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洋新兴产业[1]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的新兴海洋产业群体。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篇1:

上海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路径研究

摘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于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上海海洋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文章在分析上海海洋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上海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四个产业为例,分析了如何发展这些海洋新兴产业,最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上海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对策;海洋产业

一、 引言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海洋产业而言的,是一种新兴海洋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是指能够体现我国海洋战略意图,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能够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海洋经济方式转变的海洋新兴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为此很多专家结合我国海洋产业的具体实际,认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该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深海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产业等产业。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海洋相关产业群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海洋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目前我国具备一定规模的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有海洋油气、海水增养殖、海水利用、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对广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海洋强省战略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012年初,全国首家“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在浦东临港新城揭牌,上海由此正式成为国家“科技兴海”试点城市。上海应该以此为契机,转变海洋产业发展模式,在巩固发展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滨海旅游等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使海洋科技正在成为海洋产业新的增长引擎。

二、 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上海在海洋经济方面一直具有明显优势,很多海洋经济方面的指标处于全国前列。在海洋产业方面,船舶制造、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产业是上海的传统优势产业,从海洋产业结构方面分析看,上海海洋第一产业连续四年保持上海海洋生产总值的0.1%,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减速明显,第三产业增长势头明显。具体来说,上海海洋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第一产业占比非常小。上海海洋第一产业主要为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上海海洋第一产业占比极小,连续几年一直保持在千分之一的水平,这远远低于其他沿海省市。

2. 第二产业占比持续下降,且减速明显。上海海洋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汽业、海洋电力业。上海在海洋第二产业方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不明显,而且逐步下降,海洋船舶工业已经被江苏超越。目前海洋第二产业占比约为39%左右,占比偏低。

3. 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占绝对优势。上海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上海海洋第三产业近几年增速非常明显,占比达到60%以上,在全国处于第一位。

4.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近几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全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上海在这方面发展缓慢,目前仍以船舶制造、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为主,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全国的占比明显偏低,2010年仅分别占0.06%和1.18%。

整体上看,上海的海洋产业结构虽然呈现了三二一的格局,但海洋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偏高,而以科技为推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且发展缓慢,整体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三、 上海在振兴海洋新兴产业所做的工作

上海海洋局在如何振兴海洋新兴产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出台了“上海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指导目录中,明确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节能环保、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等作为上海市下阶段鼓励发展的重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了使振兴工作有序开展,上海市海洋局也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1. 围绕国家战略,研究制定上海海洋发展战略。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明确上海海洋发展总体目标、明确实施途径、制定保障措施,形成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在涉海金融服务、航运服务、海洋文化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重点发展高端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围绕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支持邮轮产业加快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沪观光旅游。

3.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做好上海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加强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加强海洋观测预报能力建设,逐步完善海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4. 建设装备设施,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涉海(水)联合执法平台,进一步提高本市海洋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业务化运行,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和评估分析能力。

四、 上海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通过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的分析可知,上海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对海洋经济的整体高效率很非常低,除此之外,上海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 缺乏明确清晰的政策环境。关于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人民政府特制订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其中关于海洋产业部分非常少,上海市在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涉及,其中提到了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制定一年多了,目前还没有看到如何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细则出台,没有看到细化的相关政策措施。这说明,还没有真正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放到真正的战略高度。

政府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制定制度性的投入机制,也没有制定促使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营造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教文化软环境。当然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保障措施部分,分别阐述了特制保障、制度保障、投入保障和宣传保障,但还需要相关具体措施,以切实落实这四个方面的保障。

2. 海洋科技力量分散,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整体上看,上海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这些海洋科技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辖,与地方政府的实质联系不多,相互间的沟通少,相关成果没有形成共享机制。海洋科技人员知识分布也不合理,从事基础研究人员过剩,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不足。海洋科技方面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相近,重复研究现象严重。

3.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上海市除了去年获批的临港科技兴海产业基地外,还缺乏上规模的专业海洋新兴产业园区和项目孵化基地,而且相关的技术、人才包括资金等要素资源仍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空间上的集聚效应。

从事促进海洋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机构非常少,运作也不规范,相关的技术评估、海洋技术产权交易、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担保等相关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技术成果交易市场没有形成规模,这些都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进程。

4. 海洋金融体系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由于技术含量高,前期研发资金投入巨大,规模小的企业,很难承担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由于风险巨大,价值评估也较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很难冒风险将资金借贷给这样的企业。因此,研发费用高、风险大,二导致的资金投入困难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在我国,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研发一个三类海洋新药所需经费,约为人民币600万元~800万元,而国家资助新药基础研究经费,只有几万到十几万元人民币,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是海洋生物新药研发缓慢的主要原因。

五、 上海四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上海市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并结合上海本地的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海洋高新技术创新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海洋高端人才培养环境等因素,上海市应该优先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和建筑以及高端的海洋船舶等四个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 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争取尽快有大的突破。海洋生物医药业(Marine Biopharmaceutics Industry):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青岛、厦门、广州4个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上海在海洋生物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上海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比较小,在产业规模方面和山东、江苏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上海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作用,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上海应该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培育本地的龙头医药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不断增加海洋生物医药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

2. 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海洋新能源 产业规模。上海海上风能资源丰富、邻近电力负荷中心及海上风电建设已率先示范,因此,目前上海在海洋发发电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成为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全市风电装机达到21万千瓦;3.6兆瓦海上风机样机下线并安装试验,成为国内实际运行最大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已形成3.6兆瓦海上风机自主开发能力和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团队。

未来,上海将以海上风电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开展海上风电示范形,建设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以及临港、奉贤海上风电及扩建等项目,形成东海大桥、临港、奉贤三个海上风电基地和崇明等海上风电储备基地,使海上风电成为本市新能源发电的主力军。

3. 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海洋产业基础性产业,对其他海洋产业,如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油气产业、海洋矿产开采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因此,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发达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北部以长兴岛为依托、南部以临港产业区为依托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在海洋油气装备、海工船舶制造装备、海洋配套装备等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

未来,将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水上工作平台等海洋油气装备;研制大深度潜水器、海底管线电缆检测、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依托上海振华重工、上海港机重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海上大型浮吊、风电设备安装船等大型海洋工程船制造。尽快实现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等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优势板块。

4. 加大海洋船舶工业的科技含量,提高船舶工业的附加值。上海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产业基地,拥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厂、上海船厂等大型船舶修造企业,并建有长兴岛、外高桥、崇明、临港造船基地。

未来,上海要坚持走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船舶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发展三大主流船型;重点发展超大型原油运输船、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加快长兴岛、外高桥等船舶制造基地和奉贤游艇制造基地建设。

六、 促进上海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制定清晰的政策措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对上海海洋经济结构转变的重大意义,尽快制定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新兴产业的创新以及推进国际间交流合作,以使上海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真正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各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研究制定差异性政策措施;在制定海洋新兴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充分听取企业、科研机构、金融界相关专家的意见,积极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提供优惠政策。另外,在制定产业指南时,不易过细,否则容易阻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并造成海洋产业结构雷同的畸形局面。

2. 加快科技兴海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上海临港“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以人才为核心,项目为纽带,整合集聚海洋科技力量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科技含量。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成果转化的评估、奖励制度,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果产业化。

3. 完善海洋金融投融资体制,保证充足的海洋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障,民间资本往往望而却步。因此需要拓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要坚持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政府财政投入应该优先保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产品需求,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创业阶段的涉海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需要监督审核其项目资金运用状况,防止资金滥用。尽快设立上海市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风投基金及民间资本、外资投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领域。

4. 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能源消耗低,对环境破坏小的特点。但在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切勿粗放式发展,保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点海域、海湾、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开展资源养护,以人工方式加快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发挥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存储和转化二氧化碳的作用,发展“蓝色碳汇”。

另外,在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传统产业基础,并需要传统产业的的支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业不例外。在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避免片面追求引进大项目,而忽略了本地传统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上海市现有海洋产业的优势,把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充分结合起来,做到既要保持传统产业的优势,又要加速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 郝艳萍,仲雯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六大路径.中国海洋报,2012-12-24.

2. 黄盛.山东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4-18.

3. 王婷婷.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优化——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45-149.

4. 刘洋,等.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3):284-288.

5. 马志荣,林苏红.广东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问题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 2013,(6):41:4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2CGL031);上海海事大学校级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0122)。

作者简介:袁象(1971-),男,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海洋金融;陈智(1990-),男,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海运金融。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袁象 陈智

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篇2: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摘 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战略性、成长性、创新性和关联性四个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基准,构建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海洋产业及宏观经济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应选择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选择;熵权TOPSIS法

0 引言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海洋科技发展为基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海洋产业。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基础,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中国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筛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属于海洋战略主导产业,同时也具有新兴产业的特性,是一个综合、抽象的系统,其发展方向与其他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密切关联,因此,中外学者大多是以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选择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海洋产业的特征、发展状况和沿海地域的区域特性,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展开研究。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代表性理论有“罗斯托基准”“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和“筱原两基准”。在此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关于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国内的产业选择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中,吴殿延等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领先性、创新性和高成长性等特点;杨歌等从选择基准、条件和原则三个方面入手,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了整理总结;刘洪昌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阐述了培育新兴产业的六个基本原则,即国家意志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技术创新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就业吸纳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定量研究方面,刘铁等主要采用分层次多指标综合法,对我国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的趋同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王琦等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济南市的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王哲等将熵权法与Weaver-Thomas模型相结合,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选择研究。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基准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可行性和客观性原则,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结合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基本特征,本文设定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四個基准。

1.1.1 战略性基准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要从经济发展全局入手,重点培育的海洋新兴产业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能够带动整个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必须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以及强大的就业拉动能力,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1.2 成长性基准

发展新兴产业需投入大量资源,产业的成长速度和成长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培育的海洋新兴产业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够长期、迅速、健康发展,逐渐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否则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选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须关注产业的成长能力,评估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态势,判断各海洋产业能否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1.1.3 创新性基准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海洋新兴产业,高技术性是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应用对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性可以提高海洋产业的产出效率,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驱动力,从而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未来海洋经济的制高点,增强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1.4 关联性基准

一个海洋产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从原材料供给,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要与其他产业发生密切关联。具有较高关联度的新兴产业能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把自身的发展优势辐射到其他产业中去,同时也能从其他产业的发展中获取正面影响,从而形成产业间的联动机制,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国家选定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该具有高产业关联度的特征。

1.2 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选择原则和基准,建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2.1 测度方法

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分析。熵权TOPSIS法是将熵权法和TOPSIS法结合起来的一种目标决策方法,常用于多方案综合评估。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权重确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数据变异程度反映指标的信息量,从而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情况下,数据的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承载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权重越大。反之,则权重越小。TOPSIS法,即距离综合评价法,是根据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接近程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和排序的方法。熵权TOPSIS法应用熵的概念,克服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良影响,计算简便,对样本量要求较低,能够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投入产出表》。

2.3 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中建立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应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的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10个主要海洋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测算步骤如下。

(1)采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全为正向指标,采用以下公式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按照综合评价选择的原则,从上述熵权TOPSIS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评价中,得分较高的产业为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

3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建议

3.1 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业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产业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是最具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特性的海洋产业。海洋电力产业主要是利用海洋潮汐能、温差能和海洋波浪能等清洁能源获取电力。目前我国的海洋电力产业发展迅速,其发展对产业链上其他产业能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与海洋电力产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建造业以及旅游服务等产业的技术水平都能因其发展而得到有效提升,并通过关联作用和技术扩散效应反作用于该产业,使该产业发展成为整个海洋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海水综合利用业主要包括海水淡化、软化、冷却、脱硫、制盐等资源利用产业。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海水利用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大型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还是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设备需大量进口,万吨级海水利用工程的核心技术发展不成熟,相关政策法规和产业政策落后于产业的发展进程等方面。因此,海水利用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结合沿海区域科技发展状况,关注国际海水利用技术发展前沿,增加科研投入,建设科研平台,着力解决关键材料、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制约以及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

3.2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是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其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基因、细胞、酶、疫苗、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等。当前,随着人口膨胀、老龄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疾病蔓延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海洋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该产业的相关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建立了海洋药物研究技术平台,掌握了海洋药物开发和生产中的部分关键技术,为海洋药物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相关研究已经从沿海、浅海开始向深海和极地延伸。但是,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技术与产品品种积累存在一些不足,目前仍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为此,要加快研制具有显著海洋资源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国际市场前景的创新型海洋药物,培养建立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开发国际先进的生物资源利用技术,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的海洋药物创新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中国海洋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尽快实现高端产品产业化,促使海洋生物医药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3.3 滨海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滨海旅游业需求量不断扩大,成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落实滨海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快渔民转业转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长达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包含14000公里岛屿岸线,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礁石滩、沙滩等类型的旅游资源同时存在,能够满足多种不同模式的旅游项目。然而,中国的滨海旅游业也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在将滨海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杜绝过度开发,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滨海旅游区域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滨海资源环境,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根据区域差异构建多样化的产品体系,结合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形成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品牌,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宁凌,王微,杜军,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理论依据研究述评[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06):162-170.

[2]Rostow W 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 -communist manifest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3]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4]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吴殿廷,张明,吴昊,等.我国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J].开发研究,2018,(04):33-37.

[6]杨歌,管华.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9-51.

[7]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3):87-92.

[8]刘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115-127.

[9]王琦,馬斌.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选择评价研究——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06):57-60.

[10]王哲,杨桔.基于熵权法和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0):84-89+94.

[11]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02):40-42.

[12]Wang C L,Yoon K S.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Spring-verlig,Berlin,1981.

作者:谢晓彤

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篇3: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2030年展望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20年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保持海洋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应紧紧把握未来20年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文章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出发,对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资金投入、建立产业集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角度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战略;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自从温家宝总理2009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作为其中之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恰逢“十二五规划”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良好机遇,顺应海洋科技以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定义。《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目前,海洋领域的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定义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开发能力的海洋产业门类,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

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发对象,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海洋药物为主导产品,包含其他相关功能制品的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类群。

海水利用业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等。

海洋信息服务业是由海洋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形成的产业门类,它包括与海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传播等有关的部门。

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是指在沿海地区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进行的电力生产活动。

海洋新材料可分为两类:一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生物加工而成的材料,包括可降解纤维、医用胶黏剂等;二是应用于海洋,在海洋环境下使用的工程材料,包括防腐体系或涂料,防污体系或涂料,加固体系或胶黏剂,深海用固体浮力材料等。

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是指综合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并实施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

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人类进行海洋及海洋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具,包括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水下装备及配套作用工具。

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海洋产业,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扩大的海洋产业群。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09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3,000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0.9%,较2008年增速约为20%,远高于同期海洋经济(约11%)以及全国GDP(8.7%)的增长速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国家对海洋的重视和国民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企业加大了对海洋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价值的海洋领域的研究和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2010年,我国就由多个涉海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讲到5年来我国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时,特别提到了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顺利完成。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其中12项涉海科研项目,具体为: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完成的 《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大洋金枪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洋山深水港 (外海岛礁超大型集装箱深水港口)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海上重型起重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造船重大装备机械手肋骨冷弯机的创新与应用》等9个涉海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单克隆抗体库的构建及应用》和《硫铝酸钡 (锶)钙基特种水泥的制备技术及海工工程应用》两个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通用项目)二等奖。

(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自十六大作出“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以来,十七大又作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作了部署。其中提出:“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四)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相关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近两年来,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的多项突破,主要体现在海洋油气及矿产勘探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数字海洋”等领域。

海洋油气平台的设计制造能力是沿海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在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FPSO)技术方面,我国的浅水FPSO技术在大型浮水效应、抗冰振和抗强台风平台设计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又如在深海钻井平台技术方面,2010年2月,我国自行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钻井深度可达1万米,几乎可以在全球所有深水油气区作业,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方面的空白。

深潜器是沿海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深潜器的少数国家之一。201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潜器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1年7月28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

构建“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家海洋计划之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已将“我国近海数字信息基础框架构建”纳入其中。到2011年,中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已基本建立,并初步实现了业务化试运行。

(五)沿海地区形成若干个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目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北京及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如大连在海水利用业、高端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具有优势。天津在海水淡化与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展较快。山东烟台、东营在海水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方面已具有技术优势,并形成了较强的研发优势和产业规模。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业方面领先。上海、无锡、舟山、宁波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已形成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厦门-漳州地区、深圳等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已形成集聚。广州在海洋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三、2030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展望及重点任务

(一)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研发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国际认可的完善的现代海洋中药研发与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的产品体系及产业集群。到2030年,海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大支柱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主要贡献者,成为保障当代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主导医药产业之一,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的主动权。

(二)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不断突破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建立一批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大力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打造海水利用工程公司,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全面提高我国海水利用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形成我国海水利用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培育形成海水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海水成为我国沿海缺水地区的重要水源。到2030年,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50万吨/日,海水直接利用达到2,000亿立方米/年,海水提钾溴镁达到100万吨/年,并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装备制造能力。

(三)海洋信息服务业

重点建设以“数字海洋”为核心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提升以我国领海和战略性海域为重点,覆盖全球的多尺度、全天候、天地一体化的海洋动态信息自主获取处理能力;大力开展以近海为重点,面向远洋的海洋基础测绘和资源调查,军民融合的基础性战略性海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形成规模并制度化;建成国家海洋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网络系统并及时投入运行服务。以便有效提升国家海洋宏观规划管理决策和积极参与全球海洋事务的能力,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全面带动海洋产业的信息化和科学发展。重点建设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洋生产性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具有海洋专业化特色的新兴产业,支撑海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信息化改造,带动海洋产业升级。重点支持面向海洋运输、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渔业和养殖、滨海旅游、海洋资源环境监管、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信息服务产业,分别纳入相应产业的产业链和国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业务系统。到2030年,海洋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带动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四)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

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的发展可分二个阶段。

2015年~2020年是政府支持下的、以企业为主导的海洋能产业化发展与商业化运作期。这一时期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不断扩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应用规模,力争到2020年,包括海洋风能在内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形成较完善的海洋能产业链,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运作,使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2021年~2030年是海洋能产业规模发展期。这一阶段,企业成为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的主体,全面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和规模化产业集群运作,使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五)海洋新材料

重点发展与海洋油气开发相关的钻井平台水下结构、输送油气的海底管道等配套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重点发展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的防腐、防污、耐高低温交变隔离密封防护材料的研究,尤其加强与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发电相适应的水下施工用锚接、植筋、堵漏等加固支撑材料的研究。重点加强与深海探测器相配套的深海用高苛刻条件下隔离密封、防腐防污、浮力材料的研发。

(六)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

深入开展鱼类、虾类、贝类、海参、藻类等大宗、高值化养殖品种遗传育种研究,培育出生长快、抗病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系);健全国家水产原种场、良种场、遗传育种中心、种质检测中心等机构;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和良种示范推广,加速推进养殖良种化进程。

建立以中草药、疫苗、微生态制剂、专用抗菌素为主体的疾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一批水产专业药品生产基地;构建一个覆盖我国沿海养殖省份的水产疾病远程会诊网络系统。

在全国沿海分别形成若干个国家级良种产业化园区、海水养殖综合示范区,推进良种化和健康养殖技术的转化示范进程。

(七)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深海运载和探测技术装备,深水生产、作业和保障装备,推进深海运载和探测技术装备以及深水生产、作业和保障装备产品化和国产化;大力发展离岸海上风电设备、特种船舶及工程装备,形成若干特种船舶及工程装备的自主品牌产品,实现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专业的水下装备及其配套的通用材料和基础件制造产业、专业的海洋观测/监测仪器设备制造产业;培育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生产能力;建设2个~3个深海技术装备公共试验平台。

到2030年,我国将具备水下运载器、水下作业装备、深海通用基础件的国产化能力,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实现装备主要产品技术性能水平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形成80%海洋观测/监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能力;实现国产化海上风电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形成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生产能力;建成2个~3个深海技术装备公共试验平台。

四、政策建议

(一)设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国家财政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设立国家海洋高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项基金,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成熟度高的海洋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保障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有稳定投入。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立海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具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社会资本、风险资本进入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

扩大投融资支持和税收优惠。各级政府通过贷款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洋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等金银机构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贷款比例,开展科技保险试点,设立高技术产业化保险险种。按一定比例支持有关海洋高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

(三)推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联盟,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任用、表彰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端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通过引进、培养、国际合作等方式,造就一批掌握全球海洋高技术的顶级专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大海洋高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研发团队建设。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缓解海洋高技术人才特别是产业人才短缺的矛盾。营造宽松环境,鼓励人才流动,建立有利于激励海洋高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才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

(五)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围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步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海洋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发展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外包等。

[参考文献]

[1] 仲雯雯.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专刊):153-156.

[2]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R].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05.

[3] 英国《自然》杂志评论员文章. 中国人首次展现出如此强势的海洋科学研究[N]. 中国海洋报,2010-07-30(A1).

[4] 高之国. 在新起点上推动海洋事业跨越发展[N]. 经济日报,2011-06-14(12).

[5] 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R].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7.

[6] 王 淼,等. 关于改革我国海洋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41-46.

[7] 马志荣. 我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面临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6):68-76.

作者:刘明 汪迪

上一篇:风险导向审计论文下一篇:学生能力培养论文