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的理念

2023-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英国高等教育的理念

英国NHS制度的理念嬗变及对我国新医改的启示

摘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英国在卫生保健方面,建立的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即“贝弗里奇”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该模式以高度的公平性和福利性闻名于世,在为国民提供全方位的免费医疗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从而成为当今世界典型的医疗保障模式之一。研究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理念的嬗变及其对实践的影响,能为我国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理念;启示;新医改

作为福利国家的代表,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采取的是当今世界上被效仿最多的典型模式之一——“贝弗里奇”模式①。在此模式下,国家调控和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高度公共化是最为核心的特征。从该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制度理念的变化及其对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作用,也能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医改提供启示。

一、前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时期:从“惩戒”思想到国家责任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济贫法》,强调通过惩治懒惰的贫民来根治贫穷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特别是贫困与失业等社会问题的严重化,英国民众的健康状况也不断恶化,健康问题逐渐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又一重要的社会问题。这时,英国仍然依据济贫法制度的规定,主要通过济贫医院对那些收入较少、无力支付其他医院较高费用以及接受院内救济的贫民提供医疗服务。由济贫法“惩戒”的基调思想所决定,政府以及当时各个教区对就诊人员的个人品行、医药供应、医疗设备购置以及医疗人员数量和工资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济贫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另外,早在17世纪~18世纪,英国就已经出现了私人医疗保险和工人医疗互助制度,他们成立了“友谊社”、“工人俱乐部”以及“共济会”等民间组织来应对疾病风险的挑战。到19世纪末,这些民间组织已经逐渐发展成地区自愿性包括健康在内的民间自愿健康保险机构,但覆盖规模还极为有限。所以,当时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力量都难以满足英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在这个时期,大量学者对英国的贫困和工业化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各方面社会思潮的涌动,有力地促进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自由主义者主张不要政府干预解决贫困等问题,而让个人和市场去调节。亚当·斯密认为,“他(市场)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自己出于本意要达到的目的……往往更有效地促进社会效益”[1];马尔萨斯则以其人口论说明对穷人的救济只能导致人口增加,从而加剧失业和贫困。

与自由主义者相反,有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完全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贫困不完全是个人的懒惰所致,而是由于国家的经济状态和政治组织的缺陷,解决贫困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责任。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劳动公社,通过改革实验来构造理想的社会模式,并主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乃至按需分配[2]。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贫困不仅是对个人安全的最大威胁,也是对社会的威胁,政府必须摆脱无为而治的传统,通过立法来干预贫困问题。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则提出“个人的命运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对个人的命运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英国原有的济贫制度的真正缺陷在于它破坏了人的劳动本能,济贫必须由政府统一进行管理,停止一切院外救济,将一切院外救济活动集中于济贫院进行[3]。

此外,费边社的代表人物萧伯纳、韦伯夫妇等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老弱病残者的需要都应该由公共福利来承担,这是一种社会责任。那些在健康的时候以及在整个成年时期曾经诚实劳动的人们,在他们生病的时候以及整个晚年都应该享受到劳动报酬,主张政府设立市医院,提供良好的国民健康服务。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主要代表是霍布豪斯和霍布森,他们主张用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来解决贫困和疾病等社会问题,既承认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也反对老自由主义者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

在以上种种学派观点的影响下,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疾病健康保险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中的重要性和通过立法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紧迫性。1911年12月16日,在执政的自由党人劳合·乔治、温斯顿·丘吉尔等人的努力下,“全民义务健康保险法案”得以通过。法案规定,因疾病、生育不能工作者,给予现金补贴和医疗照顾,政府承诺国家在国民健康保障中的责任,标志着英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开始,原有的私人医疗保险和工人医疗互助制度等民间自愿健康保险逐渐被社会医疗保障所替代。

二、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建立:贝弗里奇报告的应有之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社会要求建立有效的国民保健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工党也公开宣布,建立一种针对全体民众的统一的国民保健制度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这一时期,英国政府成立了健康部,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积极改善医疗条件,使得英国民众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英国工党执政时期,是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英国政府为了鼓舞全民一致抗战,承诺要将“战时国家”变为“福利国家”。1942年11月,以贝弗里奇勋爵本人署名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得以通过,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蓝图。在报告中,贝弗里奇将医疗保障看作保护和维持人们的工作与收入能力的手段,倾向用国家补贴加上固定比例社保缴费而非一般税来偿付[4]。考虑到不同的筹资方式和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成本,他主张同时从保健筹资和提供两方面入手考虑医疗保险的问题;强调国家和个人均有义务使得患病之人恢复健康。 贝弗里奇报告发表后,尽管当时英国社会对其反应并不一致,但由于普通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英国政府不得不对报告采取接受和支持态度,使之成为一份官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文件,并开始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有1944年2月发表的《关于健康服务的白皮书》。到1946年秋,英国议院通过了《国民医疗服务法》(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并于1948年7月正式实施。根据法律规定,英国实行惠及乡村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中央政府进行卫生规划,使医生在全国各地区均匀分布,地方政府则负责规划医院和分配预算的经费,保险经费来源于税收。

至此,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在英国建立起来。该体系具有五大原则:国家对国民负责的集体原则;三层医疗(即由全科医生提供初级医疗服务,专科医生在医院承担专科和住院等二、三级医疗服务,地方卫生管理机构和社保部门提供公共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服务)提供的综合性原则;医疗覆盖不以收入而以需要为基础的广泛性原则;医疗服务标准对所有患者均一致的公正性原则;医疗专业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私人营运的专业自主原则[5]。

应该看到的是,尽管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具有高度的福利性和公平性,实施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运行也基本顺利,但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国民医疗服务法实施后第一年,英国医疗保健的支出就以未曾预料的速度增长,之后每年持续攀升。在过于强调覆盖的广泛性和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同时,缺乏对患者的制约和激励,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等问题,患者没有遏止费用上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重了财政的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管理模式,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和对信号判断的失真,使得医生积极性不高、医院运行效率低下。患者不得已转向私人医院就诊又导致了国家医疗卫生经费流失、医疗费用变相增长,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因此,不可避免地,这一体系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三、保守党激进改革:新保守主义的崛起

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英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福利国家的筹资基础被动摇。由于福利国家政策带来的社会保障费用大大上涨,政府被迫提高税赋,税收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进而遏制了经济的增长。在高赤字、高通胀、高失业和低经济增长率之下,英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质量与体系的效率问题。1979年,保守党上台执政后,撒切尔政府针对福利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其后的梅杰政府的改革措施也与之一脉相承。

作为传统的资产阶级的代表,撒切尔的改革主张体现出鲜明的新保守主义特点。英国新保守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哈耶克,在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宪章》当中都阐述了新保守主义社会保障思想,顺应了当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医疗保障方面,哈耶克认为实行强制健康保险是合理且必要的,但坚决反对实行单一的国家健康保险制度,而积极倡导发挥市场作用和个人责任。

受到哈耶克主张的影响,并结合当时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者的观点,撒切尔认为,福利国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英国的经济问题不是出自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出在供方。因为过高的、包括社会福利在内的各项政府开支严重超支,导致税赋过高;这又和不断上升的雇员工资等交织在一起,变相提高了投资成本,降低了雇主经济投资的积极性,进而造成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而工资不断上涨,加上政府的赤字财政又带来了成本推动等形式的高通胀。因此,必须压低,至少遏止社会福利和工人工资的上涨速度,减少税收,降低政府过多的干预,让市场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好转和就业增加[6]。她强调,要减轻英国经济所受的沉重社会保障负担,合理弱化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与地位,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努力做到国家责任和义务与个人责任和义务的基本平衡。

在医疗保障领域,撒切尔政府和1990年上台执政的梅杰政府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第一,采取总额预算控制费用,将卫生支出的比例控制在GDP的6%左右;第二,精简机构,提高管理集中度;第三,引入综合管理制度,提高效率;第四,引入内部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医疗服务购买者和提供者的分离,并重组了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各级管理机构。改革突出了对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私营化和市场化,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机制的竞争作用既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也增强了信息透明度,并使得公众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四、“第二代福利”下的新转型: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

英国保守党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以其明确的目标、激进的举措和果断的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正因为保守党政府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广度和深度上的大力推进,使其不仅受到工党的批评,更受到旨在维护既得利益的英国民众的指责。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也更加引起英国民众对保守党的不满。1996年,英国工党在选举中取胜。1997年5月,以托尼·布莱尔为首的工党上台执政。

此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再次面临重要的道路选择。传统的左派社会民主主义道路和右派资本主义道路,在实践中都已被证明难以单独成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道路。于是,中间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主要代表是布莱尔的政治导师——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或中间道路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牌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7]。在吉登斯的影响下,布莱尔提出了“第二代福利”的观点。他指出,自贝弗里奇报告发表以来,英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理应进行改革,世界变了,福利国家也应随之变化。福利应该是指在这个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机会和安全,它帮助人们继续前进和奋发向上。要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途径不是社会保障津贴的无限制增加,而是个人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不是减少社会保障项目,而是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

关于医疗保障制度,布莱尔认为,它应该是一个真正为全体英国国民健康负责的制度,而不应该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其基本宗旨应该是:首先要能够确保国民的身体健康;应该对制度进行改革而不是推翻,努力有效利用国民保健资源,避免浪费与无效;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必须能够为所有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8]。总之,布莱尔的主张充分体现了“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兼容思维,主张要坚持覆盖的普遍性原则,要改革而不要革命,要合作而非竞争,最终要让全民医疗服务体系贴近患者。此外,他还特别重视社区等“第三部门”在保障人们健康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治疗的方针,试图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前提下不降低国民的健康福利,努力在医疗保障领域的权利与义务之间寻求平衡。

1997年12月,布莱尔政府发布了纲领性文献《新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规定增加医疗经费来源,明确病人权利和完善评价指标,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改革内部市场、代理和计划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卫生服务地区[9]。这体现出了既要控制医疗保障费用又要提高服务效果的双重目标,即“在提高筹资来源、规模的基础上比以前更加突出卫生服务提供的公正性、可及性和效率”[10]。

布莱尔政府的改革尽管一开始受到了民众的拥护,但依然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英国民众的医疗服务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疾病模式的改变、社会伦理观念强化、对健康期望值的提高以及现代医疗和医药科技的突飞猛进而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英国卫生投入大部分来自财政,受制于财政收入的各种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实际上受到了限制,几乎很难有大的提高。这造成了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引起患者治疗的延误。在医疗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上,缺乏市场竞争和激励的、高度国家化官僚式管理体制的缺陷造成了医生服务态度差、患者候诊、住院和手术等待的时间特别长,等待人数也特别多,患者获取医疗服务的时间可及性和公正性在下降。日益扩大的医疗需求与近乎刚性的预算约束之间的矛盾外化为医疗服务提供的低效率,逐渐引起了英国民众的不满情绪[11]。

五、联合政府新医改:确保公平,重视效率 由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的英国新政府开始执政后,提出“公平和卓越——解放NHS”的核心理念,试图推进新一轮医改。2010年7月,联合政府出台了卫生新政策的白皮书,提出的目标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以病人为核心;改善健康照顾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增强其责任感;减少官僚行为,提高效益[12]。2011年1月19日,新的医改草案公布,旨在减少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作用,进一步实现医疗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分离。

由联合政府发起的新医改,被视为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成立全科医生联盟来承担医疗费用风险是最大的亮点。由全科家庭医生代表患者的利益与医院谈判,承担患者的医疗费用风险,改善其健康状况,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使用,杜绝浪费现象。这将改变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这一政府行政部门掌握医疗经费的现状,而由全科家庭医生代表病人掌握医疗经费,有利于增强全科医生的权利,提高医疗服务的系统管理质量,节省医疗费用,从而实现医疗经费支付的管办分离。此外,改组原有的医院管理层、组建新的管理机构、赋予患者更多权力等改革内容有利于提高制度整体的运行效率、更好地保障国民健康权益。新医改突出的理念即通过医疗服务供需分离来提高医疗体系的效率,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公平。尽管改革的措施目前尚处于政府计划草案阶段,但成为立法并得以推行的可能性很大,政府和国民都对之寄予了很高期望。因此,对这一场NHS的革命,可以拭目以待。

六、结论与启示

制度理念是一个国家确定制度建制目标和建制原则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度运行的绩效。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建制理念的指导,其运行的轨迹随着制度理念的嬗变而变化,其发展过程反过来也体现着制度理念的变迁。从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变化来看,各个时期的制度理念都处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大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制度。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理念嬗变的过程,反映出英国国民对国家在医疗保健服务中的责任和其自身公民权利的逐步认同、医疗保障体制问题的不断变化、英国政府对制度建设思路的调整以及合理利用市场并动员各方面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实现公平和效率并重的举措。

解除国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障以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几度变革,时至今日仍处于重新建构的过程中。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以及《2009 —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得以颁布,标志着三年新医改的开始。《改革意见》明确指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三险一助”体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覆盖的人口已经接近13亿,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已基本达到了制度覆盖全民的目标。除了覆盖面的扩大,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参保补贴也在大幅度提升,从2009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200元,今年又提升到人均240元的标准。按照政府的计划,到2015年将达到人均360元的标准,这将直接促进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已达到70%左右,并普遍建立了门诊统筹。各地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共有5个省级区域、40多个地市和16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医保城乡一体化。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巨大成就。可以认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应该看到,人民的医疗后顾之忧尚未解除,下一阶段的医改工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城乡分割之下的多元制度并存,不仅导致医疗保障权益的不平等,而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必须对制度加以整合;另一方面,和医改相关的配套机制必须加快改革。比如,公立医院迄今还并未实现医药分开、管办分离,以药养医仍然是普遍现象;社会办医的多元办医格局并未形成;医疗人才尤其是全科医生相当短缺;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失控;社会普遍反映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此外,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和城乡居民的重大疾病问题仍然很突出,迫切需要有新的措施来加以化解,等等。

只有科学地定位制度理念、基本国情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保证制度的顺利改革和良性运行。对于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建设覆盖全体国民、统筹城乡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任重而道远,树立科学的制度理念至关重要。因此,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理念中突出公民权利、遵循医疗保障资源享用的平等原则、强调政府有限责任、重视市场力量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及强化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公共化等思想,对我国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疑具有值得借鉴的启示意义。在完成制度扩面任务即实现制度上的全覆盖之后,通过正确的理念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才能使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真正惠及全民。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1.

[2] 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

[3] 李宏,李娟. 社会保障理念基础的演变[J]. 兰州学刊,2009(9): 123.

[4] W·Berveridge.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J]. Bulletin of WHO,2000,78(6):847-855.

[5] Allsop Judy. Health Policy and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M]. Longman, U.K. ,1988:12-16.

[6]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中文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

[7]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中文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7-132.

[8] 布莱尔. 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08

[8]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引入内部市场机制[N]. 国际金融报,2000-12-27.

[10] 医保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N]. 国际金融报,2000-12-27.

[11] 丁纯. 德英两国医疗保障模式分析比较:俾斯麦模式和贝弗里奇模式[J] .财经论丛,2009(1):26.

[12] 胡玲. 英国全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及启示[J] .卫生经济研究,2011(3): 22.

作者:龚文君

第2篇:英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形成

摘要:为了理解英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今天和明天的变革,本研究聚焦于该制度的形成。英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模式是“立法创制、行政独立”。在一种教育生产函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还发现,英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它的文化传统、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因素。

关键词:英国;比较教育;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The Formation of British System of Accredi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LI Ming-hu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Key words: UK; Comparative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与美国高等教育的认证机构不需要政府赋权的模式根本不同,立法创制、行政独立的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经由国家立法机构通过制订(高等)教育(认证)法案来规定国家的教育认证权力机构、机构的构成、领导机构的组成、与其他认证机构关系、认证的基本要求和程序等的制度。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就是颇具特色的“立法创制、行政独立”的模式。英国模式也不同于如中国台湾和阿根廷那样的“教育行政部门控制和民间机构参与的教育认证制度模式”。“立法创制、行政独立”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教育认证制度模式。属于这种模式还有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芬兰、挪威、丹麦、瑞典等许多国家。但是,即使都是属于“立法创制、行政独立”的模式,英国与德国、法国的模式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来理解该制度,从决定教育认证制度的文化传统、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因素来看英国教育认证制度的形成。

英国的特点

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既不像美国那样在公共管理以外,又不是那么容易就看出是在公共管理以内。今天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在政府机构、大学协会、专业协会和独立公共机构的互动中形成的。英国的公共事务利益相关者间的协商机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独立公共机构①是指在政府施政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但又不是政府的一部分或者政府的部门之一。因此,独立公共机构不在政府机构官员们的管辖之下运作,但是政府机构官员们对独立公共机构发挥功能的效果和效率负终极责任。以部级独立公共机构为例,部长对其主管的部级独立公共机构的独立性、有效性和效率对议会负责;部级独立公共机构必须对议会负责和他们服务的公众负责;部级独立公共机构的作用和功能必须有常规的评估,其使命完成以后该机构就应该撤销[1]。虽然独立公共机构不在政府机构官员们的管辖之下运作,但从政府部长们对其主管的部级独立公共机构的独立性、有效性和效率对议会负责这一点来看,政府机构特别是部长们在这种部级独立公共机构的产生和运行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为什么需要独立公共机构?英国公务员网站上关于英国政府对建立部级独立公共机构的政策的说法是,当以下情况出现时,就需要独立公共机构:(1)当部级独立公共机构在实现政府的功能时效率-成本比更高;(2)部级独立公共机构与其主管部的关系可以定义得很清楚,使得该独立机构可以独立地实施政府所赋予的功能,同时又要保证有合适的财务管理安排;(3)需要与政府行政保持距离的政府功能,诸如审批和分配资金的决策;(4)需要专家参与;(5)需要处理各种争议,特别是政府与公民间的争议;(6)政府需要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来实施政府的功能;(7)当需要采用商业方式,而决策机构需要与政府保持距离时[1]。

英国的高等院校不是国家所有,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是私立机构(但不是私立院校的概念),但他们中的极大部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公共拨款运行。与许多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高等院校的自主权是高的[2]。虽然英国和许多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都起源于中世纪的大学,但是不同的是,这些欧洲大陆国家后来都经历过国家介入对高等教育进行过根本的改革[3]。或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与欧洲许多国家的差别。

但是,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学位授予权是依法受政府管理的。学院必须得到依法授权才可以授予学位。1992年以来,学院是从枢密院(Privy Council)那里获得授予学位的权力,而枢密院则是依据政府的建议行事。没有获得学位授权的高等院校通常通过有这种权力的院校来给自己的学生授予学位。那些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以合同或加盟的方式为自己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而由有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来授予学位。[4]

既然政府要对大学的学位授予权负责,政府就必然会通过某种方式介入质量认定。这是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明显不同的地方,而与欧洲大陆基本相同。同时,极大部分英国的高等院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公共拨款运行的状况也给了政府对大学质量进行控制提供了必要性和手段。这与美国情况有差别,而与欧洲大陆基本相同。英国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比美国强而又比许多欧洲国家弱的特点,决定了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中公共管理的因素比美国强而又比许多欧洲国家弱。

欧洲大部分国家有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框架[3]。欧洲大陆国家很少有如同英国那样的强有力的、独立的、自我管理的专业机构,培养学生获得专业资格的高等教育项目往往不是由专业协会而是由政府机构来审批[3]。

两套质量保障系统:“学术审计”和“学科质量评估”

Gillian King②在2008年的一个题为“ QA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PPT文件[5]中提供了一个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简称QAA)发展阶段图(见图1)。他把1988年以前看成是大学的质量无公共管理的年代。当时的重要机构有大学拨款委员会(UGC),负责向政府提出大学所需经费的建议, 把政府划拨的经费按照一定规则分配给大学,是一个独立公共机构。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许多年代,由于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存在使得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学免受政治的压力[6]。根据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大学拨款委员会在1988年被大学资助委员会(UFC)取代[7]。

全国学术奖励委员会(CNAA)是1965-1992年间英国的学位授予管理机构,授予技术学院和其他非大学学院的学术性学位。1992年以后该机构被撤销,其功能由政府授权英国开放大学承担[8]。全国顾问机构 (NAB)是英国向继续教育拨款的机构。根据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全国顾问机构在1988年被技术学院和其他高等学院资助委员会(Polytechnics and Colleges Funding Council,简称PCFC)取代[9]。全国学术奖励委员会是一个保障非大学的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的机构,被称为当时的全国质量保障系统。提供专业教育的院校的办学需要获得相关专业协会的认证。但是,专业协会的要求与院校的学术要求有时会有矛盾。这时,全国学术奖励委员会在专业的认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0]。

1990年10月大学副校长委员会(CVCP)成立了该委员会的学术审计署(Academic Audit Unit)[11]。该学术审计署的主任Peter William 在其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对该机构的形成及其背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他认为,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对大学的教育项目的质量几乎没有正式的管理。当时的一般认同是,他们的大学是优秀的,与国际标准比较也是优秀的[12]。

当时对大学质量的质疑也被人们以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为由所回击。1979年大选后,情况发生了不利于大学的转化:所有的由公共资助的活动都必须经过公共检验。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的。政府也推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变化。1979 到1981年投入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大量减少,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批评大学,认为大学不问责、对公众的要求反应慢、提供的服务相关度低、管理不善,不能满足一个创新的世界。大学对这些批评分别或系统地做出反应,大学副校长委员会与部级独立公共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合作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寻找对策,其中有The Jarratt Report,建议大学采取更好的管理。 1983年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建立了学术标准工作团队,来研究学术标准问题。[12]

当时大学副校长委员会来做这件事的主要动因之一是,担心如果大学自己不来检测学术标准,其他机构就会介入来做这件事。在英国,插进来做这件事的最大的可能机构是皇家教育督导(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简称HMI),它长期以来一直是对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督导权。[12]1986年出炉的the Reynolds Committee 报告促进了英国大学对质量和标准的广泛讨论。1988年大学副校长委员会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已经接受了the Reynolds Committee 报告的建议,1988年以后,大学资助委员会 取代了大学拨款委员会,前者不像后者那样是坚固地植根于大学界。大学资助委员会明确表示,如果大学界不采取行动来检测和改善质量和标准,它就不得不介入来做这件事。于是,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在1990年决定成立学术审计署,并于1990年10月开始运作。[12]

根据以上分析,英国在1979年以来的政治文化变化以后,大学及其自己的组织——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在公共舆论和公共机构的压力下主动地开始了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创建。

1991年5月6日发表的白皮书,对若干质量保障方面的概念给了简短的定义:质量控制是教育机构自身保障其提供教育的质量的机制;质量审计(Quality Audit)是对教育机构是否有能力保障其教育质量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外部审查;质量评估(Quality Assessment)是对教育机构的教学水平的外部评价和对其水平的判断。[10]由此该白皮书对1992-1997英国分为质量审计与质量评估两条主线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系统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两条线的分工合作在一份1994年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EQC)与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的联合声明“M1/94 HEQC/HEFCE Joint Statement on Quality Assurance”中有较详细的陈述[13]。

1990年成立的大学副校长委员会的学术审计署主要是负责对大学的学术审计;而技术和非大学的学院则是由全国学术奖励委员会来负责学术审计。政府基本接受来自于大学和技术学院代表们的意见,由一个以高等院校机构为主要参与者的学术审计机构来对大学和技术学院统一展开学术审计活动。[10]

作为与学术审计相互支撑的质量评估也被认为应该继续发挥作用,以评估实际的教学质量。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教学质量。一种是量化的学生学习成就的度量和增加价值,另一种是建立在对教学的观察基础上的判断,包括教学、管理、组织、后勤和设备等。质量评估署被认为应该是建立在每一个高等教育的拨款机构内,雇用全日制专家来主持。[10]

学术审计的基本假设是,院校内部的学术动机对推动质量改善是比外在的推动(诸如金钱和名气)更有力量。而质量评估的基本假设是,外部质量保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学校财政的提供者的利益。这就需要确定教学提供者的工作结果达到的目标。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和技术学院院长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Directors of Polytechnics,简称CDP)同意尽量减少外部质量评价,增加以大学为主的学术审计。[10]

1991年10月,由大学副校长委员会、技术学院院长委员会和校长执行委员会(Standing Conference of Principals,简称SCOP)组成的一个工作委员会向英国负责教育的部提出一份建议,认为院校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质量保障,建立一个新的质量保障机构。该部接受了此建议,于1992年成立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简称HEQC)[10],以取代大学副校长委员会的学术审计署和全国学术奖励委员会对大学和非大学提供学术审计[14]。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注册为有限公司,财务来源为注册的会员交纳的会费。它的功能除了对大学和非大学的学术审计外,还包括向枢密院提供关于学院获得学位授予权力的申请审议的咨询。[14]

1992 年5月6日, 根据1992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 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简称HEFCE)成立,以替代大学资助委员会、技术学院和其他高等学院资助委员会的功能[15]。它是发明、大学和技术部(The 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nd Skills,前身是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的部级独立公共机构[16]。刚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认为自己应代表高等教育行业来对院校进行质量评估。但是,教育技术部和那些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并不认同。[14]这反映在1992年通过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 1992)[17]中。该法案要求这些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在他们的机构内建立“质量评估委员会”,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进行评估。这是在学科层次的评估(Subject Level)。[14]由此在英国形成了两套质量保障系统,即由刚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院校进行的学术审计和每个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③(HEFCs)的学科质量评估。1992年以来,有关人士不断地建议学术审计和学科质量评估的合并,并由一个机构来实施,如1994年Dr.Edwards的建议[10]。

当时由这两套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为代表的英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民间(高等教育机构及其代表机构)和政府的高度结合。三个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是部级独立公共机构,他们的“质量评估委员会” 的建立和功能是由1992年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所以,毫无悬念,英国的教育认证制度已经进入了公共管理的范围,而且级别很高,是立法创制,部级独立公共机构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 虽然是由高等教育行业的协会建立和管理,但是在制度的创制阶段,英国的教育技术部是参与并同意的。由此可知,英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在1992年时已经是完全在公共管理的领域,其特点是:(1)政府与高等教育界的民间机构和独立公共机构的协商制度;(2)独立公共机构的介入;(3)英国的教育技术部对制度创造过程和运行过程监督、评估的有力介入。所以,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虽然与欧洲的许多国家不同,但仍然是属于公共管理的领域。

两套质量保障系统合二为一的制度变革

1997年以前,有若干个不同的机构在从事对高等院校的外部评价活动,包括学校、学科和教育项目的评价[2]。1992年到1997年间在英国实行的质量审计与质量评估的两套系统引起了大学和学院对重复和不必要工作的不满[11]。1995年夏天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和校长执行委员会在政府部长们的欢迎下建立了一个“共同计划组”(Joint Planning Group),来设计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当时的教育与就业部部长同意了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威尔士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大学副校长委员会、校长执行委员会和苏格兰高等教育校长委员会共同提出的关于“共同计划组”工作规章和主席人选[11]。由此可见,规划新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民间机构发动,而又是在与政府的互动中,最后是在相关部门的同意下,形成了规划新制度的“共同计划组”。这反映了英国的政府与民间紧密合作的特色。

质量保障的目的是什么?谁需要获得保障?需要保障什么?由谁来提供保障?“共同计划组”认为:(1)外部质量保障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高等教育机构来履行他们提供的教育的质量和标准;(2)学生需要知道教育质量和标准;(3)雇主,纳税人,以及议会需要知道教育质量和标准。[11]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可以概括如下:(1)通过分享好的经验和创新来帮助连续的质量改进;(2)有助于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履行它们的责任;(3)提供及时而又容易获得的关于每个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和标准的公共信息;(4)任何质量不达标的教育被迅速地揭露和处理[11]。

“共同计划组”建议成立新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取代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 (HEQC),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s),应该把它们的教育质量评估的功能通过合同转给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来履行[11]。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将采用综合的质量保障(Integrated Process of Quality Assurance),以消除当时的质量保障方面的重复[11]。

“共同计划组”提出了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宪章,成为未来机构的治理结构的蓝图。新机构是一个注册为有限公司的慈善组织(Charity),董事会由14人组成,其中4位由高等教育的代表机构,即大学副校长委员会等提名,4位由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即几个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提名,6位是独立董事。所有的董事都不可以是提名的高等教育的机构的代表,或任何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拿工资的员工;那些独立董事必须在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团体咨商以后进行任命,如代表学生和教师的团体,其他教育机构,雇主,专业机构,法定机构(Statutory Bodies),以及国际高等教育界。董事并不是提名他们的机构的代表,而仅仅是代表个人。[11]

“共同计划组”的其他重要建议有,新机构向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提供报告,内容包括各个高等教育机构、学科,基于项目和教育的重要方面的质量和标准,英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标准;新机构应该与高等教育机构或他们的代表机构签署协议,与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签协议,以提供相关的服务。[11]

1997年,该新机构如“共同计划组”所计划的那样成立,名称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简称QAA), 以取代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在他们的机构内建立的“质量评估委员会” 和大学的代表机构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2], 全面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事宜。于是两套质量保障系统合二为一。这个体制至今仍然沿用。这个机构独立于英国各级政府机构,归属于代表英国大学和学院的首脑(Heads)的机构[18]。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领导下的认证体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财务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注册者的会员费,以及通过

合同确定的主要高等教育资助机构的服务费,机构由其自己的董事会行使管理权[19]。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的职责在于保证公众的利益,使他们能够获得优异品质的高等教育,鼓励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20]。

在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如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等被认为是政府行政机构和大学间的中介[18]。接受公共拨款并非就是接受政府机构的管理。但是,也是有接受公共拨款的约束。约束之一就是,由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实施外部质量评价是获得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的条件;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接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的外部评价是自愿的[2]。由此,英国的高等院校至少在为了获得公共拨款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的评价。这一方面是与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有一致的地方,大学及其学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的条件是该大学必须是经过联邦政府认可的教育认证机构认证的;但是,另一方面,英国对高等教育机构接受认证的要求的政府强制力明显强得多。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政治协商”。这一点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形成的陈述中已有涉及。以2002年开始的一轮高等教育机构审计程序为例,当时是经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商议而定的:教育技术部, 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大学代表机构(Universities UK and the Standing Conference of Principals)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2]。由此可见,尽管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是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审计的机构,但是在涉及重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发展变革,各相关方面包括政府和大学机构等会有一个协商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的自评报告,他们所作的评价(Evaluation)并不就是整校认证或教育项目认证;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保障责任在于学校自己,这导致了2001年以来的整校审计的变化和对教育项目层次的外部质量评价的取消。[2]

在英格兰,从2003年开始,整校审计(Institutional Audit)取代了连续审计、全面的学科和校级(Institutional-Level)评审(Review),目的在于保障:(1)学校提供的高等教育、学位授予和各种资格证书项目达到了“可接受”的和“合适的”学术标准;(2)学校以合适的方式来运用他们授予学位的权力。整校审计就是要详细审查学校层面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结合更为细致的学科层次(Discipline Level)的审查以了解该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在学科层面的实施情况。审计团队的最后判断是三个等级:“充分信赖”(Broad Confidence),“有限信赖”(Limited Confidence),和“不可信赖”(No Confidence),用来评判一个学校目前和将来对自己的教育项目和证书授予的质量管理的能力。同时,该审计团队也要对该学校发布的自己的教育项目和证书授予的质量和学术标准的精确度、整体性、完整性和坦率度作出判断。[4]

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全国调查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发表了一份长达1700多页的报告,即《迪林报告》(Dearing Report)[21]。该报告建议大学的代表机构和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共同改进质量保障机构,把每个高等院校接受质量保障管理作为获得高等教育拨款机构拨款的条件之一;建立全国的质量框架(Framework of Qualifications)[21]。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在2001年第一次开发并发表了名为《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高等教育资质框架》(“The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FHEQ)的文件,第二版是在2008年推出。根据该“资质框架”,所有的高等教育提供者都应该显示,他们在2003-2004年开始学习的学生在成功地完成了教育项目的时候必须具备该“资质框架”中对应的资质。[22]

随着“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高等教育资质框架”的推出和实施,整校审计等各种外部评估团队都以该“资质框架”中对应的资质与被审计的高等教育提供者的情况做对比,以判断该提供者是否有实施他们所提供的教育和所授予的证书达到规定资质的能力[22]。显然,这是一种暗含但确实是起作用的最低资质标准,这就是认证的基本元素。因此,随着该“资质框架”的出现,英国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实际上就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

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认证机构主要审计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并且将这种审计与“资质框架”中与该学校的教育和学位或其他证书相对应的资质结合,审计并判断该学校是否具有内在的保障其教育达到“资质框架”中对应标准的制度。该制度是比我们所熟悉的评估过程中自评与外在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内部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需要被审计学校在审计时提出一份自评报告,更重要的是,外部审计还需要审计该学校的内部质量标准体系。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所领导的英国认证体系中,由专业认证机构实施的法定的专业认证是一个专业教育项目达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标准的重要标志。[23]例如,工科类专业就可以由英国工程理事会(Engineering Council UK)来授权认证。英国工程理事会已经授权的可以对工科专业进行认证的机构有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s(CIBSE)等[23]。这种专业认证涉及工程、法律、会计和医学等[4]。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获得专业认证而提供该专业教育项目,他们的毕业生将不会获得相应的认证机构的承认,将不可以在该专业领域内从业[2]。凡获得认证的学校都会在英国工程理事会的相关网页上公布(www.engc.org.uk/accredsql/public/index.asp)。因此,专业认证机构的权力实际上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授权,而是来自于专业协会本身对该专业的管理权威。

注释

①独立公共机构(NDPB)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管理机构,它在英国的详细界定和运作方式可参考英国Civilservice网站上的文献“Public bodies : A Guide for Departments”,http://www.civilservice.gov.uk/about/public/bodies.asp。

②Dr Gillian King 是QAA的Deputy Director (Audit),Reviews Group。

③共有三个: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参考文献

[1]Civilservice, Public bodies : A Guide for Departments[EB/OL]. [2009-02-16]. http://www.civilservice.gov.uk/about/public/bodies.asp.

[2]QAA. Self Analysis Document: UK. [EB/OL]. (2006) [2009-02-16]. http://www.enqa.eu/files/UK%20self-evaluation%20document.pdf.

[3]HEQC. The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of Qualifications-Relationship with Continental Europe[EB/OL]. (1997) [2009-02-16]. https://bei.leeds.ac.uk/Partners/NCIHE/.

[4]QAA. A brief guide to quality assurance in UK higher education [EB/OL]. (2003) [2009-02-16]. http://www.qaa.ac.uk/aboutus/heGuide/intro_to_QAA.pdf.

[5]King, Gillian. QA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B/OL]. (2008) [2009-02-16]. http://www.aua.ac.uk/publications/conferenceproceedings/2008york/material/Session4/414.ppt.

[6]Arnove, Robert F. & Carlos Alberto Torr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268.

[7]Shattock, Michael. New Labour: Not So New Prospects for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EB/OL]. (1998) [2009-02-16].http://www.bc.edu/bc_org/avp/soe/cihe/newsletter/News11/text6.html.

[8]Wikipedia, 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ic Awards[EB/OL]. [2009-02-16].http://en.wikipedia.org/wiki/Council_for_National_Academic_

Awards.

[9]Five Years On - Glossary[EB/OL]. [2009-02-16].http://www.iankitching.me.uk/five_years/glossary.html#AFE.

[10]Brown, Roge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UK Experience Since 1992[M]. Routledge, 2004:36.

[11]Joint Planning Group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 Draft Version[R]. September 1996.

[12]Williams, Peter. The UK academic audit unit, in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ng Kong, 1991,by Alma Craft[C]. Routledge, 1992:141-159.

[13]Hefce. M1/94 HEQC/HEFCE Joint Statement on Quality Assurance[EB/OL]. (1994) [2009-02-16]. 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1994/m1_94.htm.

[14]Middlehurst, Robin. & Norman Jackso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Quality Enhancement Group: Brokering Enquiry, Policy and Action, in Engaging and Changing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Brokerage (Monitoring Change in Education) [M]. Ashgate Publishing,2003.

[15]New board appointments at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EB/OL]. [2009-02-16]. http://www.publictechnology.net/modules.php?op=modload&name=News&file=article&sid=3173.

[16]Wikipedia .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EB/OL]. [2009-02-16].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FCE.

[17]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 1992[EB/OL]. [2009-02-16]. http://www.opsi.gov.uk/acts/acts1992/Ukpga_19920013_en_1.htm.

[18]QAA. Quality assurance in UK higher education:A guide for international readers [EB/OL]. [2009-02-16]. http://www.qaa.ac.uk/international/studentGuide/English_readers.asp.

[19]QAA. About 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 [2009-02-16]. http://www.qaa.ac.uk/aboutus/default.asp.

[20]QAA. The QAA Board[EB/OL]. [2009-02-16].http://www.qaa.ac.uk/aboutus/qaaboard/board.asp.

[21]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EB/OL]. (1997) [2009-02-16]. https://bei.leeds.ac.uk/Partners/NCIHE/.

[22]QAA. The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August 2008[EB/OL]. (2008) [2009-02-16].http://www.qaa.ac.uk/academicinfrastructure/FHEQ/EWNI08/FHEQ08.pdf.

[23]Engineering Council UK. The Accredi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 Regulating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EB/OL]. (2004)[2009-02-16].http://www.engc.org.uk/documents/Accreditation_HE_Progs.pdf.

(责任编辑:赵友良)

收稿日期:2009-02-16

基金项目:本文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创新”(项目编号:79003004)成果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担。

作者简介:李明华,1955年生,男,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

作者:李明华

第3篇:英国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概况

摘要:本文介绍了英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主要包括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及其特色,教学特点和实践要求,以及高等工程学校的资格认证制度,着重分析了英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和对实践的要求,并与中式高等工程教育相比较,可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与改革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土木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特点;实践要求;资格认证

一、概论

1980年1月,英国政府发布一篇报告。报告显示,相比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英国的经济增长率相对比较落后,其原因之一为工业衰退。1977年,英国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英国工业现状,并提出对英国工业的改进建议。这份报告内容对英国高等工程教育今后应如何办提出了许多意见。针对这些建议,英国高校逐渐修改课程布置,形成了现在的教育模式。本文以高等土木工程教育作为主要比较对象,对英国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展开分析,并与我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比较,为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二、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大土木”是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这意味着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范围不局限于建筑结构工程、桥梁隧道工程、港口水坝工程中的某一种,或者是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某一个方向,而是可以向多个方向继续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大学生虽然在大学期间打下了良好且宽广的专业基础,但毕业之后并不能立即从事某一专业工作,还需要英国公司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毕业生需要在公司的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这种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们在面临人才市场选择时,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英国的180所大专工科院校中,实施的是“三明治”式培养模式,大体模式是三年在校学习外加一年实地实践。每所学校在满足政府或行业内约定俗成的要求的前提下,可自行设置相关课程。在学时划分上,注重课上学习与课外自习相结合,两种学习方式分配的学时往往是各占一半。学校一般会根据培养要求为学生合理分配课上、课下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合适教导/辅导方式等。以英国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为例,其土木工程系的学制分为两种:三年制和四年制。按照学习年限的不同,授予的工学学位也有所不同,三年制即可授予学士学位,四年制则可授予硕士学位。该学校采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和升留级制度。将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相当于一门课,每门课的课时为36小时,每学期则会有6个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每学年分为春、秋学期,每学期共15周(每学期1—12周进行日常教学,13周为复习周,14—15周是考试周)。主要课程每学期每周3学时,但并不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还会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实验、实习等实践学时。在这里针对UMIST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介绍。该校实施学年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课程(此校规定为至少9门课程)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若多门课程(该规定为7门以上)不及格,则强制留级。但该校在学年学分制上具有灵活性,如若学生修读课程通过门数与要求通过门数(9門)差距不是很大,则让学生自主选择留级或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在统一的专业评估要求下,英国各个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自主安排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不同大学的课程设计虽不尽相同,但有以下几个共同点[5]:

1.三大专业基础理论支柱。英国“大土木”工程的概念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由三个主要课程支撑,分别是结构工程理论、岩土工程理论和流体力学理论。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三大专业基础理论支柱。

2.基础知识面宽,具有较大适应性。英国高等土木工程院校的学生在学校中需要学习有关建筑、桥梁、道路、隧道、港口、地质等多方面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英国高等土木工程院校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比如在大型课程设计项目中安排综合性的设计任务。与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相比,中国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更加侧重于建筑结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专业化知识的深度,但是专业覆盖面铰小,学生的知识面宽度不足,不适应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3.选修课量大面广。英国高等土木工程院校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综合学校各专业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可以跨专业选择,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为核心课程、辅助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学生所学习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辅助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下自学和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则多是凭学生自身兴趣所选择的社科人文、经济管理、历史文化等课程。

4.学时少而精。在英国的三年制大学中,平均每年的面授学时在67小时左右,平均每个学期仅30-40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内,要求学生掌握工程相关的知识,对课上教师教授内容要求就极高,英国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的内容也都是知识的要点。缩减了面授学时,相应的,学生的自学时间就有所增加。我国高等土木工程与此不同,平均每学期的面授学时远远高于英国高等土木工程,过多的面授学时,挤压了学生的课外自学时间与热情。这就导致学生疲于应对上课内容,课外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学。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我国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有待改善。

5.毕业设计。英国高等土木工程院校的毕业设计也与我国有很大不同。英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毕业设计,通常是一个大型的完整项目。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每个学生负责项目的某一项内容,或是地基基础设计,或是结构主体设计,或是道路交通系统设计。每个学生的设计内容都不相同,但组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每个学生完成好各自的项目,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学生一般利用2-3周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中国高等土木工程院校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则是各自独立完成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不同学生毕业设计之间的差别不大。但是每个学生的任务非常重。毕业设计持续一个学期,为15周。两种毕业设计的形式孰优孰劣目前还很难定论。但是英国高等土木工程院校毕业设计之中的合作理念值得学习。

三、英国土木工程教育的教学特点及实践要求

英国土木工程教育在世界上工程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经久不衰,离不开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要求。

1.英国土木工程教育的教学特点。与中国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奉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课堂中提纲挈领,起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中国教师则对于教学内容讲解过多过细,导致学生长期依附于教师所提供的“脚手架”,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英国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十分重视。学校提供条件良好的实验室、计算机室和图书资料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其中,或进行试验,或查阅资料。高中生进入大学的主要条件是学校划定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英国高校不限学生的年龄,学生可以随时办理休学和入学,学习时间可合理安排。与之相比,中国高等院校的实验室、计算机室和图书资料室的条件相对落后。中国大学录取学生受限制较多,一般不可以随时办理休学与入学。

2.英国土木工程教育的实践要求。作为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穿插在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一个课题,其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在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介绍学科当今最前沿的动态,并提出问题,具体的学习任务则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其目的是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当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的核心,一般由多个环节共同组成,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英国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实行“三明治”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校共学习三年时间,在公司实习一年时间。公司的实习可计入学生的工作经历。学校和公司之间通常会签订协议。学校专门安排实习教师跟进学生实习情况,并负责公司奖学金的落实,给学生介绍工作,联系学术活动等。学生毕业之后申请注册考试资格之前,另外需要在公司进行2年的职业培训并取得合格成绩。在学生的时间能力培养方面,学校和公司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

英国教育界同工程界携手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高校与工程界间的交流,关系密切。工程界不仅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主动提供教育经费,资助高等学校科研课题。高等教育机构设工程界资助教授职称Bovis Professor,工程界人士咨询委员会,邀请工程界知名人士参与教学和管理,改进教学计划,对教学体系提出改进建议。

高等工程教育院校与工程界的联系密切在世界其他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中并不少见,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对双方来说,这种高校与企业的分工协作都是互惠互利的,因此这样成功的案例是值得我国教育借鉴的。

四、英国高等工程学校的资格认证制度[1]

工程对世界各国经济都贡献巨大,英国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显示,英国每年约有一半的专业工程师在从事工程相关工作,另一半也在第三产业发挥作用。工程不仅拉动英国经济增长,在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有目共睹,在科技创新方面,工程界也雄踞一方。因此,英国对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十分重视,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也随着工业的发展在不断完善。

在英國,通过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对工程专业教育进行管理。英国工程委员会具有行会性质,专门针对工程界事物进行处理,需要保障工程界的相关利益,同时也需要对相关工艺、技术等进行权威认证。权力来源可追溯到英国皇家特许状。随着工程界的不断壮大,英国工程委员会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英国国内除了处理国内工程界事务外,英国工程委员会在国际上也成为英国工程师的代表。其主要任务有二:一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注册,二为对英国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专业认证。

ECUK的认证标准,主要取之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中的一种:工程学科的学科基准,由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颁发。可以这么说,ECUK认证标准,确定了所有工程学科相关专业所应达到的技术标准、学术要求,其标准由于涵盖工程专业范围广,具有普遍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要求,从而具有专业认证标准的性质。因此,ECUK可以针对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进行专业认证。但由于各个专业具有其特色,ECUK的认证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工程界应该达到的最低标准,例如对工程师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或者是智力能力等有基本要求,个别专业的具体认证则因专业不同存在些许差异。

五、总结

1.英国的土木工程教育以“大土木”的概念来规范,课程面宽而广,学时少而精,注重学生课外自学,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值得国内借鉴的地方。

2.英国的土木工程教育注重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学生与教授均可以得到来自企业的资助。即使在校期间,学生与教师均能参与企业的实践工作。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校培养与工程界互惠互利,对学生或从业者自身职业发展有益。

3.英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是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机制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蒋永生,单建.从英国土木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得到的几点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1,(3):74-77.

[2]丁亚军.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6(12):1-4.

[3]李先逵,姬旭明.英国土木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3):6-7.

[4]章建石.英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J].科学时报,2007,(7).

[5]李先逵,姬旭明.中英土木工程教育的比较[J].高等建筑教育,1996,(3):70-74.

[6]曾攀,吴振一,刘惠琴,徐远超,郑燕康.美、德、英工程类型研究生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61-87.

[7]张原华.利物浦大学方大庆博士谈英国工程教育情况[J].外国教育动态,1985,(2):17-22.

作者:余江滔,谢星星,陈清军,李凌志

第4篇:英国分红保险的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杨智呈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精算师

新华人寿于2001年推出了英式分红保险产品,经过这几年的摸索,笔者逐渐领会了其中的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理念和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分红保险的基石——相互保险制度,然后阐述了英式分红保险背后蕴含的理念,最后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

一、分红保险的基石:相互保险制度

从全球保险市场来看,保险主体是多元的,除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外,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保险公司(Mutual Insurance Company)。分红保险就是产生于相互保险公司,随后才被引入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是由所参加保险的人自己设立的保险法人组织,其经营目的是为各保单持有人提供低成本的保险产品,而不是追逐利润。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保单持有人的地位与股份公司的股东地位相类似,公司为他们所拥有。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资本金,也不能发行股票,其运营资金来源于保费。此类公司设立前期所需的资金一般是通过借贷方式筹集,各成员以其缴纳的保费为依据,参与公司的盈余分配和承担公司发生亏空时的损失。

虽然我国寿险市场上还没有相互寿险公司,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相互保险制度中学习和借鉴如何处理股东利益与客户利益关系的方法。从相互保险的制度安排中,不难看出处理这二者关系的基本方法就是:看最后谁来承担成本,看在某种产品中客户与股东的关系。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英国保险业对这种内在制度有非常详细、近乎完美的设计,并且已经将这种制定落实到了产品和日常经营中。这种制度安排在分红保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分析研究分红保险产品中蕴含的理念的思想,对我国保险业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分红保险蕴含的理念

分红保险是一种保单持有人参与分享保险公司可分配盈余(英式分红还可以分享不可分享盈余),与保险公司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保险产品。保户在按

1 /

5期缴纳保费以后不仅可以享受到一般的保险功能,还可以定期获得保险公司对资金运作所得利润的分红。分红保险的分红方式可分为现金分红和保额分红。保额分红(又称英式分红)是指每年分得的红利不是现金而是保额,每年都根据上一年的保额按照当年的分红率进行分红,分得的红利保额再加到上一年的保额上,以这时的保额作为下一年分红的基础。保额分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保障贬值”。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主要是现金分红产品,新华人寿和太平人寿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有保额分红产品。保额分红最早产生于英国的相互保险公司,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本文所说的英国分红保险指的就是保额分红保险,该险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思想,下面对这些理念和思想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信托观念支持分红保险的治理机构。英国的信托法是全球最全面也是最好的,它影响了很多产品,包括现在的开放式基金和分红保险。一般来讲,公司出售分红保单每要给大家分配红利,那么红利是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在股东和客户之间分配呢?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每一会计向保单持有人实际分配盈余比例不低于当年的可分配盈余的70%。而在英国的寿险市场上不是这样的,他们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些钱不是股东的,保险公司充当的是一个托管人的角色,收取的是“托管费用”。其分红保单全部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在其每期增额红利和末期红利的决定上都赋予了寿险公司很大的随意性。当然,这种“随意性”的制度安排也就决定了英国保险监管机构将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以及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合理预期的考虑作为监管的焦点,“自有与公开化”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监管的主导思想。不难看出,信托制度不仅是分红保险组织形式的首选,而且还是分红保险监管框架的基石。基于信托的监管模式分别从道德机制、国家监管和市场竞争三个层面约束受托人行为、保障客户的利益安全。信托制度从道德诉求出发,把受托人的利他主义精神内生化,形成受托人的利他主义偏好,从根本上保护计划成员。按照信托思想看待保险公司与分红险投保客户的关系,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这样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就解决了。

第二,重视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代表了其对未来红利水平及分配方式的预期,是建立在公司提供的产品说明以及保单红利演示基

础上的。寿险公司在进行分红业务管理和盈余分配时必须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它是衡量分红保单经营管理,尤其是盈余分配中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重要标准,也是解决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合理预期已经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的核心理念之一。

第三,有平滑的投资回报。英国的分红保险还能平滑投资回报,这是其他的投资方式做不到的。如果你买基金或者做其他的集合投资,你的净值和其他人的净值之间是没有调剂关系的,而分红保险能够进行分享调剂。每一的业务盈余是波动的,但是保险公司一般以稳定红利水平为原则,因此,业务盈余高的,可能并不提高红利水平;而业务盈余低的,可能并不降低红利水平。一旦出现非预期的不利变动时,也即社会环境有变化后,保险公司就可以动用之前的未分配盈余对没有退保的客户给予补偿。

第四,强调精算师职业判断。美国的保险监管是非常明细的,换个人一样也会做,英国则是要求职业人士有很强的判断力。英国是最早形成精算师制度的国家,什么时候分配,分配多少由精算专业人士决定。要求寿险公司的精算师对红利平滑、费用的收取与分摊、投资资产的分配、收益分摊等方面的操作方式和相关信息作出解释和说明,指定精算师必须把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英国精算师协会成立于1848年,这个组织一直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客户利益、股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三个方面的关系,并形成了一种支撑着整个英国保险行业的精神,持续了一百多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保险行业基本上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这方面还很陌生,在教育上也没有体现出对这方面的培养。如果让股东做决定,股东可能是短期利益;让客户作决定,客户可能没有知识;让监管做决定,监管也是有任期的。所以它要求第四方的力量即专业人士来保证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个制度在产品设计中也能体现出来。

第五,合理不合情的奖罚制度。寿险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寿险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要比其他金融行业高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保险业现金流量的决定因素是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而不是金融体系的内生变量。这是因为只有被保人出险的时候,比如在被保险人死亡的时候,才会有现金流流出,显然这些影响现金流的因素不是金融体系的内生因素。寿险公司的现金流量的进

出主要是和人的生老病死有关系,而与金融市场的状况没有直接关系。资金是长期的,这就是寿险行业的最大魅力所在,但是投保人中途退保也会极大的削弱寿险公司的这一优势,从而给保险公司财务带来不确定性。保险公司给予中途退保的客户一定的惩罚,而给遵守保险合同的客户一定奖励的奖惩制度虽不合情却是合理的。

三、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分红保险产品是由丰富而强大的理念和思想作为支撑的。不难想象,国外的任何一种金融产品都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适用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支撑理念和思想。这启示我们: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合约,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合同,更是一种社会契约。有很多价值观的倾向、利益的理解、产品治理结构、信托的观点和法律与社会价值观在里面,这些东西是我们应该格外关注的。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引入国外金融产品或自己开发金融产品时,一定要保证该产品背后的理念、逻辑恰当地反映了客户和股东的利益。

更进一步来说,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在国外学习(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定量方法学习,而忽略了非定量方法学习;二是过于关注和学习美国的东西,相对而言忽视了向欧洲国家学习。通过对英国分红保险背后理念和思想的学习,相信读者能够认同笔者的观点:首先,欧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次,与定量方法相比,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文化和风险管理方法背后的理念及其产生和适用的外部环境等非定量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相关链接:分红保险简介

分红保险

即指保单持有人可以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成果的保险种类,保单持有人每年都有权获得建立在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基础上的红利分配。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分红方式分为保费分红和保额分红。保费分红就是按照缴纳保费的额度进行分红,保额分红就是按照保额的额度进行分红。

保额分红

保额分红又称英式分红,是英国市场的主流分红方式,是以保额为基础进行分红,将当期红利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直接增加到保单的现有保额之上。新华人寿于2001年开始推出保额分红产品。此种分红方式更能突出保险产品特有的投资与保障的特性,使投保人在保障期内无需核保、申请增加保额便可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保障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保障贬值。

两种分红方式的区别

保费分红的红利性质比较灵活,可留存也可取出,容易变现,但是投资收益率不如保额分红。

保额分红产品的投资收益明显高于保费分红,存在的缺陷就是保额分红并不是现金分红,其红利的领取方式不如保费分红那么灵活,只能通过退保或者减少保额的方式实际获得红利。但退保或减少保额都会给投保人带来一定损失,短期内退保或减少保额并不划算。只有长期拥有保单,譬如四五十年以后再退保或减少保额,才可能获得不菲的红利累计。如果手中有闲钱,不急于将红利取出,则可以选择保额分红的产品,在长期内获得更好的利益。

第5篇: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00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05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90520013

第6篇:家庭教育 一个英国家庭的育儿故事

半岁开始分房睡眠

英国人主张宝宝和父母分开睡。只不过半岁前,宝宝的摇篮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喂奶和照看。半岁后宝宝就可以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了。

托尼从生下来以后,妈妈格雷丝就没有和儿子同睡一床,因为她担心万一夜间自己睡眠的时候压着小宝宝,引起窒息的危险,因此让托尼独自睡在爸爸妈妈大床旁的小床里。这样既方便夜间照料,又不会引起窒息的危险,大人睡得香,宝贝也睡得香。

英国提倡培养宝宝从4个月开始建立正常的睡眠习惯,就是要让宝宝养成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的习惯。每到晚上8点钟,妈妈格蕾丝就告诉托尼"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然后给宝宝洗浴,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或者给一个亲吻。

到托尼7个月的时候,妈妈格蕾丝就让托尼单独到自己房间的婴儿床里睡觉了。睡前通常给托尼一个安抚奶嘴,这样托尼自己吸吮一会儿就香香地睡着了。

10个月吃手拿食物

英国是提倡母乳喂养的国家,奶粉电视广告里都不允许出现"可以替代母乳"的字样,以免误导大众。从出生到1岁,托尼都一直吃妈妈的母乳。直到妈妈产假期满,恢复上班,才断奶。

添加辅食的时间和我们相似,一般也在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刚开始辅食也多半是糊状或泥状的食物,到宝宝渐渐出牙,为了帮助宝宝建立起咀嚼的习惯,英国家庭一般会提供一些便于宝宝手拿的食物,让宝宝自己吃。

到托尼10个月的时候,他非常喜欢自己用手拿着面包、奶酪、胡萝卜条、西兰花块吃。妈妈格蕾丝就专门给儿子准备了吃饭的高脚椅,椅子前方是一块清洁干净的塑料餐台,托尼穿着小围裙,坐在自己的高脚椅上,一口一口地咬手里拿的面包片,然后用自己的牙床和刚刚长出的两颗乳牙咀嚼,再吞咽,吃得津津有味儿。妈妈格蕾丝有时候特意把面包片烤一烤,再让儿子吃。虽然烤过的面包片吃起来会比较硬,但是这对于正在出牙的宝宝来说,却是很好的磨牙食物。

不提倡穿开裆裤

托尼2岁前都穿着纸尿裤,在英国是不用尿布的。英国人认为宝宝的下体部位是最容易受到病菌、细菌感染的,所以不主张暴露,从一出生,就给宝宝穿上纸尿裤,一直用到宝宝2周岁,尿了就换,只要用湿巾把宝宝柔嫩的小屁屁擦干净就行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卫生,可以保护宝宝的小屁屁免受外来病菌的感染。其次,穿上纸尿裤再穿上封裆裤也是对宝宝的一种尊重。最后就是方便,让父母省去了清洗尿布的时间与体力。

当然英国宝宝的小屁屁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捂着。在温度适宜的天气里,妈妈格蕾丝会在家里地上铺一块柔软的毯子,让托尼仅穿一个小背心或不穿衣服,特意把小屁屁露出来,让他自由自在地在毯子上玩,宝宝非常喜欢,同时也让小屁屁清爽一下。

我们习惯给宝宝从小把尿,英国人则没有这种习惯。从托尼1岁半开始,妈妈格蕾丝教儿子自己大小便。托尼的小坐便就在大人旁边。刚开始,在父母上厕所时,让托尼一起去,慢慢地托尼就会有"我也要上厕所"的欲望。这时候,父母就帮他脱掉裤子,让他坐在自己的小坐便器上。循序渐进,父母慢慢灌输,到现在,托尼已经会自己大小便了。

从小让宝宝知道对错

宝宝会走了,喜欢这里摸一摸,那里碰一碰。但英国的父母并不像中国的父母,赶紧把一切不利于宝宝的东西束之高阁,让他摸不到,够不着。他们认为,只要告诉宝宝,他就会知道什么东西能动,什么东西不能动。托尼的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育的,家里放在桌上的玻璃鱼缸,托尼就真的从来不去碰。宝宝做对了,一定要鼓励,如拍拍手或竖起大拇指告诉宝宝他很棒,做错了就一定要惩罚。

英国主张每个家庭都设一个"反思角落", 可以是一个铺毯子的地方,或一张小椅子,那是惩罚调皮宝宝的角落,让他自己去那里反思。1岁之前的托尼还不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妈妈格蕾丝就用简单的"NO!"和手势制止他错误的行为,让他养成习惯,只要听见"NO",第一反应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动的,可以说是条件反射。

到托尼1岁,渐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时如果托尼做错了事,妈妈格蕾丝要用儿子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再这样,就要到"反思角落"去了。假如下次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毫不客气地把他带到"反思角落",直到他告诉父母"我错了,下次不会了!"父母才同意宝宝离开"反思角落",到别处玩耍。

给宝宝失败的机会

在成长的过程中,宝宝终归会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如果宝宝还小,许多中国父母们可能会一笑了之,或者帮他把问题处理掉,甚至干脆让宝宝放弃,因为中国父母们认为,这时宝宝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够胜任了。但英国爸爸艾尔却不这样认为。他常常会让托尼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艾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艰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宝宝才能真正地长大。" 托尼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爸爸艾尔正在洗碗池里洗碗,感到很好奇,拉着艾尔的腿,不愿和妈妈回到客厅去。见此情景,爸爸艾尔干脆把儿子抱到洗碗池上:"来吧,托尼,你来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样!"托尼挺听话,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都湿了个透,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如果换成是我们,大概早已经把宝宝抱走了吧!可爸爸艾尔没有制止他,也没有指点他该怎么做这种工作,一直站在旁边,笑着看着托尼的一举一动。开始时,托尼还在笑,觉得坐在洗碗池里玩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儿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他求助似地看了看爸爸艾尔,艾尔把头转到了窗外。托尼无聊地把水泼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把水龙头打开……终于,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来。这时,爸爸艾尔才把他抱出来,送他去洗澡,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旁边,自己戴好围裙,把洗碗液挤到水里,然后,在儿子托尼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抹干。

第二次,托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自己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托尼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爸爸艾尔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托尼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爸爸艾尔的想法非常简单:"要给宝宝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宝宝学习并掌握技能,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第7篇:教师的教育理念格言

36、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41、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44、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6

2、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6

7、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79、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 8

8、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谚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谚语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语

信任一位虚伪的朋友,增加一个敌对的证人.——西班牙谚语

励志格言

人生难免经历挫折和悲伤, 再痛再苦不要放在心上. 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和阳光, 雨过天晴终究会晴朗。——申宝峰

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尝一尝, 尝尽人间冷暖才能成长. 历尽重重磨难才能变坚强, 遇到困难要挺起胸膛。——申宝峰

哪怕前方布满了风霜, 哪怕前方有大风大浪。

也要更加斗志昂扬, 一路高歌乘风破浪。——申宝峰

幸福不会平白无故从天而降, 付出努力才会有补偿.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辉煌, 除非只是好梦一场。——申宝峰

心中有梦想就要一如既往, 不能遇到困难说放就放. 千锤百炼才能磨炼出好钢. 饱经风霜才能更强。——申宝峰

哪怕前方有虎豹豺狼, 哪怕前方有魑魅魍魉

也要更加奋发图强, 一路高歌冲向前方。——申宝峰

只要有梦想装在心上, 朝着梦想去飞翔. 不怕一切困难和阻挡, 一定会如愿以偿。——申宝峰

第8篇:360教育集团:可举办婚礼的21所英国大学一览

官网:

在申请学校的时候,你一定考虑过英国各个大学的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学生满意度,甚至比对过城市环境、宿舍环境等等等等。但你一定没想过的是——这个学校适合结婚么?

没错!很多英国大学都对外提供场地租借服务,一般是会议室或者教堂,只要提前想校方申请并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在那儿结婚啦~试想一下,能在自己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奋战paper无数的地方举行婚礼,婚后生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咳咳事儿编的意思是,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呀~~~

1.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360教育集团英国部(http:///)金牌留学顾问柯嘉老师介绍说,曼彻斯特大学可以根据宾客的人数提供不同的结婚场所,甚至连酒水、食物、鲜花、住宿、场地布置也可以一条龙服务哦~

费用:£3000左右

2.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官网:

伯明翰大学提供不同风格结婚礼堂,你可以选择华丽的教堂,也可以选择更具现代风格会所,甚至还有风景更美的花园,总有一款适合你和你的另一半~

费用:£3000左右

3.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The Chapel of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最著名的一个学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有一股皇家风范,所以结婚礼堂也充满一种庄严平和的感觉。或者你还可以选择在著名的后方草坪(Back Lawn)上举行一个特别的室外婚礼~

费用:不公开,只能详询校方

4.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官网:

伦敦大学霍洛威学院不仅可以提供优美的环境和基本的婚礼配套服务,还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提供乐队、婚礼蛋糕等额外项目,总之就是为了你生命中最特别的一天有求必行哦~

费用:£4000左右

5.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风景优美景色怡人什么的咱都不说了,一句话:让夏洛克肝肠寸断的华生和玛丽的婚礼就是在这儿举行的哦!

官网:

费用:详询校方

6.格拉斯哥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

格拉斯哥大学可以提供五个不同的结婚礼堂,可以容乃的宾客数量从70-150不等,满足你不同的需要,关键是性价比很高哦~

费用:£1100左右

7.伦敦大学·议会图书馆 (Senate House Libr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官网:

平时在图书馆借书、学习、熬战deadline,有没有想过在图书馆结婚?伦敦大学的议会图书馆就可以提供场地哦~大到几百人的宴会厅,小到几十人的屋顶婚礼,统统满足你~

费用:详询校方

8.班戈大学 (Bangor University)

班戈大学位于北威尔士,在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的一角,依山傍海,风景绝美。想要拥有一个海边婚礼的话,班戈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费用:详询校方

9.阿伯丁大学 (University of Aberdeen)

阿伯丁大学位于苏格兰东北部,可以提供四个不同的结婚场所,最大的特色就是极具苏格兰风情。同时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婚礼筹划服务哦~

费用:£75/位

官网:

10.皇家农业大学 (Roy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irencester)

皇家农业大学在科茨沃尔德丘陵,可以为普通婚礼亦或是宗教婚礼提供场地和策划服务,建筑多为维多利亚时代风格,可以提供五个不同的礼堂。

费用:£40-50/位

11.圣安德鲁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官网:

苏格兰的第一所大学,也是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英语世界第三古老的学校。所以,学校随处可见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建筑,提供婚礼服务的小礼堂也非常古老而庄重。

费用:£700-800

12. 利物浦大学 (University of Loverpool)

利物浦大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是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果选择在这里举行婚礼,宾客可以在博物馆的礼堂享用早餐,而婚礼仪式则可以在旁边的花园举行。

费用:详询校方

官网:

13.埃克塞特大学 (University of Exeter)

如果你梦想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婚礼,埃克塞特大学可以让你梦想成真~坐落于花园之中,别致迷人的房屋,甚至可以提供婚礼摄影服务哦~

费用:£45/位

14.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官网:

看到这张婚纱照,估计很多女生都心动了吧?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位于格拉斯哥的市中心,但是却有一派独特的自然风光。举行婚礼之后,把婚纱照也拍了吧~

费用:详询校方

15.诺丁汉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诺丁汉大学可以提供四处不同的结婚礼堂,但同样都是集19世纪建筑的特色和现代化建筑的实用性于一体,包括图书馆、剧院、博物馆等都可以提供婚礼服务。

费用:£1000-3000

16.女王大学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官网:

女王大学位于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十所大学之一。这里最著名的大教堂可以提供婚礼仪式的场所,据说很多新人都喜欢在教堂的大厅跳婚礼的第一支舞,而承办方还会提供专业的舞蹈训练哦~

费用:£500-1400

17.牛津大学图书馆 (Bodleian Library, Oxford)

官网:

牛津大学是很多学生心中的圣地,而牛津大学图书馆则是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在这里举行自己的婚礼,无疑是将这最重要的一天添上了一笔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官网:

费用:£350-500/小时

18.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

利兹大学可以提供两处结婚典礼场所,如果你喜欢传统的英式早餐婚礼,德文郡大厅是不错的选择;而学校的餐厅则可以同时容纳650位宾客,为你提供最奢华的结婚晚宴。

费用:£15-40/位

19.巴斯大学 (University of Bath)

巴斯大学就如同巴斯这个城市一样,古老而有魅力,而在这里举行婚礼又多了一丝现代化的奢华。除了全方位的婚礼策划服务,宾客还可以享受四星级的酒店住宿哦~

官网:

费用:详询校方

20.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谢菲尔德大学提供四个各具特色的婚礼场所,时髦的、传统的、奢华的、自然风光的,一应俱全。无所你想要什么风格的婚礼,谢菲尔德都能满足你~

费用:£30-40/位

21.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

官网:

喜欢哈利波特的亲们肯定对杜伦不陌生,杜伦大教堂正是霍尔沃兹的拍摄取景地。试想在杜伦城堡举行婚礼一定也是充满魔幻色彩的吧~

费用:£1500左右

第9篇: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做最好的老师》内容简介

近日,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感触颇深。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教育的灵魂”……其“爱心、民主”教育思想和实践让广大教师感动、哲服,也使很多身处“迷茫”中的教师从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李镇西老师简介

李镇西老师1958年生,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他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学术报告,并出版了30多部著作,如《做最好的班主任》、《爱心与教育》等。增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这几张图片就是李老师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到郊外郊游,和孩子们一起爬山、滑雪、做游戏。李老师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在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看,这几张照片李老师的笑容多么灿烂,俨如和孩子们一样。 如何做做最好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我们不可能与所敬仰李镇西、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看我们是不是更有爱心,更有童心,能不能忘掉自己的“尊严”,和孩子们一起郊游,一起做游戏,能不能和孩子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真正用我们的爱去爱我们的学生。

上一篇:高等数学课程考试大纲下一篇:感恩老师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