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2-05-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流动导师制”的构建

摘要:“流动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导师制。“流动导师制”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打破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性,从而提升了研究生导师制的有效性,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当前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弊端,“流动导师制”的设计理念、预期效果和主要内容、“流动导师制”的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流动导师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研究生;流动导师制;培养质量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这一观点早已被大家所接受,①各高校也将“质量”看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看,主要在于研究生的自身及研究生导师的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两个方面。自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研究生的数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也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善现有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当前,单一的导师制是我国对于研究生培养所实行的重要制度,即一名研究生只由一名导师对其进行指导。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增长,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单导师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因此,“流动导师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发挥导师间的知识互补优势,更能让研究生博采众长,扩展视野,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弊端

(一)生师比例失衡,导师指导精力受限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导师规模的增长速度,导致师生比例失调严重。在某些高校的热门专业,具有一定名望的导师同时指导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频频发生。很多导师不仅需要完成学校硬性规定的教学工作,又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甚至有些导师还同时兼有行政职务,工作压力很大。这使得导师们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对所培养的研究生进行认真指导,于是很多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长此以往,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单导师制难以满足研究生对知识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知识已经进入到整体化发展阶段。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相互融合,边缘学科的迅速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理科、工科、文科的结合与交融使得学科的界限日益模糊。而这已然成为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生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才能迎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很多高校依然采取单一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独自承担研究生的指导和个人科研方向的探索,缺乏与其他导师及所指导研究生的交流。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导师和研究生的思维空间与学术视野,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会导致整个学科建设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三)导师队伍发展失衡

近几年,很多高校为满足当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缓解因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培养压力,降低了导师的遴选标准。新增的导师大多数学习经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历,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不多,与企业联合申请项目、合作攻关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这显然会影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要求,特别是缺乏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②另外,有些导师由于身居行政要职,不得不忙于行政及社会事务,无法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更不用提传授学科前沿知识,亦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二、硕士研究生“流动导师制”的设计理念及主要内容

(一)“流动导师制”的设计理念

为了弥补单导师制的弊端,本文提出“流动导师制”的构想。“以人为本,双向互动”是“流动导师制”的核心理念。通过制度的构建,主要针对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指导量与指导方式无法满足学生期望、指导形式单一、指导内容受限以及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沟通不畅等问题,进而提升导师指导效率,达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目的。在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性,培养学生自由、完整、全面而和谐的人格。基于此,“流动导师制”通过对研究生进行轮流形式的指导模式,推动师生之间交流,使师生在“流动”的过程中紧密衔接,有效互动,从而提升了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流动导师制”的内容设计

“流动导师制”即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流动式指导,而非传统的固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单导师制。“流动导师制”强调导师的“流动性”,可以将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布置不同学习或科研任务,安排不同的导师有侧重的对研究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以弥补单导师制的不足。具体实施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開展。

1.导师与学生:设定固定沟通时间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是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固定沟通时间的设定,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深化师生之间的理解,使得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当前,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对其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有些研究生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一旦步入社会,就会在在人际交往上产生困难,无法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中。对此,应对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时间做硬性规定,以保障导师了解研究生在学术和生活等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以及尽量满足研究生的合理需求。因此,规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满足研究生对导师指导量的需求对研究生的指导、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导师与导师:设定相互交流时间

导师往往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专业人士,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有较高的造诣。然而,一个人的精力与水平毕竟有限,无论是谁,只有不断通过相互的学习,才能逐渐取得进步。由此,各导师之间应设定固定时间或限定一段时期内的最低交流次数以进行沟通。这样以来,每一位导师都会成为受益者。导师们可以与相关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同僚相互切磋,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资深的导师可以向年轻的导师介绍教学、科研经验;年轻的导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且思维敏捷、敢于尝试新的科研与教学方法。通过交流,二者可以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进行互补、共同进步。这样以来,导师们可以了解各领域内的最新资讯,增长见识、交流经验、升华自我。此外,通过导师间的相互沟通,还可以全面掌握研究生各方面的情况,并根据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学生与学生:设定集体讨论时间

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习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与困难。这时,集体讨论的形式就会显现出优势。首先,应在一周内至少保证有一次的集体讨论时间,在谈论之前,应提前布置讨论的主题或个人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其次,当涉及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时,也可邀请相关专业研究生加入到讨论当中。这样,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参与者既能够与大家分享学习经验,解决各自的难题,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与见解。

(三)“流动导师制”的预期效果

在构建并实行“流动导师制”后,应要达到以下预期效果:首先,增强导师指导的针对性。研究生应对每一位导师的专长有所了解,进而可以有侧重的帮助自己选择并接受合适的指导。此外,导师也应该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活动;其次,促使师生沟通全面深入。作为导师,应深入发掘学生的个性,并适当满足其化需求,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可以使学生的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三、“流動导师制”保障措施的建立

欲确保“流动导师制”的顺利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则必须针对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以避免制度形同虚设。

(一)建立完善、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师不仅应该具备高校教师应有的素质,还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在建设导师队伍的过程中,无论是导师的遴选制度、培训制度亦或是导师的激励制度、评价与考核制度都要“逐层把关”。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影响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此外,导师队伍应由来自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更要强调相关学科的之间的交叉融合。唯有这样,才能满足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才能保证导师队伍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工作评价体系

为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合理、科学的导师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适当对导师的工作做出量化要求。例如,以每周或每个月为单位,规定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时间,在每学期的期末,根据导师实际付出的工作时间与应该付出的时间换算出相应的比率作为到时评价的参考。其次,使导师的工作与职称评定相关。在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规定拥有不同的职称等级的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最低工作量。也可以适当的把导师的工作量作为导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条件。最后,把导师工作的效果同教师行政职务晋升和评奖评优挂钩。例如,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在相关级别的学术和竞赛活动中如果获得了奖项名次,相应导师所作出的贡献也应以合适的方式加以表彰体现。③

(三)加强对“流动导师制”的管理

1.明确导师职责

为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指导教师应该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角度,认识研究生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切实的按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并认真履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职责。导师应履行以下职责:(1)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及时了解所指导研究生的全面情况;(2)导师应承担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并及时将学科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当中;(3)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并帮助研究生制定论文写作计划;(4)导师应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做出贡献;(5)导师应在研究生思想素质方面起积极作用等等。

2.恰当处理各导师之间的学术分歧

在导师队伍当中,无论是资深的导师还是年轻的导师,在学术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对学术观点的同等发言权,这也是追求真理的前提条件。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学术观念与思维方式,各导师之间要充分尊重彼此的不同学术观点与立场,应对异己的学术观点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杜绝行政机关或权威人士以行政手段或“学霸”作风为学术争论做结论的做法。④

(作者单位:1.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2.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注解:

①廖文武.鉴往思来,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4.

②杨雷,邓启刚等.新时期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2):76.

③徐锐,金国华.高校本科生“流动导师制”的构建与探析[J].教育科学,2011,(4):54.

④刘彩虹.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J].模式高教探索,2012,(5),106.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军.研究生导师制改革:反思与推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0,(3):34-38.

[3]王浩.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73-74.

[4]刘新民等.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创新体系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3,(3):88-93.

[5]李素琴等.试谈研究生导师梯队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2,(6):40-42.

作者:潘琦 姜德刚

第2篇:会计专业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摘要: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报考会计学专业并被录取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本科并非会计学专业,尤其是考取会计专硕的学生,因为会计专硕入学考试只考英语和综合,对会计学专业知识要求不高。这些非会计专业背景生源学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很值得重视。本文调查分析了非会计专业背景生源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站在导师的角度,提出了导师对这些学生的培养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学术硕士 专业硕士 导师 培养

一、引言

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有很多本科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报考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并被录取,尤其是会计专硕,这些学生在大学本科所修的专业有“英语、机械工程、印刷、经济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等,例如,某高校2014年所录取的会计学术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大学本科不是会计学,会计专硕中有几乎一半是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

对于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他们要和会计学专业背景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执行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这些学生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导师应该如何指导他们,最终以达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希望本文的观点可以为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非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为高校管理者制定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见下页表。

从以上培养目标来看,无论是会计学术硕士还是会计专业硕士,都是要培养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各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些高级人才或从事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工作,或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例如针对国际投资、并购、融资(如海外上市)业务,需要研究生能从事国际会计、税务筹划等高层次应用工作;基于证券、基金业务,需要研究生能从事证券分析师、经纪人、财务分析师、纳税筹划等工作;基于金融业务,需要研究生能从事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的工作;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生能从事管理咨询、税务咨询、司法会计鉴定、会计师事务所等工作,还需要研究生能从事首席财务官(CFO)、首席风险官(CRO)等工作。

所以,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培养会计学专业的高级应用及研究人才的,其实,除了积累知识以及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不断学习的技能以及创新研究的技能。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会计学专业学术硕士学制为3年,共6个学期,前3个学期进行课程的学习,第4个学期实习,论文开题,第5个学期完成论文的写作,第6个学期完成论文的上交与答辩。在这三年中还要找工作、考博士等重要事情。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前三个学期会踏实选课上课,修完培养计划的学分,第5个学期开始要找工作,参加各种应聘考试,参见各种面试,这个学期学生心理负担比较重,静心做研究的时间比较少,第6个学期基本是处于毕业前的状态,论文上交以及论文答辩还有工作实习,所以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与研究的时间只有在第1至4学期。在第2、4学期的暑假,学生还会复习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这些假期学生是没有精力与心情考虑研究的问题的。

会计专业硕士只有两年的时间,很短暂,第1至2学期上课,第3学期开题、实习、写论文,第4学期上交论文,完成论文答辩等,第2学期的暑假,很多学生也会复习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没有精力与心情考虑研究的问题,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时间只有1至2学期。

从上面的调查情况来看,对于非会计专业背景生源学生,想达到前面论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需要导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详实的指导与建议,否则,效果会很差。因为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紧,对会计学硕只有2年时间,对会计专硕只有1年时间。

三、非会计专业背景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选课比较盲目,不知该如何选课

现在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分制,规定课程学习总学分,学分包含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必须学习的课程,而在选修课上,学校培养计划设计了很多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此时,对非会计学专业背景来源学生就会在选修课的选取时比较盲目,不知道该选什么课程学习,不能根据学科群选择有关联度的课程来学习。

(二)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规划不是很清楚

研究生毕业后,自己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非会计专业背景生源研究生不清楚,没有任何规划与设计,只是说将来能找到什么工作干什么工作,当然,外界环境因素对将来学生所从事什么工作的影响需要考虑,但是如果没有未来工作规划,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就没有目的性。

(三)需要补修大学课程,侵占了攻读研究生阶段需要更深入学习、课外阅读、研究的时间

很多非会计专业背景生源学生,只是在复试时候,为参加考试,学习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学的内容,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到研究生阶段,很多高校会要求学生旁听一些本科课程,这样其他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进一步学习会计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更深入的课程、知识,进行研究的时间,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却在补习基础的课程,所以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生阶段知识内容的时间相对就会减少,在实现会计学专业高级人才的道路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四)上课听不懂课程,达不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计划中,列示出的课程例如会计理论研究、财务理论研究、审计理论研究,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往往想在思路上、理论上给学生一个完美的框架,让学生掌握各个方向的方法论,但由于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基础不够,教师想引领学生达到一定境界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五)学术研究开展不起来

很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课题想请研究生参加,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生方法论,而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发现、有探索、有创新,而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会做的状态,教师指导的难度很大。

四、非会计专业背景研究生硕士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深入的课程学习

大学本科大学四年的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一般包括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各行业会计(例如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税务会计、行业会计比较等)、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学、高级审计、内部审计、IT审计、审计模拟、审计专题,这些课程为学生了解会计专业的知识搭建了一个系统框架,而非会计专业学生只是为了应试学习了一些初级的专业知识,对整个会计专业的体系还不是很清楚。课程学习中缺少更深知识的课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中有听不懂的情况。

(二)缺少实验课程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会计学专业大学四年会有两次小学期实习,专门安排“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的实验课程,模拟企业实际,让学生实验实践专业,例如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进行报表审计,进行公司理财,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还会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参加到社会企业实习至少3个月,所以,会计学专业学生基本了解会计实务的基本内容,了解企业,了解会计专业的工作内容,而非会计专业生源学生由于在大学阶段没有参加过这些实验课程,所以很难对会计实务有很直接、很确切、很深入、很详细的理解,导致无法找到感兴趣的一个方向。

(三)缺少案例的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在教授各科各门课程时,很多课程的教学中会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解企业,理解企业的经营,理解财务管理的模式,理解审计的过程,理解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而非会计专业背景生源学生没有接触碰过这些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对企业实务不是很明白,导致了对会计学专业定位不是很准确,以致很难规划未来,很难在会计学专业的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探索研究的实力。

(四)没有参加思维训练,没有会计专业技能

在大学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都会组织很多课外的活动,例如大学生会计知识大赛,大学生会计学辩论赛,会组织很多讲座,非会计专业学生没有参加过这些活动,视野还是比较闭塞的,以致挖掘会计学领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高。

五、研究生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导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详细了解学生

研究生入门后,导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例如通过调阅档案资料、沟通、专业讨论等方式。导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很多专业是导师不精通的,例如印刷,导师要对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培养过程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对学生个体进行深入了解,例如感兴趣的专业、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否参加过会计辅修的学习等。了解这些,是为了寻求快速推进学生达到会计学培养目标的途径。

(二)导师在学生入学之初,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研究规划

由于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入,没有系统性,所以往往对自己的研究生规划很模糊或者不是很合理,并不知道研究生阶段学习结束后自己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所以导师在学生初入师门,就要帮助学生做好研究生学习规划,重点做会计学术硕士的1至4学期规划,专业硕士的1至2学期规划,因为这段时间导师能充分引导学生。例如通过讲解专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设计学习哪个系列的课程,例如学习内部控制系列的课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将研究的专业方向,以为学术论文的选题做好引导。根据学生选择的感兴趣的方向,为学生推荐需要课外阅读的书,例如对理工科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其读“理解公司、公司治理、公司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模拟、ERP系统”等方面的经典教材、专著、论文等。

(三)导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建议学生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已经有了微课程、网络公开课程,还有很多电子资源,导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可以推荐学生上网,让学生自己通过这些网络课程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一定按部就班跟着本科生的课程上,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够节约一定的时间,以留下学习研究生阶段知识的时间与精力。

(四)导师带学生参加实习

导师通过各种项目,直接将学生带进企业,实地观察企业,了解实际工作的会计业务,这样,可以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建立会计专业框架的目的。

(五)导师邀请学生参加自己项目的研究,教学生掌握会计研究的方法

一些导师担心自己课题完成的质量,往往在邀请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参加课题方面有些顾忌。建议导师大胆启用这些学生,给学生更加细致的指导,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比较直接地教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研究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他们入学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短缺致使其出现进步慢的问题,但是只要导师抓住关键,在学生初入师门时就从做好研究生阶段学习规划开始,细致地指导学生完成学制内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高级的会计专业应用人才以及研究人才。Z

参考文献:

1.王继红,王媛媛,任艳秋,王振喜.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J].赤峰学院学报,2014,(9).

2.蒋宁.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思考[D].兰州商学院,2008.

作者:王海洪

第3篇: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实践导师激励机制建设研究

摘要:实践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目前我校实践导师面临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导致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作用有限。本文详解我校的专业硕士及实践导师情况,针对实践导师激励缺陷提出了由内而外、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保险专业硕士;实践导师;激励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金融硕士等在内的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硕士专业学位已有40种类别。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实践环节的锻炼。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各高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理论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两年制,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学年进行实践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这其中,与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便是至少有半年时间在校外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导师的指导,所以说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实践导师的作用密不可分。安徽财经大学作为首批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单位之一,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也率先开展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但实践导师发挥的作用却比较有限,究其原因还是对实践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本文基于此进行如下阐述。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求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按照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2.赫兹伯格“双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诸如组织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条件等外界因素,此类因素的满足会消除人们不满,反之则会招致不满的发生。激励因素则是令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多属工作本身内含的诸如成就、认可、晋升、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这些东西如果能得到满足,则可提高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费罗姆“期望理论”。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提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即激励力量=期望利率×目标效价。目标越明确越具体,激励效果也就更显著。

三、保险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高素质人才。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产生是基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重要举措。引进校外实践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开辟“双导师制”,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实践导师的建立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创新,它调动了校外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将理论研究切实落实到生产建设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和理论研究,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的人才发展需要。

2.有利于完善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架构。高校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全方位、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现有的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空间局限、思维方式较为传统等因素,研究方向和指导方式往往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必将致使整个高校学术水平的倒退。实践导师的存在恰恰能弥补现有导师架构的不足,他们能将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到高校和研究生中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增强科研的实用性,明确理论的指向性。

3.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导师数量和指导水平就显得远远不够,大大制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拓宽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实践导师的加入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向企业实践层面拓展,即提高了导师数量,又保证了指导的实用性,而且拓展了研究生教育的固有思维,是对传统教学指导方式的突破和创新。

四、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导师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基本情况。安徽财经大学作为安徽省内老牌高校,在2010年率先开展了专业硕士的招生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开设专业主要包括金融硕士(MF)、保险硕士(MI)、应用统计硕士(M.A.S)、税务硕士(MT)、国际商务硕士(MIB)、会计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MV)、旅游管理硕士(MTA)、法律硕士(JM)、审计硕士(MAud)等在内的10个专业。我校专业硕士累计招生规模达1200余人,毕业人数1000余人,平均在校人数300人左右;与此同时,我校专业硕士校内导师163人,校外导师约350人左右。校内导师与实践导师的数量与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有关。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以及我校会计和金融的悠久办学历史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在近些年的招生占比中一直位列前茅,会计硕士和金融硕士一般年均招生80人和40人,相应的这两个专业的校内导师一般为31人和28人左右,校外实践导师与现有招生人数相持平,相比庞大的招生规模,校内导师的师资力量远远不够,校外导师很好地补充了校内师资力量的不足,拓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提高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

我校实践导师在社会地位、地域分布、所在行业等方面体现着硕士实践导师的共性和学校学科的独特性。首先,实践导师来自于企业或地方政府等社会机构,一般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地方政府等社会机构担任处级以上职务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等,他们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学术造诣,工作内容或研究方向与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所在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其次,实践导师工作单位一般位于本地或本省,以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当然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实践导师的范围到江浙等周边城市,一线发达城市北上广等领域也有所分布。最后,我校实践导师一般是现有专业领域的行业精英,涉及到金融、会计、保险、法律、财政、旅游等诸多领域,且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实践导师还发展到大数据和电子商务领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实践的真谛。

2.存在问题及原因。我校自2010年实行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以来,实践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实践导师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很大一部分学生与实践导师之间并没有很好地沟通和交流,相应的也没有得到专业指导和实践锻炼,实践导师资源大大被浪费。如何激发实践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项重大难题。从现代激励理论中,可以简要概括导致实践导师激励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实践导师需求层次把握不够。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等低层次需求之后便开始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实践导师一般来自各领域的精英,一般的低层次需求早已满足,出任学校导师一般是希望获得育人成才的尊重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我校在实践导师的聘任、评估、激励、和反馈各环节都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不仅没有提供基本的物质报酬,而且对于实践导师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激励都存在严重缺陷。

(2)专业硕士对实践导师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大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践导师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他们在研究方向、论文写作甚至是在工作选择中主要依赖的还是校内导师。一方面是校内导师较为专业,能在学业生涯中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因为授课等原因,校内导师离学生较近,利于沟通。而实践导师一般在企业或者单位,工作较为繁忙、擅长领域各不相同而且思维习惯与学校大有不同,所以造成交流和沟通上的诸多不便。学生一般很少与实践导师联系,只有在学校强制要求的情况下,才会硬着头皮去联系,而实践导师由于工作繁忙很少主动联系学生,这对师生关系的交流和培养是不利的。

(3)校企之间建设缺乏科学的合作机制。实践导师一般来源于各个企业的科学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是各个行业领域的精英人才,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出任学校实践导师有的只是一个社会兼职或者学校挂名而已,自己的主业还是在企业或者公司,对指导学生缺乏动力。实践导师若想发挥作用,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结合学校指导效果评估工作绩效,约束导师指导行为。但是目前我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共赢发展机制,这也是导致实践导师激励不足的一个重要外在原因。

五、安徽财经大学专业硕士实践导师激励措施

1.完善学校内在评估与外在激励机制。首先,我校在实践导师问题上应该完善目前的导师聘任和评估机制,在源头上筛选负责任的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实践导师,及时更新淘汰实践导师队伍。目前安徽财经大学的实践导师管理暂行办法还是2009年提出的,只是对实践导师的任职条件、职责、权利、遴选和聘任、考核及管理提出了大概要求,没有具体的跟进措施,在导师质量和渠道来源上参差不齐,导师评估和激励措施未完善,权利和职责未明晰。我校应制定明确具体的实践导师聘任制度,将流程落实到实处,本着本人自愿申请的原则,学院、研究生处层层把关,对实践导师的指导能力、学术造诣、社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遴选出优秀且富有责任感的实践导师,而且要签订聘任合同,事先告知其权利和义务,并且在官网上公布实践导师聘用名单。

其次,学校应该在研究生处设置专人专岗和专项资金,负责各学院实践导师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对接工作。启用对学校工作熟悉且社会经验丰富的专人来负责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安排工作,联系和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导师进学校讲座交流,完善实践导师聘任和评估机制,定期接收学生反馈等等,为打造安财专业硕士的实践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系统。

目前我校专业硕士实践导师基本是零报酬,虽然他们不在乎一般的物质报酬,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我校应该利用专项资金和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定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为他们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或企业实践提供物质保障,使得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其次,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论”,学校更应该注重人才的管理艺术,定期进行导师反馈,给予实践导师充足的尊重和社会荣誉。学校应该每年定期举办实践导师聘任和优秀实践导师授予仪式,以物质和荣誉的方式共同激励,同时还提供了机会,加强了校企之间以及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相结合。激励分为正向和反向,正向激励为鼓励和支持,而反向激励则是惩罚和淘汰,换言之,是一种约束机制。要想充分发挥实践导师的作用,就必须采用正向激励与反向惩罚相结合的机制。学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进行评价,学院对实践指导打分,学校根据学生评价、学院评价和企业反馈综合评估实践导师的指导效果,对积极参与指导的实践导师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延长聘用期限,给予优秀实践导师表彰;对懈怠和不负责任者提前解除聘用合同,以此来督促和约束实践导师的指导行为。

3.导师激励措施与企业绩效管理接轨。根据费罗姆的“期望理论”我们知道,实践导师缺乏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激励措施没有与他们工作直接挂钩,不能带来目标效价,只有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将实践导师的指导评价直接与他们在企业的绩效相挂钩才能激发他们的指导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实习基地签订实践协议,将实践导师的指导成绩与企业业绩和职位升迁相挂钩,指导合格者可以在企业绩效评估和职称考核中加分,除此之外,合格以及优秀的实习基地和机构单位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4.加强专业硕士的实践管理制度。实践导师作用的发挥光靠激励实践导师还是不够的,所谓交流指导是相互的,只有受众也即我们专业硕士充分体会到实践导师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去挖掘和利用实践导师这一丰富资源。学校要联合各学院制定完善的专业硕士实践管理制度,将专硕实践活动以及具体工作流程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学校应将学生实践学分计入培养管理的一部分,实践期间要确定适当,既不耽误校内理论学习,又不耽误最终的工作寻找和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定在专业硕士第一学年末的6月-11月比较合适。在这期间既具备了一般的理论知识储备,又能够在实习实践中寻找工作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还能够为最终工作的选择提供实习经验,而且充分利用了暑假的时间,一举多得。专硕实践锻炼的最后评价除了写实践总结报告之外,还应进行实践答辩,结合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评价该学生的实践成绩,将实践的效用最大化。除此之外,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设计应与实践相结合,建议以实践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具有实际效用的论文形式进行写作,促使学生主动与实践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心得,获得就业必备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将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与实践导师紧密联合,防止只挂名没有实际指导的行为发生,才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的发展。

六、结语

实践导师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一大创新,在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实践导师效用最大化发挥,需要学校学院、企业导师以及专硕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实践导师在德、能、勤、绩各方面的共同进步,才能将实践导师资源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阿利.建立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2]李占华,罗英姿.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J].学园(教育科研),2012,(24):29-30.

[3]郑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10-14.

Research on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Instructors in Master's Degree of Insurance

-An Case Study of Master's Degree of Insurance i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 Jia-ming

(Insur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Financ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作者:李加明

第4篇:硕士研究生导师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化学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其应用也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领了科学与技术进步,架起了生命科学的桥梁,推动了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化学还在能源、环境、制药、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学科世界排名连续3年进前1%,学校每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中近一半来自于化学学科。化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两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

化学专业依托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理学),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工学),化学工程硕士点(工学)。现有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等实验室。另外,还有材料化学、环境化学、药物合成化学、能源化学、发光材料、计算化学等研究与开发平台。实验室总面积约2500m2,各种仪器设备总值近3500余万元。

1979年化学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除到国外和国内读博进一步深造外,学生毕业时通常到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涉及的行业包括化学和化工领域、材料领域、环保领域、制药行业、以及行政管理单位等。就业率达到100%。

研究生招生的具体情况请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gs.ustb.edu.cn。

热烈欢迎热爱化学、充满理想的年轻学子报考我系的研究生!

第 1页

共 7 页

导师研究方向简介

以下导师均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招生。有关导师的详细资料请见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网站http://huasheng.ustb.edu.cn/。咨询请发邮件至huaxuexi@ustb.edu.cn,或直接和导师联系。

边永忠(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zbian@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富勒烯及纳米碳管的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以及这些大型共轭体系在功能分子材料及器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常志东(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dchang@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 微乳相形成机理与性质;(2) 基于界面现象(气液,液液,液固)的分离工艺、工程研究;(3) 绿色表面活性剂合成化学与工艺。

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分别获国家教委、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研制的“红外高温节能涂料”被国家科委、计委和经贸委批准为优秀节能科技成果和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现已产业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陈飞武(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henfeiwu@ustb.edu.cn。

主要从事计算化学,理论化学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原子和分子体系中的应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开壳层的微扰理论,多参考态微扰理论,多参考态相互作用计算,约化密度矩阵理论,以及溶剂效应,化学反应以及反应活性预测等方面。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以及北京科技大学422人才基金等项目多项。

弓爱君(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gongaijun@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农药方向。包括标准品制备、发酵新工艺、新剂型、蛋白修饰、菌种诱变、

第 2页

共 7 页

分析检测等研究工作;(2) 微生物腐蚀与防腐方向。包括腐蚀微生物的检测、腐蚀机理、防腐微生物筛选、基因工程及防腐机理研究;(3) 微囊藻毒素标准品制备。采用化学技术从微囊藻中提取藻毒素,并制备成纯品和标准品,研究藻毒素的分析方法和水体分布规律。

主要科研项目:国家科技平台项目,《苏云金杆菌HD-1伴孢晶体标准品制备研究》;北京市项目,《苏云金芽孢杆菌易粉碎固态培养基的工业化实施》;北京市项目,《妫水湖理化生指标全面分析》;国家科技平台项目,《土壤中易腐蚀微生物对典型材料的腐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李文军(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wjli@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TiO2和纳米钒酸盐等光催化材料的研究;(2)绿色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3)稳定同位素的研究;(4)红外高温节能涂料。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共二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六十余篇,获得专利十余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姜建壮(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E-mail:jianzhuang@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制备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刘杰民(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010-62333751。电子信箱:liujm@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异味污染与控制技术;(2)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

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2项,参加国家863重点项目、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各1项,厂协课题多项。

袁文霞(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xyuan@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石墨烯先进材料合成与性能。石墨烯是2004年底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的碳元素结构形态,它的问世立刻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探索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合成高质量高性能的石墨烯以及石墨烯基复合材料。(2)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与CO2转化耦合研究。绿色能源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方向针对太阳能-化学能转化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发展新型的光催化材料和光催化反应体系揭示光催化剂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3)新型Fe基超导体结构性能研究。新型Fe基层状化合物是2008年由日本科学家发现的、继铜氧化合物之后的第二大高温超导家族。本方向以探索无砷新型Fe基超导体为对象,系统研究化合物的成相规律、结构特征以及超导性质等物性。

第 3页

共 7 页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杨运旭(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 13488862605,E-mail:yxyang63@yahoo.com.cn。

主要研究方向:(1)手性分子的有机合成化学研究。寻找建立新的仿酶催化体系,开展仿酶催化不对称合成。对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手性功能分子材料,生理活性物质或天然产物进行新合成方法研究。以新反应、新试剂,新方法,开展手性抗病毒抗感染类药物、胃动力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的工艺合成及工艺改造。(2)有机超分子化学研究。以超分子化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分子识别研究。合成特异性主体化合物,开发小分子荧光识别探针。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以及企业相关委托研发课题。

范慧俐(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fanhl@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阻尼减震聚合物乳液研究;(2)有机光电材料研究;(3)聚合物基吸波材料研究;(4)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应用研究。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及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

李建强(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lijq@sas.ustb.edu.cn;ljqustb@163.com。

研究方向为:(1)光谱分析,复杂物质分析;(2)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基础研究;(3)铋系超导前驱粉制备过程中有关机理研究。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复杂物质分析、环境污染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及分光光度分析的教学工作和光谱分析、复杂物质分析及环境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的研究工作。着重在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厂协项目多项。

曹艳秋(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 电子邮箱 :yqcaohx@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体系中目标组分的分离、富集及分析制备。

研究概况:主要开展环境样品及食品安全方面微痕量组分的分离分析,如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参与牛奶中三聚氰胺分析标准的建立(《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 液相色谱法》,GB/T 22400—2008),目前课题是从天然蓝藻中分离富集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第 4页

共 7 页

参与国家科技平台项目多项。

叶亚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yypfree@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包括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纳米结构的组装和应用;(2)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资源化生态恢复:包括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及相关设备开发研究;(3)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李新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xinxueli@ustb.edu.cn。

1969年生,山东菏泽人,1991年获东北石油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致力于油田化学品合成、气体净化技术等应用性课题的研究,近年承担课题5项,总经费16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王明文(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电话:010-62333871,电子信箱:mwwang@ustb.edu.cn。

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发光材料、长余辉材料。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刘世香(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电话:010-62333871,电子信箱:lsx6408@ustb.edu.cn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主要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以新型发光及显示材料(advanced luminescence and display material)为主,如三基色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LED发光材料、发光低温共烧陶瓷材料等,主要应用于各类照明设施及显示器材。

近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 项。

车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系副主任。E-mail: cheping@ustb.edu.cn。

获吉林大学硕士学位,中科院博士学位,北航材料学院博士后出站。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的结构分析和特性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晶体生长、结构分析及光、电、磁、热特性研究。

研究方向:

1、新型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材料;

2、稀磁半导体;

3、光催化材料。

肖军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第 5页

共 7 页

副教授,E-mail:xiao1229@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合成。

研究概况: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参与过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合成(国家973研究项目)研究,主要从事石油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

王碧燕(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E-mail:bywang@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锂电池和电容器。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李旭琴(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理学博士,E-mail:lixuqin@ustb.edu.cn 研究方向:(1)药物合成化学:包括抗肿瘤药物二氢丹参酮、金圣草黄素,肿瘤多药耐药抑制剂tariquidar的化学合成;(2)有机反应新方法: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新方法研究。

目前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1项,完成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项。

邓金侠(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理学博士,E-mail:jxdeng@ustb.edu.cn。

研究方向:1. 负热膨胀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2. 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瓷的制备及相结构研究; 3.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4.复合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铁电、介电、电化学阻抗等)。

闫红亮(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E-mail:hongliangyan03@tsinghua.org.cn。

纳米科技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基础与应用科学,如物理、化学、材料、光电、生物和医药等,带来重大影响。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欢迎有志于此的同学加入本实验室,硕士研究工作将引领您进入前景广阔的纳米世界。

孙长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E-mail:cysun@gmail.com 主要研究方向:(1)稀土配合物的自组装与发光性质研究;(2)金属-有机微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吸附性质研究。

柴成文(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第 6页

共 7 页

高级工程师。E-mail: chai@ustb.edu.cn。

研究方向:(1)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高效缓蚀剂,绿色环保缓蚀剂的合成、应用技术和缓蚀机理研究,利用新型缓蚀剂解决苛刻条件下油气田的各类腐蚀问题。研究开发新型、环保增塑剂,改善现有增塑剂的合成技术和路线,降低生产成本;(2)应用电化学:本研究方向包括应用电化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主要有油气田模拟条件下材料腐蚀与缓蚀机理、电化学处理含油污水方法及机理研究等。

周花蕾(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工学博士。E-mail:hlzhou05@yahoo.com.cn。

主要从事无机化合物、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主要负责的研究项目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用于CO2/CH4气体变压分离的碳分子筛的制备研究”,以及与药厂合作的“高效药物脱色用活性炭的制备研究”, “新型钙系脱硫剂的物化特性研究”等;参与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剪切条件下泡沫生成和稳定性的机理与调控”等。

路丽英(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理学博士,E-mail:luly@ustb.edu.cn。

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1994.9-1997.6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9-2011.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磁性纳米材料。

原小涛(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

E-mail:yuanxt@ustb.edu.cn 2008.6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9-2004.4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智能小分子凝胶的研究及应用;含能化合物的制备与评价;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科研项目:省部级军工项目1项; 航天部专项课题1项;厂协课题等。

第 7页

共 7 页

第5篇:硕士研究生导师评语

导师评语

晏振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此外,他做事认真负责,稳重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协调组织能力较强。

在学期间学习认真、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概率统计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较扎实,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R和SPSS等统计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熟练阅读和书写专业英文论文,已通过国家六级,GRE302分;先后获得了---省真龙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乙等、甲等奖学金;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发现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此外该同学还积极主动协助导师或者该方向老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数学建模比赛和实习工作,实习成绩优秀。

在科研方面,刻苦专研,认真积极,责任心强,能较快领会老师的思想并能进行一些有创新性的工作。参加了导师所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工作。此外,还申报了---省研究生创新计划科研项目,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晏振同学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的研究,VaR(Value at Risk)和ES(Expected shortfall)是金融风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度量,调整经验似然是近年来比较重要的一种非参数方法,借用调整经验似然对VaR和ES进行估计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因此该选题新颖,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语言清晰、流畅,数据采集、计算、处理正确,方法科学、论据可靠,分析、论证充分,结构规范、所得结论正确、合理。论文反映了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

综合考虑,我个人认为该同学论文已达到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同学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建议该同学申请硕士学位。

实习评语

晏振同学主要跟我实习2011级信息管理本科的《高等数学》课程。在实习期间,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讲课清楚,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能结合实际讲解数学。由此可以看出该同学专业基础扎实,教学基本功较好。综合各方面表现,实习成绩评定为优秀。

B卡第11页的导师审查意见:

研究的意义,论文计划,主要内容,论文选题新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论文前期准备比较充分,方案设计合理,思路清晰,易于操作,计划适度可行,预计在规定时间内会顺利完成所设定的工作内容,同意开题

同学在我图书馆实习主要进行信息与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在实习期间,虚心好学,努力协助指导老师的工作并能够完成指导老师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适应能力较强。同时,该学生能遵守我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迟到早退现象。实习成绩评定为优秀。

晏振同学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此外,他做事认真负责,稳重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协调组织能力较强。

在学期间学习认真、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概率统计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较扎实,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R和SPSS等统计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具备了较好的英语读写译能力,能熟练阅读和书写专业英文论文,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获得了校优秀研究生乙等奖学金;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发现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此外该同学还积极主动协助导师或者该方向老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数学建模比赛和实习工作,实习成绩优秀。

在科研方面,刻苦专研,认真积极,责任心强,能较快领会老师的思想并能进行一些有创新性的工作。参加了导师所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工作。此外,还申报了---省研究生创新计划科研项目,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晏振同学的毕业论文是关于“VaR和ES的调整经验似然估计”的研究,VaR(Value at Risk)和ES(Expected shortfall)是金融风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度量,调整经验似然是近年来比较重要的一种非参数方法,借用调整经验似然对VaR和ES进行估计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因此该选题新颖,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语言清晰、流畅,数据采集、计算、处理正确,方法科学、论据可靠,分析、论证充分,结构规范、所得结论正确、合理。论文反映了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

综合考虑,我个人认为该同学论文已达到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同学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建议该同学申请硕士学位。

实习评语

晏振同学主要跟我实习2011级信息管理本科的《高等数学》课程。在实习期间,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讲课清楚,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能结合实际讲解数学。由此可以看出该同学专业基础扎实,教学基本功较好。综合各方面表现,实习成绩评定为优秀。

B卡第11页的导师审查意见:

研究的意义,论文计划,主要内容,论文选题新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论文前期准备比较充分,方案设计合理,思路清晰,易于操作,计划适度可行,预计在规定时间内会顺利完成所设定的工作内容,同意开题

第6篇:硕士研究生导师评语

篇一:研究生导师评语、推荐

推荐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总结如下: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该生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该生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平时生活中,该生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思想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作为该生的导师,我愿意推荐班无能到贵单位工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其所能。

导师推荐信

推荐人姓名:

推荐人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人工作单位:

推荐人与申请人的关系: 博士导师

推荐人电话:

推荐意见:

某同学于**年考入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立场坚定,能够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该同学学习认真刻苦,钻研进取,学习成绩优异。基本知识掌握牢固,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科研工作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善于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乐于助人。

完成**论文课题期间,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思路进行实验设计,熟练掌握了****(自己相关专业)等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文献查阅、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资料整理、论文等系统培养,该同学已获得了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

该同学具有*****资格,攻读***学位前有******(工作经验)。在既往临床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具备的能力)。

该同学有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经验,能胜任教学工作。

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完成临床工作和博士科研课题以外,还注重总结临床经验,撰写论文4篇,其中在****(论文情况)发表论文2篇。

经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和锻炼,该同学已经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的临床、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

作为该生的**导师,我愿意推荐该同学到贵单位工作。

谢谢! (推荐人姓名、盖章)

(推荐日期)

篇二: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评语

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评语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总结如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她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生活中,她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思想上她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三:研究生导师评语

研究生导师评语

研究生导师评语大全

【导师评语一】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在学习方面,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认真研读了课内外有关书籍,查阅专业文献,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顺利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在生活中为人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乐于助人。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保持并发扬优良作风,取得更大的成绩。

【导师评语二】

xx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牢记担负的社会责任,政治立场坚定。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认真学习了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所选课程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在科研实践中,广泛阅读有关博士、硕士论文和大量的外文文献,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学习之余,该生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曾代表学院参加了武汉大学足球赛并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平时也经常和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心,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胡光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望该生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导师评语三】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总结如下: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他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加了多次省级以上论文学术交流,口才与演讲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在平时生活中,她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思想上她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并得到了多项荣誉证书。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导师评语四】

该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掌握了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具备从事电子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能力。

该生在论文研究工作中,查阅和分析了相控阵天线测试诊断领域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撰写中所引用的资料真实可靠、研究方法正确、所得数据详实、写作规范符合要求、文章结构逻辑性强,达到了学位论文的要求。该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阅读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具备较好的英语写作 和会话能力。

【导师评语五】

该研究生在**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敏于思考,勤于创新"的专长,刻苦钻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认知发展领域积极探索。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合作,具备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注重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咨询实践相结合,比较出色地承担了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工作,有比较丰富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

该研究生的英语已顺利通过CET-6,并在GRE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中表现出色。

硕士研究生xx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英语应用能力,业务水平较高。鉴于其个性特点与学术专长,该研究生非常适合在高校从事心理学研究及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第7篇:硕士研究生导师推荐信

推荐人姓名:XX 推荐人职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推荐人工作单位:X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推荐人职务:X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职业技能研究室主任、X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者”、X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等。 推荐人与被推荐人关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推荐人联系方式:XXX 被推荐人:XXX 推荐意见:

XXX同学现在是X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之前是XXX大学历史学(师范)的本科生。我目睹了她这几年的学习和成长。她在校期间努力刻苦,钻研进取,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基本知识掌握牢固,通过了英语

四、六级考试,计算机二级水平等测试。大四期间,她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保送为我们学院的研究生。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XXX同学具有感恩之心并且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把国家的发展计划和个人的成长结合起来,积极选择参加国家“硕师计划研究生”。在三年的基层支教期间,她刻苦钻研教材,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反复思考各种教学方法,以灵活的方式和通俗流畅的语言,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成功地完成了历史教学和班级管理任务,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在县里举行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她所带领的班级多次取得历史平均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出色地完成了由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换并积累了宝贵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

在生活中,XXX同学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超越自我,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她很有亲和力,一直以来与人相处融洽,结交很多良师益友。

久闻贵校师资力量雄厚,桃李满天下,她非常地渴望能成为贵校的一员。愿您的慧眼,开启她全新的人生旅程。在此,本人愿推荐XXX同学进入贵校。她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份工作,为贵校事业献上绵薄之力!望贵校予以重点考虑,给予任用的机会。她一定会不负您的重托!

谢谢!

XXX大学

学习

2016年10月16日

第8篇:硕士研究生导师推荐信

推荐人姓名: XX

推荐人职称: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推荐人工作单位: XXXX大学XXXXX学院

推荐人职务:XXXXX院长、XXXXX教学指导委员、教育部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专家、XX省青年学会副会长

推荐人与被推荐人关系: 硕士研究生导师

推荐人联系方式: XXXXXX 或 XXXXXX

被推荐人: XXX(XXXX大学XXXX学院08级XXXX专业硕士研

究生)

被推荐人职务: XXXX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XXXXXX

教学秘书

推荐意见:

XXX同学于2008年以研究生考试综合排名第三的优异成绩自XX省XX大学进入XXXX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该同学综合素质较高,是我在当年入学的60余名学生中挑中的3名指导学生之一。XXX作为一名党员,后来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立场坚定,政治觉悟高,能够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XXX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该生最大的优点就是扎实、肯钻研,思维活跃。读研期间,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牢固,表现出较强的科研素质与潜力。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对问题有钻研精神,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参与研究了多项课题,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该生作为主要作者之一随我研究撰写的教育部课题专著《XXXXX研究》在我校学报上发表,期间表现出了该生较好的科研素质与论文撰写能力。

在完成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期间,该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进行论文题目的调查设计,熟练掌握了调查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知识。经过文献查阅、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资料整理、论文写作、答辩等系统培养,该同学已具备了较高的科研素质。

在校研究生会换届选举中,该生表现出了出色的演讲能力与应变能力,通过层层竞选,最后当选为我校研究生会副主席。在其任职的一年多中尽职尽责,出色地组织了多次活动,学生干部经历培养了该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能力。在我院教学秘书的选聘过程中,该生也表现出了较好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校选聘工作领导小组的认可,最终以在校生身份兼任我院的教学秘书。期间,该生代理过本科学生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深有体会,曾将其管理体会写成文章在校刊上予以发表,受到了学工处的表彰。研究生课程系统完成后,该生曾协助我进行了近两个学年的本科教学工作,一些基础课程的讲授该生已经完全能够胜任。但在一些专业课程教授中由于经验不足而略显生疏,驾驭课堂的能力需多加锻炼,相信以该生的悟性,不需太多时日定能胜任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任务。

今年,该生即将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她的硕士研究生学业,我曾挽留其在长春留校工作,但该生念其父母年事已高且均在XX工作生

活,为了尽儿女孝道,报答二老养育之恩,让二老到晚年得享天伦之乐,该生拒绝了我的挽留,对此我亦能理解。因此,我特尽绵薄之力为我得意门生写此推荐信,以助其今后良好之发展,希望之后有关单位领导看到此信对该生有所了解,为其单位引进一名后起之秀,亦为国家培养一名栋梁之才,相信以该生的能力定能为单位出色工作。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该生能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和锻炼,XXX同学已经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我认为该生很适合在大专院校做行政或是教学工作,相信她能做好。书不尽言,今后若有幸教育界同仁同样赏识此学生,很欢迎您致电于我共同探讨该生的问题,这亦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作为该生的导师,我愿意推荐XXX到贵单位工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其所能。

祝愿贵单位发展顺利!祝愿XXX同学前程似锦,得到贵单位伯乐的认可与赏识,亦希望其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地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XXXX大学XX

2011年1月18日于XX

第9篇: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刘建浩 (市政工程):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暖通空调、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的 学与研究。近五年,主持纵向科研课题三项,其中部级一项,厅级两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十三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级以上期刊两篇。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暖通空调理论与技术、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崔永旗 (市政工程):男,硕士,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现从事暖通空调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暖通空调理论与技术。

谢 涛(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第六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专家,交通部注册隧道检测工程师((公路)检师0920323S),《施工技术》杂志第五届通讯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现从事道路与桥梁方面的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迄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ASCE》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EI核心检索15篇。主持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项,省长基金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桥梁桩基础理论、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治。。

邓建华(固体力学、市政工程):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现从事固体力学、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多项纵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力学、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陈开圣(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贵州工大土木工程试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隧道部主任。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师从于我国著名公路工程专家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教授。从事以道路工程、边坡工程、岩土工程、隧道监控检测为主攻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贵州省社会发

- 1

- 3 -

上一篇:地面防治水措施及治理下一篇:美国留学申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