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新闻教育发展特点和现状评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的新闻教育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作为西方产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 英国拥有发达的新闻媒体, 成熟的行业发展模式、独有的学徒制教育理念、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英国的新闻教育在高校全日制教育、行业培训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影响广泛的教育模式, 成为了新闻教育的一种范式。1919年, 从英国成立了伦敦新闻函授学院开始, 深受“学徒制”影响的新闻教育开始往学院制的方向发展, 英国众多高校纷纷开始开办新闻专业, 行业组织也作为高校新闻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力量, 高校与行业之间相互协作, 大大推动了新闻教育的普及面和受益面。

新闻教育在英国百年的发展已形成独有的特点, 但在许多方面也引起了业内教育者的反思。

关注师资队伍的行业背景。优秀的师资团队是英国新闻教育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 从师资招聘、培养、考核、晋升、待遇等一系列环节已形成了良性循环, 使高校能够吸引到人才、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教师能够学有所长, 能真正做到学校、学生、老师三者都受益。英国的新闻教育在发展中始终没有离开过“学徒制”的影子, 即使学院制的新闻教育已在不断发展, 但仍不能完全摆脱“学徒制”的影响。有新闻行业从业背景的教师一直是支撑英国高校新闻教育的主要力量。英国凡开办新闻专业的高校都无一例外以自己的老师曾经或者一直在从事新闻工作作为吸引生源和加强与业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砝码。在NCTJ看来, 有从业经验的老师才可以“保证正确地完成职业指导”。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说, “实质性的、可量化的新闻实践经验是新闻教师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其他背景是锦上添花……我们学校不会因为没有学历限制教师的晋升。我们系的所有新闻教师都是新闻从业人员,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之, 如果做新闻教师, 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

创造灵活弹性的政策环境。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 对从事新闻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需要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 也需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既需要了解专业的理论体系, 也需要掌握实务工作的方法;既需要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 也需要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 也需要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而这些要求的实现, 教师们必须有足够宽裕的时间和精力来保障, 学校必须具备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环境, 英国高校的新闻教育环境就具备了这两个重要条件, 为实现教师个体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许多高校的教师享有学术休假待遇, 让教师在不必教学的前提下有更集中的时间进行新闻实践或进修课程。如英国城市大学是每隔7年可以有学术休假1年, 但需要经过协商, 避免教师都选择在同一时间休假影响教学, 甚至有的学校在与教师签订合同时明确增加教学学时, 减少科研任务。

遵循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有着精英文化传统的英国, 在新闻教育理念上始终坚持遵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有效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毕业后的新闻人才能够经得起行业的考验。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下, 英国的高校新闻教育正在承担着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用信息的任务, 新闻教育者也在积极致力于创建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 走差异化发展和竞争力培养的道路。英国的新闻教育中正尝试着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 从侧重技能训练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转变, 在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文理渗透、强化应用的教改思路指导下,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从现有的状况来看, 新闻学更多的聚焦于技术而非将技术植根于艺术、人文、科学等更广泛的课程设置中时, “这样的教育我们将收效甚微”。需要对新闻学进行重新定位, 要求大多数学生中拥有一个全方位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学科背景。

英国高校新闻教育中采取针对专业特点或照顾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 采用不同类型、模式和要求的做法, 这更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也更具操作性。以卡迪夫大学为例, 该系新闻学的硕士研究生评估, 依据的是课程考试或论文、法律考试、代表作选辑, 该系对本科生和硕士生一般并无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但采用严格的程序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估, 在评估程序中既严格按照程序而又兼顾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在所允许的范围内的有关选择, 有利于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 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得到适度的照顾。

关注教育内容的公信力培养。新闻教育必须以传播人类精神文明、关注社会进步为天职, 不能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要将服务市场与服务社会, 学会认知与学会生存、实用技能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 这是新闻教育活动中必须坚守的原则、信念和理想, 是新闻教育的生命力, 也是大学的精神与灵魂。2011年, 英国《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事件”的曝光震惊了世界新闻界, 除媒体与政权之间关系失衡重新引起关注外,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再次被唤醒。新闻教育作为英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起步点, 在商品经济及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 如何保持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英国高校在新闻教育中感到最为重要而棘手的课题, 并深刻思考新闻教育如何在任务精神及专业主义培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对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媒介与传播学系副主任安吉娜·菲利浦斯 (Angela Philips) 的采访中说:英国“学徒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他完全可以培养出适应全球化商业经济需要的年轻人……但很可能无助于培养有思想、负责任的未来记者。这也是英国模式最大的硬伤。”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的安吉拉·菲利普斯教授提出:“在市场化、商品化浪潮的冲击下, 如果新闻失去了受众的信任, 记者将失去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但目前这种信任已经被侵蚀了。如果西方社会的媒体要重拾大众的信任, 应该从新闻教育开始。”作为对英国新闻教育的反思, 加强对公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中重要的衡量指标。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逐渐突出。在英国的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已被业界和学者们关注, 有学者任务新闻教育最明显、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在开设新闻教育系的绝大多数大学, 老师常分为两种类型:拥有研究背景的 (通常有博士学位) 和拥有专业背景的 (通常没有博士学位) , 而这两个群体对理想的专业文化常常持有对立的观点。2009年, 英国在遭遇经济危机之后, 为缓解自身的社会矛盾发布了《面向增长的技能——英国国家技能战略》 (Skills for Growth———The National Skills Strategy) 的白皮书, 在此白皮书中提到很重要的改革内容就包括扩充学徒制和与鼓励企业开展积极的合作, 以鼓励实践教育为导向, 这直接影响到英国新闻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从本质上看, 英国的高校的新闻教育还是属于一种职业培训, 这个从英国的新闻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严格区分中也能证明这一点, 只有把新闻与传播、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在一起, 新闻教育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另一角度来看, 对于在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处理不够清晰, 也就是对新闻教育究竟该教什么含糊不清, 这是关系到新闻教育本质的重要问题。

教育不公平现象开始显露。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 遭遇经济危机过后的英国政府赤字严重, 背负着教育拨款的压力, 政府的高等教育学费改革迫在眉睫。2010年发表的《英国高校经费独立调查报告》中宣布从2012年至2013学年度起, 英格兰大学学费将上涨为每年6000英镑到9000英镑。近十年来, 英国政府规定的英国高等教育学费上限从2004年以前的2000英镑上涨为2012年的最高9000英镑, 这对新闻教育的发展将带来很大的影响, 势必会造成因教育成本的增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的辍学和入学难, 引起教育的不公平。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调查的英国超过一百所的大学2006年至2009年间的入学率及失学率数据来看, 由于学费上调, 三年期间约有25%的在校学生离开学校, 没有继续完成学业, 其中约有13.8%的学生完全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而选择其他的出路。这使得公众开始质疑英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与全民性。

参考文献

[1] 彭琳, 新闻教育应该培养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安吉娜·菲利浦斯访谈录.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文集, 2007

[2] 全国训练新闻人员理事会.http://www.nctj.com

上一篇:消除山民传统陋习培养现代文明学生下一篇:NBA球服的视觉艺术传播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