和仰慕自己的导师。爱生体现为导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研究生的需求和困难,准确地给予研究生实质上的帮助。另外,导师要善于向研究生表达师爱。当研究生接收到导师传递的情感信号后,会激发情感回馈的欲望,产生浓浓的敬师和爱师之情。尊师爱生的情感交互行为能提高导师和研究生交往的亲密性。

3.2 健全高校机制,保障导学关系正常发展

3.2.1 扩大导师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导师和研究生增速上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导学关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鉴于此,增加研究生导师数量,缩小生师比是缓解导师和研究生比例失衡的根本方法。具体而言,应采取“内外兼修”的政策。对外,扩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的博士研究生进入教育行业。对内,注重内培青年教師,减小职称对青年教师的限制。目前,我国高校引进的人才大多是世界高水平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其在思维创新和科研能力上都有较高水平,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应发挥这些高层次人才的科研优势,打破职称壁垒,缩短对其科研能力的考核时间,使其尽快投入到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之中。另外,合理配备研究生数量也是缓和师生矛盾的另一途径。对导师的指导能力以及导师所担任的行政职务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分配合适的指导名额,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位研究生进行充分的指导,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

3.2.2 重视导师和研究生诉求,健全高校调适机制

首先,完善导师变更制度。导师变更制度是调和导师和研究生矛盾,解决导师和研究生冲突的有效途径。当导师和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时,及时更换导师能够预防导学关系异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培育支持性的导师变更氛围。高校应完善导师变更细则,提高对导师变更制度的重视程度,导师和研究生也应转变观念,将导师变更看作研究生培养的正常环节。良好的导师变更氛围有利于消除研究生的顾虑,增强导师和研究生以及导师和导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有效预防导师和研究生问题的发生。第二,简化更换导师的流程。环节多、时限长的导师更换流程会给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当师生双方能够协商一致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尊重导师和研究生双方意愿,在征得原导师和拟转入导师同意后,履行先转入后办手续的流程。当师生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充分了解导师和研究生情况,进行裁定并给出处理意见。其次,健全协调、追责、监督反馈机制。高校健全的协调、追责、监督反馈机制是良好导学关系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第三方的协调作用。第一,建立导师和研究生冲突协调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研究生诉求表达通道,简化信息传递程序,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合理化解导师和研究生矛盾、转化导师和研究生冲突。第二,公正客观地落实导师问责追责机制。追责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对问题审查、评估并采取措施,重在惩罚并纠错,旨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行为矫正,并对他人行为起到警示作用[23]。高校在实施问责追责时,要回归事件本身,规避外在舆论的干扰,做到精准问责,客观问责,罪罚相当。避免前期问责的形式化、选择化、随意化和后期问责的从重从快化。第三,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学校有关部门与导师、研究生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完善导师和研究生的互评制度,确保监督机制有效运行。从根源和过程两方面对导学关系的管理与发展情况进行监督。

3.3 规范交往行为,促进导学关系和谐发展

3.3.1 强化师生双方的责任意识

就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而言,首先,导师要增强责任感,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造成师生关系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导师选择性地履行其职责,忽视导学关系的情感性和综合性。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仅承担着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学术性职责,还承担着帮助研究生塑造道德人格,教会研究生做人、做事的育人职责。导师要明确自身职责范围,承担起“全方位育人”的职责。在与研究生相处的过程中,导师要合理分配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工作的时间,增强对研究生学习、生活、人生规划的关注,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育人性和情感性。其次,导师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正确行使导师权利。导师的性格、品质、道德水平能对研究生产生重要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导师的科研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术态度,正气、果断、智慧、公私分明的优良品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使研究生心生敬佩之情,有效预防导学关系异化问题。同时,导师在行使相关权利时,要恪守规范,避免情绪化行为,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强化研究生责任意识。在研究生教育的责权关系中研究生和导师既是权责的主体,也是权责的指向对象[24]。导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同样也承担着对导师、对自己负责的职责。当前导学关系的异化,不只是导师片面履行职责造成的,研究生个体对于导学关系的异化也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应该明确并履行好自己作为学生的职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全面拓宽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时、主动、有效地找导师沟通,完成期刊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具备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研究生知学、好学的态度和求上进的品质能增加导师对其的好感度,赢得导师的肯定与赞许,有利于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

3.3.2 倡导灵活有度的交往方式

如导师和研究生关系过于亲密,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要适当增大情感距离。导师和研究生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有作为普通社会人自由交往的需要。但同时,导师和研究生也应时刻谨记自己教师和学生的特殊身份,在交往过程中遵守师生交往规范,秉承自由、平等、适度的交往原则,保障导学关系良好健康发展。避免因双方交往过密使导学关系异化为亲子关系、保姆关系、恋人关系等其他关系。如导师和研究生关系淡漠,除了导师和研究生双方个人的努力外,还可以从塑造师门文化入手,营造情感浓厚的师门氛围,增进导学关系。场域理论强调,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师门是影响导学关系的主要场域,其作为非正式群体,遵循人与人相处的情感逻辑[25]。因此,在师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营造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在组会中,个体状态、个体特征、内部动机和外部刺激都会影响研究生在组会上的发言和表现[26]。就研究生的不足表现,导师要抱以宽容的态度,在给研究生批评指正时,要运用教育机智,讲求合适的方式方法,营造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其次,转换导师和研究生交往的场域。将师生交往的情境由单一的校内交往扩展到丰富的校外学习与交流,如师生共同参加学术报告会,进行学术调研等,一方面研究生能通过这些机会增长见识,习得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没有外力干扰、同吃同住的生活方式下,师生之间的亲密性更容易得到培养,空间距离的减小能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帮助师生了解彼此,减少隔阂。

总之,导学关系异化是文化、机制、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善异化的导学关系,要从影响导学关系的各个因素入手,融合中西文化,健全高校机制,规范交往行为,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构建。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久兴,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2-45.

[2] 韩蕊.异化:从柏拉图到赫斯——马克思之前西方异化理论的流变耙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2-49.

[3] 韩立新.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研究史回顾[J].哲学动态,2011(3):5-15.

[4] 包红梅.卢卡奇物化理论视阈下的科技伦理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17(3):34-36+54.

[5] 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6] 杜晓明.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学关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7):54-55.

[7] 王文文,郭宁,王扬.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76-82.

[8] 金·S·卡梅隆,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谢晓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48.

[9]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 [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10] 程慧平.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熵权TOPSIS方法的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2):77-82.

[11] 程红艳,杨湾.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现代转向:从道德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2):31-34.

[12] 杨柳桥.荀子诂译(尊杨惊本)[M].济南:齐鲁书社,2009:560.

[13] 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04.

[1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4.

[15] 王应密,叶丽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发展失衡与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77-83.

[16] 彭湃,龚雪.一流研究型大学应培养多少研究生——基于中美数据的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26-131.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1-11-0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18] 郭艳利.高校文科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133-137.

[19] GROSSMAN S J,HART O D.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4):691-719.

[20] 程斯辉,曹靖.当代研究生责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24-29.

[21] 赵士发,李春晓.新时代语境下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27-32.

[22] 孟璨.师生关系的时代困境、理想樣态与现实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7-8+13.

[23] 周湘林.高校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归类、现状及其改进[J].现代大学教育,2020,36(5):84-91.

[24] 左崇良.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的体系和要素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22-26.

[25] 李国梁.非正式组织的运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学术界,2016(6):180-187+327.

[26] 谷贤林,韩丰.师门研讨会互动网络生成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4):56-61.

Internal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ion of alien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and postgraduates in new era

RU Zong-zhi, LIU Xiao-min

(College of Education,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Shaanxi721013,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of guidance relationship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of guidance and learning is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lationship which is based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t usually includes emotional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and ethical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model of opposite value structure, the guiding and learning relationship of alien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family-nurse type, loose-raising type, enterprise-employed type and parents-arranged typ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unsound mechanism of high efficiency and the anomie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lienation of guiding and learning relationship. Therefore, the harmonious guiding and learning relationship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fication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universities to ensur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guiding and learning relationship, regulating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guiding and learning relationship.

tutor; graduate student; relationship; alienation

[责任编辑 马晓宁]

[收稿日期] 2021-11-02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2020Z048);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陕教[2020]198号);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五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20JGZD05)

[作者简介] 茹宗志(1964—),男,陕西宝鸡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通信作者] 刘晓敏(1996—),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作者:茹宗志 刘晓敏

第4篇: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认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业与研究指导,提供学术及其他方面的资源支持,研究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双方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对研究生而言,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其研究生学习乃至今后学术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

一、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课题研究,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师徒、导学关系。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指出研究生与导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共同研究的关系,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导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科研伙伴关系[2]。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型,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纯粹师生型,即职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以专业指导为主;(2) 亦师亦友型,兼有师生与朋友关系,除学习上的联系外,还有思想、生活等其他方面;(3)老板雇员型,接近于公司雇用的金钱交换关系;(4) 松散疏离型,导师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关系松散。 纯粹师生型,此种类型的师生关系通常发生在学术至上或具有高度权威的导师和他的学生之间。导师专注于自己的学术或行政工作,或是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关注学生学业以外的事务,因此师生关系主要围绕学生的课业、论文和导师的科研工作,基于学术任务而开展。导师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根据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但是在互动中导师定位为课题的指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而研究生是接受者。导师拥有绝对的知识权威,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而研究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查资料、做实验,处在受教育、被管理的服从地位。这种师生关系较为传统,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往往只局限在学术上,因此处于这种师生关系的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与导师的交流学习。 亦师亦友型,此类师生关系中,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全方位的。导师一般精力旺盛,非常活跃,不仅注重学术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情况。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不仅学生可以取得较好的学术成就,形成健全人格,而且导师也收获了友谊和进步,师生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寄托,密切关系维持时间更长、更稳定。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老板雇员型与松散疏离型,这两类师生关系都是不良的师生关系。松散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导师和学生都是不利的,在这种关系下,导师很难尽到自己的教书育人的义务,而学生也很少能从老师那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更过之者,如今在我国,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已经不是新鲜事。假如学生只是跟着别人把“老师”调侃为“老板”,没有特别的含意,那也没什么。但是,这样的称谓,往往在其中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一些功利化倾向,值得关注,尤其值得我们这些当导师的来思考。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确是折射出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倾向,但显然又远不止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给老师下的一个经典定义,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这个定义是很精准的,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老师已经变成了学生的“老板”,成为学生的“所有者”,而学生实际成了老师的“私有财产”。一些老师成了学生的“老板”,学生成了那些老师的“私有财产”,成了老师的廉价甚至无偿的劳动力,这样,老师的言传身教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应该从老师那儿学到什么?这两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也普遍存在与当今的师生关系中,对于这两种关系,不仅导师应该反思,学生也应该做出思考。 每一个研究生都应该经常对自己与导师的关系进行分析与反思,思考自己与导师的关系究竟是哪一种类型,这种师生关系是否需要改善?那作者本人而言,我认为与导师的关系可以归为纯粹师生型这类中去。导师由于自己的工作,几乎很少能顾及到学生,除非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不然老师几乎不会和学生有交流。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是亦师亦友的,每个老师有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这对师生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生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处理好、改善好、维护好与导师的关系。

二、怎样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大学问。同样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怎么发展,应该怎么处理,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学习的内容。 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学会与导师沟通。当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以导师对研究生开展教育和管理活动为主,通过导师的影响促进研究生成长进步,达到有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沟通是否到位,沟通关系是否和谐,对研究生培养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由此可见,与导师的沟通及关系的处理实际上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各个方面。 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有效性的对策有:

(1)研究生认识自身主体性地位,提高其沟通主动性。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研究生已不再是以单纯的客体而存在,而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导师只是研究生培养道路上的指路人。如果仅仅被动地等待导师来引导和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自身实际的科研水平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必须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作为研究生而言,一方面,要养成独立地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地寻求导师的指导,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在与导师主动沟通后,也要有强烈的反馈意识,主动将沟通的效果以及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导师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沟通的质量。

(2)加强同导师情感的交流。当前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内容多集中在学术指导、科研项目及就业问题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及导师在帮助解决研究生日常困难、塑造健全人格和培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就个人而言,传统的师生沟通是知情分离的,只有“知”的“教”,而无“情”的“育”。我们应该认识到,导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更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或引路人,导师的一些生活、处事经验也是很值得去学习的。 (3)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沟通渠道。尽管面对面沟通仍然是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主要渠道,但是E-mail、网络聊天工具、博客、手机短信息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已经成为研究生喜欢的沟通形式,这些方式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机会,使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与及时。比如,可以建立 QQ 群、微信群让导师与研究生共同讨论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息群向学生群体解释和发布有关信息等。 实际上,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的,是一种彼此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关系。在与导师相处中,我们应该积极去创造这种双向关系。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专门教育,它贵在创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科研。通过导师在前一段时间对研究生的指导与帮助,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就由单向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工作转变为研究生和导师共同工作、互相帮助的双向的平等关系。在这种“帮助”的关系中,导师不再具体的由上而下的指导研究生该做什么、该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是由研究生先根据自己在前一阶段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实验方案,再和导师讨论该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而且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不断得到研究生的反哺,由此逐渐形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这个时期导师的工作由原来的“台前”转到“幕后”,在给研究生一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后,由研究生自己来完成具体课题的全过程。而研究生不再单纯地依附导师,在一步一步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他们能够针对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合理的解决方案。导师则在保证学生原创性的同时,对一些工作给予建议和把关。导师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指导研究生,从而帮助研究生提高素质,完成学业。最终达到研究生教育的预期目标,使我们研究生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三、小结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仅学生要积极进行维护、改善,导师也应该进行主导,而对于学校方面更应该提供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和平台,并对其进行监督。研究生和导师都应该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生而言,应该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主动维护和改善与导师的关系,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互动、讨论,并有意识地扩大与导师沟通的内容范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信任、和谐、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楚永全, 陈文婷, 陈姗姗.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比较分析与改进对策[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12):65-68. [2] 周文辉, 张爱秀, 刘俊起等.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9). [3] 龚丽, 李志, 刁黎. 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09, (6).

第5篇:导师选择与研究生未来的发展的关系

在中国,什么样的生存法则在左右着人们?有人说,中国是个官本位社会;有人说,中国是个人情关系的社会;有人还说,中国也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当然了,这些都只是说法,你可以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现在咱们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观点、见仁见智。当然了,本文讨论的背景是基于对上述说法持认同态度而展开的,否则本文也就没有讨论的空间了。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关于研究生导师的选择与未来的发展,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导师与导师之间是绝对各不相同的,这不光指性格不同,人性的不同是客观的。导师们之间更大的不同是自我发展路径的不同。海文考研 万学海文

有的导师是学术型的,一辈子对黄白之物并无过多要求,惟愿常伴青灯积长年苦思之功以求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一部分导师是官员型的,他们除了在学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外,还在学校担任了职务,比如说院长、副院长、系主任等,有的在学校外担任了职务,比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院的导师们就是各个银行的行长,有的导师甚至是政府部分的高官,举个人物大家就明白了:朱镕基。还有一部分导师是事业型的,这里的事业,我指的是致力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人脉关系,在企业中挂名或者接项目,充实自己的口袋。那么,总结起来,三种类型的导师:学术型、官员型、事业型。海文考研 万学海文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绝大部分同学将进入企业工作,那么相信这应该占据了超过50%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同学,约10%左右将选择通过考试或者其他途经进入公务员系统。一部分同学,略微超过10%左右将进入各类学校,成为老师。低于5%比例的考生将继续深造,在国内攻读博士研究生。更加低比例的同学将选择出国深造或就业。那么,上面我们总结了毕业研究生的五条发展路径:一,进入企业;二,进入公务员系统;三,做老师;四,攻读博士研究生;五,出国深造或就业。那么,我们来依次分析研究生导师对于上面五条路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海文考研 万学海文

毕业后想进入企业工作,那么你最好选择一位事业型导师。事业型导师们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有丰富的人脉关系,而且肯定一般在比较有名比较好的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或者是因为导师们在一些企业挂职,或者是因为导师们接过这些企业的项目,和中高层们有一定的交情,或者是因为导师们的弟子经过一番奋斗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有一定分量。只要导师愿意,毕业的时候利用其关系网给你介绍一个工作,肯定比自己找要好很多。举个例子,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寝室的一个兄弟就在他的事业型导师的公司上班,完成一个研发医用B超仪器的项目。那个公司他导师和朋友合伙开的,是一个高科技类产品开发的小公司,但是效益非常好,毕业的时候在导师的邀请下,他进入了这个公司做研发,第一年的底薪就是10万,还分了干股,那么这比他自己去找工作,待遇岂止高了一个档次。海文考研 万学海文

毕业后想进入公务员系统,那么你最好选择一名官员型导师。官员型导师们在省市各级政府甚至中央各个部门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这些关系或者是导师们本身自己就身居要职,或者是导师们的同学同事弟子已在官场混迹多年,那么,如果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其他途径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首先你首先将得到信息优势,然后进入复试后,导师们的关系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的一个研究生时代的师兄弟,毕业时考过了湖南省烟草局的初试,在复试时通过导师的关系找了省烟草局的一位处长,最终得以顺利入选。毕竟,在政府公务员系统中“朝中有人好办事”永远是不二法则,而你的人就是官员型导师们的丰富关系。海文考研 万学海文

第6篇:研究生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

广西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研究生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科 目:授课教师:专业班级:考生姓名:考生学号:提交日期:

科技论文写作 胡迎春 2012级企业管理 周 亮 20120501066 2013年6月20日

研究生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

摘要: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少研究生与导师交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师生关系僵化,本文针对研究生处理与导师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融洽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关系

0 引言

在导师负责制[1]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下,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全程的、全方位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是在各类论文写作方面,甚至还包括学习、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由于接触面广、交流频繁,加之心智模式不够健全,研究生处理与导师关系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1 研究生处理与导师关系时存在的问题

1.1 对导师缺乏必要的了解,不会主动联系导师

很多研究生不会主动获取导师信息,对导师性格特征、工作态度、方式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信息的缺乏势必导致沟通障碍增多,师生融洽相处[2]的磨合期增长。同时,不少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交往中,主动性较差,往往只是坐等导师找自己。由于导师过于忙碌,师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关系慢慢疏远。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导师无法获知你的研究进展以及遇到的困难,这势必影响你的学术研究进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

1.2 认为导师要求过严,施加的压力过大

由于本科阶段自己动手“练笔”的次数较少,可能就一篇毕业论文。而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导师会安排一系列的写作任务,包括:小论文、课题研究论文以及毕业论文。同时,一些导师工作非常严谨负责,对学生的论文严格把关,针对论文的框架结构、格式细节不断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学生几易其稿仍不能过关。正因为此,不少研究生认为导师要求过于严格,过多的占用自己的其他专业学习时间和业余休息时间,久而久之,并对导师布置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最终使得师生关系僵化[3],甚至出现换导师现象。

1.3 认为导师水平低,无法胜任论文指导工作

1 一些本科出生较好或者自恃才能过人的研究生,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对导师布置的专题学习或论文写作任务敷衍了事,认为这些工作远不能体现自己实力与水平。长期这样下去,会给导师留下自命不凡的印象,而导师毕竟是师长,自然不会“自作多情”地主动联系学生,于是导师越来越疏远你,不愿意给你安排任务,也不会给你指导论文写作,而你埋头做你的事,从此各不相干,双方关系僵化。

1.4 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愿意“挑大梁”

面对导师的课题研究任务,一些研究生不但没有主动请缨,勇挑大梁,相反,还以各种理由推脱出去,尽量减少手头的工作量。这样下来,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实战锻炼,你的研究能力、写作水平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通过课题研究,你可能有机会发表相关的小论文,甚至,可以以此为基础扩充为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接触,导师无法得知你课题研究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在你多次推脱敷衍工作后,导师可能不会再器重你,把那些锻炼机会留给其他同门师兄妹。这样,你和导师的关系就慢慢疏远。

2 研究生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

2.1 充分了解导师

毫无疑问,研究生要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导师。归纳起来,研究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了解导师:师生相处情况、导师的个人经历、学术研究成果、工作现状。师生相处情况指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的工作交流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甚至导师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偏好等,这些情况可以从师生学术交流、聚会以及其他交流活动中了解;导师的个人经历指导师的籍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学术研究情况是指导师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在其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立场及学术研究风格;工作现状主要是指职称、是否兼有行政职务;在这四个方面中,“经历和工作现状”是基本信息,而核心信息是“师生相处情况和学术研究成果”,它直接反映出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工作要求,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2 加强与导师的联系与沟通

疏于与导师的联系与沟通,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淡化[5]。作为一名研究生,要经常与导师联系,让导师了解你的生活和学习情况[7,8]。向导师汇报的信息,可以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导师可以根据你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和帮助。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内容是你的论文进度,这样导师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找出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为你提供修改和完善建议,这对于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即便论文写作没有什么进展,也要让导师知道这个事实,因为导师可以协助你解决论文习作过程遇到的困难,从而加快论文写作进度。

不少导师会安排学生每周见面一次,让学生汇报学习及论文进展情况。如果导师临时有事,无法见面,你也要通过电话或网络途径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6]。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导师对你的学习进行实时指导,而且你会给导师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否则,导师如果长时间没有你的信息,可能会误认为你的研究很顺利,没有什么问题。当然,如果你的研究没有遇到困难,那倒不会严重影响你的学业,但是,如果你的研究本身出现很多问题,而导师没有途径获取这方面的信息,这样非常不利于你及时完成论文,而且会给导师留下一个“单干户”、不善交流的不好印象。

2.3 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消除不满情绪

有些研究生认为导师要求过于苛刻,其实从学知识的角度来思考,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导师要求严格你的学习能力自然提升得快,而且你学到的知识会比其他同学更多、更深。实际上,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会发现,正是因为当初导师的严格要求,让你更快的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并且让你在工作岗位中独当一面。

有些研究生认为导师水平低,无法胜任研究生阶段的专题研究论文指导工作。客观公正地说,从综合实力看,新生本科出生再好、能力再强,也不如导师,毕竟导师在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方面经验丰富,这一点是研究生远远不能及的。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所研究的专题导师都懂的话,那么你的研究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不管怎样,既然已经在导师门下了,就要谦虚、谨慎地学习,不能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2.4 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勇于展现自我

导师拿到课题后,通常会将课题分解然后分配给研究生,但是有些研究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躲躲闪闪,不愿主动分担工作。这样,既错失了锻炼、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又错失让导师了解自己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课题分配下来后,导师一般会隔一段时间就和学生开会交流学习,开会时有些研究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在导师面前提问,担心挑战到导师的权威。事实上,在讨论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畏首畏尾,只要是围绕课题相关问题进行

3 讨论,相信导师会心平气和地、客观地与你交流,并不会因为你与他/她意见有分歧而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这种讨论对于毕业答辩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毕业答辩时,往往有好几位本专业的教授对你提问,对于他们的问题你很难给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回答。对于某些教授的异议,你需要掌握一定的讨论技巧与之进行辩论。如果平时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不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你在答辩过程中遇到这类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无言以对,最终影响答辩成绩。同时,由于缺乏讨论的经验与技巧,以后参加工作进入项目组后,也会影响你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3 结束语

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对每个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这门必修课事关你的学术研究生涯,事关你的毕业答辩,事关你的未来前途,所以研究生都要努力修一个高的学分。然而,由于导师的个体差异性,研究生的禀赋差异性,在处理自己与导师的关系时,除了学习和借鉴上述方法和技巧外,还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及导师特点,独创性地处理好自己与导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罗云,李姝蓉.美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特点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88-90. [2]许可毅,叶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59-62. [3]洪恩强,胡天佑.合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传统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1(3):15-18. [4]周文辉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5]刘恒坤等.关于正确处理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9):58-60. [6]杨帆.以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为视角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J].南昌高专学报,2010(4):87-93. [7]张欣兰等.论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关系的转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17-20. [8]朱成康等.浅谈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30-131.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utors

4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dopted to educate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tutor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Some graduate students are purely self-centered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tutors, resulting in ba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is paper,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between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tutors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harmonious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tutors.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 tutor; relationship

5

第7篇: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

武新宏,副教授,女,1965年6月出生,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河北廊坊人,扬州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电视媒介传播研究工作。

主要承担《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工作。

1990—1995年在扬州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做编辑,参与《戏曲志.扬州卷》编写工作;1996—2003年在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做电视编导,期间主要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金凤凰奖二等奖、省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省优秀新闻节目三等奖等奖项。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研究。

陈韵强,国家一级导演,现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兼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先后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2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3次,江苏省“金凤凰奖”6次。

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电视文艺片、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等,担任总导演策划编排过《天涯共此时》、《春江花月夜》、《烟花三月》等大型综艺节目,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

倪其育,副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任,音视频技术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

独立编著《音响技术及应用基础》(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音频技术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与编写 《电化教育应用技术》(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教育技术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声学技术》、《扬州大学 学报》、《电子制作》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声源指向特性的研究”(2000.6~2002.12)、校级 科研项目“教室硬件环境资源优化的研究”(2001.12~2004.1)等课题的研究。

范文霈,副教授,学士,男,1960年7月21 日。

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资料员、馆员;1988—1998年 扬州师范学院院电教中心讲师、电视台业务部主任;

1999—2005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2003年起任教育 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兼有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摄影家协会会员。

冯锐,副教授,硕导,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 学电化教育系。

目前主要从事于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学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际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各项研究课题12月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教材编写2 部。

邓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3月18日出 生,江苏海安人,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电视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技 术等方向的研究。

兼有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苏省高校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承担着《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艺术论》、《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诗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持完成了五项省级研究课题和10余项厅级课题,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电视艺术论》、《宋词掇英》、《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等专著。

姓名:薛晓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8.11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学历(位):博士(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学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薛晓阳:1958年生,男,汉,教授。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原理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

2003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德育所兼职研究员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室兼职研究员。2010年,被聘为教育部第一期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理论导师。

出版《希望德育论》、《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三部专著,其中,2005年,《希望德育论》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学校道德生活的教育叙事》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道德制度化与学校道德生活叙事研究》《农村社会道德教育自我建构研究》《学校德育政策的价值建构与政策实施研究》,以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小康社会的学校道德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

姓名:潘洪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7

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有:

出版《教学知识论》(专著,2004年),《活动教育引论》(合著,2000年),《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主编,2008年)、《课堂教学原理与策略》(副主编,1996年)、《活动学习教学策略》(主编,2010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编著,2010年)、《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主编,2010年)、《小学课程史研究丛书》(主编,2010年),共8部;参编著作教材16部。

先后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全文复印1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

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教育学一般课题“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江苏省参照211建设项目“扬州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扬州地方教育家研究”。先后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甘肃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姓名:寇冬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12

毕业院校:西南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教材、工具书有:《教学心理学新视点》、《现代心理学》、《课程变革背景下高效学习策略指导》、《教育管理学辞典》等10部;在《道德与文明》、《中国教育学刊》、《心理科学》、《西南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参与了国家课题《高职院校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研究;参与了部级课题《层次性教学设计理论模型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影响与教育对策研究》等的研究;主持的省级课题有《中小学教

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成果《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性向的心理学阐释》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现代心理学》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姓名:陈家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9.02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扬州大学心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已出版《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等个人著作10部,主编、合编、合译《班主任工作研究》、《走出青春的沼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础心理学》等20余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研究》、《哲学研究》、《人口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著除被多种报刊介绍、摘登、收录、复印外,还先后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第

4、

5、

6、

7、8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江苏省和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并被授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基金会)、全国家庭教育园丁奖(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江苏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等奖励。

姓名:查永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2.12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发表的学术成果有:

1、参与式学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3)

2、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基本策略研究大学 研究与评价 2009,(1)

3、高深学问之“高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4、学术影响力:学术权力张扬的内在力量江苏高教 2007,(6)

5、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中国高教研究 2007,(2)

6、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科层化及应对中国高教研究 2009,(3)

7、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0)

8、终身教育与大学开放性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09,(17)

9、美国“相互作用大学”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2)

10、学术资源配置中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主持、参与的课题:

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2009年4月结题;

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课题青年项目“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2010年立项;

3、主持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公共课教育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2010年立项。另外,还参与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类课题。获奖情况:

1、“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2009年

2、“我国大学职能履行中精神追求的弱化”,江苏省社科联二等奖,2010年

3、扬州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2010年

姓名:刘久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10

毕业院校:扬州师范学院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小学教育专业主任、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教材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等,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有10多篇论文在省或全国比赛中获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师范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五十年发展研究》等多项;曾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姓名:申卫革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10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无

研究方向:教育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罗尔斯正义观的教育学意义》发表在《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对我国教育学教材存在状态的反思》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对教育学研究者的研究》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期;《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等。

其中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论文《主体间性世界的教师角色》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2期 全文转载。其它学术论文和博士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被中国知网等引用,引用频次不断提高。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维普资讯网、中 国论文网、中文研究网、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网、中国期刊资讯网、以及图书搜索网等转载引用。主持研究的项目有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项、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一项。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2006年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获2007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姓名:史华楠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

毕业院校:扬州大学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史华楠,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1月生,江苏省高淳县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从事专业教学和行政 管理工作。 1996年评为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曾被扬州市表彰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现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为江苏省教育厅特约调研员、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扬州大学党建研究会理事等。

史华楠研究员一直从事现代办公室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是全国首批“秘书职业心理”和“秘书职业教育”的研究者之一,也是国内较 早积极倡导并致力研究“校园文化学”的学者之一。1990年以来,独著、合著和主编5部、副主编3部;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杂论近百篇,论文 中有的还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辑览;主持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1 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江苏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调研课题6项、扬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1项。研究成果中,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优秀成果奖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著作评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成果评奖二等奖2项、江 苏省高校党建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1项、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

第8篇: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导师简介与联系方式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导师简介及联系方式

心理学考研从07年开始改为全国统考,考试考试科目是政治、外国语、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也是全国统考,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跟多的西南大学心理学的情况,博仁教育的老师整理了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导师:

黄希庭,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市下陈村,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和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重庆市政协常委,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苏州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国家教育部授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5),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2009)、“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2004)、“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2007)、“重庆市劳动模范”(1985),被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2010),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教师”(1990)称号等。

Email: xthuang@swu.edu.cn Telephone: (86)023-68253630

张庆林,男,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领衔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方向领头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兼任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普通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庆市侨联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心理学报》编委,《心理科学》编委,《心理科学探新》编委,《西南大学学报》编委。

张庆林教授主要从事学习、创造、社会认知及脑科学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创造性的脑机制及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影响和转化等领域。

E-mail: zhangql@swu.edu.cn Phone: +86(23) 68252660

张进辅,男,生于1951年5月,四川西充人,汉族。1982年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毕业。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起任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学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测量与统计分会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心理研究,探讨我国当代青年心理发生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和趋势,重点是青年价值观特点研究;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心理测量研究,探索现代心理测量学原理和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人力资源开发和心理咨询的应用中有效运用的途径,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量表。

郑涌,男,1967年生,重庆荣昌人,汉族。1983-1987年本科,1987-1990年硕士,1994年师从黄希庭教授攻读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过程方向,1997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

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与健康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民族心理方向。 E-maile: zhengy@swu.edu.cn

陈红 研究兴趣

自我、身体自我的文化差异、青少年人格的个体差异、心理健康与咨询、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健康心理学研究、女性问题研究、公共课心理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chenhg@swnu.edu.cn

赵玉芳 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五莲人。

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趣领域为群体心理过程以及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已经进行了群体性事件的心理过程、灾后心理健康、群际威胁和新市民社会融入等四个模块的研究。当前主要进行后两个部分的研究。

群际威胁是当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关注经济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的群际威胁特征,以及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力图将目前以种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群际威胁理论和方法拓展至经济社会地位差异群体中,并发现低地位群体的群际威胁感以及群际威胁感对低地位群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联系方式:email: zhaobee@swu.edu.cn

符明秋,女,1962年10月生,四川隆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应用心理学,运动与健康心理学方向),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运动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SSBD)会员。 重庆市

二、三届人大代表,民革重庆市委常委。1983年毕业留校后历任西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破格)。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体育运动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运动健康心理学、团体辅导、管理心理学、体育消费心理学

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心理学、心理训练、心理咨询与治疗 联系方式:fmingqiu@126.com

罗跃嘉 1958年5月生,四川省乐山市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央教科所兼职教授;国际心理生理学研究学会会员、国际人类脑功能成像组织会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中华中西医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20余个国内外学术杂志审稿人。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王卫红,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咨询心理系主任,重庆心理学学会秘书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集中于个体心理状况测量与评价(曾于91年率先在西南地区首次对西南师范大学新生进行了心理状况测量及心理档案的建立工作),人才的选拔与评价、个体心理咨询及市场营销领域的有关研究。

通讯地址: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邮编400715 电子邮件: wangwh@swu.edu.cn ;

联系电话: 023-68253520(办) 13062312566(手机)

杨东 男,心理学博士,企业管理博士后;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系主任;日本广岛市立大学客座研究员;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后;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后;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委会主任;国际法医人类个体识别技术学会理事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2.企业家创新与领导力模型3.企业EAP与职业心理健康 联系方式:E-mail:yangd@swu.edu.cn ;Tel:023-68367961。

徐展,1974年生,四川乐山人。现为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院长助理。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心理学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智能体质测评训练中心首席顾问。

E-mail:xuzhan@swu.edu.cn Phone:86–23–68253629, 86–23–68254252

张仲明,男,四川简阳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分会理事,重庆市心理协会会员。北碚区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司法局心理矫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垫江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重庆市精神病院专家督导组督导专家等社会职务,重庆市青苹果之家顾问等,还担任多个中小学的教育顾问。近年来,面向高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了近300余场次心理健康讲座。

所带研究生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

研究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发展研究、学习能力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企业EAP等方面 邮件:617005322@qq.com。 E-mail:zzm888@swu.edu.cn Phone:86–23–68253629,86–23–68254252

白智宏(1971.5—),重庆黔江人,土家族,中共党员。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兴趣:

主要从事教学理论与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研究,综合课程设计与综合教学策略研究,道德教育研究等。 电话:023-68367852(O) 68990649(H)

Email:bzh7155@163.com zhihong@swu.edu.cn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夏凌翔 研究兴趣

人格、认知与心理健康 电话:86-023-68367841 传真:86-023-68253629 电邮:xia.lx@163.com 地址: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邮编: 400715

王权红

教学与研究兴趣

图片和汉字认知,认知心理学,记忆心理学,视觉知觉和心理物理,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网络。 电子邮件:quanhong177@yahoo.com 电话:13108918492

张浩 心理学教授 学位:博士 (香港大学) 研究兴趣: 当前研究兴趣主要在创造活动的性质和机制方面。

特别是采用行为学和脑成像的方法检验正常人和病人创造过程的认知结构和神经机制。 电子邮件:qrzhang@swu.edu.cn 电话:6836-7657

吕厚超 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访问学者,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管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理论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委组织部面试题库及面试专家组成员,企业EAP测评专家,国际罗夏墨迹测验协会认证会员。

研究兴趣

主要进行时间心理学(例如,时间洞察力、时间人格等)和HRM中的应用心理学研究。目前关注跨文化时间自我、自我服务偏向、青少年价值观、积极情绪与幸福感、大学生就业心理等研究领域。

E-mail: houchao928@163.com Telephone:86–23–68253629, 86–23–68254252

高雪梅,女,副教授。1976年1月生,四川省泸定人,中共党员。1994年从康定民族师范学校保送至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1998年获学士学位,于同年考上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年师从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红教授攻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的方向和兴趣:认知发展和价值观研究:主要涉及儿童绘画认知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等领域。

史慧颖,女,汉族,河南武陟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2001年至今,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任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联系:youle@swu.edu.cn

贵康,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获西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7月至今,在西南(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多门专业基础课程,主持和主研国家、省部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十余项。独立或合作发表期刊论文二十余篇,会议交流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和参编图书10部(套),参与开发儿童思维训练软件1套。

陈安涛 重庆市高校骨干教师、重庆市科技后备人才;重庆市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硕士论文入选“2004年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2008年获朱智贤心理学奖,博士论文先入选“2008年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随后入选“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研究兴趣

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认知控制、归纳推理和自我参照加工等领域。参研、主研和主持了10余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全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课题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课题等。

Email: xscat@swu.edu.cn 办公室电话:023-68367642

邱江,研究员(教授),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室副主任(分管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 重庆市心理学学会副理事长, 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心理学部党委委员(青年委员)。

研究方向: 高级认知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创造性的大脑结构与功能连接网络。

精神/神经疾病的脑结构与功能网络研究:抑郁症(创伤性事件幸存者)的认知与脑功能障碍。 联系方式: 023-68367942. qiuj318@swu.edu.cn .

冯廷勇,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主任、西南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兴趣:社会认知与决策(重点关注跨期选择、“接受还是放弃?”决策等)、恐惧情绪加工与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儿童类比推理、情感决策能力发展研究等。

联系方式

电 话:023-68367572(O)

E-mail:fengty0@swu.edu.cn ;fengty0@163.com

毕重增 男,博士,山东潍坊市人。

硕士生导师,心理学部基础心理学系系主任。第三届、第四届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心理学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西南大学学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期刊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趣领域为自我和消费心理。在自我领域已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从自我、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四个层面阐述了自信的形成要素,设计了多种测查自信的工具,研究涉及自我认知、目标设置、情绪情感、家庭结构、教养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教育教学、学校心理辅导、亚文化、大众传媒、同伴关系等诸多主题,包含自信的动力特征(成就动机)、心理健康功能、幸福促进功能等,这些工作主要反映在专著《自信品格的养成》一书之中。

Tel:+86-23-68367939 E-mail beech@swu.edu.cn

黄蓓副 出生于中国 重庆 教学及开设主要课程: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精神分析疗法、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疗法、旅游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联系方式:

电邮:hxinyi16@163.com

邮件:400715 重庆市 西南大学 心理学

曾建敏

研究领域:决策、博弈、社会之行为学、心理学、神经科学 / 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

联系方式:james_002@126.com

范丰慧 男河南省修武县人

基础心理学人格过程方向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长期从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当前主要研究领域是家庭心理。 联系:fanyoule@swu.edu.cn

邹枝玲 女,江西乐安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联系:zouzl@swu.edu.cn

张丽,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7月出生,汉族,山西临汾人。199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就读心理学专业。2003年7月获学士学位,并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并来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工作。

专业兴趣

主要方向是认知发展,集中在数学认知、推理与否定言语加工领域。 Email: lilyking_0717@126.com

杨娟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自尊与应激

通信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400715 E-mail: valleyqq@swu.edu.cn or valleyqq@yahoo.com.cn Tel: 023-68367697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第9篇: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

刘红普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制引入到高职优秀学生的培养中,试点创办了“数控技术研修班”,对导师制在高职学生中实施的目标、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高职优秀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

关键词:高职学生

导师制

培养模式

目标

特点

实施

1.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提出 1.1 关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在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占着较大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特别是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实验实习设备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制约。对于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学生,如何在教学计划之外进一步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面对的一个问题。 1.2 关于导师制

“导师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部分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中也有少量优秀学生采用导师制培养。导师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导师通过指导及示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

导师制不应该是硕士和博士的专利,也不是本科高等学校的特色。高职院校中,也有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培养优秀高职学生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使我们想到了导师制这种模式。

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我们的一种大胆尝试。经资料检索,目前在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未见按专业方向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和实施办法。 1.3 关于高职学生导师制的特点 硕士和博士生及本科生的导师,是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是他们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提出这种培养模式时思考的一个问题。与研究生的导师制有显著不同,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应该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我们提出的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不影响学生三年正常专业学习,利用其中二年的课余时间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我们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只带三名学生,不是辅导员意义上的导师,不流于形式,而是一种真正的“师徒式”的学习关系。在知识的学习上,类似于研究生的导师;在技能的学习上,类似于企业的师傅。

2.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组织和试点

在高职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新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决定在我院机械工程系进行试点,以数控技术为主,在2003级机械工程系高职学生中,创办“数控技术研修班”。

为了搞好试点,为高职优秀学生培养探索一条新模式,我们成立了“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并申报立项为学院重点科研课题,获得了学院科研经费的资助。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由机械工程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立即开展工作,着手研究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的意义;导师制对导师素质的要求;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特点;导师资格的标准和确定方法;导师选拔学生的方法;导师制与正常教学的关系处理; 导师制在高职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考核等。 2.2 导师的确定

导师的确定是导师制培养效果的关键。我们要求导师原则上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指导学生的热情。围绕“数控技术研修班”的指导要求,我们在机械工程系教师中组织研修班导师的申报工作,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的热情非常高,积极申报并自觉深入数控中心进行操作和研究,最终确定了14名教师为“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

为了保证导师的数控造型、编程和操作加工能力,我们组织了二次教师的数控加工观摩教学活动,并要求申报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统一组织的数控操作技能鉴定考试,共有12名教师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技能证书。

改善导师的办公和科研条件,在数控中心为每个导师配备一台高配置的台式电脑,并购买安装了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安装了CAD/CAM最新版本的常用软件,与数控中心机房连网,数控中心所有大中型设备对导师全天候开放操作,为导师指导研修生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被确定为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们非常认真,都自觉进入数控中心学习和工作,对于最新CAD/CAM软件进行研究学习。在指导所带学生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导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因为他们的工作有了动力,有了压力,真正做到先学为师,做到教学相长。目前,数控研修班的14名导师,都能熟练操作数控中心的各种型号的数控设备,同时我们有目标地部署导师们在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各自有所侧重地精通某一种或几种CAD/CAM软件。一年来,我们共派出8名担任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到天津、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等国家数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学习应用技术和最新CAD/CAM软件的良好氛围。通过选拔确定研修班导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学术建设,改变了传统上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这也是我们预期达到的目标之一。 2.3 研修生的选拔

我们确定的导师制只能是面向在校生中的少数尖子生,做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试点期间,必须严格控制研修生数量,从而保证培养质量,探索出一种培养拔尖学生的新方法。我们制定了研修生选拔方案,印发了研修班导师资料,在2003级机械工程系352名在校生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导师面试的选拔方法。

学生报名时选择导师,完全类似于研究生的面试方法,由所选择的导师进行面试确定人选。我们确定的选拔研修生的原则是,以学生入学高考成绩为依据,“导师欣赏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充分尊重导师意见,因为研修生将和导师一起密切接触和学习工作两年时间,完全是一种亲密的“师徒”关系,所以导师选拔的研修生必须是他欣赏和喜爱的学生,在导师面试时就会在了解其入学高考成绩的前提下,通过言谈举止、反应速度、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观察,确定初步名单,然后再由导师征求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协作能力、性格特点等,最后确定并公布导取名单。

研修生的选拔必须精心组织。因为一方面我们规定每个导师只能带2名研修生,以保证培养质量,共拟定招收28人,占机械工程系2003级在校生人数不足10%;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想到学生的参加热情如此之高,共有268名学生选报了14名导师的面试。根据报名情况,我们研究决定每个导师招收名额由2名增加为3名,共决定招收42人。导师们都抱着极大的热情组织面试,同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2003年底,我们从入学第一学期的2003级机械工程系各专业学生中,最终录取了46名研修生。根据研修班学生管理方案,我们提出了10%的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率,将根据他们的期未考试成绩和研修班学习过程中导师的观察评价,进行适当淘汰,以保持学习热情。在2004年4月底,最终淘汰了4名学生,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最终学生总数为42名。

2.4 研修班教学的具体实施 研修班方案的提出,是针对正常在校学生中少量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学习之余,探索一种全新的、有计划地、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师资和设备潜力,培养一批学生中的应用技术拔尖人才。

因此,我们制定了研修班的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制度、导师指导计划等。要求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本专业正常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修班学习,研修内容应该是对本专业的拓展和加强。

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制学习时间为两个,即2003级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的第

二、

三、

四、五共4个学期。大致将研修班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利用自习时间和双休日,由部分担任导师的教师给研修班上大课,该阶段主要完全数控机床认识、数控手工编程、CAD、MasteCAM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深入数控中心,初步掌握数控车、铣的操作。每个导师将自己所带的3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为导师配备的设备进行学习和操作,导师主要是检查指导学习情况,并由导师安排数控车、铣的动手操作指导,研修班学员在课余时间包括双休日,基本上都在数控中心学习。

第二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和导师指导的加工操作。组织安排SolidsWork、Pro/E、UG等软件应用的集体授课学习,掌握典型零件的造型、编程和程序传输及加工操作。这一阶段导师大量介入指导,保证各自所带学生充分的加工操作指导,并保证学生和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加工出各自特色的练习零件,学生对常用CAD/CAM软件能熟练操作,对数控中心各种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运用自如。

第三阶段时间两个学期,主要以实际加工操作为主,同时自学最新的数控应用软件。这一阶段主要是和导师一起工作,参与数控中心承担的对外加工生产,更多地接触实际,开放使用数控中心的所有设备,给学生更多的操作锻炼。参与数控中心的实习辅导工作,成为导师的助手。让研修班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数控中心的一名兼职工作人员,边干边学,进入研究性学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达到一个准技术工人的水平,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我们将组织研修班学员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高级工技能鉴定考试,争取在高级工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目前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已顺利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计划,进入了第三阶段学习。

在研修班学习过程中,既有统一的集中授课安排,又有导师面对面的指导操作,师徒式的言传身教,导师能及时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导师们谁都不愿意让自己所带的学生比别的学生差,始终关心和直接指导着学生。 2.5 培养效果的初步评价

从2003年底我们开始组织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以来,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围绕在高职学生中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制定了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 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导师制在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拓展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届2003级数控研修班的学生与同年级非研修班学员相比,在数控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更扎实更宽泛,在数控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甚至成为其他学生操作实习的辅导员。在数控中心承接的对外加工中,研修班学员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加工。同时,研修班学生并没有因为课余时间的研修内容增加而影响正常本专业课程学习,我们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表明,研修班学生的专业课程期未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学生总平均分。导师对研修班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研修班学生对自己有这一种机会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感到很幸运。来学校招聘的某台资企业老总在参观了研修班学习现场并了解研修班这种培养方案后,十分感兴趣,甚至提出要求研修班学员全部到他的企业工作。与数控中心有加工业务的企业领导,对参与加工的研修班学生印象深刻,提出了录用研修班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愿望。

从导师、研修班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等方面,我们觉得在高职学生中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少量优秀的尖子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加强指导,加强应用技能培养的方法,是必要的,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初步成功的。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也是一个空白点。我们的试点成功增加了继续在高职学生中实行优秀学生导师制培养的信心。做为新课题,必然有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和总结,更进一步地完善管理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目前我们并不急于扩大导师制的规模,以免导师精力有限、设备资源不足而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失去特色。因此,在总结2003级研修班经验基础上,我们于2005年3月份在2004级机械工程系在校生中再次招收40名数控技术研修班学生,根据导师教学工作量的情况,确定14名导师中的10名继续招收2004级研修生,每个导师招收4名研修生。这样,有4名导师只带2003级的3名学生,有10名导师带2003级3名学生和2004级4名学生共7人,我们认为这是适当的,不过多加重导师工作量,同时保证培养质量。

我们认为,导师制研修班是对正常高职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希望通过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在高职在校生中培养一少部分应用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生,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成为学院毕业生中的精品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张海峰. 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 职业技术教育2003,(7) [3]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0.1.17).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6).

上一篇:英语作文如何写感谢信下一篇:动物传染疾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