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英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法律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加强法律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英国是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教育的代表,也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虽然它没有成文宪法,但它却是一个具有法治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法制非常完善的国家。其成熟的法律教育体制能给我们国家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给予很大的帮助,本文就对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英国;法律职业教育;启示

作为现代大学法律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的英国,除了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和法学院之外,其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严谨的学风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英国是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教育的代表,也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这其中,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因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流的水准,成为很多国家借鉴和学习的楷模。深入研究分析英国的高等法律教育制度,吸收其合理因素,抛弃其糟粕,进而建立既体现世界法律教育趋势,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律教育模式。

一、英国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

(一)英国早期的法律教育模式

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兴起于13世纪后期,中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在14世纪最终形成了四所著名的律师学院,即林肯学院、格雷学院、内殿学院和中殿学院。19世纪,英国最早完成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社会经济政治面貌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于是一种新的法律人才培养方式——大学法律教育被提出来。1753年,当时的法学家布莱克斯东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讲授英国普通法。1850年,牛津大学成立法律与现代史学院。1874年,剑桥大学法学院也独立出来。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更多大学加强了法律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了关于法律教育的改革。1971年,英国公布了“奥姆罗德报告书”。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英国法律教育的模式转变为:首先学生进入大学完成基础教育,然后再接受职业教育,与此同时英国的法律教育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的转变。

(二)现代英国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

英国的法律教育传统是由判例法决定的,因此英国的法律教育的宗旨一直都是培养从事务工作的法律职业人才为主,而不是法学研究者或法学家。这点从当今英国法律教育的制度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当今英国的法律教育分为理论教育(academic stage)和职业培训(vocational stage)两个阶段。

理论教育阶段通常由符合法律职业管理机构要求的合格法学学位,或者其他学科学位甚至是无学位但具有特定职业资格外加1年的转化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学理论、法律技巧、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和驾驭、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

职业培训阶段又分为职业阶段、实习阶段和继续职业训练阶段。由于英国有事务律师和出庭律师之分,从第二阶段开始,两者的训练出现了区别。成为事务律师,就要学习法律实践课程,如果希望成为出庭律师,则要学习律师职业课程。所有职业划练阶段开设的课程都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律师业务有最直接的联系,以确保学生从开始执业即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到了实习阶段,主要是学生们在执业律师的指导下,在不同的法律领域获得实际经验,当学生完成所有的实习步骤后就可以拿到英国的律师执照了。随着社会和法律的发展,法律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而保持职业能力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取得律师资格以后,为了保持执业能力以及跟上法律的发展变化,还要对开业的律师进行继续职业培训。只有完成事务律师协会和出庭律师公会的继续职业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培训内容和学习时数,才能给予颁发执业许可证。

(三)英国法律职业教育的优点

第一、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技能的训练

英国的法律教育历来有注重法律实践的传统,强调通过法律实践来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人才。首先在英国大学的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相当受到重视。法学院将判例汇编成册,写进教材,作为有关法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更加生动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掌握从事法律专业的技巧。其次,在英国法律人才培养的职业训练阶段和实习阶段,有关的教学内容更突出强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技能的训练。这种偏重实践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就是:培养出来的法律职业工作者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很快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律师的整体素质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这种开放性和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具有合格的法学学位并非获得律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一般经过大学法学院的法律专业教育,取得职业管理机构认可的合格法学学位,是完成理论阶段学习的通常途径,但具有其他非法学学位甚至没有大学学位但具备特定资格的人员,也可以通过参加转化课程即共同职业考试或法律研究生证书的学习,达到完成法律职业人才理论阶段的训练要求。

二、与我国法律教育的比较

我国目前的制度设计还存在不少问题:统一司法考试仅仅是解决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问题的第一步,要在两者间实现真正有效的制度衔接就还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

(一)对非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法律职业缺乏必要的限制

我国对非法学专业毕业生报考国家司法考试基本没有限制……虽然《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中要求其它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报考司法考试须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但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具体解释——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只要他们能够考试合格即可获得与法学专业毕业生同样的法律职业资格。由于考试是可以突击通过的,就是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而忽视了系统法学理论教育对于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

(二)职业培训阶段的全面缺失

职业培训阶段应当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职业培训课程,二是实习。由于目前我国对大学法学院的需求是培养各类法律人才,即除了法律职业人才(检察官、法官、律师)之外,还包括公务员、法学教师、研究人员、法律顾问等,因而总体而言,我国大学阶段的法学教育属于一种通识教育,并非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通过司法考试后,考生要取得律师执业资格只需经历1年的实习期。这样,我国制度层面上的法律职业培训就只有“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的规定,根本没有职业培训课程这一环,属于制度空白。然而,这仅有的实习制度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三、英国法律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法律本科阶段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结合

早期的英国法律教育都是由律师学院来进行的,而且是纯学徒式和经验式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到了近代以后,才开始有了正规的法律教育。英国大学法律教

育的不断发展,法学院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提供学生步入法律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而且开始同律师学院或其它法律培训机构联合提供实践性的法律培养,由法学院与律师学院联合开设法律技术训练课程也越来越多。此外,英国大学法学院的教师大多数是律师或担任过法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所授的课程,往往也都是他们过去或现在正在从事的专项律师业务。这也说明了现代法律教育的模式应该是法律理论的学习与法律实践培养的统一。

(二)科学设置大学法律本科阶段的课程

科学的课程设置也是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年的法律教育实践下来,不少的英国法学院已经不再把为私人开业而培训法律从业者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是在适当的层次上旌予其它的教育,使学生能担当多种其他职责。现代社会是复合型的社会,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法律事务日益复杂,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才日益受到欢迎。从这个角度说,法律专业人才仅掌握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广博的其他专业知识。就我国目前的法律教育来看,一方面应该把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应采用双学位或法律硕士等途径,培养知识面广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借鉴英国的律师实习模式,落实我国法律人才的实习制度

实习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是成为开业律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事务律师的实习是签订为期2年的训练合同,在不同部门的每个部门实习6个月,实习至少要涵盖3个领域的工作。实习生必须完成清单上规定的内容,并由律师出具证明交职业机构认可,参加必修课程考试,才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我国的本科生的实习一般时间都很短,实习你的业务范围也很窄,并没有真正地将所学知识具体实践。对于如何评定和考核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与标准,这就导致了实习成为了一种形式而已。因此,我们应借鉴英国律师实习的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实习,由司法部规定实习的具体内容、目标以及考核办法并负责监督执行。

参考文献;

[1]宫秀丽·英国现代法律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2]周世中英国法律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1)

[3]廖益新,舒细麟,英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法学,2004,(5)

[4]吴松弟,素质教育在英国[M],南京:西爵族出版社,2000,74-75

[5]何勤华,英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2

[6]冯丹荔,英国法律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与启示[M],东岳论丛,2008,(1)

[7]舒扬,浅论英美的法律教育[M],政法学刊,1996,(3)

作者:左 玥 周兰兰

第2篇:英国价值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摘 要

英国价值教育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三十余年来,英国价值教育形成了由层级化的价值教育目标、综合化的价值教育内容以及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方法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深刻的理论品性、强烈的实践关怀以及明确的政策导向是三十余年来英国价值教育的长效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审思英国价值教育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当前价值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价值教育;英国;机制;体系

作者简介

李红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价值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也是影响深远的教育实践形式。西方价值教育思潮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探索历程,积累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而英国价值教育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回顾并审思当代西方价值教育思潮,尤其是英国的价值教育理论成果与实践模式,对我国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作用,特别是对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启示意义。

一、“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

英国价值教育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由层级化的价值教育目标、综合化的价值教育内容以及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方法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

(一)层级化的价值教育目标

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英国价值教育形成了以国家宏观总体目标引领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的价值教育目标体系,以此明确培养合格英国公民的英國价值教育目标。

首先,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总体目标。198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明确了学校价值教育的目标,“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学习、进步、成功的机会,进而为未来生活作准备”[1],并于2002年将其纳入《学校义务教育法》。2014年11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将促进基本英国价值观作为学校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政府给公立学校的政策建议》(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through SMSC)[2],持续推进英国社会的价值教育进程,除了对公立学校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责任进行重申,还澄清了英国基本价值观如何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SMSC)方面的发展,并要求所有学校采取措施积极促进实施英国基本价值观。因此,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的发展构成了英国价值教育的总体目标。

其次,中观层面上的学校培养目标。英国学校价值教育培养目标秉承国家总体目标的要求,旨在为学校价值教育实践和教师价值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英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具体而言,英国学校价值培养目标主要有:教育价值教育,包括增加学生学习经验、培养积极的态度、反省批判的精神等;精神价值观,包括寻找意义感和目的感、了解自我内心状态、发展对自我的理解等;道德价值观,包括关爱、公平、自我约束、道德勇气等;社会价值观,包括尊重、信任、谦恭、同情等;文化价值观,包括尊重其他文化、拓展文化视野等;个体价值观,包括自尊、自信、自律、团结等。[3]

最后,微观层面上的课程教学目标。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发布了多项非强制性的指导意见,包括《公民教育:课程指南》(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Curriculum Guidance)等文件,建议学校在社会框架内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指出“国家课程系统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使他们学会思考并养成正确行为,以满足其成人生活的要求”。其中的《课程指南8》对作为价值教育主要形式—公民教育提出了较详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明确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4]而“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有信心的个体和负责任的公民”是英国国家新课程的三大目标。[5]鉴于国家课程是英国价值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课程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价值教育的课程目标。从具体学科看,公民课程(Citizenship)的价值教育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国家政治、道德、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制定,明确学生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培养公民身份的认同,帮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等等。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的价值教育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发展个体潜能和文化认同;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有益于身心健康;使学生学会倾听,关注他人的想法、感受和经验;让学生了解酒精、毒品、早期性行为和青春期怀孕的危害等。[6]

(二)综合化的价值教育内容

价值教育并不是一味地道德说教和社会教化,而是要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要通过价值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内部规范体系和价值标准,让他们自己决定“更好”的行为意味着什么,而不是依赖于外部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他们真正领悟并认可尊重、平等、诚信等的价值,进而根据这些价值来评判自己的行为。[7]前期的英国价值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个体层面的价值观培养,如1988年的“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计划侧重于个体层面需求的满足和自我的完善。2000年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价值的蔓延以及“类主体”地位的凸显,英国价值教育显现对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注,英国价值教育逐渐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层面,关注人类普遍面临的价值难题,致力于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侧重于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价值观以及宽容、团结、合作等共同的人类价值观。

另一方面,立足于本国特有的传统价值与社会现实,积极构建本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价值领域,涵盖个体与社会、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兼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特性,彰显英国价值教育的综合化特征。近年来,英国政府不断对价值教育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八条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内容体系:引导学生自知、自尊和自信;确保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尊重法律;鼓励学生主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明白如何积极为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作贡献;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有关英国公共机构和组织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包容和和谐共存;鼓励学生尊重基本英国价值观,包括:民主、法律規范、个人自由,相互尊重并包容不同信仰群体;学校管理者要避免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片面党派政治观点;鼓励学生尊重民主,支持参与民主活动。[8]当前,英国中小学校的主要价值教育内容包括: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相关的价值观念;智力和学术价值;和平、人权与国际理解;生态和环境价值;性别平等和反种族主义;工作和经济价值;健康、宽容、团结、平等、合作、公正等人类共同价值。[9]

(三)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方法

英国价值教育研究者普遍认识到,“价值教育只有运用综合性教育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孤立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尊重、关心、诚信、善良、公正等品质和价值,唯有采用一整套多元化教育手段才能实现价值教育的目的”。[10]

首先,显性课程教学的价值传递。英国价值教育课程包括英国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 Subjects)和专门的价值教育课程,如公民教育课程,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PSHE),宗教课(Religious Education,RE)。[11]其中,公民教育课程是英国价值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渠道,2002年英国《新国家课程》出台,将其作为必修科目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政府就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公民教育的推进,如1990年的《鼓励公民教育》(Encouraging Citizenship)和《公民教育:国家课程报告》(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以及1998年的《科瑞克公民教育报告》(Crick Report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其课程形式以跨学科为主要特征,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社会与道德责任和社区参与三个方面。此外,英国学校还注重发挥历史、地理、英语、科学等多学科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充分发挥各学科知识文以载道、文以传道功能。如通过历史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通过地理课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英文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英国价值教育还注重隐性课程的价值渗透。实施全面性的价值教育策略,将课堂之外的学校政策申明(School Policy Statements)、学校委员会(School Councils)、规章制度(Rules and Discipline)、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榜样示范(Teacher Example)、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社团参与(Just Communities)、模拟会议(Mock Parliaments)、生涯指导(Career Guidance)、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等充分利用起来[12],注重学校风气的营造、师生关系的维系、道德品质的熏陶、精神情绪的关怀,为实施价值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最后,英国价值教育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集体礼拜(Collective Worship)、角色扮演(Role Play)、圆周时间(Circle Time)、问题讨论(Discussion)、课堂规则的形成与讨论(The Formation and Discussion of Classroom Rules)、故事讲述(Use of Stories)、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s)、同伴辅导(Peer Mediation)、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模拟训练(Simulation Exercises)、实践活动(Practical Activities)、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主题日(Theme Days)等。[13]多元化、开放性的价值教育方法对学生个体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责任观念、民主意识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发展,也使英国价值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英国价值教育“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英国价值教育在政府政策导向的保障机制下,保持价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必要张力,增强对价值教育的理论思辨研究和实证化探索,形成了政策、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联动机制。

(一)深刻的理论品性:英国价值教育的长效机制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品性是英国价值教育永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英国价值教育研究注重吸收实践探索的经验与成果,并结合哲学、美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理论思辨。正如鲍勃(Bill Bobb)所说:“价值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哲学基础,如价值教育方法是作为哲学的方法而存在,因为价值教育始终鼓励学生从小就对存在本体论或哲学人类学的含义进行深入的哲学分析。”[14]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英国价值教育积淀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价值多元理论、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为英国价值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凸显价值教育的主体性”“经验主义孕育价值教育的实践性”“隐性课程增强价值教育的渗透性”“后现代主义促进价值教育的开放性”。[15]

具体来看,三十余年来英国价值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质。第一,英国社会普遍认识到,没有价值不涉及的教育。诸多政治家、社会评论员和教育家都认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和不文明行为是由于现代社会价值沦丧造成的,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各种价值教育是解决现代性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第二,教育是实质教育而非形式教育。价值教育是一种实质性传递特定价值观态度、信仰、基本道德态度和美德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与公认的思想相一致的价值观态度”,是对单纯的形式教育的超越。第三,价值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完整的人”,是兼备理性与非理性,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人”。第四,价值教育的内容应是社会规范和个人自主选择的统一,是社会共同意志和个人自由意志的统一,价值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输而是价值引导和教诲。[16]此外,英国三十余年的价值教育研究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成果。如海尔斯蒂德(Halsted)和泰勒(Taylor)在《关于价值的教与学》(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和《教育中的价值观与价值观中的教育》(Val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Values)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英国多元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与教育,指出英国的价值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立中小学校的价值教育实践进行了论述,为我们呈现了英国价值教育的概貌。[17]

(二)强烈的实践关怀:英国价值教育的动力机制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除了深刻的理论品性外,英国价值教育还表现出强烈的实践关怀,因为从根本上看,“价值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实践教育学”[18],是一种以关怀、信任和鼓励为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强烈的实践关怀是英国价值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机制。三十余年来,英国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各中小学校开展的价值教育实践难以计数,而英国的价值教育实践也深深地影响着国际价值教育的进程,或者说是引领着国际价值教育的走向。例如,1993年,英国价值教育先驱莫尼卡·泰勒(Monica J. Taylor)负责的“欧洲教育中的价值”(The Values in Education in Europe Project,VEEP)这项国际价值教育研究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欧洲教育发展与研究共同体(CIDREE)共同承担。泰勒通过问卷调查和比较研究等方式,在对欧洲26个国家的价值教育具体实践形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价值教育在欧洲:1993年26国的比较调查概况》(Values Education in Europe: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a Survey of 26 Countries in 1993)这项调查报告,对国际价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貢献。

牛津大学博士内尔·霍克斯(Neil Hawkes)是英国价值教育忠实的实践者,为英国价值教育推广和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霍克斯博士在担任牛津郡教育委员会负责价值教育事务的高级顾问期间,把西基德灵顿小学价值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向了全牛津郡的中小学校,使全牛津郡中小学在价值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外,他发起成立了价值教育联盟(Values Education Trust),有超过一百所中小学校成为该联盟的成员校。1995年,霍克斯博士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教育者项目的支持,成立了“生活价值教育计划”(Living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LVEP)。该计划是一项国际性教育计划,是为了应对世界各种社会问题而设立,旨在为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精神四个维度)提供一套行为准则和工具,帮助个体认真审思各种价值观念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该计划目前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8,000余个地区开展。因为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内的大力支持,生活价值教育计划于2004年发展成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生活价值教育联盟(The Association for Living Valu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ALIVE),霍克斯博士担任该联盟主席,作为一个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ALIVE致力于为参加LVEP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正式的平台,作为其资源和信息交流中心。该联盟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有合作项目。[19]

(三)明确的政策导向:英国价值教育的保障机制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明确的政策导向是英国价值教育快速发展的前提保障,特别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价值教育的法规、政策、文件和指导性意见不仅促进了英国价值教育的发展,而且推动了英国价值教育走向世界。英国政府对价值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成立各种机构、部门和组织以保障价值教育的顺利实施。1988年成立的价值教育与培训国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Value Education and Training,NAVET)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与沟通,并在教育培训中传递这些价值观。1995年10月,泰勒作为英国地方教育局的主要官员,组织设立了英国价值教育委员会(Value Education Committee,VEC),整合了致力于价值教育研究的各个科研组织,主要从事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其宗旨在于促进和发展价值教育以及教育中的价值观,帮助个体成为有爱心、负责任和多元社会中的积极参与者。1996年,英国学校课程与评估局建立了学校和社区中的价值教育国家论坛,旨在寻找社会中能够达成共识的价值观。教育专家和教育机构就共同关心的价值议题进行激烈讨论,一致认为在当前多元社会中没有共享的价值观,最后通过推举产生了一套包括正义、友谊、真理、自尊、自由和尊重环境在内的英国核心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和指导性意见为英国价值教育保驾护航。自1988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后,英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项名为“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SMSC)的发展计划,该计划要求英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仅要教授国家课程,还要提供一种广泛和谐的课程,要求学校从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四个领域内选择一个侧重点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注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精神、道德和文化的发展,以便为获得“成年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和经验”[20]而作好准备。由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OFSTED)对该计划实施的情况进行视察和评估。该计划虽然没有明确将其倡导的计划命名为“价值教育”,但却通过促进各中小学校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实现了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因此,虽然英国政府和各公立学校并未正式提出“价值教育”的口号,但却可以从政策文件倾向中捕捉到英国价值教育运动启蒙的“星星之火”。随后,英国政府关于价值教育的政策文件络绎不绝。1992年《英国教育改革法案》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发展。1997年的《卓越学校》(Excellent School)明确要求学校和家庭肩负起价值教育的责任。1998年英国政府通过《科瑞克公民教育报告》,宣告英国将进行义务公民教育,要求英国所有的国立中学都依法为学生提供公民教育。1999年《公民命令》(The Citizenship Order)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品德提出基本的要求。2002年,英国将实施价值教育作为公立学校应尽的义务列入教育法,指出公立学校有义务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2014年11月,英国教育部出台的《将促进基本英国价值观作为学校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政府给公立学校的政策建议》,持续推进英国社会的价值教育进程,重申了公立学校在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的责任。

三、英国价值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分配与阶层重组不当会带来道德滑坡、价值真空和价值虚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代价值教育要如何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下全球化的形势下,实施全面的价值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1],英国三十余年价值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价值教育内容体系

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课题,共同价值观的分享是全球的共同话题。生活教育计划以“创造美好世界—分享我们的价值”(Sharing Our Values for a Better World)为主题,向全世界分享包括合作、自由、快乐、诚实、谦虚、爱心、和平、尊重、责任、简朴、包容、团结在内的12种人类基本价值观,重建了人类基本价值。[22]我国价值教育内容存在“价值谱系宏观抽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德性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等问题。[23]英国价值教育三十余年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视对英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如2011 年英国出台《预防举措》(The Prevent Strategy),指出学校应当推进民主、法律、个人自由、与不同信仰人群相互尊重和包容等基本英国价值观。注重反映英国特色,在价值教育内容建设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给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诸多思考和启示。由此,我国价值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反映中国特色,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导向,使价值教育内容体系体现统一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旨归,构建完善的价值教育内容体系。

(二)重视显性与隐性课程的作用,提高价值教育的渗透性

正如英国价值教育专家鲍勃博士所指出的,英国价值教育主要通过两种相互关联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一是采用跨学科或渗透的方式,注重学科教师在历史、地理、化学或其他社会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价值渗透,例如化学教师在做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对方法的尊重、记录数据的诚实以及对化学产品社会影响的关注。二是挖掘隐性课程中的价值教育因素,如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发挥校风学风的引导作用。[24]但我国价值教育普遍存在价值教育的方式单一、主要以显性课程为主,价值教育的方法比较刻板、主要以价值灌输为主的问题,这导致我国价值教育流于形式上的道德说教,必将影响我国价值教育实施的效果,因此我国应充分借鉴英国这些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方式方法进行价值教育。一方面,充分挖掘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艺术等学科的价值承载和传递作用,尽可能地挖掘这些学科的特色价值以及各学科教师的育人功能,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除了某些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条件下,应该说所有的教学都是与价值观相连的”[25]。另一方面,发挥课外活动、社区服务、校园文化、主题实践等隐性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价值教育的实效性。

(三)發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强化价值教育的制度保障

在价值教育的推行过程中,英国政府以颁布各种政策文件、课程检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不断跟进价值教育的实施情况。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英国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国民价值观的发展,保持与各中小学校及价值教育专家学者的长期合作,对价值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顶层规划设计,保障价值教育实践的顺利展开,自始至终发挥着主要的导向引领作用。我国学校价值教育重视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展开。一是出台政策文件和指导性意见,以保障价值教育的顺利实施。只有强制性制度保障,才能保障价值教育的理念、内容得到传递,才能保证这些价值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公民自觉的价值行为。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当前我国利益至上、工具主义、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现代性“社会危机”依然存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道德观念的宣传,既能够有效缓解现代性社会危机,也能增强社会民众的公众认同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普遍的道德自觉。

参考文献:

[1]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Great Britain Statutes: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EB/OL].[2018-5-16].http://www.parliament.uk/about/living-heritage/transformingsociety/livinglearning/school/overview/educationreformact1988/.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as part of SMSC in schools -Departmental advice for maintained schools[R].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2014.

[3][15]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NCC.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Curriculum Guidance[R].York: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1990.

[5]QCA.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EB/OL].[2019-5-16].http://www.qcda.gov.uk/.

[6]QCA.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About Key Stage1,2,3,4[R].London:QCA,2000.

[7][14][24]Bill Bobb.Values Educ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EB/OL].[2018-6-4].http://www.valueseducation.co.uk/articles/article-responsible-behaviour.html.

[8]宁莹莹.政策建议中的英国学校SMSC教育:历程、实施及特点[J].中国德育,2017(6):20-25.

[9][17]Halsted,Taylor.Val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Values[M].Washington:Routledge Publication,1996:16-17.

[10]Howard Kirshenbaum.From values clarif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A personal journey[J].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0(1):4-20.

[11][12][13]Halstead,Taylor.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0):169-202.

[16]杨超.当代西方价值教育思潮[M].廣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26-135.

[18]Terence Lovat.Values education as good practice pedagogy:Evidence from Australian empirical research[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17(1):88-96.

[19]About ALIVE[EB/OL].[2019-09-18].http://www.livingvalues.net/about.html.

[20]莫尼卡·泰勒,万明.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5):35-40.

[21]Keleti.From action to interaction:Values,methods and goals in philosophy,culture and education[M].New York:Peter Publishing,Inc,1988:21.

[22]The Call for Values[EB/OL].[2018-06-11].http://livingvalues.net/.

[23]吴亚林.价值与教育:价值教育基础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5]Barr,MaGhie.Values in education: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position[J].Curriculum,1995(2):102-103.

责任编辑︱李 敏

作者:李红梅

第3篇: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的启示

[摘 要] 英国教育处于当今世界教育的领先水平,通过对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PPE)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经验。

[关 键 词] 英国;学前教育;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PPE)

[

英国学前教育居世界先进水平[1],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PPE)对英国学前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一方面梳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总结该项目以科学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PPE)以研究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为目的,通过对学前教育的有效性、质量特征和特殊个案进行研究[2]。主要研究目标为:(1)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交行为发展有什么影响;(2)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不同机构是否存在差异;(3)有效学前教育环境的特征是什么;(4)家庭和儿童保育历史对儿童的影响是什么;(5)学前教育的效果是否会持续到1年级(6到7岁)。

研究发现:(1)学前教育经验能显著提升儿童的认知水平,并且儿童认知水平与教师/成人计划发起的支持儿童学习的重点小组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直接相关[3]。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积极影响[4],儿童越早接受学前教育智力发育越好[5]。(2)参与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儿童在自我调节、积极的社会行为和减少焦虑行为等社会性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好。(3)虽然在所有类型的儿童早期环境中都发现了高质量的供应,但环境内部的差异大于环境之间的差异;相较于其他环境,综合护理和教育的环境以及幼儿园拥有更高的整体质量[6]。(4)家庭学习环境与所有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7],对预读、早期数字概念和语言的认知进步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与父母职业、收入等适度相关,因此,父母做什么来支持幼儿的学习比父母是谁更重要[8]。(5)学前教育经验的效果在整个小学一年级阶段仍然很明显[9],而没有学前经验的儿童在此阶段处于不利地位[10]。(6)高质量学前教育会使处境不利儿童从中受益,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社会排斥现象,打破不利的代际循环。(7)全天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与只接受半天教育的儿童之间的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11],长时间的非全日制学前教育可能比短时间的全日制教育更有利[12]。(8)两岁以下接受广泛集体护理的幼儿在3岁和5岁时的反社会行为水平稍高,参加低质量教育的儿童比参加高质量教育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明显更严重。不过,长时间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供应进行改善[13]。(9)追踪研究显示,经历过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幼儿16岁后更有可能走上学术道路[14]。

研究发现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为:(1)教育理念上,认为幼儿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同等重要[15];注重提供均衡课程促进幼儿发展[16]。(2)教育方法上,鼓励幼儿发起“持续性共享思维”[17],一起思考,一起解决问题,教师也将通过创造性及指导性的学习环境和持续性的分享思维来促进幼儿发展[18]。(3)环境上,外观温暖安全、工作人员平和友好[19],有专业的基本准则和政策纪律作支持。(4)管理上,管理人员有丰富的经验,指导课程实施和计划制定,重视成人与幼儿互动的重要性,支持工作人员探索更好的幼儿参与方式。(5)师资优良,注重教师培训。(6)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父母更多地参与学前教育机构的亲子活动[20],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21]。

EPPE項目对英国学前教育政策制定产生了新影响。(1)在教育政策方面,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学前教育地位,解决学前教育问题、推进本国学前教育发展,如《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等政策确立了学前教育地位。(2)国家为所有3~4岁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服务,普及学前教育,如《儿童保育法》(2006)赋予免费学前教育法律地位。(3)实行保教一体化,颁布《应对儿童保育挑战》(1998)确定保教一体化,《每个孩子都重要》(2003)建立全方位的儿童服务体系,也缩小由儿童家庭背景造成的差异。(4)提高师资水平,主要通过《教育法》(2005)、《早期教师标准》(2013)等措施,在政策上保障幼儿教师培训,同时提高入职门槛,提升教师素质。(5)帮扶处境不利儿童,促进教育公平,如英国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代表机构“确保开端儿童中心”[22],也有《儿童规划:建设更加光明的未来》(2007)等政策帮扶处境不利儿童。(6)《儿童保育十年战略》提出,政府有帮助家长应对困难、确保儿童良好开端的责任,也提到可以让父母休一年带薪产假,为父母陪伴儿童提供机会。

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以下两点启示:(1)EPPE项目实现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的双向沟通,即“知识交换”模式[23]。政策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研究的决策权,而研究者则要根据政策的需要适时对研究进行调整,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其研究成果的所有权。同时研究者的研究,帮助决策者了解研究成果推广的难度和决策者所面临的挑战[24],决策者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能更多地反思自己的行动。(2)在学前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学前教育地位,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深层次、根本性问题[25];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帮扶处境不利儿童,普及学前教育;实行保教一体化,注重保教结合的政策发展;重视儿童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制定引导幼儿园长远发展的教育政策;在制定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相关的政策时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也应该提高教师薪酬待遇;政府帮助家长应对困难,确保儿童有良好开端,促进教育公平;有效学前教育机构是各要素的有机整合,因此教育政策要以教育基本要素、过程要素、结果效应的统一为方向。

參考文献:

[1]丘静.英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2):153-156.

[2][16][18][20] 李轩,吕耀坚,秦金亮.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2):17-21.

[3][14]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UCL - London's Global Uni-versity.The Effective Pre-Schoo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project (EPPSE) [EB/OL].(2017-06-19) [2019-05-01].https://www.ucl.ac.uk/ioe/research-projects/2019/mar/effective-pre-school-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project-eppse.

[4][5][7][10][12][13][17] Sylva Kathy,Melhuse Edward,Sammons Pam,et al.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PPE) Project: Final Report[EB/OL]. (2004).[2019-04-24].

http://discovery.ucl.ac.uk/10005309/1/sylva2004EPPEfinal.pdf.

[6][8][9][19][21] Iram Siraj-Blatchford,Brenda Taggart,

Kathy Sylva,Pamela Sammons,et al. Towar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PPE) project[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38(1):23-36.

[11]Brenda Taggart, Pam Sammons, Iram Siraj,et al.Rebecca

Smees and Katie Hollingworth with Wesley Welcomme.Effective Pre-schoo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PPSE 3-16+) Project

[R].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4-09) [2019-04-19].16-

Destinations-RR.pdf https://www.ucl.ac.uk/ioe/sites/ioe/files/16-Destinations-RR.pdf.

[15] 张怡,邹海瑞,毕甜甜,郭力平.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评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3):73-79.

[22] 赵明玉,杨秀玉.英国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41(8):54-61.

[23]Ross S,Lavis J , Rodriguez C , et al. Partnership experien-

ces: involving decision-maker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J].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 Policy, 2003, 8(supl 2):26-34.

[24] Siraj-Blatchford I,Sammons P,Taggart B,et al.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idence Based Policy: The Mixed-Method Approach of the EPPE Project[J]. Evaluation &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06, 19(2):63-82.

[25]庞丽娟,王红蕾,贺红芳,等.加快立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6.

◎编辑 张 慧

Introduction to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in the UK

LI Yun-Peng,XU Yang,ZHANG Xuan,MENG Zhi-xin

Key words: United Kingdom;Preschool education;Effectiv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EPPE)

作者:李云鹏 徐 扬 张萱 蒙智心

第4篇: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00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05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90520013

第5篇: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作为“议会之母”的国家,其议会制度被世界各国借鉴。英国议会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经验,经历了几个世纪,1215年签订的《大宪章》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689年《权利法案》的完成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确立,再到1911年《议会法》的签订被认为是英国现行议会制度的基本确立。英国议会也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完善,主要有十九世纪的三次改革。我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体现在议会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方面。首先,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政党的斗争是议会改革的重要推力,公民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其次,改革的内容主要针对选举制度,选区及议席调整,是对人民意志的重视;再次,英国议会改革具有保守性、温和妥协性、渐进性、民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最后,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民更能发挥主权,权力运作更科学合法,也为其他议会制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英国议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我认为基于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中国和英国的代议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国议会改革给中国所带来的启示需结合中国的国情,在选举制度,选区分配,改革方式等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

英国议会改革是在工业革命产生了大量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兴起了大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背景下进行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由于选区范围而使得议席不足,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的选举资格不足,引起人民的不满,促使了改革。1832年改革在此背景下,重新分配了议席,取消衰败地区的选区议席,将人口增加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增多;更改了选举资格,使得选民范围扩大;通过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体现了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间的妥协,也体现了议会统筹兼顾各阶级的利益,通过温和方式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表现其妥协性、灵活性和温和性。中国可以借鉴英国议会改革采用温和方式解决社会问题,避免了革命带来的流血冲突;同时注重人民的意志,考虑民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改革,我们的政治制度也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作出适当地调整。

1867年的议会改革是由于之前改革不太完善,议席分配依然存在问题,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除在政治之外。改革对议席分配再次做了调整,基本取消了“衰败选区”,进一步扩大了选民范围,使英国在议会制民主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1884年议会改革在继续完善选举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制法》把“房主选举权”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民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举权进一步扩大,使选举更加合理。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英国议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渐进地进行改革。中国的选区划分也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在面临国家发展问题时要迈出适当的步伐,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渐进的改革,从而使政治呈现出稳定的连续性。

英国议会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得以实现。妇女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是选举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1999年至2012年上院的改革中取消了议员的世袭,使议会制度更加合法化,扩大了民众参与。我们在制定选举制度时,要保证民众的充分参与。

结合英国议会这两个多世纪的改革,我认为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渐进的改革,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完善作为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的选举的有关制度。中国作为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政治制度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国情对他国优秀成果进行借鉴。

第6篇:英国家校联合教育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启示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家庭系统理论视域下当代父母亲职教育研究》(14yba120);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项目《家庭系统理论视域下当代父母亲职教育研究》(xys14z12)

【摘 要】 本文阐释了英国家校联合教育的现状和特点,针对我国亲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亲职教育的立法、开拓家校联合教育的渠道、重视家长的主体性地位、提高亲职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等建议。

【关键词】 亲职教育;联合教育

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又称为“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是指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使父母了解儿童教育的现代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从而成功胜任父母角色要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1]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家庭教育所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父母科学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方法的欠缺和不足,因此,在日益强调教育者专业化职业化的今天,父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者,主动接受亲职教育,成功获得教育素质,显得非常必要。

目前,亲职教育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中国,虽有着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但亲职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极不完善,亟需吸取有益的国际经验。本文试通过阐释英国家校联合教育的状况和特点,为我国的亲职教育的开展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一、英国家校联合教育状况及特点

1、强调家校双方的义务意识,从法律上确立家长的教育责任

英国政府从20世纪中期即开始针对家长教育采取政策措施。在1988年颁布的教育法令中从法律上确认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权利,并规定地方教育机构要为父母提供教育培训课程,以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从1996年起,政府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幼儿园的家长,都要与幼儿园签订合同 ,承诺将与幼儿园合作教育子女,幼儿园和家长双方都要承担各自的义务。2000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家长教育令”,规定不良青少年的家长必须参加教育课程。2003年同时又引入“家长教育合同”,赋予学校申请使用这两种方式对某些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教育的权利。[2]由以上政策中,不难看出英国政府一步步确立了家长在家校联合教育中的教育责任,通过法律的手段,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对亲职教育的支持。

2、学校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开放的家庭社会服务

英国的公立小学大都设有“家庭中心”,为孩子们和家长们组织活动。[3]在每周特定的时间,“家庭中心”会向家长和儿童开放,孩子们可以参加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父母们则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和讲座,如父母论坛、健康保健、安全急救、家庭美食等课程。中心还会定期为一些全职母亲做职业辅导,并允许附近的孩子和在校学生一样使用学校的各种设施。总之,学校用这种对附近社区家长们提供开放性的服务的交流互动方式,对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关系非常有益,这种开放式的服务对学校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3、学校由具有行业资格认定的专业人员承担亲职教育工作

英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如幼儿中心、托幼中心、开放性大学和继续教育大学等都提供亲职教育培训课程。[4]在这些教育机构中,负责指导培训家长的学校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行业资格认定的专业人士构成。这些从业者不仅具备如心理医生、社工、青少年服务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还必须达到英国家长教育服务从业标准,这个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教育服务的具体要求设计,涵盖从较低要求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要求,总体上包括能与家长、同事和社区建立并长期维持积极有效的关系。

4、重视家长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家长的需求和评价反馈

英国在家校联合的亲职教育中,非常重视家长的主体性。2007年政府在“每一位家长都很重要”的报告中就强调,政府在家长培训活动中的工作重点,就是为家长自信参与儿童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一立场是在充分尊重家长的权利、自主性和自由选择基础上的。所以英国学校对家长的亲职教育工作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指导过程,教师和家长也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家校联合教育中指导的前提条件是对家长能力的充分信任和自由选择充分的尊重,让培训去适合家长而不是让家长来适应培训。亲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家长更加自信自然地胜任现代父母角色。[5]

二、我国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对子女期望高,对亲职教育的意识不足

我国传统上重视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大多数父母观念中都存在,但对自己是否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指导却不以为然。有关调查显示,有44.9%的学前儿童父母表示“从未参加过”亲职教育,[6]而更多数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当家长之前,有必要去学习如何当父母的“职前培训”,而只是当教育子女中出现问题时,才去寻求解决方法。当前我国还有不少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角色有推脱或回避的倾向,把教师当成是教育孩子的主要依赖者,忽视自己的教育责任和能力。

2、亲职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内容零散

我国亲职教育的层次不清,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如对父母的职前培训组织少,对不同家庭结构环境、不同家庭类型需要、不同文化观念需要的区别培训少,分类指导不足。亲职教育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地方家长学校和学校机构合作组织,把父母集中在某个会场或教室里聆听专家讲座,缺乏针对性的辅导和具体方法技术的训练,教育效果不大。在内容上,我国的亲职教育尚未形成规范系统的内容体系,学校亲职教育讲座主题大多是关于儿童教养的普遍性问题,[7]偏重知识传递,忽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其他途径的亲职教育也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整理规划和有机联系。

3、家庭、学校、社会在亲职教育方面缺乏协调合作

现代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但对儿童发展规律、科学育儿方面了解并不多,往往到出问题才看书或咨询求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较多。学校机构尚未承担其亲职教育的主要责任,对亲职教育认识不足,开展有限,要求家长配合适应的多,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少,实施的途径少。社会层面一方面,政府未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资金支持,成立的家长学校与学校教育机构联系不足,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亲职教育指导机构,对家长实际需求和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统一规划,对市场上一些家长教育市场缺乏规范管理。

三、英国家校联合教育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启示

1、加强立法,强化责任,提高认识

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新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纷纷加强亲职教育方面的立法。我国可以学习借鉴英国政府的做法,把亲职教育提高到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明确亲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快对家庭教育及亲职教育的立法进程。建议出台相关法令,明确家庭与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分工,规定父母必须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包括接受亲职教育、参与学校活动、为学校提供服务等内容;学校机构也必须依法组织各种亲职教育活动,提供亲职教育的课程,加强家校联合中的亲职教育。[8]立法中还应该有保障亲职教育顺利实施的有关配套机制,例如如何建设培训管理队伍,资金筹备与投入、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等。

2、开拓家校联合教育的渠道,积极推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

必须认识到学校在实施亲职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及社区在亲职教育方面的有力条件。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家校联合教育为亲职教育的主要渠道,让学校成为亲职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为亲职教育提供一定活动场所,组织丰富多彩的亲职教育活动,定期召开亲职教育研讨会座谈会,并联合社区举办父母指导交流会,向当地家长提供开放性的亲职教育指导。社区管理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在城市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区域范围较小,各项功能相对齐全的条件,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等有效地做好公众的思想认识动员,并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创设社区父母学习小组、教育咨询中心等方式,积极为亲职教育服务。

3、重视家长的主体性地位,注意评价反馈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英国联合教育的做法,前期政府委派专门的评估机构设计科学的调查方案,对父母教育需求做深入调研发掘,以此作为学校、社区和专门机构确定亲职教育内容、形式的基础,然后根据“分类教育”和“分层教育”的指导原则,根据家长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指导方式。如在内容上,可以鼓励学校及高校科研机构根据七部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9]开发亲职教育的系列教材、指导手册,完善教育指导理论;在方式上除常见的家长教育讲座、家长交流会等形式,还可以组建父母互助小组,完善个案咨询与辅导服务团队等。

4、提高亲职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程度是制约亲职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学习借鉴英国的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成立国家级或省级育儿辅导学院等专业机构,结合地区实际水平,综合负责地方亲职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培养专业人员;二是继续推行我国在2006年就已开设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职业,[10]对直接从事亲职教育的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类人员、学校教育工作者等进行培训考证;三是规范市场,提出严格的从业标准,保障亲职教育指导者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7篇: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1、如果说大西洋贸易引发欧洲工业革命,那么现在太平洋贸易将催生中国和印度的工业革命。都是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当年法国和英国的故事将在中国和印度重演。虽然印度工业化起步比中国晚,但是印度凭借比较良好的银行制度和司法制度,尤其是因为没有计划生育而有比较好的人口结构,近年还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调整人口政策已经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

2、在圈地运动早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现大量无业流浪人员,威胁城市治安,英国政府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但是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凭借全国的劳动力使得沿海完成工业化,但是今后内地工业化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劳动力?1980年开始独生政策,2003年出现民工荒(还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了民工荒出现时间),这难道是偶然?

3、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从 18世纪中叶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增长三倍,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工业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是靠中老年劳动力的话,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切断,断了他们的生活后路,这些人进城工作时间短,然后就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谈不上积累。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畸形而充满风险的道路。

4、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英国人口爆炸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并且大多是民间性质,大多是年轻人所为。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自由劳动力却比法国多,创新人员比法国多。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比美国3亿人要多,但是中国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普通工人就足以单独创新,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第

四、五次产业革命,对创新人员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比美国要少。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是靠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机会创新了),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由于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增加,日本和东南亚的工业化过程中,工资收入增加都比较快。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20多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甚至还达不到生存工资水平,这是很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等于是消费本国资源,进口国际污染)。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停止计划生育,一方面能够改善消费结构,一方面由于缓解养老的恐惧而增加消费信心。

第8篇: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编辑:陈 睿

日期:2008-07-03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经过10年的努力,创意经济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业相媲美的支柱产业。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率先在英国产生,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是被压力挤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政府和国民都急需突破经济发展困境,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以国际文化经济专家霍金斯教授为首的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特征概括为: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概念提出之时,正值工党上台执政,工党顺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吸纳并借助创意经济理念,迅速推进了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即英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和挥洒个人才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英国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国家文化消费层次高,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始终走在世界时尚、文化潮流最前列。许多人把自身思想智慧融入时代,积极寻求满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兴奋点和立足点。这种源自于个人想像力的创意活动,已在英国逐步形成了风尚和潮流,其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效益越来越彰显。

在积极应对压力、充分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意概念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资金、税收、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培育、扶持,使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力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轨道。政府不是扮演“保姆”角色,而是发挥“助推器”作用,注意把握好创意产业的两头:一是创意的萌芽时期,政府通过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办法,促使创意由个人想法形成成熟的策划文案;二是创造条件,把创意产品或创意服务尽快推向市场,为创意公司或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迅速赢利争取时间。

二、建立成熟的创意产业运营模式

英国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制定创意产业的各项产业政策、规划创意产业发展蓝图、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从而帮助和指导那些由个人创意行为发展起来的企业或公司,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公司及个人多方共赢的经营活动。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只是起着主导和引导作用,政府及其组织不直接干预市场,尽可能规避与企业或公司直接接触。这样做,避免了政府及其机构陷入事务性忙乱而忽略政策法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官僚主义等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应该是英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创意产业成为一条衔接严密的产业链,从它的产生、培育、发展到壮大,包括对它的审核、认定、监督,一直到人才和资金支持,全部交由中介组织负责。这些中介组织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而政府部门拥有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提出具体任务的权力,以保证中介组织按照政府的意图开展工作。但政府的意图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最终检验一个中介组织是否称职,关键还是看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效果是否好。对于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中介组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中介组织,政府则予以注销。

英国政府这种“两只手”的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及其他手段这只有形的手,大力彰显政府的主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通过中介组织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社会中介组织又将政府的意图和影响呈几何级扩大和延伸,并将自己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形成巨大的社会共振效应。可以看到,在这种运营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看得见的那只手”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资金、税收等手段将其意图向全社会公布,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然后,各种中介组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发现、培育和扶持创意公司的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分别从政府和公司中获得一定利润;创意公司在中介组织帮助指导下,逐步与市场接轨,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服务。接下来,公司开始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促进利润增长。可以说,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基本实现了政府、中介组织与公司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发展创意产业中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

英国创意产业在市场中表现得十分灵活,就像创意本身一样不拘一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是大小结合,创意无限。公司不分大小,小公司只有两三个人,大的公司可以是一座海港、一座城市。在创意公司中,几个人是普遍现象。英国社会的创意理念十分时尚和包容,既不追求规模,也不限制类别;既不怕大,更不怕小。创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台节目,也可以是一次文化节,还可以是电视台一个专题节目,也有可能是一座漂流在泰晤士河面上的气球咖啡馆,真正体现了创意无限、创意不分大小、创意不分样式和类别。只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能增加就业的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中介组织的垂青。但是,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致,不追求速度,不追求盲目扩张,发现一个,就培育和推进一个,把项目做得扎扎实实。

二是新旧结合,和谐搭配。有保存价值的古旧设施包括房屋、马厩、古堡废墟,甚至一块有保存价值的石头都会被精心保护起来。他们维修古旧房屋的做法是只动心脏,不动外壳,一定要维持外表的原样,努力保持这座房屋的古建风貌和神韵。对于失去社会生产价值的巨大废弃场所,他们也不是推倒或者拆掉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加以利用,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成本和社会资源。

三是内外结合,打造品牌。除了大力推进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外,英国政府和中介组织还在极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他们的创意产业理念和创意产业项目。他们通过主流媒体包括BBC电视台、英国金融时报等著名媒体,向全球密集发布创意产业资讯,向其他国家推介创意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合作。英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新的政策,激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向外发展和扩张。这些企业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既壮大了自己,也把创新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推向了世界。

四、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英国政府立足本职,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是主导性。英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与市场、企业、甚至中介组织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距离,但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资金、税收等手段,始终控制和主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进度、发展重点,甚至包括大型创意项目,影响和引导着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

二是专业性。政府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大都是由既懂创意、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组成。政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对中介组织的要求也相应地非常高。这些中介组织大都立足于教育、文化、社会民间组织之中,人员大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领袖,专业互补性强,市场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发现、培育、发展创意公司或企业,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三是基础性。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这一点上,英国各级政府做得比较好。他们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惩戒措施十分严厉。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培育创意环境和培训创意人才,从创环境、打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五、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并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这一点上,英国政府可谓不惜血本倾巨资。

一是加大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投资。2007年,英国政府宣布在未来的3年之内对音乐学校投资3.32亿英镑,包括每年1000万英镑用于购买乐器,并为每所小学校的孩子免去一年的音乐学费。同时,着重创造多种条件以支持和鼓励年轻人从事创意方面的事业。1997—2005年间,英国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注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因此受惠。积极探索、寻找、发现更多创意领域中创新人才的途径,包括设计“发现你的天赋”节目、“创造更好职业生涯建议的菜单”、“守候天才”活动、“良师指导”活动、“国家创造技能夏令营”活动等,以发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成立于1946年的英国艺术委员会,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2003—2006年的年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其中8.35亿英镑用于1000多个长期资助项目。还通过发行国家彩票等形式,为创意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经费,使一批重大创意产业项目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人才培训,树立“终身培训第一”的理念。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培育和发展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达到上千家。保证了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急需掌握本领的需求。职业培训由104个培训企业协会负责,协会由政府、雇主和培训专家组成,协会同政府培训部门每年签订培训合同,确定培训任务,再分别与有资格的培训机构签订分包合同。同时,英国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60%的技术工人达到中级职业技术水平,30%的达到高级水平。

六、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对比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是以发展为要务。从“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提出以来,对其的概念诠释,至今莫衷一是。学者的建议、业界的理解、地方的界定都不相同,理论界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各种观点、思想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没有影响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英国重视实证研究,讲实用、重实效。大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等地政府,小到一个城市乃至社区文化中心,都能从实际出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遇到了概念争论、界线划定的问题。为此,建议不搞争论,深入研究,下功夫推进实际工作。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利用文化聚集区的优势,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研究能力,不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打造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细分类,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新的门类。英国是城市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城市,每个城市在发展创意产业时,当地市政厅都有规划,以创意为主,规划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考虑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亮点。北京有十大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建议整合好资源,开发聚集区。对重点产业方向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植,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力争做出品牌,做出规模,使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谋划,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避免发展的同质化,突出多样性。

三是调职能,促多样,营造创意宽松环境。英国的文化实践,具有多样性特征。各种创意相互激荡,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土壤。尽管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但人们的一个共识是:创意首先是个人的头脑行为,然后是产业化运作,再则是产品生产和销售。因此,英国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更多体现在规划、咨询、指导、培训方面,政府并不直接介入具体事务。

政府过多直接介入创意的具体事务,可能会使企业形成依赖,产生惰性,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北京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环境的建设,对宋庄、798等文化聚集现象要研究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实行有限和有效管理。

四是重知识,尊法律,着力抓好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与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是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方面,在立项完毕、政府给予一定资金之后,具体如何运作由被资助对象自己去决定,政府不直接管理。当被资助对象出现违规问题时,由相关法律去解决,政府不负任何责任。

随着形势的发展,北京也要强调加快文化立法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把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摸清摸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始终在法律范围内有秩序地发展、受保护地发展。概括地说,就是要循着“政府引导、面向市场、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原则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五是重基础,抓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只依靠几个或一群“头脑灵光”的人。努力营造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人们的创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在这方面也应长期努力。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有开放性思维的学生。要统筹利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等资源,形成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加大创意活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努力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创意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一个积极、宽容的社会环境。

第9篇: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中国以及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众多经验也对中国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启示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以生产技术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依附于土地耕种生产方式的农民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开始壮大起来,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生产方式,这样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资产阶级表现出极强的进取精神,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那么,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又能得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呢。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技,广泛吸收并采用新技术、新发明,才能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以后的事实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其二,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自由劳动力较多,创新人员较多,由此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多,但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同时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其三,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道路。另外调整人口政策也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其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30多年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这是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因此,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姓名:王培 专业:经济学 学号:2134031814

上一篇:心心相印和心相印下一篇:干部考核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