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

2022-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学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管理实效。

一、正确运用“门坎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门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但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级的子目标。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门坎,再加上班主任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最终达到预期的总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门坎效应,班主任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目标的合理性。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学生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制定目标时,班主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

2.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态度总是存在差异。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优、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育者的参与性。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迈“门坎”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时更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激化学生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二、正确运用“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这样评价:“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的智慧之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其强项和弱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班主任应主动运用“瓦拉赫效应”,积极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1.变堵为导,把学生由被动推向主动。传统的班级管理以堵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这种单向性的、不平等的关系天然地包涵着专制主义。而被剥夺了自主性、被伤害了自尊心的学生,对班主任抱有反感,甚至怨恨情绪,师生关系时常处于冲突和对抗之中,更谈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约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自己智能的强点。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搭建舞台。班主任可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比赛、普通话比赛、主持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可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动手的动手。它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普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三、正确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人类当中也存在。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一个“共生效应”的杰出典型。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可以将学生按优良等次搭配,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组。每组由7~8人组成,其中包括1~2名优等生,1~2名后进生,2~4名中等生。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且将以小组的总成绩来衡量每个成员的成绩。因此,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和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不仅要自己获得成功,也要关心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在“共生圈”内,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各自从异于己优于己中不断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各“共生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赛,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这样,就会使互相帮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不知不觉形成。一学期下来,每个人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克服“刻板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社会心理学中,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班主任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往往歧视,并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实践证明,这样对待后进生,会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甚至产生颓废的情绪。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具有灵性、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具体学生呢?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教师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与发展观点是相对立的。古今中外无数事实给我们许多启示: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但他小时候考试却常常不及格,被老师骂作“不折不扣的糊涂虫”。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阿特两人是同班同学,都是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一次老师当众奚落两人说:“这两个没出息的家伙。”可后来,恰恰是他们俩取得令人震惊的成就。所以,班主任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彻底摒弃认为一般学生,特别是学业暂时不好的学生就不会有发展的陈旧观念。

2.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个指头有长短”。看待学生应采取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对学生的德、智、体,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不能只了解缺点的一面,不了解优点的一面。一句话,不能只见局部枝节上的瑕疵,而看不到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主观、武断的论断定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因此,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2篇:日常必知的心理健康常识

核心提示:心理健康是我们常常提及的一个词,近年来大家对这类健康也更加关注了,那么对大家心理健康认识有多少呢?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什么样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你是否了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心理类型:

心理健康是我们常常提及的一个词,近年来大家对这类健康也更加关注了,那么对大家心理健康认识有多少呢?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什么样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你是否了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心理类型:

心理烦恼

心理烦恼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导致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但是自己可以识别、调节,身边人可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完全能够理解并提供有效帮助。

一般不会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超出正常的情绪烦恼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就不会出现情绪烦恼。这种明显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烦恼治疗效果好,损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心理问题,这种类型是心理咨询的最佳选择,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当然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因此主动求助,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当事人也会出现情绪烦恼。部分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一般不影响其他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治疗效果尚可,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出现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障碍,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影响严重、广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无法识别和调节,也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并且会影响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这种异常,但是非专业的帮助可能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遗传变异、神经生化以及脑结构异常等关系密切。在社会干预下治疗效果尚可,损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长期治疗和社会监护,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在康复期是有效的,这种类型一般叫精神病。

第3篇:管理必知的九大法则

1.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忽。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下面有4个很好的理由说明了绝对不要做不值得做的事:

(1)做不值得做的事,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在完成某些事情。你耗时费力,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丝自我安慰和虚幻的满足感。

(2)不值得做的事会消耗时间与精力。资源是稀缺的,用在一项活动上的资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活动上。

(3)不值得做的事会赋予自己生命。记住社会学家韦伯的警告:一项活动的单纯规律性会逐渐演变为必然性。

(4)不值得做的事会生生不息。做了不值得的事之后,接下来要为不值得之事继续提供 值得后续的理由。不然你的精神无从寄托。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2.格雷欣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

“格雷欣法则”在企业在员工薪酬管理方面有着如下表现:

①在同一企业,由于旧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一些低素质员工薪酬超出高素质员工,从而导致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

②在同一企业,由于旧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一些低素质员工与高素质 员工薪酬大体相当,从而导致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

③在同一企业,由于旧的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虽然高素质员工薪酬超出低素质员工,但与员工对企业的相对价值不成比例。

正因如此,企业做好对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心理考察才显得尤为重要。

3.海潮效应: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

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和激励,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企业管理中多点人情味,有助于赢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只有真正俘获了员工心灵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4.南风法则:真诚温暖员工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

本,多点人情味,少些铜臭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5.热炉法则: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这个源自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它的实际指导意义在于有人在工作中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去碰触一个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与奖赏之类的正面强化手段相反,而惩罚之类则属于反面强化手段,“热炉法则”指导我们“三性”,即即刻性、预先示警性、彻底贯穿性。我们需要应用这三个特性来完善管理制度。

即刻性:当某人要碰到火炉时,立即就会被烫,火炉对人,不分贵贱亲疏,我们的管理制度也应如此,不分职务高低,适用于任何人,一律平等;还有,违反制度的行为与处罚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就不能收到好的罚戒、教育作用,因此,执行制度一定要坚决果断。

预先示警性:火炉摆在那里,要让大家知道碰触则会被烫,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有一个健全的长效机制,只有立足于正反两面的引导,使人自觉地去行动,管理机制才能发挥其优越性。

彻底贯穿性:火炉对人绝对“说到做到”,不是吓唬人的。执行和落实惩罚制度虽然会使人痛苦一时,但绝对必要,如果我们在执行赏罚时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就会使制度成为摆设,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6.金鱼缸效应: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金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到缸内金鱼的活动情况。这就是“金鱼缸法则”。它是一种比喻,也就是极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

金鱼缸效应运用到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者必须增加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有了透明度,领导者的行为就会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领导者滥用权力,从而强化领导者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员工在履行监督义务的同时,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得到极大的提升,而敬业、爱岗和创新的精神也必将得到升华。

务必记住:透明公开是防止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法宝之一。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7.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8.垃圾桶理论:有效解决员工办事拖沓作风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

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用心努力。员工偷懒,是故意偷懒还是忙里偷闲?是员工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处理员工偷懒问题上,加强沟通很重要。须注意的是,让员工超时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时宜的管理方法;给员工多点理解、关心和体谅,会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9.威尔逊法则: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部下得知有一位领导在场负责解决困难时,他们会因此信心倍增。”

现场指导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注意技巧。无论如何,指导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你在指导员工时,你需要积极倾听、提出问题、交流观点以及讨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你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同时接收员工的反馈意见。指导员工时要关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以及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的目标是帮助大家提高效率。指导一个人帮助他克服个人缺点,使他的个人能力最大化,并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只有这样,指导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上一篇:腹泻门诊消毒隔离制度下一篇:社会保障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